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流动理论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流动理论

9、劳动力流动理论
9、劳动力流动理论
? 9.1劳动力流动概论
? 9.2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式及类型
? 9.3劳动力的区域流动
? 9.4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和人才流失
? 9.5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9.1 劳动力流动概论
? 9.1.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 9.1.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 9.1.3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 9.1.4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 9.1.5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 9.1.6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9.1.1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 劳动力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 宏观上属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问题
? 微观上是劳动力寻找工作的过程

9.1.2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 劳动力个人所有权
? 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 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 政府和企业只提供就业机会
? 劳动者竞争上岗
? 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9.1.3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 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 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9.1.4 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 可以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 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 可避免劳动力的积压浪费
?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9.1.4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2)劳动力流动决策
(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 劳动力流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组成部分,可以纳入成本和收益分析框架
? 收益:主要是直接货币收入的增加,包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非货币因素。
? 成本:
? 搬家费、交通通讯费、心理成本、资历和养老金损失等

(2)劳动力流动决策
? 劳动力流动与否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2)劳动力流动决策
? 则只要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只要大于不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劳动力就会流动。
? 即Z1>Z0,劳动者理性的决策就是流动。
9.1.5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 (1)年龄
? (2)家庭
? (3)教育
? (4)流动的距离
? (5)失业率
? (6)职业许可证制度
? (7)国家和地方政策
? (8)国际环境
? (9)工会
? (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1)年龄
? 年龄越大,流动越少
? 年龄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较短
? 年龄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
? 年龄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 年轻人自身财物较少,携带方便,容易流动
? 年轻人资历和养老金损失较少
? 年轻人心理成本较低
(2)家庭
? 家庭规模越大,越难流动
? 未婚比已婚容易流动
? 妻子就业阻碍流动
? 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
? 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宜流动
(3)教育
? 一般情况下

,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流动。
美国跨县的总迁移率:1991—1992(%)
(4)流动的距离
? 距离越远,越不容易流动
? 信息不容易获得
? 流动成本较高
(5)失业率

? 有失业的家庭更容易流动
? 失业率高的地区,劳动力更容易外流
(6)职业许可证制度
? 职业许可证越是严格,越不容易流动
(7)国家和地方政策
? 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流动
? 政府花在服务上的费用越多,越容易促进劳动力流动
? 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的发展

(8)国际环境
? 流入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
(9)工会
? 工会减少劳动力流动
(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 自然条件
9.2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式及类型
主要模式: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 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 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论点:
1.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二元的经济结构。
? 现代方法生产,以城市为中心
? 传统方法生产,以农村为中心
2. 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率都低于工业部门
3. 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的弹性

N
(2)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流动模型
? 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

论点:
? 应该充分注意农业的进步问题,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现代工业部门所需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只是具有有限的弹性。
? 劳动力向外转移分为三个阶段。

(3)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型
论点:
? 一个农业劳动者的迁移决策不是取决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
?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迁移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
? 构建更加接近发展中国家现实的模型。
政策建议:
? 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9.3.工作搜寻模型
? (1)工作搜寻的成本收益比较
? (2)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
? (3)保留工资
(1)工作搜寻的成本收益比较
? 成本
? 直接成本:交通费、邮费、电话费、报纸广告费等
? 间接成本:所花费的时间、放弃已有或可能获得工作的损失(主要成本)
? 收益
? 主要找到新工作以后的收益
(2)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
? 最佳的工作搜寻次数应该是在搜寻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
? 下图中,假设搜寻次数是连续的,MC0和MR0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
? 边际成本递增的原因:
? 工作搜寻一开始从成本最低的机会开始
? 工作搜寻的时间越长,一个人已经拥有的工作机会的收入就提高,进一步搜寻的成本提高
? 耗费失业保险金和储蓄
? 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
? 工作搜寻往往那个从最有希望的机会开始
? 进一步搜寻获得更高工资的

希望越来越小
? 搜寻时间长,获取高工资的时间短
工作搜寻的最佳次数选择
(3)保留工资(工作搜寻的第二类模型)
? 前面的模型要求搜寻者在搜寻前,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确定一个搜寻次数,然后搜寻,这与现实不符。
? 保留工资:搜寻前并不知道搜寻次数,只是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估计一个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这个最低工资报价就是保留工资。
? 以保留工资为底线,搜寻工作,低于保留工资则继续寻找。

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
? 理念:由于工作机会和工人特征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为实现工作与技能的匹配,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 假设:
? 不同雇主有不同的雇佣标准(技能水平),用K表示
? 一个雇佣标准(技能水平)对应一个工资标准:K—W
? 工资是工作要求的最低技能水平的增函数,
? 这样,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个与所有职位空缺相联系(对应)的工资出价分布:如后图
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
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
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
? 结论:
? 保留工资等于市场最低工资,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为1。
? 一般情况下,保留工资小于职工技能对应的最高工资,说明该职工处于就业不足状态
? 条件相同的个人,最终获得的工作和工资会不同
?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任何引起失业工人加快寻找工作步伐的因素会减少他们的失业时间。(提供信息,家务劳动必要性降低等)
? 如果失业成本下降,劳动者会提高其保留工资
9.4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和人才流失
? 9.4.1人才流失
? 9.4.2国际迁移的特点
? 9.4.3对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9.4.4对输出国的影响

9.4.1 人才流失与劳动力国际迁移
? 人才流失是一种国际移民活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当然所有的国际移民并不一定都是人才流失。移民从个人角度来看,仍然是建立在成本和收益比较的基础上的。
? 移民的成本:
? 交通费用
? 重新搜寻工作的成本
? 离井背乡的心理成本
? 移民的收益:
? 更高的工资和收入
? 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 后代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9.4.2 国际迁移的特点
? (1)移民中以年轻人和高技能劳动者为主
? (2)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3)输入和输出国政策对移民影响巨大
(1)移民中以年轻人和高技能劳动者为主
? 同等教育情况下,随着年龄上升,移民比率迅速下降
? 在相同年龄情况下,受教育时间越长,移民倾向越大
? 因此,绝大多数移民是输出国的精英,大量的移民往往意味着人才流失。
(2)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在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

中国家,因此,高技能劳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高技能移民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要占7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85%。
(3)输入和输出国政策对移民影响巨大
? 英、美、加由于体制灵活,税负较轻,福利待遇优厚,人力资本回报率高,吸引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者。
? 加拿大1962年实行向高技能移民倾斜的政策,使他接纳的移民中高技能劳动者由1956-1960年间的12%增加到1962-1971年的20%。而低技能者从36%降至16%。
? 我国对海外回国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学子归国。
9.4.3 对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直观的看,移民将抢占国内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袭击华人事件),因此,有些国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限制移民,但是
(1)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互补性。
(2)即使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替代性,限制移民的效果也不会理想。
? 从总体上看,对输入国是有利的。

(1)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互补性
? 如果替代性越高,越容易挤占工作岗位
? 实际情况往往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因为:
移民往往两极分化,一部分是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不但不减少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另一部分是低技能劳动力,他们往往从事原有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

(2)即使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替代性,限制移民的效果也不会理想
? 严格的限制移民政策并不会等量的增加原有居民的就业,也不一定降低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移民倾向。
从总体上看,
移民对输入国的影响是有利的
? 高技能移民增加了输入国人力资本储备。
? 低技能移民:
? 降低了替代性居民的工资和就业机会
? 降低了物价,增加了产量,对消费者有利
? 对雇主有利
? 使其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受益(增加了消费需求进而引致出对劳动力的需求)。


9.4.4 对输出国的影响
? 有利影响
? 流回大量外汇
? 移民回归带回技术和经验
? 传递消费示范,改变消费方式
? 不利影响
? 人才流失(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培训投资以替代这些迁出者)
? 外汇流入和高消费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可能


? 对输出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视条件而定。
? 利大于弊的条件是:
劳动力输出国有劳动力剩余。
从总量上看,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
从结构上看,外流劳动力的专业也正好是国内过剩的。
9.5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 9.5.1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简单历史
? 9.5.2劳动力迁移
? 9.5.3中国的人才流失

9.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简单历史
? 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
? 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

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过程,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是非常低的,没有“劳动力市场”概念。
? 第二阶段:1986-1996
? 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了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计划体制
? 理论界逐渐统一认识,认为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也有失业
? 第三阶段:1996到现在
? 以下岗为核心的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政策
? 户籍制度的渐进改革
? 流动呈现出“体制间流动”(城镇)与“地区间流动”(城乡)特征
9.5.2 劳动力迁移(1)
? 中国的劳动力迁移表现为地区间的流动,除了一些高技能劳动力以外,主要表现为城乡间的单方向流动。
? 城乡流动的特征:
? 规模大
? 年龄大、女性、已婚的农村劳动力相对不愿意流动

劳动力迁移(2)
? 家庭人口多的倾向于流动
? 土地相对较少的倾向于流动
一般都是短期的、倾向于将来回到家乡的(户籍制度、城市住房、市民认同感等)
? 经济落后省份流向发达省份

本地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就业情况(万人)
9.5.3 中国的人才流失
? 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 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个世纪末,我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人,仍在学习者10万人,回归率33%。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
? 据对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的分析,我国有1.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处于流动就业的民工大潮中。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农民农业收入减少且增收困难是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转移就业的基本原因。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50.5%降为1958年的34.1%,再由1962年的39.4%降为1978年的28.1%,到2000年,这一比例降为15.9%,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2)
? 这说明,农业对GDP的贡献的降幅很大;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52年的12.5%升为1958年的16.2%,又由1962年的17.3%升为1978年的17.9%,到2000年,这一水平升为36.2%,这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升幅很小,即使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的63.8%还住在农村。一方面,农业占GDP的比重小,在农民劳动生产率不变情况下,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减小;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必然会大大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3)
? 此外,我国农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例,由1985年的63.7%降为2000年的45.4%,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已接近4:1,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缩小为1985年的1.86:1,再扩大为2000年的2.79:1,2001

年的2.90:1。自1996至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0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增加了2021元,前者只相当后者的21.77%。2000年与1996年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441.1元,但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只增加了53.6元。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4)
? 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但其消费比例降幅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大。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原理,只要未来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上去要大于未来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且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可能性较大时,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会进行并继续下去。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5)
? 由于农业占GDP的比重日益下降,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比重却居高不下,于是,致富无望而又迫于生计的农民,不得不冲破城乡严格、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及其就业制度的束缚,成社会规模地向较发达地区流动。
但显然,农村劳动力流动过度了也不行。农村劳动力无论是流动不足,还是流动过头,都不利于调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流动过头、无序化,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6)
? 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使农村劳动力的适度流动。农村劳动力如果适度流动,可:第一,有效配置、利用经济资源。农村劳动力的适度流动,能改变其在城市、地区、职业、单位和部门间的供求状况,影响着经济资源的分配、使用;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7)
? 第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总是遵循以下的路线进行:从乡村到城镇,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从笨重体力劳动职业、行业到体脑并用的职业、行业,从有剩余的地方到短缺的地方。通过这种流动,将改变农村劳动力投入各产业结构的原有比例,从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衡;

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8)
? 第三,提高经济效率、效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总是从效率低、效益差、收入少的地方,流向效率高、效益好、收入多的地方,通过流动,改变农村劳动力在不同效率的地方的比例,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作业题:
什么是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有哪些?各有什么内容?
说明移民对输出国和输入国各有什么影响?
试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弊和影响。
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