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

九年级校本课程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教学生活化成为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必须探究并实施的教学之路。特别是我市中考对历史,地理及生物运用抽签的方式,在抽签以前,学生及家长都认为是副课,非常不重视,那么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其效果较好。以下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充实历史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让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字的时候,我先从今天大家所使用的文字开始,再让学生思考中国是什么时候有文字的,是何种文字,之后又有哪些文字的,还有原始社会的居住状况,也可以从我们今天的居住谈

起,当然对于原始社会的食物概括也可以从今天谈起,总之这些提问一改以往的读、写、背等形式,用口头方式轻松完成,极受学生欢迎。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了新课改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让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补充深化提问的结果,历史便在轻松中被学生掌握了,而且学生记忆非常深刻。

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我们常见的铜钱、中山装、各地的历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二、借用生活中的方式,体验历史

历史是我市初中课程中很尴尬的一门学科,再加上月考不考,期中及期末考了又不计入总分,学校和学生及家长都不重视,被很多人包括一部分历史教师认为是读读、划划、背背、做做就可以的课程,很多历史常态课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识记知识点、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对历史没兴趣,历史教学的功能更是无从谈起。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

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方式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是值得尝试的一条捷径。

例如学习南昌起义这一子目时,我们学生就非常有优势,并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好素材,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和体验这一时段的历史呢?我设计了以下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八一广场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观察,特别是那些历史文物;第二步:讲南昌起义的故事、欣赏南昌起义的影片,体会战士及将帅为革命而奋不顾身的精神;第三步:联系生活谈谈八一南昌起义的现实意义。在这节课中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顺应学生思维”,进而“引导学生思维”,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借用生活方式学习历史时需要注意学习任务一定要明确,要有一定难度,具备思维的价值,让学生能产生探索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三、探究生活中的历史积淀,感受历史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其实历史正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来的生活痕迹,是过去的人们创造生活的印记,我们今天生活凭依的正是历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

者。”探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积淀,揭开今天生活的面纱,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和探索的成就感,以及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就可以从今天的毒品问题谈起,同学们对毒品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历史上也有以毒品为借口对我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再提出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对我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是何等强大,为什么被誉为泱泱大国的中国会在本次战争中失败呢?失败后的中国会是一种何种状况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

性,并且以轻松的方式完成这些问题。

总之数千年来的人类历史积淀了灿烂的世界文化。历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生活中缺少的不是历史,缺少的是寻找历史的眼睛。与历史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备受中考、高考青睐就是因为这些事情背后凝重的历史积淀。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发掘运用能刺激学生兴趣点的历史积淀,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知古鉴今的社会功能,体现历史实用性的一面。

四、寻找生活与历史的共鸣音,内化历史

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过去性特点,导致它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这使得现在的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历史,产生共鸣。难以理解书本上干瘪抽象的历史知识点,自然更谈不上很好地提

高历史素养和培养历史分析、综合能力。历史教学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学生们和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一样都是读书人,都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以此为切入点,提问当前的国家大事和学生能做的、所做的点滴小事;设问:一百多年前的读书人是如何面对国家大事的呢?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和所学历史内容的共鸣音,并且会产生与维新时期读书人对比的潜意识,唤醒内心的高度注意力,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共鸣环境中以爱国关心国家大事为线索解决本课内容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最后以你如何评价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读书人结尾,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

共鸣音是内在的,是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和谐思想或精神,是一节课的灵魂,备课时可以处理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细心感悟,留心寻找生活与历史的共鸣音,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总之,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走向,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途径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我坚信只要我勤奋钻研,认真总结,踏踏实实写好每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就会有所收获,从中体验教学的乐趣,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生活中的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人民版摘要: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创造历史。同时每一个人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本篇文章就通过“衣”、“食”、“住”,“习”四组。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让历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历史,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关键词:穿越剧历史史实宝鸡美食

一.指导思想: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本课教学中放弃传统的“授人以鱼”,而是采取“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将历史教学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设计四大展厅,学生担任展厅解说员,让学生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有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二、设计特色:

1.以史实为点----通过大量的图片再现近现代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

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以现在最为流行的穿越剧为题材来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了解

历史与历史剧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历史课会让大家感觉到历史课有血有肉,并且有思想,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3.展厅模式,形象直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三. [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一周发给学生本课自主学案。将课本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形式,由学生

课前预习,了解本课基本知识点。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3.将学生分成为“衣”、“食”、“住”,“习”四组。

四.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大家看我们的白板的第一幅图片时尚杂志的服装秀,有句俗活说的好:“服饰是时代的外衣”,鸦片战争后,当大量的“洋货”充斥中国市场时,人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本堂课先以时尚杂志的美女服饰图片为导,美女养眼,漂亮的服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再从现实回到历史,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过一把穿越的瘾。)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问题一:我们在课前把大家分成“衣”、“食”、“住”,“习”四组。这说明我们这一堂课需要明确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目,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学会寻找关键词,了解本堂课的基本知识点,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的学习方法。构架本课知识结构.)活动安排:

(1)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由一个或者几个解说员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当其中一组进行描述时,其他三组对其解释进行提问,各选两个代表对正在解说的一组进行评价和打分。(例如第一第一组解释完后,二、三、四组同学可以对他解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如果第一组不能解决可以有二、三、四组进行有效解决。还不能解决有老师仲裁)

(2)小组描述完后,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性质的点评并过渡到下一组的展示。(3)根据每一小组的表现情况,由学生评委分别给予评分,由教师汇总成绩进行最后的统计。根据分数的高低评出小组合作探究最优秀的小组。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走近历史,亲身感受历史。创设平台,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倡导参与式、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内容选择主要以图片,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历史,在感悟过程中学会通过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过程:

展厅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衣”组创设情境,并选一个同学介绍服饰变化,介绍完以后其他三组同学提问,)

1.帝制印痕畸形审美下的男女服饰

投影两幅图片,介绍1840年以前的男女服饰。

2.国门洞开西服东渐

投影两幅图片,介绍1840年以后男女服饰的变化。

3.共和新貌服饰鼎革

投影孙中山和刘德华穿中山装的图片,介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

学生趣味抢答:你知道中山装的具体含义吗?

四.激情岁月朴素衣着

投影建国初期的列宁装和文革时期的照片。

五.多姿多彩,无限风光

投影改革开放以后的男女的时尚照片。

问题生成阶段:

1.观看了这么多图片以后大家发现近现代服饰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2.导致变化的原因有那些?

学生总结:近代服饰:

①多元化与新旧并存

②中西并列,新旧杂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历史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并让学生学会识图读图,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总结并过渡:漂亮的衣服欣赏完了,不知不觉感觉到肚子有点饿了!衣服虽然养眼,但“民以食为天”,世界有三大烹饪流派: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那我们现在就让“食”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该吃什么?

展厅二: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食”组创设情境,并选一个同学介绍中西餐,介绍完以后其他三组同学进行有效提问。)

学生介绍:(1)如果你喜欢安静舒适,要求营养搭配合理,以营养搭配作为最高准则,我建议您选西餐。

图片展示: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牛排、鹅肝酱煎鲜贝

(2)如果你喜欢热闹,并以追求美味为首要目的,并想有视觉上的享受。我建议您吃色香味俱全的中餐。有句俗话说得好,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海里游的,或者是地上跑的只有您想不到的,还没有中国人吃不到的。

图片展示:四大菜系,其他菜系,小吃类。

(3)刚才大家看了这么多好吃的,是不是眼花缭乱,正在流口水了。但是到底选哪个还真有些为难了?别急我给你几条建议?第一:如果你荷包殷实,想享受国宴级的待遇,那就在四大菜系里面或在其他菜系选吧!第二:如果你囊中羞涩,但是你还想享受一下中华美食文化,也不用难过,那就选小吃吧,小吃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饮食文化。要说吃小吃,当然还是陕西的好,来陕西您一定不要忘了来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当然是周秦文化发源地宝鸡了,陕西小吃有大部分来自宝鸡!比如说:臊子面、臊子肉、老汉喜(不知道老汉喜是啥吧,我告诉你其实就是荷叶饼夹肉,因为肉烂,馍软,老少皆宜,尤其是针对牙口不好老人,老汉喜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也体现了关中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当然还有搅团,搅团可是又很多种吃法的“水围城”,挺多有艺术气息的名字,还有浆水鱼鱼,要是到了夏天来一碗冰凉爽口的鱼鱼,既解暑又降温,美的很。不就再来一碗面皮,面皮的种类可是很多的,像擀面皮、烙面皮、蒸面皮,烧肉面皮(陈仓区独有的)种类多得很,不过西安人把它都称为凉皮。怎么样,留口水了吧?要是觉得还不过瘾,那就再咥一碗荞面削筋。

给您说了这么多,您选好吃什么了吗?

其他三组学生提问与回答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史料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理解历史,并且注意把历史与现实,历史史料与本土资源开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总结并过渡:我们吃完了以后,是不是该找个地休息一下了。下面就请“住”组同学给我们讲一下。

展厅三: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

(“住”组创设情境,并选一个同学介绍中西建筑,介绍完以后其他三组同学进行有效提问。)

学生介绍: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希望大家能从我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题记:小米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由于最近看了《宫》、《宫锁心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老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和杨幂一样也过一把穿越的瘾了。结果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

某一天的历史课上,老师正在兴高采烈的讲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她听者听者,感觉老师老师身影越来越模糊,慢慢地就看不见老师了,不过朦胧中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地方......

朦胧中小米听见有人说:“小米、小米别睡了,老师叫你回答问题了!”哎,还以为自己真的回到民国时期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啊,小米感叹道!

问题生成阶段:故事大家听完了,现在大家该回答我的问题了,小米梦中的景象是否与历史事实相符,并说明理由。作为大宅门里的小丫头她能找到自己和主人的房间吗?如果她穿越到20、30年代的上海滩她可能会看到哪些建筑?

其他三组提问与回答阶段:

(设计意图:在穿越剧流行的今天,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与历史剧以及穿越剧的不同,并学会如何科学的看待历史。)

教师总结并过渡:刚才大家过完了穿越的瘾,那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看看近现代社会习俗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下面就请“习”组同学为我们讲解。

展厅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习”组创设情境,并选一个同学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介绍完以后其他三组同学进行有效提问。)

学生介绍:以上三组同学都各有特色,我们组想来点实际的,大家看完我们展

(设计意图:针对历史史料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学会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本课:

衣------男女服饰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习俗的变迁

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行-----社会习俗的变革

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认识

总趋势:由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接轨

由封建传统走向近、现代化

原因: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

[作业设计]

1、以列表形式把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示出来?

2、分析影响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反思]

1、对这堂课,是满意的!因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了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发挥了人文学科的优势

2、不足之处:由于担心学生设计题目偏离课题太远,所以事先设定了资料范围和每组的表现形式。学生所做的工作就是资料整理,并按照我设定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诠释。学生的潜能并没有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 试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促进学生历史观、时空观等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学习 生活,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全面深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 在生活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满 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历史内涵与 精神,提高学生历史素质。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时教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才能够有效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所谓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的真 实性,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同时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 观与历史观。例如,学习 2.开放性原则 由于学生历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加大教师教学难度。在生活化教学实施时,要兼顾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尽可能的促进历史课堂的开放,延伸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 渗透与生活中,提高历史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启发性原则 运用生活化教学还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时,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农业活动 中使用的工具和图片,然后让学生谈论这些工具的用途。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简单介绍当前 农业活动中将使用的工具,让学生比较古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总结古代 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和启示。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首先就要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围绕三维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实现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不要仅仅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为目标,而是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意 识与历史价值观。实现学生历史知识学习与历史意识、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在围绕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核心素养时,学习“三民主义”的影响 与“辛亥革命”的经过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对学 生的爱国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将教学目生活化,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在 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 2.教学知识生活化 教学知识生活化就是将历史知识点反应在生活之中,实现学生与知识点的近距离接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历 史核心素养。例如,当指导学生学习古希腊民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从 古奥林匹亚和赫拉神庙收集的放火仪式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这张图片的样子。经过讨论,老师们可以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照片,以便学生对亚电殿和希腊有更深入的了解。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雅典代表性的建筑帕特农神殿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引导学生讨论其产生的社 会背景,在学生讨论有关雅典娜的神话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历 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 3.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营造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往能力和反思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组织,和学生一起制订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还要有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反思 【Abstract】Primary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an open learning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activities to improve self-exploration capabilities,ability to cooperate,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ility,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reflect,in particular the proficiency of the language. As the organizers of the event - the teachers,the activities should conscientiously organizations,programs and students,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to allow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inquiry process,experience the joy of success,self confidence,but also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tools and evaluation of content,so that students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evaluation. 【Key words】Autonomy;Explore;Cooperation;Reflection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学习,适应了语文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集中授课形式的补充与延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打破了学科围城,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在这里,平时所谓的优生与后进生,一样地有表现的机会,学生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探究、交流,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学生像鸟儿一样都能展翅飞翔。那么怎样组织语文实践性活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制订方案 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因此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显得很活跃,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发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动认真制订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比如《说名道姓》(苏教版五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给学生发了一本《百家姓》书,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问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 摘要:历史是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科目,在这一科目中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涵盖着人类政治以及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学习历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此次努力对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对中学的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次的改革过程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对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重视,这也是在这一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之一。 1.中学历史生活化基本概述 1.1历史生活化基本概念。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已经被诸多学校得到了重视,关于中学历史生活化的基本涵义一些学者从个人的理解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生活化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素材或

者是一些生活化的材料,对历史的解读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现实和历史之间进行提供探究和体验的平台,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进行提高[1]。还有学者认为历史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最大程度的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生活得到有机结合,将历史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历史的眼光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1.2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重要性分析。对中学历史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历史教学方法上的生活化能够实现讨论以及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手段生生活化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多样化的应用教学手段,这些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另外,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生活化历史教学提倡多样化的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以及理解,将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正确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2]。生活化历史教学的最大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七讲:水电煤卫话居住

水电煤卫话居住 上海是中国最早有水、电、煤、卫的城市,但现代设施的完备也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不信向老人们作个调查,问一下你所住的地方,多少年前还在用煤炉、马桶?现代化的设施,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试想城市突然断绝了水、电、煤,人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照明三变 民国初年,上海大多数的家庭仍然使用煤油灯照明, 煤油最早由美孚石油公司供应,故又称“美孚灯”或“洋 油灯”。大约汉朝中国人就认识了石油,但直到1855年 美国人才将煤油和汽油从煤油中分离出来。煤油作为照 明工具,在全球传播的速度极快,光绪八年(1882年) 我国沿海进口煤油就多达“数百万担”。煤油发光比植物 油强,价格也更低廉,所以用它取代植物油便成为不可 抵挡的潮流。 开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内是油灯,所用之油主要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钱人家行路用灯笼,内燃蜡烛。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则在黑暗中摸索。 用煤油灯照明,较之豆油灯,不但价廉,而且光亮,一盏煤油灯相当于四五煤油灯 第七讲

盏豆油灯。所以,洋人使用于前,华人便继用于后。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煤油灯。至80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铺皆改蜡烛为火(煤)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 煤油的输入危及依靠生产植物油为生的农户生存,有人建议利用荒山野岭广种桕树,以桕树子榨油,降低灯油的成本,以此抵制进口煤油给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 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照明设 施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煤气阶段。1865年11 月,我国第一家煤气厂——自来火房正式投 产,开始向英租界私人用户供气。接着,又向 租界内的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 了煤气路灯。到第二年底,英租界的几个主要 街道均换装了煤气路灯,自此上海就有了“不 煤气灯 夜城”之称。 煤气灯较之煤油灯、豆油灯,更加亮堂,而且便利,使用时只要拧转开关,点亮即可,更不用像油灯那样要不断向灯盏内添油。租界普遍点上煤气灯,这给上海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入夜以后,火树银花,光同白昼。煤气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富裕人家,竞相使用。这为夜市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上海的夜景变得分外美丽。19世纪70年代,上海人评沪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灯”。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 摘要:历史是中学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素质应试教育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很多学生对于历史都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死记硬背,导致历史教学公式化、呆板化,并没有让高中生明白为什么学历史,了解历史的意义。在历史学科中,历史给人类带来的思想和教训都能够激发学生更好地珍惜现有的经济生活,明白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而不是当成考试的难题。要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会理解历史,懂得历史学科在青少年成长中带来的价值。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抛弃以往应试教学的模式化,更加能够与学生思想相结合,使他们产生兴趣,更加快速地了解历史,从而能够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化 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在课堂上吸收教学知识,让历史生活化的出现在课堂更能够打破枯燥乏味的学习。所以,教育历史的方式和教师的观念也要发生变化。突破老旧的教学方式,让书本走向生活,不同于背书性质和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形式。从学生兴趣出发,打造历史知识与学生心理和现代化科技结合的手段。 1教育方式的变化 应试教育的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与教案相结合,这种学生不容易吸收。要利用现代化方式,运用电脑网络技术,将历史知识和科技相互结合。比如直观地通过影片进行表现,让学生从视觉效果上明白历史中发生的特殊意义的事情,清楚知道地球上有过这样的事情。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段历史。将教学的模式转换,不再是死板的教室模式,注重相互互动。将历史知识更加多样性地教导给学生,创造不一样的有历史思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扮演角色,明白历史的进展过程,从感性上变成理性认识[1]。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掌握住历史知识。多与现实生活结合,进行历史知识了解活动。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发挥实践能力,理解历史知识,生活中都有历史的痕迹,让学生知道历史就在身边。 2知识教学内容进行改变 高中历史生活化是要将书本上理论的知识和学生生活环境结合。让历史知识具体化,从生活中就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找寻符合课本上面知识的历史痕迹,

最新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我老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我们的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 我的这种感觉又找到了一点理论依据,我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个教学理念提出的很及时。 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都爱听。《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的“甫”字通“父”,是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我就用班里同学的姓名举例,如:“李凯甫”、“高峰甫”、“海林甫”等,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哈哈大笑。由于“甫”是专对男子的美称,我又用一些女同学的姓名作比,学生顿时笑得前俯后仰。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甫”字的含义与用法,也从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感受到了一点乐趣。这一课中提到陪同苏东坡游赤壁的有一个和尚佛印,提到佛印,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苏东坡喜欢和怫印斗嘴。一天,他对怫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一听,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我问大家:咱们应该心中有佛还是心中有屎?学生齐答:心中有佛!接着,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朝气蓬勃,情趣高雅,追求真善美。而有的同学的言谈举止却却没有体现出真善美,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就难说了。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却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要想让学生理解感受文中的深情,获得人生的启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课堂要顺应学生的情感脉络,贴近学生的生活。依据这样一个原则,我有以下几点考虑: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亲情方面的名言名句,鼓励大家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展示。2、课堂中留有空余时间给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父亲对于自己的深情和关爱并讲给大家听。要想达到那种预想的效果,要靠个别程度好的同学的带动,教师也要有点煽情的本领。3、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环节,帮助大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4、满文军的那首《懂你》饱含深情,很多同学都喜欢,可能会感染一些同学,触动他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吧。 教师应绷紧这根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要为学生服务。因为,学习本来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真实,更具活力;我们的学生才更

易经生活化

易經與生活 一、中國人不可不懂易經: 1、英國近代史學家湯恩比,曾經預言:「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 是美國人的世紀,而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的哲學以易經陰 陽為基本,所以未來在廿一世紀中國人以儒學、易經可以帶領整個全世界。」 2、成中英博士:歐美經濟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大家在尋 求一個平衡和諧的人生,尋找心理、生理的寧靜和諧,所以追求東方的智慧 之學─易經。 3、易經能夠廣泛的、正面的去觀察一個全面的宇宙,找到一個深刻的、宇宙變 化的哲學 4、中國人在比較溫和的文化環境下,有更深一層的機會認識宇宙,創造一個人 與宇宙交互感應的人文世界,周易哲學就是人跟宇宙的一個密切認識的交流(成中英博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際易經學會會長,夏威夷大學教授) 5、世界正流行五熱:中文熱、數學熱、中國功夫熱、針灸熱、易經(洛杉磯醫 學兼哲學博士林子洪博士所說) 二、淵遠流長且歷久不衰的文化: 1、繫辭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 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 萬物之情。 2、伏羲氏6400年前,龍馬負圖,作河圖,闡五行,畫八卦(伏羲氏一劃開天) 3、大禹4100年前,神龜負圖,作洛書,魔方陣(換方),洪範九疇,劃天下為九 州 4、周文王3100年前,文王被拘羑里七年而演周易、做卦辭;周公作爻辭,孔 子贊易:彖辭上下、象辭上下、序卦上下、繫辭、說卦、雜卦、文言,合成 十翼 三、易經的形成: 1、序卦傳:有太極然後有乾坤,有乾坤然後天地之位定焉。 2、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3、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即夏易、殷易、周易 4、連山易(神農所作):夏朝乃經過一段艱辛的開山闢野的努力而建立,大禹治 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故夏朝含有山野文化的特質,以艮卦為首 5、歸藏易(黃帝所作):殷商時期人們開始定居,發展農業文明,建立家庭邦城 制度,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資產,故歸藏易以坤卦為首 6、周易:融合了夏朝、商朝的文化,歷經文王羑里七年的困厄,周公制禮作樂, 提倡天尊地卑乾坤定位,尊父系社會。孔子曰:「吾從周」 四、易經對生活的啟示: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317484.html,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作者:张德军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9期 摘要:我校处于市区南段,属于城乡结合部。教师队伍客观上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管理能力差等实际问题。学生主要是舒兰街煤矿矿工、个体商贩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通过学生家庭状况摸底调查显示:我校现有1008名学生中,特殊学生(单无亲、留守儿童,思想偏激儿童等)达421人;家庭月收入不足千元的达530人;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均达到高中以上的只有31人。家庭教育跟不上,家庭收入低。在城区学校表现为个性的现象,在我校则为共性。这些给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贴近实际生活学生 开展德育工作思路主要是: 一、贴近实际,夯实学校德育工作基础 1.加强德育领导队伍建设。要想把德育管理工作做好,必须有一批懂德育、讲方法、敬业奉献的领导队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了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实行主管领导、政教处、年级领导、班主任“四级管理”负责制,定期分析研究德育工作,适时布置阶段性任务,并负责检查考核。 2.培养精干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主任的认识水平和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成败。建立了班主任选拔任用、岗位培训、在岗监督、评价激励等制度,紧紧依靠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 ——在岗位培训上,坚持班主任的周例会制度。在会议上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每周班级工作的总结和下一周部署和要求;二是通过班主任例会,为班主任提供交流与研讨的平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及个案分析);三是有计划地、有针对地开展班主任理论培训工作。我校为每一名班主任购买了《班主任工作漫谈》、《爱心与教育》、《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开展“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经验交流会,班主任技能大奖赛,切实提高班主任队伍管理水平和育人技巧。 3.把德育工作融合到各项工作中。积极落实、践行“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大德育观,使各项评价体系都含有德育的丰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德育目标,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作好表率,给学生

中考话题作文:从生活中学习

中考话题作文:从生活中学习 从生活中学习 [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能够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很多于800字。 [话题精析] 根据材料提示,学生能够反映正面的生活感受,如自信、公正、耐心、感激、爱、自爱、慷慨等;也能够表现反面的生活体验,如谴责、争斗、忧郁、自责、自卑、嫉妒等。这就要求学生调动有记忆以来的所有生活素材,找出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联系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方面对自己的影响,围绕某一中心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在记叙、议论、抒情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等等。因为作文必须取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可写性很强,只要取材典型、角度新颖、构思独特、表达形象、具有真情实感,就是一篇较好的文章。

[佳作选萃] 我从鼓励中学会自信 云南周燕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怎样才能使自己自信呢?我觉得 离不开旁人对他的鼓励。 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孩,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胆子很小,从 我记事的那天起,我就从来不敢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原因很简单,我 害怕失败。父母对此十分着急,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我拥 有自信,最后他们决定试一试鼓励。 我十分喜欢体育活动,特别是溜旱冰。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第一 次穿上旱冰鞋那天,我望着脚下的八个铁轮子,害怕极了,心里想这 溜冰好难啊!我一定无法学会的,还是不学好了。可这时父亲走了过来,拉着我的手,温和地对我说:"别害怕,万事开头难。但老爸相信你,你有着较好的天赋!一定能成功的!"我疑惑地看着父亲:"我真 的能行吗?"他点了点头。于是我在父亲的鼓励中成功地站了起来,迈 出了穿着旱冰鞋的第一步…… 我有一副好嗓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想让我上台领诵,但我拒 绝了,因为我觉得比我强的人好多,我在他们面前仅仅一只丑小鸭, 根本不行。老师知道我的这个想法后,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微笑着对 我说:"丑小鸭虽丑,但却成了白天鹅。你有着优越的条件,老师相信,只要你相信自己,那站在台上的你就一定是一只引入注目的白天鹅。" 我答应了老师的要求,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我成功地走上了讲 台…… 就这样,我在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的鼓励下慢慢长大,由原来 那个缺乏自信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有着充足自信心的少女,我的自信 使我赢得了很多机遇,成功地走到了今天。一个月前,我代表东川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要〕21 世纪的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教授,而是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对于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做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能力的内化呢?我想,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则是这一切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得以传承的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近年来,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代之以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历史总是过去的,生动 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与学生有着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对历 史失去兴趣,很难产生共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要 克服这一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这就要求历史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书本 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 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帮助学生 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开拓思维,从而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就是历史课 堂教学的生活化。 1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 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掌握,注重知识体系的 完整,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 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潜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脱离生活的历史知识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固有的精神智 慧与丰富的生命内涵,只能局限于僵化、枯燥、干瘪的教材内容,无法生动地揭 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就无法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所以,在当代 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起来,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 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课《新文化运动》时,我出示了一组关于2005 年9 月 28 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组织的全球范围的祭孔盛典的图片和一组关于1914 年袁世凯祭孔大典的图片,在两组图片的出示之后,我提出问题:“同样是祭孔,为什么一个受到国人甚至全球的肯定和推崇,而另一个却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并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掀起巨大波澜———新文化运动?”不仅由此导入了新课,而且为后面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以及对孔子精神的讨论埋下伏笔。对于在不 久前刚刚发生的全球祭孔,同学们明显地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并且知道了孔子 不仅是中国的先哲,而且备受世界的推崇与尊敬,都不由地生出一种作为中国人 骄傲。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的精神在21 世纪有何现实意义?”因为有了前面导入的铺垫,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能把孔子精神 放在21 世纪和全球的背景之下,得出要发扬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全球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在中国坚持“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等等。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去90 年的事情的再现上,而且加上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不仅落实了教材上的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教学生活化成为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必须探究并实施的教学之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教学生活化。 一、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充实历史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让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我们常见的铜钱、粮票、中山装、各地的历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二、探究生活中的历史积淀,感受历史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其实历史正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来的生活痕迹,

是过去的人们创造生活的印记,我们今天生活凭依的正是历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探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积淀,揭开今天生活的面纱,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和探索的成就感,以及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学习“美国的诞生”时我这样导入:出示星条旗图片后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星条旗下的人们肤色跟我们一样吗?有哪几种肤色?其中很多人都会哪种语言?在学生轻松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很多美国人以英语为母语?美国多种族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星条旗有什么含义?在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全的情况下告诉学生“美国的诞生”会向我们揭示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历史,让学生初步感知美国人今天的生活是有历史烙印的。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说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认识美国正是生活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英国的殖民活动、三角贸易、美国独立战争影响了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段历史对我们是否有影响,提示今天英语课本中的很多单词都是美式发音,美国英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美国诞生的历史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总之,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走向,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途径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我坚信只要我们勤奋钻研,认真总结,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就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贴近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张俊陈福满贴近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万方 3000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数学的学习的过程和现实生活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已经提出了数学学习要做到从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才能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关键字:数学学习;生活实际;抽象;问题 正文: 新课程标准对于当前我国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就要求当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做好学生学习空间的扩展工作。对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让学生们能够做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活动场景等形式来实现学习素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知识的空间。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引并引进具有时

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内容。例如,我们学校举行公开课“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老师根据生活中经常做的买菜呀、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女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小同的菜……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再例如在教学“两步加减应用题”时,可首先播放一段生活录象:一辆公交车上有28人,到了第一站下来15人,又上来9人,车上共有几个人?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小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结合当前生活的实际解决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 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通过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方法的练习,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思维方法等都为解决问题服务,而问题的解决不是独立于生活之上的,而是融入生活实际当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结方法,提升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面对相对、相向等许多名词,学生很难一下找准对策,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运动场上,采取比赛、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相关问题,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化解难点。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问题分析,简化数学问题 分析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找准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 胥传红 我们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一贯是重视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在品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往往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 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 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 所建 构 的课程往往是自成一统的,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品德课。 这样的品德教学存在许多问题:①品德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高、大、空;②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重灌输,轻启发,忽视情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强制性地从主观愿望肯定或否定某些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③ 品德课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性,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前人既定的结论,而不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强化记忆而不是增强认知和创造力的培养;④学习资源有限、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呼吁教育重新回到生活中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 小学低年级段将品德课与生活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段将品德课与社会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社会》课。这是一项重大的课程改革举措,最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儿童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儿童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 人们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活动化道德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参与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理论上讲,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活动化道德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但是, 我们认为仅仅靠活动来形成“行为” ,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有其不可回避的弊端。因为我们无法排除某些“活动”是“按照已经安排好的要求去做形式化训练。”事实上,道德认识的发生过程来源于道德主客体的相互构建,道德是“儿童作为个体本身处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在认识、评判道德现象的同时,协调自身与外部世界的道德关系,并构建自己的道德结构。”因此我们思考在“活动”与“行为”之间必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感悟” ,这样的感悟并不是在活动中任意生成的,而是在教育者恰当引导的过程中道德主体所产生的顿悟。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对小学生而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使他们的思想充满灵性,而主动参与又使得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更加真切,感悟也就越发深刻。“活动”、“参与”、“体验”、“感悟”成了我们研究的关键词。经过充分酝酿,我们最终确立了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参与—感悟”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课题是以操作性很强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一方面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思考如何把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引进课堂,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当今教育现状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太多,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将生活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上的知识点。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 现在国内的教育一直停留在应视教育的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仅仅只是机械式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记忆。所以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高中历史的教学中。 一、生活化历史教学概述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生活化教学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同生活实际和对未来展望出发,加强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加强联系,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2.教学观念生活化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够将多元化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师要注意的是,进行生活化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历史知识学习中能够有更好的基础,教师应注意不要本末倒置,将生活化教学观念变为传统教学思想。 3.课堂评价生活化课堂评价是学生知道自身不足和应该改进哪些方面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重课堂评价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评价中找到真正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学校常规的评价手段,一般为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但时间跨度太长,学生不能灵活掌握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所以就需要教师进行随堂评价,将知识点碎化使学生能够在每节课都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方便查遗补漏。课堂评价的评价手段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为标准,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及思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的生活化在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为目的的。[1]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因为历史事件过多,人物过于复杂,学生容易出现记忆不清或记忆模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时间线,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 九年级校本课程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教学生活化成为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必须探究并实施的教学之路。特别是我市中考对历史,地理及生物运用抽签的方式,在抽签以前,学生及家长都认为是副课,非常不重视,那么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其效果较好。以下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充实历史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让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字的时候,我先从今天大家所使用的文字开始,再让学生思考中国是什么时候有文字的,是何种文字,之后又有哪些文字的,还有原始社会的居住状况,也可以从我们今天的居住谈

起,当然对于原始社会的食物概括也可以从今天谈起,总之这些提问一改以往的读、写、背等形式,用口头方式轻松完成,极受学生欢迎。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了新课改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让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补充深化提问的结果,历史便在轻松中被学生掌握了,而且学生记忆非常深刻。 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我们常见的铜钱、中山装、各地的历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二、借用生活中的方式,体验历史 历史是我市初中课程中很尴尬的一门学科,再加上月考不考,期中及期末考了又不计入总分,学校和学生及家长都不重视,被很多人包括一部分历史教师认为是读读、划划、背背、做做就可以的课程,很多历史常态课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识记知识点、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对历史没兴趣,历史教学的功能更是无从谈起。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有效教学的探索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唐丽华 近年来,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以及普通高中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出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大多数学生不仅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非常薄弱,就连身体素质的下降和运动能力也很令人担忧:学生的上课精神面貌和纪律问题成为最困扰体育教师的问题,不少学生站没站样、动无动相,甚至连老师组织的一些体育游戏也不会玩。体育课的教学“无奈”地成为老师“强迫”学生运动,学生又想尽办法逃避的恶性循环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然而,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是他们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我校还有诸如“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中许多人将进入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其中韵律体操、运动游戏等体育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为了改变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完成体育课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目标,从2003年开始,我校的体育教学围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思路,开展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改革的方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学校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结合我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没有运动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具备相应的运动能力,就像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人,不可能有学习状态一样。而学生没有运动能力又与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有关。事实上,以往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多的是老师们的一相情愿,所教内容连老师自己都觉得枯燥无趣,教师只是机械的在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而学生因为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上课就会无精打采,进而轻易放弃学习,结果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