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论文题目: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英文题):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tests

姓名:

学号:

专业: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中文摘要: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反过来,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由于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在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智力测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智

力测验的历史发展背景的解析,在以文献综述的条件下从智力的界定及智力测验的历史、测验量表的发展过程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归纳,并在智力测验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其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发展史

1.什么是智力

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

前提。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

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智力测验的内涵及外延

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

形式。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纳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

心智失调。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标。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学习能力测验或学业能力测验比普通智力

测验的范围较窄,它们只测量那些影响学业成功的基本能力。同团体智力测验一样,它们也属于纸笔测验,其内容也与团体智力测验相似,包括词汇、数字、常识、非文字推理等,还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项目。智力水平的数值可以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提出此概念。后为美国心理学家特曼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采用。智商100被视为一般水平,130左右或130以上为天才,70以下为智能低下或迟钝者。智商上升至实际年龄达到25或接近30时,才逐渐下降。在预测学校成绩方面,智商值证明有效。1937、1960、1972年人们曾先后3次修订史丹福-比纳智力测验(1916

年以前称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60年以来,人们先在标准化的年龄分组中进行测验,并把这一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然后再把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同平均成绩相

比较,这便是个人的智商值。全部智商分数呈正态曲线分布,100分上、下的人数大致相等。人们还可能计算出某一智商分数水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数。

3.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3.1国内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九连环试验。在20世纪20年代,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用于他的心理学

实验中,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中国连环的解脱》一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七巧板是另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智力测验的贡献,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发展演变而来的。七巧板也称益智图,有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表现在:1,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其操作,有利于开发人的

发散性思维;2,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3,通过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中国近现代的智力测验可以说是同世界智力测验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智力测验开始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为智力测验发展与停滞阶段。

3.1.1第一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

清末民初,正在兴起的心理测验理论与技术同其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传入

中国。1915年英国人Creighton在广东使用了英译过来的智力测验, 内容包括记忆、比喻等项目, 对500名儿童进行了测验。1918年清华学校的英籍教师Wallcott采用斯坦福团体智力测验量表对该校高年级学生进行

了测试。1920年陈鹤琴、廖世承在南京高师新生入学考试中使用智力测验。1921年他们两人合著的《智力测验法》一书出版,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智力测验的性质、功能、标准和用法, 介绍了35种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1921年董培杰将比纳-西蒙量表完整地翻译为中文,使人们对西方智力测验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1924年陆志伟又主持完成了对斯坦福-比纳量表的修订工作。到1925年,中国出版的测验不下10余种。这一阶段智力测验的发展有以下特点:重视智力测验的基础即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视全面学习西方智力测验的经验;重视智力测验的本土化研究。

3.1.2第二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艾伟、陆志伟、陈鹤琴、萧孝嵘等人的倡议下, 中国测验学会在南京成立, 紧接着《测验学报》出版。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合作完成了比纳智

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订。到抗战爆发前夕, 我国已出版的自编及修订的合乎标准的智力

与人格测验约20种, 具代表性的有廖世承

的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图形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字智力测验、黄觉民的幼童智力图形测验等。1947年程法泌出版了《智慧测验与教育测验实施》一书,对有关智力测验

编制的原理及如何应用各种智力测验于教

育教学实践之中,都作了系统论述。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中国大陆心理学

界基本没有开展智力测验方面的理论与实

践工作,使中国智力测验的水平开始落后于

世界智力测验的水平。这一阶段智力测验发展的特点:智力测验的开展更具有组织性;

独立编制适合我国儿童的智力测验;继续对国外著名的智力测验进行修订,使之更合乎

国人的实际情况;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测验常模的取样不断扩大;探讨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应具备

的条件。

1980年, 林传鼎教授发表了《努力开展心理测验研究工作》一文,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分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成立,使中国

的心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工作走上了正

规化的道路。

3.2国外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3.2.1国外早期智力测验的发展

西方早期智力测验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三方面:智力的鉴别、智力测验的方法和智

力测验的应用。智力测验的诞生当数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所做的工作。1889年,比纳所

在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开始督促法

国公共教育部, 让他们想法帮助一些心理

迟钝儿童,这些孩子很难跟上正常的班级。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来专

门研究这一问题, 比纳是其中成员之一。他与自己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蒙( T. Simon )承担了这一任务。1905年他们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inet- Simon Scale) ,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该测验量表包括30个测验题目, 题目内容涉及面广, 可对智力的多方面进

行测量。1908年,比纳和西蒙对量表进行了

第一次修订。测验项目由原来的30个增加到58个; 测验的年龄由3岁到15岁,每个年龄

组的测验项目为4到5个。比纳-西蒙智力量

表的意义在于:一是该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 mental age, MA)的概念,人们借助于这一

概念首次得到一个可用来评定儿童智力的

定量标准。二是依据测量结果把儿童送到适合于他们教育的学校之中。三是测验的题目按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排列,通过儿童完成的题目来衡量其智力发展水平。四是测验的结果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使智力测验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立足之地。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 L. M. Terman)将比纳-

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予以修订,修订之后的量表称为斯坦福- 比纳量表

( Stanford-Binet Scale)。斯坦福-比纳量表于1937年、1960年经过两次修订,成为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标准测验之一。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以“智龄”( MA )来表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但是,智龄的大小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否超过了

另一个孩子。为了将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还必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并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推孟采用了智商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智商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Stern, 1914)提出来的。智商也叫智力商数( intelligence quotient , IQ),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 MA)与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age, CA)之间的一种比率关系。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ratioIQ)。比率智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随着个体实际年龄的增长,个体的

智商将逐渐下降。这样,采用比例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实际上并不符合个体智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韦克斯勒先后编制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1949) ,适用于6~ 16岁儿童;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1955),适用于16~ 74岁的成人;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1963),适用于4~6岁儿童。韦克斯勒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言语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操作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事物组合、拼凑、译码等。应用韦克斯勒量表,不仅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力),而且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不同侧面。

3.2.2国外当代智力测验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前后,团体智力测验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各种水平的学校教育之中,同时也用于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到四、五十年代,智力测验的两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技术是:

多因素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方法证明智力不是单一的东西;智力测验的统计理论的修改,导致了确立智力测验的新方法和研究智力

测验的新特点。多因素分析理论也被应用于发展不同职业特点心理能力的测验,之后,

又出现了个体潜能测验。这些测验都是由美国心理公司出版的。该公司可以提供语言、推理、数学、空间关系、机械推理等能力的测验。到目前为止, 已经编制了适合不同年龄(从新生儿到老年人)、不同需要(正常人和智力发展落后者)的智力测验。一些著名的智力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等还不断地修订,使之符合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需要。

总之,国外智力测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

高尔顿是测验运动的最早倡导人,他以感觉敏锐度为指标,设计了诸如判断线条长短、物体轻重、声音强弱的简单测验,来测量个体的智力。他还注意到低智商者对于热、冷、痛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这种生理计量法在判定个体差异方面是有一定功效的。但将智力简单地看作是感官能力,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这种观念在教育上也并无实用价值。19世纪后期,心理学家便开始尝试用综合的心理取向鉴别人类的智力。

(2)比纳和智力年龄

1905年,比纳和助手西蒙发表了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用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来测量判断、推理等高级心智活动。1908年,比纳—西蒙量表作首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运用了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即测验的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并归类,首次采用智力年龄作为衡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3)推孟和比率智商

1916年,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

水平。

(4)韦克斯勒与离差智商

1949年,韦克斯勒在编制儿童智力量表时,放弃比率智商,采用离差智商。所谓离差智商是将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和

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到的一个相

对分数。同样的智商分数在不同的年龄水平上代表同样的相对位置。

(5)皮亚杰与认知发展测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智力发展可分为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故智力不仅有量的变化,还应当有质的变化。这一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考察量变忽略

质变,无疑是一种新的贡献。但目前,采用认知发展理论编制的测验仍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普通心理发展量表,皮亚杰任务成套测验,成套守恒概念评估,为精神病患者设计的皮亚杰式任务的测量工具──认

知诊断成套测验。

(6)斯腾伯格与智力三元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上述传统智

力理论提出挑战。他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斯腾伯格主张,人类智力是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各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长度因人而异,从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三种智力成分为:1,组合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思考、判断、推理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3,实用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传统的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组合性智力,为适应新的智力理论,新的智力测验正在探索中。

4.智力测验量表的历史发展过程

4.1比纳―西蒙量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咨询师西蒙因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而编制《比纳―西蒙量表》,史称《1905年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量表。之后三年,比纳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用“智力年龄”表示测验成绩,并建立常模。1911年,第三次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五年后,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将《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修订而成《斯坦福―比纳量表》,史称《1916年量表》。首次引入“比率智商”,指出IQ是相对指标。1937年,推孟及其助手梅里尔修订《斯坦福―比纳量表》,修订后由L、M型两个等值量表构成。六十年代,推孟、梅里尔将L、M型两个等值量表合并成单一量表,称L―M型,并采用离差智商(平均数100,标准差16)代替比率智商。1985年,桑代克、哈根、沙特勒对斯坦福―比纳量表进行重大修改,称斯坦福―比纳第四版(S-B4)。我国修订情况:1924年,陆志韦修订《1916年量表》,发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陆志韦、吴天敏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称《中国比纳测验》,也就是教材上大家所学习的。

4.2韦氏智力量表

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先后有W-BⅠ、

W-BⅡ。W-BⅠ→1955年,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1981年,WAIS-R →1997年,WAIS-Ⅲ。W-BⅡ→1949年,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1974年,WISC-R →1991年,WISC-Ⅲ。1967年,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WPPSI)→1981年,WPPIS-R。我国修订情况:1981年,龚耀先,WAIS →WAIS-RC,即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4.3瑞文测验

1938年,英国心理学家瑞文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包括标准型(SPM)、彩色型(CPM)、高级型(APM)三套测验。我国修订情况:1986年,张厚粲等对瑞文标

准型修订,出版瑞文标准型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1989年,李丹、王栋将瑞文标准型、彩色型合并本联合瑞文测验(CRT),并制定成人、城市儿童、农村儿童三个常模。

5.智力测验的公平性

智力测验的公平, 实质上就是智力测

验的文化差异。

5.1对已有智力测验公平性的批评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智力测验存在文化偏差。智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西方式的, 它本身就存在文化偏差。不同地区的儿童在同一智力测验上的得分不同,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测验内容。智力测验中的某些项目存在偏差。

5.2克服智力测验中各种不公平性的努力

观念层面: 在编制测验时, 应尽可能

减少文化因素在测验中的比重;实践技术层面: 心理学家编制了各种文化公平测验。

6.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

从1905年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诞生

到现在,西方的智力测验已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如果把智力测验的萌芽时期也算在内,这一时间还要长些。大体上,西方智力测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1905年,是智力测验的萌芽和准备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心理能力的测量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从1905年到本世纪中期,是智力测验的诞生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段内,诞生了比纳-西蒙量表(1905)、斯-比量表(1916)和韦氏系列智力量表(1939)等一系列著名的智力测验及其修订版本;产生了智龄(mental age)、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 IQ)、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等智力的衡鉴指标;发展了信度( reliability)、效度(valiadity)、常模(norm)、标准化(standardlize)等一系列的测验编制与评价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团体智力测验得以迅速成长;而同时期因素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对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直接导致了智力的因素理论和多元性向测验的诞生,并带来智力评价方式的变化。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智力测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基本成熟,在体系上也初具规模。

本世纪60、70年代到目前,可以看作智力测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作为智力测验理论来源的智力领域和测验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譬如系统的智力认知理论的提出,项目反应理论( IRT)的深入发展,概化理论(GT)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的提出和实践等等。特别是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取向,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这些都正在对智力测验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地影响,使它们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智力测验的新趋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基于统计的测量转向基于理论的测量。智力测验应该建立在一种正确描述了智力实质的理论之上,这样,测验的效度才能得到保证,才有助于我们对智力活动真实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分析;第二,智力测验的内容更加深入和全面,注重对智力活动的认知过程的测量,并且社会智力的测量成为新的热点;第三,智力的评价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动态评估和情景化评估的应用;第四,一般智力测验与多重性向测验趋于融合;第五,现代测量理论和技术的更多运用;第六,当代的智力测验:面向诊断、矫治和训练。总之,智力测验的发展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伴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运用,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会随着研究的成熟而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R J 斯腾伯格.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7.

[2] 张厚粲, 吴正. 公众的智力观[ J] . 心理科学,

1994( 2) :65- 69.

[3] 白学军. 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M ]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06.

[5]王映学,米加德. 智力与智力测验的历史流变.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 Frederiksen N , Mislevy R J , Bejar I. 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J ]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1993.

[7]吴正,张厚粲. 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新进展[J ] . 心理科学,1993 , (3) .

[8] Sternberg R J . Beyond IQ -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M] . New York :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9] 李伟民. 心理计量学的长足进步[J ] . 心理科学,1998 .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tests

Abstract: The exist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promot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lligence field and psychological test field. On the contrary, the progress of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est theory can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Because intelligence tests judge the tests of people’s abstract abilities, learning abilities and adapt abilities of new situation, in the society, it has more and more professors keep researching the intelligence test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test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 the condition of document summariz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ce, the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ests scale and the new tendency of intelligence tests’ development would be investigated and concluded, and discu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s.

Key words: Intelligence tests, psychological measure, test theory,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s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B.需求量 C.供给量D.供求比例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B.v C.m D.v+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B.单个资本量增大 C.资本周转加快D.平均利润率提高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I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I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B.利息和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B.吸收大量存款 C.发放巨额贷款D.万能的垄断者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D.资本输出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小学生智力发展测验cw-70问卷

小学生智力发展测量(CW-70儿童智力测验) CW-70儿童智力测验是根据国外有关智力测验修订而成,共有70个顼目,内容包括常识、算术、类比、词汇、理解、积木、推理、填图等。 该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93(样本容量为238),预测效度为0.71(样本容量为83)。有关的常模值见表4-10。 [指导语] (1)下面的测试题将对你的智力水平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可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 (2)做本测验试题有时间限制,你必须尽快做,不要在某道题上花太多的时间,以免超过规定的时限,影响成绩的真实度。时间为45分钟。 (3)本测验中的每道试题都是自我解释性的问题,请根据各题型的特点在括号中填入选择项代号、“是”或“否”及所要求的具体内容。 [问卷项目] (1)喇叭是用来吹的,书是用来的: A.玩 B.阅读 C.音乐 D.词汇 E.放松精 神() (2)汽车与轮子的关系,正如马与的关系: A.腿 B.尾巴 C.奔驰 D.马车 E.驾 驶() (3)下面的数列,紧接着出现的应是哪个数字? 3,9,15, 21…… () (4)物价管理员早晨通知商店,牙刷应减价10%。中午发现该减价的是皮鞋而非牙刷,便又通知皮鞋减价10%,牙刷提价10%,那么,牙刷是否恢复了原

价? () (5)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在6前面那个数之后的第七个数是哪个 数? () (6)下面的词能组成一个句子。若句子意思是对的,括号中填“是”;句子意思错,填“否”: 烧木头不能干 的 () (7)平平的桌面上放4个汽水瓶盖,你能使每两个瓶盖间距离都相等 吗? () (8)下面数列中,哪个数字会紧接着出现? 1,3,5, 7 () (9)下面的词能成句,如句子意思对的,括号中填“是”;错则填上“否”: 球棒用来打棒 球是的 () (10)粗心大意是指: A.疏忽 B.谨慎 C.无关紧要 D.仔 细()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知识讲解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整合,也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分化变动之后走向高度同一;在建国后的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破了僵化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发生了积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的社会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的以“政治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以“经济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三,21世纪以来的以“民生导向”为特征的阶段。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启示我们: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要求。而社会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往的经验来看,计划经济的方法在中国现阶段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把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由以前的国有制经济转变为现在的以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不管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开始的农业国过渡到有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工业国,最后发展到以信息工业为主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与印度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工业化程度与第一世界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这就为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政府体制改革将得到彻底推进,政府和市场作用将科学明确,市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科学的政府体制将现在中央领导第二届任期内得到实现。现在推进的简政放权只是政府改革的序幕和前奏,政府权力更多地交给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由市场分担,政府廉政建设、官员责任的加大将使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减少,从而也带动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等转变,届时人们将会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看到更为精简、更为廉洁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热门职业,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将彻底分开,市场经济主体将有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第三、对全体人民福利的关注进而惠及残疾人,政府、社会及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扶持力度将与日俱增,各项法规、政策将日趋完善。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将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扶持,未来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宽广。 12级统计学一班 张峥

智力测验答案

智力测验答案

————————————————————————————————作者:————————————————————————————————日期:

这是国内较权威的IQ测试,欢迎参加,请在30分钟内完成(33题): 14:38 1.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蛇 B.大树 C.老虎(只有大树是植物) 2.在下列分数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3/5 B.3/7 C.3/9(只有3/9)没有约分) 3.男孩对男子,正如女孩对______. A.青年 B.孩子 C.夫人 D.姑娘 E.妇女(男子是不分年龄的,妇女也不分年龄,姑娘是为结婚女性) 4.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______. A.娱乐 B.阅读 C.学文化 D.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______. A.牛棚 B.马车 C.房屋 D.农场 E.楼房 6. "2 8 14 20 ___" 请写出 "___"处的数字26 (等差数列,公差是6) 7. 如果下列四个词可以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就选是,否则选否. 生活水里鱼在 A 是否 8. 如果下列六个词可以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就选正确,否则选错误 球棒的用来是棒球打 A 是否 9. 动物学家与社会学家对应,正如动物与_____相对 A.人类 B.问题 C.社会 D.社会学(文字罗列) 10.如果所有的妇女都有大衣,那么漂亮的妇女会有:

A.给多的大衣 B.时髦的大衣 C.大衣 D.昂贵的大衣(所有就肯定有不加修饰) 11. "1 3 2 4 6 5 7 ___" 请写出"____"处的数字9 (加2减1加2加2减1加2加2) 12.南之于西北,正如西之于: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差135度) 13.找出不同类的一项: A.铁锅 B.小勺 C.米饭 D.碟子(很明显) 14. "9 7 8 6 7 5 ___" 请写出"___"处的数字6 (减2加1减2加1减2加1) 15.找出不同类的一项:A写字台 B.沙发 C.电视 D.桌布(电视是电器) 16.右面的图中紧接的图形应是下面哪个: A B C D (一杠2杠3杠4杠) 17. 961 (25) 432 932 (___) 731 请写出"___"处的数字25 (961,432,位相加是25,932,432,位相加) 18.选项A.B.C.D.中,哪项该填在 "XOOOOXXOOOXXX" 后面 A.XOO B.OOX C.XOX D.OXX(1X后4个0,2X后3个0,那么3X后2个0) 19.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____苗助长 A.揠 B.堰 C.偃(成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起源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19世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在现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主发展背景下剧烈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法国哲学家图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这三个思潮对美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美国社会学以在大学讲坛上介绍著名欧洲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为起点。19世纪70年代,萨姆纳在耶鲁大学以斯宾塞著作为教材讲授社会进化论,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的社会学课程。1889年,斯莫尔、吉丁斯、布莱克默分别在科尔比大学、布莱恩马尔大学、堪萨斯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这一年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正规教育的开始。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1984年斯莫尔与文森特合著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这些都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斯莫尔创建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中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他们把参与观察技术引入社会学研究,对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性研究。芝加哥学派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社会学从早期以吸收、传播欧洲社会学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己特征的新阶段。 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围绕帕克的一批芝加哥学派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标志着美国式的经验社会学的成熟。这种注重经验研究和实际社会问题研究的风气始终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崛起的同时,库利和米德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智力测试题及部分答案

经典的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1 有两根不均匀分布的香,香烧完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一段15分钟的时间? 答案:一只两头点燃,另一只一头点燃,当第一只烧完后,第二只丙再头点燃,就可以得到15` 2 一个经理有三个女儿,三个女儿的年龄加起来等于13,三个女儿的年龄乘起来等于经理自己的年龄,有一个下属已知道经理的年龄,但仍不能确定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这时经理说只有一个女儿的头发是黑的,然后这个下属就知道了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请问三个女儿的年龄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答案:2,2,9,因为只有36 = 6*6*1 36 = 9 * 2 * 2 3 有三个人去住旅馆,住三间房,每一间房$10元,于是他们一共付给老板$30, 第二天,老板觉得三间房只需要$25元就够了于是叫小弟退回$5给三位客人,谁知小弟贪心,只退回每人$1,自己偷偷拿了$2,这样一来便等于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九元, 于是三个人一共花了$27,再加上小弟独吞了不$2,总共是$29。可是当初他们三个人一共付出$30那么还有$1呢? 答案:怎么会是每人每天九元呢,每人每天(25/3) + 1,那一元差在25 - 24 = 1 4 有两位盲人,他们都各自买了两对黑袜和两对白袜,八对袜了的布质、大小完全相同,而每对袜了都有一张商标纸连着。两位盲人不小心将八对袜了混在一起。他们每人怎样才能取回黑袜和白袜各两对呢? 答案:每人取每双中的一只就可以了 5 有一辆火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离开洛杉矶直奔纽约,另一辆火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从纽约开往洛杉矶。如果有一只鸟,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和两辆火车同时启动,从洛杉矶出发,碰到另一辆车后返回,依次在两辆火车来回飞行,直到两辆火车相遇,请问,这只小鸟飞行了多长距离? 答案:(D / 35 ) * 30 = d 6 你有两个罐子,50个红色弹球,50个蓝色弹球,随机选出一个罐子,随机选取出一个弹球放入罐子,怎么给红色弹球最大的选中机会?在你的计划中,得到红球的准确几率是多少? 7 你有四个装药丸的罐子,每个药丸都有一定的重量,被污染的药丸是没被污染的重量+1.只称量一次,如何判断哪个罐子的药被污染了? 8 你有一桶果冻,其中有blue,green,red三种,闭上眼睛,抓取两个同种颜色的果冻。抓取多少个就可以确定你肯定有两个同一颜色的果冻? 9 对一批编号为1~100,全部开关朝上(开)的灯进行以下handle:

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从《建国大业》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主体选择 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事实,充分表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往往具有种种极为不同的主体选择性,正是它们,正是各种人们的拼搏奋斗,构成了生动丰富、曲折复杂的历史图景。然而,在众多的选择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后真正挽救了中国,这又同时表明,虽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但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选择都能得到实现的。人在选择历史,而历史也在对人们的各种选择进行筛选,犹如大浪淘沙,历史不断淘汰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国际环境的任意选择,而只青睐那些适合中国实际及其外部条件的正确选择。这很好地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包括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社会规律是一种规律,它具有一切规律的共性。它是社会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社会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当然社会规律又是一种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人的活动目的的影响。社会规律是人世间活动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事件而生成和表现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被认识和利用,因此,社会规律离不开人及其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人的活动的依赖性,造成社会规律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假象。其实,社会规律依存的不是人的意志,而是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它是人的行为中形成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必然性,不管人的动机如何,它总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也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因此,社会规律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最终的必然性,绝不依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大体有三种回答:第一,将社会规律简单化、绝对化甚至神秘化,从而完全否定了主体选择性。这是机械历史决定论的观点。第二种,过分夸大了人的选择的地位和作用,以至完全否定社会规律以及历史决定论。这是唯心的主体选择论观点。第三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克服了以上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主张历史决定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历史主体的选择并非是一种主观任意性的行为,而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选择是有限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一直强调,“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因此,历史规律绝不是人们任意妄为的结果。人们创造历史,但是人们总是在既定前提下、既定的时空中创造历史,这种既定的前提条件和特定的时空必然使得人的主体选择性在历史活动中受到限制。 列宁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论文题目: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英文题):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tests 姓名: 学号: 专业: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中文摘要: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反过来,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由于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在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智力测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智

力测验的历史发展背景的解析,在以文献综述的条件下从智力的界定及智力测验的历史、测验量表的发展过程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归纳,并在智力测验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其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发展史 1.什么是智力 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 前提。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 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智力测验的内涵及外延 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 形式。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纳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 心智失调。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标。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学习能力测验或学业能力测验比普通智力 测验的范围较窄,它们只测量那些影响学业成功的基本能力。同团体智力测验一样,它们也属于纸笔测验,其内容也与团体智力测验相似,包括词汇、数字、常识、非文字推理等,还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项目。智力水平的数值可以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提出此概念。后为美国心理学家特曼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采用。智商100被视为一般水平,130左右或130以上为天才,70以下为智能低下或迟钝者。智商上升至实际年龄达到25或接近30时,才逐渐下降。在预测学校成绩方面,智商值证明有效。1937、1960、1972年人们曾先后3次修订史丹福-比纳智力测验(1916 年以前称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60年以来,人们先在标准化的年龄分组中进行测验,并把这一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然后再把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同平均成绩相 比较,这便是个人的智商值。全部智商分数呈正态曲线分布,100分上、下的人数大致相等。人们还可能计算出某一智商分数水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数。 3.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3.1国内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九连环试验。在20世纪20年代,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用于他的心理学 实验中,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中国连环的解脱》一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七巧板是另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智力测验的贡献,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发展演变而来的。七巧板也称益智图,有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表现在:1,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其操作,有利于开发人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教案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包括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或民族各具特色;一般过程与特殊性之间是统一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归纳法、举例法、列举法等的运用,结合学生对第一课及历史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对这些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一些历史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列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人类发展的历程有了一个较简单但全面的了解,但这些毕竟只是对历史事实的认知,我们学习政治的目的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因此,我们要在认知的基础上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规律。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拿出列好图表的小黑板)请同学们在表格内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能发现几个情况?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从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中可以看出;二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生产关系也在进步,并且我们已经知道,生产力的进步决定了生产关系的进步。最后的结论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在进步,那么,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提问:从原始社会的没有剥削和压迫到阶级社会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定要经历阶级社会,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成员间要相互协作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没有剥削的可能;但生产力发展后,有了贫富分化,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了有人不用劳动也能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这部分人为了不劳而获,就会利用手中的生产资料、国家等工具进行剥削和压迫;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极度发达的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极度丰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就没有必要通过剥削来多占有产品,就消灭了阶级和国家了。 这样社会可能实现吗?人类还没有经历,但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社会我们叫它共产主义社会。阅读P115第二段,了解这个知识点。 所以,一般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社会发展总趋势》进阶练习(一)

《社会发展总趋势》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2014年 12月 19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揭晓榜单。“新常态”、“占中”、“冰桶挑战”、“APEC蓝”、“抗埃”等入选2014年度十大新词语。这十大新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4,从中可以窥见今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单独二孩”新政全面启动、收入分配改革细节、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面世、国企改革提速、养老金并轨破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我国之所以坚定推进改革,是因为() ①改革解决了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人们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②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③通过改革,可以根本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级发展 ④通过改革使制度完善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单靠量化宽松政策难以解决制约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且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着眼点还是要放在做强实体经济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双创”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②“双创”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单靠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表明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 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合理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摘要: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理告诉我们:会发生这种取代,一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是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和 内在合理性。即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论经过多少次的挫折和磨 难,终究会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关键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必然结果客观必然内在合理曲折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这是因 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一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工人受到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折磨。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仍然是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问:人类经历了哪三次社会分工? 答: 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第三次是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前两次社会分工都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三次社会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 第一步:商品----商品,也就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如1只羊换20尺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