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附件1:

2019年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申报指南

2019年继续支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800个产粮大县田间工程和油料生产基地、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有关投资下达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为提早做好投资计划下达工作,加快田间工程开工建设,按期完成国务院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暂按2018年分省投资规模的110%以内组织申报2018年田间工程项目,稻谷、小麦主产区的投资规模可适当提高。若实际投资数不足,则部分项目顺延安排。有关项目建设范围、筛选标准条件不变。

二、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和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2018年田间工程项目原则上在已划或将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筛选,对以往高标准农田完成较好的地区要适当倾斜,逐步形成一批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东北四省区田间工程建设要结合黑土地保护、围绕提升耕地地力,加强连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有机肥积造施用、耕地质量监测点等方面建设,改善东北黑土地区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生态农田。各地田间工程建设内容要按照国家标准委印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设计,并足额落实地方投资。

三、我部将根据各地以往项目执行情况、今年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项目前期工作等情况,确定分省投资规模,并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考评。

附件2:

2019年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

申报指南(农作物种子类)

2019年重点支持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制(繁)种等项目建设。

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提升项目

(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项目

1.建设要求。重点改扩建一批国家种质资源库,种质库的保存、评价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今后20年资源保存发展重大需求。

2.建设内容。改扩建资源库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根据扩增保存种质资源的数量等实际需求,补充建设田间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

3.项目布局及申报条件。改扩建一批种质资源中期库,拟布局及品种范围为北京(粮食)、内蒙古(饲草)、黑龙江(甜菜)、浙江(水稻)、河南(棉花、西甜瓜)、西藏(青藏高原植物)、青海(复份库)等省份,由已承担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任务的国家和省级科研教学单位等承担建设,要求承担单位拥有国家种质资源库及资源保存、评价的技术队伍。

4.中央投资规模。按照东部地区项目投资总规模的70%、中部地区80%、西部地区90%的比例安排中央投资,且中央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部直属单位项目全部为中央投资。

(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项目

1.建设要求。新建资源圃原则上要求圃500亩左右,保存该生态区域特色作物种类2种以上,资源保存能力5000份以上,年鉴定评价和分发能力500份以上。项目建成后,资源保护种类、数量、质量以及评价鉴定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今后20年资源保存和作物育种发展重大需求。改扩建项目形成的保存、鉴定评价和分发能力原则上不低于新建资源库。

2.建设内容。新建资源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保存、隔离、鉴定评价等圃地建设,日光温室、资源鉴定及田间测定设备、监控设备、相适宜的农机具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改扩建资源圃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根据扩增保存种质资源的数量等实际需求,补充建设田间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

3.项目布局及申报条件。新建一批资源圃,拟布局及品种范围为山西(饲草)、海南(热带野生稻)、贵州(云贵高原特色作物)、云南(高原野生稻;干热区特色作物)、宁夏(枸杞等特色作物)、广东(荔枝)等省份,由承担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任务的国家和省级科研教学单位承担建设。申报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具有该特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的科研支撑队伍,拥有500亩以上自有土地用于种质圃建设,已收集保存该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原则上不少于300份,且该区域没有已建成的同作物类型的国家种质圃。申报国家饲草种质资源圃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具有饲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繁殖更新的队伍,拥有300亩以上长期稳定的土地(自有或剩余租期10年以上)用于种质圃建设。

改扩建一批种质资源圃,拟布局及品种范围为北京(桃、草莓)、江苏(果梅、杨梅)、浙江(茶树)、河南(桃、葡萄)、湖北(猕猴桃)、广东(野生稻)、广西(野生稻)、海南(橡胶、热带香料饮料、椰子)、陕西(柿)等省份,由已承担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任务的国家和省级科研教学单位建设,应具备承担DUS测试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繁殖材料保存能力。

4.中央投资规模。按照东部地区项目投资总规模的70%、中部地区80%、西部地区90%的比例安排中央投资,且改扩建资源圃项目中央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新建资源圃项目中央投资规模不低于1500万元。部直属单位项目全部为中央投资。

(三)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项目

1.建设要求。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项目建成后,原生境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珍稀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

2.建设内容。申报项目应根据实际需求,重点建设隔离设施、警示设施、看护设施、防火排灌设施、温室、网室及必要的供电供水设施等,购置数据采集分析设备、通讯巡逻设备、环境监测设备、标本陈列设备、资源监测与管护监控设备等。

3.项目布局及申报条件。建设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拟布局范围为河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肃、新疆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市),各地限报1个。项目建设主体应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县级农业环保站、科教站、农技站等事业单位,并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申报项目目标保护物种应优先选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处于濒危状态、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野生植物,包括作物野生近缘植物、野生蔬菜、野生果树、野生花卉、野生茶树和野生药用植物等。项目需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原生境保护区的批复文件,明确保护物种、建设地点和范围、责任主体,具有长期土地经营使用权和充足的运行经费保障等,项目区域应远离人群密集活动区、污染源、地质塌陷区等。鼓励以省级农业环保站、科教站、农技站等事业单位牵头,统筹辖区内符合规划布局的各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项目打捆申报为一个总项目,并优先考虑。项目申报单位需明确项目后续管护措施。

4.中央投资规模。按照东部地区项目投资总规模的70%、中部地区80%、西部地区90%的比例安排中央投资,且中央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

二、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

1.建设要求。围绕着发挥种子企业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育种创新条件,支持开展高效育种,提升种质资源保存利用、育种科研创新、良种生产加工、推广服务等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种业。

2.建设内容。申报项目企业根据育种科研方向和科研技术路线及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要求,着力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兼顾种子生产加工等条件。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库房(含低温种子库)、检验室、农机具库等土建工程,温室、大棚、晒场、试验地田间工程,以及实验分析设备、农机具、仪器设备购置等。

3.项目布局与申报条件。不同作物每省(区、市)限定申报1个,具体范围如下:玉米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布局在河北、广西、吉林;农作物种质基因创新项目布局在海南;牧草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布局在北京。

申报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企业条件:①已开展科企合作,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方式,其中参加国家或省级良种联合攻关的企业优先;②具有专门的育种机构,在全国不同生态区有测试点30个以上和相应的播种、收获、考种设施设备;③具有分布在不同生态区、自有或租用(剩余租期不少于5年)的科研育种基地5处以上、总面积200亩以上;

④近3年内,年均科研投入不低于年种子销售收入的3%;⑤生产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具有作为第一育种者的国家级审定品种3个以上,或者省级审定品种6个以上,或者国家级审定品种2个和省级审定品种3个以上,或者国家级审定品种1个和省级审定品种5个以上;生产经营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应当具有相应作物的以本企业名义登记或单独申请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5个以上;

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育种人员10人以上;⑦近三年无生产经营假劣种。

申报牧草育繁推一体化示范的企业条件:①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包括紧密的科研、企业合作协议,有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②有专门的育种机构,自有科研实验室100平方米以上,长期稳定的育种用地(自有或剩余租期10年以上)100亩以上,具备较为完备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③拥有自有审定登记品种;④拥有商业化育种研发队伍,其中专职从事育种科研(相关专业本科以上)的人员5名以上。

4.中央投资规模。项目投资总体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不高于40%,且最多不超过3000万元。

三、品种测试能力提升项目

1.建设要求。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国家级品种测试站,承担区域性试验、特性鉴定及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DUS)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的生态类型区布局要求和试验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开展建设。项目建成后,能够承担本生态区域内的植物品种试验以及测试技术研究等任务;能够实现试验申请、试验方案形成、试验任务下达、试验管理、试验数据采集、试验评价、试验数据汇总分析、品种推广等环节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每年承担1500个次以上品种试验任务;具有有效开展抗病性(抗虫、抗旱、抗高温低温、抗倒、耐渍涝、耐盐碱、水肥高效利用等)鉴定的能力;测试用地长期稳定(自有土地)。

2.建设内容。重点建设远程监控室及配套设施设备、网络管理室、考挂室、种子仓库,特性鉴定专用设施,摄影、生理生化分析、品质分析室等土建工程,组织培养间、植物样品处理工作间、分子及生理检测实验室,温室、网室、隔离防护等田间工程,购置小区播种、收获、测产及信息化等设备机具,购置组织培养、生理生态、分子检测等仪器设备。

3.项目布局和申报条件。国家品种测试中心拟布局江苏1个;国家品种测试分中心拟布局在河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生态区)、广东(华南区)、四川(西南区)、青海(青藏区)、新疆(甘新区)各1个;区域性品种测试站拟布局在北京(区试、特性鉴定、饲草种子检测)、辽宁(特性鉴定、DUS 测试)、江苏(区试、特性鉴定)、福建(区试、特性鉴定)、广西(区试、特性鉴定、种苗检测)、重庆(区试、特性鉴定)、贵州(区试、特性鉴定、饲草区试)、云南(区试、特性鉴定、DUS测试),每个省份限申报1个项目。承担单位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建设用地或自有

房产可用于试验业务用房改造;有相应的试验用地,面积200亩左右,生态代表性强;具有开展品种试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能够提供必需的运行经费支持。同时,按照“1+N”建设模式要求,每个国家品种测试分中心和区域性品种测试站应带动建设本生态区内3—5个测试点,形成区域性试验网络。

4.中央投资规模。按照东部地区项目投资总规模的60%、中部地区70%、西部地区80%的比例安排中央投资,且中央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部直属单位项目全部为中央投资。

四、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

(一)粮食等农作物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1.建设要求。支持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市)全面加强种子基地基础设施、生产加工、监管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项目建成后,近三年种子向省外调出量应占到基地种子生产量的60%以上。饲草良种繁育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多年生优质饲草良种扩繁基地,申报企业需按规定具有相应饲草种子繁育的资质,从事实际生产3年以上,具备较强的自筹资金配套能力和良好的资产、财务状况,具有长期稳定和相对集中的生产用地,近3年内未发生假劣种子问题,项目建成后,良种扩繁基地项目区面积不少于1000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优先安排。

2.项目布局与承担单位。项目布局在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县(市)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大县(市)范围内,由种子基地县(市)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项目申报。饲草布局在陕西、宁夏两省区。

3.建设内容。项目重点支持种子基地实施土地平整、田间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及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实现旱涝保收;支持种子基地县(市)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种子检测、基地监管等能力建设,推进基地实现种子生产、质量监管的信息化和可追溯;支持有条件的种子基地建设种业园区,完善种子加工及仓储设施。

4.中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不高于40%,每个项目中央投资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二)经济作物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1.一年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1)建设要求。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宜县则县、宜市则市原则,着力建设一批棉花、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棉花育繁推一体化基地项目区面积不少于1000亩,蔬菜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项目区面积不少于500亩(食用菌年原种供应能力30万瓶以上)。

(2)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设计建设内容,提高育种创新能力、改善繁种环境条件、提升种子加工装备水平。育种环节,重点是改善实验室和田间选育种条件,包括排灌设施、温室大棚,网室、农机具及仪器设备等。繁种环节,重点改善原原种、原种保存和扩繁条件,包括建设围栏、温室、大棚、晒场、排灌等设施。推广环节,重点是改造升级加工储藏机械设备和场地,包括筛选、分级、灭菌、包装、检测等。

(3)项目布局和申报条件。建设棉花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2个,拟布局在新疆;蔬菜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2个,拟布局在天津、湖南;食用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黑龙江、山东。项目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制种企业开展建设,制种企业需按规定具有相应的良种繁育资质,从事实际生产3年以上,未发生过假劣种子问题。农业农村部发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优先安排。

(4)中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不高于

40%,每个项目中央投资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2.一年生作物种苗繁育基地

(1)建设要求。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宜县则县、宜市则市原则,着力建设一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等一年生作物种苗繁育基地,提高种苗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生产种苗合格率95%以上、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年商品苗培育量1000万株以上。

(2)建设内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田间道路、土壤改良、排灌沟渠等田间工程及配套机具和设施,隔离网室、脱毒、检测等仪器设备等。蔬菜集约化育苗繁育基地主要建造内容包括节能日光温室,配套育苗床架、遮阳、保温、加温、排灌、防虫网等设施设备。

(3)项目布局和申报条件。建设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广西、云南;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繁育基地4个,拟布局在辽宁、吉林。项目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科研院所、育苗企业等开展建设,并由一个单位牵头打捆申报与建设。其中,申报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的单位需是能力突出的农科院所或连续两年被评为地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制种企业。申报蔬菜集约化育苗繁育基地的单位需是具有较强实力和良好资信的蔬菜育苗企业、农民合作社、农科院所,从事蔬菜集约化育苗3年以上;生产经营业绩良好,有稳定的订单用户,未发生假劣种苗事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4)中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不高于40%,甘蔗健康种苗生产用种繁育基地申报中央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申报中央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3.多年生作物种苗繁育基地

(1)建设要求。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需要,按照宜县则县、宜市则市的原则,着力建设一批果树种苗(含砧木)繁育基地、茶树无性系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等多年生作物种苗繁育基地,提高种苗综合生产能力。其中果树种苗(含砧木)繁育基地以苹果、柑橘、梨、葡萄为重点,兼顾地方特色树种。良繁基地包括国家原原种(一级采穗圃)培育、原种保存与扩繁(二级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果树、茶叶项目区面积不少于800亩(含轮作),苹果、梨年出圃大苗200万株;柑橘出圃容器苗500万株;葡萄出圃嫁接苗150万株,茶树年出圃3000万株;中药材项目区面积不少于1000亩,一个基地可以繁育多种中药材。

(2)建设内容。围绕原原种培育、原种保存与扩繁、良种苗木生产任务,建设所需的田间农业基础设施、温室大棚网室、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设施、脱毒室、检测室、相关脱毒检测设备、苗木分级包装设备、种苗贮藏库等,并配套相关作业机械。

(3)项目布局和申报条件。项目拟布局范围为:建设苹果种苗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河北、河南;建设柑橘种苗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福建、重庆;建设梨种苗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江苏、四川;建设葡萄种苗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山东、陕西;建设茶树无性系种苗繁育基地2个,拟布局在浙江、云南;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8个,拟布局在河北、贵州、云南。项目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从事公益性研究优势突出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与经营效益好的种苗企业合作,并由一个单位牵头打捆申报与建设。承担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实力、良好资信和相关种苗繁育资质。有稳定的生产用地,其中果树建设引种园50亩、母本园(含砧木)30—50亩,果树原原种培育基地100亩以上,采穗圃(含砧木)100亩以上、果树良种苗木生产基地500亩以上;茶树建设引种园50亩、采穗圃250亩、无性系种苗繁育基地500亩以上;中药材建设引种基地200亩、实验基地100亩、生产基地700亩。承担单位有健全的种苗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完备的内部种苗质

量控制体系,能保证所生产种苗合格。

(4)中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不高于40%,每个项目申报中央投资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三)科研冬(夏)繁育制种基地项目

1.建设要求。支持科研冬(夏)繁育制种基地全面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和监管服务能力建设,为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开展育种加代和繁种制种等活动提供支撑,加快种业育种创新,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

2.项目布局与承担单位。项目布局在农业部认定的冬(夏)繁育制种基地范围内。根据认定结果,基地所在地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项目申报。

3.建设内容。项目重点支持冬(夏)繁育制种基地范围内的县(市)实施土地平整、田间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及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实现旱涝保收;支持加强种子检测、基地监管等能力建设,推进基地实现种子生产、质量监管的信息化和可追溯;支持有条件的基地建设种业园区,完善种子加工及仓储设施。

4.中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不高于40%,中央投资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五、其他申报要求

(一)项目名称。地方申报项目按照“建设地点(缩写)+农作物类型(可选)+项目类型”模式命名,如:**省**市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项目。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申报项目名称按照“单位名称(缩写)+国家+农作物类型(可选)+项目类型”模式命名,如:中国热科院南亚所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项目。

(二)可研报告须附具的证明材料。项目承担主体为符合申报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并附有效的法人证书及组织机构代码证;项目建设所需土地使用证明或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土地租用协议、规划部门规划意见书;有关技术成果证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承诺函;科企合作协议或证明材料;企业2015-2017年财务报表;申报项目在拟建地点的现状图及规划设计平面图。符合指南中各类型项目申报条件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项目申报建设内容有关要求。土建工程要按实际需要明确建设数量和面积,不得以项目名义兴建楼堂馆所;田间工程、仪器设备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标准和购置设备规格。

(四)其他。各省(区、市)按照项目拟布局及品种范围进行项目推荐。农业部直属单位及中央企业不占上述布局分省指标。同时,为贯彻落实九部委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农计发〔2016〕59号)和《农业部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农计发〔2016〕94号)精神,允许国家级贫困县以主导产业为依托打捆申报项目,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将优先安排。

六、联系方式

1.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联系人:张野田

联系电话:

2.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联系人:吴凯锋

联系电话:

3.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原生境保护项目)

联系人:李垚奎

联系电话:

4.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区域性良繁项目)

联系人:冯岩

联系电话:

5.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牧草类项目)

联系人:张立志

联系电话:

附件3:

2019年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按照《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5年)》总体布局,2019年重点支持动物防疫所需的各类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设施设备购置,植物保护所需的信息采集传输和监测预警、相关实验和质量检验仪器设备购置等,着力提升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等能力。

一、陆生动物保护能力提升项目(略)

二、水生动物保护能力提升项目(略)

三、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一)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

1.建设布局。为完善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升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拟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粮食作物主产区和特色作物优势产区,以目前承担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任务的县区为重点,兼顾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按照“聚点成网”“互联网+”的总体要求,选择县级农业植保植检机构技术力量较强的县,按丘陵区每5万亩、平原区每10万亩建设1个监测点的标准,新建或改建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其中,每县可结合前期已建成的病虫观测场,建设1个重点监测点;每县建设监测点数量原则上不少于4个、不超过1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由省级农业部门植保植检机构打捆申报和组织实施。

2.建设内容。新建或改建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主要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性诱监测诱捕器、气候监测仪、重大病害智能监测仪、田间可移动实时监测设备(可移动监测单兵设备)和数据传输、汇总、分析等软硬件设施设备,以及简易交通工具。重点监测点在上述建设内容基础上,主要增配田间实时监测物联网设施设备。健全县级病虫疫情信息化处理系统,完善省级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

3.重点区域及申报条件。以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作物优势产区为重点,选择长期承担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监测任务的县(市、区),建设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具体条件如下:

①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由所在地省级农业植保植检机构统一申报和组织实施。

②项目申报单位和参与建设单位(监测点所在地县级农业植保植检机构)必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附有关证明文件),参与建设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③严格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明确项目背景、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期限、技术路线、建设内容等,做到投资估算准确,效益分析客观全面,有关图、表、证明材料齐全。

④项目申报单位所在地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计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人员,指导帮助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4.中央投资规模。每个项目县省级分中心田间监测点建设中央投资规模控制在200万元以内,由省级农业部门植保植检机构统一打包申请立项,分年度申请、下达投资。每个田间监测点投资控制数,改建监测点25万元,新建监测点35万元,重点监测点每个再增加30万元,信息处理系统20万元。

(二)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

1.建设内容。主要配备厘米或毫米波迁飞性害虫雷达、雷达观测用房(车)、高空测报灯、地面测报灯(黑光灯)、气象信息采集设备等设施设备。

2.项目布局及申报条件。拟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棉铃虫、小地老虎、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迁飞通道省份,根据技术储备情况和监测工作实际需要,每省可申报投资建设1个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具体条件如下:

①申报单位以省级及以上植保科研、教学单位为主,有条件的省级农业植保植检机构也可申报。

②申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自有场地用于建设雷达观测用房,安装雷达及必要的设施设备。

③能够确保项目建成后雷达监测站正常运营所必须的人力和财力,并确保项目投资建成的设施设备持续用于迁飞性害虫监测,服务于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

④严格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明确项目背景、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期限、技术路线、建设内容等,做到投资估算准确,效益分析客观全面,有关图、表、证明材料齐全。

⑤申报单位所在地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计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人员,指导帮助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3.投资规模。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建设项目,厘米波雷达每个项目中央投资规模为100万,毫米波雷达项目每个项目投资规模为1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中、西部省份占90%,东部省份占80%。

(三)区域农药风险监测中心设施改扩建

1.建设要求。通过本期项目建设,具备承担本区域内(含邻近省)的农药产品质量的日常监督抽查任务的能力;农药使用事故与药害样品的鉴定能力;农田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农药污染、动植物农药残留样品的分析检测能力;农药人畜中毒事故及对蜜蜂、水生物、天敌昆虫等有益生物影响信息跟踪监测能力,并组织开展相关监测点样品采集、检测分析,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农药各类风险监测的数据或信息,协助国家中心开展限量标准制修订等工作。

2.建设内容。依托省级负责农药检定工作的机构,现有农药检验实验室及配套设施改扩建,改扩建实验室、试验田及附属工程等,更新农药产品质量检测、农药药害及抗性鉴定等老旧设备,补充用于农药杂质、农药残留监测、农田生态环境农药污染等样品的高灵敏度痕量分析仪器,以及隐性成分分析仪器设备,必要的农药监管数字信息平台设备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3.项目布局及申报条件。根据本期项目建设目标,并考虑方便相关样品传递的区域布局,选择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河北、湖南、四川,经济作物主产区的新疆、陕西、山东、广西,农药集中度高的江苏、浙江等10省区,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基础设施、人员队伍、运转经费)的省级负责农药检定工作的机构建设区域中心。同时按市县监测站点布局要求,本期配套建设本省一定数量的监测站点。

4.中央投资规模。每个区域中心总投资控制在2100万元以内,并按有关要求进行地方配套。

(四)农药风险监测站点

1.建设要求。通过本期项目建设,初步建立能够覆盖全国粮食与经济作物主产区、代表性农业生态区、农药使用量大、生产集中度高、农资集散地的500个市县监测站点,使之具备监测样品采集、

存储、冷链运输能力;农药市场监管信息采集报送能力。

2.建设内容。建设市县级监测站,改造样品储存室及预处理室,购置样品采集、存储、冷链运输等工具,市场监管执法和信息采集设备及数据信息交换系统。

3.项目布局及申报条件:根据本期建设目标,并考虑农药风险监测覆盖面及数据信息代表性,市县监测站点建设按省级区划进行全覆盖,根据本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代表性农业生态区(水田、旱地、果茶、蔬菜、山地丘陵、平原或水网密集区等)、农药使用量大、农资集散地等代表性市县选择建设站点。

4.中央投资规模。每个监测站点总投资控制在40万元以内,并按有关要求进行地方配套。

四、联系方式

1.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联系人:张野田

联系电话:

2.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联系人:冯岩

联系电话:

3.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联系人:张立志

联系电话:

4.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联系人:鲁泉

联系电话:

备注:上年已下达部分投资的续建项目应全部纳入本年度投资建议计划表。

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

目录 第一章总体概述 第二章施工现场治理机构及组织部署 第三章劳动力打算安排 第四章施工机械进场打算及施工机械情况 第五章工程材料的进场打算、材料质量操纵方法 第六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七章质量操纵体系和创优打算 第八章安全治理体系与措施 第九章工期保证措施 第十章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及抵抗风险的措施第十一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十二章环境爱护措施 第十三章施工现场消防保卫方案 第十四章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爱护加固措施第十五章冬雨季施工方案 第十六章成品爱护和工程保修工作的治理措施 第十七章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配合措施 第十八章工程交验后服务措施

第十九章工程进度打算 第二十章保修承诺、保修措施及优惠条件

第一章总体概述 在编制本标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认真阅读了招标文件。在认真阅读和充分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我公司的施工经验,依照施工场地状况,以信守合同、确保质量工期、安全文明生产、持续注重环保、合理操纵工程造价为指导思想,通过细心研究形成了本施工组织设计要紧内容,其中阐述了本工程实施时的施工设备、施工部署、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实施方法及顺序,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要紧措施,以及安全、文明、环境爱护措施。在编制过程中,择优选择施工方案,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方便,为工程施工统筹安排提供技术支持。 1.编制依据 1.1“榆树市2016年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补遗文件、答疑文件。 1.2本公司ISO9001质量体系系列文件。 1.3依照工程特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环境、施工条件和自然条件分析,以及本公司近年来已承建过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1.4采纳的标准、规范 施工图纸和国家的现行有关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验收统一标准,及未列入有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国家地点强制性指标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农村水利处时间:2010-12-30 浏览1915 人次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和粮食增产任务,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凡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水利部联合下达投资计划的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均依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 第三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央和省、省辖市、县(市、区)共同投资建设。根据各县(市、区)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省实施规划》中承担的粮食增产任务,按照钱粮挂钩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建设任务和投资。 第二章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包括排灌沟渠、地埋管、桥涵闸、集雨蓄水设施、机井配套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积肥设施等; (二)良种科研繁育体系建设,包括农业科研体系、粮食作物国家制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设施等,改善育种科研实验室条件、制种田基础设施条件以及配套种子检验、加工等设施设备等; (三)县级农机、植保、土肥、种子质量检测、水利等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购置示范样机、测试、培训、监理等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病虫观测场、试验检测化验室、地力墒情监测点、储藏室等设施以及配套仪器设备配置,排灌实验设备设施等。

千亿斤粮食工程汇报

克山县贯彻落实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 中共克山县委员会 克山县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8日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幅员面积3320平方公里,辖6镇9乡12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02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6.5万,农村劳动力20.6万,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大豆基地县。 去年年初,省委、政府作出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战略决策,我们认为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角度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粮食产量而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为确保这一工程有效落实,我们根据克山县情实际,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使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60.5万吨,同比增长16.6%。今年,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去年水平。下面,按照调研要求,将我县贯彻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效益,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预期目标,我们不断强化“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投入”的理念,积极争取项目,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投入,确保了“千

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顺利实施。一方面狠抓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按照省市要求,我们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监管等举措,不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了专项资金足额发放专项使用。两年来,我县共发放粮食补贴8064万元,良种补贴26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77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6亿元,母猪补贴4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24万元,农业保险补贴450万元,为顺利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狠抓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采取财政拿一部分、协调金融贷一部分、引导农民投一部分等做法,切实保障农业生产投入。两年来,我县累计投入农业生产资金9.6亿元,其中信贷资金3.02亿元,农民自投6.3亿元,尤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两年来共拿出2400万元投入农业生产,其中用于农业开发、农业标准化良田建设等项目匹配资金1200万元,用于旱改水、抗旱设施购置、水稻大棚建设、马铃薯基地建设等940万元,用于规模经营奖励和扶持资金2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几年来,我县一直将其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紧紧抓在手上。一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国家治理与民间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1.5亿元,投入机械1500台套,投工12万个,完成土石方75万立方米,清淤渠道42公里,除险加固水库3座、维修塘坝5处,河道护岸1450米,新建70个村屯的饮水安全工程,新打灌溉水源井23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使农业基础对农

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总则 第1节、编制依据 1、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临清市2014年田间工程续建项目招标文件。 (2)国家现行相关工程建设法规和当地政府有关地点性法规和规定。 (3)国家和行业颁布的相关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建筑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标准、质量评定标准; (4)本项目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标准为编制依据: 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②《水工砼施工规范》(DL/T5144-2001) ③《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2001) 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SL176-1996) ⑤《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5)现场踏勘调查的有关地质资料。 (6)本单位资源状况及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与治理经验。

(7)本公司制度标准(治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 2、编制目的 本设计是我单位对本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我单位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和部署,是一部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方面进行程序化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将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原则,严格遵循有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在图纸会审之后,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打算》,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文件,用以指导工程施工,确保本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3、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基建程序和遵守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并符合国内招投标的规定; (2)面向社会,深入调查,收集市场信息,依照工程特点,因地制宜提出施工方案,并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 (3)积级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应用,凡经实践证明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应尽量采纳,努力提高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关于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情况报告 按照省农委《关于开展 2016 年农业建设项目督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委组织人员于 2016 年 6 月 16-22 日对 2011-2014 年度 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进行了全面督查,现将我县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总体情况 2011-2014 年度我县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县 2014 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县实 施(苏发改农经发【2014】1430 号),在**县**镇汤庄村(含条堆)、经堂村(含张口、经东)、大尖居委会(含朱贵)、东元庄、华冲居委会北部、丁庄 6 个村和**乡大官庄村、李圩村、**村、杨兴村、桥新村、青坊村 6 个村实施。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2400 万元,地方配套 600 万元,主要建设高产稳产粮田2 万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严格 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县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 间工程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在建项目情况 1、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严格按照发改委批文要求进行建设,建设进度和质量

-1-

符合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2 万亩,在茆圩乡、华冲镇实施,新建泵站 7 座,拆建泵站 4 座,改造泵站 2 座,新建抗旱井 25 口;新建防渗渠 10.2km;新(拆)建配套建筑物 273 座,其中涵洞 86座,渡槽 14 座,节制闸 2 座,分水池 1 座,斗门、农门、毛门 136座,涵闸 28 座,拦水坝 6 座;新建水泥路 29.31km;生产桥 21 座;沟渠疏浚共计 50 万方。到目前为止,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工程量的 90%。 2、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40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 600 万元。严格按照《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由县农委、财政局农业科、会计核算中心,共同做好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核算、监督等工作。对每一个单体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前,在通过原 设计部门验收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的造价公司进行审计,确保 工程项目质优、价实。 3、项目管理情况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管理 办法。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所有田间工程的建设内容都在县招标中心公开 招标。我们与中标方签定工程建设合同书,对工程范围、工程质量、建设工期、工程造价、付款方式、技术资料交付及违约责任 等作明确约定。我们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凌翰工程设计有限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建设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一、建设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 益。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 3、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二、建设内容 主要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检测点组成。 1、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 排水沟、田间灌溉、渠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A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包括田块调整与田面平整。田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B 土壤培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耕作层土壤养分常规指标应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C灌溉水源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20年。 D灌溉渠道渠灌区田间明渠输配水工程包括斗、农渠。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5年。 E排水沟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 F田间灌溉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

强化五大举措发展粮食生产计划

强化五大举措发展粮食生产 计划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国家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已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十大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县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时刻牢记着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发展粮食生产的社会责任不能丢掉,积极采取五大举措,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 近年来,县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巩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初,全县均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工作,同时在每年初召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题部署粮食生产工作,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管委会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建立完善责任考核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年,全县将按新增粮食产量1.5亿斤的目标,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广泛推行水稻高产创建,重点在6个乡镇兴办6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切实将国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二、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国家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把惠农政策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的手中。一是认真落实农民负担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种田负担。二是认真执行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确保补贴资金据实和及时足额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三是认真开展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经营权。四是认真宣传和执行国家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维护粮农利益。年,国家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后,全县通过三级干部会议、电视、广播、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了及时的宣传。五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年,全县实施占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XXX 个,新增耕地1XXX亩,同年12月,国土部、农业部在成功举办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的揭牌仪式。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县三面环水,既是一个水资源大县,也是水灾害大县。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稳产高产,近年来,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较好地改善 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改善生产条件。近几年来,县每年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田等级。年,全县实施国土整理项目7个,建设规模17万亩,总投资XX.X亿元。二是通过大力实施国家重点

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一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滕州市2014年度 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一 一、采购内容及数量 鲍沟项目区片区一,对北朱庄、东石庙、坝前、前皇、鲍沟一、鲍沟二、圈 里、中石庙、鲍沟三、薛岩中村、薛岩后村、薛岩前村、鲍沟四、大刘庄、大杨 楼15个自然村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改造与新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打 机井58眼、配套现状机井57眼,配套水泵115台(套);布设低压灌溉PE管道 53.387km,安装出水栓939套;铺设地下电缆22.304km;安装射频卡灌溉控制 系统115套,修建生产路3.32km,修建硬化机耕路1.462km,疏通排水沟9.564km; 新增田间配套过路涵27座、进地涵43座;项目投资建设农田防护林,种植白蜡 965棵,标志牌1座。 序号项目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11第一部分建筑工程 2 1.1一.田间灌溉工程 3 1.1.11、机井及配套(58眼) 4 1.1.1.1回旋钻机钻孔(孔径80cm,孔深40m,沙土、粘土)m2320.000 5 1.1.1.2井壁管实管购置、安装(DN400mm钢筋砼管焊接接口)单井10m m580.000 6 1.1.1.3井壁管花管购置、安装(DN400mm钢筋砼管焊接接口)单井30m m1740.000 7 1.1.1.4石子滤料m3745.963 8 1.1.1.5水泵及首部设施安装(含弯管、变径管)台套115.000 9 1.1.1.6逆止阀H44T-10型旋启式DN100购安(含法兰)个115.000 10 1.1.1.7自动进排气阀DN50购安个115.000 12 1.1.1.9项目标志购置安装(30cm×40cm×0.7cm瓷砖)个115.000 13 1.1.1.10机井房工程(115座) 14 1.1.1.10.1土方开挖m3434.700 15 1.1.1.10.2土方回填夯实m3286.902 16 1.1.1.10.3{C25}混凝土墙{32.5Mpa,20mm}m3128.800 17 1.1.1.10.4{C20}混凝土井池底{32.5Mpa,10mm}m331.050 18 1.1.1.10.5{C25}井盖混凝土板预制(厚度10cm){32.5Mpa,≤20mm}m331.050 19 1.1.1.10.6预制混凝土矩形板安装m331.050 20 1.1.1.10.7{C20}管道镇墩及井台{32.5Mpa,≤20mm}m324.983 21 1.1.1.10.8井池盖板钢筋制作安装t 4.759 22 1.1.1.10.9井口盖板制作安装(厚10mm,钢板直径600mm)个115.000 23 1.1.22、低压灌溉管道(管道长度共计53387米) 24 1.1.2.1管沟土方开挖m332032.200

千亿斤粮食施工方案

千亿斤粮食施工方 案 1

1.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1.1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第5标段, 主要工作内容为硬化农渠约6258米。 1.2施工方案 本工程由于项目区范围较分散, 部分工程施工要求的技术性较强, 且施工工期短, 经过对本工程项目的研究分析, 结合我单位以往类似施工经验, 拟将本标段土按片区划分施工区。 1.3施工准备 1.3.1施工人员的准备 ( 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一切工作由项目经理负责主持和召集。 ( 2) 由项目经理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负责统筹部署和实施本工程施工的各项具体工作。 ( 3) 进场前, 由项目经理组织对参与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班组长进行质量、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各人的分工负责和岗位责任, 落实责任到人。 ( 4) 由项目经理部根据劳动力需求计划集结劳动力, 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及安全教育。 1.3.2施工现场准备 ( 1)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察。 ( 2) 走访沿线村庄百姓、学校、单位调查其风土人情, 沿线可提供水、电能力, 制定水、电需求计划, 联系水、电安装。 2

( 3) 先期清除施工障碍, 做好准备, 接通施工用水源、电源、架设施工用电线路。 ( 4) 调查沿线现有管线运行情况, 制定改水及用户支管接入 方案。 ( 5) 根据施工平面布置方案, 修建各种临时设施及道路。 ( 6) 施工测量: 复核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及水准点。增设必要的辅助坐标控制点及水准点, 形成覆盖各个施工现场全线的坐标控制网及水准点控制网。 1.3.3施工物资材料准备 ( 1) 根据施工组织中施工材料使用计划落实材料供应商, 并签订有关合同。 ( 2) 施工中半成品的外加工应及早联系好加工厂家, 并签订加工合同, 交付部分订金。 ( 3) 如部分施工材料供应商不提供送货服务, 则还需及时联系运输车队。 1.3.4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 对计划使用的施工机械进行全面检测调试, 并按使用计划调运进场。 1.3.5技术培训、图纸会审 ( 1) 由项目经理组织参与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图纸会审, 发现问题及设计不符的设计要求、土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及时上报。 ( 2) 组织参与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 班组长进行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 3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0、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什么? 答: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51、如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答: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抓起: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2、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都有哪方面的政策措施? 答: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53、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是什么? 答: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 54、怎样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答: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55、中央提出的粮食战略工程是什么? 答:中央提出的粮食战略工程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

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56、怎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答:①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②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产品,推进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③加快发展畜牧业。④发展林业产业。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57、如何搞好产业布局规划? 答:搞好产业布局规划要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58、如何加快发展畜牧业? 答: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 59、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60、如何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答: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61、如何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

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 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做好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属《规划》建设范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水利部联合下达投资计划的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均依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投资建设。国家根据各省(区、市)在《规划》中承担的粮食增产任务,按照钱粮挂钩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建设任务和中央补助投资。 第二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包括排灌沟渠、集雨蓄水设施、机

井配套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积肥设施等。 (二)良种科研繁育体系建设,包括农业科研体系、粮食作物国家制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设施等,改善育种科研实验室条件、制种田基础设施条件以及配套种子检验、加工设施设备等。 (三)县级农机、植保、土肥、种子质量检测、水利等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购置示范样机、测试、培训、监理等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病虫观测场、实验检测化验室、地力墒情监测点、储藏室等设施以及配套仪器设备购置,排灌实验设备设施等。 (四)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体系建设,包括生态拦截工程、人工湿地、县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及配套仪器设备等。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五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产粮大县所在地市,按照集中连片、成片区开发的原则,对项目县建设内容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建设进度。在安排年度建设项目时,要向当年确定的建设区域适当集中,结合灌区建设等水利骨干工程,同步实施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等建设项目,做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建设一片、见效一片,避免建设任务和资金分散,防止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

国家发改委发布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

国家发改委发布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个明确目标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 这位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的这个目标完全可能完成。但要说明的是,受我国气候、水土资源、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未来12年在完成粮食增产总量目标的同时,仍然存在粮食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其中小麦和稻谷将产大于需,玉米和大豆产需仍有缺口。为缓解粮食品种结构矛盾,《规划》也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之所以要制定《规划》,主要是因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粮食和食物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变化影响,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三是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四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将长期存在,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加强,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任务艰巨。 6个增产途径 改善灌溉,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等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规划》着眼于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从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增产的主要途径(见上图)。 根据我国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为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它地区四类地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从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出的68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功能定位是提高商品粮调出能力;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是从11个非粮食主产省(区)选出的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功能定位是提高区域自给能力;后备区是吉林等省区的部分适宜地区,功能定位是加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规划》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任务。 9个长效机制 保护耕地,加快科技进步,深化改革等 《规划》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9个长效机制:一是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二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严格耕地资源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五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建管机制;六是扩大财政补贴规模,完善奖补政策;七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八是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九是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平衡。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解析

宿豫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1)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到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5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3亿斤以上。到2016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4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6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8亿斤以上,增长3.5%,平均每年增长0.88%。到2020年全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7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9亿斤以上,增长2.4%,平均每年增长0.58%。 (2)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12个乡镇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其中,稻谷种植面积保持在43万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0.1万亩以上。 (3)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区新增加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4)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97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

产水平提高70斤,其中,10个乡镇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100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产水平提高100斤。 2.分年度分品种目标。 全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期限分为2012年、2016年和2020年,届时三个期限分品种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如下水平: 2012年,5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3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36亿斤、1.93亿斤和0.01亿斤。 2016年,8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2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亿斤、3.19亿斤和0.1亿斤。 2020年,10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95亿斤、5.05亿斤和0亿斤。 三、分区域布局增产任务 根据全区农业区划、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围绕全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任务和主要目标,将全区承担此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的乡镇,划分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非核心区两大类,提出分区功能定位、分品种增产任务等。 (一)划分标准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综合考虑粮食播种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副本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12天长市田间工程Ⅱ标段施工 投标文件 (技术标文件) 投标人:安徽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盖单位章) 企业技术负责人:(签字) 2013 年7 月9 日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1、工程名称: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2天长市田间工程Ⅱ标段施工 2、工程位置:天长市永丰镇二墩村、三元村,杨村镇桥南村、沂湖村 3、建设单位:天长市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项目办公室 4、工期:不高于150个日历天 5、质量标准:合格 二、工程概况 1、新建及维修机耕路约22.4km,清淤排水沟约4.4万m3,衬砌渠道约 28.88km,过路涵300座,机耕桥8座,放水口518座,分水闸24座, 节制闸44座,斗门43座,泵站4座,林网约10000株。总投资约1600万元。

二、施工方案 1.1施工整体安排 本项目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砂石路、渠道衬砌和泵站重建、土地平整、排、放水涵等田间构造物工程。 根据本工程内容,施工安排顺序思路如下: 2.1 进场后先进行砂石路、土地平整、过路涵的施工,砂石路和过路涵做好,及早在整个施工区内形成道路网络,以利于泵站及渠道衬砌作业。2.2 进场后在砂石路施工的同时,抓紧组排放水涵等渠道构造物工程施工。 2.3建筑物工程和泵站工程,与其他工程穿插进行施工。 以上的施工顺序和安排思路,分成两个施工作业区,平行进行施工作业。施工中分工不分家,各作业区协同进行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由项目部统一进行调剂和安排。 1.2 配套建筑物工程 本工程的配套建筑物主要是闸涵工程,包括灌溉泵站、放水涵闸和过路涵等。 1.2.1涵闸施工 (1)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土方开挖→验槽→垫层施工→涵管安装→灌水试验→回填土方→交工验收

田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招标文件、招标图纸、技术要求及招标单位有效法律文件; 二、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 三、我公司按质量体系标准编制的《质量保证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企业标准》; 四、补遗通知; 五、类似工程经验; 六、1.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1993)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试行); 1.3《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 1.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1996/SL191-2008) 1.6《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1.7《建筑用砂》(GB/T14684-2001) 1.8《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 1.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1.10《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GF-2000-0208) 1.1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1.12《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1-98) 1.1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4) 1.1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 1.15《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14) 第二节、施工与编制的指导思想 一、以满足业主对施工工期、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以及国家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法规为前提; 二、以“建精品工程、创文明工地”为目标,优化施工组织、施工方案、施工资源,强化现场管理,确保整个工程“优质、安全、快速、文明”施工; 三、采取合理可靠的施工措施和高效先进的机械设备,保证重点难点突破; 四、以深化细化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设备配备、保证措施的先进性、合理性、可靠性为关键,把保证工期、创优质工程及文明施工建立在科学可行的技术基础之上。

【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书】千亿斤粮食能力提升项目豆腐渣工程

【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书】千亿斤粮食能力提升项 目豆腐渣工程 项目名称:谭绍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地点:谭绍村建设周期: xx年1月至xx年4月建设单位:谭绍村村民委 员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镇是---的产粮大镇,辖9个村、5个社区、85个村(居)民小组,幅员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46814万人,农业人口39160人,劳动力26105个。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9964亩,森林面积91000亩,全镇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3万亩,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水稻1.8万亩,玉米1.0万亩,红薯1.0万亩,小麦1.2万亩,洋芋0.8万亩,xx年全镇粮食总产25240 吨,其中:水稻11562吨,玉米4617吨,红薯1807吨,小麦3226吨,洋芋2292吨, xx年,全镇实现GDP5.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2元。是**区粮食产值过亿为数不多的乡镇;同时该镇气候条件较好,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很高,农田改造建设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本项目建设区为---镇谭绍村,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区近**, 濒临长江,万石高等级公路横穿境内,村级公路多条。全村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212户,总人口4032人,现有耕地4773亩,xx年农村经济总量为238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8元。是**镇地域面积最大、人口较多的大村之一。

谭绍村海拔145-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夏热,多伏旱;秋长,多阴雨;冬暖,多雾、少霜雪,无霜期约345天;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年平均降雨量约1227.9毫米,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日照时数1484.4 小时。地形以丘**为主,属四川沉降褶皱带。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紫色土、沙土、水稻土和冲积土为主。全村现有水塘175口、渠堰158条85.5公里,农田保灌率达45%。该村整治了山**85口;硬化了村级公路3.5公里,硬化和条石铺砌了人行道路11公里,新修村级公路8公里,建成了村民较为集中的谭绍居民点,并建沼气池325口。 全村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247万亩, xx年全村粮食总产2197吨,常年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是**镇的重点粮食基地村。 2、项目建设安排建设地点:---镇谭绍村6、7社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规模主要有:山坪塘建设33口;田间灌溉渠道建设15处4515米;生产道路的建设23处6567米。受益粮田1000亩,粮地500亩。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任务分工方案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任务 分工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县粮食综合能力,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确保x 县x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顺利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规模及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高产稳产良田14730亩。砌护渠道81.17公里,治理沟道35.655公里,实施暗管排水面积9010亩,铺设地埋排水管道 72.256公里;平田整地4830亩,机械深松旋耕、增施有机肥14730 亩,使用土壤调理剂1000亩,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6个;整理并配套完善田间道路11.22公里;实施农田防护林网135.8亩。 二、项目投资及来源 本次计划下达项目2899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2290万元,地方投资609万元。 三、建设地点 x县x镇x村和x乡x、x村。 四、项目任务分工 《x县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已通过x专家组评审,任务依据该方案进行分工。 (一)小型水利工程(责任单位:水务局) 1.灌溉工程

x村片区新建斗渠1条,长0.230km ;砌护农渠15条,长 5.776km 。配套渠系建筑物786座,其中支渠斗口1座,支渠农口4 座,斗渠农口11座,畦田口770座。 x片区砌护农渠66条,长26.921km ;砌护斗渠1条,长 0.588km ;新建斗渠4条,长3.404km。配套渠系建筑物2795座, 其中支渠斗口4座,斗渠农口66座,斗渠节制闸4座,支渠桥4座, 斗渠桥10座,农渠桥15座,畦田口2692座。 x片区砌护农渠139条,长33.955km ;砌护斗渠9条,长 10.296km。配套渠系建筑物3712座,其中斗口12座(含10座自动化闸门),农口143座,支渠桥5座,斗渠桥7座,农渠桥8座, 渡槽9座,渠下涵4座,畦田口3524座。 2.排水工程 规划x村片区5800亩农田实施暗管排水,主要包括铺设80PE 单壁波纹管38.281km,铺设250?110UPVC管8.302km ,新建各类建筑物99座,光伏泵站6座。 规划x片区清淤支沟1条,长1.556km ;清淤农沟7条,长 2.615km。配套各类沟道建筑物11座,其中农沟入支沟尾水7座,支沟桥2座,农沟桥2座。规划3210亩农田实施暗管排水,主要包括铺设80PE单壁波纹管19.942km,铺设160?200UPVC管5.731km,新建各类建筑物53座,光伏泵站4座。 规划x片区清淤农沟42条,长12.209km ;新建农沟21条,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1增加近450亿公斤。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1 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000亿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粮食平均产量约4950亿公斤,2007年5016亿公斤,2008年达到5285亿公斤)。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

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点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1500亿公斤、2000亿公斤、2500亿公斤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长1.28倍。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2.99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7.8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加了82倍。但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从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