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0013

课程名称:财政学

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3

适用对象:财政学(含税收)专业本科、其他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财政学》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要求普遍开设的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更是财政学专业(含税收)的学科基础课程。《财政学》是以政府民主、科学理财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既立足于宏观经济,又作用与微观经济;既立足于经济活动,又关乎政治社会活动;既立足于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不仅包括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还涉及各类财政支出、税收、公债、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制、政府管制、财政风险和财政监督等方面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同时,本课程还包括宏观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手段的知识,非常全面地涵盖了财政学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Public Finance》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that are required for the high education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subjects in the whole country. It is also a basic course for the subject of Public Finance (including Tax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Public Finance》is how the government intelligently and democratically finance itself, which is not only on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but affects microeconomics, which is not only established

on economy practice but involves soci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which is not only involves economics but management. So, the course is a compound one of theoretic and practic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expands widely and connotatively,including the theories about fiscal expenses, revenue and budget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opera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bout fiscal expenses, taxation, public debts, states’assets, budget system, government’s controlling, fiscal risk and fiscal supervise. At last, it also concern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asures of macro fiscal policies. Therefore, the course contains nearly all the fields of theoretic and practice of public finan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财政学》这门课程是原国家教委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和保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决定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要普遍开设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因而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共同必修课程。1998年,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又将《财政学》列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也是财政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税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基础理论,把握财政分配的规律性;弄清并把握财政分配的基本范畴及其与之相关的基本政策手段;熟悉财政、税收、预算、国债、国有资产及财政监督等财政制度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密切关注国民经济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财税改革与发展变化状况,学会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断更新、充实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描述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2.掌握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

3.重点掌握研究、学习财政学的方法;

4.领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汲取和发展古今中外财政经济思想史。(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第二节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第三节编写的指导思想

(三)课后练习

1、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并加以讨论分析。

2、为什么为借鉴西方财政学,如何借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财政学的地位、任务、研究对象;

2. 掌握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3. 掌握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主要内容

(1)财政的本义;

(2)财政的基本特征

(3)财政概念的理论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财政、公共财政

(2)财政的基本特征

3.问题与应用

(1)财政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二节财政职能

1.主要内容

(1)财政的四大职能

(2)财政四大职能的矛盾与协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

(3)稳定经济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怎样全面理解财政的职能?

(2)怎样协调财政的四大职能?

(三)课后练习

1、为什么要将“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列为财政运行的一个主要特征。

2、如何科学地准确表述财政职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掌握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的概念与特征;

3. 掌握区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的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关系

1.主要内容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

(2)市场效率与失灵

(3)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问题与应用

(1)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政府市场关系?

第二节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1、主要内容

(1)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2)公共需要的含义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公共产品

(2)公共需要

3、问题与应用

(1)什么是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

(2)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三节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1、主要内容

(1)预算法修订历程

(2)现代财政制度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新《预算法》

(2)现代财政制度

3、问题与应用

(1)新旧预算法的变化与区别

(2)现代财政制度的特征

(三)课后练习

1、布置学生举例常见的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2、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政府文件的表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2、掌握我国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举措

3、了解我国预案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及现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预算概述

1、主要内容

(1)国家预算的含义

(2)国家预算的类别

(3)国家预算管理原则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家预算

(2)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

(3)国家预算原则有哪些

3、问题与应用

(1)什么是国家预算?国家预算在财政体制建设中的地位如何?

(2)对照预算管理几个原则,我国预算尚存哪些不足?

第二节推进依法理财、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主要内容

(1)编制部门预算

(2)实施政府采购制度

(3)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4)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

(2)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几项举措的相互关系

3、问题与应用

(1)了解我国国家预算的流程及预算形式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预算方面的改革?

第三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1、主要内容

(1)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2)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举措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预算管理制度

(2)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3、问题与应用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2)了解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成效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了解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国家预算的流程

2、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进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其进展

3、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有哪些重要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国家财政预算相关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2.掌握分析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方法

3.掌握公共物品定价与生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1、主要内容

(1)纯公共物品的提供

(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3)公共物品私人提供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公共提供

(2)公共物品市场均衡

3、问题与应用

(1)纯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由市场提供

(2)准公共物品如何确定提供方式

(3)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机制设计

第二节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

1、主要内容

(1)公共生产

(2)公共定价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公共生产的概念和特点

(2)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

3、问题与应用

(1)公共生产与公共提供的区别于联系

(2)公共定价的特点和方法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1、主要内容

(1)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

(2)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支出效益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最低费用选择法

3、问题与应用

(1)以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支出为例,选取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以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2)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支出效益?

(三)课后练习

1、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

2、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公共物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五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几个理论

2.掌握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3.掌握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1、主要内容

(1)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2)国际和国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趋势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国外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几种理论?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财政支出结构

1、主要内容

(1)财政支出结构的决定因素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支出的结构理论

(2)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决定因素

3、问题与应用

(1)政府职能范围与政府的制度安排如何影响财政支出结构?

(2)经济发展阶段和预算管理体制如何影响财政支出结构?

(3)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三)课后练习

1、布置学生找出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特殊性,并分析其原因

2、财政支出和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六章经常性支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经常性支出的特征。

3、掌握近二十年我国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格局与存在的问题

4、掌握如何合理确定我国财政经常性支出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管理与国防

1、主要内容

(1)行政管理支出

(2)国防支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和特征

(2)国防支出的性质和特征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是非生产性支出?

(2)如何确定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

第二节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

1、主要内容

(1)教育支出

(2)科技支出

(3)卫生支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教育、医疗和科技支出的属性

(2)我国教育、医疗和科技支出的特点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看待我国教育、医疗和科技支出的总体格局?

(2)如何优化我国教育、医疗和科技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分析近十年我国行政、国防、科技、教育、医疗和卫生支出结构和规模特征。

2、以具体事实为例,讨论我国民生性支出的合理范围与合理限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分组查找案例并讨论分析,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第七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政府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2.掌握基础设施的性质及投资方式

3.了解三农投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1、主要内容

(1)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2)为什么政府要进行投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投资的特征

(2)政府投资的范围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政府投资于市场投资的关系?

(2)如何确定政府投资的合理规模?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1、主要内容

(1)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性质

(2)基础设施投资方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基础设施投资

(2)为什么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投资

(3)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3、问题与应用

(1)比较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不同点

(2)分析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的问题第三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1、主要内容

(1)农业投资特征

(2)政府对农业投资的相关举措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农业投资

(2)为什么政府提供农业投资

3、问题与应用

(3)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投资

(4)分析我国农业投资的特征和问题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分析近十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农业特征。

2、以具体事实为例,讨论我国投资性性支出的合理范围与合理限度。(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分组查找案例并讨论分析,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第八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2、掌握财政补贴的特点和方式

3、掌握税收支出的特点和形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险支出

1、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支出的概念和性质(2)社会保险支出的特点

(3)我国社会保险制度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社会保险支出

(2)社会保险制度

3、问题与应用

(1)社会保险支出由政府提供的理由(2)我国社会保险支出的实践

第二节财政补贴

1、主要内容

(1)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

(2)财政补贴的产生与发展

(3)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补贴

(2)绿箱补贴、红箱补贴与黄箱补贴3、问题与应用

(1)政府财政补贴产生的原因

(2)我国财政补贴的特点

第三节税收支出

1、主要内容

(1)税收支出的发展

(2)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3)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收支出的含义与分类

(2)税收抵免、税收豁免、税收饶让3、问题与应用

(1)比较税收支出与财政补贴。(2)分析税收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分析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2、以实例说明社会保障支出、税收支出和财政补贴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后了解现实情况、课堂讨论

第九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

2、掌握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几种因素

3、掌握政府性基金收入的特点

4、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规模影响因素

1、主要内容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四种因素

(2)四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相互作用

2、问题与应用

(1)根据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财政收入规模合理性问题(2)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第二节第三节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实证分析及其评估

1、主要内容

(1)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2)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

2、问题与应用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评估

(2)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是否合理?第四节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分析

1、主要内容

(1)我国财政收入构成

(2)收费的特殊作用和性质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收费

(2)非税收收入

3、问题与应用

(1)政府收费与收税的区别

(2)如何评价收费的特殊作用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了解财政收入几种类型的具体内容。

2、运用财政收入规模理论分析相关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

3、如何评价各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合理程度?

4.如何理解土地财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财政收入统计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第十章税收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税收属性

2、了解税收各类术语和分类

3、掌握税收的原则

4、掌握税负转嫁的特征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主要内容

(1)税收的概念

(2)税收的特征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收

(2)税收三性

3、问题与应用

(1)税收三性之间的联系。

(2)为什么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1、主要内容

(1)税收术语

(2)税收分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税率、税收能力、税收努力、起征点、免征额、税基

(2)所得税、商品税与财产税、直接税与间接税、从量税与从价税、价内税与价外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

(2)课税对象与税源的区别。

(3)反应征税广度的有哪些?

第三节税收原则

1、主要内容

(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2)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3)税收中性问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收原则

(2)税收中性

(3)税收超额负担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2)我国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实践

(3)如何理解税收中性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主要内容

(1)税负转嫁的概念及分类

(2)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负转嫁

(2)税负转嫁的分类

(3)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3、问题与应用

(1)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2)分析我国税负转嫁的空间

(3)税负转嫁对税制建设有什么启示?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哪些情况下税负容易转嫁。

2、运用税负转嫁理论分析我国税负转嫁的空间及对税制建设的影响。

3、如何评价税负转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财政相关统计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第十一章税收经济效应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税收对劳动供给、投资的替代以及收入效应

2、了解税收的经济影响

3、掌握供给学派观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1、主要内容

(1)税收的收入效应

(2)税收的替代效应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

1、主要内容

(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3)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2、问题与应用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导致劳动供给怎样的变化。(2)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导致投资怎样的变化。

(3)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导致储蓄怎样的变化。

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

1、主要内容

(1)供给学派的观点

(2)拉弗曲线

2、问题与应用

(1)如何评价减税政策

(2)以实例说明我国当前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了解税收对我国劳动供给、储蓄、投资的效应如何。

2、运用税收与经济关系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形势下该采取何种税收政策。

3、如何评价各国减税政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税收政策、减税政策对经济影响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第01-08章在线测试范文

《财政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D、历史性 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正确错误 2、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正确错误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正确错误 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财政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E、预算外资金监督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C、准公共物品 D、剩余物品 E、计划物品 3、准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投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 4、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5、公共选择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财政与税收是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将财政学与税收学的有关知识与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企业的具体业务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政策分析,又有实际的业务知识,是一门实用性、政策性较强,对从事实际经济活动有重要使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财政与税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充分认识国家财政、税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掌握财政与税收的基本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税种的计算,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2.掌握主要税种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要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注重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循序渐进,注意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和运用,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时结合相关内容引入案例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与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现行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有关内容作较为切合实际的说明。 大纲正文 财政篇 第一章总论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财政及产生与发展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2017年秋季《公共财政学》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纯公共物品 答:纯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第一,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受益不会增加任何成本。第二,非排他性,即要将个人排除在享受纯公共物品之外,通常很难做到或不可能做到。 2.财政收入 答:所谓财政收入,是指公共部门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3.消费税 答: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统称。 4.外部性 答:许多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不予考虑,成为外部化了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外部性。 5.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6.横向公平 答: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 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2.公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公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举债;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 3.财产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 答: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税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财产转移税。 4.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什么? 答:有两种主要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公共援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救济;社会保险——向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保险金。 5.为什么在有些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干预市场? 答:第一,竞争性市场可能无法产生社会满意的收入分配。第二,有人认为,即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人,也不能对他们消费的产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样政府强迫人们消费某些物品(称为有益物品)就有了理论依据。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2、专卖收入3、特权收入 二、填空 1、国家财政是一个()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范畴。 2、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 3、()的发展,()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的条件,()和()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因()的产生而产生的。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5.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以()为主,()始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方式。 6、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的形式取得收入。 7、新民主主义财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活动来筹集,供应资金或物质资料,以保证革命战争和其他革命任务的需要。 8、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和()的形式。 三、单选 1、捐税是在()时期产生的。A、奴隶制B、封建制C、原始初期D、资本主义 2、预算最早产生于()。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3、平准,就是设置一个官方机构来()。A、评估商品B、平抑物价C、买入商品D、卖出商品 4、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萨缪尔森 D、凯恩斯 5、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四、多选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包括()。 A、王室土地收入 B、贡物收入 C、捐税收入 D、学赋收入 E、掠夺收入 2、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开始对财经工作进行调整,其中对工商业的调整包括()环节。 A、调整产销关系 B、调整供需关系 C、调整劳资关系 D、调整公私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包括()。 A、专卖收入 B、税收 C、国有企业收入 D、官产收入 E、债务收入 4、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隐蔽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税收 B、通货膨胀政策 C、发行国债 D、赤字财政政策 五、简要回答1、封建制国家财政特点。2、简述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内容。3、简述新民主主义财政特点。 六、论述1、论述财政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财政 3、公共产品 4、资源配置 5、社会公共需要 二、填空 1、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和服务的总和。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主要是()。 3、财政职能是()的本质反映。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3、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不可分割性和非盈利性。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四、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4、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五、论述1、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上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购买性支出 4、政府采购 5、转移性支出 二、填空1、()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2、()经常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3、财政支出按收益范围分类,可分为()和()。 4、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5、()是采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三、单选1、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 2、()支出是我国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来源。 A、基本建设支出 B、支援农业支出 C、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D、国防支出 3、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

财政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财政学(Public Finance) 2、课程编号:02582010 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4、学时:80 学分:4 5、参考教材:刘怡著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开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 7、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8、内容提要: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本课程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觉,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由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部分构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性的了解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次级 (2)了解财政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学习内容 (一)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收支规模及构成 2、财政级次 (二)财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财政思想 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现代财政理论 三、建议学时:5 第二讲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2)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3)理解对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时考虑公平问题的理由

财政学期末判断题解析

1.基尼系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对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 3.税收豁免是指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 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认购国债的能力随之增强,国债的规模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5.零基预算的特点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按效益衡量业绩。× 6.税收的固定性具有连续性的含义。√ 7.税收的起征点比免税额的优惠面更加广泛。× 8.所谓税收效应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9.税收是历史上最早的财政范畴。√ 10.税收的主体是国家。√ 11.所谓税收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所得税政策。√ 12.税负转嫁的最早方式是变化商品的价格。√ 13.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计划性安排使用,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14.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三种目的。√ 15.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指导人们开展财政支出活动的准则。√ 16.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17.固定资产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物质资料√ 18.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支出× 19.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两条渠道来进行的√20.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是财政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 21. 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23.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6:23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D、财政工具 2、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3、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 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4、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利率 5、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 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税收 B、国债 C、公共支出 D、政府投资

2、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 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3、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 A、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B、存款准备金制度 C、利率 D、公开市场操作 4、公债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A、排挤效应 B、替代效应 C、货币效应 D、收入效应 E、支出效应 5、从财政政策乘数原理分析可以得出的政策指导意义有:()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有成倍扩张 B、增加税收使需求成倍缩减 C、减少税收使需求成倍扩张 D、平衡的财政政策不具有扩张效应 E、增税的同时也增加等额的支出,同样有扩张效应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形式。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税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基础理论,把握财政的规律性;弄清并把握财政分配的基本范畴及其与之相关的基本政策手段;熟悉财政、税收、预算、国债、投资、补贴等财政制度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理论授课学时:32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教学内容 序号章讲授实验(训)合计 1 第一章导论 4 0 4 2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 4 0 4 3 第三章财政支出8 0 8 4 第四章财政收入8 0 8 5 第五章政府预算 4 0 4 6 第六章政府宏观调控 4 0 4 合计32 0 32 第一章导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了解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 掌握: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公共财政; 4、本章教学难点: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基础概念 (一)财政的概念 (二)财政的本质 第二节财政的产生 (一)财政的起源 (二)财政的发展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财政的三大职能,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域,从而全面理解财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构成要素; 掌握:财政的三大职能、市场失灵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3、本章教学重点:市场效率与失灵,政府效率与失效,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4、本章教学难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增长职能。。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公共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公共生产 (三)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学时数:8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财政支出的结构与规模; 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 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经常性财政支出 (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二)教育、科学技术与医疗支出 (三)社会保险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及效益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及分类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第四章财政收入学时数:8

财政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 2、课税对象: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 3、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如关税、增值税、营业税。 4、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5、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2、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 3、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一是(国民收入总量);二是(剩余产品M总量);三是(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4、税目是指某一种税的具体征收项目,是在税法中对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与(具体内容),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落实品目,也称课税品目。 5、一般地,凡立法者不预期(税负转嫁),由纳税人依法纳税并承担税负的为(直接税);立法者预期(税负转嫁),由纳税人经由契约关系或交易过程,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为(间接税)。 6、分税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分税型)和(适度分税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是(B ) A、经济建设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2、以下不是行政管理支出的是(D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司法检察支出 D、军队正规化建设支出 3、以下不属于我国的现行税率是(A) A、全额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4、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是(C) A、扣除法 B、免税法: C、抵免法 D、税收饶让 5、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D) A、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纳税人的负担 D、负税人的负担 6、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A) A、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B、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C、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7、我国国家预算分几级(D)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A) A、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 B、中央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列赤字 C、地方各级预算列赤字 D、中央预算列赤字 9、以下不是预算外资金的特点的是(D) A、财政性 B、专用性 C、分散性 D、非财政性 10、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从何时起执行(A) 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3月1日

2019年6月西南大学网教[9035]《财政学》大作业参考答案.doc

一、1、答: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第五条:“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1)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根据《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确定的收支范围,政府性基金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基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地方教育附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港口建设费、土地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等42项。(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支出主要用于对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4)社会保险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目前,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条件还不成熟。为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按照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要求,近年来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3、答: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①税收具有强制性,因为税收是一种国家行为。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我国税法规定了税种、税率、纳税人、收税人、纳税时间等内容,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国家对违反税法、应负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②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收税是一种无偿行为,不是一种直接的交易行为。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③税收具有固定性。一切税收都是由国家法律来规定的,只要国家未修改税法,税收就应该是固定的。国家禁止乱收税、乱摊派。 5、答: 1)、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它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特征 1、保障性: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2、普遍性:社会保险覆盖所有社会劳动者。 3、互助性:利用参加保险者的合力,帮助某个遇到风险的人,互相互济,满足急需。 4、强制性:由国家立法限定,强制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 5、福利性: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答:1.简述预算平衡论不同思想,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答:预算平衡,是在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讨论,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即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功能财政论。 (1) 年度预算平衡论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衰退之前的正统预算原则。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是主张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反映在对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上,这一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平衡的预算,而且要实行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2) 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大衰退的爆发,动摇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念,把政府干预经济提上了议事日程。反映在预算准则上,就是所谓周期预算平衡论的产生。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出发点,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同时也实现预算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在控制经济周期波动的条件下,作预算周期平衡。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这时,财政赤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扩大投资和消费,补充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又可间接地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财政盈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压缩投资和消费,抵消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旺,又可间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上述情况下,财政将发挥其反经济周期乃至"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曲线的效力。政府仍可使其预算保持平衡。只不过这时的预算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