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嘉靖遗诏译文

嘉靖遗诏译文

嘉靖遗诏译文

我作为皇族宗室继位当皇帝,在皇帝位上坐了四十五年。当皇帝的时间很长,之前从没有过(这么久的)。这样说起来,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但想到我在远尊崇圣人的教导,在近受到父亲的教导,一想到这写诚挚恳切的事,本应该以尊敬上天爱护百姓为己任,只是因为我常生病,过分的追求长生,于是导致奸邪小人趁机欺骗,结果天天祷告,年年建宫殿,对宗庙的拜祭不够,礼仪废弛,不仅违背宪令,也违背了我的初衷。后来上天提醒了我的初衷,我才改过,然而得了疾病,没法改正过错,每次想到这里就倍感羞愧遗憾。

皇子裕王。天生仁厚孝顺,聪明潇洒。应当遵从祖宗的教诲,顺应大家的愿望,即皇帝位。让他行德政,不要批评他。我的丧礼遵循老规矩,来换皇帝,二十七天后就脱掉丧服,祭拜我用素菜,不要禁止民间娱乐、嫁娶。宗室的王爷应以国事为重,不能擅自离开封地。各地的地方官员也不能擅离职守,知道我死之后,都在自己所在地哭丧,三天后烧香,派人代理。

知府、知州、知县等人不用烧香了。我的葬礼和陪葬品,都遵照祖宗的老规矩,看情况适当改变。

自我继位到现在,因为进谏获罪的众位大臣,还活着的就找来做官,死的给抚恤,关在牢里的释放且官复原职。那些道士,查清他们的罪过,都依法处置,求神等荒诞劳民的事都停办。唉!我儿子应继承我的志向行善孝顺,大臣应该尽忠。把我的想法用钦命的方式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

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之一)

明朝曾采取允许周边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朝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并可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贸易的政策,由此而形成明代的朝贡体制。但在嘉靖年间,明世宗顽固地拒绝和蒙古通贡互市,以至从嘉靖十一年(1532)以后,整个北边防线战争不断,终于酿成京城被围的“庚戌之变”。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是违背历史大势的非常有害的错误政策,它给明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约了明代历史的发展。在明代历史上,明廷和蒙古族的关系问题是关乎到明王朝治乱安危的大问题,而最高统治集团对蒙古族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和态度,则对明蒙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明世宗嘉靖年间,蒙古族在其首领俺答汗的率领下频繁入掠,给明王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而酿成明代北边危机的第二次高潮——庚戌之变,并且终嘉靖一朝,北部边防一直处于刀光剑影的战争状态。但是,穆宗隆庆帝即位仅仅5年,同样是面对蒙古族的俺答汗,明蒙之间却实现了历史上传为佳话的“俺答封贡”。仔细考察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嘉靖年间北边危机的出现,与明世宗对蒙古族尤其是俺答汗采取的“绝贡”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仅在20世纪80年代有宝音夫、洪俊的《论俺答求贡》、(注:《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乌云宝的《论“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两篇文章在论述“庚戌之变”时谈到明廷对蒙古族的错误政策问题;90年代有任冠文的《俺答、张居正与蒙汉关系》,(注:《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所论不出前两篇文章的范围;而从1994年至今,这方面的研究竟付阙如。这说明学界尚少从明廷最高统治者的政策角度考察嘉靖年间的北部边防问题,更少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紧密联系及相互依存、互补、融合的角度来分析论述明廷对蒙古族的政策。本文即拟对此做一探讨,以便更深刻地了解嘉靖年间以北边危机为表现形式的农牧文化冲突之症结所在。 一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妥善处理与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允许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入朝进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并可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贸易的政策,由此而形成周边少数民族对明廷的朝贡关系。对于这种朝贡关系,《明会典》卷105—108礼部主客清吏司有系统的记述,计有东南夷上、下,北狄,东北夷,西戎上、下,土官,朝贡通例等内容。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入贡、通贡乃是周边各族(包括海外诸国)与明廷之间经常进行的交往,明廷为此而采取了一应制度化的措施,规定了各部不同的贡期、贡道、贡物,还规定了对入贡者给以优厚的赏赐、宴赉等。《明会典》所记之朝贡体制下的“北狄”即蒙古,包括:迤北小王子,瓦剌三王,顺义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等,即明代蒙古三大部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只顺义王是俺答受封以后才有的名号。其记述蒙古族的朝贡情况时说道:“北狄,鞑靼最大,自胡元遁归沙漠,其余孽世称可汗。东兀良哈,西哈密,北瓦剌。瓦刺强,数败鞑靼。其后兀良哈、哈密皆内附,而兀良哈遂分为朵颜等三卫。瓦剌酋马哈木封顺宁王,鞑靼酋阿鲁台乞降,封和宁王,皆遣使入贡。自后叛服不常,成化中小王子亦通贡,贡无常期。隆庆中,俺答封顺义王,每岁贡马互市,至今不绝。”(注:《明会典》卷107《礼部》65《朝贡三·北狄》,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78页。)这是各部朝贡的总体概况,每部由于地理位置、与明廷关系等因素,又有细微的差别。如贡期,鞑靼部是“岁或一贡,或再贡,以为常”。(注:《明史》卷327《鞑靼传》。)瓦剌部是“岁一入贡”。(注:《明史》卷328《瓦剌传》。)两部“贡道皆由大同入居庸”。所贡物品除了马、驼等畜牧业产品外,还有貂鼠皮等狩猎产品和海青。兀良哈三部的贡期则为一年两贡,贡道“由喜峰口入”。(注:《明会典》卷107《礼部·朝贡三·北狄》,第579页。)综合分析《明会典》所记之朝贡体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首先,蒙古族向明廷的朝贡是以政治上的臣服为前提,即各部要接受明廷的册封,这是在成祖永乐年间确定的。如永乐七年(1409),成祖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给赐诰印”。(注:《明太宗实录》卷92,永乐七年五月乙未条。)永乐十一年(1413)封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为

嘉靖: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也《大明王朝1566》

嘉靖: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也——《大明王朝1566 》 嘉靖的政治态度,套用他的一句台词,叫“云在青天水在 瓶”。用嘉靖自己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击鼓买糖,各干各行”。 这些话都是嘉靖说得,一个意思,那就是他的儿子、太监、大臣们应该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而他们的位置和他们该做的事,则由嘉靖决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翻译一下就是:不追求就是追求、不动作就是动作、没有成就就是成就。嘉靖在治国上有追求么?他身为帝王,他有身为帝王要么对内建设、要么对外扩张的意图么?他有追求于国内的经济、文化建设振兴么?有追求于安定倭寇、土蛮、鞑靼么?嘉靖在治国上有动作么?他做的所有国事从来不是他起头的。你仔细想想,嘉靖有什么时候是在朝廷风平浪静的时候自己动作么?没有。甚至有的时候事情来了,他都什么都不做,他在那打坐,他等着。 嘉靖有治国上的成就感么?他的成就感都来源于他又从大臣手里抢了多少钱,来源于他又修了几座宫,吃了几颗药丸子,给自己又加了多少道号以及大臣们献得青词祥瑞之上了,他有什么成就感来源于治国么?统统没有。没有追求、没有作为、没有成就。嘉靖在治国上都不仅仅是“无为”,他连“为” 之前的追求都没有,也就遑论“为”之后的成就了。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这句话面熟吧,嘉靖在剧里就说过。什么意思呢?一个稀里糊涂的统治者,他的百姓民风淳朴;反而一个明察秋毫的统治者,他的百姓人人自危,社会就乱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越精明,底下人为了对付你,就越精明;反过来你傻傻的,他们看见你傻傻的,他们也傻傻的。嘉靖是这么做的么?是。 哪里看出来的?他太善于装糊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因为他不争。怎么不争?不参与。嘉靖在织造局买田一事的末尾,将裕王、严党、清流、司礼监都招来开了个会。在会上既批了严嵩、严世蕃,也批了裕王,还批了吕芳,但嘉靖在那个会上总强调一句话”朕今天不是跟你们议朝局“。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嘉靖的说法,浙江的官员不是严嵩派去的就是裕王派去的,剩下的是司礼监的公公,哪有嘉靖派的人啊,没有嘉靖派的人,嘉靖怎么谈朝局啊,朝局都交给他们了。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就是在议朝局。他明明不派人,派的所有人却都是他的人;他明明不掌权,所有人的权力却都是他给的;他明明不议朝局,所有朝局大事却都是他说了算;他明明不参与,大明朝所有事情却都得他来拍板。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章为什么天下不能与他争? 章结合刚才谈到的嘉靖说过得话: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宽亦误、严亦 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汝等不迷乎?翻译一下嘉靖这段话:都说为君的应该其政闷闷,不应该为政过严,我把权力都给你们了,放宽了君权了,结果为政过宽也不行啊。宽也不对,严也不对,岂止老百姓被你们搞得迷糊了,朕也让你们弄得迷糊了。你们自己不迷糊么?严嵩和吕芳听了这话能不下跪么?严嵩能不说罪都在他身上么?嘉靖名为玄修,暗操独治的根本就在于此。无论底下人做什么,名义上都是他们做的,不是嘉靖做的,所以嘉靖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他们之后,是为后发制人。严党、清流、司礼监都是嘉靖推在前面的挡箭牌,这还罢了,嘉靖还能凭借躲在幕后,反而获得远胜其他人的政治优势。毁堤淹田是嘉靖要干的么?不是。 毁堤淹田嘉靖同意吗?不同意。嘉靖只是不追究,但不是同意。不追究是因为没法追究,如果追究这个已经发生了的事,而不是及时刹车,大明朝立刻就乱了,那就不是一个县两个县的事了。而且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干脆就这么弄吧,把改稻为桑弄成了,也算没白死人。饥寒饿殍是嘉靖造成的么?是。但不是嘉靖一个人的原因,而且,嘉靖也不全知道。

铲史官大明奇案: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

铲史官大明奇案: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 编后语所谓“礼”,在古代其实就是不成文的宪法。“礼议”也就是关于宪法的讨论,宪法是立国之本,那么关于宪法的解释权就很重要了,这涉及到路线问题。外藩继大统,是一如既往的纪念先皇,还是大张旗鼓的纪念他爹,这里头的政治内涵完全不同。明朝的大礼议一案,如果我们划一个坐标,以事件时间为纵轴,以各种政治力量为横轴,会发现很有意思。所谓纵轴,也就是从君臣、朝臣之间争议少年皇帝嘉靖亲生父母的尊号地位、祭祀待遇等问题开始,到形成其最后结局的全过程的持续时间。那么这个过程有多长?是三四年,还是七八年,或是十七年,还是二十四年?在中国古代社会,王朝体制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家国同构,因此皇帝的家事也就是国事了,大礼议就不是蛋疼的名号问题了,而是一种现实政治格局重构的方式,是皇位更替之际,人事和制度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斗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看,直到嘉靖二十四年,太庙修葺完毕,嘉靖他爹以“睿宗”庙号入太庙并在武宗(正德)之上,嘉靖皇帝的权力才算彻底稳固下来。所谓横轴,也就是大礼议事件涉及到朝中的各方力量:少年天子、外廷朝臣、内廷宦官、勋贵、外戚……还涉及到地方官员不同派系和地方豪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甚至

还牵扯到已故的太祖、太宗、仁宗、孝宗、武宗,其中太宗朱棣的庙号就被嘉靖改成了成祖,因为太庙名额满了,仁宗居然被祧出了太庙……政治事件中的胜负,必然导致人事上的升黜。嘉靖前期,从内阁、部院以及科道等文官体系的调整,到赋税制度的整顿与改革,从对宦官、勋贵利益的抑制、到对三皇(皇田、皇庄、皇盐)的清理等等,无不与大礼议有关。在大礼议事件中,王阳明虽然没有公开表态,私底下还是支持少年嘉靖的,当然,这肯定不只与平定宁王之乱时杨廷和黑了他一手有关,更多的是思想方面(朱子学与王学)的冲突,这是另外的话题了。参考资料 杨廷和《明史》、胡凡《嘉靖传》、田澍《嘉靖革新研究》、翟爱明《“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等。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明】明穆宗明神宗 敕撰 【明】徐阶首修 【明】张居正续修 ●序 我皇祖世宗肃皇帝御历凡四十有五年视我祖宗列圣享国最久丰功伟绩炳燿铿鍧充满天地不可殚述自我穆考初禩即命儒臣纂修实录绪业未竟至于馆本作予是也冲人嗣大历服又五年始克成之 盖其纪载之不易如此昔周成王幼而践祚其君臣相诏戒亦惟曰单文祖德曰咸成文王功不怠于时沐浴膏泽海内安澜而惓惓思维馆本维误艰毖患雅颂作焉此周家所以为有道之长也洪惟皇祖躬秉圣资出抚兴运刬奸剔蠹丕举王纲立极建中肇修人纪凡诸大政令之因革大典礼之制作咸稽谋于天会通古今经画自心毅然独断一洗俗吏牵迹经生守文之陋执之

不疑用能廓清垢氛兴建废坠五礼式叙百度惟贞群工奔走以受成万姓倾心而向化卒之幽明协顺中外敉宁声教暨于交南威灵憺于穷朔盖我举我举疑应作举我太祖成祖丕造之光烈而觐扬之巍巍乎盛矣临御滋久虽垂衣深拱而宵旰几康之儆不忘于心诸边奏报臣下建言手批立决无滞晷刻万几稍暇则又繙经史问农桑即文王日昃不遑何以加焉盖尝勒豳风无逸于亭召对群臣于便殿于西苑谆谆以天戒人穷为虑而重念宫生内长之主宴安游娱忘其先烈朕三复仰止未尝不流涕也深惟眇眇之身早赐鸿业未烛理道仰藉我皇祖忧勤所诏数年以来时和人康边圉宁泰灾沴盗贼之忧不作绍庭虽远余泽弘深其敢忘所自乎盖文王之后有武王缵绪而受命日浅至于成王始克追扬盛美纪于竹书顾朕虽德弗类而所乘之时与地亦有不得而辞者用以史臣所辑 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敬荐祖庙并告成事于皇考以上慰二后在天之灵附于周家咏歌勤苦慎始如终之义乃若体裁义例一遵 累朝旧章兹不复赘云谨序万历五年八月十九日 ●进实录表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少保兼太子太保英国公臣张溶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典则贻谋式笃文孙之祜简编垂信诞扬烈祖之休成功独盛于中兴遗训可传于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97-嘉靖32年(1553年)四月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97-嘉靖32年(1553年)四月 关于这篇文字的说明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无标点蓝本取来自社科院为《明实录》版。以本人浅陋的功底,标注标点、日期、人名仅为朋友们方便阅读。并表达对开创历史的先人及研究史实的今人的敬意。望能为从事地方志,人物志,分类志、今日话当年的朋友提供便利。抛砖引玉,全无章法。欢迎指正。望版主、编辑,高抬贵手,明实录流传于世,源于手抄。清末至今逾百年,尚未有完整的标点及人名备注版,确为憾事。为其标点、校正、勘误则大费周章,且颇为费时。一日完成一卷,尚需10年之时。能过则过,功德无量。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七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四月丙子朔(1553年四月初一公元1553-05-12)○时享太

庙先期礼部请遣亲王行礼,不允。仍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以久旱祷雨于内殿。停刑禁屠六日。○兵部尚书聂豹言:大同需修边犒军银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两,已得旨。令户部处发而户部诿为本部职。掌欲于马价内查给。今边工方兴,经费既急。臣等不敢及覆渎,请已议取太仆寺马价待发,但兵马钱谷各有司存。今本部马价所余不及二万,户部自常。额外各省库藏所积,顷岁一切搜括起解,无非为济边之用。而临事复阻恡如此,乞敕令协心共济国事。上以为治,诏各镇修边银遵原议给发,不许互诿。○巡视浙福都御史王忬条上海防事一一、禁近海豪民通引倭夷,以绝祸本。 二、照各边例,惟以奋勇血战为功,不以损伤军为罪。三、选调闽浙兵相兼操习,以资防御。四、通行两广、南直隶巡抚、操江官远行哨探分布兵舡,彼此夹攻。五、两省守巡兵备官查照原定地方常川驻劄以便责成。六、宽禁令以开自新,如胁从贼犯准令投首,积年渠魁亦听归降。七、闽浙鱼舡量议收税,并议漳州桥房拖欠税课及查理盐课,以助军饷。八、滨海顽民接济夷寇,及走漏消息者。乞以正犯处之极刑,全家发边卫充军。部覆俱从之。○光禄寺卿窦一桂奏工部原借本寺银三十四万余两,今供应不敷,请补还令。工部言部贮寺储俱朝廷钱粮,迩因大工繁兴,通融措用。岂宜责偿苐,即既称缺乏,请以节慎。库见银一千六百余两待追完逋,负共廷五万两还之。报可。○四月丁丑(1553年四月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2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明朝历代皇帝画像及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画像及简介

目录 概述 (3) 明朝历代皇帝 (5)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5)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8) 3、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10)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12)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14) 6、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 (16)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17)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 (19)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 (21)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23)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24)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 (26)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28)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30)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32)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34) 南明完全帝系表 (36)

概述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明朝帝系图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明朝历代皇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洪武皇帝-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 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嘉靖皇帝论文

帝王心術——嘉靖皇帝 嘉靖是明代不可不讀的傳奇皇帝。歷代皇帝在位的年頭,康熙最長,六十壹年;乾隆次之,六十年;第三漢武帝,五十四年;第四明萬歷,四十八年;嘉靖排在第五名,四十五年.嘉靖是最懂得怎樣做皇帝的人,正因為精通帝王之術,所以嘉靖皇帝不像高祖朱元璋那樣日夜操勞,也不像玄孫朱由校那樣大權旁落。對於嘉靖而言,盡職而不累(輕松自如),盡興而不廢(大權在握)。 明世宗是壹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他英明神武堪比太祖朱元璋,也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癡迷於煉丹。但是,不能否認,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即便是後期常年癡於修道,曾28年未上朝。但他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會朝政。如果說他是昏君的話,那麽他比他的孫子朱翊鈞(明神宗)好多了。萬歷皇帝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說了。世宗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勛戚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高度集中。他還重視內閣作用,註意裁抑宦官權力。但與此同時,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厭惡佛教。二十壹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壹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在用人上,世宗“忽智忽愚”、“忽功忽罪”,態度變化很大,對於

權力把握很強,對於文官集團控制也很強。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詔獄。不過在內臣和大臣的勸說下,沒有處理海瑞。晚年嘉靖帝疏遠嚴嵩,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嘉靖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史書評價贊曰:世宗禦極之初,力除壹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叠議大禮,輿論沸騰,幸臣假托,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余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禦,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總而言之,明世宗不是壹個像商紂壹樣的昏君。相反,卻由他的種種事跡看出他是壹個擅長帝王心術的人。 嘉靖(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壹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皇太後(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嘉靖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位,年號嘉靖。 嘉靖是個相當神道的人,從他即位那壹刻出現在大臣們的面前起,壹輩子都令大臣們誠惶誠恐、攪盡腦汁還應付不了。他即位時年方十五,還應算個小皇帝,無論是在他之前還是在他之後,這個年

嘉靖时代的祭礼大变革_赵克生

有被赐印的在上密疏时态度马虎,还遭到世宗皇帝的严厉斥责,如夏言。某些大臣甚至将密疏作为与世宗皇帝论政的最常用方式,如嘉靖初年的杨一清和后期的徐阶。此二人的代表意义较为突出。杨一清是被赐印者,他和世宗皇帝通过密疏和密谕的往来进行论政、论学、议礼,成为世宗决策的重要依据。徐阶没有被赐印,却是可以入值西苑的少数大臣之一,自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始,直到嘉靖朝终了,徐阶和世宗间的密疏与密谕往来,可以说是无日不有。此二人,一在嘉靖初年,一在末年,一个是被赐印的,一个不是,在他们的日常政治活动中,密疏成为他们与世宗皇帝议政言事的最主要方式。而在世宗长期留居西苑的日子里,其他不可以入值的朝臣,也只有用密疏向世宗奏报政务,才能引起世宗的特别关注。其三,世宗对密疏的批答更加重视。嘉靖一朝,无论是议政、论学,还是议礼、赞玄,世宗都经常地通过密谕和大臣们商议,而大臣们为了保密和效忠,也用密疏向世宗积极表达自己的态度。因而,密疏与密谕是大臣与世宗讨论国事的最主要方式,这在明代的其他时期是不多见的。世宗对密疏的批答也特别及时,有当日批出者,多为第二日批出,很少有第三天或更长时日才批复的,即便在世宗晚年身体多病的情况下亦如此。相比正常的题奏本,迁转时日多,程序繁琐,且皇帝多假内阁和司礼监之手而不是亲批,密疏在 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中的突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时间上,世宗重视密疏的理政方式与他前两个理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相接的。也就是说,在嘉靖初年,世宗勤于上朝时,就很重视密疏政治的独特作用,嘉靖二十一年宫婢之变后,他虽疏于上朝,但却通过勤于批答朝臣章奏的方式牢牢地掌控着朝政,与此同时,他更加重视密疏,使之成为了解下情和避免被几个可以入值西苑的大臣所蒙蔽而独掌乾坤的有效渠道。因此,嘉靖一朝,世宗皇帝的理政方式与明中叶诸帝是迥然有别的,它经历了三个变化,即由勤于早朝到临御日浅,由上朝理政向重视章奏批答的转变,以及自始至终一直重视密疏的转变。 那么,何以后世史家多认为世宗和其他明代中叶的诸帝一样,也是怠政君主的典型呢?这主要是因为世宗理政方式的转变长期被忽视的缘故。即,世宗皇帝理政方式的转变,在形式和表面上,是一个比一个隐蔽,一个比一个看起来好像是疏于理政,事实上,恰恰相反,世宗就是在越来越“怠政”的表象下,通过密疏政治越来越严密地实现了对朝政的控制。在嘉靖朝前期,世宗就是通过勤于上朝和重视密疏相结合的方式,和朝臣们一起完成了嘉靖革新,而在后期,他则是通过勤于批答朝臣的章奏,特别是密疏的方式,达到了“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 [收稿日期]2007212227 [作者简介]赵克生(1967— ),男,安徽舒城人,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明代政治文化史研究 嘉靖时代的祭礼大变革 赵克生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病逝。武宗既无皇子又无同父兄弟,皇位继承者只得从皇族旁支中选择。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以武宗“遗诏”与《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依据,迎立兴献王(宪宗之子、孝宗之弟、武宗之叔,正德十四年薨)之子朱厚熜入继帝位,他就是嘉靖皇帝。年仅十五岁的文弱少年,使登基的龙袍显得有些肥大,来庆贺的朝鲜使节也感到新皇帝清瘦若病, “殊少风采”。然而,就是他,主宰大明王朝四十六年,他的统治可以称之为明朝历史上的嘉靖时代———明朝历史变局开始显现的时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也许就是国家祭祀礼仪的大变革。几百年后,我们流连凭吊于天坛、帝王庙等名胜处,常常轻拍栏杆、追思遥想一个问题:嘉靖皇帝为什么要 6 2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2014-10-17 10:34 来源:曲靖日报我有话说 明代嘉靖皇帝有一个曲靖老师,他就是曲靖人李彦宁。 李彦宁,字士安,明代曲靖军民府南宁县白塔村(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人,生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十一月初四日。自幼为人庄重,不随便诋毁和讥笑他人。为秀才时,发奋读书,但数次参加乡试无望。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以选贡身份任鲁王府教授,执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后来又任安陆(今钟祥)王府长史,正五品。王府长史执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也要问罪长史。王府长史一职很重要,“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安陆王世子朱厚熜受学于李彦宁,十分礼敬尊重他。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继承人,大臣们建议太后迎立三人,其中之一就是朱厚熜,先到者为君,后到者为臣。民间传说远在安陆的朱厚熜装作囚徒,一路畅通无阻地赶到京城登基为帝,年号嘉靖,而其他两人却因为坐着大轿或骑着高头大马,一路受到官员们的热情招待,推杯换盏,走走停停,耽搁了时间,最终无缘帝位。 当上了皇帝,朱厚熜不忘有功于自己的故旧,就想越级提拔李士安。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嘉靖间,不次用人。”但是,李士安前后推辞了四次,嘉靖帝没有办法,只得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李士安从王府长史升至太常寺少卿,当时属于逐级提拔了。李士安曾与

杨一清商议朝廷大事,十分得体,众以为然。嘉靖帝对待李士安很谦恭,执礼仍如世子时一样,尊称其为“国师”。每次退朝后,嘉靖帝要到李士安家还礼,李士安屡次上表辞谢,请求不要这样礼遇自己,却未得到允许。嘉靖帝多次赏赐其金银,并命其两个儿子可以荫官为指挥,李士安都未接受,却请求嘉靖帝将安陆王府的田地永久改为学田,以培养人才。在京时,有人为李士安画了一幅肖像,杨一清题赞道:“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旂常,名登卿列。”“旂常”指王侯,“勋在旂常”指李士安有功于朱厚熜。杨一清平素不喜欢赞誉别人,如此称颂李士安,难能可贵。 李士安七十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嘉靖帝派宦官护送他回家,同僚们为李士安践行,见其归装简朴,行囊羞涩,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些书籍。回到家乡曲靖后,李士安把剩余的俸禄拿来请亲朋故旧欢乐宴饮,没有购置田地和房产。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二月初八日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嘉靖帝听到老师的噩耗后,十分惊愕悲悼,厚赐祭葬,因为李士安人品高尚,就不追赠官爵,而是在其墓道前敕建“国师坊表”,坊前面左右有下马碑,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以示尊重逝者。《南宁县志》有:“国师、太常少卿李彦宁墓,在城南十五里白塔村。嘉靖三十四年赐祭葬,敕建国师坊表。其墓道左右有下马碑。”李士安夫人段氏卒后,与其合葬一处。 李士安后人虽然没有什么高官显贵,但是也算人才辈出。李士安的儿子李秉是一个贡生,为学博;曾孙李熙阳擅长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更新时间:2011-04-25 07:51:30 作者:来源:访问:70485 被过滤广告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朱厚熜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正德旧臣们之间,群臣认为世宗继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应以武宗之父孝宗为尊,故要求世宗承认自己是过继给明孝宗,要认孝宗为嗣父,世宗却只认孝宗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斗争。大礼议所反映的皇统问题,实质反映着明朝中期皇帝(皇权)与大臣势力(阁权)的较量。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世宗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明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

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终弟及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北京即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经过嗣统之争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武宗遗诏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

近年来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概述

近年来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概述 中国当代学者已经对于明世宗崇道缘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看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明世宗即位之前生活环境的影响;明世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决断;明世宗多疑自负性格的影响;明世宗对求嗣、助淫、求长生的个人需求;维护统治、挽救危机的尝试。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于宗教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标签:明世宗;道教;君权 明世宗嘉靖皇帝崇道缘由之研究,一直是道教研究或明世宗研究中的主流。在言及道教自身的发展演变、道教与明代政治之间的关系及明世宗时期政治等各个方面时,都深深地受到明世宗崇道影响。明世宗之后,明朝社会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错综复杂,积重难返最终走向灭亡,明清众多学者基本以封建传统儒家伦理角度看待明世宗崇道,更加注重政治方面的影响启示。在改革开放前,论及明世宗崇道缘由,大多片面的将其定义为受落后的封建迷信影响,相关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更好地吸收西方历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思维模式和学术政治化的价值取向,从多角度的探索问题,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个人信仰对社会能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历代帝王对道教态度不一。曾召南在《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提到明太祖在制定全国典章制度的同时,确立了以儒学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并用政策,尊崇道教以为化导民众工具的宗教国策。太祖是在首尊儒术的条件下尊崇佛道二教的……是出于巩固大明统治的需要,出于政治上的利用。为达到道教“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作用和维护统治的政治作用,道教在明代几乎始终处于隆盛的地位。吴春香在《论明代三教融合对道教的影响》中提撰《释道论》《三教论》等著作,阐明利用和扶植道教的指导思想,为整个明代三教并用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继者多奉了三教并用和优宠道教的政策。曾与吴的论述都不仅仅指出了尊崇道教这一国策的原因,而且指出了尊崇道教的具体规章制度保障,思路清晰的论证了明代宗教国策对后世的影响。 二、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 明成祖尤崇真武神,大建武当山宫观;明仁、宣宗尊崇道士刘渊森;明英宗督促道士于正统十年(1441)完成《正统道藏》的编纂刊印;明代宗逐级提拔道士蒋守约为礼部尚书,使掌太常寺事;明宪宗过分优容正一道首领张元吉,首开道官传升制度;明孝宗热衷于内庭建醮,搜索奇方秘书,糜费万计;明武宗喜佛,但

从明世宗继位看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從明世宗繼位看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作者:青石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於豹房,其堂弟朱厚熜入繼大統,年號嘉靖,這就是歷史上的明世宗。關於明世宗的繼位原因,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1、倫續當立;2、因年幼被權臣選中做傀儡,便於操控。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武宗無後,其父明孝宗朱右樘也只有他一個兒子(另有一子夭折),故孝宗的四弟(孝宗排行第三)興王朱佑杬便成了第一繼承人了,但武宗駕崩時,朱佑杬已經去世兩年了,所以其獨子朱厚熜順理成章繼統。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當時武宗駕崩前沒有留下遺詔,未指定繼承人,所以當時的權臣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朱厚熜年幼,迎立他既有擁立之功,也便於日後操控,在征得張太後的同意下迎立了朱厚熜繼位,持此說法的人相對較多,比如前段時間非常流行的《明朝的那些事》作者便持此觀點。 其實,明世宗的繼位只有一個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倫續當立!持第二種看法的人對明朝的社會制度、風氣、觀念、信仰並不了解或者說不甚了解,將明朝以前的宮廷規則套用在了明朝宮廷事件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鑒於歷朝皇室的血腥爭鬥教訓,對明朝的皇位及王位繼承做出了詳盡的規定,明確規定皇位及王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嫡長制在中國出現已久,但以前沒有哪個朝代真正實行這一制度,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貫徹這一制度的朝代。 歷史進入到了明朝時候,中國社會已經較之前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異族統治之後,人心思定,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迫切需要規範,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各朝經驗後確立了用儒家思想作為明朝統治的行為規範(主要是朱熹的學說),並越俎代庖將自己子孫後代的事情都規範安排好,並嚴厲禁止改變。客觀地說,朱元璋的做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卻導致了人思想呆板僵化,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後期官員屍位素餐等等後遺癥,甚至可以說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根據朱元璋的規定,其身後的明朝十六位皇帝,有十四位皇帝是以第一繼承人的身份繼位的,只有兩位不是倫續繼位,下面對這十六位皇帝一一敘述。 先說說倫續繼位的十四位: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懿文太子朱標(被朱允炆追廟號“興宗”)次子,朱標長子虞懷王朱雄英已於洪武十五年死,故朱允炆在洪武二十五年其父薨後繼其父儲君位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後繼位,年號建文。 明仁宗朱高熾,太宗長子,母徐皇後,於永樂二十二年登基,年號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母張皇後,於洪熙元年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母孫皇後(非原配),宣德十年登基,年號正統、天順。 明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母周貴妃,因英宗錢皇後無出,故以皇長子身份於天順八年繼位,年號成化。 明孝宗朱右樘,憲宗三子,母紀淑妃,憲宗吳皇後、王皇後均未出,前二位皇子均夭折,朱右樘於成化二十三年繼位,年號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母張皇後,正宗的嫡長子,天定的皇位繼承人,

明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明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明(公元1368-公元1661)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己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壬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甲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乙卯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丙辰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戊午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己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庚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辛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壬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癸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乙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丙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丁卯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戊辰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己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庚午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壬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癸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甲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乙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丙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戊寅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辛巳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壬午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乙酉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丁亥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戊子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己丑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庚寅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辛卯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壬辰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癸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甲午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丙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丁酉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己亥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庚子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壬

明朝时期瓷器简介(九 明嘉靖、隆庆时期)

明嘉靖、隆庆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青花八宝碗 (一对) 明嘉靖直径8·2厘米 估价:RMB40000一60000 侈口,圆腰不收,圈足,碗外绘莲花莉八吉祥纹。八吉祥是倪教常用的象征吉注的八件器物,有法纶、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及盘肠,瓷器上常与莲花组成图案,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它是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因人们视它为吉祥之兆,所以广泛流行于瓷器和其他工艺品上。

青花双龙纹盖罐,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故) 罐敞口,溜肩,肩下渐敛,平底。盖面隆起,上有宝珠形圆钮。罐里光素无纹,外部青花装饰。肩绘缠枝莲纹,腹部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海水朵云纹饰,近底处绘勾云纹。盖上绘异兽、缠枝团寿及云头纹。罐外口沿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浑厚雄伟,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据文献记载,此时期的青花瓷使用回青料描绘,色调翠蓝浓艳,微泛紫红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大礼议的风波 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世宗,诏改翌年为嘉靖元年(1522)。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史称其“多谋”而“刚愎”。确实,年仅十五岁的明世宗,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从踏入京城之日起,他便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势。四月二十二日,当明世宗来到京城外的行殿时,在即位礼仪上便与内廷和内阁发生了争执。礼部官员具议请世宗依皇太子即位礼,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世宗则认为自己是来继承皇位的,应从大明门入宫在奉天殿即位,拒绝行皇太子即位礼。内阁首辅杨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状,帝不许”②。最后,内廷与内阁只得让步。第一次较量,世宗便以皇帝的权威压倒了内廷与内阁。 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武宗去世至世宗即位的三十七天内总揽了朝政。在这段时间内,杨廷和做了几件为世人所称道的事:(1)颁布武宗遗诏,罢威武营团练诸军,革皇店,遣还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等,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工务等。(2)收捕江彬。武宗死后,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他自知“天下恶之”,在反与不反之间正自犹豫。杨廷和适时提醒皇太后发布懿旨,谋划捕捉江彬,为天下除去一大祸患。(3)草拟世宗登极诏书。登极诏书长达八千多言,对时事多有兴革,如诏复武宗朝因忠直敢谏而去任降调的官员,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十四万多人,减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余石,斥去恩幸得官者,查禁各地镇守官科敛财物等。登极诏书的颁布,不仅使“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 ①。无疑,杨廷和所做的这几件事都是顺应民心、有利于巩固明皇朝统治的,因此,杨廷和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声望。声望加上权位资历,使杨廷和在朝中的势力陡增,亦使他能藉此与羽翼未丰的少年天子世宗相抗衡。 世宗与杨廷和的矛盾在即位礼仪上已显现出来,以后在议定世宗生父兴献王主祀称号的问题上进一步激化。 世宗即位五天后,令礼官集议兴献王主祀称号。礼部尚书毛澄请示杨廷和以后,会同公卿台谏六十余名官员上疏:以世宗为入继之君,应效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世宗阅疏,恼火地说:“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议。”②毛澄等仍坚持前议,杨廷和也亲自上言要皇帝服从礼部之议。明世宗坚决不从。此时,观政进士张璁上《大礼疏》,提出与杨廷和不同的“继统不继嗣”的论说,明世宗得到支持很高兴,即将杨廷和召来,宣布要“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杨廷和也不肯让步,“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①,并公开声称:在这个问题上,“异议者即奸谀当诛”②。到了十月间,杨廷和见势不得已,乃草敕下礼部,称奉慈圣皇太后懿旨,“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③。明世宗暂时接受了这个妥协的结果。 ②《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大礼议》。 ①《明史》卷一九○《杨廷和传》。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提出应“循名考实,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④。这项提议当然是符合皇帝心意的,但此时的明世宗还是有所顾忌地说:“此关系天理纲常,仍令文武群臣集议可否?”⑤群官议论的结果,有二百五十余名官员不同意改称名号,认为“必以孝宗为考,而后大宗为不绝”⑥。只有少数几个人附和桂萼的提议。三年春正月,屡与世宗意见不合的杨廷和再次提出辞官,世宗终于不再表示挽留,并斥责他“因辞归咎,非大臣道”⑦。与此同时,世宗下令调张璁、桂萼等赴京集议。二百多名朝官仍坚持原议,不肯退让。明世宗非常恼怒,曾当面指斥内阁大学士毛纪说:“此礼当速改,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⑦毛纪等听后惶惧而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