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第一节辨伪及其意义

广义辨伪:

就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与物进行考察鉴别,确定其真伪。它的涵盖面不小,举凡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只要是有真伪问题的,均在其辨识之列。

狭义辩伪:

指文献辨伪,它是研究、辨别文献真伪的专门性学问,是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文献辨伪学:

是对辨伪的历史发展、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辨伪规律的学科。

一、我国伪书的数量及类型

1、伪书数量:

世界文献之最=世界伪书之最

伪书数量大、范围广、起源早

《史记.货殖列传》说西汉初年“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没于赂遗也。”赵高、李斯之伪秦始皇诏书

张心瀓1957年版《伪书通考》正、续篇统计,有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的古书达到1104部。

邓瑞全等《中国伪书综考》统计(包括近代)伪书达1200种。

2、伪书的类型

(1)按形成原因和形式分类(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訛〉概括):

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掇古人之事而伪者;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传古人之名而伪者;蹈古人之名而伪者;惮于自名而伪者;耻于自名而伪者;袭取人而伪者;假重于人而伪者;恶其人,伪以祸之者;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伪而非伪者;非伪而实伪者;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者;本有撰人,以后人因亡佚而伪题者。(2)按伪书程度及方式分类(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1)全部伪。此类伪书于子部最多,经部次之。例如《鬼谷子》、《关尹子》、《孔子家话》等,完全是他人的凭空编造。

2)部分伪。此类书数量最多,几乎每郡古书都有可疑之处。例如《庄子》、《左传》、《史记》等,均存有后人窜人之嫌。

3)本无其书而作伪。有些书于历代史志、书日中均无著录,只因某口中提从其人其事,于是便有人借机附会而作伪。例如《亢仓子》、《子华子》等皆是

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此类书数量亦不少,例如《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有著录,但后来亡佚,魏晋间人张湛便辑佚若干古书材料,趁机作伪而成书。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

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此类书亦不在少数,例如《管子》、《商君书》等,均为先秦古书,但又非管仲、商鞅本人所著,而系时人采摘其言行,杂之以有关史料而成书,因此书名与作者皆不符。

7)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为。

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

9)伪后出伪。

10)伪中益伪。

二、伪书伪文的危害

1、危害对文献本身的正确认知。

如:文献的时代、作者、价值等方面

2、危害学术研究。

如学术史、思想史、史料的真实性等

3、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辨伪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

辨伪始于怀疑,其渊源亦可追溯到先秦。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过:“纣之下乱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对文献记载中有关商纣王暴行的夸大描述表示不满。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说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他对《尚书》中有关记载的怀疑比子贡还要深。不过这些还只是疑古的开端,不能算是实际的辨伪。

一般认为,辨伪工作约始于西汉。

司马迁写《史记》,“整齐百家杂语”,又谓“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实际是指斥百家语中有很多伪材料。

西汉来年,刘向在校理群书时所作的叙录,对古书也多有疑辞。如《神农叙录》谓“疑李悝及商君所说”,《黄帝泰素叙录》谓“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都是由对原书作者不能肯定而生疑。

东汉初年,王充在所著《论衡》一书中,则以《书虚》、《儒增》、《艺增》、《语增》四篇,专攻“多不诚实”的“伪书俗文”,提出要“辨然否之实”’“立真伪之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更留下不少有关辨伪的言论。如所载《文子》九篇下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神农》二十篇下注,“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这一类的文字,在《汉书·艺文志》中约有20余条。稍晚,经学家马融又写了否定《尚书·泰誓》的文章。他指出“《泰誓》后得,案其文似若浅露”,又列举《春秋》、《国语》、《孟子》、《荀子》、《礼记》历引《泰誓》之文谓“今文《泰誓》皆无此语”,从而肯定此篇为西汉伪作。象这样有理有据的考辨工作,是前人所未尝做过的。东汉末,郑玄在注经过程中,也曾做过考订经书真伪及其年代的工作。如他从时令、观制等方面,证明《礼记·月令》为秦代的作品。

唐代学者对于古书的辨伪,较汉人要自觉得多。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疑古》、《惑经》两篇,指斥“五经”与上古之书真伪不分、“隐没者多”,主张轻传闻重经历,以杂史、雅言及出土资料与古史相印证。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也曾讲到,他平日读书,非常注意“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也是一位疑古的学者,著专文以辩《鬼谷子》、《亢仓子》、《吴子春秋》、《鹖冠子》、《文子》诸书之伪。所有这些,都对后世文献辨伪的工作产生过一定影响。

两宋是辨伪风气盛行的时期。此时汉学衰落,理学大兴,学者们由不信汉学旧注,进而大胆怀疑古经典。他们或攻传注,或弃序说,或疑全书为晚出,或疑部分为质品,从而使辨伪古籍开始成为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方法渐密,范围渐广。

如欧阳修辨《易系解》,吴戜辨《古文尚书》,司马光疑《孟子》,王安石考《春秋》,郑樵攻《诗序》,洪迈、汪应辰非《周礼》《孝经》,叶适、黄震不信《管子》、《宴子》等,都极其有名。尤其是朱熹的辨伪,恣肆汪洋,遍及群经诸子,所指伪书竟达60余种,颇能体现宋人治学的开放精神。

他曾不无感慨地说:“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又总结自己的经验说:“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者,一则以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涂,而能直以臆度悬断之者也。”这不仅是谈辨伪

的途径,也是谈辨伪的原则和方法,非精熟古籍的大家学者不敢出此语。他在《孝经刊误·附记》里还说过想作一部辨伪的专书,可惜未能实现。

明初学者的辨伪,尚承宋人义理考辨的余风。如宋濂的《诸子辨》,辨周秦至宋代诸子之书计44条。

至明代中叶,随着私家藏书的兴盛与鉴别古书的需要,辨伪工作又渐次别开生面。当时在辨伪方面成就最为突出者为胡应麟。他撰过一部48卷的考据名著《少室山房笔丛》,书中收有《四部正讹》3卷,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的专著。在达部书中,他首先说明了辨伪的重要性,然后将古籍中的伪书条分缕析,作了相当详尽的辩证;所辨之书达10 4种,范围也扩大到经、史、子、集。

清代考据学大盛,文献辨伪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里首先要说到万斯同和姚际恒。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群书辨疑》一书中对《易传》、《周礼》、《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在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姚际恒则是清初勇于疑古的学者,史传称他多“言人所不敢言”,写有《九经通论》其专为辨伪而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清末民初,学者们重视对前代辨伪工作的总结,其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检讨前人辨伪的实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一套辨伪的方法;二是汇集前人的辨伪成果,编一部总其成的资料性工具书。对于前者,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最堪称道;对于后者,则以《伪书通考》的问世为一大成就。

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在近世流行行后,先是顾实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专辨姚书的辨伪以正其失误;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四部正讹》、《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宋、胡、姚所论列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后行世。

后来黄云眉以姚、顾二人之书既各证不足,又各是其说,依违之间,尚无确论,乃详征博引以补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古今伪书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瀓另起炉灶,又将宋、胡、姚三书拼合补缀,总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证丰繁,检索亦方便,为日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20、30年代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文的荒谬传说,继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的考辩工作。郭沫若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挽对先秦文献史料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批判,力图为这些“仅有的”史料安排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时代序列,从而把文献辨伪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之:辨僞之學,在先秦已有萌芽。漢代已有了專門的辨僞篇章,唐代辨僞成爲風氣,宋元明清的學者辨僞更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歷代專門的辨僞著作很多,明宋濂《諸子辨》、胡應麟《四部正譌》、清姚際恒《古今僞書考》、今人黃雲眉《古今僞書考補證》、張心澂《僞書通考》、邓瑞全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是其中的代表。當然,前人已考定爲僞書的並不一定就都要遺棄。

四、辨伪学科体系的构建

1、辨伪学的构建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奠基人是梁启超等。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2、近代科学辨伪方法的产生,为辨伪学作为实证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创造了条件。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顾颉纲:层累地造学说

3、辨伪学的学科位置在文献学中得以确立。

五、辨伪学任重道远

在新世纪的主要任务

1、辨伪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2、辨伪方法需要进一步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3、历史上遗留的辨伪悬案需要重新审视和解决

4、新出土或发现的历史文献需要辨伪。

1、整理古籍。

2、撰述史书。

3、学术源流。

4、学术价值。

辨伪的学术地位:

第一,整理古籍。整理古籍是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综合运用各面的知识相学问。然而,整理之前,必须审慎辨析,务使真得者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其它谨严的学问。

第二,撰述史书。一个良史,除了应具备“不虚美,不隐”恶“的思想品质之外,还要具备辨识史料的能力,才能撰写垂成千古的“信史”。

第三,学术源流。古书真伪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某书的成书年代不准确,或者作者为依托,内容为伪造,就不能依据它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了。

《老子》为例。

第四,学术价值。一部古书,只有在其书的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

如《尉缭子》

第二节伪书形成的原因

1.尊古。我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古人、圣贤的心态,所以一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法。《淮南子·修务》:“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于是儒家借重尧舜,墨家借重禹,道家借重黄帝,医家借重神农、黄帝,都是达一类的典型。《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即其例。2.争胜。在学术活动中,有的学者为了争胜,压倒对方,常伪造古书来作为自己的依据。如晋王肃搜集古籍掺杂己意,伪造《孔子家语》即其例。

3.射利。每逢朝廷下令求书、献书之际,总有一些人为求利禄,冒险作伪。如汉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刘炫伪造《连山》、晋梅颐伪造《古文尚书》,都是著名的例子。

4.嫁祸。因为恨某人,就假托某人的姓名伪造一书来陷害他。例如唐代李德裕、牛僧孺二人不和,德裕的门人韦瓘用牛僧孺的名义伪造《周秦行纪》

5.诽谤。为了泄私愤,却又不敢署己名,常常假托他人之名,或以无名氏的方式作伪,此亦代有其人。如宋魏泰托名张师正续《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以个人的爱恶诬蔑前人;又如有人骂欧阳询而作《补江总白猿传》,不题作者姓名,皆属此例。

6.自耻。唐代和凝年少时撰《香奁集》,内容涉及风流香艳,后来做了高官,认为有失庄重,怕人耻笑,就嫁名韩偓。

7.借重。借重与崇古同出一辙,都是借他人的声名来使世人重视其书。所略有区别的是,崇古者是借古圣贤之名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借重者是用名家的声望来提高自己书的价值。如宋王铚撰《龙城录》而托名柳宗元;又如撰《社诗故事》者借重于苏东坡等。

8.好事。一些好事之徒喜造伪书。他们或出于兴趣,如张湛造《列子》;或由于技痒,如明丰坊善篆书,先造《子贡诗说》、《申培诗说》二书,用篆书写就,附以楷书作音注,得以抒发己才而后快;或出于游戏,如明杨慎《杂事秘辛》,本是遣兴之作,谁知后世反以为真。9.求名。以上数类多为己书托他人之名下,而求名者则是盗窃他人之书占为已有。如郭象窃向秀《庄子注》,宋齐丘窃谭峭《化书》序而传之,何法盛窃郄绍《晋中兴书》,等等。

10.误题。有些古书本佚撰人,后人认为它与古代某人有点关系,遂题某人撰,如《山海经》题大禹;有些书原作者已亡,后人因伪题主名,如《越绝书》、《正训》等,有些书是门人或后学总撮而成,后人误认为本人所作,如《管子》、《宴子》等。

第三节辨伪方法

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方法

1、胡应麟的辨伪八法

最早作出系统总结的是明代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了辨伪八法: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现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这是胡应麟对前人及他自己辨伪经验的总结,概括得非常精要。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的目录书,看该书的来源情况;

核之史《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看该书在什么时代见于著录,以明了其流传情况;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检查与作者同时代人的述作,看有无谈到或称引该书的地方;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检查后世的载籍,看有无发挥或引申该书的言论;

“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检查该书的文字,它的笔调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体相合;“核之事,以观其时”,即检查该书的内容,它的记载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事实相符;“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该书所标作者的姓名,看它是否出于托古;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检查首先传播该书的是什么人。

2、梁启超辨伪的十二条公例

梁启超在胡应麟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补充,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者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如明人所刻《古逸史》中有《三坟记》、《晋三乘》、《楚史梼杌》等。”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如抄本《慎子》与四库本、岱山阁本全异,《四部从刊》竞采用之。”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如河内女子所得《泰否》、梅赜所上《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等。”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足以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如《神农本草》,《汉志》无其目,盖蔡邕、吴普、陶宏景等经千年间直到宋代,然后规模始具,实为集体作成。”

(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如今本《竹书纪年》。”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如《越绝书》题子贡撰,书中叙及汉以后建制沿革。《管子》书中记西施事。”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如《史记》今本有太初、天汉以后事,且有宣、元以后事。”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如刘向《列仙传》自序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佛教输入后于刘向二百年,即此一语,足证其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伪的。”

(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明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求近,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如《古文尚书》多文从句顺,《关尹子》有

翻译文体。”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价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报见其鲤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如《神农》二十篇,显错引文有‘石城十仍,场池百步,带甲百万’之语。”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如今本《管子》有批评寝兵、兼爱之说,显系墨翟、宋钘以后人著作屨入。”

以上十二条公例,梁启超后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第16章中概括为6条方法,即:

(1)从目录传授上检查;

(2)从本书所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

(3)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

(4)从思想渊源上检查;

(5)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检查;

(6)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

梁氏更为系统而详尽的总结和归纳,是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他将辨伪的具体方法总结为32条。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两个方面,10个要点:

一方面从书的传授来历方面辨伪:

自西汉刘歆编写第一部目录书《七略》起,我国历代对书籍均有著录,无论官簿、私录、史志,书籍的起源、传授情况,都能看得清楚。从这里,我们可以考定书的来历,辨别书的真伪。含三个要点:

(1)指为前代著作,而前代不见著录或没有人引用过的书,一般是伪书。如《连山》、《归藏》二易,说是夏、商时代的书,然而,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汉书·艺文志》却没有著录;又如《尚书·孔氏传》,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写的,然而,《汉书·艺文志》、《史记》和《汉书》的列传都没有载录,东汉末的马融、郑玄,西晋初的杜预都不曾引用,说明这两部书都是后人伪造的。

(2)前代有著录,但佚失已久,忽然重新出现,又来历不明的,一般是伪书。如《关伊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后来佚失,《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到唐末宋初忽然出现,而且来历不明,说明《关伊子》也是后人伪作的。

(3)前代有著录,但今本在卷数、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著录本不同的,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

如《鹖冠子》、《汉书·艺文志》有著录,只有一篇。到了宋代,《崇文总目》的著录,就有三十篇。《汉书·艺文志》已注明该书是伪托,《崇文总目》后增的二十九篇,就更是伪作的了。又如《文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时,只有九篇,而且没有作者的姓名,唐人马总的《意林》却说有十三篇,而且指名道姓地说,是春秋末年范蠡的老师晋计然写的。不仅前后著录篇数不同,而且汉人不知道作者姓名,六百年后的唐人却知道的很清楚,这不合情理,值得怀疑。

二、从书的本身方面辨伪

这是更深一层的辨伪,主要指书中的称谓、用名、记事、佚文、文字和书的语言风格、思想体系等七个要点:

(4)称谓:

①书中引用某人话的,非某人所作。如《系辞》,说是孔子作的,但书中却有许多“子曰”,“子”在古代是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尊称,如果《系辞》是孔子作的,他怎么会在书中自称为“子”。又如《孝经》,有说是曾参作的,有说是曾参的老师孔子作的。可是,《孝经》的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这就怪了,孔子作,孔子不会尊称学生为“曾子”;曾

参作,曾参不能直呼老师为“仲尼”,也不会自称为“曾子”。这说明以上二书,都是后人伪托的。

②书中称谥者,书的作者必在其后。因为“谥”是人死后,别人给予的名号,只有称谥以后的人才能知道。如《管子》,书中多称齐君为“桓公”。“桓公”是齐君小白的谥号,管仲死在桓公之前,绝不可能知道齐君的谥号,可见《管子》绝非管仲所作。

③书中有避皇帝讳的,书的作者一般与避讳皇帝同时。因为汉以后的书多避本朝皇帝的讳。如《晋书》是唐人作的。书中就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陶渊明为陶泉明。照此去看《庄子》,书中明显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陈恒为陈常,至少说明《庄子》一书,有些是被汉人篡改过的,把它看成庄周一人之作,就不正确。

(5)用名:引用后代地名、朝代名的书,非前人所作。如《山海经》,书中引用的郡县名长沙、成都等,都是秦以后才有的,前代人不可能知道。把《山海经》说成是大禹、伯益作的,就是伪托”。《尧典》也是这样,说《尧典》是尧时人写的,但《尧典》中却有“蛮夷猾夏”的话。称本族为夏,是夏朝以后才用的,尧时的人怎能知道,说明这也是后人伪托的。

(6)记事:书中所记事实是后出的,其书全伪或一部分伪。如《商君书》,记有“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是商鞅死后七十八年的事。说明《商君书》非商鞅所作,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人伪托的。又如《六韬》有“帝避正殿”之事。“避正殿”是汉以后才有的,说明《六韬》不是周初的书,是汉以后的人伪托的。’

(7)佚文:今本内容与原本佚文不符的,今本为伪。

如《孔子家语》,原本早佚,留存下的,只有《左传》正文中的个别佚文。而汉末王肃所注的《孔子家语》,却和这些佚文不符,说明是伪作的。

(8)文字:书中文字,显为抄袭或伪造的,其书不可依据。

如《商君书》的《弱民》篇,“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以下一段,与《荀子·议兵》篇相同。《荀子》是真书,读起来文从字顺,一气呵成,而《商君书·弱民》篇,却文体不合,显然抄自《荀子·议兵》篇。又有《文子》,更与《淮南子》相同,除把篇名稍作改动,像把《淮南子》的第一篇目《原道》改成《道原》外,其余只字不差,显属抄袭。又如《文中子》一书模拟《论语》,把早于文中子(隋王通的私谥)一百二十余年的关朗,也列在他的门下,成了他的学生,明显伪造。这些书都是不足为据的。

(9)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指用词、文体、语法、音韵等。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即使同时代同思想的人,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从语言风格上辨别伪书,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注曰“其文似后世语”,“其言非殷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再如《古文尚书》,晚出的《商誓》、《周诰》读起来佶屈聱牙,早出的《夏书·五子之歌》却文从字顺,这不合文体由难到易的发展规律,说明《五子之歌》是后人伪托的。

《庄子》一书,内篇与外篇语言风格不同,肯定不是一个人写的。既然内篇是真,外篇就必定是假了。

还有,词产生于民间,中唐才被文人应用,当时只有单调词,到了晚唐才有双调词出现。李白生在中唐,有人却说他能作《菩萨蛮·忆秦娥》那样工整的双调词,这不合文体发展的历史,是伪托无疑。

(10)思想体系:这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思想体系,二是思想反映着时代,它与时代密切相关。若书中反映出的思想和它的思想体系不合或背离了它的时代,该书为伪。如《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最可信的书,其思想是现实主义的,而《系辞》却充满玄学的气味,此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合,说明是伪作。《老子》,有人说是孔子的同时人老聃作的。孔子曾向老聃问礼,说明他是讲究礼仪小节的人,而《老子》则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显然与老聃的思想体系不合,《老子》也是伪作。又如《列子》中讲了许多佛理,佛教

是东汉才传入中国的,列子是战国人,战国时代绝不可能产生佛学理论,《列子》一书与列子所处的时代背离,应是东汉以后的人伪托的。

3、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方法

层累递地造学说

他的基本观念是认为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式地造成的”。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时期愈长”。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贤是禹,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尧舜,及至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黄帝、神农,到了秦代又出现了“三皇”,到了汉代以后则出现了“盘古”;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例如,舜,在孔子时代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了《尧典》就成了“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了孟子时代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我们对于古史,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例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这个“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历史观的核心思想是:承认传说的古史并非自古皆然,而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而成。这既是伪造传说古史的过程,也是传说古史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二、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的方法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1、以出土文献为标准器辨伪。

2、以出土文献为直接证据辨伪。

3、以出土文物、文献的相关知识为证据辨伪。

第四节伪书的价值

1.史料价值。

伪书的史料价值,显然多数不及真籍,但是也有大大超过真籍的。例如《春秋》为真,王安石说它是断烂朝报,而《左传》的作者有真伪问题,它的史料价值却在《春秋》、《公羊》、《谷梁》之上。又如《本草》假名神农,《素问》托名黄帝,但它们在医学上仍有很高的价值。

2.思想史价值。

一些伪书,只要我们将其放回作伪考的时代去考察,仍有很高的价值。例如《列子》,就是研究晋人思想的好材料。又如《庄子》,《内篇》可用以研究庄周思思,而《外篇》、《杂篇》则是研究庄周以后、《淮南子》以前道家的上乘材料。

3.考察学术源流的依据。

先秦两汉时期,古人著书,常常不自署名;一些古书又非成于一时或成于一人之手,最后的署名,多为先师或学派创始人。这样就出现“误编”或“附益’等真伪问题题;这些书业经辨识条别,就是反映学术源流、师承传授的难得史料。上面说的《庄子》一书属于这类情况,其实,《管子》、《墨子》、《商君书》等,都是研究学术源流的重要资料。

4.研究辩伪学和进行其它辨伪的参考。

辩伪是一门基础学问,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伪书和辨伪工作,就成了当然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另外,某一书业经辨识,判明真伪,那么,此书就成了研究同类书或同时代书的最好参照物,同时,还为辨别同类书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文献学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大纲 标签:历史分类:史海沉钩2008-01-22 16:07 上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弄清“文献”一词的出现语境,它的早期、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变化。 2.掌握“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的概念内涵,弄清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构成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3.弄懂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课的重要意义,即在搜集、运用史料方面应获得怎样的能力。 第二章至第三章这两章的内容作一般了解。 只记住:牛弘的图书“五厄”论、胡应麟的图书“十厄”论(此在第三章内)。 第四章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认真区别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的不同含义。 2.懂得“史料”是指的什么;掌握真正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充分详细地占有文献史料,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真正弄清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它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是历史科学的一个辅助学科;历史科学则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它们之间服务、依托,促进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不可或缺的关系。 中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简史(课件中的安排顺序是1——6章) 第五章先秦两汉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孔子整理“六经”的成就(具体哪“六经”),记住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2.刘向校理国家图书的程序、特点及其贡献,区别《别录》与《七略》的体例内容,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班固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4.郑玄注释了哪些经典,记住: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掌握图书四部分类法从产生到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2.重点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注释上的特点,以及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 3.记住唐代文献学家陆德明和颜师古在校勘学上的成果分别是《经典释文》和《汉书注》。 4.重点掌握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的体例,及其在著录、分类、大小序等方面的特点和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5.记住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唐代学者刘知几的史学专著叫什么名字,以及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七章两宋元明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类书”的定义,重点记住宋代官修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和明代官修类书《永乐大典》各自的内容、体例和文献价值;南宋王应麟私纂类书《玉海》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掌握南宋历史文献学家郑樵在目录学理论和分类学上的贡献。 3.了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是什么性质的著作。 4.了解朱熹在文献考证、注释上的主要成果。 5.掌握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著录的解题特点及其长处。 6.弄清什么叫“丛书”,以及丛书在学者阅读,保存古代文化和古籍流传等方面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总复习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献校勘的对象包括讹文、脱文、衍文、倒文。 2.刘向《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3.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牍文献、缯帛文献、抄本文献、印本文献等。 4.中国古代文献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七种。 5.张之洞认为古籍善本包括三类:足本、精本、旧本。 6.宋濂《诸子辨》为首部辨群书之伪的专书。 7.被陈垣称为既“最高妙”又“最危险”的校勘方法是理校法。 8.《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9.《春秋三传》包括《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 10.“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1.《三通》包括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2.陈垣概括的四种校勘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13.《四库全书》集部共分五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 14.狭义的文献概念是指一切有意义的语言文字的记载,广义的文献概念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或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文献是指狭义的文献。 15.《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史书中艺文志的先例;《隋书·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四库全书总目》则是我国古代一部规模最为庞大、体例最为缜密的解题书目。 16.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为第一部综合性辨伪专书。 17.辑佚可以分为全辑、重辑、补辑三种类型。 18.目前最完备常用的丛书目录索引,是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海清编撰《中国丛书广录》。 19.“文献”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八佾》,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典籍和人们口传身习的各方面的知识。 20.文献的研究主要在文献本身、文献文本与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三个层面进行的,分为版本学、目录学、典藏学、注释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与编撰学。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以古往今来一切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古代文献的物质形态,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则是古典文献学。 2.版本: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3.版本学: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本子,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就是版本学。 4.巾箱本:版本形式的一种,指小可置于巾箱便于携带的刻本。 5.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刻印书籍机构设在武英殿,故名,也成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印刷优良著称。 6.牌记:又名书记,书碑。指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的后边或封面的后边刻印的图记,多记刊刻者姓名,时间等内容。 7.鱼尾:即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而得名。刻有一个鱼尾(◤◥)的叫“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8.校勘:将一书的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有关文献加以比较对勘,考订文字的异同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貌。 9.讹文:古籍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文字往往被抄错或刻错,这类错误的文字成为讹文,误文,亦称讹字,误字。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文献学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2古典文献学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科目代码:544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各方向、其他专业各方向考试科目:古代汉语与文献阅读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共10分;所有题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l、被动 2、异体字 3、偏义复词 4、阴阳对转 5、娘日归泥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渤海左右郡岁饥。 饥: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 3、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袭: 4、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详: 5、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 节: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舍: 7、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 数: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9、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弊: 10、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三、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词性和用法(每小题2分,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l、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 2、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是: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 4、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汝: 乃: 四、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举例说明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2.简要说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区别。 3.举例说明区别词和词组的方法。 4.写出黄侃古韵二十八部的名称,并把它们按阴、阳、入三类分类。 五、阅读下面一段带古汪的文章,并回答问题(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刑范正《刑与形同范法也刑范铸剑规模之器也O郝懿行曰刑与型同范与范同皆铸作器物这法也杨注 非》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火齐得谓生孰齐和得宜考工记云金有六齐齐才细反》剖刑而莫邪已《剖 开也莫邪古之良剑》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谓刮去其生涩磔厉谓磨淬也》 剥脱之砥厉之则蠡刂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蠡刂割也音戾蠡刂盘盂刎牛马盖古 用试剑者也战国策赵奢谓田单曰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盂盘盂皆铜器犹弗刂锺无声及斩牛马者也 忽然言易也〉 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齐”、“剖”、“剥脱”、“蠡刂”的词义(4分) 2、根据注释把原文(不包括注释)译成现代汉语。(4分) 3、郝懿行与杨惊对“刑范”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6分) 4、注引《战国策》的目的是什么? (6分) 六、把下面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5分,共3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背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 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稿稿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觖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也,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 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2、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朔偏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贼臣弑君子孙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君不闻是无君也———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公孙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一)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一) 中国文献辨伪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构建学科体系到多元发展的道路。 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学术成果,但真正构建成一门学科却是本世纪的事。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干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由过去附庸于其他学科之中而逐渐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回顾本世纪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第二个时期,从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缓慢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多元发展,成就突出的时期。回顾和反思中国文献辨伪学在本世纪的历史轨迹,对文献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首先应该明确,辨伪与辨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伪是指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在此主要是指有真伪问题的典籍文献)进行考察鉴别。而辨伪学则是对辨伪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辨伪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初步形成

时期。(一)辨伪理论的构建辨伪理论的奠基人是梁启超。他于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提出了辨伪书的12条标准,证真书的6条标准及辨伪事的7条标准。这些标准既有对前人如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关于辨伪方法的总结,也有他自己的创新。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中》一书中,他专设“辨伪书”一节,对“中国伪书何以如此其多”,“伪书种类和作伪动机到底有多少种”等问题逐一作了详细阐述。他把古今伪书依其性质分为10类,每类都附例证说明。对辨伪方法,他在总结清儒辨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著录传授上”,“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从文体及文句上”,“从思想渊源上”,“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等6种方法来检查古书真伪。他对比了“清儒”和“宋儒”的辨伪,认为“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如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辨伪,他有自己独到之见:“《四库提要》为官书,间不免敷衍门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方案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够运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 3.熟悉古籍普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古籍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 4.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5.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独立承担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先秦诸子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文献学史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先秦诸子文献与诸子学史。 2.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贵州民族古籍文献与文化。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总学分≥34,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

四、课程设置 见“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 2.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成果。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效,重点放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3.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专题论文,并向有关的专业刊物投稿,发表研究成果。 4.关于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和内容。其中教学实践不得少于20学时,科研实践活动不得少于1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得少于3次。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研究生必须参加5次以上的本专业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本人做一次学术报告)。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后,学生需进行总结并填写《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实践教学情况登记表》、《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由导师和有关教师对其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通过者才给予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准许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到全面完成)。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当结合本专业进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开题报告 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经过学科组的论证,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全文不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要符合学术规范。

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

专业解析-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很“年轻”,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个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2、专业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出版机构、图书馆、企业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专业方向 01.出土文献研究 02.目录版本校勘学

03.文史文献研究 04.文献学理论研究 05.中国学术史 4、考试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多选一科目)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17 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 (4)813 综合考试(文)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山东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三、就业前景 总体的就业很不好,只有学的精的那些人可以顺利的找到工作。但近几年人们对古典文献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就业方面会有所升温。 四、推荐院校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五、相近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端正,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较坚实的国学、域外汉学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古典文献、古典语文学专业知识,能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典籍材料。毕业后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胜任高等院校和其它部门的相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该门外国语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并有一定的听说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 以典籍释读为基础,侧重于传统语言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传统语言学典籍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学典籍及古代经史传注)。 2.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 基于古文献之理解与阐释,侧重对四部群书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和总结。 3.古文献学史 在审视古文献发展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古代关于文献整理、说解、研究的历史。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B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领域值得研究、较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应有一定新意。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理由,该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构架,材料准备情况,研究方法,时间计划。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开题报告通过,选题即最终确定,此后集中力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导师与指导小组成员应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掌握进展情况,指导修改。论文必须在第六学期中段完成。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具体负责、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中除讲授外,适当采用研讨等方式,重视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加强研究生古籍研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研究资料处理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有着重研读的经典,在研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并进行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