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枝新加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新加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新加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阳虚感冒|头身剧痛|阴阳易

便秘|妊娠恶阻|产后高热

一、阳虚感冒

赵守真医案:朱某,男。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复多斫丧。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某冬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

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治合证情: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构记、鹿胶、芦巴补肾诸品,调

理善后。

按语:本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因本方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况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病转恶化,此当所忌。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庶病可愈。

二、头身剧痛

程连禄医案:郝某某,女,40岁。因患血吸虫病,正值药后疗效,身体未复,又复感外邪,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经服APc,又重被而卧,汗出如雨,药后恶寒发热稍减,而头身疼痛加剧,如锥似刺,辗转不宁,呻吟不止,入夜更甚,后至粒米不思,昼夜难眠。曾服西药镇痛剂未能缓解,又服中药桂枝加葛很汤,疼痛依然,而来我处求治。

诊其脉,沉迟而细,见其证,颈项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寻思良久,缘思者身染血吸虫,近用锑剂治疗,大伤正气,后复感外邪,过汗伤阴,经脉失其得养,脉证相符,证属气阴不足,营血两伤,急投新加汤(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编者注)1剂疼痛大减,已能安睡。2剂疼痛已止,饮食如常,诸证消失。

按语:虚人发汗,伤津损液,经脉失儒。桂枝加葛根汤虽有津亏不润之证饥,但程度较轻,且其脉浮缓,项背拘急,与本证之脉沉迟,头身剧痛大异,故用之不应。本案脉证所现,与《伤寒论》所载完全相符,果投之神效。

三、阴阳易

潘澄濂医案:某男,一日下午,自觉头重肢痛,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

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腻,脉细而缓,体温37.5℃。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伤怠反剧,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仍予原方加减,未效。三诊时体温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末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久病状,

因而再三迫问,始露真情,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连服4剂,神气始复,眼赤亦消。

按语:阴阳易又称“房劳伤寒”,临床待征是身重乏力,热气冲胸,阴中拘急,腰痛臀酸,头晕眼花。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桂枝新加汤、烧挥散、当归四逆场、逍遥散等方治疗。

四、便秘

吉益南涯医案: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苦,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始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按语:年高气血虚衰,患大便秘结,本应补而通之,而误用泻下之法,且一误再误,大便虽通快一时,但阴津损伤,肠无津润,尔后复结。况令筋脉失养,身体疼痛,其病机正合桂枝新加汤证,径投之,病果己。

五、妊娠恶阻

余胜吾医案:刘某某,24岁,1963年12月6日初诊。月经3月末行,四肢瘦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眩晕,嗜睡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

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于次年七月份分娩,产后健康。

按语:本案参合脉证,为营卫不和,而以营血不足为主,故用新加汤在调和营卫基础上以益气和营。

六、产后高热

张圣德医案:张某,30岁。产后三天发热,体温40.2℃,头痛,恶寒有汗,舌苔薄微腻,脉象浮小数。乃产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虚外袭,以致营卫不和。

治当调和营卫,补虚退热。川桂枝3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太子参15克,嫩白薇10克,香青篙5克。2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消失。

按语:头痛,恶寒,有汗,脉浮,本为桂枝证,然发于产后,又有气阴两亏本质,不宜单用桂枝汤取汗.而宜新加汤益气和营,鼓正祛邪而安。

原文: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注解:发汗后,身复疼痛,为外未解,法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但脉见沉迟,为胃气内虚,津液不足,只凭草枣平淡之品己不能振兴,故加补中有力的人参和温中健胃的生姜以复胃气,更加芍药以滋津液。

按:表证而有里虚之候,必须扶里之虚,才可解外之邪。若只着眼表不解,连续发汗。表热虽得一时减退,但不久复如故,此时唯有

新加汤法,健胃于中,益气于外,邪自难留,表乃得解。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之必致其人津液内竭肉脱而死。本条所述,只是脉沉迟,里虽虚尚未见阴寒重证。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即本方亦不可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验案】宋某,女性,35岁,两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痛,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苔薄白润,脉沉迟。此属胃气沉衰,精气不振,营卫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拟健中益气,扶正祛邪之法,

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10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向后移延,时间缩短,三剂后热除,诸证悉愈。

本文转自小白郎中。

桂枝新加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新加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阳虚感冒|头身剧痛|阴阳易 便秘|妊娠恶阻|产后高热 一、阳虚感冒 赵守真医案:朱某,男。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复多斫丧。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某冬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 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治合证情: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构记、鹿胶、芦巴补肾诸品,调

理善后。 按语:本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因本方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况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病转恶化,此当所忌。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庶病可愈。 二、头身剧痛 程连禄医案:郝某某,女,40岁。因患血吸虫病,正值药后疗效,身体未复,又复感外邪,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经服APc,又重被而卧,汗出如雨,药后恶寒发热稍减,而头身疼痛加剧,如锥似刺,辗转不宁,呻吟不止,入夜更甚,后至粒米不思,昼夜难眠。曾服西药镇痛剂未能缓解,又服中药桂枝加葛很汤,疼痛依然,而来我处求治。 诊其脉,沉迟而细,见其证,颈项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寻思良久,缘思者身染血吸虫,近用锑剂治疗,大伤正气,后复感外邪,过汗伤阴,经脉失其得养,脉证相符,证属气阴不足,营血两伤,急投新加汤(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编者注)1剂疼痛大减,已能安睡。2剂疼痛已止,饮食如常,诸证消失。 按语:虚人发汗,伤津损液,经脉失儒。桂枝加葛根汤虽有津亏不润之证饥,但程度较轻,且其脉浮缓,项背拘急,与本证之脉沉迟,头身剧痛大异,故用之不应。本案脉证所现,与《伤寒论》所载完全相符,果投之神效。 三、阴阳易 潘澄濂医案:某男,一日下午,自觉头重肢痛,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 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腻,脉细而缓,体温37.5℃。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伤怠反剧,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仍予原方加减,未效。三诊时体温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末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久病状,

21.《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1.《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一、太阳水饮陈修园医案: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会亲,患头项强痛,身疼 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 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按语:头项强痛,服解表药无 效,知非表证,观其有小便不利一症,又见心下满,则为水气内停之候。盖水邪内停于膀胱,郁遏其经脉中阳气,阳遏而经脉不利,故 可见头项强痛、身疼等外证,看似表证而实非表证;水凝气结,里气不和,则见心下满等里证,似里实并非里实。所以本证汗下皆不宜用 ,当用利小便之法,而使经气外达则愈。二、癫痫李克绍医案:王某某,女,约50岁。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 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来学院找我诊治。望其舌上,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 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我想,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 ,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用中药治癫痫,可以选用怯痰、和血、解郁、理气、 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证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根据

以 上设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意。处方: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患者于一年后又来学院找我看 病,她说,上方连服数剂后,癫痫一次也未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现今胃病又发,只要求治疗胃病云云。因又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 。三、胃院痛毕明义医案;徐某某,男,27岁,1989年8月29日初诊。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患者自9岁之时因含水饺过多而当 即感到院腹胀满,同时腹泻,经治腹泻已止。从此之后,腹部经常胀满,吐酸水,饮食明显减少,反复吐血、便血,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 手术治疗,术后胃皖疼痛仍反复发作,多次住院。遍服甲氰咪呱、204胃特灵、保和九、参苓白术丸等药物,效果不显,进来诊。刻诊:不但空腹时疼痛,而且每因饮食入胃之后,即刻疼痛,有时即便饮入西瓜汁亦感疼痛,更为甚者,每固饮水、或饮茶后即感心口隐隐而 痛。若仰卧时,上腹部自感胀满,如有物堵其间,大便排解无力。面包萎黄,精神萎靡不振。舌质稍淡,舌体大,苔薄白、微黄而滑,边 有齿印。右脉浮弦,关虚大,左脉沉弦。诊为胃皖痛,属脾胃气虚型。给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炙甘草15克,白芍50克,白术50克, 茯苓50克,大枣30克,生姜50克。3剂后疼痛减其大半,饮食较前增多,胀满已明显减轻,宗上方仍服3剂,疼痛己止,胀满已除。为巩 固疗效,仍服上方10剂,而疼痛一直不发。按语:本案胃脘痛属虚证,以久病体虚,空腹疼痛,痛而喜按,脉虚气怯为辨。以本方治

伤寒论方剂脉络

桂枝汤证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兼证 3 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 麻黄汤证 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 2大青龙汤 3小青龙汤 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汤 蓄水证: 五苓散 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挡汤 3抵当丸 栀子豆豉汤 麻杏甘石汤 白虎加人参汤 葛芩连汤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阳虚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4桂枝加桂汤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阳虚兼水证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脾虚: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 肾阳虚: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 1甘草干姜汤 2芍药甘草汤 阴阳两虚 3芍药甘草附子汤 4炙甘草汤 热实结胸 1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寒实结胸 :三物白散 脏结证 热痞: 1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 寒热错杂: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 痰气痞证: 旋覆代赭汤 水痞: 五苓散 痞证误下后救剂 : 赤石脂禹余粮汤 上寒下热 :黄连汤 火逆证:黄芩汤 本 证 太 阳 腑 证 经 证 变 证 痞 证 结 证 虚 证 热 证 1栀子豆豉汤 2白虎汤 热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 承气汤:大、小、调味 实 润导法:麻子仁丸、蜜煎导法、猪胆汤 寒证: 吴茱萸汤 虚:朴姜夏草人参汤 湿热发黄:1 茵陈蒿汤 2栀子柏皮汤 3麻黄连翘赤豆汤 发黄 寒湿发黄:黄芩温胆汤 被火发黄 合病发黄:小柴胡汤 衄血证 血证 下血证 蓄血证 :抵挡汤 阳 明 本 证 变证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少阳 本证变证 四逆辈 四逆 太阴兼表证:桂枝汤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 太阴发黄证: 太 阴 本证 变证 1四逆汤 2白通汤 3通脉四逆汤 4白通加猪胆汁汤 5附子汤 6真武汤 7吴茱萸汤 8桃花汤 9正气虚陷 黄连阿胶汤 猪苓汤 兼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 阳郁四逆:四逆散 热移膀胱证 伤血动津 1猪肤汤 2甘草汤 3桔梗汤 4苦酒汤 5半夏汤 6半夏散 1理中汤 2四逆汤 霍乱 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4四逆汤加人参 5桂枝汤 阴 1枳实栀子汤 阳 2小柴胡汤 3理中汤 4牡蛎泽泻散 5竹叶石膏汤 少 阴 本证 兼变证 咽痛 寒 化 热化 寒热 1乌梅丸2麻黄升麻 错杂 3干将黄连黄芩汤 厥阴 当归四逆汤 吴茱萸 寒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厥阴热证:白头翁 热厥:白虎汤 寒厥:四逆汤 痰厥:瓜蒂散 水厥:茯苓甘草汤 阳虚阴盛:四逆汤 邪传少阳:小柴胡 痈脓致呕: 误治胃寒:吴茱萸汤 哕而腹满:承气汤类 实热 小承气栀子 豆豉汤 阳虚阴盛:通脉四逆 虚寒 温里:四逆汤 兼表 攻表:桂枝汤 厥 阴 本 证 厥证 呕 哕 下 利

桂枝新加汤

桂枝新加汤 目录 中药方剂 编辑本段中药方剂 【方剂名称】桂枝新加汤,又名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功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 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袪邪效能彰 【原文】《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按】本方证辨证要点为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本方证常见于急性商病后期,或各种慢性病中,当有表证和胃气虚症状时,可进一步细审是否有本方证。表证未解而有里虚之候,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本方则不能再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 泽泻汤 百科名片 泽泻汤为中药方剂名称,具有通脉泻热,治疗气虚,手足厥逆,三焦不顺的功效。 目录 基本信息 分卷信息 医家心法 展开

简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组成】泽泻5两(15克)白术2两(6克)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主治 【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编辑本段分卷信息 卷十二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异名】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组成】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石膏24克竹叶15克莼心15克茯苓人参各6克甘草桂心各3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哎咀。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五次服(一云水6升煮取1.8升,分三次服)。 【功用】通脉泻热。 【主治】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日漏气。 卷一一五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组成】泽泻45克熟干地黄(焙)60克五味子丹参玄参防风(去叉) 桂(去粗皮) 人参当归(切,焙)各45克白茯苓(去黑皮) 石斛(去根) 地骨皮各60克磁石(煅,醋淬七遍)90克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甘草(炙) 黄耆(锉) 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各45克【用法】上药十七味,粗捣筛。每服30克,先以水600毫升,加羊肾1只,煮取汁200毫升,去羊肾下药,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大枣3枚(去核>,同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主治】肾间有水,耳聋,经年不愈。

《伤寒论经方今注》之新加汤

新加汤 [经方组成] 方歌: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调剂用法] 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经书指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前人治验] 成无己: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荣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又曰: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 徐大椿:邪未尽宜表,而气虚不能胜散药,故用人参。凡素体虚而过汗者,方可用。 尤在泾jīng:东垣yuán曰,仲景于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治血脱者必益气也。然人参味甘气温,温固养气,甘亦实能生血。汗下之后,血气虚衰者,非此不为功矣。 山田正珍:发汗后,诸证皆去,但身痛未除者,是余邪未尽之候。其脉沉迟者,过汗亡津液也。故与桂枝以解来尽之邪,增芍药生姜,加人参以补其津液。其不用附子者,以未至筋惕肉瞤出恶风之剧也。 [常用药量] 桂枝二钱赤芍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六枚(剖开)党参三钱 煎分二次服。 [适应证候] 1)本为桂枝汤证,因误服发汗剂,或温覆过当,致汗出太多,原证未除,反遍身 疼痛,四肢拘挛,心下痞鞕yìng,脉沉迟者。(注:“鞕”古同“硬”字。) 2)汗出恶风,身体疼痛,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小便清;舌苔薄白,脉沉迟者。 3)常用于阳虚感冒、反复感冒、胃弛缓、胃痉挛、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心脏衰

弱、产后拘挛、大便不通、阴阳易等属于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者。 经方今注:中医将分布在肌肉皮肤中的津血称为“营血”。我们常用“气血充足”来形容一个健康人的身体,用“气血枯竭”来形容身体虚弱的人。所谓“发汗后”,系指发汗过多,导致人体的水液和津血流失过多,当人体肌肉脉络当中的津血亏虚时,虚本身会导致经脉失充、肌肉失养而“身疼痛”,虚导致抵抗力不足外邪入侵也会导致疼痛。第62条中脉沉体现出了发汗导致了阳虚,“迟”是血虚的缘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就是治发汗过当、气阴伤而阳未亡的有效方剂。凡不当发汗而误投发汗剂,或服用解肌汤方,因温覆过当而招致汗漏不止者,其结果往往招致伤津而损阳。假使到了亡阳的阶段,就得用四逆汤等。假使亡阳而又亡血脱液,就得用茯苓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假使阴虽虚,尚未至亡阳的程度,津虽伤,尚未至亡血脱液的程度,并且正气尚有向外抵抗的表现,那就得用桂枝加附子汤。假使单是气阴受伤,见证为时而汗出恶风,时而无汗形寒,微发热,身疼痛,四肢孪痛,心下痞,脉沉而迟者,便宜用新加汤。方中的人参能振奋胃机能,兼有补养作用,为中医补气阴的要药,不但心下痞硬和亡血脱液者少它不得,机能衰弱、抗力减退者,也少它不得。不过它和附子有点不同。附子只有兴奋作用而没有补养作用。人参除有营养作用外,还有振奋作用,这就叫做补气阴。这是本方与桂枝加附子汤的区别。或问新加汤、独活寄生汤皆为补气血、祛风寒之方,且独活寄生汤阵容强大,何以差异?曰:独活寄生汤为补气血、益肝肾、治风寒湿痹之方,证之临床,并无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表虚证。新加汤证属中风表虚(“痛处走窜为风”),病机为营卫不和、气阴损伤,调和营卫,补益气阴,非独活寄生汤所宜。 仲景附如是之方名者,因凡方剂当随证加减,勿使死守,不能固执一方。本条脉沉迟者,里证即为胃虚衰之应征。然表证尚未去,则如例用桂枝汤新加人参,增加生姜以复胃之虚衰,增加芍药以治身体疼痛也。东洞翁称本方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以治桂枝汤证而心下痞硬、身疼痛及呕者为定义,又主心下痞硬,或有拘急,或有呕证者。此良说也。然增量生姜多桂枝一两者,不惟使此药独治呕证,亦以辅佐人参,促进健胃作用,同时也是为加强药物达表的力量,将人参、大枣、炙甘草的滋补效果宣达到肌肉皮肤当中,这也是本方有美容皮肤作用的原因,加当归、黄芩等益营药物效果更好。故本方定义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有心下

桂枝汤

☆桂枝汤☆ ——附43首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南京中医药大学史欣德 一、组成与方证 1.组成: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 2.用法:上药前三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减4/7水量),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约与服药量等),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可大汗),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3.方证: ①《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sè,吝啬, ...,啬啬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微微)恶寒,淅淅 ..........者。 .....(xī,风雨声)恶风,翕翕 .....(xī,聚集,热郁不散)发热,鼻鸣干呕,头痛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 ......者。霍乱吐利止而身....者。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太阴病,脉浮 痛.不休者。 ②《金匮》:妇人妊娠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 ...............,无寒热。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 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 ...。 ..................,汗出 ③《医灯续焰》: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脚气发于太阳经,发热头痛恶寒,目眩项强,腰脊、身体及外踝后至小趾外侧皆痛。 ④《伤寒附翼》: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 提示: 体表症——程度不重的发热,恶寒,恶风,汗出,头痛,身痛——营卫不和 消化系症——干呕,气上冲,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脾胃不和(营卫出中焦) 二、药证与病机分析 1.药证分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其性散。临床作用广泛,有发散表邪,温经止痛,平冲降逆,通阳利水、温中补虚等多种功效。在外感(如桂枝汤、麻黄汤)、异常出汗(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肢体疼麻冷痉挛(如当归四逆汤、瓜蒌桂枝汤)、腹痛(胃脘、脐周、小腹)(如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气上冲(如奔豚气、喘、呕、心悸)(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便不利(如五苓散)、泄泻痢疾(如桂枝汤)、遗精(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等病证中运用机会较多。本方中主要取其温通卫阳,发散风邪之功。用以解除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身痛,气上冲等症。 芍药: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其性敛。为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之要药。临床主要用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 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 咳者。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 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 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 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 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 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 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15. 乌头桂枝汤:木方加鸟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波体冰冷之痹症、寒疝等。 16. 阳旦汤: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黄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米,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类证活人书》) 17. 桂枝加枯梗汤;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粘痰,难以咯出者,或有化脓证者。 (《皇汉医学》) 18. 桂枝加朴橄汤,本方加朴檄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腹证奇觉翼》) 【文献参考】 1

伤寒论经方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桂枝去芍药汤方:21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桂枝汤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桂枝汤 【桂枝汤条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387)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第十七篇) 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 【桂枝汤古方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现代用量】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红枣12枚 【桂枝汤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先温服一半,服后5—10分钟,饮热粥一碗,并盖被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大汗淋漓。若一服愈者不必再服。不愈,4小时左右如前法再服一次。发热汗出有规律可循者,宜服于汗出之先。 【桂枝汤主治】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鼻塞、流涕、喷嚏、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者。 2,时发热、汗自出。 按:发热汗出为本方主症。“时”之理解有二:一则固定之时发热汗出(应与阴虚发热汗出、疟疾发热汗出区别之);二则时时发热汗出(不含阳明病发热汗出)。 3.常自汗出。 按:常自汗出,除外感营卫不和外,尚有虚、实之证:虚证有阳虚、阴虚、气虚;实证有阳明病,须分别辨识之。 4.身疼痛。 按:身痛系桂枝汤之参考症,须有脉浮缓、汗出恶风、小便清白方可用之。同时要与桂枝新加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区别之。 5.气上冲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全)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全)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 “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

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 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 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 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展开全文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漿漿,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 6味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7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 6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桂枝去芍药汤 4味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5味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

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麻黄各半汤7味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8、桂枝二麻黄一汤 7味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9、白虎加人参汤 5味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10、桂枝二越婢一汤 7味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6味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 2味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3、芍药甘草汤 2味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4、调胃承气汤3味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

桂枝新加汤解

条文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注解: 1、发汗后。这是一个前提。指的是发汗后的一种情况。所谓发汗,是指医者使用促使发汗的药物治疗。一旦发汗,因人的体质不同,或者因医生使用药物的剂量不同,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复杂的情况。有的人发汗后,感冒的病好了,有的人却出现了一些因发汗而带来的意外情况。本条文就是描述这种情况。 2、身疼痛,脉沉迟者。这里是指发汗后的意外情况:出现身疼痛。按理说,如果太阳病的时候,寒邪束在体表,身体会痛,发了汗,把寒邪给排了出来,应该是不会痛了。但却还表现出疼痛的情况,是寒邪还在表吗?如果不摸脉象的话,很容易被误认是寒邪还在表没有出来。但脉象的沉迟却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脉沉代表病在里,迟代表寒,沉迟也代表了人的虚象。显然,发汗后只能解决了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里的问题,于是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发汗,体表的津液流失了,而里又有病,体内的的津液又无法送到补充。所以肌肉筋骨依然不得滋润,所以表现出痛的症状。中医称这种情况为:气血不足,营阴耗伤,经脉失养。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针对发汗失津,里有寒邪这种情况,一方加大补津药物剂量,如芍药,一方面要加大强脾胃剂量,如生姜,还要注重被中气虚弱。为什么要选用桂枝汤来做加减,因为桂枝汤是融和营卫的,是非常好的调各阴阳的基础方。而且肌肉疼痛的情况,用桂枝来解肌是不二选择,缺津的情况或以增加芍药来解决,而补中气使用人参和生姜是最好不过,又补津又益气,可以加强桂枝发起更大作用。如果单一的增加芍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显然,这个条文告诉我们,新加汤是一个专门用在发汗太过之后吃的处方,过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身疼痛,脉沉迟者”,意思是发到人有点虚,身体有点疼痛。这种程序比发汗太过,流汗水不止的情况稍为轻点,汗流不止的话,属于大汗亡阳了,要使用桂枝附子汤来。(见条文: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综上,条文告诉我们,当表里同病,但以里虚为主的时候,就当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以扶正祛邪并举,以扶正为主,故用桂枝新加汤。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 桂枝汤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配伍精妙、疗效确切、应用广泛,被后世誉为“群方之祖”,亦称“经方第一方”。 方剂解析桂枝汤仅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通调营卫;芍药味酸微寒,敛阴和营,活血通脉;桂枝与芍药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向外发散,向内收敛。炙甘草味甘,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桂枝、芍药与炙甘草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外可调和营卫、祛风除邪,内可调和阴阳。生姜味辛性温,开腠解表,和降胃气,温中止呕;大枣甘温,益气补中,养血润液;生姜味辛入胃,大枣、炙甘草味甘入脾,辛甘化阳可和营卫、调脾胃;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药合用,调脾胃、治中州。 本方虽小,却包含另外两个经方:桂枝、炙甘草相合,组成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能温通心阳,生阳化气,治疗心阳不足之心悸;芍药、甘草相配,组成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疏络益阴,补阴不滋腻,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经方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灵活加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明确垂范:①药量比例变化。如条文第117条增加桂枝的用量而成治疗奔豚气之桂枝加桂汤;第279条增加芍药的用量而成治疗太阴腹痛之桂枝加芍药汤。

②药味、药量增减。如条文第21条去芍药变成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增加芍药用量,并加大黄而成表里双解之桂枝加大黄汤;以及增加生姜、芍药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治疗血虚 外感之桂枝新加汤等。 原方应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主治太阳中风证。 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原文说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桂枝汤证的常症、常脉。 而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可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为桂枝汤证的主症、主脉,对比前两条原文可知临床上患者的证与候常有不齐,故临床只要见桂枝汤主证即可使用桂枝汤,不必要求症候齐全。 2.作为轻汗剂而发汗解表。 一般认为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不能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如原文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此条脉浮紧放在症候首位,强调寒邪重且正气较强,而桂枝汤发汗较轻,病重药轻,故不能使用。 但原文中也有多条条文说明太阳伤寒证可使用桂枝汤,比如: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此条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经典医案、方论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克),芍药四两(12克),生姜切,四两(12克),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服用方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泽,温服一升。 [治则方解] 病机:汗后营阴受伤,筋脉肌肉失养。 (1. 运到出汗,运动使得全身肌肉细胞代谢大大增强,需要更多的氧气,加重心脏负担,由于氧气还是相对不足,产生中间产物,如乳酸,使人运动剧烈的部位感到酸痛。运动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会使人代谢加快,加重器官负担,时间长了,会引起器官衰竭。热会使神经系统紊乱,轻者烦躁不安,重者神昏澹语。当病毒攻击身体,体温上升,代谢加快,抗体增加,有利于抗邪。但时间长了热使得代谢加快,会加重器官负担,引起器官衰竭。所以汗出散热,有利于身体。感冒汗出的人,脾气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卫气即抗体,营阴抗邪。所以用芍药补血,敛阴止汗。用桂草姜枣补脾气,以生产更多的卫气,营阴。感冒无汗的人用桂枝,甘草补脾气,麻黄,桂枝发汗,利小便。杏仁止咳平喘,通大便。使排邪的渠道畅通。) 治则:解肌祛风,益气和营。 方义: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重用芍药增强其滋阴养血、敛汗、解痉缓急之功。加用生姜宣通卫阳,并能解寒痛,加入参补益气血。 本方与桂枝加附子汤可见筋脉失养,身疼痛等症。且二方均由桂枝汤加减而成。但就病机而言,本方以气阴虚为主,表证不显著;加附子方以阳虚为主,恶风寒显著。本方用人参益气养阴,而加附子方中,加用附子补心阳之虚。 [辨证要点] 虚弱之人,发汗不当,可以出现伤阴和伤阳两种情况。若阳虚而汗漏不止者,则采用桂枝加附子汤;若阴血受损而身痛脉沉迟者,则

桂枝汤 伤寒论

1.伤寒论桂枝汤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中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中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中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伤寒论涉及桂枝汤加减的条文原文(这个要全,桂枝起的作用,加的药起的作用)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2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4.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5.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加桂汤——四条医案

桂枝加桂汤——四条医案 展开全文 5奔豚——曹颖甫医案 刘右,初诊,九月十六日。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六月每日晨泄,有时气从少腹上冲,似有瘦块。气还则绝然不觉。此但肝郁不调,则中气凝滞耳。治宜吴茱黄汤合理中。 淡吴萸四钱生党参五钱干姜三钱炙草三钱生白术五钱生姜三片红枣十二枚 二诊九月十八日。两服吴茱萸合理中汤,酸味减而冲气亦低,且晨泄已全痊。惟每值黄昏,吐清水一二口,气从少腹挟痞上冲者,或见或否。治宜从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汤,更纳半夏以去水。 川桂技三钱白芍三钱生草钱半桂心钱半制半夏五钱生姜五片红枣七枚,服后痊愈。《经方实践录》 6奔豚——岳美中医案 老友娄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远道来京就诊。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此中医之奔豚气,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

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数剂而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瘕块有或隐或现之候。心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阳明五十二:师解,凡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坚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剂,阳回泄止,寒消块化,续从大便而出,滑白黏联,状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 本条医案,呕吐腹痛者,胃气逆而不能食也,寒气凝结,木陷不行,贼脾腹痛也。此瘕块者,就是肠腑虚寒而停滞,阴滞气积而结块也。阴寒结滞,久不能去,阻格胃气不降,所以上逆呕吐,木贼腹痛也。肠为阳腑,阳腑阳虚,所以溏泄,脏寒阴盛,虚滞不行,木气郁结,所以结块。此案用桂枝加桂汤,此也是升清阳之脱陷也。后理中,加肉桂、茱萸者,也是温脏腑之寒,以行胃肠之停滞。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目录: 1、桂枝汤 2、桂枝加桂汤 3、桂枝加芍药汤 4、桂枝加大黄汤 5、桂枝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甘草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桂枝救逆汤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7、小建中汤 18、桂枝人参汤

1、桂枝汤 适应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如有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