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谭小麟音乐作品及创作特点

谭小麟音乐作品及创作特点

谭小麟音乐作品及创作特点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

影视画外音□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 及其多元化创作 林 丽 引 言 一百多年前,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世界上第一次将电影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当时的胶片并不发声,电影音乐自然无从谈起。但是,人们在放映厅里却时常可以听到音乐声———乐队的现场演奏。由于乐队即兴的演奏经常与画面内容配合不当,于是影院经营者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把一些观众熟知的古典音乐旋律进行改编或重写,并将乐曲按电影内容的情绪进行分类演出,如用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来表现明快、热烈的情绪,而贝多芬的乐曲则多被用于大树倾倒、追逐逃跑等场面———毕竟在当时只有古典音乐更容易表现出影片内容的不同情绪。稍后,乐队演奏被放蜡盘唱片的方式所代替。影院经营者将表现不同情绪内容的音乐,如滑稽音乐、抒情音乐等事先录制在唱盘上,然后根据画面剧情的需要,采用现场放唱盘音乐的方式来烘托影片的气氛。这种为无声电影伴奏的音乐,使音乐成为了声音进入电影的“前奏”。 1908年,出现了一些专门为电影创作音乐的作曲家。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圣桑作为第一位电影作曲家为法国影片《谋杀居伊兹伯爵》创作了一首序曲和五首描写戏剧场面的音乐。但无声电影时代所创作的电影音乐主要还是延续着古典音乐的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录音技术的发明,使得有声电影(声画合一)的出现成为可能。直到录音技术在电影声音录音中的应用,电影才真正进入了有声时代。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终于“开口”说话了。于是各种风格的音乐陆续伴随着语言、音响声纷纷出现在银幕上。 30年代末期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音乐的创作也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通俗性,使其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此阶段的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创作风格多为“后期浪漫派”,另外还出现了“百老汇”风格的电影音乐以及一些影片歌曲。而欧洲电影的音乐创作则学术气氛较重,非常注重音乐与电影内容的结合。由于各种音乐风格及流派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使得当时的电影产生了很大的魅力。 尔后的几十年中,科学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其中电子技 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电声乐器和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的创作风格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风格各异的音乐,为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可以知道早期的中国电影故事内容是以戏曲表演为主的。从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1905)的片断,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当时中国电影中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从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的。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中的音乐内容主要是由当时的流行歌曲和其他选配的伴奏音乐共同完成的。尤其在30年代,电影音乐的流传和创作是相当广泛的。遗憾的是,建国后到“文革”期间,电影音乐的创作形式却相当单一,直到“文革”后“第五代”电影人的崛起,才使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真正复苏觉醒。而此时,我们的电影音乐创作已经与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 一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性 电影音乐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特殊本质有哪些方面呢? 1.电影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纯音乐的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表现,可以说是作曲家个人的自我表现,如贝多芬的几首脍炙人口的交响曲,表现的是作家本人对生命的感受,这是音乐创作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而电影音乐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个人的情感表现,必须受到规定情节的制约,受到画面的制约。他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必须跟着影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必须与画面规定的情感相符,不能自作主张地表现与影片不相干的个人情感。从感受者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较之纯音乐更好懂。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音乐的内容也有明确、具体的依据。纯音乐就不一样了,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有很大的联想自由度,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纯音乐或一般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的连贯性,而电影音乐恰恰丧失了这个特点,时间上的间断性变成了电影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其音乐常常中断不下20次,而人们对此并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这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时间上的间断性,是影片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画

智慧树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章末测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传统音乐包括以下哪几个类型? A. 民间音乐 B. 音乐 C. 宫廷音乐 D. 文人音乐 答案: 全选 2 【多选题】(2分) 文人音乐主要是指哪一类音乐? A. 古琴音乐 B. 宴乐 C. 文人自度曲 D. 答案: 朝会乐文人自度曲古琴音乐 3 【单选题】(2分)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主的音乐观念是? A. 道法自然 B.

C. 非乐 D. 礼乐 答案: 非乐 4 【多选题】(2分) 宫廷音乐是指下面哪一种音乐形态? A. 朝会乐 B. 祭祀乐 C. 国风 D. 宴乐 答案:朝会乐祭祀乐宴乐 5 【多选题】(2分) 下面哪个观点属于孔子的音乐思想? A. 声无哀乐 B.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C. 大音希声 D. 礼乐

答案:大音希声礼乐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民间音乐? A. 民间歌舞 B. 民间歌曲 C. 说唱音乐 D. 宫廷音乐 答案: 宫廷音乐 2 【多选题】(2分) 民间歌曲包括以下哪三项? A. 山歌 B. 号子 C. 弹词 D. 小调 答案: 号子山歌小调 3 【单选题】(2分) 一般用“节奏的律动性”来形容哪一类民间歌曲? A.

劳动号子 B. 小调 C. 山歌 D. 京剧 答案:劳动号子 4 【单选题】(2分) “孟女调”属于下列哪一种小调类别? A. 时调 B. 吟唱调 C. 谣曲 D. 插秧山歌 答案:时调 5 【单选题】(2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调的是? A. 对花调 B. 茉莉花调 C. 摇篮曲 D.

花儿 答案:花儿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省市主要是哪个民族的聚居地? A. 白族 B. 普米族 C. 纳西族 D. 傈僳族 答案:纳西族 2 【多选题】(2分) 蒙古族中最具有特色的有以下哪些音乐? A. 十二木卡姆 B. 呼麦 C. 冬不拉弹唱 D. 长调 答案:长调呼麦 3 【单选题】(2分)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4137521.html,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 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音乐创作属于电影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电影声音制作的整个环节之中,其创作基于电影所提供的故事类型、情节、人物、地点、时间等。其次,电影音乐的表现力还能够在整个电影声音的构思中得到发挥,它能够完美呈现出电影的风格与特征。 一、电影音乐创作三符号 概括来说,音乐主体、视听与声音是电影音乐创作的三大符号。 (1)音乐主体。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相关的音乐语言要素,音乐本体是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久性工具。 (2)视听。电影音乐必须通过视听才能够完成一次美的体验,电影音乐实现电影化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视听语法并运用相关的视听要素。 (3)声音。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声音才能将其传达给观众,因此,音色、声强、频率等因素是音乐创作造型的重要因子。 二、电影音乐设计 以声音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首先要避免音乐与音响效果在频率上产生冲突。以电影《黑客帝国》为例,此电影属于动作片,整个影片注重于追求大响度,但是导演要求在保持激烈音乐与音响效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清晰度。因此,声音设计师与导演的共同意见是通过音响效果与声音之间的切换来避免音频重合,例如在进行爆炸时,不会有中度低音,在玻璃破碎时也不会出现类似小提琴的这样的高音。另外,在处理音响效果与音乐在频率上存在的问题时,要根据影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动作片与战争片这种类型的影片,他们属于在同一时间有多种因素的影片,在进行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音乐化音响与音乐的分层处理。其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还要充分发掘电影音乐作为声音造型所需要使用的材料。音乐不仅可以用乐音来创作,也可以采用噪音来进行创作。例如,在电影《群鸟》中,作曲家与声音专家从鸟的尖叫声与扑打声中设计出了电声学的噪音效果,代替了管弦乐队的不和谐音。电影《精神病患者》中,则通过打破传统管弦乐配器的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三、以视听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音乐剪辑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与导演的视听需求,音乐剪辑是实现视听表现的源泉。音乐剪辑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观念。在进行音乐剪辑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重要性。节奏

浅谈关于作曲的一些小技巧

浅谈关于作曲的一些小技巧之一 作曲的技巧,有很多人都在谈,很多人都在和弦上花工夫。也有一些人完全按照感觉来写。诚然,按照下行5度和弦圈的经典走位,旋律怎么写都不是很难听,但学一些作曲的另外一些技巧,也许你的旋律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小生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生写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高手指正。 流行歌曲创作: 1:先有词后有曲。 2:先有曲后有词。 这里我只谈第二种情况,即先曲后词。 一:倒影。 就像你在河上,看到河里自己的影子。如:33345 33321 在五线谱中,以3横线,就会发现,345往下翻180度的话,其旋律线条就会和321吻合。这样写出来的旋律,不会很散。 二:模进。 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如:3323 2212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如:1123 3345(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 三:重复。 重复永远是音乐中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注意,重复也是同度模进) 四:对格。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文学中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在一些诗联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然后依次类推。如:123 312 234 465 大家注意,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在李宗盛的鬼迷心窍中,通篇都是使用的对格的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回家把谱子翻出来看一看。 五:前面说到艺术是相通的,并借用了文学技巧,这里我们借用国画技巧来看看是怎样的。1:疏密有致。在国画中,如果中间画了很多的树,在四周一定要留出大量空白的地方。这

论艺术歌曲《望乡词》的审美特征与演唱风格

学校代码:11460 学号:00923207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艺术歌曲《望乡词》的审美特征与演唱风格 Theory“hometown words”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 songs and singing style 所在院(系):行知学院 学生姓名:吴同建 指导老师:岳李 研究起止日期:二〇一二年九月至二〇一三年五月 二〇一三年五月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摘要】 本文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平时学习声乐的心得体会,受老师启发,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从歌曲的创作、曲式、演唱风格及审美特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用情用声的表达上,对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风格上进行剖析,探索出其独有的演唱特质和规律,以达到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

[Abstract] According to own interest hobby and the usual learning of vocal music ,inspired by the teacher,for art songs,this style from the creation of songs, melody, singing styl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and other Ang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in mood with sound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song writing and singing style,explore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in order to dig deeper connotation and emotion . [Key words]art songs;hometown wor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singing style 目录 绪论 (1)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摘要: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风格,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 一、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生活的音乐。它是有根音乐,既然是有根,就意味有着生命力,所以被长期广泛流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一个民族在某个生活阶段的心理和情感,(1)如中国的民歌,最初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为了拼命而发出的呐喊声以及表达心情愉快时发出的欢呼声,这都是最初形成的民歌。虽然当时没有一些文字将其准确记载,但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反复吟唱、口传心授,已形成一个“歌谣”。(2)又如情歌的形成专家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表情达意时哼的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倾听对方的心灵反映。(3)如后来的说唱音乐、戏曲、歌舞这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民间艺人又将文学、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有些在用地方方言演唱……这些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源于生活,所以具有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支撑它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不断创造出亮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1.乡土性。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郑少荣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学院音乐系143教育一班 42号 摘要: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 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本文主要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贝多芬的情感历程阐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风格;古典主义时期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社会因素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创作富有鲜明个性及时代特征。 一、早期创作特征(1792―1802年) 贝多芬179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波恩,在这里,他师从聂费,也是这一时期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大的人。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思想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形成。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生科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他的创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气势。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期创作特征(1803―1814年)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197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他与被压迫的人民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是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所讴歌的“伟大的人”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和力量的呐喊,标题为《英雄》。作品中所蕴含的力量和热情,如同他那强烈的个人奋斗意识一样,其震撼力像法国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那样猛烈而动荡。这样的风格也是种贯穿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中,他也是第一个把时代与社会背景用音符记录在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 《第三交响曲》(Op.55,1803―1804)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的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还有为戏剧、歌剧或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科里奥兰》、《埃格蒙特》、《莱奥诺拉》及《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等,这时期贝多芬以大量的创作显示出

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王亚丽 (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定西 748407) [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消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引言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消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做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

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带入到其他音乐教学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所以说,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表演具有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化机制。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的:“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 家和听众之间,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上干巴巴的音符,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表演的活化机 制一方面体现在使符号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声音动态,使欣赏者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奏家们不断地传播(也依靠录音手段),才使之得到保存、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就是作品的演奏史,每一次演奏的再创造都是音乐作品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反之,有些杰作被演奏家忽略而渐渐失去影响成了保存于博物馆的档案,在演奏家的挖掘整理后,才得以复活。美国

小提琴家考夫曼使维瓦尔第的8首遗失的协奏曲在 音乐会上重放光芒,李赫特救活了舒伯特的一些被遗忘的优美的奏鸣曲就是证明。 诚然,音乐表演是一门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艺术,表演者需经过多年的演奏或演唱训练才有可能表现好音乐,就音乐的演奏讲,能否对乐曲注以生命,往往是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钢琴艺术中慢乐章的演奏是很见功力的,它既需要理智又需要诗人善感的气质,才能将每个乐句的表现与和声的色彩恰如其分表现出来。钢琴家鲁道夫·费尔古斯尼曾在一次访谈中 说过:“我尽量避免使用技巧(technique)这个次,因为我给这个词的定义不同于大多数音乐家对它的理解。技巧通常被视为弹奏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样,人们也常常认为它与乐曲如李斯特的练习曲、肖邦的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有关联。但我认为:在弹奏莫扎特某乐段节奏缓慢的乐曲中某个柔和的音符时,你所需要的技巧并不少于弹奏李斯特狂想曲中某个急风骤雨般的段落。技巧是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对速度和节奏的掌握、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轻重、段落的处理。显然,如果你要弹奏的是一些很难的乐曲,你就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起来共同为演奏作好一切准备,此外,你还得有某些被人们

浅谈音乐创作教学中的一些简便的实践学习方法

经历几年的教学,我在实践中对音乐课堂的创作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1、依靠原课文材料进行创作,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基于课文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例如:让学生把学会的这首歌的内容展开,去想象,去创作。把他们对歌曲感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所以,我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歌曲描绘的故事,他们都讲得有声有色,有的甚至还会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的特点,他们各显身手,都想表现自我的创作才能。 2、进行旋律片段的创作 旋律片断的创作,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进行旋律片段创作的练习,,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以后,适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以这些规律去指导今后的练习则大有好处。例如,为旋律选择未尾结束音的练习做多了,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一个完整的旋律其结尾往往给人以终止的感觉,造成这种终止感的因素之一,便是旋律以它所属的调式中最稳定的主音为结束音”。平时在唱歌、视唱、欣赏以及旋律片断等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各种调式的主音是什么。如大调式主音是1,小调式主音是6,商调式主音是2,徵调的主音是5等等。平时也可介绍旋律发展的手法,如:重复,模进,对比。如:师生互动,接唱旋律,我们唱出或者弹出前半段(句)曲调,请同学们去接唱,如:老师唱:1 2 |3- |,学生就唱:3 2 |1- |(师)3 4 |5- |(生)5 4 |3- |等,加强他们对乐曲终止及曲式中起承转合的感性认识。 3、表演类的创作 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他们期望老师允许其边唱边动作或边欣赏音乐边动作来表现音乐。事实上,依靠身体动作有助于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机会,以此促进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提高。即兴律动。学生在静听音乐的基础上,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动作进行表演。如:《小企鹅》一课,在听唱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仿小企鹅的动作来,既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歌曲,加上动作,很好地配合了歌曲的节奏,对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习也极为有利。又如《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春雨的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下雨和麦苗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沙捶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听赏后即兴表演 欣赏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创作活动。先让学生静静地专心聆听音乐,边听边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通过情景、律动、舞蹈、声势(拍手、拍腿、跺脚)等自由地表演音乐的节奏、旋律或内容。如:《采茶舞曲》,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动作来表现采茶女的情境,再现的欢快的劳动的音乐形象。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创作活动与表演融合在一起,灵活多变,随意而为,敏捷而又自然流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课堂的即兴创作,能够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闭的记忆,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广阔天地。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从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两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几首聂耳的音乐作品。并从其创作的风格与特点出发,宏观阐述革命战争年代音乐以及音乐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聂耳创作风格特点历史地位 聂耳是我国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在其短暂一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有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工作、生活和斗争的,如《大路歌》、《码头工人》;有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广大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如《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塞外村女》、《飞花歌》;还有许多的爱国歌曲的创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聂耳的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 一、简介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紫艺(又子义),原籍是云南玉溪,于1912年生于昆明。不幸的是他在1935年7月17日游泳时淹没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中,终年23岁。 聂耳的成长历经着封建军阀混战、“五卅运动”等事件,在这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环境下,使聂耳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他于1928年秋,加入了当地的共青团。在成长中,他找到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生观——“打倒恶社会,建立新社会”(见聂耳中学作文《我的人生观》1928年于《聂耳专辑》第一辑),而逐渐走上艺术的道路。 1931年,他进入了里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剧社”,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开阔了艺术视野,专业技能也能有所提高,像他的小提技巧和作曲理论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认识到“不论你从哪条路跑,你对于哲学的基础不稳定,终于是难得走通的”;“新的脑子的培养不是用一个模型一套便一次铸成永不腐败的。它正如一棵嫩小的植物,随时需要合理的灌溉。……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这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立足点”(见聂耳1931年8月16日的日记,载《聂耳全集》下卷) 聂耳的爱国热情在接踵而来的“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激发,并推动了他对提高自己的觉悟的迫切要求,在1932年时,他参加了中国左翼“剧联”的剧评小组,最终离开了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放弃演奏小提琴,而要做“革命音乐”,为劳苦大众作曲。 二、浅谈聂耳的音乐创作 聂耳在1933年与田汉、任光等人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成为了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并且以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了大量的展现中国人民生活风貌以及反映中国人民心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1933年开始,聂耳就开始用音乐去表达一个阶级的心声,也真正的投入到革命音乐的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影片《母性之光》的插曲、《开矿歌》以及《卖报歌》等。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主要是他能够用音乐完美的表现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如《大路歌》(田汉词)、《开路先锋》(孙师毅词)、《码头工人》(百灵词)、《打长江》(田汉词)等。`这些歌曲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

音乐作品分析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B.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度?上一记录O返回O F载?打印? Email ?下T记录 【标题】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作者】孙娅红 【关键词】中小学创作教学 【指导老师】周庆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到现在已有较大发展。在欧洲,以德国为基础,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过一场艺术教育运动,通过“创作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此后,“创作教学”在各国开始盛行。 在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1]也曾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音乐“创作教学”领域,从1930年左右开始,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过去以视唱、读谱等技能训练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加以否定,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的音乐创作教学。此时,穆塞尔也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创造性教育,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教学内容 方面,美国教育者协会(MENC在1990年发表的〈〈未来方向和行动的研讨会决议》 中,可以看到美国音乐教育从“熔炉”方向转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向”的格局。 相比之下,对音乐创作教学的重视与研究,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我国,是从7月国家新制定的“新课程标准[2]”,才开始扭转了以往的枯燥的“灌输式”及纯“专业技能训练化”的教学理念。周庆东曾在〈〈新课标下音乐教学初探》[3]中说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适时安排一些让学 生自由参与创作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有所发挥,有所表现”。夏宗 贵也曾在〈〈改变你的音乐课堂》[4]中说到“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出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鲜明的曲子(如进行曲、舞曲)来欣赏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敲击拍子,跳出优美的舞姿;还可以给学生欣赏音乐情景故事〈〈狮子、猴子、小鸟》借助小动物的情节,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故事的音乐中随意的模仿狮子、猴子和小鸟等小动物的动作,学生非常有创意的用不同的头饰装饰自己, 生动形象、活泼可爱”。的确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颁布实施之后,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得到了很好发展;并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音乐创作教学”的新局面。 那么,“创作教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缪力曾在〈〈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高萩保治先生讲学要点》[5]中说到: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而是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领域,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广义上它包括音乐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如:歌唱、演奏、舞蹈、欣赏等);狭义上“创作教学”指在音乐教学中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