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19
人教版八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位于距离太阳约1.496×108千米的位置上。
地球的外形像一个略扁的椭圆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
二、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外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等构成,厚度较大;海洋地壳则主要由较松散的玄武岩构成,厚度较小。
三、地幔是地球固态部分的最大层,位于地壳之下。
地幔的内部温度较高,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矿物在高温和高压下呈塑性流动状态。
四、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内核主要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五、地球有两个重要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1.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一天的时间被划分为24小时。
2.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一年的时间被划分为365天。
六、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一种方式。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的两个要素。
1. 地理经度是指地球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度量,也称为经度。
东经和西经分别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沿东西方向度量角度。
2. 地理纬度是指地球上任意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角度度量,也称为纬度。
北纬和南纬分别是以地球赤道面为基准,沿南北方向度量角度。
七、地球的形状和位置对地图的绘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图是一种平面投影的方式将地球表面上的特征、地理信息等信息绘制在平面上。
八、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有等经纬度投影、等距投影和等面积投影等。
每种投影方式都有其优缺点,用户在使用地图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九、地图的绘制过程主要包括地球的浑球投影和具体区域的绘制。
地球的浑球投影是将地球表面信息投影到一个球体上,以便更好地进行绘制。
具体区域的绘制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投影方式进行。
十、地图上的比例尺是指地图上某一长度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挖空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是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学知识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掌握科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挖空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
一、物理学1.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万物运动规律的基础性学科。
2.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概念。
3.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4.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其表述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它的表述是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二、化学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离子电解离子电解是指依靠直流电在电解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使物质分解为离子。
3.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
4.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5.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的元素和化合物之间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三、生物学1.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细胞理论细胞理论是生物学的基础,它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3.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分为营养、运动、传递、感知和调节五个方面。
4.生殖生殖是生物繁殖的过程,它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形式。
5.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的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地理学1.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2.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公里。
3.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水文、气候和生态四个方面。
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现象。
5.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八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的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领域。
本文
就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物理
1. 机械:机械的定义、速度、加速度、力的概念和单位、力的
作用、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动量、冲量等。
2.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透镜、成像公式、色散等。
3. 热学:温度、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热传递机制、热膨胀、热量和功的关系等。
化学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合物
的概念、分类和命名规则等。
2.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等。
3.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金属的提取、非金属的特点和用途等。
生物
1. 生物基础知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器官、生物的物种和分类等。
2. 生物遗传学:DNA和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的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因等。
3. 生态学:生态环境的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
总结
上述八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领域,内容繁多,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八年级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帮助,使大家在科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
1.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 物质的变化过程
- 化学反应的特征
2. 空气中的氧气
- 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 氧气的常见性质及应用
3. 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 物体密度的概念与计算
- 浮力的概念与原理
-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4. 机械的能量
-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 动能转化与能量损失
5.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传播与光的速度
- 光的反射规律与应用
- 光的折射规律与应用
6.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影子
- 地球的地理坐标与地图的使用
7. 物质的燃烧
- 燃烧的条件与过程
- 燃烧产物的性质与利用
- 防止火灾的措施
8. 科学实验基础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要素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科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结论
本文档概述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物
质的组成和变化、空气中的氧气、物体的密度和浮力、机械的能量、光的反射和折射、地球与地图、物质的燃烧以及科学实验基础。
希
望此文档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是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科学,本文总结了八年级上册必考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
一、物理1. 力和运动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单位是牛顿(N),其公式为F=ma。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可以用公式F=m*g计算。
2. 静电学静电学研究的是不运动的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静电现象包括摩擦电、电荷感应和电离等。
3. 声音和光学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系数有关。
声音分为噪声和音乐,音乐可分为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等要素。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光线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是光学重要的基础概念。
二、化学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物质两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在物理状态下混合而成的,不具有固定的成分和化学性质。
而纯物质则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其化学性质具有明显的不变性。
2. 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物质,反应方程式可以描述化学反应的物质消耗和生成的过程。
反应方程式中必须要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符号和系数。
3. 电化学电化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和电的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电解和电池。
电化学反应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反应,电池可分为原电池和电解池。
三、生物学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不同层次上的多样性表现,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不同类群的生物在形态、生理、习性和环境适应方面都有所不同。
2. 生殖和遗传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遵循遗传规律,性状和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遗传变异的基础。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遗传是八年级上生物学习的重点。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的是生物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
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 升水 ,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 -- -大气5 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 -- -大气大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海陆间大循环的 5 个环节a 蒸发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下渗 (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 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 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 、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 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 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 ℃时密度最大 , 结冰后体积膨胀 , 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 . 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 .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mρ= — -- (公式变形:m =ρ vv = m / ρ)v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 3 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 13.6 ×103千克 / 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 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103千克。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宁波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供宁波地区的学生参考学习。
一、物理学1. 电学电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的本质、电量及电流、电阻和电势等都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
2.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研究光的传播和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学问。
光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光线、光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
3.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学问。
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二、化学1.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学生应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特征和周期性,以及元素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等。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由化学变化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组产生的物质变化过程。
学生应该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与能量有关的反应等。
3.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味道、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和导电性等。
学生应该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对其应用和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生物学1. 生物基本特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组成、结构和生命过程的学科。
学生应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的组成、生命的起源、细胞及其功能等。
2.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遗传变异的分支学科。
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遗传原理和基因组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3.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学生应该明了人类的行为对自然和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
本文总结了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阶段性学习内容。
希望对正在学习科学的宁波八年级学生有所帮助。
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事物,科学是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探究。
在八年级科学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以下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理学1.机械学在机械学中,我们学习了力、摩擦力、机械能等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向力臂大的一端施加力,就可以达到相对较低的力臂上物体的效果。
还学习了著名的牛顿定律,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力和物体的质量。
2.声学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反射等。
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波的传播。
并且了解一些常见的声学现象,如共鸣和回声。
3.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的理论和应用。
在八年级科学上册中,我们学习了波长,频率,颜色和光的速度等基本概念。
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并学习了透镜和镜子的基本知识。
二、化学1.基础知识在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生产出现象,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基本法则。
并通过实验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巧。
2.周期表在周期表中,我们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排列和元素的特点。
学习了常用元素的属性和特点,对元素周期表的表现形式和各种元素的所有物质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反应物的浓度深入了解反应物的浓度,需要测量和计算反应物的浓度方能进行化学反应。
学习如何确定分子的浓度,我们就可以预测指定量的化学元素,以生产各种化学产品。
三、生命科学1.细胞生物学在细胞生物学中,我们学习了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细胞及其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了解了细胞的分裂、生长等基本规律。
2.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通过对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研究,我们学习了人体的代谢过程。
熟悉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等物质在身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了解人体的能量供应,加深了对健康生活中饮食的认识。
3.生态学学习生态学,我们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互动。
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改善生态环境。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更深入和广泛的科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文将对八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 基本物理概念:力、运动、速度、加速度等。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大小、方向及作用时刻对其效果产生影响。
运动是物体在时间内改变位置的过程,而速度是运动物体每单位时间的位移,是矢量量。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比率,用来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做实验和做习题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的三大运动定理是理解运动作用的基础,它们包括惯性定理、动力定理和作用-反作用定理。
惯性定理说明了物体的移动是由一个非平衡的力产生的,并且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就越难以改变其速度。
动力定理说明了力能够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而作用-反作用定理指出,当某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其也会承受相等而反向的力,称为“作用-反作用”力对。
3. 热力学热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热和温度的现象及其相互作用方式的学科。
学生们应该了解一些与热和热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例如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
学生应了解物体的热传导方式,包括热传导(固体),热对流(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电磁波)。
同时,学生还需要知道温度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热量传递方向的决策性因素,例如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
4. 基本化学概念化学在八年级上学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科目,在范围内主要包括化学原子论、元素和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学生们应当了解化学原子论的基本概念,即所有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所有微粒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学生还应当学习元素和其特性以及化合物的性质。
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5. 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组成和特征的分支学科,它汇集了不同的学科,例如生态学和生理学。
八年级的科学知识点上册八年级的科学知识点上册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将依次进行介绍。
物理1. 物理基本概念八年级的物理以物理基本概念为重点。
这包括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的运算、物理实验及其方法、误差及误差处理、运动学概念等。
2. 力与压力在物理的学习中,力与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定义、测量以及分解合成法等基本概念,同时也需要了解压力的概念、公式以及计算。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借助运动图象来分析运动、计算物体的运动、判断物体受到的作用力等内容。
4. 能量与功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功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它们的物理意义、计算方法以及相互转化关系等知识。
化学1. 化学基本概念学习化学需要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等知识点。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学性质在化学的学习中,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学性质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元素性质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学反应等内容。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应用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基本方法和元素之间的反应关系,同时也需要了解化学方程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
4. 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酸碱和盐在化学学习中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1. 生物基本概念八年级的生物学习需要掌握生物基本概念,包括生命现象的特殊性质、生命机体的组成结构、细胞的特征及其有关知识。
2. 植物分类和结构植物学的学习需要了解植物的分类和结构,学生需要掌握常见植物的分类、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植物的生存方式等。
3. 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在生物学的学习中,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动物的生存方式以及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4. 生态学基本概念八年级的生物学习还需要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学生需要掌握生态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生态变化的原因、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5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①F浮<G 下沉,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
②F浮>G 上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V物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ρ液>ρ物,上浮②ρ液 <ρ物,下沉③ρ液=ρ物,悬浮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练习:一艘轮船重108牛,当它在长江上驶时,所受的浮力为牛,当它由长江驶入东海时,所受的浮力为,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变。
(2)潜水艇(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其刻度值上比下小7、计算浮力:F浮=G物-F拉(称量法)F浮=ρ液gν排液(阿基米德原理)F浮=G物(悬浮漂浮)练习1:有一物块,在空气中称时重力为29.4牛,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9.6牛。
求:(1)物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2)物块的体积多大?练习2: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练习3:一木块的质量是500g,漂浮于水面。
求:①木块受到的浮力②木块浸入水中体积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第六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A、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是什么?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比热表的阅读:⑴水的比热最大。
(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第四章电路探秘复习提纲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通路: 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短路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1.电流(1) 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3)电流的符号I2.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串联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
(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3. 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如金属被腐蚀,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4.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锗,硅.应用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5.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6. 电阻A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
B 、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
C 、电阻用字母R 表示。
它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
1兆欧=103千欧=106欧第四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就大。
2、 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某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消失,就会出现超导现象。
3、 同样条件下,银、铜、铝的电阻很小,又较便宜,一般用来做导线;电木和橡胶的电阻很大,可用来做绝缘体。
第五节 变阻器的使用1、滑动变阻器:(1)原理和作用: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使用方法第六节 电压的测量1、 电路中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A 、 有电源存在电压B 、闭合电路2、 电压:(1)电压用字母U 表示(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 ;更大的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换算关系式:1千伏=1000伏 1伏=1000毫伏 1毫伏=1000微伏4、一些常见的电压值:A 、一节干电池:1.5V B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36V C 、照明电路电压:220V D 、一只蓄电池:2V 第七节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一、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实验: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滑动电阻器R /的作用:改变电阻R两端电压。
结论: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实验: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滑动电阻器R /的作用:保持电阻R 两端的电压不变,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成正比。
三、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R = U/I U=IR*有人根据公式R=U/I跟公式I=U/R在形式上相似,说“电阻R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伏安法测电阻测*滑动变阻器R/的作用:可以读出多组数据,然后算出平均值。
第八节电路连接一、串联电路的特点:二、并联电路的特点:1:闭合开关后,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
把其中一个灯泡拿掉,发生的现象是电路断开;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各处相等。
3:串联电路中总的电压等于各灯两端的电压之和1:闭合开关后,电流路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上的电灯。
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上的电灯。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灯相互不影响。
3: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总电流等于各条支路的电流之和4:并联电路中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八年级下提纲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2、模型: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
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