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诗五首》,去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

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 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 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

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

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四、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五、拓展延伸

1.收集描写黄鹤楼的诗。

【交流】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交流】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ān)征蓬(péng)燕然(yān)

荆门(jīng) 仍怜(lián) 贾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5.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

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

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5.小结

【交流点拨】《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理解词语

(1)平野:平原。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结:凝聚。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4.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理解词语

(1)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2)暖树:向阳的树。

(3)没(mò):隐没。

(4)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

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语言

(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四、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颌联:山尽,江流——写景(远)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景(近)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莺歌燕舞

白沙堤花多草浅早春图(最爱)

游春踪迹游人如织

五、拓展延伸

1.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

【交流】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6)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侯晓旭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练习题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练习题及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建议收藏:初中古诗文学案】

1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野望》 1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2 理解词语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小牛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在这里“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水边高地 眺望原野 3 鉴赏诗句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明确:叙事兼抒情,总领全诗。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明确:秋野静景。 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秋野动景。 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以长歌抒苦闷。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4 体会感情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黄鹤楼》 1 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 理解词语 2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野望》

《使至塞上》和《黄鹤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 ——《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理解诗的内容。 对比阅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在对比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整合两首诗,挖掘他们的相同点。 教学流程 译读理解内容比读整合探究赏读凸显情感诵读欣赏积累 教学过程 一、赏读凸显情感 叙事表情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使至塞上》“单车”、“征蓬”、“归雁”怎么理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孤寂、愤懑)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 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 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自己又 像一只孤独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一 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自己又像一只孤独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 飞蓬归雁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心灵的孤独。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黄鹤楼》中哪些词句也能体现诗人的孤独? “此地空余黄鹤楼”:地上昔人已不在。伴随昔人而去的还有风风雨雨的历史变迁和 更迭。 “白云千载空悠悠”:天上黄鹤已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不变的是时间的永恒。 还有一个天地间孤寂的我。 三、写黄鹤两写“空”,折射诗人的孤独。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引发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 短暂思索,痛感人生的失意,诗人的孤独不仅仅是生活的孤独,而是心灵的孤独,精神的 孤独,命运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于是更加催生了乡愁。 景寓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哪些字词能体现境界的雄浑?欣 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图画美。

21.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教案

第七单元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精品习题

部编版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三、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默写复习(新版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默写(满分46分,共28小题46空) 姓名: 学号: 班级: 1、单车欲问边, 。《使至塞上》王维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情趣盎然的早春图景的两句是: , 。 3、《黄鹤楼》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是: , 。 6、东皋薄暮望, 。《野望》王绩 7、《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 8、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9、《黄鹤楼》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 句: , 。 10、 ,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12、牧人驱犊返, 。《野望》王绩 13、《钱塘湖春行》中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16、 ,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李白 17、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19、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20、《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表达诗人赞美之情的诗句: , 。 21、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2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王绩的《野望》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 。 24、 ,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25、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26、《使至塞上》一诗中作者在叙事写景之中传达出自己幽微难言的内心郁闷与愤慨的诗句是“ , 。 27、《使至塞上》中描写边疆将士繁重紧张的战事生活的诗句是 , 28、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12《唐诗五首-黄鹤楼》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件)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想象着画面,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赏析简答题: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学期 使至塞上 黄鹤楼 诗词赏析及练习题 含答案

《黄鹤楼》、《使至塞上》赏析题 《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袆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姜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概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课后习题:《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题目展示】 2、开头四句借助引用神话传说 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情感,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 3、颈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晴朗,富于音乐美。 4、尾联以抒情(表达方式)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字是“愁”。 5、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6、简要赏析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工整。 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四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使至塞上》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慰问将士,“单车”也许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

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

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解析】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古诗二首《使至塞上》《黄鹤楼》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使至塞上》《黄鹤楼》 学习目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古诗,并能对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 重点 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杰”王勃,那么大家知道“诗佛”是谁吗?(王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使至塞上》以及另外两首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人。21岁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唐朝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使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首诗就是他在出塞途中所作。晚年生活还是半官半隐,悟佛参禅,思想比较消沉,世称“诗佛”,著有《王右丞集》,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史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二年中进士,任尚书司勋员外郎,诗名颇大,《全唐诗》编诗一卷。 三、字词正音: 候骑jì燕yān然崔颢hào萋萋qī 四、学习《使至塞上》 解题:使:奉命出使。至:到。塞上:即塞外,旧指外长城以北地区。即:奉命出使到塞外

首联:紧扣题目,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汉塞:汉代关塞,这里以汉代唐。胡天: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颈联(名句赏析):名句。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小结:本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篷、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五、学习《黄鹤楼》 导入:复习四大名楼及相关诗句。 ——鹳鹊楼(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又名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黄鹤楼(湖北武汉武昌蛇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江西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传说: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经达蛇山,又说费褘登仙乘黄鹤在蛇山休息,所以蛇山又称黄鹄山、黄鹤山。楼因山而得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七建七废。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成为了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前四句从传说落笔,(作用: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黄鹤”三见、“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实景。名句。 尾联:紧承三联而来。诗人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可能望见家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乡思,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教案 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