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很多,除了阿Q,祥林嫂,闰土和孔已己等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少配角,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看客。

鲁迅描写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滑稽,接着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吧。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地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中国人民由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但不幸的是,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士联系在一起,棉队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食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鲁迅与《理水》

鲁迅及其故事新编《理水》 2008年03月07日13:32:54 中国柯桥网[发表评论] [大中小][打印] (一) 鲁迅堪称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撕破旧社会的假面和鞭挞丑类的罪恶,又以博大而仁爱的心胸、孺子牛的精神,将爱洒向劳苦大众,赢得了“民族魂”和“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等美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出生在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入绍兴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从宿儒寿镜吾读书。鲁迅自幼聪颖,勤学好问,涉猎广泛,爱看具有爱国民主思想和反抗精神的野史、笔记。他在故乡生活、工作近20年,深受越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陆游、王思任等越中先贤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又有较多机遇接触农村,亲近农民。13岁那年的家庭变故,更使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这一切,都为他的思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1898年,鲁迅毅然离开绍兴去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读书。在此期间,他接触新学,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社会发展观,成了中青年鲁迅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他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怀有科学救国的思想,曾著译出版《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中国矿产志》、《中国地质略论》、《说钼》等书文,并希冀通过习医解救国人的疾苦,促进他们对于维新的信仰。可是,那些颇具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偏见的日本同学对来自弱国的鲁迅的无端歧视,令这位热血青年不堪忍受。特别是在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时,鲁迅不时听到周边日本同学的狂热欢呼声,看到被指控为俄军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抓捕后杀头示众,而围观的许多同胞显现出麻木不仁、甚至凑热闹前来欣赏杀人艺术的样子,这极大地刺痛了他的心灵。鲁迅痛感学医并非紧要事,以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何等健壮,充其量只能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定第一要务是改变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这样,鲁迅决然弃医从文,从1906年开始了革命文学生涯。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并在故乡参加了辛亥革命。未几,绍兴政局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逆转,令鲁迅相当失望。1912年2月,他离乡应邀赴教育部工作。鲁迅一度彷徨、苦闷,但仍关心时局的

初探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

初探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 话题:休闲阅读拾金不昧嫉妒心理鲁迅 鲁迅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饱尝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段经历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爆发后,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可是昏睡的民众并没有被唤醒。鲁迅还清醒地看到民众的愚昧麻木对于革命的巨大危害。这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了他的启蒙思想。(参考《〈寻找精神家园〉?苦楚的教训》31页,程致中著)所以他的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其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打开鲁迅的小说,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的看客,他们表现不一。看客芸芸,他们的心理自然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人物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表现中窥探到他们不同的或普遍的心理。(一)嫉妒复仇的心理。所谓嫉妒,通俗说来,就是看不得别人的“优”,尤其是优于自己;所谓复仇,是因某种原因而恼恨,因恼恨而要泄恨。那些幸灾乐祸的看客中就不 乏心怀嫉妒和复仇者,看到平日嫉恨的对象落到这般困境,真是开心,他们为复仇愿望的可以实现而感快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风波》了。人们听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且是要辫子的,而七斤没有。首先“庆贺”的便是赵七爷,因为曾经被七斤骂成“贱胎”,一直耿耿于怀,今天终于得到了报复的机会,所以特意穿了那件轻易不穿以示庆贺的竹布长衫,来到七斤家。只要是对七斤不利的消息,那就全说出来,即使不可靠,也在所不惜。可以想见,但他看到七斤一家惊恐的情状时,那心里有多么的高兴了。其实赵七爷对于七斤的报复,何止是由于曾经被骂呢,细心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种报复还出于七斤一直抢着他的风头。因为赵七爷被公认为是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在他看来,那谈古论今、坐在中间受人尊敬、被人包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doc

2019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 更新:2018-12-07 16:45:58 2019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 选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后半生的生活方向和轨迹,很多考生因为高考填志愿时没有足够重视,要么浪费了不少分数;要么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里感觉“痛不欲生”。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正是说明志愿填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选大学应主要考虑哪些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招生计划人数和招生专业。今日将带你一起了解关于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鲁迅美术学院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知识。 注:2019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人数截至发稿前官方暂未公布,所以小编先整理了2018年鲁迅美术学院的招生计划专业的信息。考生务必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本文只作参考! 2018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人数和招生专业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选拔高质量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我院,使人

才选拔更好地与培养模式接轨,全面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学院党委批准,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现对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做如下调整,望广大考生周知。 一、招生类别、专业和考试科目 我院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按美术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书法学专业、美术学专业六大类别进行报名、考试。各类别的考试内容进一步整合统一,报考大连校区各专业的考生可分别在外省或我院考点参加考试。 1.美术学类(中国画、雕塑、绘画、摄影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各科满分均为100分)。 2.戏剧与影视学类(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各科满分均为100分)。 3.设计学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创意设计(素描、色彩两科满分均为75分,创意设计满分为150分)。 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日-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数字媒体艺术),考试科目为创意设计(满分为100分)。 5.书法学专业,按照以往的考试科目为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命题创作(各科满分均为100分)。 6.美术学专业:考生须参加省级美术类统考且成绩合格,学院不组织校考(但须按招生简章规定的程序报名),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 二、重要说明 1.考生最多可以在六大类别中选择两类报考,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能兼报其他类别,只能单独报名考试。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 “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留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这。”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看”祥林嫂的痛苦,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的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逐,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的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形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批判,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展示出他“忧愤深广”的小说意蕴和“精神界战士”的人格魅力。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疾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瘤视为改造

鲁迅美术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2011-2013年)

鲁迅美术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2011-2013年) 2011年 专业名称省内省外 国画212.58 222.42 版画214.02 221.4 油画227.82 237.3 雕塑219.54 232.38 水彩213 231.78 摄影245.78 254.15 影视摄影232.98 257.26 环艺265.4 270.8 服装255.8 262.96 城规259.2 264.52 染织255.44 261.68 纤维254.4 262.4 工业257.32 262.92 文258.4 文260 大连校区设计 理255.24 理261.64 文251.28 文253.64 大连校区动画 理247 理259.8 2012年 省内省外 专业 文科理科文科理科国画219.96 213 版画217.32 218.7

水彩218.76 216.6 油画232.2 232.56 雕塑227.4 228.96 摄影256.99 256.78 影视摄影256.48 256.32 环艺277.64 259.2 256.88 255.44 城规272.6 259.08 255 260.68 服装270 247.64 染织269.84 253.04 纤维264.44 255.4 工业273.04 262.6 250.28 252.64 艺术设计(大连)264.04 252.32 265.84 257.64 动画(大连)257.92 254.96 259.56 252.6 中日(大连)567.9 612 鲁迅美术学院按考生文化课高考原始分计算,外省文化课高考总分不足750分,按折合后的750分计算。在文化课成绩达到鲁迅美术学院要求的基础上,对考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状况考核合格后择优录取。 中国画、版画、水彩、油画、雕塑专业方向的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350分,外语单科分数线为65分,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 书法学、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方向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350分,外语单科分数线为65分,按专业课成绩80%与文化课成绩20%的综合分择优录取。美术史论和文化传播与管理专业方向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350分,外语单科分数线为65分,语文单科分数线为90分,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中日合作办学的服装设计、服装制板专业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400分,不设外语单科分数线,按专业课成绩乘以3再加上文化课成绩的综合分择优录取。 2013年 专业辽宁省外省 书法学295.04 285.64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茅盾笔名 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可是鲁迅先生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好心的批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批判来唤醒那些麻木的看客,唤醒那些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沉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生活在鲁迅那个年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心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做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这同样的角色。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做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所幸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可以说她是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驮上了更重的包袱,而自己却依然以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表现的冷酷、虚伪和保守。在得知祥林嫂和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说了两个“可恶”但是都是作为一个看客说的,他并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满心想的是自己的利益,祥林嫂被劫是对他们家的冒犯,正因为如此他感到恼怒,但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拥护者,他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这种上层社会的看客是可憎的,无情的。 《药》中同样描写了几位看客的形象,如花白胡子老头,他老于世故,圆滑善谈,精神上是麻木的,思想上是愚昧的,“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他见机行事的这番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革命者的不理解,正如鲁迅所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揭露的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看客,正是有了太多的看客,才有了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这是民族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这种赤裸裸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 ——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 【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悲剧 “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1]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 《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她们“特意寻来”,

为的便是看戏。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苦得多了,心便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她们在看戏的同时,也做足了戏:等祥林嫂说到悲伤处,便“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从这似是而非的同情中,她们获得了一份自我的崇高与满足。之后,又将这“故事”带走,作为其茶余饭后的谈资,飞短流长时的闲话。 再来看阿Q的游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好!!!从人丛中,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中国的看客向来热衷于看游街的,其热情堪比过年看大戏,并且也像观众要求演员般要求游街者表演。若唱了戏且激情豪迈,满足了他们看的欲望,他们便大声叫好;反之则要骂娘了。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得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2]在“看者”与“被看者”之间,也许他们本是同一阶层的姐妹弟兄(如祥林嫂和老妈子,阿Q和看客们),老妈子们与看客们也未必没有各自的悲哀与不幸。然而,在这“看”、确切地说是“鉴赏”同类苦痛的过程中,他们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从中达到自我满足”,[3]于是,就继续心安理得地苟延残喘下去。 在这里,鲁迅将尖利的笔触直指国民性批判的深处:“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无论是看戏还是做戏,戏院里最少不了的就是“瞒和骗”。不幸么,痛苦么,不要紧,只要没有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还是可以微闭了眼,装模作样地看下去、做下去的。这种“瞒”和“骗”上至知识分子,下到普通民众,成了全民性的生活态度。无怪乎有人说中华民族是除犹太人以外的又一个世界之最可怜的民族了:空有家园而无信仰,精神家园贫瘠而荒芜。无信仰意味着无原则,更无所谓“信”与“从”,只是“说着玩玩,有趣有趣的”,一切并不当真,一切皆可做戏,全民表演便形成了“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

2020年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章程

2020年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章程 一.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院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考我院的非美术类考生须在考前通过我院组织的专业加试,方可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没有通过专业加试者,所缴的报名费一律不予退还。 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0月10日-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7年9月24日-9月27日,每天 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我院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版画学科建设总结-鲁迅美术学院

版画学科建设 2014-2015年,在国家政策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版画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中,版画系的研究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版画系一如既往的贯彻学院各项要求和工作安排,在教学讨论和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继续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大力改进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目标,全面提高教学管理和办学水平,结合版画系具体工作情况和教学特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版画系建设措施、取得的建设成效和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1.学术方向 版画系根据学院教学改革指导精神,结合版画系专业教学特点和学科发展方向,本着稳定、求实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当代版画发展趋势与当代艺术教育规律,广泛论证艺术教学规律特点与人才培养、发展关系,在传承我院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继承版画系优良的教学思想前提下,结合当代艺术变化下的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我院当今必修课、选修课、学年、学分制教学总体模式,逐步确定了版画系的学术方向。 以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为目标,突出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针对性和社会应用性,强化人文教育和艺术素质相结合,建立学生未来艺术发展和人生价值体现的专业基础能力和社会拓展能力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改革为中心,以尊重历史现实,着眼未来发展为方向,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进

一步强化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并由此带动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深入思考及对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研究,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更充分的发展条件,形成教与学的平行发展和互动性促进作用。根据版画专业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要求,进一步强化基础课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规律性要求,同时与之对应的继续强调专业创作课的创新性、宽泛性及发展性教学指向,使基础课程与创作课程形成两条线索相互递进、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主干课程教学模式,在逐步明晰专业理论学习、人文学科学习的同时,形成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创作课程、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的,共同为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综合性课程要求及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有利条件的版画系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014年是版画系教学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极大的调整。增加了本科生素描等基础课的比例,原有的版画创作调整为版画综合媒介应用与表现,原有的素描创作调整为素描表现。在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及创造力,提高真、善、美综合的文化品味。 2.学术队伍 截至2014年底,版画系共有教职工17名,其中专业教师15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8名。教师中硕士学位6名,学时学位9名。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教艺出色”的老一辈知名教授带头、以新一代“锐意进取、水平一流”的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但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而且也将他们的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可是鲁迅先生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好心的批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批判来唤醒那些麻木的看客,唤醒那些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沉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生活在鲁迅那个年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心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做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这同样的角色。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做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所幸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可以说她是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驮上了更重的包袱,而自己却依然以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表现的冷酷、虚伪和保守。在得知祥林嫂和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说了两个“可恶”但是都是作为一个看客说的,他并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满心想的是自己的利益,祥林嫂被劫是对他们家的冒犯,正因为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内容提要】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local colour小说理论如何与中国文论对接与转换,在茅盾与周作人之间初步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后来被鲁迅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即寓乡土思念、民生关怀和乡土批判于一体的乡土文学观。【关键词】乡土文学理论;鲁迅;周作人;茅盾 在对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颇有各家自说自话的趋势。分歧的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历史上的分歧和政治语境的变化,使“乡土文学”这一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复杂概念显得迷雾重重,本文试图追溯乡土文学理论从酝酿到形成的历史,缕析乡土文学的内涵,从而为被泛化、模糊化和狭义化而令人莫衷一是的乡土文学寻找理论支点。 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而言,“乡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汇,其基本含义是明确的,其一是指“家乡”或“故乡”,《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中“乡土”,指的就是“家乡”、“故乡”;其二是指“地方”,曹操《土不同》“乡土不同,河朔隆寒”中“乡土”即指“地方”,直接与地域特色、气候景物相联系。乡土的这两个基本含义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形成了悠久的乡土意识,不同于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对乡土意识的理解:“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在乡里社会大多数成员中普遍流行的民众意识”称为乡土意识…’,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意识是指基于第一层含义的思乡情怀,和基于第二层含义的对地方景物的追怀,以及由这两者生发的对有关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的抒写。历史上我们高度发达、幅员辽阔的农业社会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心理,而落后的交通条件,特定的考试、取士、游宦制度,又使许多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因此思乡主题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鲜明特色。士子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得秀才资格之后,就踏上了漫长的赶考、游宦之路,往往“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长时间离开家庭、离开故土,隔断了与亲人的信息沟通,年轻的妻子、年迈的慈母,还有手足情谊,构成了思乡的主要内涵。由对人的思念过渡到对地方景物的追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主题在怀人念物中自然渗透到对能给人带来高度快乐的节日、风俗的怀恋中,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歌,就记述了寒食节不生火、重阳节佩插茱萸等风俗。虽然我们可以感觉、体会、领悟到古典文学传统中浓郁的乡土意识,但在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发生大规模的碰撞之前,我们的古典文论一直没有对之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提炼。换言之,乡土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成果之一。

鲁迅美术学院最新美术鉴赏论文!精心整理!强力推荐!

神在人间 ——从《庞贝城的末日》看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碰撞 一、庞贝城的末日 公元79年8月末,好几百年都没有动静的维苏威火山突然苏醒了。在山的峰顶上出现了灼热的气体和灰烬的巨大烟雾。随后,剧烈的地震开始了。悬挂在维苏威火山上的乌云越来越低了。只有巨大的闪电般火光的爆发冲破这已降临的昏暗。吓得失掉理智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家和财产逃跑了。可是,当暴雨般的石头和灰烬从火山口里喷射出来的时候,还有许多人没有来得及逃离城市。这些喷出来的石头和灰烬覆盖了两座繁荣的罗马城市——赫尔库南奴姆和庞贝,这层东西的厚度有8~9米深。喷发出来的炽热的倾盆大雨使这些物质凝固,形成了一个灭亡了的两座城市的大坟墓。 关于这场惨怖的大灾难的故事,在人们的记忆里还保存了很长的时间。可是几个世纪过去了,已经没有人记得,赫尔库南奴姆和庞贝的正确位置是在什么地方。农民偶然地因为掘水井,发现了一些古代墙壁的遗迹。他们没有想到这就是由于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而被埋藏了的房屋的墙壁。 只是在大约二百六十年以前(1748年),人们才开始在这个地方进行发掘。从挖掘出来的铭文得以知道,位于灰烬下面的就是庞贝城。考古学家逐渐挖掘出个别的房屋,后来有街道,最后是古城的整个地区。在那一层神秘的石头和灰烬下面,这一切都保持着遭难时的原样。考古学家们清理了被保存的东西,使毁坏和损坏了的东西恢复了原状,庞贝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知道二千年前意大利城市的日常生活。 二、画家勃留洛夫 1827年,勃留洛夫随考古队考察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发掘。此时,毁于公元79年一次火山爆发的庞培城遗址,许多古代的艺术品已重见天日,这在欧洲引起人们对古代艺术的向往之情,更使得勃留洛夫惊叹不已,他当时便产生了一个构思:表现这个古代毁灭时震撼人心的场面。 画家用了六年的时间,收集资料,仔细研究史料和考古学资料、反复思考,特别是他阅读了当时的这一事件目击者小普里涅依的描写后,终于决定自己要表现惨剧最高潮的一刹那——人类在“末日”临头时的恐怖的精神状态:宏伟的建筑物正在毁坠,雕像正在崩落,惊慌失措的人群正在东奔西窜,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并且还决定尤其要突出表现人们在末日到来时相互支持的人类高尚的道德的一面。 在仔细研究了史料和考古学资料、特别是阅读了当时的这一事件目击者小普里涅依的描写,画家最后决定表现惨剧最高潮的一刹那:宏伟的建筑物正在毁坠,雕像正在崩落,惊慌失措的人群正在东奔西窜,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充满动势的构图,构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的光,人物的痉挛性的动作,他们疯狂的表情及绝望的表现——这一切都加强了画中的悲剧性的激情

[鲁迅,作品,看客]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 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 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些乡村老女人们(看客们)正是在“看(听)”祥林嫂的痛苦时,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些乡村老女人们(看客们)正是在看(听)祥林嫂的痛苦时,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多次写到了先驱者牺牲后,鲜血和心肝被吃的事件。小说《药》里革命志士夏瑜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而与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乡亲华老栓夫妇却迷信邪说,用开茶馆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包洋钱,买了用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为生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但最终小栓还是命丧黄泉,先驱的血不仅白流了,而且白吃了,这是双重的悲哀。因此看客们不仅鉴赏着先驱者的牺牲,而且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吃掉先驱者,这才是古往今来一切先驱者和革命者最深层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增加一点刺激,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深感悲哀。 总之,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的灵魂,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所以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绝望的精神状态的加深,灰色状态的浓烈,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精神独立的愿望,要求国人具有完整、完善的自我意识的思想。

鲁迅美术学院历年美术校考试题

鲁迅美术学院2018年美术校考考题 辽宁考点 素描考题:男青年半身像写生。 色彩考题:创意色彩,盆栽一个,透明剥离力被一个,睡觉婴儿石膏像一个,勺子一个。 速写考题:场景默写,运动会。 (成都考点) 素描考题:半身像男青年写生, 色彩考题:提供照片,塑料杯,勺子,一个婴儿躺着形状的工艺品,一个植物盆。速写考题:四开场景速写默写,运动会,要有三个人。 鲁迅美术学院2018年设计类校考考题(省外考生) 考点信息:沈阳、桂林、太原、兰州、郑州、杭州、成都考点 小时2人像产品设计模型、一个漏斗、一把锤子。时间::素描静 物.

创意色彩:一个放盘子的陶罐、一个茶壶、一个仙人球盆景、一个玩具模型 创意设计:《数字化生活》 要求:

一、用下面提供的基本素材组成一幅彩色装饰画面。 1、外卖小哥(必选) 2、共享单车、二维码、表情包、游戏柄、无人机、VR眼镜(任选其中三个) 二、尺寸:24cm×30cm 三、画面中不允许出现汉英等文字 ) 黑白除外(四、限用五种以下颜色. 五、限用水粉、水彩、马克笔表现六、横式使用试卷,条码在左侧。 时间:3小时 鲁迅美术学院2017年美术考题 设计类考题 省外考试第一场: 素描:半身人物像写生 色彩:食盒,水烟壶,马形布偶,某种透明酒瓶

速写:劳务市场 第二场:素描:2小时,满分75分某种水壶,钳子,青椒【,4K】 色彩: 】4K分,75小时,满分2旱冰鞋,围巾,报纸 【.

创意设计: 分】150小时,满分3题目:《经典与自然》【.

沈阳校区考题 沈阳第一场: 素描:男青年 色彩:老式听筒电话,白瓷器的酱油桶,变了形的奶瓶,七星瓢虫的小摆件速写:以美术馆为背景2女1男为画面场景的场景速写 第二场: :几何体素描 色彩:书、电熨斗、提包、盛满水的杯子。 创意设计:风筝与屋檐 大连校区考题 素描:青铜鼎,扇子,青铜铲形币,串 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