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两拨千斤——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第四课言之有理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

(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 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

(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

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阅读81页,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助词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

辨析:

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指人)

B、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②师范学校③生活习惯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

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5、链接高考:判断下面句子括号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结构,加“的”后变成偏正结构。②的主语位置需要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答案:B

五、课堂活动二:“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

②在.哪儿工作呢?不在.图书馆。

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

④跟.谁说过话呢?跟.着这个人。

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

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

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

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

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

参考答案: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

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B 考理科?(A、或者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B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

远镜仔细地 A 看了一阵。(A、又B、再)

解析:

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如“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吧”;“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

七、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4)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例(4)这句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关于”常放在句首,“对于”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总结二: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

八、链接高考:

(1)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的虚词正确的一组。

①人家的进度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

②你不了解情况就大发议论,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敏捷。

A、马上不免更加

B、马上未免更加

C、立刻不免越发

D、立刻未免越发

解析:“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一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如:看到你们,不免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自己。“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

(2)判断下列句子划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儿片,没劲。”

解析:正确选项:C。“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九、小试身手一、二(见教师用书p152-153)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虚词: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2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3认识介词和动词的区别。4了解“的”字结构。【教学重点】1准确辨识介词,了解其特点,提高学生此类应试能力。2了解“的”字结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虚词(一)虚词的“虚”【知识点讲解】:1词语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句法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和虚词2虚词的特点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二)“虚词”不“虚”学生看例句,辨析句中哪些是虚词,看去掉它们句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例句:1这是我的书包。2他正看着我。3那个是我的。4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5他从地上捡起那件脏衣服,一声不吭地走了。通过分析例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二了解副词(一)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1表示程度的:很、最、太、极、挺、稍微、非常、极其、极端、格外。2表示范围的:都、共、只、光、仅、总共、统统、一齐、互相。3表示时间、频率的:已、曾经、正、将、马上、再、又、一再、常常。4表示肯定、否定的:准、必须、的确、诚然、没、没有、非、别、莫、不5表示情态、方式的:悄悄爱哦、亲自、特意、不禁、大肆、急忙、欣然、猛然、公然。6表示语气的:倒、偏、是、竟然、简直、幸而、也许、果然。(二)副词的语法特征:1)副词都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2)程度副词“很、极”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补语。如:好得很好极了3)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就、只、光、单、几乎、大概、已经、才、仅、不过、将近、恰好如:只这家书店在营业。光书就有十几箱。将近30户村民住在山下。4)副词大多不能单说,只有少部分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单说。如: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刚刚、的确等。5)有些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打得赢就打;越说越快;又说又笑6)“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三认识介词介词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介词的语义分类: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表排除的:除了、除非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坐<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重点区分:介词和动词】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叫、给、跟、管、朝、比、用、按、经过”等。这些词似乎是一个词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是严格地说,“叫、管”这样的词,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局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只是“同音词”。而像“在、给、朝、比、”这样的词,作动词和介词用的时候意义相差并不大,至少看得出两者之间的引申关系,这才是同一个词“一身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叫作“兼类词”。区别下列句子中的介

《四两拨千斤》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 ——虚词及其应用 郑翠侠 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四两拨千斤》是一篇研讨汉语虚词及其应用的课文。在历年高考中,虚词的考查范围很广:集中考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同时分散于科技文阅读、病句分析、语言运用诸方面。因此,在理解各类虚词特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虚词的应用性学习。 二、学情分析 因初中阶段淡化语法教学,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各类虚词的特性;也难以理解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词组以及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导致学生在病句分析和文言文阅读方面一知半解。因此,本课教学将辅以适量的高考原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知识网络。 三、设计思路 课文以现代汉语虚词为主,本课教学兼及文言虚词和句法结构;课文在助词“的”方面破费笔墨,本科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适度删削;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教学将采用讲授、讨论和问答式教学方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各类虚词的语法特征; 2.认识虚词与各种高考题型的关联度; 3.建立知识网络,加强应用性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各类虚词的语法特征,补充句法成分知识; 2.问答与讨论:了解虚词的考查方式,提高应用能力; 3.拓展:古典诗歌特殊的意象组合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口说好话:语言表达要准确、得体,增进情感,提高交流效果。 Ⅱ、教学过程 一、导语 宋太祖赵匡胤临幸朱雀门,独赵普随从。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古谚: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两幅虚字对—— 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邓小平)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康有为挽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 二、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单独充当词组和句子的成分,能单独回答问题 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三、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词组和句子的成分(副词除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现代汉语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一)副词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修饰谓语。 谓前是状谓后补。状语说明动作(谓语)所处的状态,补语则补充说明动作(谓语)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程度副词:非常、稍微、几乎、尤其 范围副词:总共、一律、仅仅、单单 时间副词:从来、曾经、立刻、渐渐 频率副词:屡次、偶尔、依然、重新 方式副词:忽然、特意、亲自、连忙 语气副词:难道、大概、竟然、何必 肯定、否定副词:必定、是否、不必 1.副词与科技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要特别留心文章及选项中的修饰语、限制语,包括副词、定语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认识“连词与介词““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精准度和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教学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虚词用法的辨析,学生语言表述的精准度和发现问题敏感度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图片“好!”与“好了!”,请学生谈谈“好!”与“好了!”在表意上的区别,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洪承畴的对联,再次强调虚词的重要作用。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二、讲解 1.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2.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 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 他们、这、彼等。虚词 3.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虚词的种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 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三、探究 1.副词 ⑴含义和类别:修饰动词、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考点分类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考点分类总结 “之”字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它们)。 称。译为“他”(他们)、“它”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 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 ;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 ,因为、按照、在、凭、从; “以”作介词“把、拿、用”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曹刿论战》)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3.掌握常用的多义虚词的词义。 教学重难点:1.虚词的表意功能。2. 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精选高中语文第5课言之有“理”第1节“四两拨千斤”_虚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四两拨千斤”-虚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善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 ..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 而单独得以 ..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 ..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A项,“再”与前面的“看了一阵”不相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应为“又”。C项,“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此用于否定句,使用不当,应为“得到”。D项,“进而”表示继续往前,进一步,不合语境,应为“从而”。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仅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 反而 ..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 区的措施,未尝 ..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解析:A项,全句为因果关系,故不能用“反而”连接。B项,“无论”多余,可以删去。D项,介词“对”掩盖了主语,成分多余。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遇事不与群众商量,凭主观办事,就________犯错误。 ②这样对待专家,________太不礼貌了。 ③作为一个学徒,________违反操作规程犯一点小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④在这条林荫大道上,他________碰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好朋友。 A.未免不免偶尔偶然 B.不免未免偶尔偶然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2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 3认识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4了解“的”字结构。 【教学重点】 1准确辨识介词,了解其特点,提高学生此类应试能力。 2了解“的”字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认识虚词 (一)虚词的“虚” 知识点讲解:1词语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句法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和虚词 2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二)“虚词”不“虚” 学生看例句,辨析句中哪些是虚词,看去掉它们句子会发生哪些变化? 例句: 这是我的书包。1. 2他正看着我。 3那个是我的。 4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5他从地上捡起那件脏衣服,一声不吭地走了。 通过分析例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二、了解副词 (一)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表示程度的:很、最、太、极、挺、稍微、非常、极其、极端、格外。 2表示范围的:都、共、只、光、仅、总共、统统、一齐、互相。 3表示时间、频率的:已、曾经、正、将、马上、再、又、一再、常常。 4表示肯定、否定的:准、必须、的确、诚然、没、没有、非、别、莫、不。

四两拨千斤——虚词

第四课言之有理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 (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 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 (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选修) 【教学目标】 1 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 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 3 认识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4 了解“的”字结构。 【教学重点】 1 准确辨识介词,了解其特点,提高学生此类应试能力。 2 了解“的”字结构。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虚词 (一)虚词的“虚” 【知识点讲解】: 1 词语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句法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和虚词 2 虚词的特点

A.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B.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C.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二)“虚词”不“虚” 学生看例句,辨析句中哪些是虚词,看去掉它们句子会发生哪些变化? 例句: 1 这是我的书包。 2 他正看着我。 3 那个是我的。 4 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5 他从地上捡起那件脏衣服,一声不吭地走了。 通过分析例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二、了解副词 (一)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 表示程度的:很、最、太、极、挺、稍微、非常、极其、极端、格外。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小结

初中文言文虚词考纲 第一部分:要求掌握虚词 之、其、而、以、则、乃、于、乎、焉、然、也、者、且1、【之】 (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公输》) 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这,此。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③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④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如: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喜洋洋者也。(《醉翁亭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③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四两拨千斤”——虚词》例说

《“四两拨千斤”——虚词》例说 虚词使用例说近十年来,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虚词的考查。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的得分率普遍偏低。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总结一下虚词使用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吃准含义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④这所大学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③句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五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二者相互矛盾,去掉“至少”或“以上”句子才讲得通。④句中“自”即“于”,犯有叠床架屋的语病,删去其中的一个即可。二、分清区别近年来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有不少考生就是因为不能辨析它们的区别,带来了误答。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逐渐)②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况且/何况)③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看了一阵。(又/再)④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一再/再三)⑤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进而/因而)①句该用“逐步”。“逐步”和“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用“逐步”。②句该用“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③句中,“又”和“再”虽然都可以表示“又一次”,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而已经重复的动作应用“又”表示,A项中“看了一阵”“了”这一时态助词表示了“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那就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表示。问题是将“再”改为“又”,表意是否确切了呢?还没有。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因为从文意可知,不仅仅是“看”这一动作重复了一次,而是“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这一整体动作重复了一次,所以即使将“再”换成“又”,也应将“又”放在“然后”一词之后,才能正确地表意。 ④句中,“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确实,二者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以互用,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本试题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描述,所以这里只能以“一再”。⑤“进而”一词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而文句前后并无“进一步”的意思,而是因果的关系,应用“因而”。三、合理搭配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搭配的情况。①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③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④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⑤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①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示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是”。②句“即使”只能与“也”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