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一定要清楚书法的98个细节(下)49、作书草率最难钱伯垌(见《初月楼论书随笔》)①钱伯垌——[清](1738至1811)字鲁斯,号渔陂,又号仆射山樵,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代古文家、书法家。一生未仕而以文名显,是“阳湖派”古文的首领。善书,楷、行被包世臣列为“能品”。以正、行书名。自刘塘厌世,论者推为第一。其书由董其昌、黄庭坚以追李邕、颜真卿,本于梁巘,坚实不及,而流宕转换时或过之。好钦酒,诗笔亦劲达如其为人。嘉庆七年(一八○二)与包世臣相晤。初至京师,四库存馆方开,求试膳录不入格,而生平所至京师、山东、湖南、湖北、浙江、扬州、宣、歙之间,书迹皆遍其处。卒年七十五。《阳湖县志、艺舟双楫、齐民要术、吴育艾斋文集、大云山房集》

【按】这是钱鲁斯与吴德旋论书的一句话。其后,吴德旋说:“余初不解其说,后学怀素《小千文》,略得草率之意。……近写杨景度《步虚词》,乃知草率者,细净之至也。”可见,

这里的“草率”,绝非一般的潦草、轻率之意,而是貌似草率,实为匠心独运。所谓:“草率最难”,实际上是说:最难达到那种不事雕饰、打破程式、信手写来、自然天成的境界。只有经过了长期“不草率”、勤学苦练的历程,才能体味到这里所说的“草率”的真正含义。

50、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刘熙载《艺概》

51、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相背间悟得。刘熙载《艺概》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楷书用静止状态的外表来反映活动着的内涵。草书以流动的外表来体现沉静的境界。

②相背——“分若抵背”,即“向背法”。字的两部分相向者为向,字的两部分相背者为背;无论“向”“背”都应相互呼应、顾盼有情。“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安排)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独一无二、最杰出的)”。

52、奔放处要不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吴昌硕(见《吴昌硕作品选》)

①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是近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篆刻自创一派;书法以篆、隶、行著称书坛。曾为西泠印社社长。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53、藁(教材为“稿”)法最为难,使转异毫端,心果手乃敏,气足更形完。王世镗《藁诀集字》

①藁——这里指草书。

②使转异毫端——草书之难不在笔下龙飞凤舞,而在区分毫端“使”“转”的不同。只有明察毫端使、转之异,才能识草法之理。

这句之下有作者自注:“心果如胸有成竹,自目无全牛,而手下方可敏捷。学者草每患气不足;否则,气足而形不完,张颠素狂不免此病。”

【按】一般认为,气势胆略是书法创作成败的关键,草书尤其如此。但仅强调这一个方面,而缺乏功力与修养,只是气

势夺人,则难免陷入“乱来”与“狂怪”。因此,“心果”始能“手敏”,“气足”更须“形完”,时草书创作的要领之一;明白了心与手、气与形的依存、表里关系,既重笔势又重字法,方能不至于被人指为“野狐禅”。

刘海粟先生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我国当代艺术大师、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当今我国艺术界誉满中外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擅长于中国画、油画和书法,对诗词亦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画学真诠》、《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存天阁谈艺录》、《黄山谈艺录》、《刘海粟艺术文选》、《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

54、以其全生命的全副生活皆熔冶于书法之中,因之托赖了他所专精的书法,建立了他不朽生命。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只在他所感到的一切物象,在此或在彼,今天或明天,都可能被“触电”而转移到笔画上去的一点,书家各功力之久,一旦悟到了这步程度,他的书法必然忽变到另一升华的境界。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

55、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

①神彩——指导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等。

②形质——指构成字的形体的基础,如点画的长短、肥瘦、方圆、刚柔。它与“神彩”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古代书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③绍——继承。

56、深识书者, 唯观神彩,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文字论》

①玄鉴——即“玄镜”,本指明镜,后用以比喻高超的见解。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王安石《王临川集》

①但——只,不过。

②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按】这时所说的“不必勉强”,是自然、天然的意思,反对牵强附会或装腔作势。王安石认为只有写得自然得体、不矫揉造作,才能写出字的精神来。这一观点是反映了所有艺术的共同的内在规律的。

57、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东坡集》

①神——指神彩。②气——指气韵。③阙——同“缺”。

58、书画以韵为主。……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黄庭坚《北齐校书图题跋》

①少——稍、略微。

【按】黄山谷在论书画时多次用“韵”作为评判作品高下的标准。看来,“韵”是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韵”的含义十分丰富,有绝俗、传神、含蓄、味外之旨、情感与表现方法之渗透等多重语义。对此,可参看日本学者中村茂夫的文章《美学史论》11期。

59、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规矩入巧,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况大造之玄功。宣泄于文学;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项穆《书法雅言》

①匪——同“非”。

②大造——即造化;指天地。

60、写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妙矣,不可知矣,故曰“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何谓“悟入”?悟其所以立规矩之前,故多在规矩烂熟之后。周显宗《感寓录》

凡字、画、诗文,皆天机浩气所发。……无机无气,死字、死画、死诗文也,徒苦人耳。

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傅山《杂记》

①天机——此处指人的灵性。旧时一般人认为它是先天的。

②硬拙——硬,这里主要是力感强、气势大;拙,这里主要是形态古朴、自然。

【按】傅山在这里强调书法创作中的“天机”、“浩气”,是在力求打破当时陈腐的造作风气,追求个性、率真之情。“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才能独于笔情墨趣之外,而获得高格高调的具有自然之美的艺术作品。

6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刘熙载《艺概》

①士气——读书人的气息,即人们常说的书卷气。

②伧气——粗野之气。③俳气——油滑之气。

62、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艺概》

【按】刘熙载把书法的神彩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我神”和“他神”。“他神”是经过学习而得前人之神,这是阶梯,也可能成为桎梏;“我神”则是最高阶段,是书家个性的自然流露。只有完成了从“他神”向“我神”的飞跃,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由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确实是一种以手写心、以墨迹显示人的精神、个性的神妙艺术。

63、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高二适《题曹娥碑》

64、王羲之写字,为什么不观太湖旁的石头而观庭间的群鹅?吴道子画《地狱变》又为什么要请裴将军舞剑?这些都证明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空间都不能限制他。傅抱石《傅抱石论美术论集》

①吴道子——唐代大画家,擅画佛道人物。

②裴将军——即唐代舞蹈家裴旻,擅剑舞。唐玄宗时,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舞剑,合称“三绝”。

③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现代杰出的国画家和美术史论家。兼工诗、书、印,成就极高。有多种美术史

论著作行世。

65、(王羲之)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王廙《历代名画记》

①王廙(276-322)——东晋书画家,字世将,山东临沂人。元帝时,为左卫将军,封武康侯。善诗工书画。

【按】王廙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历来被视为论述艺术创新的千古名句。书画是艺术,失去了作者的个性便失去了艺术。“自书”正是要求书者写出自己的面目,别具一格,不断创新。

66、那么,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我”与西方现代绘画理论中的“自我表现”是不是一回事呢?当代著名学者伍蠡甫认为:同为一个“我”字,其内容、涵义却不相同。倘若以西方现代派强调个人主义的“自我”,来解释我国古典书画理论的“我”,就会违背历史主义。当然,倘若一见到“我”字,便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货色,而予以否定,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见《艺术评论》第二集)

67、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

68、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米芾《自述学书》

69、怀素所以妙者,虽率真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赵孟頫《跋怀素论书帖》

①率意——随着自己的意愿。

②不满识者一笑——不够内行人一笑,即不值一笑。【按】上乘的草书作品是既千变万化、自出新意,而又不失优秀传统之法的。如果既缺少工夫、又不懂法度,而是乱缠乱绕、信手涂抹,只能骗骗“不识者”——外行人。用赵孟頫的为番话来对照当今书坛的某些现象,仍然是能够发人深省的。

70、自书学不讲,流习成弊,聪达者病於新巧,笃古者泥於规模。……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按张融自谓“不恨己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己法”,则古人固以规模为耻矣。文

征明《甫田集》

①笃古——笃,专一,信奉古人。

②规模——这里指规则、模式。

71、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自成家数。今人不闻古法,不同古帖,妄以小慧,杜撰为书;或体势俗恶,或锋劲侧戾,邪气洋溢,流俗慕其时名,更相效习,转成画虎,此古法之所以益泯也。丰坊《笔诀》

①家数——指学术或文艺上的流派。

②杜撰——没有根据和来源地编造。

③戾——猛烈、劲疾。

④画虎——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本为“画虎类狗”。这里用来比喻模仿得不成功,不伦不类,不象样子。

72、必须明师指授,八法、八病、运笔、撮襟等法,逐一讲究,意中了了,然后落笔,则一点一画都从规矩中来……临写时,更得精通书法者,提掇点化,则心益明,见愈长,临池之业,日异而月不同,骎骎骚到古人佳处矣。明代费瀛《大

书长语》

73、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①致——指风度或意趣。

②不主故常——(《庄子》:“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故常,指旧则、先例。

74、学书者竞言钟、王,顾古人何师?撷诸家法、意,自创一体。陈洪绶《宝纶堂集》

①竞——争着。

②顾——但。

③撷——采。

④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明末杰出的书画家。其诗、书、画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按】陈老莲的书法确实是有独特的个性、“自成一体”的。他提出:我师古人,古人师谁?这一诘问颇有见地,胆识过人。他也并非反对一切师承,而是主张“撷诸家法、意”,不要受某一家或某一派的局限。

75、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王铎(见《广阳杂记》)

76、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

余书独宗羲、献。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王铎(见《中国书法》1986年第1期)

77、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清·宋曹在《书法约言》

78、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 清·宋曹在《书法约言》

79、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使黔草邬鸿逵叙》

①至性至情——最纯朴的心灵和最真诚的感情。

80、学我者死,化我者生,破我者进。吴昌硕(见《寒松阁谈艺术琐录》)

81、凡系同时代人之书,彼此每每有几分相近。此不独书艺如是,即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等亦莫不如是。作家崛起一时代之中,却不能飞出一时代之外。彼乃根据其同时代人与其前时代人所得之成绩以为基础,而以自己之不断努力在此遗产上生产再生产而发展之。胡小石《书艺略论》

82、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拖沓而不可耐。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南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①鹄——天鹅

②鸿——大雁;一作天鹅

③汉武——即汉武帝刘彻。

④河朔——旧时指黄河以北地区。

⑤充悦——志得意满的样子。

⑥王谢——指六朝时代的大族王氏、谢氏。

⑦奕奕——光采闪动的样子。

【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从人物品藻到艺术品评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化。一方面,人物品藻从实用的角度转向审美的角度,以自然美来形容人的风姿、神采;另一方面,又以人的风采、神采来品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高下。于是,在书论中出现了大量“XX书法如……”这类比况法的形式,将各位书家带有个性的书风,比喻成人物、自然等,并加以评价。这种独特的品评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当然,其局限性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渐明显起来。

83、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为;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简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①宽——放松,不够紧。

②趣舍——即取舍。

③婉婉暧暧——婉婉,宛转屈伸的状态;暧暧,朦胧的样子。

④棱棱凛凛——坚劲挺拔的样子。

⑤甲科——优秀作品。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张怀瓘《文字论》

①弥珍——更加珍爱。

②缄藏——封好藏起来。

③眷眷——依恋不舍。

84、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张怀瓘《书议》

①洪荒——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远古时代。【按】在《书议》一文中,唐代大理论家张怀瓘批评了过去品书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仅要看“工拙”,更要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为标准。这种品评标准在

书法上被提出并被强调,反映了书法艺术领域中审美鉴赏的深入。

85、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是。……含识之物,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疚,在书为墨猪。……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于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是日“无病”,勤而行之益佳。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①含识之物——指有感情的东西(动物)。

②驽骀——气力不足、品种低劣的马。

③墨猪——指笔画过肥而无力;是病之一种。

④偃亚——指笔画的俯仰。

⑤以不测为量者——变化到不可捉摸的程度。

86、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①杜甫曾有诗句“书贵瘦硬方通神”以“瘦硬”作为评书的标准。苏轼对此持不同意见。

②玉环飞燕——玉环,杨玉环,唐玄宗的贵妃。飞燕,赵飞

燕,汉成帝皇后。传说杨玉环体态丰满,赵飞燕瘦弱苗条,而均以貌美著称,都是美人。因以“燕瘦环肥”比喻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87、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88、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则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皆不合古者历历在眼矣。字不美观者必古:初见之,则不甚爱,再见之,则得其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亦历历在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学古人字,期于必到,若至妙处,如会于道,则无愧于古人矣。刘正夫《书法钩玄》。

①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衣服。

②刘正夫——字德初;衢州人。生卒年不详,为宋代政和年间书法家,著有《书法钩玄》等。

89、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徐渭《题自书<一枝堂帖>》

①高书——指水平极高的书法作品。

90、昔人言“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一未到,一不屑耳。谓不能鉴者无是理也。果不鉴,必不能书。赵宦光《寒山帚谈》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刘熙载《艺概》

91、论书者曰“苍”、曰“雄”、曰“秀”,余谓更当多益一个“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刘熙载《艺概》

92、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欲去两病,赲笔自有诀也。刘熙载《艺概》

①龙腾凤翥——翥,飞举。这里用龙腾凤翥形容笔力遒劲、笔势奔放。

②椠人——椠,刻书用的木片。椠人,即行笔。

③赲笔——《集韵》:“赲,速行貌”。赲笔,即行笔。

93、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观其书嵇叔夜诗与侄榎,称其诗无一点尘俗气,因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是则其去俗务尽也,岂惟书哉!即以书论,识者亦觉《鹤铭》

之高韵,此堪追嗣矣。刘熙载《艺概》

①嵇叔夜——三国魏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嵇康。

②《鹤铭》——即《瘗鹤铭》。著名摩崖刻石,在江苏镇江市焦山。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至今仍未能断定。

94、马克思说:“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在艺术上有教养的人。”这一名言也适用于书法的欣赏上。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修养,才能欣赏书法的艺术美。修养愈高深,欣赏能力也愈强。

欣赏书法要比欣赏绘画难些。绘画包含山、水、人物等具体内容,书法只是运用精细、浓淡、强弱各种不同的线条,形成微妙的变化,既没有具体景物,又不能用各种颜色加以渲染,在作品本身要想表现出书法艺术美,使人看了产生心旷神怡、愉快舒适的美感,是极不容易的。但我们还是可以用一定的标准做依据的。我们应当以一幅书作全面来欣赏,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去鉴别,从而欣赏它的整体美。一幅书法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一、气韵中国画讲究气韵,中国书法更讲究气韵。所谓气韵,就是行内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有呼应,要做到“笔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图)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历代书论精粹-米芾

米芾《海岳名言》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门下钓忖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筋骨之说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 关考点及试题答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8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饮》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3、贺拉斯是哪个时期的文论家()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罗马 D、启蒙时代 4、谁将“太一”作为宇宙和艺术的本原() A、普罗提诺 B、高尼罗 C、托马斯·阿奎那 D、但丁 5、哪一位文论家的文化可称为“教父神学”的文论() A、托马斯·阿奎那 B、维柯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6、下面哪一位文论家的文艺思想是以神学的本体论为前提的() A、普罗提诺 B、奥古斯丁 C、托马斯·阿奎那 D、锡德尼 7、卡斯特尔维屈罗是哪个国家的文论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8、下面哪一篇文论讨论了“严肃剧”() A、《论戏剧诗》 B、《拉奥孔》 C、《悲剧的诞生》 D、《拉辛与莎士比亚》 9、为实证式文学研究开辟道路的是() A、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 B、泰纳的《艺术哲学》 C、桑克蒂斯的《论但丁》 D、兰波的《致保尔·德梅尼》 10、下面哪一位文论家说“文学史就是灵魂史”() A、海德格尔 B、叔本华 C、尼采 D、勃兰克斯 11、谁把酒神精神作为悲剧的起源() A、王尔德 B、莱辛 C、萨特 D、歌德 12、《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的作者是() A、萨义德 B、肖沃尔特 C、萨特 D、费什 13、哈桑是() A、现代主义文论家 B、唯美主义文论家 C、神学文论家 D、后现代主义文论家 14、认为小说的形式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具有同源同构性的是() A、歌德 B、哥德曼 C、萨特 D、弗洛伊德 15、新历史主义是哪个世纪兴起的一股文论思潮()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贰 《命子迁》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 目录: 1、书论导读1 (1)秦汉部分2 秦:李斯《论用笔》2 汉:崔瑗《草书势》3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 汉:赵壹《非草书》4 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 钟繇《用笔法》5 成公绥《隶书体》6 卫恒《四体书势》6 索靖《草书状》7 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 王羲之《自论书(传)》8 羊欣9 王僧虔《笔意赞》10 (3)隋唐/五代部分11 欧阳询《八诀》11 虞世南《书旨述》12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 张怀瓘《书断》14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0孙过庭《书谱》21 (4)宋代部分23 米芾《海岳名言》23 欧阳修《试笔》24 苏轼《论书》24 黄庭坚《论书》27 赵构《翰墨志》29 (5)元/明部分30 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

祝允明《奴书订》33 徐渭34 傅山35 (6)清代部分36 刘熙载:《书慨》36 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 李瑞清40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 2、书法述要44 书法的欣赏51 3、学古编53 4、海岳名言57 5、笔髓论58 6、墨影禅心59 7、寒山帚谈64 权舆一64 格调二68 学力三71 临仿四74 用料五76 评鉴六78 法书七81 了义八82 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 原书第一(88) 尊碑第二(90) 购碑第三(90) 体变第四(93) 分变第五(93) 说分第六(95) 本汉第七(97) 传卫第八(98) 宝南第九(99) 备魏第十(99)

取隋第十一(100) 卑唐第十二(101) 体系第十三(102) 导源第十四(103) 十家第十五(103) 十六宗第十六(104) 碑品第十七(105) 碑评第十八(105) 余论第十九(106) 执笔第二十(106) 缀法第二十一(108) 学叙第二十二(109) 述学第二十三(110) 榜书第二十四(110) 行草第二十五(111) 干禄第二十六(112) 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 历代书论 书论导读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古代文论

荀子的文论 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征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 明道、宗经: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其志也;《书》言其事也;《礼》言其行也;《乐》言其和也;《春秋》言其微也。 2、发乎情、止乎礼仪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3、乐和同,礼别异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管,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总结:儒家的文论观是一种工具主义文论观,它是与政治与教化分不开的,主要强调的是诗歌、音乐等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比如向上匡正君主,向下教化百姓,其最终目的是社会走向一个“和”的境地。 二、道家及其文论 1、有关道家的一些知识。 A.战国时代的道家 讨论“天道”的,以“阴阳家”为代表。 讨论语言的,以“名家”为代表。 讨论哲理,分析宇宙、社会与人的存在的,以老、庄为代表。 2、《老子》的道论 道的三种意义: A、“道”在《老子》那里是一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本原,它无形、无名,却是一切有形有名事物的起源和基础。 B、“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道路,在冥冥之中它指导着运行,类似于“规律”。 C、道有说话的意思。 《道德经》中有关道的论述摘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美学考试整理

美学考试整理 一:填空(1*20=20分)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鲍姆伽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这个术语(其 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称为“美学之父” 。主要著作有《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美学》《形而上学》等。 2、“三”的概念: ⑴黑格尔三段论:象征型艺术(例如建筑,形式大于内容)、古典型艺术(雕像,内容与形式完全统一)、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诗,形式小于内容) ⑵席勒游戏说的三个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和游戏冲动 ⑶悲剧艺术发展三个阶段: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⑷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 3、审美形态的生成要素:审美形态与语言符号、审美形态与思维方式、审美形态与历史背景、审 美形态与文化精神。 4、中国的四个审美形态:神妙、气韵、中和、意境 5、西方审美形态的两类型:顺向:优美、崇高、喜剧 逆向:丑、荒诞、悲剧 6、西方最基本的六种审美形态,呈现为两种类型: 1)、优美、崇高和喜剧,属于顺向肯定性审美形态,是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和审美风格的正面的和积极的感性凝聚。 2)、丑陋、荒诞和悲剧,属于逆向否定性审美形态,是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和审美风格的负面的和消极的感性凝聚。 7、如果依据人类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力量。即双希文化: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 8、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在历史中的形式沉积和逻辑分类。 9、荣格认为感觉、思维、情感、直觉是四种基本心理活动 10、审美发生理论包括:游戏说、生命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11、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按时间阶段来划分,可分为西方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 12、王国维美学思想代表作《人间词话》构建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二:名词解释(2*5分=10分) 1、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 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2、意境: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 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是情与景的结晶。 3、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在历史中 的形式沉积和逻辑分类。 三:简答(3*10分=30分) 1、崇高的特征。 答:一、基本特征是突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 二、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表现出宏伟、雄浑、壮阔、粗糙、强劲甚至野蛮、怪异的特点。 三、崇高的审美体验特征是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中国古代十大情书-每一句都是经典

中国古代十大情书,每一句都是经典,流传千年依然被无数人引用 一日一历史2017-11-17 23:54:28 人世间有很多种情,唯独爱情令人肝肠寸断却又不愿割舍。中国人向来是含蓄的,当不愿当面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时,通常会以书传情。在通讯不便的古代,一封封融入爱恨情仇的书信,也成为相思之人表达爱意、诉说离愁的主要手段。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代那些美丽的情书是怎样写的。 1、《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小令短短几十字,但是却处处都是情。开头写两人相隔一方,日日思念却不能见到,只能融情于水,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担忧。 2、《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写给亡妾的一首情书,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而苏轼对爱妾的感情之深,十年都未能放下,只能期待在梦中相见。爱情有很多境界,执子之手、相濡以沫、生死相许,或者仅仅是不要忘记。 3、《上邪》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宣誓。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表达了即使海枯石烂,爱情始终不变,把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4、《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爱情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画龙点睛:若有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的陪伴。 5、《倒顺书》卓文君 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滞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 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古代十大经典“拆字”趣闻精品

【关键字】历史、设计、继续、造就 古代十大经典“拆字”趣闻 中华文字多奇趣,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玩味其中以为乐。如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 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特新颖。用于撰联则更多,如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戰”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正史中也对“拆字”这种游戏有记载,如《后汉书》载:“献帝初,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条隐语中,“千里草”即“董”,“十日卜”即“卓”,暗示董卓专权事。 历史上曾发生过大量的“拆字”趣闻,刘继兴大浪淘沙广阅细筛,选出其中的十大经典趣闻,与各位看官共赏之。 一. 江淹 南朝时的江淹,是个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与他有关的妇

孺皆知的成语就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据《诗品》记载,江淹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口:“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反应奇快,而且贴切工巧,众人自然为之叹服。 二. 李白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名倾天下的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最早称“巴陵城楼”为“岳阳楼”的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曾六登岳阳楼,最后一次到岳阳楼,有个过路人在岳阳楼的墙壁上留下了三个字:“一、虫、二”。众人不解其意。等到李白来时,

历代书论大全

历代书论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历代书论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历代书论大全 秦汉 李斯《用笔法》 蔡邕《篆势》 蔡邕《隶势》 蔡邕《笔论》 蔡邕《九势》 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赵壹《非草书》 魏晋 卫夫人《笔阵图》 卫恒《四体书势》 鲍照《飞白书势》 江式《论书表》 成公绥《隶书体》 索靖《草书状》 钟繇《用笔法》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南北朝 虞龢《论书表》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僧虔《笔意赞》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又论书》 颜之推《论书》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草书状》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古今书评》 庾肩吾《书品》 王愔《古今文字志目》 江式《论书表》 鲍照《飞白书势》 隋唐五代 释智果《心成颂》 李世民《指意》

欧阳询《八诀》 欧阳询《传授诀》 欧阳询《用笔论》 欧阳询《三十六法》 张怀瓘《书断》 虞世南《笔髓论》 虞世南《书旨述》 孙过庭《书谱》 窦臮窦蒙《述书赋》 张怀瓘《书估》 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张怀瓘《书议》 张怀瓘《文字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徐浩《论书》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李阳冰《论篆》 蔡希综《法书论》 李华《二字诀》 李嗣真《书后品》

韩方明《授笔要说》 卢携《临池诀》 释亚栖《论书》 林蕴《拨镫序》 张彦远《法书要录》 韦续《墨薮》 李煜《书述》 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代 欧阳修《试笔》 欧阳修《六一论书》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米芾《砚史》 米芾《书史》 米芾《海岳名言》 米芾《宝章待访录》 朱文长《续书断》 陈槱《负暄野录》 无名氏《三十六法》 苏轼《论书》 蔡襄《论书》 黄庭坚《论书》 朱熹《论书法》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