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

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

血常规

1介绍: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红细胞数量最多,在针尖大小的一点血中,可有几百万个,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种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就是输送气体。红细胞数量增减与血红蛋白增减基本一致,两者计数、计量低于正常,就是通常俗称的贫血。贫血涉及许多因素,做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最基本的检查,这两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个熟人,见他肤色苍白,就建议验个血常规,结果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医生作了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发现粪便隐血强阳性,从而找到了贫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

性失血,同时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结肠肿瘤,遂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现已康复。这种由简易的检验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位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也就是时至今日,国内外各大医院仍然十分重视这两项检验的原因。白细胞有围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细胞基本检验为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俗称“白分”。白细胞数量仅为红细胞的0.l%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细胞收集起来,呈乳白色。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噬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直接投入搏斗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例如阑尾炎时,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绝对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项与炎症有密切关系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病理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b.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c.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d.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a.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c.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d.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少于×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在医院第一张拿到的总是血常规化验单,超过平均值的指标究竟说明了什么?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店铺这就为大家解答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1、血红蛋白浓度(Hb) 【简介】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

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 【简介】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值增多 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 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④ 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 肾癌,肾上腺肿瘤; ⑥ 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⑦ 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二、红细胞计数值减少 ① 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②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③ 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解读32项血常规

解读32项血常规 1.WBC: 白细胞分类及计数 a.参考值: 正常成人为(4~10)*10^9/L,儿童为(5.0~12)*10^9/L,新生儿为(15~20)*10^9/L。 b.临床意义: 升高: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降低: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2.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3.LYMPH%: 淋巴细胞百分比 4.MONO%: 单核细胞百分比 5.EO%: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6.BASO%: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7.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 8.LYMPH#: 淋巴细胞计数 9.MONO#: 单核细胞计数 10.EO#: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1.BASO#: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增多: 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单核细胞: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 中性粒细胞: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2.RBC: 红细胞计数 a.参考值: 正常男性为(4.0~5.5)*10^12,女性为(3.5~5.0)*10^12,新

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血常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 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全血中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的疾病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 5.8×10^12/L,女性为3.9-5.6×10^12/L。红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心病、高原适应、肺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红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血等疾病。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其正常范围是 120-160g/L。血红蛋白异常可以反映贫血程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失血、贫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25-350×10^9/L。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障碍、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计数升高是炎症、感染、白血病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缺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范围是82-92fL。MCV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如果MCV增高可能是宏细胞性贫血的表现,而MCV降低可能是微细胞性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范围是11.5-14.5%。RDW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如果RDW增高可能是由于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比例的改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范围是7.2-11.0fL。MPV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如果MPV增高可能是由于血小板产生增加,例如炎症、感染等。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炎症、感染等病情,提供有关疾病的初步诊断依据。其次,血常规也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进行监测,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评估出血的风险。此外,血常规还可以评估一些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以及判断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常规指标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提供有关贫血、炎症、感染等疾病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血常规还可以指导药物治疗、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疗效。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仔细解读血常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血常规26项对照表解释

血常规26项对照表解释 血常规是检测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项基本检查,涵盖了多个指标。其中,血常规26项指标是指血液检查中包含了26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作 为临床诊断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那么这26项指标具体是什么,其对 比值应该如何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血常规26项对照表。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男性4.5-5.5×10^12/L,女性4.0- 5.0×10^12/L; 2.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4.0-10.0×10^9/L; 3.血色素(Hb):正常值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60 g/L; 4.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值男性0.42-0.52,女性0.36-0.47;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80-96 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27-34 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0-360 g/L; 8.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正常值37-47 fL; 9.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正常值11.0-14.5%; 10.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25-350×10^9/L; 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值7.5-10.5 fL; 1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正常值10.0-20.0 fL; 13.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正常值1.8-6.3×10^9/L; 1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值40%-75%; 15.淋巴细胞计数(LYM#):正常值1.1-3.2×10^9/L; 16.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正常值20%-45%; 17.单核细胞计数(MONO#):正常值0.1-0.6×10^9/L; 18.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正常值3%-8%; 1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正常值0.02-0.52×10^9/L; 2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正常值0%-5%; 21.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正常值0.01-0.1×10^9/L; 22.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正常值0%-1%;

血常规19项指标解读

血常规19项指标解读 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血液检查,通过测量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和其他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下是血常规19项指标的解读: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正常范围为4000-10000/μl。 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负责消灭细菌和修复组织。正常范围为2000-7500/μl。 3. 淋巴细胞计数(Lymph):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负责产生抗体和调节免疫反应。正常范围为1000-3000/μl。 4. 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负责吞噬死亡的细胞和细菌。正常范围为300-1000/μl。 5.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和寄生虫感染时增加。正常范围为50-500/μl。 6.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和炎症时增加。正常范围为10-100/μl。 7.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正常范围为4.2-5.2×10^12/L。 8.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负责输送氧气。正常范围为12-16g/dL。 9.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范围为0.35-0.45。

10.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范围为80-100fL。 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红细胞中平均每颗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范围为27-34pg。 12.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体积分布的宽度。正常范围为11.5-14.5%。 1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负责凝血和止血。正常范围为150-450×10^3/μl。 14.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是指血小板的平均体积。正常范围为7-11fL。 15.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范围为0.15-0.3%。 16.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是指血小板体积分布的宽度。正常范围为15-17%。 17.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正常范围为0.005-0.015。 18.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正常范围为20-40%。 1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正常范围为50-75%。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与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与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4>淋巴细胞: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与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与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与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3.嗜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常见的一项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血常规检测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 血细胞比容等指标。以下是血常规检测的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的详细介绍。 1.血红蛋白含量(Hb)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携氧的重要分子,它能反映人体贫血和 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贫血是急性或慢性,以及 其原因是失血、缺铁性贫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2.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范围:4-10×10^9/L 临床意义:白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测定可以评估人体免 疫功能和感染状况。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或骨 髓增生异常;而低白细胞计数可能与骨髓抑制、化疗、病毒感染以及先天 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等相关。 3.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范围:150-4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细胞片段,血小板计数的 改变可以提示血液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高血 小板计数可能与炎症、感染、骨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肿瘤等 有关。 4.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范围: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临床意义:红细胞是血液中携氧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改变可以 反映贫血、失血、骨髓异常以及其他疾病。红细胞计数低可能表示贫血, 而高红细胞计数可能与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以及高海拔等因素 相关。 5.血细胞比容(HCT) 正常参考范围:男性:40-54%;女性:37-47% 临床意义:血细胞比容反映红细胞的含量和血液的稠度,可以帮助医 生评估血液的输送功能。血细胞比容低可能与贫血、失液、骨髓问题和营 养不良相关,而高血细胞比容可能与脱水、肝病、骨髓增生异常以及长期 卧床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指标的正常值以及其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监测 疾病非常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辅助诊 断和治疗。血常规检测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早期发展,并提供治疗方 案的参考依据。对于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维持健康。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LT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 女性为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氏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瘘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 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 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 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 蛋白含量减少。 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 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 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 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 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 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 贫血。 红细胞(RBC) 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