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 )蔬食

(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

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 )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 )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

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

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

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 )从事()于其

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马:鞭马使奋起

5.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B.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方山子。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已是四壁萧条

C.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年还是九年前,作者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而且可以高官荣名,他却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做出舍弃富贵,甘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洒脱满足则更加难能可贵。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学案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一.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贻诸弟砥石命》)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3分) 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李东阳《移树说》)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王昶传》) 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智囊全集》节选) 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省略、且、归各1分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梅圣俞诗集>序》) 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守、竭、以)。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于敏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教学步骤】 一.考点扫描: 湖北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赋分9分。《2010湖北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例题回顾: (2010·湖北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答案】(1)但是如今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再被督促尽力耕作,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辈子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 (1)之:那些;不然:不是这样;簿书:处理公文。(2)督:被督导(被动);用者:消费者;出入:量入为出。(3)之:助词,不译;骄惰:骄横懒惰。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方山子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传记一般由本人记述,自述生平。 B.隐人,隐逸之人不仕,遁匿山林,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如陶渊明。 C.奴婢,旧时指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亦有从贫民家购得者。通常男称奴,女称婢。后亦用为男女仆人的泛称。 D.勋阀,建立过功勋的家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阀即阀阅,阀阅是资历和功绩。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为勋阀。 3.下列对原文的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富贵,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认为方山子见到过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山子传练习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⑩见之欤? 注释 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闾里:乡里。 4、宗:尊奉。 5、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6、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7、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黄:今湖北黄冈。 8、使酒:酗酒任性。 9、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0、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11、傥:或许。 12、歧山:地名,指凤翔。 13、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4、岐下:地名,指凤翔。 15、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16、屋:帽顶。 17、精悍:精明强干。 18、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19、等:等同,相类似。 20、阳狂: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 21遁:隐居。 方山子传练习 1. 画线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 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 B.见其所著帽 zhù,戴 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 D.庵居蔬食 sì,给……吃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 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 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 3.对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 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 5.对下列画线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 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 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文言文翻译学案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 3. ___________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翻译采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翻译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一、察看考题,明确考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4年湖南高考题)(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二、尝试翻译,归纳方法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翻译: 2岂孰能讥之乎 翻译: 翻译方法一: 【练习二】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翻译: 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翻译: 5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翻译: 翻译方法二: 【练习三】 6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翻译: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翻译: 翻译方法三:_____ 【练习四】 9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1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翻译: 翻译方法四:_____ 【练习五】 12. 沛公军霸上。 翻译: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 1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翻译: 翻译方法五:_____ 【练习六】 15.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翻译: 1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翻译: 17通五经,贯六艺 翻译: 翻译方法六:____

陈增学《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科目:高中语文

姓名:陈增学 单位:鹿邑县高级中学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翻译专题,为什么学习这个专题呢?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年年都考文言文翻译题,而且每年每个省份必考文言文翻译题,我们河南省亦不例外;而是因为这个专题不仅是我们高一学生的短板,也是所有高中生的短板;从大的方面来看,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所以于公于私,我们都要学好文言文翻译专题。 二、考纲解读(为了让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命题预测 考查重点 1、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2、含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 3、含有关键词的句子 4、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常见题型 主观题:两道题,一题5分,共10分,每句话一般有四处得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共四分,加上句意通顺一分,共五分。 三、知识重温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二是字字落实,以为主,以为辅。 (先带领学生重温两个原则的理论知识,再进行解释:) 1.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2.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3.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四、误点举要 多媒体展示学生历次考试中翻译题出现的典型错误(试卷图片),然后归纳:(要求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只图大概(不求精确),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译文: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最新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第4课时)教学设计(新)

第四课时 9.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2)①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 ②而您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您的心思都在我这里,您还有什么心思去调整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参考译文】 赵襄王向善于驾驭车马的人王子期学习,学习不久之后就与王子期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驭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word版本

方山子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方山子传 文言知识总结(附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往往阳.狂垢污:通“____”,____________ 2.前十有.九年:通“____”,____________ 3.犹见.于眉间:通“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2.环堵.萧然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堵塞 3.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妻子 4.使从事 ..于其间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三、一词多义 1.闻: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____________) 2.异: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___)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____________) 3.使: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____________)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____________) 4.而: 方耸而高(____________) 何为而在此(____________) 俯而不答,仰而笑(____________) 环堵萧然,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____________) 使骑逐而得之(____________) 5.因: 因谓之方山子(____________)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1.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庵.居蔬.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翻译 满分学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满分学案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五华县五华中学许菊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考点的考纲考情。 2.把握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牢记步骤,熟练掌握翻译方法。 3.培养并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文言翻译方法,有效提高考场应试能力。 2.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达成目标。 2.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训练法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外文言名句的积累与识记,翻译句子并阅读积累。 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却不骄傲容易做到。”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行为要得端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如果他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二)导入新课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不管是广东卷的6分,还是全国卷的10分,再可能是2021年的新高考的5分,文言文翻译都是同学们拿分的瓶颈。许多同学解答这一类题型时往往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落实文言翻译这个考点,共同探讨一下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和方法技巧。 (白板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白板展示教学目标 (三)真题试练 (2020年全国卷1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 )蔬食(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 )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 )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 )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

傥()见之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马:鞭马使奋起 5.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B.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方山子。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已是四壁萧条 C.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年还是九年前,作者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而且可以高官荣名,他却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做出舍弃富贵,甘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洒脱满足则更加难能可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5分) (2)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5分)(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

方山子传 (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作业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行置疑,每位学生争取至少提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一、校读。学生互读、齐读。(古文必须要重视“熟读课文”) 二、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1) 三、诱思导学 1、课文导入生齐读: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乌台诗案”,把苏轼贬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遭遇,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师点评: “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了一份答卷,而且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2、文本鉴赏(目标2) [鉴赏重点] 通读全文,挖掘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学习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牵一发动全身、层层追问的文本解读法。 师:“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问题1:作者与方山子遇见时,他的表情如何? 生:惊讶,师:用文中的词是生:矍然 师:作者惊讶,方山子怎么会在这里呢? 问题2: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地方? 生:光、黄间,岐亭, 师:这一带我们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