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朱厚熜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正德旧臣们之间,群臣认为世宗继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应以武宗之父孝宗为尊,故要求世宗承认自己是过继给明孝宗,要认孝宗为嗣父,世宗却只认孝宗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斗争。大礼议所反映的皇统问题,实质反映着明朝中期皇帝(皇权)与大臣势力(阁权)的较量。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世宗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明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

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终弟及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北京即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经过嗣统之争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武宗遗诏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

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四月廿七,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对朱厚熜而言,这等于背弃亲生父亲,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年方十五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奉迎世宗生母礼节之争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

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三年之后,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揣测帝意,便纷纷上书重提旧事。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以张璁和桂萼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了支持、奉迎皇帝的“议礼派”,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在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当时,湖广总督席书曾草拟奏疏,附和张璁、霍韬的意见,称兴献帝宜定号皇考兴献帝,吏部员外郎方献夫也上疏,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论。但两封奏疏都没能上呈。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世宗将二人的奏疏交付群臣再次集议,杨廷和见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致仕。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此时,颇感群龙无首的礼部尚书汪俊酝酿再一起集体谏诤。适逢主事侯廷训据宗法作《大礼辨》,

吏部尚书乔宇等人遂据此率群臣近两百五十人一同进言,反对朱厚熜以兴献王为皇考。朱厚熜不悦,下令更多的官员参与进议论中来。于是,给事中张翀等三十有二人,御史郑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邹守益等,也都抗章力论。状元唐皋也上疏说:“陛下宜考所后以别正统,隆所生以备尊称。”表面上是在调停,实际上倾向于反对。因为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大弟子,唐皋是前朝状元,在朝中都属于影响较大的文臣,朱厚熜因此恼羞成怒,此次进言之人均被斥责、罚俸甚至罢黜。最后,汪俊等只好妥协:“于兴献帝、兴国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备尊称。”三月,朱厚熜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皇后张氏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夏氏为庄肃皇后。左顺门事件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1524年8月11日),朱厚熜诏谕礼部,十四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正逢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导众人道:“宪宗时,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下葬礼节,宪宗听从了,这是本朝的旧事。”杨廷和之子翰林院修撰杨慎亦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随后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又号召群臣。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左顺门跪请官员名录六部九卿金献民兵部尚

书、秦金户部尚书、赵鉴刑部尚书、赵璜工部尚书、俞琳工部尚书,何孟春吏部左侍郎、朱希周礼部右侍郎、刘玉刑部左侍郎,王时中都御史、张润都御史,汪举寺卿、潘希曾寺卿、张九叙寺卿、吴祺寺卿,张瓒通政使、陈霑通政使,徐文华少卿、张缙少卿、苏民少卿、金瓒少卿,张仲贤府丞,葛禬通政参议,袁宗儒寺丞翰林院贾咏掌詹事府侍郎、丰熙翰林学士、张璧侍讲、杨慎修撰、舒芬修撰、杨维聪修撰、姚涞修撰、张衍庆修撰、王元正编修、许成名编修、刘栋编修、张潮编修、崔桐编修、叶桂章编修、王三锡编修、余承勋编修、陆釴编修、王相编修、应良编修、王思编修,金皋检讨、林时检讨给事中张翀、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谢蕡、毛玉、曹怀、张嵩、王瑄、张、郑一鹏、黄重、李锡、赵汉、陈时明、郑自璧、裴绍宗、韩楷、黄臣、胡纳监察御史王时柯、余翺、叶奇、郑本公、杨枢、刘颍、祁杲、杜民表、杨瑞、张英、刘谦亨、许中、陈克宅、谭缵、刘翀、张录、郭希愈、萧一中、张恂、倪宗岳、王璜、沈教、锺卿密、胡琼、张濂、何鳌、张曰韬、蓝田、张鹏翰、林有孚六部诸司属臣吏部余宽郎中、党承志郎中、刘天民郎中,马理员外郎、徐一鸣员外郎、刘勋员外郎,应大猷主事、李舜臣主事、马冕主事、彭泽主事、张鹍主事,洪伊司务户部黄待显郎中、唐昇郎中、贾继之郎中、杨易郎中、杨淮郎中、胡宗明郎中、栗登郎中、党以平郎中、何岩郎中、马朝卿郎中,申良员外

郎、郑漳员外郎、顾可久员外郎、娄志德员外郎,徐嵩主事、张庠主事、高奎主事、安玺主事、王尚志主事、朱藻主事、黄一道主事、陈儒主事、陈腾鸾主事、高登主事、程旦主事、尹嗣忠主事、郭日休主事、李录主事、周诏主事、戴亢主事、缪宗周主事、丘其仁主事、俎琚主事、张希尹主事,金中夫司务,丁律检校礼部余才郎中、汪必东郎中、张郎中、张怀郎中,翁磐员外郎、李文中员外郎、张澯员外郎,张镗主事、丰坊主事、仵瑜主事、丁汝夔主事、臧应奎主事兵部陶滋郎中、贺缙郎中、姚汝皋郎中、刘淑相郎中、万潮郎中,刘漳员外郎、杨仪员外郎、王德明员外郎,汪溱主事、黄嘉宾主事、李春芳主事、卢襄主事、华钥主事、郑晓主事、刘一正主事、郭持平主事、余祯主事、陈赏主事,李可登司务、刘从学司务;刑部相世芳郎中、张峩郎中、詹潮郎中、胡琏郎中、范录郎中、陈力郎中、张大轮郎中、叶应骢郎中、白辙郎中、许路郎中,戴钦员外郎、张俭员外郎、刘士奇员外郎,祁敕主事、赵廷松主事、熊宇主事、何鳌主事、杨濂主事、刘仕主事、萧樟主事、顾铎主事、王国光主事、汪嘉会主事、殷承叙主事、陆铨主事、钱铎主事、方一兰主事;工部赵儒郎中、叶宽郎中、张子衷郎中、汪登郎中、刘玑郎中、江珊郎中,金廷瑞员外郎、范鏓员外郎、庞淳员外郎,伍余福主事、张凤来主事、张羽主事、车纯主事、蒋珙主事、郑骝主事;大理寺毋德纯寺正、蒋同仁寺正,王暐寺副、刘道寺副,

陈大纲评事、锺云瑞评事、王光济评事、张徽评事、王天民评事、郑重评事、杜鸾评事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历史评价1、《明世宗实录》卷221,载:“(张璁)深于礼学,丰格隽拔,大礼之议,乃出所真见,非以阿世。”2、《西园闻见录》卷26,载:“凡言礼而贵者,其人材皆磊磊,既无言礼,亦有以自见者哉!”3、《辩定嘉靖大礼议》载:“(张璁)似亦酒国中之能独醒者。”4、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大礼之议》载:

“考孝宗之说,援引汉哀帝、宋英宗预立为储君者不同,第以伦序当立、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入继大统。若谓继统必继嗣,则宜称武宗为父矣。以武宗从兄,不可称父,遂欲抹杀武宗一代而使之考未尝为父之孝宗,其理本窒碍而不通。故璁论一出,杨一清即谓此论不可易也。”5、谈迁《国榷》卷53,载:“永嘉(张璁)议礼,能以辩博济其说。即论星历,亦援据不穷。其见知于上,非偶然也。”6、《御定通鉴纲目三编》·《嘉靖三年七月条》,载:“大礼议起,诸臣不能酌理准情,以致激成过举。及嘉靖欲去本生称号,自当婉言正谏,冀得挽回,乃竟跪伏大呼,撼门恸哭,尚成何景象!虽事君父,纲常所系甚重,然何至势迫安危?顾杨慎则以为仗节死义之日,王元正、张翀则以为万世瞻仰之举,俨然以疾风劲草自居,止图博一己之名,而于国事亳无裨益。”影响政治现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的明显陵,为朱厚熜之父兴献王朱祐杬及生母兴献王妃蒋氏的陵寝经过了三年的大礼议,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已经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朱厚熜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

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9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礼仪祭祀朱元璋登极前后,曾命儒士、儒臣考礼、议礼,纂修了《大明集礼》。大礼议中,朱厚熜本人也研读了许多有关礼制的书籍,因此明朝的许多祀典在嘉靖朝实行了更改,例如废除天地合祀,在北京四郊分设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更改孔子祀典和宗庙制度等。嘉靖元年三月,朱厚熜在追尊兴献王为帝后,并下令将兴献王园寝按帝陵规制进行改建。嘉靖二年(1523年)将陵区建筑黑瓦改为黄琉璃瓦。嘉靖三年三月,将兴献帝之陵定名为显陵。嘉靖六年十二月,“命修建显陵如天寿山七陵之制”,对显陵进行扩建,并亲自撰写显陵碑文。嘉靖七年建成方城明楼,立献皇帝庙号碑,并建红门、碑亭、石像生,共花费白银60万两,先后征用湖广布政司各府州县民夫二万余人。更多历史,敬请关注王昆明细说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1.《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2.“二拍”指凌濛初创造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P70 4.“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P10 5. 6.《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P51 7.《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8.锦囊妙计和“耳畔分付”是《三国志演义》制造悬念的方式。P83 9.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给正统文学思想带来了极大挑战。P139 10.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P14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这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基础上经文人加工整理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 茶陵派: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有铎、张泰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虽未尽除台阁遗风,他的有些作品摆

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3. 台阁体:明初流行的文体,因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等位太阁大臣而得名。这些作家大都身居高位,远离下层社会,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缺乏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真实情感。格平正典丽,但有肤浅,空泛的弊端,流行几十年,造成不好影响,文学史上评论较低。 4.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均为湖北竟陵人,因而称为竟陵派。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使其作品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但缩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吴中四杰”不包括(B)p23 A. 高启 B.刘基 C.杨基 D.张羽 2.生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是形容( C)的人物形象的。P121 A.猪八戒 B.牛魔王 C.孙悟空 D.沙僧 3.( B)是汤显祖最为得意的剧作,也是戏曲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剧作之一。P105 A.《南柯记》 B.《牡丹亭》 C.《鸣凤记》 D.《浣纱记》 4.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P67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XXX XXXXX中学

【课程来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又独立成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抵抗,同时也使学生对明朝的政治和对外交往有了整体认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弱,但他们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烈,所以我将从基础知识,兴趣入手,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欣赏、人物体验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培养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3.领略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带来不便。教师可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地图展示相关地点、路线和“西洋”的概念,使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 导入语:600多年前,郑和和他的船队以当时世界无法想象的气势,浩浩荡荡,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踪迹,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展示课题) 二、展示课程提纲和学习目标 1.课程提纲 (1)海航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2)海战捍主权——戚继光抗倭 (3)海殇留余恨——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目标 三、课程主体 (一)第一篇章:海航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郑和 请同学们依据P70“人物扫描”,完成以下“郑和的自述”。 吾本姓,名,小名(或三保),族,(籍贯)人是也。12岁时被明军掳进皇宫当了太监,后得燕王垂青,随主出生

一般将来时的讲解

一般将来时讲解与练习 一、概念: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及计划、打算或准备做某事。常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如:tomorrow, next day(week, month, year…),soon, 等。 二、常用的表达形式共有五种,现归纳如下: (一)“will +动词原形”这一形式, eg: I will go to visit my uncle tomorrow. I’ll come to the party with Danny . The rain will stop soon. 雨很快就要停了。 Today is Saturday. Tomorrow will be Sunday. 今天是星期六。明天是(将)是星期日。 eg: Will you please turn on the radio? 请打开收音机好吗? Will you go to the zoo with me? 你和我一起去动物园好吗? 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请你把门打开,好吗? 注:在口语中will用于所有人称,书面语中第一人称常用shall。(二)“be going to+动词原形”的形式,表示事先经过考虑、安排好打算、计划要做的事情以及已有迹象表明必将发生某事,意为“打算;就要”。 如:1)We're going to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我们打算在校门口见面。 2)Dad and I are going to watch the game this afternoon. 四、基本结构:①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②will+动词原形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A.唐太宗 B.元世祖 C.明成祖 D.明太祖 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 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 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 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 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文中的“内授”是指() A.宰相的意见 B.皇帝的命令 C.内阁首辅的主张 D.翰林大学士的批答 4.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5.明初统治者废丞相、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6.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面从图1 到图2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8.济南城区有一条街名叫按察司街,从历史角度推断这条街获此名最早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9.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10.文物是历史派往今天的使者,它承载着古代的信息向我们走来。下列文物(模型)中最能反映明清专制集权内容的是()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一般将来时讲解

一般将来时讲解 一般将来时: 一、一般将来时的定义: 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某一时刻的动作或状态,或将来某一段时间内经常的动作或状态。常常和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如:tomorrow(明天),next week(下周);in the future(将来)等。一般将来时由助动词shall(第一人称),will (第二、三人称)动词原形构成。美式英语则不管什么人称,一律用will。或用主语+be动词+ going to 动词. 二、一般将来时表示方法: 1.用will或shall表示 “助动词will或shall+动词原形”这一形式,表示将来发生的事情,用于征求对方的意见或表示客气的邀请。在口语中will用于所有人称,书面语中第一人称常用shall【其实will也可以用到】。如: ①Tomorrow will be Sunday. 明天就是星期天。 ②The rain will stop soon. 雨很快就要停了。 ③Shall we go there at five? 我们五点钟去那儿? 4④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请你把门打开? 2.用be going to结构表示 "be going to+动词原形”用来表示事先考虑过的将要发生的动作以及已有迹象表明必将要发生的某事(有一个先兆),意为“打算;就要”。如: ①We're going to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我们打算在校门口见面。 ②Look! It's going to rain. 瞧!快下雨了。 3.用现在进行时表示 表示位置转移的动词(如:go,come,leave,start,arrive等),可用现在进行时4.表示将来时。如: ①Uncle Wang is coming. 王叔叔就要来了。 ②They're leaving for Beijing. 他们即将前往北京。 5.用一般现在时表示 根据规定或时间表预计要发生的动作,在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中,都可用一 6.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如: ①The new term starts (begins) on August 29th. 新学期八月二十九日开学。 ②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we will go out for a picnic. 如果明天不下雨,

【精品】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

完整版一般将来时时态用法讲解

般将来时时态 1. 一般将来时的定义 一般将来时表示在现在看来即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用时间副词tomorrow, soon 或短语n ext year / week / mon th, in a few days, in the future, sometime 做状语。如: What will you do this afternoon ? 你今天下午干什么? We will have a meet ing tomorrow. 我们明天要开会。 He is going to study abroad (到国外) next year.明年他要出国学习。 2. 一般将来时的结构及应用 (1) shall / will + 动词原形。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特别是表示客观性的事情 或在某条件下要发生的事情,只能用此结构。如: What shall we do if he doesn '如果他不?来,我们该怎么办? Will you be free this evenin g? 今天晚上有空吗? I think he will tell us the truth (真相)。我想他会告诉我们真实情况的。 (2)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表示已经计划或安排好了的事情,也可表示有迹象表明肯定要 发生的事情。如: We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to discuss (讨论)the matter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开会讨论这件事情。 Look at the black clouds over there. I think it is going to rain soon. 看一看那边的乌云,我想天 要下雨了。 There is going to be an En glish evening this week. 本周要举行一个英语晚会。 (3) be +现在分词。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这个句型中动词主要是瞬间动词:come, go, leave, arrive, begi n, start, stop, close, ope n, die, jo in, borrow, buy 等。如: Go ahead, and I ' m con走前面一点吧,我就来。 The dog is dying.那条狗要死了。 Hurry up. The shop is closi ng.快点,商店就要关门了。 (4) 一般现在时。表示一种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动作。比方说,上课、飞机起飞、火车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405 —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2 戚继光抗倭 5.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6.背景: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7.概况 ( 1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2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 3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 4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8.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3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9.事件: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该壮举发生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哪一个世纪( B )

一般将来时时态用法讲解精编版

一般将来时时态用法讲 解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

一般将来时时态 1. 一般将来时的定义 一般将来时表示在现在看来即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用时间副词tomorrow, soon或短语next year / week / month, in a few days, in the future, sometime 做状语。如: What will you do this afternoon 你今天下午干什么? We will have a meeting tomorrow. 我们明天要开会。 He is going to study abroad(到国外) next year. 明年他要出国学习。 2. 一般将来时的结构及应用 (1) shall / will + 动词原形。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特别是表示客观性的事情或在某条件下要发生的事情,只能用此结构。如: What shall we do if he doesn’t co me 如果他不来,我们该怎么办? Will you be free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有空吗? I think he will tell us the truth(真相)。我想他会告诉我们真实情况的。 (2) 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表示已经计划或安排好了的事情,也可表示有迹象表明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如: We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to discuss (讨论)the matter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开会讨论这件事情。 Look at the black clouds over there. I think it is going to rain soon. 看一看那边的乌云,我想天要下雨了。 There is going to be an English evening this week. 本周要举行一个英语晚会。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 1.《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2.“二拍”指凌濛初创造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P70 4.“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P10 5. 6.《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P51 7.《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8.锦囊妙计和“耳畔分付”是《三国志演义》制造悬念的方式。P83 9.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给正统文学思想带来了极大挑战。P139 10.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P14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这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基础上经文人加工整理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 茶陵派: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有铎、张泰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虽未尽除台阁遗风,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

真情实感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3. 台阁体:明初流行的文体,因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等位太阁大臣而得名。这些作家大都身居高位,远离下层社会,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缺乏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真实情感。格平正典丽,但有肤浅,空泛的弊端,流行几十年,造成不好影响,文学史上评论较低。 4.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均为湖北竟陵人,因而称为竟陵派。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使其作品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但缩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吴中四杰”不包括(B)p23 A. 高启 B.刘基 C.杨基 D.张羽 2.生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是形容( C)的人物形象的。P121 A.猪八戒 B.牛魔王 C.孙悟空 D.沙僧 3.( B)是汤显祖最为得意的剧作,也是戏曲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剧作之一。P105 A.《南柯记》 B.《牡丹亭》 C.《鸣凤记》 D.《浣纱记》 4.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P67 A.《三国志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金瓶梅》 5.拳打镇关西的是下列哪位人物(A )P78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一般将来时讲解知识讲解

一般将来时讲解

一般将来时讲解 主要用来描述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于未来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将来时间”是指“说话、写文章那一刻以后的时间”。 ◆一般将来时标志: tomorrow, next day(week, month, year…) , soon, in a few minutes, by…, the day after tomorrow… ◆一般将来时用法 (1)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例如:I will(shall) arrive tomorrow.我明天到。 Will you be free tonight 你今晚有空吗 We won’t (shan’t) be busy this evening. 我们今晚不忙。 (2)在一般将来时的句子中,有时有表示将来时间的状语,有时没有时间状语,这时要从意思上判断是否指未来的动作或情况。例如: Will she come 她(会)来吗 We’ll only stay for two weeks. 我们只待两星期。 The meeting won’t last long. 会开不了多久。 (3)在以第一人称I或we作主语的问句中,一般使用助动词shall,这时或是征求对方的意见(a),或是询问一个情况(b): a. Where shall we meet 我们在哪儿碰头 b. Shall we have any classes tomorrow明天我们有课吗 在这类问句中,近年来也有不少人用will,特别是在美国。例如: How will I get there 我怎么去 (4)be going to+动词原形 a.表示打算、准备做的事。例如: We are going to put up a building here.我们打算在这里盖一座楼。 How are you going to spend your holidays假期你准备怎样过 b.表示即将发生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例如: I think it is going to snow. 我看要下雪了。 There’s going to be a lot of trouble about this. 这事肯定会有很多麻烦。 c. “ will”句型与“be going to”句型,前者表示纯粹将来,后者表示打算、计划、准备做的事情,更强调主语的主观意愿。例如: Tomorrow will be Saturday. 明天是周六了。 We are going to visit Paris this summer.今年夏天我们打算游览巴黎。 ◆一般将来时的结构 1.用be doing表示将来:主要意义是表示按计划、安排即将发生的动作,常用于位置转移的动词。如:go,come,leave,arrive等,也可用于其他动作动词。 We are having fish for dinner. We are moving to a different hotel the day after tomorrow. 这种用法通常带有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如果不带时间状语,则根据上下文可表示最近即将发生的动作。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I am going for a walk. Are you coming with me

【名校精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测试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明朝历史考试题目

1.鄱阳湖大战,谁献策用火攻?水军元帅郭兴 2.最早刊行的地图集是什么?罗洪先《广舆图》 3.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和哲学断代史是?《明儒学案》 4.周庄特产“万三蹄”因为谁而得名?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 5.元顺帝的庙号是?惠宗 6.明朝中都在?凤阳西北 7.明朝后期刊印图书用什么代替墨汁?煤和面粉 8.朱元璋自己编撰的惩治吏民的刑法是?《明大诰》 9.最早介绍珠算的书籍?徐心鲁《盘珠算法》 10.明代传递军情的“官文书”是?塘报 11.明朝的特务机构都有?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 12.“清君侧”的意思是?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13.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14.谁主持“江浦合流”使吴淞江和黄浦江相连?夏元吉 15.弘治三君子指的是那三位?王恕、马文升、刘大夏 16.达赖喇嘛的意思是?大海 17.明代皇陵神道旁边的骆驼代表?疆域广大 18.明朝的唐赛儿利用什么教起义?白莲教 19.三法司指的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20.明代科举考试为了地区平衡采用什么办法?南北榜后分南北中三卷 21.昆剧苏州知府况钟实事求是平反冤案的剧目是?《十五贯》 22.正统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溥杨荣 23.明代的纸币是?大明宝钞 24.明代官修的地理总志是?《大明一统志》 25.明朝称台湾岛为?小琉球 26.明朝的四大菜系是?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 27.朱权的《神奇秘谱》是什么书?我国现存的最早刊行的琴曲集 28.八股文别名?制艺制义 29.明代引进玉米,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 30.明代人把葡萄牙人称为?佛朗机 31.明朝政府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刘裕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指挥司 32.科举时代“生员”民间俗称?秀才 33.德化窑的瓷器最多是什么颜色?乳白色 34.贵州修文明洞和谁有关?王守仁 35.明代的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36.湖北钟祥明显陵是谁的陵墓?明世宗父亲兴献王 37.道教斋醮献给神的奏章为什么是“青词”?朱笔写于青藤纸上 38.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印书机构?苏州洞庭东山席氏扫叶山房从明朝万历到1955 39.呼和浩特是谁修建的?俺答汗 40.明代把西部各蒙古称作?瓦剌 41.明布政使的职责是?掌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