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doc

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doc

附件

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28.34%,比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5%低36.66个百分点。我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

18.2%,低于全省、远低于全国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平均水平。我省马铃薯机械化以机耕为主,机耕率为50%,机播、机收率仅为0.6%、1.3%。目前,我省早熟马铃薯种植面积228万亩,约占全省马铃薯面积的1/5,可填补3月底至5月初市场空缺,经济效益显著。但早熟马铃薯面临种植规模小而分散,标准化生产不够,机械化应用率极低,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相对效益被挤占等问题。为提高我省早熟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绿色生产、节本增效,着力提升我省早熟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助力种植业调整和产业脱贫攻坚,结合我省近年来早熟马铃薯生产实际,省农委决定组织实施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发展“一县一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有关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早熟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帮助农民增收。

二、实施目标与考核指标

(一)总体目标

在早熟马铃薯主产区,以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引导,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主体,探索适合当地的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实现马铃薯农机农艺有效融合。努力构建政府扶持、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机制,着力提升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早熟马铃薯生产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早熟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选择我省生产基础较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县实施,各县集中打造1片以上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项目区,单个项目区面积1000亩以上,集成一批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打造一批全程机械化试点,培育一批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应用与推广一体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早熟马铃薯农机农艺有效结合。通过三年实施,在项目区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引领我省早熟马铃薯生产方式转

变,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夯实早熟马铃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基础。

(二)技术指标

2017-2018年,示范推广16个项目区,项目区早熟马铃薯机耕率达80%、机播率达10%、机收率达10%,综合机械化率38%;2018-2019年,示范推广30个项目区,项目区早熟马铃薯机耕率达90%、机播率达20%、机收率达20%,综合机械化率48%;2019-2020年,示范推广35个项目区,项目区早熟马铃薯耕率达95%、机播率达40%、机收率达30%,综合机械化率59%。通过三年时间,累计建立核心示范面积8.1万亩,辐射带动全省早熟马铃薯综合机械化率达40%以上。

每个项目区开展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研究3个以上;筛选出适宜全程机械化早熟马铃薯品种1-2个,全程机械化装备1-2套;制定适宜定型机具的栽培技术方案,制定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1套以上。

(三)经济效益指标

1、经济指标

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早熟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提高马铃薯种植标准化水平,项目区平均节约劳动力10个/亩以上,节本增效600元/亩以上。

2、社会效益指标

每个项目区培训农机操作技能骨干10人以上(农机具操作与维护),科技示范户50户以上,农民150人以上。通过三年时间,培育壮大马铃薯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50

个以上,马铃薯生产各类农机具1000台套以上。项目主要在适宜推广早熟马铃薯种植的贫困县实施,每个项目区覆盖当地80%以上贫困户,积极吸纳周边贫困人员务工,开展贫困人员技能培训,充分体现项目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3、生态效益指标

通过选择马铃薯优良品种,全面应用脱毒种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推广农家肥、生物有机肥、缓控释肥、配方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和机械杀秧还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量,提高耕地质量。全面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积极推广生物防控,选用绿色环保、安全高效药剂,配套无人机、高效植保器械提高防控效率,减少农药漂移、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三、项目区布局

在黔南、黔东南、铜仁、遵义等早熟马铃薯优势区(稻-薯轮作区)选择生产基础较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县,重点布局贵广高速沿线,沪昆高速沿线,杭瑞、遵赤高速沿线,集中开展适宜稻田操作的先进机型引进、选配、改良,示范推广早熟马铃薯农机农艺结合技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早熟马铃薯产业发展。

选择都匀、荔波、三都、长顺、平塘、黄平、台江、施秉、黎平、锦屏、松桃、德江、沿河、思南、习水、金沙等16个县开展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2017-2018年建16个项目区,每个县1个,2018-2019年项目区个数增加到30个,2019-2020年为35个。

四、实施内容及技术路线

针对不同的机具类型,土壤类型,早熟马铃薯栽培特点,早熟马铃薯品种特征特性,重点围绕机耕、机播、机管、机收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作。

(一)实施内容

1、农机具装备

根据早熟马铃薯生产区域地理条件、稻田土壤性状,从机型种类、大小、功能、动力、工艺等方面开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装备的筛选,配套马铃薯机耕、机播一体、机械中耕、器械防控、机械杀秧、机械收获等各作业环节农机具1-2套以上。

2、农机农艺融合

在机耕整地作业环节,研究犁耕深度、碎土率、农家肥施用、秸秆还田等。在播种环节开展不同播种机的作业幅度、垄作方式、机播密度(垄距、窝距)、起垄高度、种薯要求(大小、形状)、合理施肥量、机播漏种率、机播重播率、机播出苗率等技术指标研究。中期田间管理环节重点选配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等适宜机型,重点考察植株损伤率、病虫害防控效果、秸秆杂草杀尽率等。机械收获环节重点研究挖净率、漏收率、伤薯率、明薯率等。播种机械作业幅度要考虑与田园管理机、收获机严格配套一致。通过探索不同磷肥施用量与机械收获时薯块脱皮的关系,研究杀秧后适宜机械收获期,破解早熟马铃薯收获时薯块易脱皮的难题,提高薯块商品性。集成各地配套性强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具搭配方式,探索不同农机农艺结合模式下的马铃薯产量、肥料利用率、植保防控效

率,研究各环节、各型号机具的作业效率(每天作业面积、用工成本、配合劳动力个数、能源消耗等)指标。

(二)技术路线

我省早熟马铃薯生产区主要是马铃薯-水稻、马铃薯-蔬菜等种植模式,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机械化耕整地(包括旋耕施肥、秸秆还田)→机械化播种(包括种薯选择、种薯处理、智能配肥、覆土起垄)→机械化植保(包括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无人机飞防)→机械化中耕(包括培土、追肥)→机械化收获→水稻(蔬菜)。

1、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耕翻等作业,主要机具有微耕机、拖拉机、铧式犁、翻转犁、旋耕机等整地机。

2、机械化播种技术

结合当地马铃薯种植习惯和农艺要求,主要有三种技术。一是开沟、播种、施肥、覆膜、覆土、起垄一体化播种技术,主推机型是与拖拉机配套的2-4行播种机;二是采用机械开沟,人工播种、增施农家肥,机械覆土起垄的半机械化播种技术,主要机具有2CM-1/2型、2CM-2/4型等马铃薯播种机;三是利用自制开沟器进行开沟,人工播种、施肥,再利用起垄器覆土、起垄等轻简化播种技术。

3、机械化管理技术

田间中期管理包括机械化植保和机械化中耕培土等,机械化植保技术是利用无人机、喷雾机等器械进行马铃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使用无人机、高地穴12m折叠式喷雾机、手推式

高效植保机、电动喷雾机等植保机具。机械化中耕技术主要利用田园管理机进行杂草清除、培土、追肥等。

4、机械化收获技术

机械化收获技术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可一次完成马铃薯的挖掘、分离等多项作业工序,主要采用中型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如4U-83、4U-1120、4U-180、4JW-180型等马铃薯收获机。收获前需提前杀秧,要配套杀秧机,如JH-110。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组,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省农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省农委种植业处、农机管理处和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为副组长,省农委财务处、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省植保植检站、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省种子管理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相关单位指定人员组成,负责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省农委成立由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专家任副组长,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省农业机械技术

推广总站、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省植保植检站、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专家为成员的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导各地开展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模式研究、共性技术瓶颈攻关和推广应用等工作。

相关市(州)农委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各项目县要根据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由县领导为组长,农业、农机、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部门,并在农业、农机等部门成立专家指导组,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动项目顺利开展。

2、强化技术指导

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在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要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保证机械化项目有序推进,确保完成计划指标。各项目县要建立农技人员与农机人员协同制度,集中组织开展耕、播、管、收等作业,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到位率与覆盖率,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省农委将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现场培训等活动。

3、推进机制创新,创新服务方式

各地要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抓好服务方式引领。一是要培育新型农机合作社,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使其成为项目承担的主体,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鼓

励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推行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等专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三是推进产学研协作,加快本土农机具研制、示范推广。四是推进农企合作,促进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后劲。五是逐步推进农机化农艺的发展,探索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措施和适合农艺的机械化生产手段,达到农机农艺充分融合,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

4、规范项目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建立完善工作档案,及时将有关的文件、方案、图片、视频、记录、结果和总结等归档立案,保证全程机械化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县要做好工作总结,认真总结项目的成效和经验,特别是对组织方式、工作方法、农机具筛选配套、农艺措施的优化、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研究、作业效率、节本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进行认真总结,为下一年度工作推进提供经验。

(二)资金保障

充分利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依托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贵州省粮油作物(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等,在保持各项目资金渠道不变的基础上,整合项目内容、创新工作方式、多部门联动、发挥合力,将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融合到项目实施中。

(三)技术保障

1、总体技术策略

根据项目资源优化、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抓好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引领,促进机型与田块、机型与品种、机型与栽培技术的相互配套,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机械代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2、集成组装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

省级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各县根据省技术指导意见细化指标,结合本地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大户为主导,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为推手的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运作模式,推进良种+机耕+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播方式+配方肥+绿色防控+机收等模式,探索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规模化、轻简化,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

3、技术保障措施

各市(州)、县相关部门分级组建功能、职责明确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农机农艺融合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和项目区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全面实施物资统一供应、田间管理统一推进、技术干部统一到位。分片区统一规划品种、肥料、植保、农膜等物资;统一对农机手进行操作培训和演练;统一组织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技术干部按照分片负责制,在关键作业环节统一调度、统一指导,保证项目有序实施并顺利完成。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图1略)。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 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根据目前各地马铃薯收获情况看,2008年我国马铃薯产量较2007年增产已成定局,2008年9月农业部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公布,2008年南方冬种马铃薯比2007年扩大20万hm2。 我国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是政府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马铃薯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旱作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 2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2001年温家宝总理对马铃薯产业批示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马铃薯加工业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处于迅速开拓和提升的时期,小土豆正在成长为大产业。 第一,适用于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得到了开发和推广。目前,我国已培育、引种和选育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四大系列约20余个专用品种,主要包括高产型、早熟型、油炸型和高淀粉型品种。一批适合淀粉、全粉、油炸食品加工需要的新品种正在按专用化要求批量生产和供应市场。 第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的马铃薯薯条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数十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百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由过去的几家发展至3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千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冈。 第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具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带动优势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加工业均不同程度地按“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马铃薯产区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大多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和管理。目前,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内蒙古华欧、云南润凯、宁夏北方及四川光友等一批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简明读本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简明读本 目录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第三节机械化播种技术 第四节机械化中耕技术 第五节机械化植保技术 第六节机械化收获技术 第七节机械化残膜捡拾技术

第一节绪论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体技术,配套机械化深耕和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及耕整地等技术,达到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实施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土地流转种植产业化、机械配套大型化,将有力地促进马铃薯产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中耕、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机械化残膜捡拾技术。

第二节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马铃薯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主要使用的机具有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深松机等,目前应用的较为先进的大型复式作业机械有激光平地机、复式联合整地机。 1. 铧式犁 铧式犁是通过犁体曲面对土壤的切削、碎土和翻扣实现耕地作业。 2. 圆盘耙 圆盘耙是以球面圆盘作为工作部件的耕作机械,依靠其

重量强制入土,缺口入土性能较好,土壤摩擦力小,切断杂草能力强,可适用于开荒、粘重土壤作业。 3. 旋耕机 旋耕机是以旋转刀齿为工作部件的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又称旋转耕耘机。一次作业即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达到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农时,提高工效,并能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 4. 深松机 深松机是深松土壤的重要作业机械,工作部件为深松

铲,安装在机架后横梁上,凿形齿在土壤中利用挤压力破碎土壤,深松犁低层,没有翻垡能力。 5. 联合整地机 联合整地机是一种多功能整地机,在装有悬挂架的机架一端的下方安装着平土铲,在机架尾部通过调节丝杠联结着带有碎土辊的碎土辊架,带有弹齿的弹齿耙吊挂在平土铲和碎土辊之间。作业时,平土铲刮平耕翻后的土层,弹齿耙疏松土壤,碎土辊碾碎土块,镇压表土。在作业时不翻动土层,是耕整地的综合型机械。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及机具使用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及机具使用 马铃薯已被我国列为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械就是由轮式拖拉机配套,一次进地可完成挖掘、分离升运和放铺作业,由于机械收获马铃薯工作效率高,可大幅度的缩短收获期,防止早期霜冻的危害,减少收获损失,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马铃薯一般在9月初开始收获,也就是当马铃薯茎叶大部分枯黄,并容易与植株茎分离时,选择土壤不潮湿,天气晴朗的日子开始收获。马铃薯收获分为割秧和挖掘两部分。 1割秧 马铃薯在收获前一周左右时间,用马铃薯茎叶切碎机对马铃薯进行茎叶切碎,切碎后的茎叶直接还田。割秧的目的,一是促使马铃薯的嫩皮老化变硬,以减少挖掘时对表皮的损坏;二是减少挖掘作业时薯秧和杂草进人到振动筛上,造成拖堆堵塞,保证收获作业的顺利进行;三是防止茎叶部分的病害向薯块的传播;四是茎叶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马铃薯茎叶切碎机由悬挂机构、齿轮箱、壳体、张紧装置、地轮、刀轴、挡帘、支承脚、万向节等部分组成。马铃薯茎叶切碎机与拖拉机的连接是通过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与马铃薯茎叶切碎机上的万向传动轴相链接,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传出的动力通过万向传动轴驱动割秧刀旋转,将薯秧打碎,打碎的薯秧被均匀的抛洒在田间,在马铃薯挖掘机挖掘的过程中与土壤混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马铃薯切碎机与拖拉机连接时,先把拖拉机传动轴装上,再将马铃薯茎叶切碎机按照三点悬挂方式挂接在拖拉机上。 作业前要调整好割秧刀与地面的距离,距离不能过大或过小,距离过大,薯秧如果不能全部打碎,留着的薯秧就会进人到振动筛上,影响薯块的分离;距离过小,结在土壤上部的马铃薯就容易碰伤。调整的方法是调整地轮的高度,地轮的高度降低,割秧刀离地面的距离就小;地轮的高度升高,割秧刀离地面的距离就大。一次割四垄秧的马铃薯茎叶切碎机,作业时拖拉机左侧车轮应走在第一垄与第二垄的垄沟,右侧车轮应走在第三垄与第四垄的垄沟。作业中速度不能过快,要以中等速度匀速行进,拖拉机要顺垄沟直线行走,不能压坏垄台,以免损伤马铃薯和给挖掘造成影响。

马铃薯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遵义市凤冈县年产750吨脱毒马铃薯种薯 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建设单位:凤冈县清强胜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遵义市凤冈县永和永华社区斑竹园组 单位法人:赵清天 编制时间: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 1.2项目建设方案 (4) 1.3投资结构及资金筹措 (5) 1.4项目效益 (6)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1.6综合评价 (6) 第二章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建设条件 (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5) 4.1 市场分析 (15)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 (17) 4.3市场风险分析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0)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0) 5.3建设标准 (20)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1) 5.5设备方案 (22) 5.6 建筑方案 (23) 5.7节能减排措施 (24) 5.8实施进度安排 (25)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7) 6.1环境影响 (27)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8) 6.3评价与审批 (29)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30)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0) 7.2 经营管理措施 (31) 7.3技术培训 (31)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2)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 8.1 投资估算依据 (33) 8.2 投资估算 (33) 8.3 资金来源 (35)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35) 第九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36) 9.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6) 9.2销售收入估算 (36)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36) 9.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7) 9.5不确定性分析 (37) 9.6财务评价结论 (38)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8)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58)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 (58)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60) 10.4新增就业岗位、助推脱贫 (60)

中国马铃薯生产情况分析

中国马铃薯生产情况分析 作为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在中国的地位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而大幅度提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把小土豆建成大产业”,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马铃薯是世界第 4 大作物,在中国长期作为无足轻重的小作物自由发展,没有受到应有 的重视。在中国不同省市区,马铃薯被分别按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经济作物统计上报,后 两类没有单独统计数据,造成《中国农业年鉴》[1]上马铃薯的统计资料缺失。如马铃薯生产大省山东省的马铃薯生产情况没有在《中国农业年鉴》上反映等问题。虽然有许多人撰写过关于中国马铃薯生产的文章,由于统计数据的先天不足等多种原因,有关马铃薯生产情况阐述也难免受到影响。 为了让政府、企业和农民准确了解中国马铃薯生产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正确决策,共 同推动中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多年来,笔者对各地马铃薯生产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并 根据《中国农业年鉴》、各省农业厅有关马铃薯生产数据材料、马铃薯专家的论文[3]、网上搜索到的资料及对各省马铃薯专家的请教,尽可能客观准确地甄别数据真伪、分析推测相关缺失数据。以此为基础,按照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划[4],分析中国各省1982-2005 年二十四年马铃薯生产发展历程,汇总了2001-2005 年中国各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分别按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排出了中国十大马铃薯生产省区、揭示了中国马铃薯单产水平情况。 一、南方冬作区各省马铃薯生产情况 南方冬作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全部,广东、福建是重要 传统产区,广西、海南是新兴马铃薯产区,海南马铃薯播种面积很小,台湾马铃薯播种面积 更小[5],其它省区几乎没有。 1.广东省马铃薯生产情况 1982 年广东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8 千公顷,随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991 年达 到37.5 千公顷,此后慢慢下降,1993 年降到低谷,为34.7 千公顷,然后经历6 年增加,1999年达到54.1 千公顷,随后下降,2003 年降到第二个低谷,42.6 千公顷,然后开始回升。由于马铃薯单产增加幅度不大,马铃薯总产量主要随着面积波动,1982 年广东省马铃薯总产量为7.5 万吨,1999 年达到最高峰118.6 万吨,随后缓慢下降。 2.福建马铃薯生产情况 福建是我国最早种植马铃薯的省份之一,与北方主产区相比,面积有限,1989 年才列 入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统计目录,当年播种面积为34.9 千公顷,总产量33.5 万吨。随后开始长达10 年的快速增长,1999 年福建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0.9 千公顷,总产鲜薯149.5 万顿。之后,马铃薯面积有所下降,年总产量徘徊在 140.5-147.5 万吨之间。 3.广西马铃薯生产情况 广西马铃薯生产一直没有统计数据,但确实有一定面积。广西农科院经作所郑虚和广西 大学农学院邓英毅于1999 年撰文[6],指出广西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4 万公顷,产量为 7.5-25t/ha。广西农业厅粮油料作物处张江华[7]在《对广西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建议》中指出,1998 年虽然遇到较严重的秋冬干旱,广西马铃薯种植面积仍达4.9 万公顷。广西种子公司杨经良[8]认为广西马铃薯6 万公顷(2001)。在广西农业厅的推动下,免耕栽培等新技术推广迅速,促进了广西马铃薯生产快速发展。广西农业厅在2006 年全国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观摩会上提供的马铃薯播种面积为:2003 年37.3 千公顷,2004 年60.4 千公顷,2005 年为103.4千公顷,2006 年为123.2 千公顷。本文采信广西农业厅马铃薯面积数据,笔者估计广西全区马铃薯单产水平为15t/ha。 4.海南省马铃薯生产情况 海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很小,2005 年才开始统计,播种面积为3.4 千公顷,单产和总产均没有统计数据。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马铃薯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适应性强、栽培模式多、经济效益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谷物类食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 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马铃薯品质的好坏和产量高低关键在种 薯。因此,马铃薯种薯产业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孟加拉国、波兰、法国和白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大马铃薯生产国。其中,荷兰是全球第 一马铃薯种薯出口大国,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种薯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种薯生 产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种薯单产达到30?35t/hm2,所种植种薯的75%用于出口,是农作物中产量、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作物。 1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英国、荷兰主要以田间无性系筛选的方法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 种薯,而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种薯生产国家都采用茎尖脱毒、分生 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种薯。 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成熟和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种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质量保证。在荷兰,利用无性系选择、无性系快速繁殖、种薯催芽播种、种薯生产合理密植、测土精准施肥、GPS精细播种、GPS引导机械中耕 和除草、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应用、晚疫病防治专家预警系统、适时灭 秧等多种生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及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第一马铃薯种薯 出口大国。美国的爱达荷州被誉为“马铃薯之州”,驰名世界,该州马铃薯年种 植面积约15万hm2,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面积和产量都占全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爱达荷州马铃薯普遍丰产的原因也与其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 3、马铃薯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 完善的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为种薯生产和质量定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荷兰发达的种薯产业与其健全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关系密切。在荷兰,承担种薯检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服务公司(NAK )。该组织是荷兰农业部指定的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及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的个人和组织,必须得到NAK的批准。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委员会为其制定的检测标准和规则,该检测标准应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被列在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一、世界马铃薯的面积分布;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近年世界马铃薯的总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从国家看,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2003;二、世界马铃薯产量与单产水平;在总产上,欧、亚两洲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目前已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2003年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90万公顷(约2.8亿亩),总产为3.1亿吨,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0个。 一、世界马铃薯的面积分布 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公顷(3亿亩)上下,在近年略有下降。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其中,欧洲2003年马铃薯面积为820万公顷(1.23亿亩),占40%;亚洲为780万公顷(1.17亿亩),占38%;两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种植面积仅94万公顷(约1400万亩),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 近年世界马铃薯的总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却有较大变化,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的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欧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42万公顷(1.56亿亩,1992年数字),下降到了目前的820万公顷(1.23亿亩),下降了21%。其中,主要种植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德国均有下降,面积分别减少20万、104万、50万和23万公顷,减幅分别为6%、58%、49%和45%。亚洲种植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17万公顷(6255万亩)增加到780万公

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doc

附件 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28.34%,比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5%低36.66个百分点。我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 18.2%,低于全省、远低于全国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平均水平。我省马铃薯机械化以机耕为主,机耕率为50%,机播、机收率仅为0.6%、1.3%。目前,我省早熟马铃薯种植面积228万亩,约占全省马铃薯面积的1/5,可填补3月底至5月初市场空缺,经济效益显著。但早熟马铃薯面临种植规模小而分散,标准化生产不够,机械化应用率极低,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相对效益被挤占等问题。为提高我省早熟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绿色生产、节本增效,着力提升我省早熟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助力种植业调整和产业脱贫攻坚,结合我省近年来早熟马铃薯生产实际,省农委决定组织实施贵州省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发展“一县一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有关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早熟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帮助农民增收。 二、实施目标与考核指标 (一)总体目标 在早熟马铃薯主产区,以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引导,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主体,探索适合当地的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实现马铃薯农机农艺有效融合。努力构建政府扶持、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机制,着力提升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早熟马铃薯生产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早熟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选择我省生产基础较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县实施,各县集中打造1片以上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项目区,单个项目区面积1000亩以上,集成一批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打造一批全程机械化试点,培育一批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应用与推广一体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早熟马铃薯农机农艺有效结合。通过三年实施,在项目区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引领我省早熟马铃薯生产方式转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全市农村牧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使我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995年15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总产量40多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左右。马铃薯生产年可实现总产值20多亿元,折合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2.8%,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原则指导下,我市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目前稳定在400万亩。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目前主要有紫花白、克新一号、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优良品种,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从区域布局上看,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后山的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这五个旗县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0%。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如四子王旗乌兰花、东八号、大黑河,察右中旗铁沙盖、义发泉、土城子,察右后旗红格尔图、乌兰哈达、白音察干,商都县西井子、大拉子等马铃薯产业带和产业区。 2、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种薯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5处(市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福瑞特薯业公司、察右后旗种子公司、兴和县扶贫办),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原种田1.5万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瓶苗1000多万株,扦插苗1000多万株,脱毒小薯1500多万粒,原原种189万公斤,原种225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同时建设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 3、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伸延了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伸延马铃薯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全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建设了察右前旗富广、集宁奈伦、兴和飞马、卓资龙的、商都旭美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十多家,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全粉生产企业,奈伦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再加上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全市年加工转化鲜薯可达10亿公斤。生产的马铃薯全粉、膨化食品、薯条、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等加工产品市场十分看好。 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为促进马铃薯的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貌多样,高差悬殊,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适宜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孕育了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资源条件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全省国土面积约17.61万km2,山地、丘陵占省国土面积的92.5%,是一个没有平原依托的内陆省份。全境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西部海拔1500米—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东、南三面边缘河谷在500米左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地区,冬暖夏凉,雨水丰沛,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贵州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但从南亚热带到中温带的地带性土壤在贵州均可找到踪迹,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背景的多种组合,使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品质特殊性,给贵州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 (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环境污染较轻。市场消费趋势决定了特色农业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首先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或有机)食品。贵州境内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相对较少,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少,所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受污染较轻,环境状况也明显优于发达省区甚至周边省区,是我国最适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地区之一。2003年,贵州的农药施用量仅为0.13公斤/亩,化肥施用量仅为10.8公斤/亩,在全国排位居后。这为我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贵阳市环保局、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交的贵阳市中药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目前已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2003年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90万hm2,总产为3.1亿t,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0个。 一、世界马铃薯的面积分布 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hm2上下,在近年略有下降。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其中,欧洲2003年马铃薯面积为820万hm2,占40%;亚洲为780万lam2,占38%;两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种植面积仅94万hm2,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 近年世界马铃薯的总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却有较大变化,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的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欧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42万hm2下降到了目前的820万hm2,下降了21%。其中,主要种植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德国均有下降,面积分别减少20万、104万、50万和23万hm2,减幅分别为6%、58%、49%和45%。亚洲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17万hm2增加到780万hm2,增加了87%。其中,中国的种植面积由285万hm2增加到450万hm2,增加60%:印度、孟加拉国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40万和13万hm2,增幅达到43%和52%;朝鲜的面积则由6.1万hm2猛增到18.8万hm2,增加了两倍。非洲的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72.2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12.2万hm2,增加了55%。其中,尼日利亚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仅仅0.8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7.5万hm2,10多年间面积增加了21倍,一跃成为非洲第一大马铃薯种植国;卢旺达、肯尼亚、马拉维的面积增长幅度也分别达到190%、140%和80%。 从国家看,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450万hm2,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22%,亚洲的58%。苏联解体前曾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面积在600万hm2以上,产量在7000万t左右。苏联解体后,中国即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种植国。 排在世界第二位的是俄罗斯,2003年种植面积为317万hm2,占世界的15%;再次是乌克兰和印度,面积分别为160万hm2和134万hm2,占世界的8%和6%;四大生产国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50%。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0万hm2的国家还有波兰(77万hm2)、白俄罗斯(52万hm2)和美国(51万hm2)。 二、世界马铃薯产量与单产水平 在总产上,欧、亚两洲占世界总产的80%,主要生产国地位突出。在单产上世界平均单产水平不高,不同区域单产水平差异极大。

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实施细则

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马铃薯产业推进步伐,有效配置资源,增强产业活力,激发经营主体发展动力,根据《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分则 第二条对于种薯联盟马铃薯种薯新品种开发的政策扶持。 政策原文:以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为技术支撑,组织哈克仁发种业公司等企业成立种薯联盟,联盟每选育一项符合市场需求并经国家审定的新品种,由同级政府奖励50万元。 报批流程:由种薯联盟向所在县(市)、区马铃薯产业主办部门递交申报材料,经所在县(市)、区马铃薯产业主办部门审核通过后,由所在县(市)、区财政部门进行资金划拨,并将申报材料报市马铃薯产业主办部门备案,种薯联盟每选育一项符合市场需求并经国家审定的新品种,由所在县(市)、区财政拨款,奖励50万元。

申报材料(复印件需盖有申报主体公章): (1)马铃薯新品种简介; (2)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马铃薯种薯新品种审定证书复印件; (3)品种前景分析材料。 第三条对于种薯联盟经营主体外销马铃薯种薯量达到规定数量的政策扶持。 政策原文:加入种薯联盟的经营主体统一种植品种和销售,对销往省外种薯量达到2000吨以上(含2000吨)的经营主体,由同级政府每吨补贴50元。 报批流程:由加入种薯联盟的经营主体向所在县(市)、区马铃薯产业主办部门递交申报材料,经所在县(市)、区马铃薯产业主办部门审核通过后,由所在县(市)、区财政部门进行资金划拨,并将申报材料报市马铃薯产业主办部门备案,种薯联盟经营主体销往省外种薯量达到2000吨以上(含2000吨)的经营主体,由所在县(市)、区财政拨款,每吨补贴50元。 申报材料(复印件需盖有申报主体公章): (1)申报主体简介; (2)由种薯联盟出具的入盟证明;

贵州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区 三大马铃薯产区范文

贵州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区三大马铃薯产区 近日,贵州省农委发布消息贵州省今后将每年至少投入2500万元资金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脱毒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鲜薯产量1600万吨,产品商品率50%,加工率30%,实现总产值145亿元。 贵州省发展马铃薯产业有独特优势和潜力。尤其黔西北乌蒙山区的威宁、毕节、纳雍等县市,温凉的气候与其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非常相似,再加上良好的植被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宜马铃薯生产。且贵州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孕育了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具备周年生产优势,是珠三角地区马铃薯的重要供应基地。贵州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马铃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目前,贵州88个县(市、区)均有马铃薯种植,其中42个县(市、区)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马铃薯优势区。 马铃薯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贵州是我国马铃薯生产大省,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常年种植面积在800万亩以上,2009年种植面积达954万亩,全国领先,成为水稻、玉米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马铃薯产业。早在1996年,贵州省就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的重要途径加以扶植,马铃薯为提高数百万亩“望天收”的中低产田的产量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贵州省又出台《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脱毒马铃薯种薯“温饱工程”和马铃薯良种扩繁推广等项目,依靠科技,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种薯质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了贵州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2009年,贵州省种植马铃薯鲜薯产量达765万吨,实现总产值110亿元,总纯收入46亿元,仅此一项,贵州省农民实现人均增收150多元。 在威宁自治县,过去是“贫困符号”的马铃薯,如今已成为占农民收入近四成的“金蛋蛋”。威宁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怀奎介绍,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4月,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及省内的客商纷至沓来,满载威宁土豆的火车、汽车源源不断驶往全国各地。威宁商品薯销售量每天达2000吨以上,商品率近60%,年销售产值达18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6%。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威宁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科技支撑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10年前,贵州马铃薯没有高产新品种,没有技术指导,没有种薯基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基本靠“感觉”。 回忆当年的马铃薯种植,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雷尊国说到,当时贵州马铃薯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只有700万亩左右,且都是中晚熟品种。最出名的品种叫“米拉”,单产平均每

2012年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项目

甘州区2012年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项目 实施方案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及气候都能种植,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水资源相对紧缺、旱地较多看,从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难度较大的现实条件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起到缓解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扩大食物来源,有利于全局上提高粮食安全系数。近年来,各地马铃薯产业呈现良好的势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逐年提高。 目前,我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小,马铃薯发展的潜力依然较大; 2010年我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亩均产值超过2000元。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文件中还首次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包括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六大功能,这些功能在马铃薯上都能体现。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整地、机械栽植、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环节,核心是马铃薯机械栽植和机械收获技术,结合机械深松整地及机械中耕技术,突出发挥机械化组合配套技术的优势。

马铃薯机械化作业较人畜作业提高效率20倍以上,亩可节省人畜成本100元。机械化作业生产,不仅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还规范了种植,是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一、项目建设目标 以解决马铃薯生产播种前表土处理、施肥、铺膜、播种、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机械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为目标,提高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地点、建设规模 1、实施地点 根据项目有特点,2012年计划在我区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建立核心示范点个,示范点个,辐射带动全区马铃薯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 2、建设规模 在全区建立亩以上连片示范点个,亩以上连片示范点个,项目个示范点,完成作业示范面积亩。完成机具选型,计划引进示范马铃薯作业机具台,其中:马铃薯种植机台,马铃薯收获机台,马铃薯中耕培土机台。 二、建设内容 1、播种前整地技术: ①深松耕技术要求:①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秋后

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一、2018年情况 1、面积及分布:2018年全县种植马铃薯约7万亩,其中集中连片面积约5万亩,主要集中在x两个镇,其次是x 等地。零星种植约2万亩,全县各家各户均有。 2、种植品种:以克新1号(紫花白)为主,示范种植荷兰15、夏坡蒂、早大白,以荷兰15商品性好,综合效益高。 3、产量及产值:全县行套田马铃薯平均亩量1200公斤,产值1440元,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多点测产验收1500公斤,产值1800元,百亩攻关田2000公斤,产值2400元,亩投入生产资料约500元,亩效益900-1900元之间。(马铃薯1.2元/公斤)。 4、补贴情况:示范点每亩补贴232.5元,其中种薯212.5元/亩(250斤/亩×0.85元/斤),地膜20元/亩。全县共补贴约140万元,其中一级种薯600吨,地膜23吨,原原种15万粒。 5、种薯繁育:2018年由商洛x公司和x马铃薯合作社建立原原种繁育田30亩(由商洛市农科所提供原原种15万粒),原种田210亩,经测产原原种生产马铃薯约15.8吨,原种生产马铃薯约140吨,均感染晚疫病。

二、马铃薯产业存在问题 我县处于马铃薯南、北产区中间地带,成熟期刚好处于南北接茬期,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且与玉米间套对玉米产量影响小,单位面积生产效益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1、产品缺乏品牌效应,销售不畅。目前种植的紫花白品种产量高,适合菜用,但薯形不佳,品质不优,在外观上不能吸人眼球,在销售的过程中,缺乏企业带动,产品不做任何分级、包装,商品性不好。 2、生产条件差,集约化程度低,效益不高。一是马铃薯种植区集中在浅山区和中高山区,土地大多是中低产田,产量低而不稳;二是单家独户的“绺绺田”,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不能有效利用国家和省上的农机补贴,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技术推广基本处于空白,大面积生产以密集型劳力为主,在增加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收购成本,致使基地建设滞后,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缺乏大场大户带动,发展后颈不足,整体效益不高。 3、优良薯种种源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生产需要。过去群众种植马铃薯种子基本以自留为主,由于种性逐年退化而导致产量低,发病率高。本地洛源镇2家繁育企业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繁育的薯种质量难以保障,群众不愿意接受。外调种薯需要庞大的财力,在运输、配送、

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能有效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发展本地马铃薯加工业,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种植一季马铃薯,亩收入可增加300元以上,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大姚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大姚马铃薯种植产业,一是种植规模不大,产业小、弱、散。全县12个乡镇现有种植面积仅两万亩,主要以一家一户零星种植为主;二是种植水平低,管理粗放。大姚马铃薯的主产区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乡镇,交通不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之多年来马铃薯生产技术推广投入经费较少,所以出现品种老化、种植粗放、密度偏低和病虫害防治不力等不良现象;三是产业发展能力弱,产业链不长。目前大姚县还没有一户马铃薯加工企业,多数马铃薯运往外县销售、加工,导致产业化程度较低。 尽管如此,大姚马铃薯产业发展还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增收潜力。一是市场前景广阔。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食品,也是食品工业的原料,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普遍看好;二是适宜种植范围广,增产潜力高。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都可满足其生产条件;同时,增产潜力也高。2006年,县农业局在石羊镇清河试种冬早马铃薯,亩产高达2 700公斤。三是推进速度快,促农增收效果明显。从

喜德县和冕宁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其可快速发展为促农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制约大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种植规模偏小且种植分散,不利于形成马铃薯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一方面,由于这些年来投入减少,其他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占用了有限的耕地、资金等资源,所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许多耕地未被开发利用。整个大姚县2009年底耕地总资源45.5万亩,而常用耕地面积为31.5万亩,尚有14万亩耕地未被开发利用,致使总体规模偏小。另外,由于大姚地处山区,大部分马铃薯种植在山坡上,造成种植空间上的分散;同时中国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造成种植在家庭上的分散。 (二)缺少种薯的繁育体系 大姚县对脱毒种薯的引进和推广投入力度不足,多年没有引进良种,农民使用良种困难。现在大姚县的马铃薯主要以合作88为主,占马铃薯生产面积的90%。由于品种单一,多代种植,现在种质严重退化,病虫害严重,单产逐年下降,引入优良种薯势在必行。但从外部购买优质种薯,成本高昂,每亩预计投入要达375元,农民难以接受,所以若要做大做强大姚县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体系必须健全。 (三)脱毒种薯的标准体系不健全

土豆机械化的种植技术

土豆机械化的种植技术 1.播前准备 1.1.确定播种期 一般情况下,当10cm深的土壤的温度达到并稳定在7-8摄氏度时,是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期。 1.2.选择土地 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对地块的大小、质量、性质等均有一定的要求,如:一个种植区的面积应大于33.3公顷(500亩);对于土壤的要求 是最好选用沙壤土质的地块。除此之外,由于是机械化种植,所以 要为农业机械留出专用的机具通道,并配有完备的水利设施配套。 1.3.品种的选择 种子的优劣是决定马铃薯产量高低、质量好坏的前提。在选择种子时,要选择薯型规范、牙眼小、表皮色泽新鲜、无龟裂、病斑的 良种,从而为实现综合效益、高商品率提供基础。 1.4.种薯催芽 种薯催芽需要满足的条件有:一是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摄氏度 左右;二是将所选的种薯在播前大约半个月左右取出放在散色光比较 充足的室内;三是保持5天左右对种薯进行一次翻动,确保其接触的光、热均匀;四是当种薯长出0.5cm的紫绿色壮芽时,就可以切茎块 播种了。 1.5.切芽块 切芽块是播种马铃薯前进行的最后一个关键项目,由于我国目前使用的种薯的个头比较大,属于大种薯,为了种植方面,降低生产 投入的成本,所以要对种薯进行切割,但是在切芽块时,一定要注

意一些小细节,否则弊大于利。如:切芽块容易使种薯携带病毒, 这是因为切刀是病原菌的携带体。因此,在切割前,要对刀具进行 消毒。除此之外,种植煮不要只想到减少成本投入,而使所切的芽 块过小,应将芽块的重量控制在25g以上,这是因为芽块越大抗病 能力和抗旱能力越强。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出苗率,要确保每个芽 块至少有一个芽眼。而且进行切芽块这项工作时,不宜过早,因为 芽块过早切割,会造成其失水、腐烂等现象。 在整地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分别是:深耕和深松。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消除杂草,提供抗病、抗虫能力,而且还能加厚耕作层, 提高蓄水、保肥的能力。在进行这两方面的作业时,需要满足的要 求是:在深耕时,耕深要达20cm以上.要使用大型拖拉机与大型铧 式犁配套作业。深松时,深度要达40cm以上,采用ISQ-340型全方 位深松机作业。 1.7.施肥 在播种前要选用足够的农家肥作为底肥进行施用。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2.播种 近些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耕作方法逐渐被起垄种植技术替换。在采用起垄种植技术时,需要使用起垄装置的播 种机。并且起垄的行距、高度以及亩株数分别要满足0.9—1.2m、25—30cm、4500株。其中使用的播种机有单行、双行、四行等类型。如:使用大型拖拉机和大型四行播种机配套作业,在播前需要施用 农家肥作为底肥,播种时可以一次完成起垄、开沟、播种、深施化肥、镇压等多道程序,工作效率十分高。 3.田间管理 3.1一次性除草 播种后,可以使用除草通乳油,大约每公顷使用22.5公斤并兑 水750公斤,可以达到除草的目的,尤其是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3.2.间苗、补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