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导学案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导学案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导学案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导学案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导学案

编写人:罗洪阳审核:文综组时间2012-11-3 班级组名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等史实。

【重难点】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

【知识链接】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为了巩固他的王朝,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你了解这段历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这课。

【基础导学】

【知识点拨】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

A、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B、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

少,有利于国家统一;C、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D、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E、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

【知识巩固】(B)

1.李白曾有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反映的是()

A.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统一全国

2.小明同学想上网了解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情况,他应搜索的关键词是()

A.夏朝

B.战国时期

C.周朝

D.秦朝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 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4.战国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A.匈奴 B.蒙古人 C.满族 D.犬戎

5、秦王_______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 。

6、秦统一后,在中央设_____、_____ 、_________ ,合称“三公”。

7、秦规定使用____ 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规定_____________ 为全国通用的货币,

并把____ 国度量衡的标准器颁行天下。

8、秦长城西起______ ,东到_____

【知识提升】(C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我们来到了秦朝,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呢?

记者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1)“秦始皇”答:

记者问:“陛下,您在地方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新措施来加强管理呢?”

(2)“秦始皇”答:

记者问:“请问您为巩固统一,在其他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3)“秦始皇”答:

2、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①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②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

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当堂检测】(B级)选择题

1、秦统一全国是在()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20年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实行分封制③设立“三公”④修驰道,统一车轨

⑤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⑥焚书坑儒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3. 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开始于( )

A. 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 公元220年

D.公元221年

4. 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你认为这里的“制”指的是()

A. 世袭制

B. 行省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5.2002年1月1日,欧洲正式起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的使用与秦始皇统一货币相同点是:()

①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②为了方便流通③建立统一的市场④增强货币的竞争力 A.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6.下列有关秦朝疆域广阔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到东海②西到陇西③北至长城一带④南到南海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刀形币

7.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采纳战国时期思想家中哪家的治国之道()

A.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8.《史记?秦始皇本纪》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百姓)。”此语一出,秦颁行了哪一项措施?()

A.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兴文字狱 D 诛尽百家学者

【课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课,你学到了

对本课还有那些不足之处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4.字词:

【学案】第14课 小英雄雨来

*14、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①、认识“晋”“冀”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芦苇、苇絮、打扮、脊背、 枕头、防备”等词语。 ②、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品质。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④、给课文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习重点:认真读课文,体会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学法提示: 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同学们在学习本篇文章时要认真阅读 课前的链接语,按链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雨来的那几件事,自己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雨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学习准备: 通过正确的读课文3至5遍,我 能独立的完成下列各题; 1、这篇课文我要练习默读、速读读( ) 2、我掌握的拼音较牢固,我会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晋.(j ìn j ìng) 察冀.( j ì j ìn) 睁眼瞎.(xi ā x āi) 劈. 开(p ī p ǐ) 歪.(wa ī w āi)歪斜斜. (x éi xi é) 苇絮.( x ǜ x ù) 挪. 动 (n úo nu ó) 枕. 头(zh ěn zh èn) 3、本文有许多多音字,我能注音并组词。 撒①( ) 拧①( ) 背①( ) ②( ) ②( ) ②( ) 还①( ) 弹①( ) 扎①( ) ②( ) ②( ) ②( ) 4、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别人,预习时我能理解批注这些词语的意 思:如“睁眼瞎、门 槛、推推搡搡”等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白雪()的芦苇()的块糖()的脊背()的芦花()的刺刀 6、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猛烈的跳脚,形容大怒的样子。() ②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的浮动。() ③人小志气大,有大志向,有作为不在于年龄的大小。() 7、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①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 ②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 4、续写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8、通过预习,雨来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9、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二)、交流探究 1、快速读课文,我能批注并交流课文写了雨来那几件事?我试着给课文每一部分批注上小标题。 2、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我想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出来,在书上 批注自己的感受。 3、我想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请同学评价一下(评语:签名:) 4、感情朗读课文,把雨来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我来自己评价一下(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5、我想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学法: (三)、拓展延伸:

14.大雁归来导学案含答案

子洲三中“双主”高效课堂导学案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姓名:组名:使用时间2015年月日 年级科目课题主备人备课方式负责人(签字)审核领导(签字)序号SZ--32 八语文14. 大雁归来吴芳个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迁徙.(xǐ) 缄.(jiān)默窥.(kuī)探 狩.(shòu)猎凋.(diāo)零雾霭.(ǎi)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交流点拨】 例如: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 ①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 ⑤爱寻食玉米粒。 ⑥常六只列队飞。 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二)文本探究 1.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交流点拨】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2.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爱鸟者”的伤感? 【交流点拨】单调枯燥的数字说明了孤雁的原因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失去了自己的子女。原先就这样推断而感伤,现在证实了,于是爱鸟者的感伤被进一步激发,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的意味丰富,让人动情。

九年级英语Unit 13 导学案

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本单元词汇短语以及句型和语法点。 2.能听懂关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听力材料。 3.能正确运用现在进行时态,used to结构,现在完成时态,被动语态和情态动词谈论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短视频展示现实生活的多种污染形式和国家生态保护区,让学生对比环境保护前后的差异,认识到污染对于生态的危害。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污染问题,以及自己如何看待它。 3.通过阅读文章材料和网络搜索生态环保类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中心思想,提高自身阅读技巧。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环保实践行动力,让语言学习具有现实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倡导我们保护地球母亲。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我家园人人有责,自觉爱护身边的环境,争做环保先锋。 3.通过谈论环境污染,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做到:保护环境,从我

做起,从小事做起。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本单元和生态环保相关的核心词汇短语,以及语法点。 2.难点:阅读科普类文章和掌握相关专业词汇,正确运用现在进行时态,used to结构,现在完成时态,被动语态和情态动词谈论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学习过程】 SECTION A (一)自主学习 1.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所知词汇描述这些污染类型,让学生巩固词汇和导入单元主题。 2.让学生听录音1b部分,结合1a部分图片,讨论污染类型完成1a和1b 的语言任务。 3.让学生听录音2a部分,完成2a和2b部分语言任务。 4.学生自主快速默读短文,熟知大意,并完成课本3a和3b的任务。 5.语法聚焦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现在完成时和情态动词的用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4a和4b板块的巩固练习。 (二)合作探究 1.根据1a和1b的内容,通过分小组角色模拟1c部分对话,对环境污染类型展开讨论,各小组总结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听说能力,老师最后予以点评。 2.根据2a和2b部分,小组展开2c部分Susan and Jason之间的角色扮演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全面的掌握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3.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 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运用启发式和问题 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让学生分析图片与课本上图片差距大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大雁归来_导学案_配_答案.doc

14.大雁归来 精彩开篇词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每当萧枫的 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 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 划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迁徙 ( xǐ)缄( jiān)默窥( kuī)探 ... 狩( shòu) 猎凋( diāo)零雾霭(ǎi)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 (1887 ~1948)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交流点拨】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 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 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 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 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

四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14课《白公鹅》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自主学习: 一、我学会的生词有 二、合作探究 1.《白鹅》和《白公鹅》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围绕总写句()从三个方面()、()、( )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2.《白鹅》和《白公鹅》同样是写“步态”,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 2、为什么说“这只白公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因为( ) A、白公鹅很白。 B、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 C、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D、它偷了“我”的鱼饵。 四、照样子补充词语。 不( 慌 )不( 忙 ) 无( )无( ) 不( )不( ) 自( )自( ) ( )武( )威 ( )人( )目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姿势 ( )的路 ( )的世界( )的腔调 ( )的河岸( )的沙滩六、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注释说明 B、表示声音延长 C、表示话题转移 1、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 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 2、大白鹅“嘎——嘎——”地叫着。( ) 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有时它率领 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渔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有时它们在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打打翅膀,互相嬉戏。( ) 2、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 ( ) 3、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 的派头。( ) 课外阅读训练读短文,回答问题。 野牛 野牛的老家主要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生活在草木繁茂的山腰或山脚下。野牛怕热。夏季早晚出来活动,中午躲在树林里睡觉。野牛也怕冷。冬季就到山顶上去吃竹叶,晒太阳。野牛喜欢群体生活。头牛前,按大、中、小排列,很守纪律。万一有伙伴失散,不管跑多远,都要冒着危险去寻找,野牛是多么团结呀!稍有风吹草动,就一齐站住不动,发现敌情马上散开,野牛的警惕性是十分高的。遇上天敌豺狗子,野牛们就屁股靠拢岩石或大树,一齐对付敌人。 1、从这段短文中我了解到了野牛( )、()、()、( )的生活习性。 2、野牛的老家主要在(),它喜欢生活在()。 3、野牛是怎样对付敌人的呢?

(完整版)13.《曹刿论战》导学案及答案

13.《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a 【学习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自主预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 【guìjiàn bǐbiàn bóshìzhéyíng m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内探究案】 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3.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文 1、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14. 《大雁归来》导学案及答案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思边划,5分钟之后回答问题)(学生概括归纳,然后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回答问题是请说明在第几段,第几行) 明确:(有很强的知识性) ①雁三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十一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②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③三月的大雁一接触到水就叫,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④爱觅食玉米粒⑤雁队以6只或以6的倍数组成。 ⑥四月份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春天喜欢在沼泽中聚会。⑦大雁的迁徙是国际性的。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明确:介绍了大雁的迁徙、觅食、集会时的鸣叫、迁徙的范围及意义等。 3.在文章中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病借此呼吁人类要保护包括大雁在内的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2.把你认为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划下来。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然后4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并交流认为写得好的原因。(学生朗读品味,思考交流,约5分钟后回答问题。学生没有说到的重点句子,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赏析。) (投影展示例句及赏析。[图片13])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②“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想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老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③“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作者多情地感受大雁,意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大雁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人类能从大雁身上得到很多乐趣,大雁对人类有益无害。所以作者的目的是呼吁人类保护包括大雁在内的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2.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明确:(投影展示[图片16]。) ①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 ②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美。 ③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 根据文本,学生进行质疑,可能提到—— 说说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通过描写大雁的各个方面,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而这些都是人类不应该失去的东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步 【知识梳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__ __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__ __建立起来。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 3.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乘机解散了工会。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疯狂地迫害、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__ __》,实行普遍__ __,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4.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 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__ _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了《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要点探究】 1.纳粹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信任,被选上台呢? 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蔓延;②经济大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③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才能和欺骗手段。 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古代欧洲的罗马教廷由于宗教信仰,对犹太人进行宗教迫害,并且伴随着对犹太人的经济掠夺;②国际因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③个人因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3.意、德、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化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下转变为法西斯国家的,而德国和日本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②方式不同。德、意是以政党夺权的方式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政权来实现的。相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docx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 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 年 1 月生于河北省香河 县一农家。 1931 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 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 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 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 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 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 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 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 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 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 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 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 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 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 《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 席。 1983 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 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 年 2 月 16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3. 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 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 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 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 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 件小事》。 4.字词: ( 1)给加点字注音: 牵涉()丁卯(..)繁碎()拖延()简明()...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7 大雁归来-导学案.doc

7.大雁归来 课题大雁归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 解本文主旨。 2.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 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 力。 过程与方法 文献法。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大雁的科普文章、图 片、诗文等资料,课前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 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发表了大约500篇文章,大 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材。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关于人 和土地的生态及伦理观的书,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 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影响很大。 写作 背景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 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这里 他写出了《沙乡年鉴》,《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一篇。 读准沼.泽(zhǎo)狩.猎(shòu)枯燥.(zào)香蒲.(pú)

字音 环颈雉.(zhì)沙锥.鸟(zhuī)半蹼鹬 ..(pǔ yù)窥.探(kuī)凋.零(diāo)弥.漫(mí)雾霭.(ǎi)缄.默(jiā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迁徙:迁移。狩猎:打猎。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窥探:暗中察看。 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不改变。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新课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一下吧!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①飞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⑤爱寻食玉米粒;⑥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英里的赌注,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13《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附答案

13《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难字生词和文体常识。 2.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句式和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句式和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等都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辞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 1.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卑劣.(liè) 污蔑.(miè) 捶.击(chuí) 屠.杀(tú) 蛮横.(hèng) 毁.灭(huǐ) 赋.予(fù)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污蔑: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 光明正大:心地光明,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挑起是非争端,破坏团结。 (3)指出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 光明正大(褒义) 偷偷摸摸(贬义) 悲愤痛恨(中性) 挑拨离间(贬义) 制造恐怖(贬义) 卑鄙无耻(贬义) 2.背景链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义愤填膺、慷慨激

14.大雁归来 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两课时

14、大雁归来 主备人: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重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3.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缄( )默 狩( )猎凋( )零滑翔( ) 顾忌(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3.作者_________,美国著名____________者。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与合作释疑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给画线的字注音: 雾霭()缄默()香蒲()凋零()沙锥鸟()狩猎() 2、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 B、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D、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六)作业:本课练习册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 一、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阅读训练:(阅读一至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

导学案模版第14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 展。 2.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2. 学习重点: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 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预习检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毛泽东词曰:“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 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什么人?他为什么 被称为“一代天骄”? 2、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 年, 继承蒙古汗位, 年改国号为元,建 立元朝,第二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 。 (2) ____ 年,元军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 ___________________ 兵败被 俘,最后慷慨就义。 3、 忽必烈改制 政 建立 ① 治 行省 ② 上 制度 ③ 经 实行 ① 济 重农 ② 上 政策 ③ ④ ⑤ 影 响 4、民族压迫和文化趋同 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 教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 族 。 课题: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 法指导或学生笔记

【归纳整理】 一个民族:__ 两个都城:, __________ 三个人物:,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个时间:, , , ___________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5分钟) (一)理清线索一一整合信息,组内创作,形成个性认知。 (提示:以组为单位,可采用小品、相声、三句半、讲故事等) (二)展示认知一一角色扮演,追述历史,再现情景,深入体会。(提示:舞台上表演的同学可在表演过程中向座位下的同学提问) (三)教师精讲一一梳理脉络一一形成板书(以下是板书位置) (二)解疑释疑一一1,把自主与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炼出来。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解决疑难。 训练提高,巩固新知 1,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互查 2 ?课堂达标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A 、阿骨打 B 、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 2、兀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A 、北京 B 、沈阳C、吉林D、呼和浩特 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A 、西汉 B 、东汉C、唐朝D、元朝 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A 、中书省 B 、辽阳行省 C 、陕西行省 D 、河南江北行省 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蒙古 B 、藏族C 、回族D 、满族 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A、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B 、建立了蒙古政权 C、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D、灭亡了南宋 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A、三省六部制 B 、节度使制C、内阁制D、 &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唐朝 B 、宋朝C 、元朝D 、明朝 9、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行中书省 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A、辽 B 、西夏C 、金D 、元我虽笨,但这题我也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