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过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环境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又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因此,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目前,这种状态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产生了新的不协调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问题的矛盾。

1人口、资源与环境整体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2人口、资源与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延缓了高峰期到来的时间,但同时,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分别是(1)人口将逐步进入负增长。(2)新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3)老龄化问题严重。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影响着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

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各种有限

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却会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

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

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

担负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

的临界平衡极限。它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深化

成为下个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

二、人口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资源环境现状

(1)主要矿产资源可供利用储量有限。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煤炭、铁、锰、钾盐等关系国建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

(2)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

的30%%左右,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0%%,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供应能力面临严重考验。

(3)土地资源严重短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短缺,人地

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4)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土地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基地,是人类

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同时土地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在有限

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过程中,人口数量的激增,使人们高强度的使用耕地,人

均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大量不合理的开发、占用土地,使土地退化,大量耕地

被毁,加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污染、次生盐渍化及工业、城市发展占用耕地,使土地资源压力骤增。

(2)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在

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

的利用的深度与广度较过去大得多,由此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是

能源的耗竭。大多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即使能源能被高效率的重复利用

还会存在净损失。其次是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能源的采、选、冶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物,占用和破坏了不少土地,其中不少为良田或可以改造为良

田的土地。严重破坏了环境。

(3)人口增长对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压力。森林是保持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分。但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土

地以及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使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世界淡水的消耗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是世界人均

水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更加突出。

三、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因素,这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且尽力解决好它。为此,我们应当将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处理好人口问题,抓好可持续发

展的关键点,实现环境优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必须实行计划

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

高公民的资源环境意识。促进公众树立新的、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加强媒体的作用,通过宣传树立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使全

社会有意识的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①蒋志: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3年第12期

②贾少萌:人口、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河北大学》2010年

③彭珂珊:跨世纪,人口压力与中国环境

《统计与决策》

④徐涛: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三明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⑤周毅: 21世纪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⑥邓宏兵、张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新增人口数量下降的现状。 依据国际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远远达到老龄化的定义,并且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增加老年劳动力来填补年轻劳动力的缺少。 另外,男女比例失调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问题,在性别比例中,男要远远大于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男性单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的就业压力。要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首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促使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抵制性别歧视。政府也应当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此控制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口同样面临着新形势及对策。 其中,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生育决定着人口的多少,而人口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要实现我国的复兴就要采取积极的人口生育政策,所以,鼓励“二孩”,是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政策保障。 其次,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要推翻“三座大山”,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注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也要大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制度到位,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大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响应我国的政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问题涉及到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所以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上总是争议不断。生物伦理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人口问题则自然成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所有的生物伦理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转基因、克隆、人体实验等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让人得到基本有利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谈经济发展、医疗发展、科技发展等相关问题。人口与环境的和平共存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警示我们:人口应当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不能因为贪图国家国力及经济发展而不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我们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处理人口问题。就中国而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资源不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该结合处理让中国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资源;发展;和谐 目前,不少人士提出请国家放宽已经施行多年且取得不菲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国民目光重聚人口问题。要谈人口问题,首先要聚焦目前我过的人口现状。 一、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至2007年7月,世界人口已达66亿,我国人口达1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5,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中国人。我国的人口数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9倍,超过非洲、拉丁美洲两大洲人口的总和。 二、新增人口多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每天净增人口3.5万人,每分钟约有30人出生。 三、农村人口多。目前,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5.68%;农村人口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5.32%。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年增长率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而且,我国人口95%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上海为2657人,北京为823人。而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西藏每平方公里为2.1人,青海为7.2人,新疆为12人。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五、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一些省份超过13 0,严重超过自然比值104,也超过规定的预警线107。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500万——4000万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有几千万男子无适龄婚配对象而打光棍。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众多的阶段。主张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基本是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其他个人因素。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放宽政策的需要。首先,中国人口数量目前仍然十分庞大,但资源储量及利用前景却不容乐观。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中国人口分析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 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 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 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 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 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 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水土不堪重负与生态环境不佳 有限的国土不堪巨额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中国有全球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全球6.44%的陆地面积上,而且人口承载的压力集中在东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还有30余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只占6.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92万平方公里,受污水、固体垃圾和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草原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为13 .5亿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耕地质量不高并被严重污染,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村庄分散性密集占用耕地过多,国土灰黄不堪。 目前的淡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来越多地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缺水在300—5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在正常年份中,缺口达60亿立方米,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667个城市中420个缺水,共计105亿立方米。从2008年对2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的不完全调查看,共有漏斗81个,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并且其趋势是,下沉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而且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对200条干支流的409个断面检测,Ⅳ类和Ⅳ以下水质断面占到45%,28个国控重点湖Ⅳ类和Ⅳ以下水质的占78.6%。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村庄分散不成规模,管网和污水厂投资太大,在经济上几乎无治理的可行性。由于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业化肥农药面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污水灌溉耕地,农业养殖粪便污染,加上村庄生活及废弃物污染,导致农村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论我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态势

论我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态势 摘要: 人口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的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问题之一,人口发展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制度的改革实施。举目全球我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最为突出严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怎样有效面对与解决:人口密集、人均资源少、人口质量低、人口结构复杂、人口分布不合理等由于特殊历史背景,特色经济环境造成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考虑。就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诸多弊端影响来谈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措施是学者专家们不朽话题。 关键词: 人口现状影响发展措施发展方向发展趋势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一)人口基数大 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22%以上,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而世界上的国家好几百个。目前,我国人口比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1亿。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除我国还有印度、苏联、印尼、巴西、日本,我国人口比这6国之和还多,这些数字说明,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而且大大超过其它人口大国。 (二)增长速度快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了,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了,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到七十年代由解放前的28‰降到了36~38‰,死亡率的下降,造成了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8岁到70岁。但是人口出生率却持续在高水平上,这就是造成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2年的33年里,人口由5亿4千万增加到10亿800多万,比解放前人口增长率高了7倍多,1982年—2002年增加了3亿。(三)年龄结构轻 我国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0%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潜在着强的生育后备军。五十年代同一年龄的妈妈只有四、五百万,而现在,同一年龄的妈妈将有1千2百万以上,未来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很猛。 (四)农村人口比例大 我国13亿多人口中,大约有10亿人口在农村,而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城市,所以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城市高。另外,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城市更轻,意味着未来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会高于城市,这就告诉我们,大力控制农村人口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人口发展的近期目标的关键。 (五)分布不均衡 全国人口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例如西北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7% 我国人口现状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是摆在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的一次极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一名官兵同时也肩负着这项光荣而伟大的责任。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世界人口日作文:中国人口面临的问题

世界人口日作文:中国人口面临的问题 人口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结构上的变迁,都会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今天正处在新一轮人口变迁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口在上世纪 50、60年代,由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后,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而且,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基本不可逆转。 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无论人口政策如何调整,今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也将很难回头,人口总和出生率将继续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之下甚至进一步下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变迁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这两点变化决定了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走势,比如老龄化时代到来,性别比的失衡,还有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人口,以及少数族群人口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西部地区聚居度增大等。 这些变化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就是发展安全。由于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总抚养比增大,用于老龄人口养老、医疗等的费用增多,将使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而用于投资的部分将不得不减少,使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财

政能力受到制约。如果中国因此发生经济停滞,今天中国人热衷说着的“大国崛起”、“伟大复兴”等等,将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厢情愿。 二是军事安全。近20余年来中国国家利益日益拓展,对军事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多。但在国民收入三部分:消费、投资和防务中,由于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多,投入到国防的国民收入,将来也可能不得不压缩或受到很大限制。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和防御,公众对于良好社会保障的压力会使国家不可能将更多财富用于国防建设。这一问题目前在中国还不明显,但再过一二年,情况就有可能发生显着变化。 在中国国家利益日益拓展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足够的军事能力,这不仅影响军事安全,也影响发展安全。同时,一个独生子女占劳动力主体、老龄化程度日深的社会,也将侵蚀一个国家防范和进行战争的能力。在独生子女家庭占中国家庭总量几乎一半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将完全不同于以往。 三是社会安全。目前,中国尚未初步建成完善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上城乡分别明显,中国两种社会和人口—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间的对立,今后也可能加剧,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中国人口正由传统农业人口向现代工商业人口转换,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一旦城市经济发生危机,很多人就将会在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