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2.1前入路腰椎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由0’bfien[4]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椎间融合技术。

2.1.1特点通过腹部切口,采用腹膜内和腹膜外两种入路,将受累的椎间盘切除并植入替代物,同时给予内固定加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2.1.2优点及缺点从前方进入椎间隙,能更有效地撑开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彻底地清除变性的椎间盘。从前方入路对椎管内的结构干扰非常小,避免了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及瘢痕的形成,不会损伤到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减少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 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增加,出现了大量阿片类药物 耐受情况,术后疼痛无法控制。长此以往,还会引起生理神经系统的变化,演变 为弥漫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危害日常生活。加速康复手术的核心理念是根据多学 科合作,改进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减少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率,加快术后康复。疼痛监测是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一种优秀的疼痛管理方法不仅 可以减少疼痛,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住院天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医 疗费用,实现诊疗与经济的双赢。本文详细介绍了腰椎融合手术围手术期疼痛管 理机制、镇痛药物及相关镇痛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学建立疼痛管理体系提 供参考。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1腰椎融合术的疼痛机制 美国疼痛学会曾在1996年宣布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腰椎融合术的术 后疼痛可能源自皮肤、肌肉、椎骨、椎间盘、小关节和神经组织等。它的疼痛系 统相对复杂。首先,细胞损伤后,许多炎症因子如缓激肽、前列腺素和P物质在 伤口部位形成,导致持续的局部刺激和周围损伤效应器阈值的降低。在外周神经 系统连续数据信号的驱动下,中枢系统也会更加敏感,进而产生神经元的外周和 中枢感觉神经敏化。第二,阿片类药物也会导致患者亚急性耐受和痛觉过敏,导 致疼痛加剧,这与阿片类药的摄入量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第三,炎症在阶段结 束时消散,肝纤维化的级联反应逐渐导致伤口的硬膜外纤维化挤压腰神经,导致 慢性腰痛。此外,患者术后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会严重影响免疫能力和循环系统的 稳定性,导致疼痛阈值降低。 2疼痛管理模式

2.1超前镇痛 高级疼痛缓解是指一种手术前的渐进式损伤缓解干预,致力于预防手术过程 中炎症损伤引起的疼痛致敏,提高患者术后感知的敏感性和阈值。足够的高级疼 痛缓解可以防止疼痛损伤效应器进入痛觉过敏状态,可以更好地控制手术后的亚 急性疼痛,最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消耗。现在,先进的止痛方法已经非常适合腿 部手术,尤其是膝关节镜检查患者。 2.2多模式镇痛 在这一阶段,多渠道止痛被称为治疗腰椎融合手术疼痛的最佳方法。其核心 价值是根据不同的疼痛蛋白激酶和传递途径,与各种不同机制的止痛药物和止痛 技术合作,以达到协同止痛的实际效果,从而减少手术治疗的应激反应,提高患 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近期计划中的止痛医疗报告侧重于全身止痛和局部止痛的紧 密结合,从而实现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战略目标。 3ERAS理念综合疼痛护理 胸腰椎骨折后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导致脊柱失稳,椎体的骨折会对周围神 经造成刺激性损伤,进而出现腰背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是胸腰椎骨折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临床尚无有效 统一的护理干预措施,故探索如何有效缓解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脊柱功能 恢复的护理干预方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ERAS综合护理干预:(1)对患者入院后的基本资料进行系统评估,对患者术 前及术后的疼痛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行相应护理措施;(2)术前术后进行心 理干预指导。(3)术后功能恢复锻炼护理。(4)护理支持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饮 食应以低盐低脂为主,需补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或 者红细胞;存在骨质疏松患者,可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以及鲑鱼降钙素。 ERAS理念是指应用一系列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有效干预措施,目的 是减少患者术后心理、生理应激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ERAS理 念为医学发展新思想,其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放弃常规老式护理观念,用循证医

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LIF)

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LIF) 目前,脊柱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种微创理念。现在,中国正处于老龄化阶段,很多以前认为是手术禁忌症的脊柱疾病,可通过MIS技术解决,其创伤小,康复快,患者易接受,有时仅局麻就可安全的解决问题,更符合最近热推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腰椎椎间融合术(1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经典且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相继出现如PLIF、TLIF、ALIF、XLIF、DLIF、OLIF、ELIF等等各种术式,但是每一种融合入路都有它的价值与边界。所以不应盲目追求,对待每个患者应个性化的谨慎选取。 图示:各种腰椎椎间融合术

图示:各腰椎融合术式入路方向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ALIF可采用腹膜后入路和小切口撑开装置或内窥镜系统等技术,减小了手术创伤,但其大血管损伤和逆行性射精等并发症仍很难完全避免。XLIF避免了后路融合损失后路张力带的缺点,且降低了ALIF大血管损伤的风险,但腰大肌和腰丛神经的损伤却不容忽略。最近热捧的OLIF技术,不需打开椎管,对神经无干扰,可扩大融合面积,使用更宽大的融合器,但其间接减压作用有限。 PLIF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LIF技术,已普及于各大县医院,但其创伤大,需打开椎管减压,破坏脊柱后方结构,易导致术后医源性腰痛的发生。TLIF技术是在PLIF技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通过切除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不仅减少了对硬膜和神经根的牵拉,同时又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以及骶棘肌椎板附着等后方张力结构。随着MIS 理念的推广,mini-TLIF(minimally invasive TLIF)技术应运而生,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 绍 MIS TLIF介绍: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 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脊柱疾病的方法,PLIF是 一种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但手术中需要广泛剥离椎旁肌和切除后方结构,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因此,TLIF技 术应运而生,它的优势在于手术中不必牵拉神经根,但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仍然存在对肌肉的损伤。MIS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MIS TLIF技术在手术技术和适用指征等方面得 到不断完善和充实,并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包括腰椎滑脱症、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经过研究和研究,作者对MIS TLIF技术进行了改良,使得研究曲线降低,手术时间和 费用减少,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技术,更多的患者可以受益。 手术采用全麻,患者俯卧于标准手术台。手术技术包括减压和椎间固定融合。在C臂透视下确定手术切口,切口一般

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深入分离间隙,进行减压和椎间固定融合。 总之,MIS TLIF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肌肉和神经,提高手术效果和疗效。 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open-TLIF手术。此外,MIS-TLIF手术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完成MIS-TLIF手术,需要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并将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然后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应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果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以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以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骨赘,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在椎间隙准备阶段,需要逐级放置椎间撑开器,切除软骨终板及大部分纤维环和髓核,显露骨性终板。在操作过程中需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但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LLIF的专家共识。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了LLIF专家共识,以供业界参考。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由Capener[1]于1954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其后,Larson等[2]于1976年将该术式改良并广泛地应用于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2006年,Ozgur等[3]首次应用L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在获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出血量少、植骨面积大和融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LLIF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而且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足,导致在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处理、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对LLIF的稳步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LLIF的应用在国内尚无相关专家共识。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4]进行LLIF专家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由工作组详细查阅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后,制定共识所用的调查问卷,并邀请以腰椎学组委员为主的国内65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过程先后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会议讨论,按照Delphi调查研究法对问卷中获得70%(含)以上专家同意的条目纳入共识范畴,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 01 LLIF的定义 LLIF是指通过腰椎侧方入路,经过或不经过腰大肌,对腰椎退行性疾患等进行治疗的手术技术。LLIF主要包括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LLIF、侧方腰椎间融合术(C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LIF)、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LaLIF)等[5, 6, 7, 8, 9]。 02 L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LIIF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腰椎后方入路技术优势明显。但因为其只是腰椎融合技术的手术入路和技术选择之一,会受到

微创脊柱外科-现状与发展

全网发布:2022-03-12 15:07 发表者:张强(访问人次:27) 微创是一种技术,通过微创技术解决传统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微创技术和传统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只是所用的方法不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副损伤小。如果我们把一种疾病的治疗目的比作旅行的目的地的话,我们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术式,就比如腰椎退行性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等)根据退变程度、患者症状和对治疗的要求,可采取单纯的减压手术、减压融合手术或者减压动态稳定手术。这些不同的手术就像旅行的目的地,比如上海、广州等。而微创技术和传统技术是到达的方式不同,比如原来是火车,现在改乘飞机了。坐飞机固然好,但是你要把 目的地搞错,也不能达到目的,比如你的目的地是上海,坐飞机去上海就代表目前合适的微创手术,但如果你坐上飞机了,却去了广州,那就不如坐火车去上海。 一个医生的智慧体现在对疾病治疗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一种疾病如何确定他的治疗方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目的地”。而如何达到“目的”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相对简单,而且都是国外的技术,中国人只是拿来用而已。 网上常有专家宣扬的内窥镜手术或者经皮射频手术只是微创技术的一种,是微创技术中最简单的,它能解决一部份问题,但有很大局限。 下面是摘自国内权威骨科网(:骨科在线) 的微创脊柱外科介绍,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微创脊柱外科。 在过去的十年中,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于是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组织牵开器及一些特殊手术器械的浮现,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小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手术的目的同样是对神经结构进行充分减压,稳定脊柱运动节段,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本文概述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现状,并对后路腰椎管减压及后外侧融合技术的关键生物学概念进行讨论。 一、传统腰椎手术面临的问题 腰椎微创后路手术建立在以下几个重要概念之上:(1)避免自动撑开器对肌肉的挤压伤, (2)避免剥离和切断重要肌肉的腱止点,特别是多裂肌在棘突上的止点, (3)尽量利用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肌肉解剖间隙入路, (4) 通过减小工作通道的宽度来降低对周边软组织的损伤。 脊柱后路微创手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降低对后方两组椎旁肌肉的损伤。(1)一组是深层的旁正中横突棘肌群,包括多裂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和短回旋肌。(2)另一组是较表浅的侧方竖脊肌群,包括最长肌和髂肋肌。这些肌肉从胸腰段脊柱开始向来延伸到尾端。其中多裂肌在脊柱动态稳定的维持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腰椎 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它通过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和融合相邻的腰椎骨,以稳定脊柱和减轻疼痛。 腰椎融合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外科 医生进行操作。手术切口一般位于腰椎部位,麻醉后医生会仔细清洗和消毒手术区域,避免感染的发生。然后,医生会通过切开肌肉组织和移开神经组织来获得对椎间盘和腰椎的可视化。接下来,医生将移除损坏或突出的椎间盘,并将相邻的腰椎骨表面光洁化,以便于骨融合。 在腰椎融合术中,医生通常会使用骨髓抹片、骨粉或人 工骨块填充切除的椎间盘区域。这些填充物有助于刺激新骨生长,并促进骨融合。有时医生还会使用金属螺钉、钢板或骨融合器等器械来稳定腰椎骨,以便于骨融合的发生。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和操作。 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一般在数小时内,取决于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手术难度。手术后,病人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便医生及时观察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通常需要遵守医生的康复建议,包括定期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正确的坐姿等。 腰椎融合术的效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手术后能明显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避免举重过重物品、维持良好的姿势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遵守药物治疗等。术后定期随访也非常重要,以确保

手术效果和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虽然腰椎融合术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但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进行此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等因素来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腰椎融合术。患者应该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以作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脊柱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通过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并融合相邻的腰椎骨来稳定脊柱和减轻疼痛。患者在手术后应严格遵守医生的康复建议,并定期复查和随访。尽管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但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来说,腰椎融合术可以带来显著的疼痛缓解和生活品质提高。

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o un-derwent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ODI)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effect.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36 ( 18 ± 6. 5 )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nd function was im-proved, postoperative ODI and V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preoperation (P<0. 05). All fusion segments achieved solid fusion, all these implants were in good places without displacement or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Conclusions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现状与前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现状与前沿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以及年龄 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旨在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与前沿。 一、病因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使得椎间盘中的软骨组织向外凸出,压迫了椎间盘周围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腰痛、下肢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过度和长期的不良姿势,如长时间弯腰、负重等。 2. 骨骼增生等引起的脊柱变形。 3. 腰部受伤或扭曲。 4. 长时间坐姿或站立姿势不变等引起的腰背部肌肉紧张。 二、诊断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 症状和体征: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局部压痛等明显症状,行 走和站立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减轻。 2. 影像学检查:采用X线检查、磁共振成像和CT扫描等技术检查患者的脊柱 情况,明确椎间盘的突出部位、大小和形态等。 三、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患病早期或轻度患者。主要包括止痛、消炎、物理治疗、按摩、针灸、理疗等措施。 物理治疗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包括热敷、冷敷、牵引等。热敷可以改 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代谢;冷敷可以减轻疼痛,消除炎症;而牵引可以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缓解神经根的压迫。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的患者。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椎板切除术、椎间盘摘除术和椎间融合术等。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 要方式。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恢复快,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沿技术。 四、中国的前沿技术 我国的医学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也不断进行着前沿研究和探索。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开始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如针刺、推拿、保健养生等。这些方法既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又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同时,我国的微创手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已经开始出现了能够实现精细操作 的手术机器人和数字化手术室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在保证手术精准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总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和处理。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沿,在治疗上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我们相信,在医学技术的支持下,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会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与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与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 出症治疗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 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關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融合术;腰椎间盘摘除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of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Methods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6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he tes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ectomy,and 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test group were short,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less,the operative indexe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V AS,ODI and JOA scores were respectively (1.6±0.3)marks,(20.5±1.9)marks and (18.6±4.2)marks in the test group and (2.4±0.5)marks,(26.6±2.4)marks and (16.1±3.7)mark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postoperative 6-month,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ectom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which is recommended to be selected. [Key words]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Lumbar interbody fusion;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ectomy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变,属于退行性病变类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麻木,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临床调查显示,8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能够获得良好效果,但20%的患者需要实施手术治疗。就目前而言手术方案较多,常规术式的缺点是损伤大、痛苦大,术中操作可能造成腰部功能损伤,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微创是外科手术的一大发展方向,近些年来应用普遍。该文对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了TLIF术式和PELD术式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的新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的新进展 王冠羽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射频消融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第一代射频电极为实心金属单极电极.由于电极周围碳化增加阻抗,使电流减小,阻止了对组织的进一步摧毁,于是出现了增加电极针的方法,由两个电极组成双极电极针,无负电极板.消融时电流由正电极针流向负电极针,大大减少了负电极板对皮肤的烧伤,是一种实用、微创、安全、可重复、不影响腰椎稳定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clinic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RF electrode is unipolar electrode of the solid metal. Carbonation around the electrode increases the impedance, which reduces the current to prevent the further destruction of the tissue,so increasing the electrode needle from bipolar electrode needle to two-electrode, and non-negative electrode plate,has occurred. During ablation the current flows from the positive electrode needle to the negative electrode needle, greatly reduc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burns on the skin, which is a pract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reusable , promising new technology with no influence on lumbar stability.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05 【总页数】4页(P892-895)

2023年椎间融合器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椎间融合器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椎间融合器是一种用于脊柱手术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脊柱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凸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脊柱相关疾病的增加,椎间融合器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椎间融合器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更多的人选择接受脊柱手术来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 其次,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椎间融合器市场的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材料也在不断改进。新型的椎间融合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手术成功率。 另外,政策的支持也对椎间融合器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为椎间融合器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包括减税、补贴等措施,使得椎间融合器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创新。 根据市场调查,目前全球椎间融合器市场规模约为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100亿美元以上。亚太地区是全球椎间融合器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欧美市场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椎间融合器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市场上主要的企业有美敦力、强生、慧腾、君实生物等。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种、改良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竞争市场份额。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也在逐渐崭露头角,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和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椎间融合器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椎间融合器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几年,椎间融合器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拓展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2023年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2023年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成熟手术方式之一。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比较,MIS-TLIF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复工快、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并且远期能达到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甚至更佳的疗效。 同时,MIS-TLIF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进步,MIS-TLIF存在的手术视野受限、学习曲线陡峭、射线暴露多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改善。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严重时可伴有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肌力减退、行走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已成为治疗L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1],然而传统TLIF需较长的手术切口,对椎旁软组织创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恢复较慢。2002年FOLEY等[2]首次提出微创TLIF(MIS-TLIF)能减少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加快术后恢复,并且能达到与TLIF基本相同的疗效。然而MIS-TLIF也存在手术视野受限、学习曲线陡峭、射线暴露多等问题[3]。 现将MIS-TLIF治疗LDD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01、操作要点 相较于腰骶肌劈开入路,临床多选用Wiltse间隙入路放置减压通道,因Wiltse间隙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无神经、血管穿行,较易分离且相对安全[4]。手术切口通常旁开后正中线3.5~4.0cm。 微创通道穿过皮肤、软组织、腰后群肌肉抵达操作区,显露椎板外缘和关节突关节,然后使用磨钻、椎板咬骨钳、超声骨刀切除部分上下关节突、部分椎板、外侧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及下行神经根[5]。将神经根拉向内侧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取出游离髓核并切除椎间盘,刮除上、下终板软骨面,完成对中央管、侧隐窝、神经根管的减压。随后置入大小合适的椎间融合器。 目前,MIS-TLIF手术内固定方式大致分为4种,即双侧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BPS)固定、单侧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BPS)固定、双侧切口UPS联合对侧关节突螺钉(UPFS)固定、单侧切口UPS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PS+TLS)固定。选择单侧还是双侧固定的学术观点尚未达成一致。 有研究发现,BPS与UPS的临床效果、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UPS存在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短期优势[6]。目前,UPFS与UPS+TLS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较少见,尚需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02、疗效评估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比较研究 马晓勇;胡向明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3(10)5 【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9 to August 2011 in our hospital,106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plan,52 cases with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as group A,and 54 cases with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s group B,the therapeutic condition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pla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84.6%,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98.1%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recovery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 and segmental angl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A,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group A was 3.8%,and the group B was 3.7%,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可恢复椎间高度和脊柱活动度的人工髓核置换术和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以及微创治疗等技术。 腰椎间盘可以分为正常、膨出、突出、脱出和许莫氏结节几种类型。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即活动度。影响脊柱节段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纤维环、韧带、小关节的作用,以及间盘的稳定作用,即所谓的三关节复合体。 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外科发展的趋势,微创脊柱外科主要有两类技术,一是间盘镜技术,第二类是经皮穿刺技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椎的稳定性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患者下地早,短期的治疗效果突出,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缺点是手术难度较大,操作要求精细,技术要求较高,医生研究曲线长,必须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才能取得满意

疗效,远期疗效目前尚无确切报道。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于间盘突出初次发作,突出部位为偏中央型且不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人手术效果明显,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对于极外侧型或是椎间孔狭窄的且反复发作的患者效果不佳。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尤其是椎间隙感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损伤、切口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术后复发等,其中以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在临床上处理最为棘手。 另一种微创手术方法是经皮髓核摘除术,目前可以归为这一类技术的治疗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用化学方法溶解髓核,如经皮臭氧腰椎间盘减压术、胶原酶溶解术等,以及经皮激光汽化冷凝技术。二是用物理学方法使间盘内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消失,如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等。 根据国际公认的脊柱稳定性理念,小关节和椎间关节(即三关节复合体)提供了稳定性。椎间关节提供了53%的稳定性,在Ebam实验证明,在部分切除椎板和关节突后,每个三 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性降至原来的81%。在切除椎间盘后,稳 定性降至64%。腰椎不稳与腰椎退变密切相关。椎间盘退变 是由于水分减少导致椎间关节容量减少,椎间关节间隙变窄,

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和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活动障碍等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需经过牵引、理疗和加强腰背肌锻炼等治疗可缓解症状,约10%-20%患者需经手术治疗。腰椎间融合术是目前公认治疗腰椎疾患的最有效方法,不仅能够恢复椎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并且能够提供椎间纵向支撑,更符合腰椎生物力学原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采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传统经典椎间融合植骨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会进一步加重邻近脊柱节段的退变,医源性融合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人们对传统开放手术持有怀疑态度。随着临床外科医师对脊柱后方软组织作用重要性的认识,传统腰椎后路手术对椎旁肌肉的广泛切开与剥离易引起多裂肌缺血甚至坏死,严重时导致肌肉萎缩以及神经支配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在手术后出现腰背顽固性疼痛和平背畸形等严重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降低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术者越来越重视对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及椎旁肌尤其是多裂肌结构及功能进行保护。本文就根据国内外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1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1.1生物力学研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国外学者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了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均提示腰椎能获得即刻稳定性。在以前的研究表明,单侧椎弓根固定的稳定性低于双侧椎弓根固定。Goel等[1]通过体内外生物力学实验及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了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效果,发现在屈伸活动时单侧固定的强度为双侧固定强度的57%,侧弯活动时为20%,轴向旋转活动时为18%。随后Sluky等[2] 进行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对稳定腰椎运动节段的屈曲,侧弯、轴向旋转强度单侧固定明显低于双侧固定,屈曲、侧弯活动时范围明显大于双侧固定。国内学者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董健文等[3]通过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研究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枚融合器椎间融合,发现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枚融合器融合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依次测量邻近节段的单角位移运动范围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都能使腰椎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何蔚等[4] 通过成人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模型生物力学研究,腰椎能获得良好即刻稳定性。从理论上分析,适当的内固定可以为腰椎融合提供理想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间植骨的融合。 1.2临床应用中的疗效研究 Kabins等[5]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腰椎后外侧融合,在单间隙融合术治疗L4/5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临床优良率达69%,融合率达97%,并建议单侧固定适用于单节段退行性脊柱疾病。Deutsch等[6] 随访6~12个月的34例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切口,患侧行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同侧行椎弓根螺钉固定(PSF),对侧不固定,病人OID指数为优达85%。单侧内固定使腰椎部分运动功能得到了保护,固定融合节段的刚度和强度适当降低,固定腰椎节段和邻近节段椎体的载荷得到了分散,因此邻近节段的退变降低。赵斌等[7] 在腰骶段疾患的患者应用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其近期临床疗效显著。刘涛等[8]在微创下进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临床效果显著。Tuttle等[9]通过椎旁正中入路经行TLIF及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均均获得了满意疗效,认为该术式失血少,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值得继续研究的腰椎后路微创术式。 1.3临床应用中的适应症

颈椎病及腰椎间盘治疗新进展

该病大致可分为六型,分别是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颈型:由于头颈部长期处于单一姿势,造成颈部肌肉、韧带和关节劳损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易疲劳,颈项强直、疼痛,不能长久看书和写字,晨起常感颈部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活等症状。 神经根型: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左右。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刺激和压迫了颈神经根而引起的病症。患者常感到头、颈、肩、臂和手部疼痛、麻木,且麻木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 脊髓型: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它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原因,对颈部脊髓直接压迫而引起的。当脊髓受压后,患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可出现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等症状。 椎动脉型:也是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它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病症。发病时,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晕,还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症状。每当患者头部向后仰、低头看书、突然转头、反复左右转头时,发生眩晕。猝倒是这种病的特有的症状,往往在颈部转动时,突然发生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患者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 交感神经型:这类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的。由于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它所支配的内脏、腺体、血管的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自感头枕部痛、头晕、偏头痛、心慌、胸闷、肢体凉、皮肤温度低等症状。 混合型:凡有以上症状两种以上的患者,统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主要是脊椎骨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和韧带钙化,致颈椎正常弧度消失、椎间隙狭窄。由于骨赘压迫脊神经根,可引起臂丛神经剧烈的疼痛,牵涉到肩、臂,放射到手指,时间久长,可引起相应肌肉萎缩;又因颈椎稳定性降低,在转颈、过度仰头或低头时,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致发作性眩晕、复视、耳鸣、视物不清、猝倒。 颈椎病除以上常见的症状外,还常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如心前区疼痛,类似冠心病样心绞痛;也可因骨赘刺激或压迫脊髓和脊髓血管,引起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或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延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