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目录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1)

(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的缺失 (1)

(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的缺失 (1)

(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的缺失 (2)

(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的缺失 (2)

二、教育体制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2)

(一)传统教育的羁绊 (2)

(二)课程设置的偏颇 (2)

(三)现代教育的误区 (2)

三、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3)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3)

(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3)

(三)树立“人文素质教育”概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3)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

----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摘要

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立足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当代大学生的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以及自尊自爱的人格品质和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普遍存在着缺失。传统教育的羁绊、课程设置的偏颇、现代教育的误区等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因此,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影响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精神;大学教育

The Deficiency and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s Students ----on the prospective of college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colleges is to improve their humanity and shape their ideal personality ,which is designed to cultivate their humanistic spirit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d be based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equiped with sound personality .The humanistic thoughts--kindness by nature ,self-decipline and kindness to other people ,qualities of self-respect and self-esteem and the value of imparity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ubiversally deficient.The fetter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mparity of curriculums and defects of modern education ,etc.which have caused this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ffecting Chinese college education ,which shoud be resolved urgently .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 Humanistic spirits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文精神它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袭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日益衰退,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人文精神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著作中,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现代的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把学生教育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具有怎样人文精神的人?我们常说,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要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人才,人才,先成人才会成才。因此,根据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我认为,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拥有健全的人格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基础,只有同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才会使人和谐发展,才会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社会中的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我认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伦思想,人伦思想是从人伦道德中来的,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而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大学生要有最起码的与人为善的人伦思想。第二是为人之道,就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它要求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谦虚,谨慎。第三是人格品质,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自尊自爱,做人正直知荣辱。第四是人生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中国传统道德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公为先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在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现象。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正在不断受到冲击,原本郁郁葱葱的人文绿洲大有变成荒漠的危险。[1]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的缺失

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而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但是在现在社会,公交车上大学生遇到老人孕妇不让坐的新闻已不再是新闻。

(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的缺失

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

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的缺失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在的在大学校园中,已经不乏有人为了奖学金、为了荣誉权利尔虞我诈,互相利用,抛弃了友谊、气节。

(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的缺失

以公为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在当今社会中,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的缺失主要表现于经济领域中:偷税、漏税、贪官污吏,等等。这些也许并不直接与大学教育挂钩,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就是以后的公务员、医生、商人、农民当教育出的大学生们走上社会,做一个公务员会不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一个医生会不会收取红包回扣、见死不救;做一个商人会不会偷税漏税、不讲信用;做一个农民会不会种出连自己都不会去吃的蔬菜?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丰厚的人文文化积累,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人文精神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已日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教育体制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的羁绊

传统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再加上对科学的漠视,就导致了人的个性不能自由发展。以前的传统教育采取了言传身教和棍棒结合的方法,交给学生知识,打出来学问。通过戒尺和木棍来惩罚学生,来督促他们学习,督促他们进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传统的教育下,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另外,传统教育缺乏创新,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会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

(二)课程设置的偏颇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唯科学主义”倾向应运而生,表现在教育领域,即为对自然科学教育学科的过分倚重。[2]在大学课程设置上,重视技术学科,轻视人文学科。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与学习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科学并不能包办、解决一切。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人间的一切问题,只是对科学的一种幼稚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单面的理解。人世间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能成功地应用于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但不一定能有效地应用于认识人文现象和解决人生观问题。像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崇高与渺小、善与恶、充实与空虚、成功与失败等等,就很难用统一的科学方法加以判决。近代以来,人类被实证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所迷惑,造成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人的失落,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文明,使社会的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反作用也显示了出来,如人的个性、主体性的丧失,以及道德的败坏等等。不仅科学技术奴役人,甚至教育和知识也奴役人。科技文明把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人从受教育中获得知识不再是一种乐趣,而只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种更有用的工具。我国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看,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它对于传授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它的过分偏爱却产生了众多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现代教育的误区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

育模式正把我国教育引进死胡同,弊害极大。应试教育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只抓并不标志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考试成绩;不注重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这就造成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应试教育重升学教育轻能力培养。这就造成了在教育中缺失了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针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提出来已有很多年了,素质教育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谈素质教育,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近年来,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如果说强调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还有积极意义,那么大学产业化论调一经提出,其诸多弊端已是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3]

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丰厚的人文文化积累,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人文精神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已日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前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要以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为首要目标。大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认清大学的性质、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大学是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领地,而所有文化都以体现人的普遍价值、社会正义和美好理想的人文精神为灵魂,就是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大学办学的最高宗旨。尤其在我国,由于缺乏深厚的宗教传统和普遍的宗教组织,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级文化教育机构,而且还是道义的担负者、理想的发源地和心灵的守护神,具有其他组织机构所没有的纯洁、崇高、超脱和神圣的独特地位,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现在应当对大学教育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做深刻反省,不能刚从政治运动的折腾中摆脱出来,就又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不能只顾追求规模、档次、排名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事实上,大学的声誉、质量和贡献最终要建立在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建立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培养上。

(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科学主义以科学为中心,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提供幸福的物质前提,人文提供幸福的精神条件:科学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人文产生充实的精神生活。从未来的趋势看,科学与人文必然走向整合。如果说科学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文精神就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

人文精神主要是依靠人文知识负载和传达的。现在大多理工类院校纷纷设置人文学院,积极寻求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模式。可是,其中有些院校的目的仅是为了建立独立的人文学科以求成为综合性大学,而不是为了全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可先做以下几点工作:首先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通选课或必修课;第二,是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第三,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第四、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第五、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比较吸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健全完善而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机制。

(三)树立“人文素质教育”概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大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引导全社会认识到:真正合格人才的标准,其基本素质应当是全方位的,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全面健康的文化心理素质,高尚的品德等等。要让全社会认识到,要应时代的挑战,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依靠当前这种倾向于片面的科学教育,倾向于功利性又近乎专业化的教育是不行的。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大学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最后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寓人文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特别加强文科教学的改革。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文科教学要坚决改变以往那种划书、背题的教法和学法,发挥文科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文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和终极关怀的地方。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益衰落得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传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4]

参考文献

[1]成银生,朱庆.大学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0-04-23(5).

[2] 舒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N].光明日报,2002-07-26(8).

[3] 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4:2-4

[4] 周华虎.人文教育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7:15-17

[5] 曾正勇.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13-17

[6]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20-23

[7]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0-13(10).

[8] 耿娟.弘扬和培育大学人文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

26-32

[9] 龙艳.大学人文精神教育若干教育研究评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25-30

[10] 路华,王小丁.人文精神的回归[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04-06

致谢

这篇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感谢学院为我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感谢系领导一直以来的关心与帮助,特别要感谢张春芳老师的细心指导,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耐心的修改,直至定稿。张老师开阔的视野,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段时间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张老师宽厚待人、和蔼可亲的学者风范更是令我无比感动。同时还要感谢给予过我帮助的同学们。最后还要感谢抽出时间参与我论文答辩的老师们。在此,向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与同学们致上最真诚的感谢!

大学期间应更注重人文精神一辩稿

大学期间应更注重人文精神 贺钰涵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我方认为大学期间应更注重人文精神。开宗明义,概念先行:科学精神: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体现为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人文精神:指人类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体现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此外,我们要认识到,在大学期间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易于接受,易于改变的。我方的判断标尺是如今大学教育阶段对二者谁的培养缺失,就应该更注重培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思想层面同等重视,但实践操作中更却体现人文精神缺失。 众所周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二者融通互动,辩证统一。可在思想层面对二者同等重视,然在实践操作中,客观导致了对两者的接受程度的偏差。从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来看,我国大学按学科分类设置院校,对专业精细划分,无可厚非,有利于大学知识专门化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掌握科学精神。可对于抽象且难以具体实践的人文精神来说状况就显得不那么乐观。据调查大学生虽然普遍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为自觉的追求意识,但在在行为方式上呈现出与思想认识的偏差。文明礼仪表现不能和身份相适应,追逐时尚,渴望刺激。相反,古典音乐,高雅艺术,经典名著遭到冷落,甚至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个人近期利益,讲实惠,混文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市场。思想上都能认识到要将二者同等重视,可在实践操作中的偏差却越来越大,人文精神正在缺失。 第二,人文精神缺失与科学精神呈现出来的偏差将会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 复旦投毒案大家都有所耳闻,就是这个利用实验材料投毒的大学生林浩森,曾发表过8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论坛上刊登过文章。这样来看在科研方面他与多数大学生相比算得上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西方人文精神试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智者学派表述不确切的 是()A.他们主张追求功利,反对空谈真理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2、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3、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A 让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参和国家管理 B 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 国家应该由少数精英分子来管理 D 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4.下图两人分别是早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孔子苏格拉底 A.思想研究的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肯定人的价值 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主要是为了()A.振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寻找更符合自己人生态度的文化 C.提高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D.扩大意大利的影响 6.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

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8.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男女平等B.否定宗教信仰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9、下列关于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0、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D.妇女解放 1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2.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13、"......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 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14.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

对当代中国式大学教育的一点反思

对当代中国式大学教育的一点反思 关于现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些观念和现象的反思:不少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在学校里朝九晚五的学习,经过是十二年的素质教育来到了如今被称之为精英教育的大学,在规则和体制改变的情况下,一种休闲式的大学生活正在成为一种必然形式,但是这些人竟然浑然没有察觉。还在昏昏然然的接受着貌似应该接受的一切,然而,事实真的应该如此吗?答案显然不是如此。 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学而优则仕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梦想,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前三十年,大学教育意味着一朝踏进大学门,明朝就可进入官家门,但是,改革开始后,大学生的梦魇似乎是开始了,自从大学扩招,自从大学生毕业不在分配工作开始,大学生的批量生产已经是一种必然了,于是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了不少大学,特别是夹在名牌和专科之间的一些大学的必然现象。扩招种形式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少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就业和上学问题,可是就业毕竟只是少数,经过四年或是七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们的心中有了半个城市人的想法,可是,城市里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一些人回到小城镇或是直接回到农村都已经是必然。但大学的教育形式显然没有给这些大学生的心里加注这些问题,当一切来到眼前,无论是心里期望,还是家庭期望,显然是不能够接受的。在许多农村人士看来,如果大学毕业还是没有工作,或是直接得回到家乡的话,那么还不如不读大学呢,这么多年的大学费用不是打了水漂了吗。就这个大学生来说,如何在家乡父老面前抬起头也是一种胆量的历练,于是

好多问题开始了,这些毕业生是否还是愿意回去呢?显然不愿回去了,因为回去意味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今后还得让自己的下一代去过自己过过的相同问题吗。哪个愿意这么做啊,谁都不愿意的事情,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又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于是现在教育的弊端就此显现,但是这种教育又是中国的发展所不能避开的缺点。就此,我有几个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建议,首先,不要将功力之心放的太重,大学教育一方面是为了今后的就业打基础,另一反面也是塑造自己的人生形式,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大学,其实应该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为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未来为基准的社会活动。就我们所知,不少大学生正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少类似的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正在面对的难题,但是与问题的出现已经是好长时间了,没有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法已经不能阻止类似问题的发展了。 关键的问题就再一次回到了学生的手中。就此三个方面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第一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心态问题,只有放好心态,学业擦灰朝着于己有利的一方面的发展;第二就是实践能力的锻炼,就拿许多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连最基本的做饭和洗衣服这些基本能力都没有,那么他要靠什么活在这个社会上呢,第三就是自身期望和社会期望的问题,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即所谓的理想,如果理想不合实际,那么不论如何努力,都将是一种负面的负担,成为不了一种责任。 理解了这三个问题,什么都将是浮云。一个好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了好的实践方式,只要实践的方式得当,那么离成功的顶点就只是时间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各个学校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各门考试学科上。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做法导致许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严重者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教师疏于本职违规补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全身心对学生负责。然而近年来校外违规有偿补课新闻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课上故意不讲重点,逼着学生不得不报自己的辅导班,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且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违背教学的初衷。 3、高等教育教学宽松缺乏实践。中国学生在经历高中魔鬼阶段上了大学后纷纷放飞自我,很难把心思放学习上。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也管理宽松,仅将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讲授内容泛泛而谈、华而不实,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能力,学生自然也无心去听,导致最后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建议措施 1、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多措并举惩治违规补课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范补课行为的发生,并对顶风违纪的教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教师要尊重自己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当全部精

力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有损学生利益的事;媒体公众也要加强外部监督,积极举报违规补课行为。 3、提升高等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综合多方面测评教学能力,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设置课程要紧贴专业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盐龙街道)

【完整版】美学专业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看美学

从人文主义视角看美学 摘要: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和意义高度肯定,旨在对人的人文关怀,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的内在世界为基础的人文世界。美学是以人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属于人文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许多相似共通之处,,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待美学,有助于发现其对于人性的完满和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有着重要作用,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的价值;美学;境界 一.人文主义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观,其内容是如何看待人本身的意义,在其现实的层面上,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社会制度等等间的关系。从根本宗旨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它把人本身的价值放在一切价值的优先地位上。[1]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人文世界是一个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的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是人的主观世界或内心世界与客观化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交往过程,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文化和传统的不断解读、表达和重构的过程。[1]人文科学既承认人的内在世界,承认人的内在世界具有精神性、价值性,肯定人的内心有着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据。[2]人文科学的主要原则有:目的论原则,即把人本身当作目的;可能性原则,即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发掘人的潜在价值;自由与责任统一的原则,即每个人都有建立在理性、责任基础上的意志自由;文化多样性原则,即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学习多样的文化;人文研究的原创性与普遍性统一的原则,即个人的人文追求应该上升为普遍的文化价值原则。[1] 2. 人文科学的意义 作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地位同等重要的人文科学,又不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其最主要的精神品性和文化意义,就是其人文关怀或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追求,就是使自然人性化、使人自身人性化、使社会人性化。[2] 首先,人文科学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把人本身的价值放在一切价值的优先地位上。但与人类中心论有本质区别,这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被当作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了解自然、改造自然,使其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服务。而人文科学旨在培养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的,也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怀,使在科学技术那里冰冷的、对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改善。 其次,人文科学在实现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培养完满人性的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文科学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思想倾向,它着眼于发掘人的潜能,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做出超验的理解和批判,从总体意义上探索人、人性,探寻人生、世界的终极意义。由此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所,并实现人性的和谐和完善,最终实现对人生的整体、内在意义的明了,使人回归精神家园。人文科学所蕴涵和张扬的超验的价值和信念,无疑为当代教育确立了根本的人性和文化的方向。[3]

提升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人文精神首先是对人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世界需要人文的渗透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倡导着尊重人、关心人,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发挥提供条件.新闻报道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 人文精神之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失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报道理应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快乐与幸福,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义表达与身份构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复杂性和多元性前所未有.因此,新闻传播应该在人文精神的正确指导下,努力去呈现、去表达、去书写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生活.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决定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新闻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记者采访手段的日益丰富,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也就有所增大.伴随着新闻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传播,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落后的宣传理念,很多新闻报道缺失或不能正确提升人文精神.鉴于此,人文精神的构建在新闻传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 新闻报道中提升人文精神的意义 随着各种传播媒体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收看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方式.新闻对公众的吸引力以及它的社会作用使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以新闻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有着特殊的意义. 1.1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需大众传播加以疏导,而传统的政治说教式的新闻报道显然已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时,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正在失落,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之一,在新的社会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负有艰巨的责任,它不仅能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向观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尽可能多地报道一些充满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品位的作品,在构建健康良好的价值体系上可以起到很好的社会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1.2 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受新闻媒体的影响,我国80后、90后出生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已表现出与上一代人很大的不同.新闻实施人文精神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新闻可以通过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并把这种对人生价值的关怀融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帮助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3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文明 程度 新闻宣传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完善和提高,为了人的现代化,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最终解放.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的必要保证,新闻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凸现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自身完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也要归结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通过新闻新闻宣传提高社会公民的文明程度.2 目前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纵观时下的新闻,虽然有许多新闻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但缺乏对人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漠视人的生存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新闻偏离了“人文精神”这个灵魂,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无论针对哪一方,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偏颇. 新闻关注较多的是弱势群体,而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关心的问题报道不足.客观地讲,新闻对受众所需要的人文精神的实施现在看来还是相当薄弱的,目前能 提升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 张 颖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本文从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谈到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现状,然后联系实际提出了在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将人文精神的思想贯彻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从而优化人们的精神环境.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20-02 120--

当今大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对当今大学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设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源泉,教育是产生优秀人才的保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而科技水平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与国的竞争的焦点。 要想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大学教育作为高端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教育,应该朝着自由,学术,专业的方向发展。而当今的中国的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与想象中的高贵的大学教育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大部分学生缺乏创造型性的思维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可能是习惯了从小学到高中近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进入大学,这种根深蒂固的获得知识的方式仍未发生转变,学生们仍然习惯于做一个被动的倾听者而不是主动的研究者或是挑战者。或许我们应该学着尝试用批判的眼光去收获知识。比如,当我们在阅读被奉为经典的教科书时,会有一种反驳的欲望;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尝试对一些看似不寻常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只有开拓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与众不同的方式思考,批判的获取智慧,才能有所得。但自由并不是意味着散漫,如复旦校长所说,“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我们对她的高尚性与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也应该多鼓励血学生朝着积极思考的方向发

展,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看似“桀骜不驯”的外在表现而否定了其进步意义。除此之外,学生应该更加自信。有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才会有可能推进自己的知识前沿朝着未知领域前进,有了这种冒险精神,以自己的努力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我认为,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青年人无限潜力,给予社会无限回馈的一个地方。 其次,大学的学术氛围并不浓厚。一所大学,有了业内著名的学者和和专家,才能将其负责的院系和专业做成一个吸引优秀生源的“品牌”。但担当学科建设重任的教授们,如果忙于自己的非科研、非学术性的项目,势必会忽略对本科生的培养,教育与引导,进而导致处于本科阶段的学生们很难接触本专业的一些前沿性的知识,进而导致学校的学术氛围低下。大学需要这样的教授们,他们有较强的责任心,忠于职守;他们严格要求学生,并且经常与学生们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包括合理的教学量,有效的科研经费等。还有一方面不得不说,相对于高中的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大学则是相对轻松得多。没了老师的管束,家长的唠叨,大学就成为了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堕落的土壤。殊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了辛勤的汗水,大学毕业时,留下的只有悔恨的泪水。有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勤奋向上,勤于思考的学生就会如鱼得水。那么,大学就会成为学术讨论,知识升华的场所,学术的天堂。 再其次,大学教育的多元度不够。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人文科学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论文摘要 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大学生就一直为全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五四运动更是让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老一辈大学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而的我们这代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关键字 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大学生则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主要寄托者之一。“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胡锦涛主席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

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学者汪曾祺,可谓是沈从文的真传弟子。其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用词也准确精当,被历来研究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典范,无不体现了其作品在内容和主题方面的造诣之深。本论文主要对汪曾祺的人文精神进行解析,具体论述其人文精神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一、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表现 (一)作品中人性的和谐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表达了人性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是不受外界压迫与拘束的,讲求和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生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世俗伦理,在汪曾祺笔下只有抛弃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生命的价值。在作品《受戒》中,我们可以看到荸荠庵的名称是不符合世俗规矩的,以及住在庵里的和尚们更是从来都无所谓什么规矩。作者介绍到荸荠庵这样说“庵原本就是尼姑住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1]大师父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裸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一天里他总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2]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做和尚的规矩的,在其他寺庙也是决不允许的。我们再来看看明海,明海的行为更是不符合一个做和尚的规矩。在汪曾祺晚期的作品《薛大娘》中,描写都到主人公薛大娘穿鞋时总是光着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脚趾头自由的舒展开来,免得受袜子和鞋的束缚。她和吕三在一起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图个快活而已。她这么做了,却也不怕邻居背后说闲话,她满足于身体获得的快感,是个性情中人。薛大娘这种自在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原始生命的美丽并且完全尊崇的内心世界,崇尚生命的自在。 (二)作品中自然的和谐 纵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作品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江苏省一个美丽的小城,是一个秀美的水乡,水总是让人感觉到像女子般恬静与秀美,所以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中总是谈到水,即使没有水出现,文章也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恬静与舒适,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他提倡在文学创造时讲究文学创造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而且,在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但可以使得文章充满文采,还可以起到丰富故事情节的作用,使文章一气呵成,情节发展顺理成章。汪曾祺的这个观点在其作品《大淖记事》中体现出来。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使得巧云和十一子之间的爱情显的更加顺其自然,并且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二、汪曾祺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高邮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其实是一个被琥珀围绕的水乡,为此水也对其性格和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许多小说都写到了水,为此汪曾祺评价自己的作品“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3]汪曾祺小的时候,常和祖父学习八股文,读《论语》,良好的家庭环境滋润了汪曾祺少年的文化修养,这些为其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其作品“高邮故事”中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了。这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中却恰恰显露出了生活的乐趣所在,对作者来说这里的生活是再洒脱与惬意不过的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终于过去,新的时期已经在人们日夜的期盼中终于来了。那十年动乱年的的苦涩,艰难与痛苦,汪曾祺都看在眼里,铭刻在心。他经过漫长的沉静回忆,在其作品中极大的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童年时光是温馨而美好的但是却也是极为短暂的,故乡高邮那片土地却永远美丽大于忧伤,所有人都向往美丽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更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汪曾祺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反思历史。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小说是回忆”中找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和谐的世界。汪曾祺笔下高邮是那么美,其实现实的高邮本身并没有作者笔下描写的那般美好,因为生活在高邮的人也会为了生计而劳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不如意,也会为了各种各样的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两歧 单世联 “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 “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的普及极大地利益于1990年代中期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 这是“文革”结束后思想文化论争的重要一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命题的锋芒所向主要是曾给中国人带来深重灾难的种种“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也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期待。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倡导者王若水1986年就指出:过去我们“把人看成抽象的…政治?而忽视了人的物质需要”,这些年纠正了这种篇向,强调了物质鼓励,“但也出现一种偏向,以为物质鼓励是万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钱来解决。这又把人看成片面的…经济人?,以为他们的行为只受物质的需要考虑支配。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是…社会人?,他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是在社会历史中变化发展的。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不是简单地用物质报酬来满足的,也不是可以用宣传…自我牺牲?、…毫无怨言?而加以忽视的。” 此论实际上已正视到人为物役的现代情境。随后而来的“文化热”在中/西、古/今的对比语式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提出了人性解放、个性实现等文化/政治理想。进入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丰富社会物质资源、满足世俗欲望方面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使计划体制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功利目的、交换原则、消费逻辑开始向精神、文化领域的移殖,由此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市场化导向,直接催生了“人文精神”的议题。 1、当年论争:“精神”与“人文” “人文精神”的讨论于1993-1995年之间展开。这是市场经济初潮涌动、社会转型开始呈现的年代,也是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文化艺术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年代。1980年代新启蒙的乐观声调已经远去,1992年踏上的新路前景诱人而又难以捉摸。沉默了3年的人文知识界正寻找新的发言时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的对话,对话者在批评王朔“痞子文学”、张艺谋电影等流行文化后提出了“人文精神”失落、需要重建人文精神的话题。当张汝伦、朱学勤等学者参与后,当《读书》杂志于次年5次连载以“人文精神”为总题的讨论后,特别是当作家王蒙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同于上海诸人的观点和主张后,讨论进一步深化,具有全国性规模。人文学界之外,也有经济学家参与讨论。在持续两年的过程中,共发表文章100多篇,《光明日报》、《文汇报》等还开辟了专栏。1996年讨论基本结束,相关的文章分别编入《人文精神寻思录》(王晓明选编)

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方法的看法`

对当代大学教育的看法 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对现在大学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现在的大学教育可有可无,还不如让大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让他们在社会上面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就算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对于培养学生能力以及获取知识有着一些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该与时俱进. 我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大学的理解还是有许多的误区的,主要是大学的教育方法存在失误,而在于大学老师能力上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大学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上并没有针对性,太过于随意和散漫.首先学生学习还只是停留在被动的接受上, 这在大学学习中是一项十分致命的缺点,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能力,而老师讲课方法也是随意性较强,你问他就讲,你不问他就不讲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如果不能主动去思考问题,那么就很难在上课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进入大学,这种根深蒂固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仍未发生转变,如果真的不能去主动研究和挑战知识,那在记忆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将会越来越匮乏.或许我们应当去学者尝试用批判的眼光去获取知识.比如,当我们在阅读被奉为经典的教科书时,会有一种反驳的欲望;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尝试对一些看似不寻常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只有开拓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众不同的方式思考,批判的获取智慧,才能有所得.但自由并不是散漫.. 在课堂中,许多老师就是采用的是一种布鲁纳批评的”老师讲,学生静静的听”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有的时候,要做到发现教学法,老师一个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去和老师一起去合作,使学生自己成自助且自动的思想家.同时许多老师想要把自己的一种讲解式教学法演变成一种师生相互作用,强调学生认识结构中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用来达到认知结构中不断分化和融汇贯通的目的,但是不断的努力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面学习的积极性.往往还是最后走向消极的一种”听”的状态. 其实在对待不同的人的时候,不同的应对学习方法是必要的,但是在现在的大学中,一种方法往往被应用在多个情景中,围绕的点不一样,所产生的结果更是大不一样.学生本应该是在学习中主体,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更是应该主动去参加讨论,而不能是围绕着老师作为一个主体位置. 在教学方法中,大学教育普遍应用ppt来展示所需要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在老师讲解起来大部分都是极其枯燥和无聊的东西.而真正有能力的老师往往喜欢自己照着书本,用粉笔和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呢?“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方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要 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

原先分散的按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其次,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再次,学校提倡实施开放式、自主式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除了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再次,大学生以自我修炼促使职业素质提高。最后,利用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社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5.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一样,因而教学与科研的实力也有所不同。其次,明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虽然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但是应该将两者的落脚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消解科研与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 字数:3321 字号:大中小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大学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比如,大学生中经常议论个别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打工。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应该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如果大学教师本身都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多么可怕。 第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是指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注重知识、技术的学习,忽视情感的交流、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在当今大学生中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

营销活动人文精神视角

营销活动人文精神视角 一、营销活动与人文精神 科特勒认为,营销管理实质就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的主体是顾客,顾客的需求无一不是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反应,而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又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并反映人文特征。因此,营销活动必然有人文的内容。 1.消费者需求的人文内容 消费者及其需求是构成企业的外在市场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需求受到消费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仰等的影响。同时,消费者所在的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体系、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中,消费者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不是企业聊以生存的经济构件。市场营销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上都是与具有人文精神的消费者在打交道,仅仅在不同的特定阶段,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或者不愿承认而已。现在的营销,人文精神重新被重视,营销走向理性回归,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内容从而章显得更为充分。 2.企业营销理念与人文精神 早期的营销理念是不顾及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的,同时企业在营销操作中对自身的职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方式同样如此,表现得冰冷和缺乏人性,唯经济利益至上,其指导思想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高度抽象而变态畸形的经济人。随着经济的加剧和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企业开始在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中考虑消费者的地位、思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思想在21世纪越来越成为理性的和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的主导理念,而这必然又将推动这些企业走向更大的成功。 3.企业营销组合体现人文精神

无论传统的4P理论、6P理论,还是后来的4C理论,以及绿色营销、一对一定制营销等,都水准不同地体现了人文的内涵和企业的人文精神,尽管市场营销理论随市场环境因素变化而有更多更新的内容,但 无论如何变化,在现代营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营销策略乃至每一个 具体营销手段,都可找到人性化的痕迹。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表象 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看自 始至终是要以人为本。比如4P理论,强调消费者导向,展现了以消费 者为中心;6P理论则突出了企业营销与社会政治、公众等的关系处理;而4C理论更加彻底地将研究中心放在了消费者身上。 4.企业员工行为章显人文精神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而员工的行为文化又是其重要的内容。员 工行为文化带有该企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处事原则、工作作风等人文 精神的内容,这样的员工传递着企业的文化,营造着营销活动的人文 氛围,有效维系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对潜在顾客形成引力场。作 为典型代表的企业领袖,他的言行、思想和作风则对于企业人文精神 的章显尤为明显,通常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偏好和认同就源于对该企业 领袖的观察和判断。 二、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1.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企业营销的成功与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密切相关,这使企业必须要关 注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后者深受他 所处的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样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是决定 性的。这些人文环境就是消费者所在地的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甚至政治、经济、法律等构成的宏观的状况。这些 人文环境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看不见的手,指导或迫使他们形成购买的 原则和消费心理,面对哪怕是同质的产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憎恶 偏好。符合他们的原则和要求的产品才能成功,而违背他们人文精神 的产品则被排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