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治安管理基础理论教案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最新治安管理基础理论教案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最新治安管理基础理论教案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最新治安管理基础理论教案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与特征,了解治安行政法的分类,明确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掌握治安行政执法与行政法制监督。

教学重点、难点:治安行政法的特征,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治安行政执法与行政法制监督。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治安行政法,是规范国家治安行政权力以及规范国家治安行政主体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治安行政主体行使其治安行政权力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治安行政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做好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公安机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原则,严肃、文明、公正执法,治安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与特征

一、治安行政法的渊源(详见教材P113)

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也称治安行政法的法源,它是一系列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来源及表现形式。作为行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主要有: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五)行政规章

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可以统称为行政规章。

(六)法律解释

(七)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

二、治安行政法的特征

治安行政法作为行政法的一部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规范内容的广泛性和易变性

现代治安管理活动不仅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户政管理、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专业保卫管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管理、治安案件查处、治安灾害事故查处、紧急治安事件的预防和查处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域,而且管理内容极其丰富,既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又涉及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权利,既要管理自然事件引起的事故,又要查处人类自身的违法行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都有治安管理的踪迹。因此,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需要治安行

政法加以调整的客观需要,从根本上决定了治安行政法规范内容的广泛性。

在治安行政法律规范中,以宪法、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那部分法律规范一般具有稳定性,而数量多、地位重要、实用性强的以法规、规章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规范却易于变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相对具体的治安行政法规范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又极其广泛,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治安管理大量引入、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管理手段和安全防范的技术含量显著提高,而且技术类规范更新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人治”转向“法治”的进程中,包括治安管理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变化,治安行政活动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治安行政法也只有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经受立——改——废——立的快速洗礼,才能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期的改革、稳定提供治安法律保障。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以法规、规章形式表现出来的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必然具有易变性。

(二)规范形式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治安行政法不同于刑法和民法,有一部集基本规范为一体的统一法典,而是散见于各种法律规范之中,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点。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第一,治安行政法虽可谓行政法大家庭中的“资深成员”,但不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加上规范各种治安行政关系的基本原则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则虽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成熟,因而不具备将之编撰成统一法典的条件。第二,作为治安行政法调整对象的治安管理关系既广泛又复杂,不同的治安行政关系之间又存有较大差异,用统一的规范予以调整难以做到;第三,与社会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治安行政关系变动性大,稳定性低,由位阶较低、立法程序简便的法规和规章调整,而不由统一的法典进行规范,可能更为适宜。

当然,治安行政法不存在统一法典,并不意味着治安行政法没有法典。在我国,治安行政法的很多领域已形成局部性的法典。如: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赔偿法、人民警察法,等等。

(三)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合一性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泾渭分明,各自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治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也不例外。但区别在于,一方面,治安行政法的程序性规范除行政诉讼法之外,更主要的是治安行政程序法规范,它和治安实体性规范往往相互交织并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另一方面,即使行政诉讼法规范已独立成篇并归入诉讼法法律部门,但其与行政法的实体内容仍然“血肉相连”,以至于其条文中就包含了诸多实体性规范。再者,尽管某些治安行政程序性规范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如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程序等,但由于公安机关的职权涉及公民权利的众多领域,职权的行使又有其特殊性要求,因而,这些代表共性的行政程序性规范,仍不足以完全调整治安行政行为。所以,具体的、特殊的治安程序性规范常常与规定公安机关治安职权的实体性规范共同构成一个法律文件。

(四)效力的警察强制性

强制性是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之一,公法(如刑法、行政法等)规范尤其如此,但治安行政法律规范仍有独特之处。一方面,治安行政法律规范的大多数内容涉及治安强制措施、控制、制裁手段以及治安处罚的措施和方法,强制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堪称行政法“家族”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规范中的某些权力,如拘留权、强制传唤、约束和搜查的权力,是其他法律规范所没有的,其

持有者只能是警察机关,且只能由警察机关行使。因此,效力的警察强制性成为治安行政法规范的独有特征。

(五)制定部门的多边性

从上述治安行政法律规范的渊源可以看出,治安行政法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和法律文件以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都特别多,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宪法规定的一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这一多级立法体制在治安行政法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不仅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有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可以立法,有权的行政机关也可以立法。与形式单一、数量有限,且只能由最高权力机关加以制定的刑法、民法等法律相比,这些治安法律名目不同,数量繁多,种类不一,有多重位阶,其效力也有很大差别。多级治安行政立法体制归根结底是由治安行政法内容的广泛性、易变性和规范的技术性决定的。

第二节治安行政法的分类(详见教材P118—121)

治安行政法的内容包罗万象,为研究和实施治安行政法律规范方便起见,有必要对其加以分类。基于不同的标准,对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可进行不同的分类。下面是几种主要的分类:

一、按调整对象分类

(一)调整治安管理主体的法律规范

(二)调整治安管理客体的法律规范

二、按法律作用分类

以治安行政法律规范的作用为标准,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可分为治安行政管理类法律规范、治安行政处罚类法律规范和治安行政监督类法律规范三种。

(一)治安行政管理类法律规范

(二)治安行政处罚类法律规范

(三)治安行政监督类法律规范

三、按制定的目的与依据分类

以治安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的目的与依据为标准,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可分为执行性治安行政法律规范、补充性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和自主性治安行政法律规范三种。

(一)执行性治安行政法律规范

(二)补充性治安行政法律规范

(三)自主性治安行政法律规范

四、按规范的业务内容分类

以规范的业务内容为分类标准,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大体可分为以下七类。

(一)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管理法律规范

(二)特种行业管理法律规范

(三)危险物品管理法律规范

(四)消防管理法律规范

(五)交通管理法律规范

(六)户政管理法律规范

(七)出入境与边防管理法律规范

(八)其他治安法律规范

除上述7类法律规范外,还有一些无法归入其中的其他治安法律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有三类:一是专门系统和单位治安管理的,如公安部制定《重要会议安全警卫工作规则》、公安部、国家经贸委制定《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暂行规定》等。二是保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的,如《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非居民长期旅客进出境自用物品监管办法》等。三是其他部门行政法中需要由治安管理机关执行的,如公安部制定《公安机关参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指导意见》,建设部、公安部制定的《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等。

第三节治安行政法律关系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是指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在调整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讨论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其目的在于用法的方法,界定治安管理主体与治安管理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包括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应有的权利与义务之界限,将治安行政权力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从而使“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一)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具体的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根据其在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可以分为两类:治安行政主体和治安行政相对人。这两者都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具有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1.治安行政主体

治安行政主体是指在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行使治安行政权力或治安管理职权,主动实施治安管理活动的组织,它包括治安行政机关(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治安行政机关(机构)。值得注意的是,治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不是治安行政主体。所谓治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指受治安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委托行使一定治安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它行使一定治安行政职能时,必须以委托治安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且由委托治安行政机关对其治安管理行为向外部承担法律责任。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处罚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受委托(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的条件,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在从事此类委托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认真审查被委托组织的资质条件,确保委托行为合法有效。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据行政组织

法以外的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治安管理职能的组织。它的法律地位表现在:第一,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治安行政职能时,是治安行政主体,具有与治安行政机关(机构)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第二,被授权组织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治安行政职能,并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治安行政职能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第三,被授权组织在非行使治安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有治安权力,不具有治安行政主体的地位。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授权乡(镇)人民政府在县级公安机关的委托下行使部分治安处罚权。

但是,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或称社会治安防范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保卫组织(内部保卫组织)、群众性治安防范组织(治安保卫委员会、治安联防队和义务消防队等)和保安服务公司,只有“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权利即协助的权力而非管理的权力。因此,这类组织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治安管理主体的资格和权能,不是治安行政主体。

2.治安行政相对人

治安行政相对人是指受到治安行政权力的直接影响,与治安行政主体相对,并在与其形成的治安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公民或者组织。包括我国的公民、组织以及在我国境内的外国公民和外国组织等。

(1)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公民即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2)组织。作为治安行政相对人的组织有国家组织、社会组织和一定条件下的外国组织。

国家组织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的统称,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等。作为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组织,其作为行政相对人有一定条件。以行政机关为例,任何一个行政机关,在依据自身职权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于其他行政机关的管理,当某一行政组织(如教育行政机关)成了另一无隶属关系的行政组织(如公安机关)的管理(如消防监督管理)对象时,它便成为该行政机关的相对人。其他机关莫不如此。

(二)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影响或作用的对象或标的,它是权利和义务的媒介。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很广泛,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身

人身指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份。治安行政行为可以对人的身体和身份发生直接的作用。针对人的身体的治安行政行为如行政拘留、强制收容教育、强制隔离、强制治疗等;针对人的身份的治安行政行为如居民身份证管理、护照管理等。

2.行为

行为是指治安管理法律关系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又称积极的行为,即要求去从事一定的行为;不作为又称消极的行为,指对一定行为的抑制。它既包括治安管理法律关系主体的作为,如:治安行政主体指挥交通的行为、紧急状态下的征用行为、强行铲除罂粟等,治安行政相对人治安协助行为、交通违章行为等;也包括治安管理法律关系主体的不作为,如:治安行政主体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不予制止或处理、对公民的申请不予答复等,治安行政相对人在指定期限内不交纳罚款、不拆除违章建筑物等。既包括合法行为,如依法扣押财物、强制戒毒等,也包括违法

行为,如私自种植罂粟、赌博等。

3.物

物指一定的物质财富,是可为人们所支配并有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资源。物本身没有意识,但它往往成为治安管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媒介,如没收的枪支、管制刀具和弹药,许可运输和使用的放射性物品、化学危险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罚款的表现形式人民币以及强行铲除的罂粟等。

4.精神产品(财富)

精神产品包括知识(或智力)产品和道德产品。前者指主体从事智力活动(如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表演等)所取得的成果,如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以及不属于专利权范围的科技成果权、商业秘密等;后者“指主体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物化或非物化的道德价值”,包括公民的名誉权和荣誉权。如治安行政主体授予相对人的某种荣誉称号就有可能成为治安行政奖励关系的客体。

(三)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治安行政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就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无论是治安管理部门,还是治安管理相对人,在法律关系中都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

1.治安行政主体的权力与义务(职权和职责)

治安行政主体的权力,即治安行政权力,又可称为治安行政职权,是治安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的、实施国家治安行政活动的资格和权能。

根据我国的治安行政法律规范,治安行政主体的权力具体包括:治安行政许可权、治安行政命令权、治安监督检查权、治安行政征收和征用权、治安行政强制权、治安处罚权、治安裁决权、治安行政奖励权、治安行政救助权、治安行政确认权、治安行政调解权等。

治安行政主体的义务,即治安行政义务,又可称为治安行政职责,是治安行政主体在行使治安行政职权过程中依法必须承担的义务,它是治安行政职权的“孪生兄弟”。治安行政主体的义务具体包括: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不失职;遵守治安权限,不越权;符合法定目的,不滥用职权;遵守治安行政执法程序,避免瑕疵;遵循合理性原则,避免治安行政行为失当等。

2.治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

治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在治安行政管理领域中具体化,是和治安行政主体的义务相辅相成的:治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同时构成治安行政主体的义务。

根据我国的根据我国的治安行政法律规范,治安行政相对人大致有如下权利:参加治安行政管理权、治安状况了解权(或知情权)、隐私(包括阴私)保密权、协助治安权、受法律平等保护权、建议、批评、控告和揭发权、行政和司法救济权、受益权、获得补偿、赔偿权等。

治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主要有三项:遵守治安行政法律规范,服从治安行政命令,协助(配合)治安行政管理。

二、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一)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为治安管理主体

治安行政职权的行使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的客观前提。没有治安行

政职权的存在及其行使,治安行政关系无从产生,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也就无法形成。治安行政(或管理)主体——公安机关及其法律、法规授权(治安权)的组织是治安行政职权的享有者,决定了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公安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治安权)的组织。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公安机关,仅在例外情形下,依照法律、法规取得授权的组织才成为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

(二)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是指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意思表示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1.法律地位不对等

治安行政主体在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主导或优越地位,它与治安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模式为“命令——服从”,区别于以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民事法律关系。治安行政主体实施治安管理的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进行,因而具有法律强制性,针对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形,治安行政主体可依据自身法定职权直接强制其履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可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相对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同样情形中,相对人则无权针对治安行政主体采取上述行动(但有权诉诸司法机关请求法律保护)。

2.意思表示不对等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是治安行政主体单方意思表示的结果,大都不以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即协商一致)为必要条件(行政合同或许是一个例外),且不受相对人异议或反对的影响。具体而言,治安行政主体履行治安管理职能,行使治安权力,无须征得相对人的同意;即便在某些情形下治安行政主体也征询或依法应当征询相对人的意见,但相对人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或能否起决定作用,仍然取决于治安行政主体的独立判断和单方意识表示。换言之,治安行政主体所实施的治安管理行为,不仅无须征得相对人的同意,而且不会因为相对人的异议或反对而无效或不执行。

3.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治安行政主体在从事治安管理活动时,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治安行政实体权力,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这是国家法律对治安行政主体设定的一种职责、一种义务,其本质是国家立法权对治安行政权的制约。从行政法学角度看,实体性规范赋予治安行政主体的权力(即治安权力),大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治安行政主体无权任意转让,更无权放弃,否则就是失职或渎职。同样,程序性规范设定的义务,对治安行政主体而言,是一种法定的程序义务,必须遵守而不得任意增减或违反,否则即构成程序瑕疵,导致治安行政行为无效或被撤消;对治安行政相对人而言,这类规范则构成其应享有的程序权利,当治安行政主体不遵循法定程序而为治安行政行为,相对人有权向上级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请求宣告该行为无效或要求撤消,也有权自动放弃其权利。质言之,在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治安行政主体既不能任意转让或放弃其职权(实体权利),也不能任意增减或违反其职责(程序义务);相对人在必须履行其义务的同时,却可以自由处置其权利(主要是程序性权利),两者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三)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法定性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法定性,是指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有关法律规范事先加以规定,无须主体双方协议商定。即,主体之间既不能自主约定相互的权利义务,也不能自由选择相互的权利义务,而必须

依照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四)治安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具有重合性(双重性)

治安行政主体地位的双重性决定了治安管理主体实体权利和义务的重合性。治安行政主体既是权利主体(相对治安相对人而言),依法行使治安权力,对社会实施治安管理;同时又是义务主体(相对国家而言),为国家行使治安管理职能。因而,治安行政主体的某一治安行为在一种关系(治安行政主体和相对人的关系)中是行使权利的结果,在另一种关系(治安行政主体和国家的关系)中则是履行义务的结果。这种治安权利、义务的相对性和转化性往往意味着权利或义务的双重性。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在多数情形下是分开的。在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形下,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也会出现重合。

(五)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大多依据行政程序或通过司法程序加以解决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之所以大多依据行政程序加以解决,国家之所以赋予治安行政主体以一定的调解权、裁判权和复议权,部分是行政效率的需求,部分是因为治安管理活动极负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且涉及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诸多领域,面广量大,单纯依靠法院无法解决治安管理的“燃眉之急”。

三、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任何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都离不开特定的条件和原因,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也是如此。治安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前提条件,而引起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的直接原因通常被称为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种)。治安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仅仅为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提供了可能,只有特定的法律事实出现,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一)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指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取得某些治安行政法上的权利和承担某些治安行政法上的义务,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的实际构成,它意味着一种原始的、初创的、新的法律关系的形成。其产生原因包括:

1.法律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2.法律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二)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产生之后、消亡之前,其主体或内容发生的某些变化,其变化同样基于特定的法律事实,通常包括两种情形:1.主体变更

2.内容变更(包括数量变更和性质变更)

(三)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消亡

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消亡,是指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充分行使和履行,或者基于特殊事件的发生,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行使或履行,它也有两种情形:

1.主体消灭

2.内容消灭

第四节治安行政执法与行政法制监督

一、治安行政执法过程(或阶段)

“执法”是“法律执行”的简称,治安行政执法即治安行政法律执行。治安行政执法过程就是治安管理机关具体实施治安行政法、处理治安案件的过程。它既是治安行政权的运行过程,也是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连续而分阶段进行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阶段

(二)寻找并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

为准确适用治安行政法,此阶段需要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适用何种法律规范最为适宜,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

1.选择特定种类的治安行政法律

2.选择适当的法律规范

(三)作出并执行治安行政决定

二、治安行政法制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对行政主体和国家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行为的监督,是整个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安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以外的主体依法对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是否依法行使治安行政职权和遵纪守法进行的监督。其中,治安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主体;治安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治安行政主体以及国家公务员,即公安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治安职权的组织和人民警察;治安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公安机关行使治安职权的行为和人民警察遵纪守法的行为。治安行政法制监督是治安行政“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也是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

治安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和国家机关以外的主体的监督。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尤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治安行政法制监督的最重要的主体。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治安行政立法的监督,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务院治安行政法规的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政府规章的监督,其他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相应地方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此类监督可以通过备案制度进行,也可以应其他监督主体的审查请求进行。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对各级公安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一是质询。质询的问题和内容是治安行政执法中公众反映强烈的或影响较大的事项等。回答质询的方式是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到会接受质问并作出回答,或者由受质询的公安机关向权力机关递交由负责人签署的书面答复。

二是调查。调查的问题和内容一般是特定问题,如治安行政执法中的重大违法事件、公众反映强烈的复杂、疑难案件以及其他影响较大的事项等。根据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出相应的决议。此外,权力机关还可以通过向公安机关询问不清楚的事项、对治安管理工作进行视察和检查、办理人民来信来访中涉及治安行政执法问题等方式,来进行监督。

(二)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

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可以包括一般行政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专门行政监督

的主体主要指行政监察机关和国家审计机关。

1.一般行政监督

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的监督,即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公安机关的监督。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目前的监督方式主要有:

(1)听取审查报告、检查、审查批准、备案以及惩戒

(2)行政复议

2.专门行政监督

(1)行政监察

对公安机关的行政监察,是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的监察、纠举、惩戒等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监察机关通过主动调查或接受相对人的申诉、控告、检举,发现人民警察的违法乱纪行为,并通过直接处分或所在公安机关处分违法、违纪的警察,以纠正公安队伍中的违法、腐败现象,保障整个公安系统的廉政、勤政。

(2)审计监督

对公安机关的审计监督主要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公安机关的财政收支行为进行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审计监督,发现公安机关违法或违反国家有关财金纪律的财政收支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处罚,或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予以处理和处罚,以保障财政领域的行政法治。

(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人民法院的监督

人民法院作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行政诉讼——对具体治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撤销违法的治安行政行为,变更显失公正的治安处罚行为,判令公安机关承担行政侵权或不履行法定行政职责的赔偿责任,来实现其监督职能。基于“法律没有规定由公安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法院通过审查公安机关提交的强制执行申请并拒绝执行违法治安行政行为的方式,也可以对公安机关实施有效监督。

此外,法院还可以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建议公安机关纠正不属于人民法院撤销范围的违法治安行政行为,以及建议处分在违法治安行政行为中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人民警察,或者要求公安机关堵塞治安工作中的漏洞。

2.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作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主要通过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监督侦查活动是否合法等形式进行。

(四)国家机关以外的监督

国家机关以外的主体的监督不仅包括作为行政相对人的个人和组织的监督,而且包括不是行政相对人的其他主体的监督,如执政党的监督、参政党的监督、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的监督以及普通公民的监督等。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执政党通过其监督机构(包括党的各级党委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是方针政策和组织、思想上的领导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发布行政命令,直接领导具体事务。其监督方式主要包括:

(1)政策监督。参与治安管理方针和政策的制订,确保公安工作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通过公安机关党组织的各种会议,提出改进和完善治安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意见,等等。

(2)组织(人事)监督。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和党纪,加强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审查和监督,加大组织(人事)监督的力度,努力造就一个廉洁高效的公安领导集体。

(3)思想监督。利用党章和党的组织纪律来教育、约束治安管理机关中的党员和干部,坚决惩处违反党纪人员,以引导和促进治安管理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行使治安职权。

2.参政党的监督

在我国,参政党可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对治安行政执法进行监督。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监督方式主要有:

(1)组织政协委员视察、参观各级公安机关,调查,了解治安行政执法情况,就有关的治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2)通过提案、建议案和其他形式向各级国家机关或者其他有关组织提出对公安机关的建议和批评。

(3)可以受邀请列席各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有关治安问题的汇报或通报,发表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3.社会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也可称为非国家机关的监督,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行政的强制性,但却是最广泛的监督。其监督主体既包括行政相对方,又包括非相对言的其他公民、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

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有:

(1)向治安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

(2)通过信访等渠道,向有关国家机关和部门提出控告、检举或申诉。

(3)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作,揭露、批评治安行政违法、失职和滥用职权等行为。

(4)通过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审查、撤销违法、越权、滥用职权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治安行政执法行为。

思考题:

1、治安行政法律规范渊源主要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2、试以规范的业务内容为分类标准,对治安行政法进行分类。

3、简述治安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形式。

4、简述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5、试论述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6、简述治安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和内容。

7、执政党对治安行政执法进行监督的机构和方式有哪些?

公安学基础理论复习题及答案(填空)

公安学基础理论复习题及答案(填空) 1、警察的发展阶段分为()时期、()时期、()时期。 1、警察的发展阶段分为()时期、()时期、()时期。 2、()年,由英国人()建立的首都伦敦警察系统,标志着近代警察行政的建立。 3、中国近代警察行政始建于清朝末年,最早的全国性统一的中央警察机关是()年在 北京建立的()。 4、公安学的理论基础中,()学说和()理论,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指导思想。 5、公安学是关于()的知识体系,是公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6、公安现象是()与()互相作用的社会现象。 7、公安主体是()的实施者,是依据公安法规系统地进行()的社会力量。 8、公安主体广义上包含从事公安控制的()及()其指导下的()。 9、公安客体是我国()中公安行为的()。 10、公安客体分为()和()。 11、公安第一客体是公安主体的()和()的对象。 12、公安第二客体是公安主体的()和()的对象。 13、公安客体实质上是公安第一客体与公安第二客体的()关系。 14、公安第一客体与公安第二客体是()与()的关系。 15、公安主体的工作围绕()的关系开展,是调整()的工作。

16、公安第一客体的构成要件是()、()、()。 17、公安第一客体的基本类别是()、()、()、()。13、治安危害 从造成危害动机区分为()和()。 18、公安第二客体从外在形式上可区分为()、()、()。 19、公安第二客体从内在实质上可归纳为()。 20、1927年12月,党在()建立的第一个保卫机关是()。 21、公安机关的宗旨是()。 22、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性质的治安行政和()的执法机 关。 23、1938年,陕甘宁边区首府建立的(),成为最早的、较正规的、着装的人民警察 队伍。 24、()年,党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在党的高级组织中建立()。 25、1949年10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公安部部长,()为副部长。 26、公安机关基本职能是:对敌人()的职能和对人民()的职能。 27、公安机关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专政职能是实现民主职能的 (),民主职能是发挥专政的职能()。 28、民主职能的内容是:依靠人民,保护人民,(),(),为民服务。 2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了人民革命政权的第一个公安 机关,这就是()。 30、公安机关专政职能的手段依据法律和政策对专政对象实行镇压、制裁、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案

周次: 课题:《治安管理处罚法》课时: 教学目标: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概念、特征、种类;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原则;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处罚。 教学重点: 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处罚。 教学难点: 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正确分析和判断有关案例。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教具: 教学后记

进度与方法授课内容(导入、教具使用、检查、 小结) 方法: 1、引出 2、讲解 3、板书 方法:1、讲授 方法:1、讲授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治安管理?什么是治安行政管理活动? 二、讲授 1、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概述 1)治安管理的概念 2)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概述 1957年10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第一个《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于1986年9月颁布、1994年5月12日修订 《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5年8月28日十届人大十七次会议通过、2006年3月1日实施 注意:《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处理那些危害了社会治安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的重要法律依据。 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特征 A、定义 指的是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罚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B、特征 4)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种类 2、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第二节) 1)治安管理处罚的概念 2)特征 3)意义 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

进度与方法授课内容 (导入、教具使用、检查、小结) 方法: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较重要的知识点旁做批注或划线。 方法: 1、讲授 2、知识点的强调 3、板书 三、总结 四、作业全,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给予必要的处罚,惩罚那些“害群之马”,教育广大青少年。这对于促使我国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①警告②罚款③行政拘留④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5)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的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2、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人格尊严; 3、办理治安案件应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3、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第三节) 1)参见书中案例进行讲解 三、总结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要懂得哪些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并如何接受处罚。通过本次学习,强调同学们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四、作业 1、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及其原则。

试论娱乐场所治安管理难点及其对策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 娱乐场所治安问题突出, 加之管理存在执法理念偏差、执法环节脱节、执法手段不足等问题, 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通过树立新执法理念、掌握加强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的方法、采取娱乐场所治安检查的方式、完善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的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途径, 维护娱乐场所经营者、消费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 关键词:娱乐场所治安管理难点对策 娱乐场所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其正当的社会服务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就业岗位。但近年来,娱乐场所发展迅速、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管理薄弱,治安状况比较复杂,经常发生“黄、赌、毒”等治安问题。如何做好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娱乐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性对策。 一、当前娱乐场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娱乐场所及现状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具体讲其主要包括: 第一,文化娱乐场所: 歌舞、游艺、棋牌、台球、保龄球等; 第二,体育娱乐场所:体育馆(场)、健身馆、游泳池( 馆)、溜冰场、射击场等: 第三,服务娱乐场所: 桑拿按摩、洗浴、足疗、美容美发、休闲屋、咖啡厅、茶座、酒吧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娱乐业也在快速发展,当前娱乐场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场所类型较集中、场所规模两极分化、场所的人员成份复杂、各类信息交流传播快等特点,是各类治安隐患赖以滋长和生存之地,是违法犯罪嫌疑人歇息和缓冲的“温床”。当前易出现治安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管理的重点场所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歌舞娱乐场所( 含迪吧、酒吧); 二是桑

公安基础理论

第一章 一、需要掌握的知识 掌握警察的含义、警察的本质、警察的基本职能、警察产生的条件、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的区别;公安机关的性质、公安机关与剥削阶级国家警察机关的区别;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公安机关的宗旨。 二、需要理解的知识来源: 弄清公安机关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关系;理解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公安机关性质的必然要求,公安工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需要了解的知识 了解警察的起源、古代警察的特点、近代警察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建国后人民公安机关的成就。 第二章 一、需要掌握的知识 掌握公安机关任务的含义及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掌握公安机关职责的含义和特点、公安机关的9个警种的概念及其职责范围;掌握公安机关权力的含义、特点和内容;掌握治安行政处置权、治安行政处罚权、治安监督检查权、劳动教育审批权、治安行政强制权、刑事立法权、刑事侦查权、刑事强制权、刑罚执行权、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戒严执行权等概念及相关的规定。 二、需要了解的知识来源: 了解公安机关职责的内容;了解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履行职责的要求;了解警戒、武器使用权及相关规定。 第三章 一、需要掌握的知识 掌握公安工作、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概念;掌握刑事执法工作、治安行政管理工作、保卫工作、警卫工作的含义;掌握公安工作整体上的主要特点和公安专业工作的特点。 二、需要了解的知识

了解公安领导工作、公安秘书工作、公安指挥工作、公安政治工作、公安法制工作、公安教育与科研工作和公安后勤保障工作等的含义与内容;了解刑事执法工作、治安行政管理工作、保卫工作的内容。 三、需要理解的知识 理解公安工作的以下特点:隐蔽性与公开性相结合、打击与保护相结合、强制性与教育性相结合、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结合、政策性与法律性相结合、复杂性、艰苦性、危险性和易受腐蚀性。 第四章 一、需要掌握的知识来源: 掌握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的含义;掌握坚持党对公安机关的绝对领导的必要性、坚持党对公安机关的绝对领导的途径;掌握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政府领导的关系的原则;掌握公安工作的群众路线的含义、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贯彻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途径;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含义、基本内容和任务。 二、需要理解的知识 深刻理解“公安机关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全面的和直接的”这句话;理解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这个命题。 三、需要了解的知识 了解公安机关必须置于党委实际的、直接的领导之下的意义;了解公安机关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经验;了解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第五章 一、需要掌握的知识来源: 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掌握政策、公安政策的概念和公安政策的作用;掌握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含义与总精神;掌握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精神;掌握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政策的含义和必要性;掌握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政策的含义。 二、需要理解的知识 深刻理解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理解严肃与谨慎相结合政策的总精神是不枉不纵。 三、需要了解的知识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学话题引入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学引入 新《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将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化解社会矛盾,力求创建一个和谐、稳定、 发展的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扰乱机关、 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扰乱各 类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等行为都作了相应的 处罚规定。我们学习法律就是要知其不能而约 己,换句话说就是要知法守法。否则,最终吃亏 的还是自己。 一问、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应受处罚的行为? 答:《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二问: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哪四种情形将从重处罚? 答:有四种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将被从重处罚,即:有较严重后果的;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三问:公民参加du博或者为du博提供条件的,公安机关如何处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

十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为du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du博du资较大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四问:扰乱单位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公共交通工具秩序、交通行驶秩序和破坏选举秩序的行为,将会受到什么处罚? 答:对上述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作出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五问:对聚众实施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 答:《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对聚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加重处罚。聚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是指组织、纠集他人实施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五类行为。由于其行为相应地加重了扰乱了公

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与消防安全管理(新版)

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与消防安全管理(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85

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与消防安全管理 (新版) 公共娱乐场所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1.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2.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3.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4.游艺、游乐场所和其他公共娱乐场所等;5.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这些场所的特点是建筑功能复杂、社会性强、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1、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一、室内装饰、装修使用大量可燃材料 公共娱乐场所内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如一些影剧院、礼堂

的屋顶建筑构件是木质构件或钢结构;舞台上幕布和木地板是可燃的,加上道具、布景,可燃物最集中;观众厅的天花和墙面为了满足声学设计音响效果,大多采用可燃材料。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在装潢方面更是讲究豪华气派,大量采用木材、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材料,火灾荷载大幅度增加,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和危害。 二、用电设备多,着火源多,不易控制 公共娱乐场所一般采用多种照明和各类音响设备,且数量多、功率大,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局部过载、短路等而引起火灾。有的灯具表面温度很高,如碘钨灯的石英灯管表面温度可达500℃—700℃,若与幕布、布景等可燃物质接近极易引起火灾。公共娱乐场所由于用电设备多,连接的电气线路也多,大多数影剧院、礼堂等观众厅的闷顶内和舞台电气线路纵横交错,倘若安装、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火灾。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时往往还需要使用各类明火或热源,如果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火灾。 三、人员集中,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重大伤亡

公安部“三考”题库(治安处罚法案例分析题)

公安部“三考”题库(治安处罚法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2006年8月31日2时10分,张甲(男,1988年6月16日生,无前科劣迹)伙同张乙(男,1990年8月31日生,无前科劣迹)在某省某市某区王某家,采取撬窗入室的方式,窃得人民币1000元和手机一只。当张甲、张乙行至离王某家100米的小路时,被巡逻民警李乙、朱丙发现。两民警经当场盘问检查,并经该派出所当日值班的副所长陈某批准,于2时56分将张甲、张乙带至派出所继续盘问,民警将张甲、张乙轮流放进侯问室,以轮流对两人继续盘问,至当日14时50分,张甲、张乙终于交待了作案经过。请问: 1、请根据《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分析本案中对张甲、张乙的继续盘问正确与否,并写出执法依据。 2、经鉴定,涉案手机价值人民币1100元。如果该省规定的盗窃数额较大的标准为成年人2000元、未成年人3000元。请问对张甲、张乙应该如何处理?处理依据是什么? 答:1、张甲、张乙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赃物,符合《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八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对张甲和张乙可以继续盘问。当时张乙未满十六周岁,根据《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对张乙的继续盘问必须在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的四小时以内盘问完毕,且不得送入侯问室。因此本案中,民警对张乙继续盘问的时间长达近十二小时,超过了四小时,且将张乙送入侯问室,这两点都是错误的。 2、因张乙作案时,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其有盗窃行为,但未达到追究刑事责任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之规定,对张乙不予刑事处罚,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在实践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可以对张乙作出行政拘留的治安管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对张乙不执行行政拘留。 张甲作案时系成年人,且盗窃数额为2100元,已超过2000元,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对张甲应当采取强制措施;张甲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涉嫌盗窃罪,证据确凿充分,侦查完毕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之规定,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案例二 2006年8月16日2时10分,张甲(男,1990年6月16日生,无前科劣迹)在某省某市某区王某家,采取撬窗入室的方式,窃得人民币2980元。当张甲行至离王某家100米的小路时,被巡逻民警李乙、朱丙发现。两民警经当场盘问检查,经该派出所当日值班的副所长陈某批准,于2时56分将张甲带至某派出所继续盘问至8月17日2时30分,张甲如实交待了盗窃事实。3时15分,承办民警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立案条款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拟立为盗窃案件侦查,案件名称为:王某失窃案。后承办单位经局领导审批,将此案立为盗窃案件侦查,并于17日3时35分对张甲执行刑事拘留,8月20日对张甲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财保:1000元),8月21日将本案以张甲涉嫌盗窃罪向某区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 请你指出该案办理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并说明原因。如果该省规定的盗窃数额较大的标准为成年人2000元、未成年人3000元,对本案应当如何处理?并说明适用的执法依据。 答:1、对张甲的继续盘问时间超过十二小时,未经某区公安分局批准,根据《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确有必要将继续盘问时限延长至二十四小时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填写《延长继续盘问时限审批表》,报城市公安分局的值班负责人审批。

《治安管理学》课程..doc

《治安管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云南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 治安教研室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治安管理学是关于治安管理工作及其对策的知识体系,是治安管理工作实践 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具有很强的实践综合性,是公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 公安学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业务课程,是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属于社 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设置,让学员了解治安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当前治安问题的 规律特点;正确运用治安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总结治安管理的实践经验,掌握 各项治安管理业务的工作要领,为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和处理治安问题、驾驭 社会治安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相关知识的掌握 《治安管理学》是一门公安专业学员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综合性、法律 性、实用性、操作性较强,必须特别注意其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紧密衔接与配合, 学员应先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一定的公安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对警察职能和公安工作性质的了解,掌握公安学、心理学、犯罪学、化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等。 2、具备完备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其他禁毒方面的政策、法规等。 3、具有一定的特殊技能。如:盘查、抓捕、追捕战术、射击技术、警械使 用技巧等警体技能等。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及其基本内容,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明确本课程在整个公安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2、针对本课程性质、特点和任务,紧密结合治安管理工作的实际,及时调整 教学重点、更新教学方法。 3、让学员掌握查处治安案件,处理各类治安行政事务以及处置其他有关公 安行政管理事务基本技能。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系统讲授课程知 识与对主要内容进行实践两方面。具体方法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模拟教学、实战教学、实验教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2、充分运用好多媒体等新教学手段。 3、注意介绍治安管理工作中的新信息。 4、尽量使用“案例、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 5、注意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基础理论考研大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基础理论考研大纲 一、警察与公安 (一)警察概述1、警察警察学 (二)公安概述 1.公安 2.公安学 (三)警察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1.警察的起源 2.警察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3.警察与国家 (四)警察与公安的关系 1.警察与公安概念辨析 2.公安学与警察学 二、我国公安机关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公安机关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公安机关 2.抗日战争时期的公安机关 3.解放战争时期的公安机关(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公安机关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机关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公安机关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安机关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安机关 1.公安机关的拨乱反正工作 2.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3.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 三、公安机关的性质和宗旨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 1.公安机关的性质 2.公安机关性质辨析(二)公安机关的宗旨 1.公安机关宗旨的含义 2. 公安机关坚持宗旨的要求

四、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 (一)公安机关组织机构 1.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置 2.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二)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1.世界各国警察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2.我国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概述 五、公安机关的职能和任务 (一)公安机关的职能 1.警察职能的概念 2.公安机关职能的概念3.公安机关职能与基本职能的内容 4.公安机关民主职能与专政职能的关系 (二)公安机关的任务 1.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2.公安机关的任务与维护社会稳定 3. 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工作的首要任务 六、公安机关的职责与权力 (一)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义务 1.公安机关职责的概念 2.公安机关职责内容和特点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义务 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正确履行职责问题的辨析 (二)公安机关的权力 1.公安机关的权力概念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 3.公安机关权力的构成 4.公安机关权力实施的基本要求 七、公安工作 (一)公安工作概述 1.公安工作的概念 2.公安工作的内容

论加强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十法”

论加强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十法” 新华网福建频道2004-11-11 11:10:57 治安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警察机关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秩序的专门活动。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活动场所的人员成份复杂、各类信息交流传播快等特点。该场所是各类治安隐患赖以滋长和生存之地,是违法犯罪嫌疑人歇息和缓冲的“温床”。 综观社会发展史,不难看出,治安行政管理力度的强弱与否、社会面控制的宽窄与否、情报信息掌握的效率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秩序的安定稳定,影响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和成效。为此,在公安机关管辖的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的部分审批项目权被取消后的今天,各级公安机关不能借此放下肩上的担子,撒手不管,要克服“取消行政审批就是不管”的错误思想,按照“保护合法,打击非法”的原则,为“全国奔小康”这一宏伟目标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大治安管理的力度,不辱使命,保驾护航。者就加强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谈几点看法。 l、建章立制管理法。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点多面广,社情复杂,对其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建立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制度,应侧重于“三无四禁三杜绝”,三无即无场砸事故,无火灾隐患,无打驾斗殴;四禁即严禁聚众赌博,严禁吸毒贩毒,严禁色情活动,严禁卖淫嫖娼;三杜绝即杜绝制假、杜绝销赃、杜绝窝赃。 2、法制教育管理法。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业主及场所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法规素质,是加强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业主及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适时通报其他地区或本地区特种行业1公共娱乐场所内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情况,教育引导他们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抓好本场所内部管理, 3、每周一直管理法。基层各分局、派出所要坚持每周一清查,围绕场所内的建筑设施、消防措施、紧急疏散通道等方面,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检查,及时整改1消除不安全的隐患;对其经营内容要进行彻底的清查,查其是否有色情活动,是否有传播淫秽物品;对进出场所的活动人员要加以盘查,查其是否涉嫌吸毒贩毒,是否有聚众赌博及涉嫌违法犯罪;同时,要针对一段时期的治安特点和重点,组织开展拉网式的清查整顿行动;盘查中,要注重发现嫌疑人和物,严防漏逃一个违法犯罪嫌疑人和重大侦破案线索。 4、走访座谈管理法。各级公安机关的职能部门、基层分局、派出所要严格履行职责,经常走访业主,定期召集业主进行座谈,通过座谈,让业主相互问进行交流场所情况及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业主的管理水平,强化特种行业娱乐场所的管理建设,通过走访座谈,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场所内外的治安形势及新的发展动向,从而加强和改进治安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更有效、有针对性抓好特种行业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 5、情况反馈管理法。为及时有效地加强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行政管理,公安机关应要求各业主必须坚持每日一报,将每日的场所经营情况、来往人员情况、场所内所发生的治安动态等向所在辖区的分局1派出所或职能部门汇报,严禁虚报、误报、漏报,对凡虚报、误报、漏报者一律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予以报请取缔场所。 6、建情布控管理法。为严密地控制社会面,掌握侦查破案的重要线索,及时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应酌情在重点部位和场所建立特情耳目,组织警力在重要时间段对重点场所进行24小时的严密布控侦查,彻底扫除不法活动赖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摧毁犯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授课班级:07会计1班授课时间:2008年5月12日班会课教学目标:1、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案例学习,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同学们引以为戒。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一些治安管理处罚法基本知识时间安排:一节课课前准备: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法方面的新闻2、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知识3、了解生活中一些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案例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自由发言,陈述所收集到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案例。2.呈现主题。(二)违反治安管理事例1、被侵害人刘某(女)系天津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违法行为人赵某(男)是刘某的同班同学。2006年1月,赵某与刘某的同寝室女同学单某开始交往。2006年3月,单某以感情不和提出与赵某分手。赵某认为是刘某从中挑拨所致,遂通过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等途径多次向刘某发送侮辱、恐吓内容的留言。刘某认为赵某的行为干扰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对赵某的行为给予了罚款处罚。2、大学生王某,一天晚上在回宿舍的路上,被同班同学张某及张某的几位好朋友拦住,张某也不说话,就和朋友一起打了王某一顿,让王某住院长达一个月之久。3、某中学高三学生小刘,是一个典型的电脑痴迷者,其电脑水平非常高,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刘进入了某银行的信息系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小刘浏览并修改了一些资料,造成该公司几百万元的损失,事后,公安部门查出了这件事,并拘留了小

刘。4、某班正在举行元旦晚会,突然闯进来几个社会小青年,有的手中还持有刀,匕首等管制刀具,他们声称是来观看晚会的,老师及时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几分钟后,派出所拘留了这几个社会小青年。 5、山东省威海市的姜某、王某盗窃了一家医院门口的3个窨井盖。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将两人抓获后,经价格鉴定,3个窨井盖价值1100元,达到了盗窃罪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依法对姜某和王某处以刑事拘留。移送起到检察机关后,检察院认为,姜某、王某明知盗窃道路上的窨井盖会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但仍结伙多次实施盗窃行为,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发生,属于间接故意。同时,姜某、王某偷盗窨井盖的路段位于医院门口,人员流动量很大,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姜某和王某的行为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均已触犯《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检察院遂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对二人提起公诉。另外,在苏州、新疆等地,也均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三)学生讨论分析以上案例,教师作指导1、案例1分析:以往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短信,电话没有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它信息的,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上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2、案例2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规定“1、接伙斗殴的;2、追逐他人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4、寻衅,滋事行为。有上述行为之一且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大学生活像一首明快的曲子,但是其中也有

最新治安管理基础理论教案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第八章治安行政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与特征,了解治安行政法的分类,明确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掌握治安行政执法与行政法制监督。 教学重点、难点:治安行政法的特征,治安行政法律关系,治安行政执法与行政法制监督。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治安行政法,是规范国家治安行政权力以及规范国家治安行政主体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治安行政主体行使其治安行政权力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治安行政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做好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公安机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原则,严肃、文明、公正执法,治安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与特征 一、治安行政法的渊源(详见教材P113) 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也称治安行政法的法源,它是一系列治安行政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来源及表现形式。作为行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安行政法的渊源主要有: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五)行政规章 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可以统称为行政规章。 (六)法律解释 (七)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 二、治安行政法的特征 治安行政法作为行政法的一部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规范内容的广泛性和易变性 现代治安管理活动不仅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户政管理、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专业保卫管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管理、治安案件查处、治安灾害事故查处、紧急治安事件的预防和查处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域,而且管理内容极其丰富,既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又涉及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权利,既要管理自然事件引起的事故,又要查处人类自身的违法行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都有治安管理的踪迹。因此,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需要治安行

全国自考公安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全国 2018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安学基础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923 年,最早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警察机关“契卡”改名为() A .全俄肃反委员会 B .国家政治保卫局 C.国家巡警部 D .国家工农民警局 2.下列公安业务中,主要面对公安第二客体的是() A .看守工作 B .警卫工作 C.预审工作 D .侦查工作 3.公安机关接受报案、报警,属于() A .公安秘书行政工作 B .公安政治工作 C.公安专业工作 D .公安指挥工作 4.下列属于治安行政处罚权的是() A .命令 B .许可 C.取缔 D .罚款 5.在公安行为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 .公安组织要素 B .公安意识要素 C.公安实物要素 D .公安信息要素 6.我国公安机关的行政领导体制不能..实行() A .多重领导 B .集体领导 C.垂直领导 D .组织领导 7.群众治安积极性的激励方式有很多,其中居于首位的是() A .需要激励 B .义愤激励 C.义务激励 D .功利激励 8.死缓的政策体现了() A .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 B .给出路的政策 C.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D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9.公安法制的权威性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表现出来的() 1

A .强制效应 B .整体效应 C.规范效应 D .部门效应 10.某刑警队一年中,通过办案缴获赃款60 万元,缴获赃物折合人民币40 万元,追回经济损失100 万元,一年中全部经费支出为20 万元,则其治安成果与投入要素之比应为 ()A . 2 倍 B .3 倍 C. 5 倍 D .10 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 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警察的防护性实力主要用于() A .防范 B .保卫C.救护 D .秘密调查E.抢险救灾 12.公安机关在斗争方式上较之解放军更具有明显的() A .分散性 B .普遍性C.隐蔽性 D .机动性E.专门性 13.下列公安工作中,属于公安专业工作的有() A .刑事司法性质的工作 B .治安行政管理工作C.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与救助 D .公安法制宣传E.武装保卫与专门公安工作 14.公安权力的制约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A .群众制约 B .领导制约C.规范制约 D .司法制约E.监督 15.群众在治安方面的义务主要有() A .道德上的义务 B .行政上的义务C.法律上的义务 D .契约上的义务E.组织上的义务 16.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方针,具体体现在() A.有反必肃,有错必纠 B.稳、准、狠,准是关键 C.当严则严,当宽则宽 D.内紧外松 E.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 17.对公安机关及其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 A .党纪监督 B .法律监督C.工作监督 2

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公共娱乐场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减轻、消除工作上的疲劳和生活上的压力,充实精神,丰富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的去处。然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多,公共娱乐场所突显出来的治安隐患和治安问题也更加严重,甚至于有些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由高雅向庸俗、由服务人民向污染社会、由守法经营向盈利的方向发展。为此,探讨如何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我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基本情况 2016年4月以来,XX区文体局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区文化市场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地调查摸底。截至目前,XX区区管文化市场共辖歌舞娱乐场所32家,演出场所1家,电子游艺场所45家,网吧11家,市场总量不大,个体规模偏低,且市场总体规模处于萎缩态势。总体而言,我区上述公共娱乐场所经营状态良好,近年来未发生重大治安管理事故和案件。在今年的安全隐患摸底排查中,全区各类公共娱乐场所发现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场所6家,限期整改到位3家,依法取缔1家,移交相关单位立案处理2家,未发现存在重大治安管理隐患的经营场所。然而,经过深入调查走访,在我区的一些公共娱乐场所中,依然存在治安管理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有的偶发,有的长期潜在,不容忽视。 二、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共娱乐场所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生活,进行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场所。但是,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和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在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发秩序”和监管部门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秩序传统和社会规的需要建立的“公共管理秩序”之间矛盾冲突的客观存在,导致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经营者的不良管理行为导致治安问题多发。近年来,各类公共娱乐场所,特别是歌舞娱乐场所中的“黄、赌、毒”等非法活动猖獗,一些娱乐场所卖淫、嫖娼活动从隐蔽、半隐蔽向半公开、公开化发展,一些娱乐服务场所赌徒集聚,赌博形式多样;一些娱乐场所吸毒问题屡禁不止,并有蔓延之势。娱乐场所成了藏污纳垢、滋生卖淫、嫖娼、淫秽表演、陪侍、赌博等犯罪活动的主要场所。究其原因:一是经营项目缺乏良性发展基础。公共娱乐场所要良性发展,就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品位特色、服务特色,而我区各类公共娱乐场所的状况只是规模外延上的不同,在涵、品位上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基本上是面貌趋同、品种单调,与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及市场运作规 仍未建立起来。有的经营者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抱着捞一把的目的铤而走险,置法律而不顾,甚至公开经营活动和项目。二是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发生了偏差。近年来,伴随着陪侍小姐和毒品等的普遍出现,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价值上的扭曲,文化品位意识淡化,有些公共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无视社会影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活动提供场所,

最新治安管理基础理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治安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案 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治安管理学基础理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运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公安学、国家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治安管理工作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在此基础上,确立和阐明治安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揭示治安管理的本质、一般规律和一般原理,构筑符合本学科特点的逻辑体系。治安管理学基础理论是一门治安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研究我国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如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搞好治安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论学科。 治安管理学基础理论是治安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治安管理的概念、治安管理的业务范围和我国治安管理的基本历史;明确治安管理的性质、功能、任务和治安管理主体和客体;掌握治安管理主客体关系及其运用原理;深刻领会治安管理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治安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学会对社会治安的评价与预测、组织实施治安管理活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治安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素养、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综合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从而为学好治安管理的其他具体业务课程,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和原则

1.以讲授引导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实习指导等方法,全面正确地阐述治安管理的基本理论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研究现实斗争中的问题。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或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关课题研究或推荐有关刊物、专著、论文,开阔视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3.通过正面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当前治安管理中的一些片面理解和错误的思想观念,寓政治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 4.既教书又育人,强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 教学时间安排 总课时:40

公安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公安学概论》 教学大纲 大纲制订人:__ _ 大纲审定人:_____ _____ 20XX年 3 月1 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公安学概论 英文名称:public security learn basic theory 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公安学科各个专业 适用对象:公安学科各个专业 总学时:32 学分:2 开课单位:治安系公安基础教研室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法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社会心理学 并修课程:公安管理学、公安史、中外警察制度、警察心理学 后续课程:各专业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公安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明确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职责、权力、任务、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掌握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公安法制,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森林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责、权力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把握公安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工作对策的知识体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警察意识,法制意识,民本意识;提高运用公安学基本知识和观点分析复杂公安现象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习后续课程、提高警察岗位职业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方法 第一部分公安学基础理论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学的概念及公安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意义;掌握公安与警察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提问法、影视观摩 [本节的重点] 警察的本质 [本章的难点] 公安工作改革的趋势 第一节公安学基础理论概述 公安学概念、公安学基础理论的涵义、性质;公安学学科体系、公安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学习意义等。 第二节警察和警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警察的两种起源观,警察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警察的本质;国际警务合作的主要形式,警务合作的主要趋势;我国的警察学和公安学的异同。 第三节中国公安机关的创立和发展 公安机关的创立发展的几个阶段;公安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工作改革的趋势。 第二部分公安机关的性质与公安工作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机关的任务;掌握公安机关的性质;理解公安机关的宗旨。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案例法 [本章的重点] 公安机关的性质 [本章的难点] 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性质与职能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的基本涵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的关系。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任务与公安工作 公安机关的任务,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三大责任;公安工作基本涵义,动态警务工作系统,静态警务工作系统,公安专业工作内容;公安工作特点。

(完整版)办理治安案件程序教案.doc

教学技能大赛教案 课目:办理治安案件程序—传唤 教师:杨鹏 学时:90 分钟 代表队: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Ⅰ教学提要 教学对象体改治安管理专业 使学生明确传唤的概念,了解不同传唤方式的适用情形,教学目标 掌握《传唤证》的填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办理治安案件程序——传唤 一、传唤的概念 教学内容 二、传唤的种类及适用情形 三、适用传唤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授课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实训示范动作规范。精选 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教学要求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相关法律文书的制作。培养学生实战能力,针对不同情况,能够灵活应用相关法律措施, 固定证据。 教师分工一位教师主讲,辅助教师协助组织学生实训。 教学重点传唤的种类及适用情形 教学难点口头传唤的适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时安排 2 学时( 90 分钟)

场地器材演示视频、讨论案例、演示图片、法律文书 Ⅱ教学进程 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选案例视频,获取治教学准备 安传唤的各种基础材料。 课程导入老师讲授。 5 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受案讲授5 分钟 一、受案概念引入案例介绍证人作 二、受案的步骤证存在现实的问题 三、治安案件的受理要求10 分钟 演示文书 四、文书制作学生演练:填写《传唤证》 正式讲述:15 分钟15 分钟 本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讨 即概念、种类及适用情形、注意问题。论,分析口头传唤的 一、传唤的概念 适用情形 视频演示 教学实施 10 分钟学生 传唤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分组演练。教人或嫌疑人,限令其于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师点评 接受询问的一项法律措施。10 分钟 视频演示 执行主体——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本节重点 15 分钟 适用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同时回忆本 为人或嫌疑人;(对证人,节第一个大问题。 鉴定人不能适用。)引入案例,强 要求——是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调对传唤地点的要求 目的——是询问。(证据:能够证实另一个事实客观存在的事实。《程序规定》第 23 条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重点讲授。为下一节课做 铺垫。 引入“重庆李思怡案件” 提高学员执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