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心理

一、填空题

1.道德品质

2.道德行为

3.履行意义

4.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

5.监督

6.支持控制行为

7.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8.技能习惯

9.互动的开放的10.阶段论社会学习论

12.自律道德合作

11.他律自律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性阶段可逆性阶段

13.皮亚杰科学研究手段14.思维灌输

15.道德两难故事16.社会学习

17.时间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18.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能力

19.概括化道德观点20.原则性坚定性

21.具体形象综合形象概括性22.直觉的形象性的伦理性的

23.意识性自觉性概括性24.技能习惯道德行为方式

25.道德行为方式26.道德意志

27.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道德行为方式28.醒悟转变自新

29.自觉性稳定性30.深厚感情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B

5.C

6.B

7.B

8.D

三、名词解释题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4.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的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5.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6.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7.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或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8.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9.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

10.道德理想是关于自己未来道德面貌的稳定的想象。

11.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己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

12.移情又称为同情心,是道德情感的一种,是指设身处地的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它反映了人际交往中分享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

13.直觉道德情感是指某种情境直接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

14.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指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15.伦理性的道德情感是指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和意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6.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容易实现,而当其道德行为受阻时,反而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四、辨析题

1.对。

2.错。他认为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3.对。

4.错。本质在于前者是利己后者是无私。

5.对。

6.错。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

7.对。

8.错。这还要看他是否出自于道德动机还是为了私利。

9.错。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道德技能,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

10.对。

11.对。

12.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五、说明题

1.这个实验说明了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这个实验说明了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些行为的决定因素。

3.这说明,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4.因为在道德行为情境中,道德意志的表现并不仅仅取决于一般意志力,它还依赖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对道德行为中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估计等。

5.这是由于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经不住外界一些条件的诱惑所致,为了提高道德意志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道德行为中锻炼它,还应采用一些措施来增强学生抗诱惑的能力,如,(1)说理。告诉学生被禁令的理由,会产生对行为控制的效果。(2)榜样的强化。可以引导学生从别人不道德行为及其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抵制不同诱因的方法。(3)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心境。使其愉快地、主动地接受教育。

6.这是由于个人的某种直接愿望或需要在情感上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道德动机相矛盾时,就需要采取意志行为,调整内部行为方式的方案,改变动机之间的力量对比,使道德动机的力量压倒非道德动机的力量,以保证道德行为的实现。

7.主要是由于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形成概括化的道德概念,因而不善于迁移的缘故。

六、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2.答案要点: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3.答案要点: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答案要点:

(1)榜样示范的特点要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2)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

(4)榜样示范行为要具有可信性。

(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5.答案要点:

李伯黍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说“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

6.答案要点:

(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2)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7.答案要点:

(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

(2)1~3岁(幼儿期)这是品德萌芽阶段;

(3)3~6、7岁(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4)6、7~11、12岁(小学阶段)品德发展协调期;

(5)11、12~14、15岁(少年期),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

(6)14、15~17、18 (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

8. 答案要点:

(1)遗传素质的影响。

(2)环境教育的影响,这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

(3)主观能动性因素。

9.答案要点:

(1)家庭气氛、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质的形成。

(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也有一定的影响。

10.答案要点:

(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

(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影响。

11.答案要点:

(1)它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鼓励,否定或制止,是一种社会强化的信号。

(2)它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

(3)它是集体荣誉感的源泉。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奋发向上的班级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增强集体成员克服困难、改掉不良习惯的勇气,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12.答案要点:

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品德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这种可能性逐渐变为现实性的桥梁;在这种多层次的桥梁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因素。这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遗传作用较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当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观能动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13.答案要点:

(1)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2)它依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3)它依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14.答案要点:

(1)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

(2)教师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高或过于频繁而不严格检查执行。

(3)教师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硬方式,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

(4)教育者没有起表率作用以及过多的指责引起学生反感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5)学生感到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等。

15.答案要点: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是: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结果”到“动机”;

(3)从“对人”到“对己”;

(4)从“片面”到“全面”。

16.答案要点:

(1)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

(3)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4)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17.答案要点:

这主要在于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如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及其光辉事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激荡,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18.答案要点: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19.答案要点:

(1)自觉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

(2)排除和抑制不道德的欲求;

(3)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绪;

(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20.答案要点:

(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2)宠严失度,方法不当。有的管教不严,错把宽容当爱护,或者管教过严,错把粗暴当严教,有时这两种偏向还会交替出现。

(3)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

(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

21.答案要点:

(1)有的教师或领导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甚至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品德的教育。

(2)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或采取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的态度,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长了他的缺点和错误的发展。

(3)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22.答案要点: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2)缺乏道德感或情感异常;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4)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为不良习惯。

23.答案要点: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七、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却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一定的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发又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和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一股内部动力,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它驱动了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道德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掌握行动技能与养成习惯的途径中形成起来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客观特征是其行为后果的直接现实性,因此,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道德行为既可使道德知、情、意得到检验,又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品德的四种基本成分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如果意志不坚定,道德信念就会动摇,情感也不易控制;如果不重视对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可能使学生言行脱节,产生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主体与情境、事件的难易程度。品德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德的发生、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德认识与情感发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的运行关系。

2.答案要点:

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为,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它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深度,而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或集体的实践活动获得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单靠个人的经验,不足以形成坚定的信念,只有当个人的经验被集体经验所证实时,才能使他坚信这种信念的正确性,继而使这种信念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吸取反面经验与体验(即不按道德要求办事反而得到了赞赏,按要求办事反而受到了批评),因为这种情况能削弱道德要求的说服力,从而阻碍有关知识向信念的转化。同道德信念相关联的是道德理想。它集中反映了人在社会中选定的如何做人的最高标准。道德理想来自于道德信念,而人们对道德理的持续追求,又会使道德信念进一步发展、坚定。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对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指导阅读、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人物等活动,为学生形成道德理想打好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指导他们总结、分析优秀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社会现象;用科学知识去丰富自己的经验,把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当学生把道德原则与科学的世界观联系起来时,就可以深刻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意义,增强道德信念的强度与深度。此外,还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通过道德评价谴责不道德的思想的行为,褒奖合乎道德的思想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强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

3.答案要点: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成自然”。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容易实现,而当其道德行为受阻时,反而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和稳定性,某些道德行为方式经过练习得到巩固成为习惯之后,它在新的情境中也会发生迁移作用,能自动地按照已经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行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品德达到高境界;而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不良的品行矫正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

期。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且让学生知道练习的成效,及时给予强化与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必要时可以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为判断个人的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奖惩来巩固好习惯,抑制坏习惯。

4.答案要点: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这种意向可能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教育工作者的真诚关怀和教育;二是当事者开始认识到坚持错误的危害性。前一种改过自新的意向往往带有“感恩”的特点,如果不把这种意向与提高认识结合起来,那么,就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后一种情况一般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其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理解了必须改正错误的道理。

(2)转变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在整个转变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运动才能最终成一个新人,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即重犯以前的过错。反复的情况也有两中: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另一种是教育失败出现的大倒退。前进中的反复不能同转变之前相提并论,它是处于量变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它说明已有态度尚未发生质的变化。

(3)自新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质的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转变之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以完全崭新的道德风貌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对前途充满着希望,决心忏悔过去,永做新人。这是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的结果,他们会以全新的态度对待生活。对那些已经转变的青少年要倍加关心和爱护,充分的信任、热情地鼓励,逐步提高要求、不断引导前进、任何歧视与翻旧帐的言行都是极为有害的。

与青少年沟通技巧

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沟通技巧 无疑的,青少年是一群令许多成人觉得惶恐与困惑的孩子 ——想放手却放不下心,想参与却不得其门而入 也许您有一个正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您正在为他的叛逆任性而焦躁、为他的学习散漫而担心、为他的问题行为而失望、为他的难以沟通而郁闷……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为您的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合情的期望?合适的指导?怎样进行亲子沟通?这些都是家长们热切想知道的,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 一、中国青少年问题 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存在四太和四无的情况 四太: 太动——多动,沉不下心做声 太幼稚——心理年龄小于体格年龄 太自私——以我为中心 太娇蛮——娇气、蛮横 四无:一切无所谓、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渴望独处而又害怕孤独。 2.渴望被理解而又不主动理解他人, 3.敏感、情绪化、叛逆。 4.渴望独立而又离不开父母照顾。 5.时常感到渺茫,想找他人倾诉又怕他人看穿自己: 三、亲子沟通技巧 1.朋友型:过于宽容、太多让步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用纪律来约束才能成为一个懂得自律人。 2.回避型:不愿和孩子正面沟通、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解决人际关系遇到问题。 3.专制型:大声责骂、羞辱迁怒孩子,孩子成年后,会专横跋扈。 4.商量型:双方合理让步,采取折衷方法,但要掌握好退让原则,切不放弃父母权利。5.指导型:明确指出孩子行为后果,合情、合理,使孩子明白对自己行为负责,成人后,更具责任感、更成熟,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四、拒绝家教中不良“心理效应” 1.禁果效应:禁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反而想做什么。 2.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刺激时间过长,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 3.手表效应: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二只时间不同手表反而不知道准确时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4.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就是人特出的特征象光环一样给人留下清晰印象,其他特征模糊被人忽视了。在家庭教育中要全面评价孩子,多元评价孩子潜能,不能用成绩一维评价。5.花盆效应:花盆的花,离开人工舒适的环境,花儿难以生长。过度溺爱,娇生惯养孩子,无疑亲手开掘温柔陷阱。 五、家教方略 1.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 2.放弃所谓的面子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一年级到高三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一年级到高三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此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生理特点 初一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开始阶段,这是个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外形的变化:(1)身高 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身高的迅速增长,每年至少要长高6-8厘米,家长不经意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是常事;但男女身高变化是有差异的,一般女生的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所以初一新生中女生往往身高高于男生。(2)体重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体重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平均每年增长4.4-5.5公斤,初中三年以后,男女生的体重已接近成人。(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发育的外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状态,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娃娃胡,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使得男女初中生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明显。 2.内脏机能 (1)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很不平衡,骨骼的增长比肌肉快,四肢的增长又比躯干快,因此少年的体形很像窄肩、扁胸、长腿的“豆芽菜”。(2)心脏的发育跟不上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所以青少年容易发生头晕、疲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3)大脑的发育在量上没有显著的增长,因为儿童在10岁以前脑重量已有成人的95%,但在质的方面则有较大进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日益明显。(同时存在片面性、固执性)(小学高年级开始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注意: ①对于身体上的这些急剧变化我们应密切的关注,及时的加以说明、解释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和负担。 ②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身体发展,但强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害到骨骼的发育。③及时补充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糖类(豆制品、鸡蛋、牛奶、核桃仁花生、芝麻、水果)保证身体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空腹不喝牛奶无法吸收,饭前吃水果,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 ④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强,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家长现在可能都有感觉,小孩以前在小学成绩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只有七八十分了,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要知道以前只有两门(科目少),今天没听懂明天老师还会讲,初中不同科目多,难度加大,天天都有新的内容,所以,要改变学习方法,不能还象小学那样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一味的死记硬背。例如:英语单词的记忆,天天都有,量很大,不是孩子不记,记了背了一下就忘了,总是没有成功的体会,慢慢的就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兴趣,就可能放弃了,但是如果用音标,掌握规律,又轻松又有效果)从生理条件上讲,他们完全有这个基础和能力,关键就是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填空题 1.形式运算 2.吉尔福特 3.卡特尔 4.效度 5.个别差异 6.执行决定 7.朱智贤 8.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9.智力成分亚理论 10.效度 11.青少年期 12.需要 13.观察学习 二、名词解释 1.测验法: 是指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2.同化: 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全于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5.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义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6.第二性征: 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7.成熟: 格塞尔认为,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8.生长突增: 在青少年期开始前,身高增加率突然改变,好像一夜之间长了很多,骤然间失去了儿童期体型的和谐外型,这现象称为“生长突增”。 9.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三、判断改错 1.错不需要改为需要 2.对 3.对 4.对 3.错情感和情绪交换位置 5.错改为:少年和青年初期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初中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及沟通策略

初中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及沟通策略 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 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 大量孩子离家出走、自杀的悲剧事件,就是发生在这个年龄段前后。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强制的严厉的,简单粗暴的家长作风式的教育,当然是不管用了,只能让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 或者说,是不能与孩子的眼下的心理特征相匹配。 家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最可依恋的对象,而孩子却不愿回家或故意拖延回家时间,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请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愿回家?他一定有他不愿回的理由。 先不要想孩子怎么不听话,先静下心来,从家长自身找找原因,这与家长长期的教育方式有关。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增强了,自我意识感和自尊心也强了,他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被肯定,他需要心理支持,情感安慰。 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家庭环境来容纳他的成长。 如果家庭不能提供温暖,平和的成长环境,父母依然采用过于严厉,简单说教的方式,那么,等于在激发孩子的逆反意识,把孩子逼向家长期望的反面,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 所以,在孩子长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远的将来,你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孩子,又该如何应对。

从生活入手去改变 青春期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大部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形式。他们试图冲破约束和管教是正常的,甚至犯一些错误也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上父母注意让孩子独立,充分挖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养成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习惯,否则事事代劳,反而会与他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相矛盾。 其次从权威的影响向客观的分析引导过渡,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父母常常一开口就显得很外行,权威性渐渐丢失。要避免指令式的“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问题、挫折之后,只是需要来自父母的客观分析和引导,而且,这种分析和引导还应该是朋友式的。 再次,要耐心持久地与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接近孩子,发现优点,给予鼓励,并学会“示弱”,为孩子创造超越家长的机会,凡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局限学习方面),都要夸赞,进一步引向孩子学习。注意万不可只重视学习,再加上许多父母付出了很多,对孩子的要求顺势拔高,出现比较持续和厉害的不满情绪,影响与孩子的一切交流。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解读

学号姓名成绩 研究生课程作业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任课教师谷传华

2015 年6 月20 日 作业1 你的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试用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自己当年的心理、行为或困惑。注意说明现象,分析原因,并说明如果是现在你会如何做。 (1000字以上) 我的青少年时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自卑心理比 较重。由于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小学四年级之前都是在家乡的小学上学,那个时候还是很活泼开朗的,每天都是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但是,自从小学五年级转学到镇上的小学,意识到自己和班上大多数镇里的小孩的差别,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他们玩的吃的都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因此很自卑,不敢和他们交流,怕被看不起。之后的中学也是这种心理,总是很羡慕那些每天可以回到家吃饭睡觉的孩子。

我觉得我的这种心理问题可以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来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发展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既为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提供机遇,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正确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责任。 一、青少年的定义 从时间上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也叫青春期,它正是生理、心里和社会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度,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青少年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沟通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亲子沟通技巧 无疑的,青少年是一群令许多成人觉得惶恐与困惑的孩子 ——想放手却放不下心,想参与却不得其门而入 也许您有一个正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您正在为他的叛逆任性而焦躁、为他的学习散漫而担心、为他的问题行为而失望、为他的难以沟通而郁闷……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情绪波动很大,喜欢独立思考,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而心理还很不成熟。 (1)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根源。有的家长把自己的人生模式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经常性地挖苦讽刺是对他们精神的严重损害; 有的家长离异争吵也困扰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学校学业的繁重。 (2)社会上不良倾向的影响,使处于性心理发育的青少年过早模仿、好奇,以及不正确的性教育使他们产生罪恶感、压抑感。 (3)有不少学者报道,青少年自杀与重度扰郁症相关,且性格内向、怪异、自卑、不善交往、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者易发生。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为您的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合情的期望?合适的指导?怎样进行亲子沟通?这些都是家长们热切想知道的,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 一、中国青少年问题 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存在四太和四无的情况 四太: 太动——多动,沉不下心做事 太幼稚——心理年龄小于体格年龄 太自私——以我为中心 太娇蛮——娇气、蛮横 四无:一切无所谓、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渴望独处而又害怕孤独。 2.渴望被理解而又不主动理解他人, 3.敏感、情绪化、叛逆。 4.渴望独立而又离不开父母照顾。 5.时常感到渺茫,想找他人倾诉又怕他人看穿自己: 三、亲子沟通技巧 1.朋友型:过于宽容、太多让步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用纪律来约束才能成为一个懂得自律人。 2.回避型:不愿和孩子正面沟通、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解决人际关系遇到问题。 3.专制型:大声责骂、羞辱迁怒孩子,孩子成年后,会专横跋扈。 4.商量型:双方合理让步,采取折衷方法,但要掌握好退让原则,切不放弃父母权利。 5.指导型:明确指出孩子行为后果,合情、合理,使孩子明白对自己行为负责,成人后,更具责任感、更成熟,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四、拒绝家教中不良“心理效应” 1.禁果效应:禁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反而想做什么。 2.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刺激时间过长,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 3.手表效应: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二只时间不同手表反而不知道准确时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4.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就是人特出的特征象光环一样给人留下清晰印象,其他特征模糊被人忽视了。在家庭教育中要全面评价孩子,多元评价孩子潜能,不能用成绩一维评价。 5.花盆效应:花盆的花,离开人工舒适的环境,花儿难以生长。过度溺爱,娇生惯养孩子,无疑亲手开掘温柔陷阱。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 B.过渡时期 C.迷茫时期 D.黄金期 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方向性 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 B.突出修剪 C.神经系统 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