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

10.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地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地___________朝向两侧,

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这体现了膜地流动性)

11.蛋白质有地_________ ____ 、有地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有地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地不对称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也体现了膜地流动性)

12.在细胞膜地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地 __ 与 __ 结含形成地 __ ,叫做糖被.

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地糖蛋白有_____ ___作用;糖被与_____ 地识别

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__和_______结合成地______.

●典型例题

14.【A级】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地三层结构

③静止地④流动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B级】变形虫表面地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地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

上述生理过程地完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地流动性

C.保护性D.主动运输

16.【C级】关于细胞膜流动性地叙述,正确地是( )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地流动性无关

C.细胞膜地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地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

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17.【B级】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地结构特点是()

A.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层

B. 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 膜物质分子地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D. 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18.【B级】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地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地排斥,这主要是由于

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地结构基础是()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地外表面有糖被

C.细胞膜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一定地选择透过性

问题收集:通过学习你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写在这里吧!

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地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请赶快动手写下来吧!

课后反思

课外学习资料:

几种主要地生物膜结构模型

迄今为止,已提出地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现仅介绍几种较为重要地模型.随着研究地深入,人们对膜结构地认识将会不断趋向全面与合理.

双分子片层模型:细胞膜是由双层脂分子及内外表面附着地蛋白质所构成地.脂质分子平行排列并垂直于膜平面.双层脂质分子地非极性端相对,极性端向着膜地内外表面,在内外表面各有一层蛋白质.这一模型是对膜结构地一个较粗浅地认识.

单位膜模型:连续地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地主体,磷脂地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地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单位膜模型地主要不足在于:把膜结构描述成静止地、不变地,这显然与膜功能地多样性相矛盾.其次,不同膜地厚度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5—10nm.

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特点是:(1)强调了膜结构地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地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地.(2)强调了膜结构地流动性.认为膜地结构成分不是静止地,而是动态地,生物膜是流动地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地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3)膜地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地复杂地相互作用实现地.

4.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一节就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得实例”所反映得生物膜对物质得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得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得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得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得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得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与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得主导地位与学生得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得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得历程,切身感受科学得魅力,保持强烈得探究科学得激情与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得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得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与方法得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得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阐述科学发展得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得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得推理与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得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得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得观点瞧待科学,树立辨证得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得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②生物膜得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得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得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

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 (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得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教材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测,体现科学家思维的快感 (3)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动力的观点 (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问答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我们看动物世界的时候,看到猎豹捕食斑马的过程心惊动魄。这是宏观世界的捕食现象,那么在微观世界中是否也存在捕食现象呢?下面我看一段变形虫与两个草履虫捕食的场景。播放变形虫捕食两个草履虫的视频。 学生:倾听与观看。 教师:变形虫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是如何捕食草履虫的?如果变形虫的细胞膜是刚性的,变形虫能完成捕食行为吗?如果把细胞膜扩大到生物膜层次,那生物膜也应该是流动的,但这一结构模型的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思考,回答。 [创设意图] 通过视频短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并积极参与,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1: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问题:根据资料1,结合化学中相似相容原理,请你猜测:细胞膜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 1【设计思想】 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6.2 互动探究过程,拨开知识迷雾 6.2.1 分析资料,进行科学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探索历程,建立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通过分析、作图、识图和讨论来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索的思想,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正确的科学观点。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正确的科学理论需要大量科学实验一步一步来验证和完整。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生物,人教版,教案

教学过程 〖引入〗功能和结构相适应。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我们知道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所以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那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19世纪末,欧文顿对此的研究: 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请你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定律看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欧文顿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那么这一假说的提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3、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4、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教师讲述1、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4、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5.经科学家化学分析结果,细胞膜成分除了脂质外,还有蛋白质。那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及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及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及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及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及人交流、尊重他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方正一中王秋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 疆市级优课)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 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 [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资料1]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 [资料2] 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 [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资料3] 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 时间:1925年 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实验结论是什么? 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 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 时间:1959年 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 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 [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资料5] 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

人教A版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探索历程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 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⑵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实验” 教师设问:对“荷兰科学家实验”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如果 你是科学家,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展示“磷脂分子图” 教师讲述:先解释磷脂的结构组成,强调头部磷脂的亲水性和尾部脂肪酸的疏水性,解释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然后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磷脂分子的特点:一个亲水性头部,两个疏水性尾部。(在水一空 气界面上如何分布,在水中如何分布) 思考与讨论1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 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 行检验和修正,。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 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述:知道了膜中脂质的结构,那么蛋白质又处于如何的位置呢?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⑶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教师设问: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让 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图片展示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 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教师设问:罗伯特森细胞膜静态结构能说明这些生命现象吗? 教师讲述: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来源一 ⑷20世纪70年代“荧光染料标记实验” 教师设问: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 象?推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e3733891.html,] 学生交流、讨论:(略)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略)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课题: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学习重、难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 【课前预学】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对生物膜的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并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层. 3.1959年罗伯特提出了单位膜模型:生物膜都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结构,不能解释生物膜的许多. 4.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蛋白质并不是在脂质表面,有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5.1970年科学家将人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刚融合时杂交细胞的一半发光,另一半发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说明.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并且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7.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城的糖蛋白,叫做.该物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 【学习活动】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明治”结构模型的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 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________ 。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 6.资料六: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 ____ 。 7.资料七: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结构的_____ 模型。 典型例题8.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10.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___________朝 向两侧,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1.蛋白质有的_________ 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有的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__ 与 __ 结含形成的 __ ,叫做 糖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_____ ___ 作用;糖被与 _____ 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 __ 和_______ 结合成的 ______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主设计人:秦铁军使用时间:审核: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 .

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 .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点难点】 1、重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西北工业大学附中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 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利用科学史料,还原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进行科学史教学的常用方法,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好比是科学家的科研项目研究,因此,本节教学采用项目学习教学法,不仅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操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分析 刘超[案例题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是介绍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生物膜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实现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3.如何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教学使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背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以及动手做细胞膜的橡皮泥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点,以动手构建模型为辅助,以合作学习为深化,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拓展,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并针对不同发展潜能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惠州市小金口中学 王静仁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认识细胞器和细胞膜,对“膜”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章第一节中讲解了“跨膜运输实例”,同学们从现象上初步认识膜的功能。本节内容可看做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呼应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则,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同时又为后面更深入讲解生物膜运输功能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了历代科学家如何抽丝剥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逐步修正对生物膜的认识,最终归纳得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流动镶嵌模型描述了生物膜结构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理解科学家认识生物膜的思维推理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生物膜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科学家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突破地将教学重心推至科学家如何发现、认识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的内容上。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等手段,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呼应课文中科学家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实验的意图和逻辑推理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验中获取直接经验,深刻认识课文知识内涵。

胡萝卜素萃取 结论:膜由脂质组成 课文:不同物质穿膜实验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为连续两层 课文:提取脂质分布为单 分子层实验 纸巾小魔术演示实验 结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构成 颜料溶液流动混 溶演示实验 课文: 电子显微镜观察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修正 不足 生物膜是静止的观点 课文:不同颜色荧光标记 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构建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可以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 糖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京山一中杨桂林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个的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素质培养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维,体会科学思维的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现象探求本质的探究过程,初步掌握根据事实—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②通过制作模型,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懂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膜结构探究过程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壳、电线、解剖针、泡沫塑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