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

标和基本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那些陈旧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德育的现代变革势在必行。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武汉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点,加强政工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一、师德建设

1、按照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工作方案,每月定期汇报交流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辅导员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2)利用网络如《立德网》、《教育在线》等网站收集辅导员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相关的杂志增强理论学习。

二、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1.党员联点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党员联点工作细则。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

3.要进一步强化班、团、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

4.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为继续强化班级管理。全体中层领导和有关教师辅助联系一个班级,平时要主动深入班级,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争使每个班级都能成为行为规范团队.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和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文明礼貌反映了社会主义内部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礼待人;它是自觉的,从真诚地关心人尊重人出发;它是真实的,形式和内容相一致。同时,文明礼貌又是一个人文化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起码条件。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人,必然会以礼待人,乐于助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也必然会同他人友好相处,亲密无间。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文明礼貌的意识淡薄,文明行为习惯差。因此,我们从文明礼貌入手,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一代,共同建筑一个团结友好的大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教人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吕型伟先生在《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而在基础教育中,首先要打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从小做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中小学学生来说,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是扎根基的工作,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相当困难。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打好做人的基础,不仅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讨论和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入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并提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学会关心”。全世界对加强道德教育的趋势的共同点在于:加强基本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优良传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在国际变化的新形式下扩展道德教育的内容等等。在中小学德育中,让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深入开展下去。人一旦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富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3、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4、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爱国主义情操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和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衡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是青少年一代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石。任何时代都必须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它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但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也具有共性。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5、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6、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青少年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奋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培养接班人的要求。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和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长期斗争,形成了不怕困难和牺牲,艰苦朴素、英勇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7、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让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青少年是祖国

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从小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要为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8、民主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9、劳动创造的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生活之源。因此,人人热爱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把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所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完成中小学双重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付梦洁豹澥小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参考文献

周之良主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第 06 章,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0557 年版。

檀传宝著:学校德育教育原理》,第 7 章,教育科学出版社,

./// 年版。

王逢贤《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德育对策的思考》,中国教

育学刊》,0558 年第 7 期。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依据这一层次划分,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具体说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极左的思维,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的共性。其结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码的道德规范的丧失。极端的例子是“文革”时期,打、砸、抢等犯罪行为反而成为合乎道德的“正义”行动。这一历史教训在今天的德育实际中决不可以轻易忘记。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

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规则。文明行为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当然,文明行为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外部表现,重要的是这些外部行为应反映出一个人的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否则,一些人学会了“彬彬有礼”、衣着讲究,给人一种很有“教养”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仍可能是虚伪、狭隘、自私和粗鲁的人。所以文明行为教育应当同个体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 小学生的“学生守则”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严格地切实地遵照执行。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四)小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

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 标和基本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那些陈旧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德育的现代变革势在必行。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武汉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点,加强政工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一、师德建设 1、按照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工作方案,每月定期汇报交流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辅导员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2)利用网络如《立德网》、《教育在线》等网站收集辅导员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相关的杂志增强理论学习。 二、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1.党员联点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党员联点工作细则。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 3.要进一步强化班、团、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 4.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为继续强化班级管理。全体中层领导和有关教师辅助联系一个班级,平时要主动深入班级,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争使每个班级都能成为行为规范团队.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和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三位一体”:学校德育新模式_德育管理.doc

“三位一体”:学校德育新模式_德育管理论 文 回来听课,令人感动。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管齐下”、紧密结合,改变了过去多数家庭在教育上的“不作为”甚至负面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 “对外扩张”: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重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者”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

展。在现代社会,除了教师这一不可或缺的“主角”外,“生”、“旦”、“净”、“末”、“丑”竞相登场——家长、家庭成员、学生周围环绕着的其他“成年人群体”及其所操作、控制的信息传播手段,都会弹奏着各自和谐或不和谐的音符,最终加入“教育生态环境”大合唱,进而成为起作用的“教育者”之一。 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勇敢地站出来,走出学校,联合社区有关部门和其他一切积极因素,建构道德教育的“统一战线”,实现超越传统学校教育范畴的扩张式教育。我们从社会上聘请了政府官员、法律工作者、公安民警、企业家等多个行业的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定期邀请他们为学生作讲座或报告,进行理想、法制、行业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这所大学校,并引发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思考,这对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有很大的作用。 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和智育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德育抓好了,教育教学质量就会

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也是分数,也是升学率。 实践还告诉我们:德育不是搞形式、喊口号,而是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细枝末节中;德育不是轰轰烈烈、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慰勉的话语、一个温馨的眼神所蕴涵的无尽的精神交流和心灵慰藉;德育在本质上不是通过激励、约束等外在的力量给人以压力,而主要是通过帮助、感动等内在的精神力量赋予人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1] [2]

2021小学德育年度工作规划(优质版)

2021小学德育年度工作规划(优 质版) 2020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nual work plan ( 工作计划 ) 汇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工作计划/工作汇报/新年计划/全文可改

2021小学德育年度工作规划(优质版) 刚参加工作的我在学生德育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因此我不仅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还要多读书多积累,并根据实际制定计划。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制定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坚持德育,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确定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发挥德育在班级工作中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确定德育目标,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有机渗透,在新的实践中实现德育工作新的创新发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二.具体实施1.加强班级管理1)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晨读、晨训、班会和队会的作用。

2)制定班级激励机制,完善班级光荣榜的利率,定期公布班级的好人好事。3)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把养成教育落到每位学生身上,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班风。2.强化行为养成教育1)进行礼貌待人,讲文明、守纪律的教育。主动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所接近的人,并主动热情使用礼貌用语。a、能主动地遵守本班的各项规则,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b、能够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卫生要求,如不随地吐痰,不折花草等。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友爱谦让,诚实的优良品质,培养对同伴友爱相处,说话和气,关心小朋友。b、逐步学会自己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发生争执,讲道理,不动手、不骂人。c、相信自己的力量,做事有信心,学会自我保护。d、讲实话,做错了事敢承认。3)爱父母、爱教师、爱集体。a、知道父母的工作及其对社会有意义。尊敬父母、关心父母,愿意帮助父母做些事。b、知道老师工作辛苦。能尊敬老师,帮助老师,听从老师教导。c、知道自己是集体一员,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集体感、道德情感。4)培养积极情绪、主动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a、积极主动和小朋友交往。培养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最新资料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德育内容的选定、德育途径及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具有预见性、超越性、可能性等特征。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尊重了德育目标的历史延续性,既尊重了历史的客观现实,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第二,注意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摒弃了以往。使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刀切做法。第三,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性,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培养问题有了初步的强调。第四,考虑到了德育工作的阶段性,对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分别用两个大纲加以规定,即使是中学德育大纲中,也区分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 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是从无律到他律、

自 律阶段的发展历程。因此,同样是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道德要求显然是有区别的,即使同样是六年级的学生。其道德追求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德育的目标需要形成一个比较细致的目标序列,并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同时,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大”的目标,很多教师趋向于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高目标、高要求的德育造成的后果是学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数学生倾斜,德育工作热衷于抓尖子、抓典型。对大多数学生的品质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大面划一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要求还会产生另一个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做。知行脱离。 (二)德育目标的制定主体较为单一,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并未真正参与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虽然国家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有决定和颁布学校德育目标的权利和必要,但是如果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等积极、实际地参与,它的实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等的积极参与,容易导致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社区道德需求的实际,成为华丽或颇具诱惑的词语堆积成的花瓶,另外,也容易导致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的消极甚或是抵制的情绪,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调动。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构建“成长规划、学生自主管理、激情活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天一中学课堂改革实施方案(二)(讨论稿) 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天一中学作为一所新机制学校,经过从2006年至2012年五年时间的长期探索,于2012年提出“课堂改革”的重大课题,要求在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细节、德育品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试验,本学期正式推出“成长规划、学生自主管理、激情活动”三位一体的全新德育模式,作为本次课堂改革的重要推动内容。 一.成长规划:培养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构建学生最佳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学生成长规划的确立 通过实施高素质人才工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领袖素质、绅士风度、淑女形象、国际视野,确保学生人人具有大视野、大境界、

大追求,确保三年走出学校与从不同。全体学生要达到“四能四会”标准: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处会交,为学生升学、就业、走向国际和人生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有计划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有规划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划习惯,建议编印校本教材《天一中学学生成功手册》,要求学生每日清晨对一天进行书面规划,学生高一进校对三年写下《人生规划书》,高三学生可以对高考目标作出详细的规划,有布臵、有督促、有检查、有评比,使学生养成规划习惯,终身受益。 学生的成长规划一旦确立,成长过程中就要有反思有评价。两眼一争,开始竞争;两眼一闭,开始回忆。回忆就是总结、回忆就是反思,反思是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每日晚上自习下课时,学生必须在《成功手册》上对一天的收获作书面总结,在一天学习任务上用红笔打勾。日清周结月评价,让学生从懒散走向忙碌、由休闲走向紧张、从混乱走向有序、从平庸走向卓越。 (二)用有效的教育工程落实成长规划、培养多元化的优秀人才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阅读+大交流+大展示+大体验”四大德育抓手联动,实现“大视野、大境界、大追求、大作为”的至高境界。具体载体为:阅读大行动(开设阅读课+阅读大交流)、交流大展示(五大主题交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标准范本

方案编号:LX-FS-A46906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标准范本 The Objectives, Policies, T ask Allocation, Steps T o Be T aken And Other Factors Needed T o Complete The Established Action Guideline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生活中把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全部按计划制定成文本,并付诸实施。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展板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f11862838.html, 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模式 作者:华见才让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要: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沿阵地,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对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各种要求,无所适从。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许多新的问题,急需探求新的教育模式,适应这个时代。认真抓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举措,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就此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碼: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255-01 1.从细小处入手,创设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两个最佳结合。 1.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1.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民乐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doc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教育 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看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无产阶级人生观又称共产主义人生观、革命人生观,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科学的人生观。革命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人类美好未来、为共产主义奋斗。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并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应得的劳动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纪律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自觉纪律,即建立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人们自觉遵守的纪律。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重要的内容,懂得一般道德知识,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尤其对民族传统有深刻的体会,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审美及情操教育能净化人的灵魂,使青少年在体验祖国壮丽山河、英雄及先辈高尚情操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升华。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首先要求培养学生有关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而养成文礼貌的行为举止。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养成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概述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其主要形式有: 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等。它以正面宣传为主, 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其影响下, 让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是一种显露的、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较高的时效性等优势, 在当代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 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 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潜意识心里的渗透, 显性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 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 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教育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但由于隐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 也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与调控, 再加上隐性教育大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隐性教育存在着教育效果不明显, 参与面窄小,教育活

动受时间、空间、经费限制等局 限性。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一)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渗透式教育既是隐性教育的一大特点, 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衔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德育的功能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倡导优良的校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对人进行熏陶感染, 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悦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通过量的逐步积累, 引起思想发生质变, 逐渐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目的, 具有“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功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特别要注重显性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渗透。 1.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传统的显性德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灌输教育。改进显性教育就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 在把握好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 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上下功夫, 使整个教学能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 直接和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2.寓德育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

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 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 学校德育作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状况,德育工作者必须对传统德育模式予以扬弃,探索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品德发展需要的新模式。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教案资料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 (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 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鉴于水平所限,本稿子还很不成熟,请批评指正。本稿执笔人为:秦廷国、孟佳、谢春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