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教案

第2讲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一)

课程安排:

课程框架:

一、课前预习

思考一: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思考二:赵爽弦图复习

二、课程目标:3+3+3

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3):3种使用等腰三角形模型的常见思路

三垂直模型(3):3种常见的三垂直模型

三等角模型(3):3种常见的三等角模型

三、本讲知识脑图

四、本讲内容梳理

1、课前内容

①复习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

②第一讲例7

③本讲知识介绍与梳理

2、第一小节

【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

【讲解】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联(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

方形)

②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常用思路来源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旋转类全等(手拉手)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是斜边的一半

正方形:旋转类全等

【练习】例1,例2,

【总结】

3、第二小节

【三垂直模型】

【讲解】

①介绍三种常见的三垂直

②三垂直与赵爽弦图的关联

③三垂直中的倒角思路(复习几种常见的倒角)

【练习】例3,例5

【总结】

4、第三小节

【三等角模型】

【讲解】

①将三垂直中的直角普通化

②锐角的情况

③钝角的情况

【练习】例4

【总结】

三垂直模型经常可以设计成动态的几何问题,需要找好对应的条件进行解决五、本讲内容复习

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3):3种使用等腰三角形模型的常见思路

三垂直模型(3):3种常见的三垂直模型

六、作业布置

勤思:思维碰撞2、4,实战演练

敏学:实战演练

七、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材通过一个思考活动,使学生体会将一个三角形进行变换后形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我将此内容进行了加深和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的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 难点: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情引趣 拼图游戏: 通过动手拼图,学生能够发现这几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得到全等形的定义。 此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环节二实践感悟 活动一 打开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亲身体验两个图形完全重合的过程,能够发现①与⑩,②与⑥,⑦与⒁⑿与⒀分别能够完全重合,而对于④与⑥,⑧与⒀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验证,通过再次验证,能够发现④与⑥,⑧与⒀是分别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全等形的判别条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 并通过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并由教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进一步提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接着由师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B=∠E ,∠C=∠F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环节三探究说理 活动二 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状态,再使一个三角形不动,将另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探究以下图形的形成过程。 要求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适当点拨。 各个小组在黑板上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 有以下几种: 个别学生发现第三个图形有另一种形成过程,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及时捕捉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巧妙地引导,鼓励,问疑,由此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鲜活,获得了更大的教学生成效果。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过程。 接着用微机再现图形形成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还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图形: 拓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美。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变换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并为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作好准备。

专题训练(三)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专题训练(三)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模型一平移模型 常见的平移模型: 图3-ZT-1 1.如图3-ZT-2,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求证:∠A=∠E. 图3-ZT-2 2.如图3-ZT-3,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E∥BF,CE∥DF.求证:AE=BF. 图3-ZT-3 ?模型二轴对称模型 常见的轴对称模型: 图3-ZT-4 3.如图3-ZT-5,∠B=∠D,请添加一个条件(不得添加辅助线),使得△ABC≌△ADC,并说明理由. 图3-ZT-5 4.如图3-ZT-6,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 图3-ZT-6 5.如图3-ZT-7,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 图3-ZT-7 6.如图3-ZT-8,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图3-ZT-8 ?模型三旋转模型 常见的旋转模型: 图3-ZT-9

7.如图3-ZT-10,已知AB=AC,AB⊥AC,AD⊥AE,且∠ABD=∠ACE.求证:AD=AE. 图3-ZT-10 ?模型四一线三等角模型 图3-ZT-11 8.如图3-ZT-12,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DE,AC=CE,∠ACD=∠B. (1)求证:BC=DE; (2)若∠A=40°,求∠BCD的度数. 图3-ZT-12 ?模型五综合模型 平移+对称模型:平移+旋转模型: 图3-ZT-13 图3-ZT-14 9.如图3-ZT-15,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FB=CE,AB∥ED,AC∥FD,求证:AC=DF. 3-ZT-15 10.如图3-ZT-16,AB=BC,BD=CE,AB⊥BC,CE⊥BC.求证:AD⊥BE. 图3-ZT-16 详解详析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精美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松江区民乐学校征丽 一、内容和内容辨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今后研究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方法,因此,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非常重要。本单元共安排了六课时,其中三课时讲述四种判定方法,另三课时讲述如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正确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甚至以此达到证明边或角的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第一课时。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三角形的三元素画三角形(即两角及其夹边、两边及其夹角、三边、两角及其对边)。借此,学生已知道如何确定三角形的 形状和大小,事实上,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则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所以,通过四种画已知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过程,可以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二是重点学习“边角边” 的判定方法,掌握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并由简至难,了解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四种方法。 、熟练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熟悉有关基本图形,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 、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目标解析:通过操作、看书和阅读,将全等概念与画三角形概念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了解四种判定方法自身的特征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边角边”判定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边”、“角”、“边”是如何先后确定三 角形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的,进而掌握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一一证明三角形全等。要求学生,其一,会规范书写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表达能力;其二,在基本图形中找到需要的条件,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学习判定方法的目的,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欣赏和观察一些基本图形,结合给定条件,发掘基本图形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找到证明全等的三大条件,从而说明全等。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很多问题的解答是不唯一的,且有些题目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教案

11.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 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 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 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思考: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 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DEF ABC ??和全等时,点A 和点D ,点B 和点E ,点C 和点F 是对应顶点,记作DEF ABC ???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如上图,13。1-1DEF ABC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 (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D A D B D (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 B E (3)如图,,A C D A B E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 B A ,求AD C ∠的大小。 B C

全等三角形复习1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构建知识框架。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建立整章框架的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交流的意识,从而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把全等三角形全章系统化和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突破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通过相应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学生用图表小结来构建知识框架。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教师引导归纳,学生以练习巩固为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巩固练习: A 组 1、如图,已知AB=AD ,要使△ABC ≌△ADC ,可增加条件BC=DC , 理由是 SSS 定理。或∠BAC=∠DAC ,SAS 或∠B= ∠D=90°,HL. 2、如图,△ABC 中,∠C=90o,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 且CD=6cm ,则DE 的长为( B ) A 、4cm B 、6cm C 、8cm D 、10cm 第1题 A 第2题 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 、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三角形内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A ) A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C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D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在△ABC 中,∠A=70o,∠B=40o,则△ABC 是( B ) A 、钝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组 6、如图,AE=BE ,∠C=∠D ,求证:△ABC ≌△BAD 。 证明△ACE ≌△BDE (AAS ),那么AC=BD ,CE=DE ,因为AE=BE ,所以AE+DE=BE+CE ,即AD=BC ,所以△ABC ≌△BAD (AAS ) (第7题)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初二)

初二数学三角形全等 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 掌握它轻松搞定全等题! 全等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这次整理了常用的各大模型,一定要认真掌握~ 全等变换类型: (一)平移全等: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二)对称全等模型: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 1:角平分线模型; 2:对称半角模型; (三)旋转全等模型: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1. 旋转半角模型 2. 自旋转模型 3. 共旋转模型 4. 中点旋转

如图,在△ABC的边上取两点D、E,且BD=CE,求证:AB+AC>AD+AE 分析:将△ACE平移使EC与BD重合。B\D,上方交点,左右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模型: 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2:对称半角模型 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45+ 22.5°、对称(翻折)15°+30°直角三角形对称(翻折)30+60+90直角三角形对称(翻折) 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1.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2.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 3.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共顶点) 4.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专题七) 1、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2、自旋转模型 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 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 模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1)自旋转:???????,造中心对称遇中点旋全等 遇等腰旋顶角,造旋转,造等腰直角 旋遇,造等边三角形 旋遇自旋转构造方法0000 018090906060 (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 △ 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 E=DC (3) A 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GB ≌△DFB (5) △EGB ≌△CFB (6) B H 平分∠AHC (7) G F ∥AC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 E=DC (3) A 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 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ABE ≌△DBC (2)AE=DC (3)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3、(1)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ACM和△CB N,连接AN,BM.分别取BM,AN的中点E,F,连接CE,CF,EF.观察并猜想△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BC为边作等边△ACM和△CBN”改为“以AC,BC为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ACM和△CBN,”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例4、例题讲解: 1. 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BD=CF???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 (3)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2、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B,AD上各存在一点P、Q,若△APQ的周长为2, 求PCQ 的度数。

初中数学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节.这是全章的开篇,也是全等条件的基础.它是继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出现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抓联系、促迁移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形成概念,再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说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 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出问题,乐于探索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 难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已初步具有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但八年级的学生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时期.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动画演示,来揭示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变换过程,以便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对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诸多方法之长,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最优组合.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一)

作弊? 漫画释义 三角形9级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二) 三角形8级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一) 三角形7级 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 满分晋级 3 全等三角形的 经典模型(一)

D C B A 45°45° C B A 等腰直角三角形数学模型思路: ⑴利用特殊边特殊角证题(AC=BC 或904545??°,,).如图1; ⑵常见辅助线为作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图2; ⑶补全为正方形.如图3,4. 图1 图2 图3 图4 思路导航 知识互联网 题型一: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

A B C O M N A B C O M N 【例1】 已知:如图所示,Rt △ABC 中,AB =AC ,90BAC ∠=°,O 为BC 的中点, ⑴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关系(不要 求证明) ⑵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C 、AB 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 AN =CM .试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⑶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CA 、AB 的延长线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AN =CM ,试判断⑵中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如果是请给出证明. 【解析】 ⑴OA =OB =OC ⑵连接OA , ∵OA =OC 45∠=∠=BAO C ° AN =CM ∴△ANO ≌△CMO ∴ON =OM ∴∠=∠NOA MOC ∴90∠+∠=∠+∠=?NOA BON MOC BON ∴90∠=?NOM ∴△O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ONM 依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BAC =90°,AB =AC ,O 为BC 中点 ∴∠BAO =∠OAC =∠ABC =∠ACB =45°, ∴AO =BO =OC , ∵在△ANO 和△CMO 中, AN CM BAO C AO CO =?? ∠=∠??=? ∴△ANO ≌△CMO (SAS ) ∴ON =OM ,∠AON =∠COM , 又∵∠COM -∠AOM =90°, ∴△O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2】 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 图所示放置,,,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 ,取BD 的 中点M ,连接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析】EM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典题精练 A B C O M N M E D C B A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 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

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协助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使用;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实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以的习题训练,提升学生综合使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对中考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初步具有整体理解,但因为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水平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水平、发散思维水平和概括归纳水平将有所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2.在题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水平,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联系的思维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难点:能理解使用三角形全等解题的基本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以“自助探究”为主,以小组合作、练习法为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形成自己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认知体系,尝试完成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学习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练后思”的模式,协助学生搜整《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基础训练、概念变式练习、典例探究、拓展应用等活动实行查缺补漏和拓展延伸;借助“基础了题目-变式题目-典型题目-拓展题目”五个梯次递进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课件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遇600旋60°,造等边三角形 遇90°旋90°,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 顶角,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0,造中 心对称 (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 (1)△ ABE ◎△ DBC (2)AE=DC (3)AE与DC的夹角为60。 (4)△ AGB ◎△ DFB (5)△ EGB ◎△ CFB (6)BH 平分/ AHC (7)GF // A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 ABD和厶BCE,连接AE与CD,证明: ("△ ABE ◎△ DBC (2)AE=DC (3)AE与DC的夹角为60。 (4) 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 AHC [D山3 Vi壮-U (I) ?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厶BCE,连接AE与CD,证明 (1) △ ABE ◎△ DBC (2) AE=DC (3) AE与DC的夹角为60。 (4) 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 AHC (1自旋转:自旋转构造方法 ABD和厶BCE,连接AE与CD,证明:

3、(1)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 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 ACM和厶CBN ,连接AN , BM .分别取BM, AN的中点E, F,连接CE, CF, EF.观察并猜想△ 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 , BC为边作等边△ ACM和厶CBN”改为“以AC, BC为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 ACM和△ CBN,”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B 例4、例题讲解: 1.已知△ 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 逆时针排列),使/ DAF=60 ° ,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 BD=CF 宓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 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⑶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2、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 成对称全等。 D A D A M x N rt B D 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AB,AD上各存在一点P、0,若厶APQ的周长为2, A P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第1课时) 格朗和乡中学太禄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帮助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运用;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以及展望中考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中考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和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初步具有整体认识,但由于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将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角平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媒体使用与 设计意图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分钟).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只需带上第块就可配到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 师:上述问题实质是判断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复习全等三角形.(引出课题)【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并 小组交流意 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情 境中明白这 节课学习的 重点. 【媒体应用】 出示课题. 活动2 反思回顾,检索要点(2分钟).请同学们对本章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 生回顾知识.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阅 读知识结构 图.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 本章知识结 构、知道课程 标准对本章 学习的要求; 还应该有自 己的认识;学 习章知识总 结梳理的方 法.重视注意 部分. 【媒体应用】 展示知识结 构图. 1 2 3

专项练习(二)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专项练习(二)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基本模型一平移模型 常见的平移模型: 图2-ZT-1 1.如图2-ZT-2,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 B. 求证:∠A=∠E. 图2-ZT-2 2.如图2-ZT-3,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AB=CD,AE∥BF,CE∥DF. 求证:AE=BF. 图2-ZT-3 ?基本模型二轴对称模型 常见的轴对称模型: 图2-ZT-4 3.如图2-ZT-5,∠B=∠D,请添加一个条件(不得添加辅助线),使得△ABC≌△ADC,并说明理由. 图2-ZT-5 4.如图2-ZT-6,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 求证:BE=CD. 图2-ZT-6 5.如图2-ZT-7,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 求证:DE=CF. 图2-ZT-7 6.如图2-ZT-8,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图2-ZT-8

?基本模型三旋转模型 常见的旋转模型: 图2-ZT-9 7.如图2-ZT-10,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求证:(1)△A OD≌△BOC; (2)AD∥BC. 图2-ZT-10 8.:如图2-ZT-11,AB=AC,AB⊥AC,AD⊥AE,且∠ABD=∠ACE.求证:AD=AE. 图2-ZT-11 ?基本模型四一线三等角模型 图2-ZT-12 9.如图2-ZT-13,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DE,AC =CE,∠ACD=∠B. (1)求证:BC=DE; (2)假设∠A=40°,求∠BCD的度数. 图2-ZT-13 ?基本模型五综合模型 平移+对称模型: 图2-ZT -14 10.如图2-ZT-15,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FB=CE,AB ∥ED,AC∥FD.求证:AC=DF. 图2-ZT-15 平移+旋转模型: 图2-ZT-16 11.:如图2-ZT-17,AB=BC,BD=EC,AB⊥BC,EC⊥BC.求证:AD⊥BE. 图2-ZT-17 详解详析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全等三角形证明中的基本模型

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它们的位置虽然变化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我们把平移、翻折(轴对称)、旋转称为几何变换. 这一讲我们就来学习基本变换下的全等三角形. 常见平移模型 【引例】如图,A E F B 、、、四点在一条直线上,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CF DE = 模块一 平移型全等 知识导航 知识互联网 夯实基础 全等中的基本模型 F E D C B A

【解析】 ∵AC CE ⊥,BD DF ⊥ ∴90ACE BDF ∠=∠=? 在Rt ACE △和Rt BDF △中 AC BD AE BF =?? =? ∴()Rt Rt HL ACE BDF △≌△ ∴CE DF =,AEC BFD ∠=∠ ∴CEF DFE ∠=∠ 在CEF △和DFE △中 CE DF CEF DFE EF FE =?? ∠=∠??=? ∴CEF DFE △≌△ ∴CF DE = 【例1】 如图1,A 、B 、C 、D 在同一直线上,AB CD =,DE AF ∥,且.DE AF = 求证:AFC DEB △≌△ 如果将BD 沿着AC 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图2,B 点与C 点重合时;图3,B 点在C 点右侧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选择一种情况请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 F E D C B A 图2 F E D (C ) B A 图3 F E D C B A 常见轴对称模型 知识导航 模块二 对称型全等 能力提升

【例2】 ⑴如图,△ABC 中,AB =AC ,BD ⊥AC 于D ,CE ⊥AB 于E ,BD 和CE 交于点O ,AO 的延长线交BC 于F ,则图中全等直角三角形的对数为( )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⑵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 ,AC 翻折到同一平面内形成的.若1:2:315:2:1∠∠∠=,则4∠=________. 【例3】 如图,AB A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AM CD ⊥于M ,AN BE ⊥于N . 求证:AM AN =. 常见旋转模型: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知识导航 模块三 旋转型全等 E D N M C B A 43 2 1 E D C B A D O F E C B A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专题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专题 基本图形1、图(1)中,C点为线段AB上一点,△ ACM △ CBN是等边三角形,AN 与BM相等吗说明理由; 如图(2)C点为线段AB上一点,等边三角形ACM和等边三角形CBN在 AB的异侧,此时AN与BM相等吗说明理由; 如图(3)C点为线段AB外一点,△ ACM △ CBN是等边三角形,AN与BM 相等吗 说明理由. 分析:题中三问均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考查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由已知条件,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找出对应边及夹角相等,证明全等,即可得到线段相等. 解:(1)相等. 证明如下:???△ ACM △ CBN是等边三角形, ??? AC=CM CN=BC 又/ ACN=/ MCN+60 / MCB M MCN+60 , ???/ ACN=/ MCB ?△ ACNm MCB ?- AN=BM (2)相等. 证明如下:???△ ACM △ CBN是等边三角形, ?AC=CM CN=BC 又/ ACN=/ MCB ?△ ACNm MCB ?AN=BM (3)相等. 证明如下:???△ ACM △ CBN是等边三角形, ?AC=CM CN=BC 又/ ACN=/ MCN+60 / MCB M MCN+60 , ?/ ACN=/ MCB ?△ ACNm MCB ?AN=BM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围绕结论寻找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线段相等,证得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图(1) 图(3)

变形 2、( 1)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 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 ACM 和厶CBN连接AN, BM分别取BM AN的中点E,F,连接CE CF,EF.观察并猜想△ 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 )中的“以AC, AC BC为 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 那么(1)中的 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由. 得出AN=BM, / ANC=Z MBA ,再证 △ NFC^^ BEC得出CE=CF / BCE=/ NCF利用等边三 角形的角度60 , 得出/ ECF=60 ,证得结论成立; (2)证明过程如上(1)中的结论只有CE=CF而/ ECF只等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工60°,得出结论不成立. 解:(1)如图1 , △ CEF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等边△人。皿和厶CBN ??? AC=MC BC=NC / ACN=/ MCB 在厶ACN和厶MCB中 NC= BC / ACN=Z MCB AC= MC ?△ ACNm MCB( SAS , ?AN=MB / ANC=/ MBA 在厶NFC和厶BEC中, NC= BC / FNC=Z EBC NF= BE ?△ NFC^A BEC( SAS , ?EC=CF ???/ BCE+Z ECN=60 , / BCE2 NCF, ?/ ECF=60 , ?△ CEF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2,不成立,首先/ ACN^Z MCB ?△ ACN与厶MCB不全等. 如果有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那么结论也不成立, 证明方法与上面类似,只能得到CE=CF而Z ECF只等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工60°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 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 BC为边作等边△ ACM和厶CBN改为“以 ACM和厶CBN”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加以证 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1)自旋转:?????? ?,造中心对称遇中点旋 全等遇等腰旋顶角,造旋转 ,造等腰直角 旋遇,造等边三角形旋遇自旋转构造方法00 00018090906060 (2 )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 ( 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GB ≌△DFB (5) △ EGB ≌△CFB (6) BH 平分∠AHC (7) GF ∥AC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 (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ABE ≌△DBC (2)AE=DC (3)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1)如图1,点C 是线段 AB 上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AB 的同侧作等边△ACM 和△CBN ,连接AN ,BM .分别取BM ,AN 的中点E ,F ,连接CE ,CF ,EF .观察并猜想△C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 ,BC 为边作等边△ACM 和△CBN”改为“以AC ,BC 为腰在AB 的同侧作等腰△ACM 和△CBN ,”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例4、例题讲解: 1. 已知△ 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为直线BC 上的一动点(点D 不与B,C 重合),以AD 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 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 如图1,当点D 在边BC 上时,求证:① BD=CF ? 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 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 、CF 、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 、CF 、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