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西南大学远程教育工商管理本科《金融学》作业答案

2012西南大学远程教育工商管理本科《金融学》作业答案

第一次

1.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2.存款乘数与货币乘数:存款乘数是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比值;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3.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4.信用中介:指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由银行保管买卖双方交易的资金和相关的文件,根据买卖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银行按协议约定和买卖双方的授权、指令,向买卖双方转移资金、相关文件,银行以中立的信用中介地位促成交易的安全完成。

5.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6.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7.菲利普斯曲线:以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ΔP/P),横轴表示失业率(U),如右图。图中的曲线即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越低时,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

8.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9.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10.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11. 金融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超越本国国界,脱离本国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金融

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12.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之所以把金融市场视作为一种场所,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与市场的一般含义相吻合;之所以同时又把金融市场视作为一种机制,是因为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进行,也可以不在固定场所进行,如果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融资机制

13.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指的是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4.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主要是指长期资金交易的场所,它包括证券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

15.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16.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17.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一国消费的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

18.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19.货币存量:某一时点一国银行体系之外由政府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20.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1.双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两种货币的固定比价,并要求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

22.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第二次
1.若一国的经济环境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则该国市场为 C:买方市场
2.能够作为商业银行"二线准备”的金融工具是 C:国库券
3.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有 A:费雪方程式
4.商业银行为客户的货币结算与收付提供服务,它所处的作用是 B:支付中介
5.下列不属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是 B:监管其他金融机构
6.下列关于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B:初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基础
7.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 D:货币价值形式
8.在各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C:实际利率
9.目前世界上约大多

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体制是 B:二元式
10.当今世界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是 C:不兑现的货币制度
11.货币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它包括 A:银行同业拆借市场C:贴现市场F:短期存贷市场
12.公开市场业务是____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业务 C:中央银行
13.对通货膨胀进行补偿的利率是 C:实际利率
14.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一般是指( B )。
15.中央银行以____手段实行货币紧缩政策。ACF
1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BCD
17.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通常有 ABCE
18.以下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手段的是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提高再贴现率 D:央行出售政府债券
19.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包括 C:流通中的现金 D: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20.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目前一般认为有 ABDE
21.中央银行的活动特点是 ABCD
22.商业银行的功能主要有 ABCDE
23.货币市场特点是 ADE
24.信用工具按照融通资金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AB
25.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B
26.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A
27.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是 D
28.货币均衡是反映的是 D
29.我国的人民币发行机构是 D
30.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 B
31.中央银行若提高再贴现率,将发生 B
32.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是 C
33.需要承兑的商业票据是 D
34.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C
35."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的货币制度背景是 C



第三次(判断题)
1.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全是由通胀引起。 正确
2.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错误
3.通货紧缩就是物价水平的下降。 错误
4.有价证券的价格证明了它本身是有价值的。 错误
5.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使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随之增加。 正确
6.我国现阶段信用的最基本形式是商业信用。 错误
7.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以二元式的中央银行最为流行。 正确
8.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银行驱逐金币规律。 错误
9.在西方国家银行体系中,机构数量最多、业务渗透最广、资产比重最大的银行是商业银行(即存款货币银行) 正确
10.期货交易是证券交易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交易方式。 错误
11.在一国经济高涨时,中财银行一般是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 错误
12.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是为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分散风险,所以多投资于期限短、质量优的债券。正确
13.复利计息法对借款人有利,对银行不利。 错误
14.当今世界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是兑现的货币制度即不兑现本位。 错误
15.

银行同业拆借是各家银行之间相关提供的长期贷款。 错误
16.当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购买有价证券,因而会增加投资性货币需求。 正确
17.各国抑制或治理通货膨胀,运用最多的手段是紧缩货币需求。 错误
18.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中国人民银行。 正确
19.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流量数量。 错误
20.复利计息法对借款人不利,对银行有利。 正确
21.交易所是证券交易的集中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证券。 错误
22.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很大。 正确
23.消费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错误
24.证券投资者所受的风险越大,其遭受的损失也越大。 错误
25.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而且是足值的货币 错误
26.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黄金为基础;但却是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自此体系建立起来,金本位制度就宣告崩溃了。 正确
27.证券交易所是公众均能进入从事证券公开交易的场所。 错误
28.有价证券的市价与预期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错误
29.基金的风险可能小于股票。 正确
30.消费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错误
31.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双刃剑效应。 正确
32.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又叫通知放款市场,特点是利率波动大。 错误
33.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正确
34.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货币现象。 正确
35.中央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个国家的政策性银行 错误
36.我国中央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 错误
37.各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实际利率。 错误
38.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但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正确
39.银行券实质上是银行开出的票据。 错误
40.货币执行储藏手段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是足值的。 正确
41.一国国际储备应该是规模越大越好。 错误
42.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正确
43.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都是在二级市场而并非一级证券市场进行的。 错误
44.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不受任何条件的**。 错误
45.有价证券市场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正确
46.支票实际上是一种即期汇票。 正确
47.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错误


第四次作业
1.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贵金属非货币化;
(2)信用货币主要

采取不兑现的银行券和银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3)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
(4)信用货币都是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中的。
2.简述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相互关系
初级市场是指通过发行新的融资工具以融资的市场,二级市场是指通过买卖现有的或已经发行的融资工具以实现流动性的交易市场。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间关系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初级市场所提供的新的融资工具及其发行的种类,数量与方式决定着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融资工具的规模、结构与速度,而二级市场作为融资工具的交易场所,对初级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组织完善、经营有方、服务良好的二级市场将初级市场上所发行的融资工具快速有效地分配与转让,使其流通到其它更需要、更适当的投资者手中,使融资工具的变现提供现实的可能。此外,二级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与价格水平等都将有力地影响着初级市场的发行。因此,没有二级市场,融资工具的发行不可能顺利进行,初级市场也难以为继,扩大发行则更不可能。
3.试述利率的杠杆功能。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杠杆的功能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调节功能
①积累资金。资金总是一大短缺要素。通过利率杠杆来聚集资金,就可以收到在中央银行不扩大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全社会的可用货币资金总量也能增加之效应。
②调节宏观经济。利率调高,一方面是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置效应。国家利用利率杠杆,在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供给的同时抑制资金需求。运用利率杠杆,还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③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利率的存在与变动能够把部分现实流通中的货币转化为积蓄性货币,能够把消费货币变成生产建设资金,同时推迟现实购买力的实现。
④分配收入。利息的存在及其上下浮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改变,从而调节国家与人民、国家财政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
(2)微观调节功能
从微观角度考察,利率作为利息的相对指标影响了各市场主体的收益或成本,进而影响了它们的市场行为,利率杠杆的微观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激励功能。利息对存款人来说,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渠道,高的存款利率往往可以吸收较多的社会资金;利息对于借款人来说,为减轻利息负担,增加利润,企业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借款,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途径,按期或提前归还借款。
②约束功能。利率调高会使企业成本增大,从而使那些处于盈亏边沿的企业走进亏损行列,这样,企业可能会作出不再借款的选择;其他企业也会压缩资金需求,减少借款规模,而且会更谨慎地使用资金。
4.简述决定利率的因素
答:决定利率的因素有:
(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
(3)、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4)、国际经济的环境。****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5.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1)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
(2)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工具价格的起落,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追求另一些金融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
(3)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进行宏观调控。
(4)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证券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

场连为一体,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6.简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也就是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容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不外乎下列四种类型:
(1)单一目标型,如前联邦德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保卫马克”;
(2)双重目标型,如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稳定币值,发展经济;
(3)三重目标型,如日本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国内物价的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资本设备相适应的总需求水平”;
(4)四重目标型,如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强调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美元购买力的稳定、对外贸易收支合理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还是一个因时期不同而不同,因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主要包含: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平等国际收支都是矛盾与统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也都是矛盾与统一;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也是矛盾与统一。
7.简述我国四大专业银行的主要责职。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责:
(1)、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3)、信用创造。是商业银行特殊职能,它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
(4)、信息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金融服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已成为这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8.请列出金融市场分类表
金融市场的分类有:
(1)、按融资期限划分为:短期市场与长期市场(资本市场)。
(2)、按按融资方式划分为:直接金融市场与间接金融市场。
(3)、按交易层次划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初级市场与次级市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4)、按交易对象划分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
(5)、按交

易方式可以划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6)、按交易场所可以划分为:有形金融市场(场内市场)与无形金融市场(场外市场)。
(7)、按功能划分为:综合市场与单一市场。
(8)、按区域划分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9.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以及职能。
经营原则:(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其经营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告贷的能力。流动性在这里有两层含意,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变现能力。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
(4)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的协调
①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作为经营管理者,协调商业银行的三原则关系,既达到利润最大化,又照顾到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极为重要的。
②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③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
(2)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3)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的特殊职能,它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

,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用工具的创造,如银行券或存款货币;二是指信用量的创造。
(4)信息中介 信息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它指那些最有可能不归还贷款的人最积极地争取贷款,并且最有可能获得贷款。要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金融中介机构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借款者的信息,在能够分辨信贷风险高低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道德风险是交易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它指借款人可能掩盖借款的真实用途,从事对贷款人不利的活动。由于银企关系的广泛存在和该关系的持续性,使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作为"**监督人"的信息优势,同时它还具有专门技术及个人无法比拟的行业经验,这就降低了在贷款合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5)金融服务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10.什么是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
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等引申出现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
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是指使用支票可以可以随时提取或支付的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总体而言,活期存款余额应视同货币,通常被称做存款货币。

11.简述银行信用成为信用体系的核心的原因。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它们作为投融资中介,可以把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借贷,克服了商业信用受制于产业规模的局限;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闲置资金,在规模、范围、期限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上都大大优于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一般主要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但也不局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银行信用还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过程的稳定性。
银行信用的这些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12.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
(1)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与客户间并非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
(2)银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面临着—些与别的行业不同的特殊风险:信用风险、来自资产与负债失衡的风险、来自公众信任

的风险、竞争的风险。

13.分别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2)中央银行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其职能上,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14.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有哪些差距
经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三点:1、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比较晚,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完成国家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资金实力较弱,需要在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公开上市; 2、我国商业银行产权不够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众银行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真正商业银行。 3、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薄弱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和国外银行的差距一方面,是**和发展的方向之一,以保护存款人、监管银行和稳定金融体系。
15.货币和资金的区别主要表现有哪里?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言,大家都已形成共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界认识到货币应是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在内的"大货币”。而资金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占用和周转的,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可以增值的一定价值量。
资金与货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存在的形态不同。货币只能存在于货币形态;而资金不仅可存在于货币形态,还可以存在于实物形态。②运动过程不同。货币运动的程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在这里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金运动程序是"货币-商品。。。增值。。。增值后的商品-增值后的货币”。③需要量的规律不同。货币需要量的公式M=PT/V;而资金需要量则等于产品生产总值除以资金周转次数。④货币资金具有双重性。即它即是作为资金的货币,又是作为货币的货币。
但是,资金与货币也有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资金的总价值是以一定的货币量来表现的;②资金总有一部分存在于货币形态,即货币资金形态,货币资金具有资金和货币的两重属性;③各种类型的资金和货币在其各自运动中可以转化;④流通中的货币量大部分为资金运动服务,且资金循环的一头一尾都与货币的流通交织在一起;⑤各种类型的资金紧张往往又集中表现在货币资金上。
16.简述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关系。
(1)联系:
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是一种

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货币供给在一定条件下改变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变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货币的供给。
②联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纽带就是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
(2)区别:
①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
② 货币供给量由现实流通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大部分构成;社会总需求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
③ 两者的变动在时间上不一致。17.简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观点
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
(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践解释:
(1) 银行信用膨胀。
(2) 财政赤字。
(3) 基本建设投资过度。
(4) 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5) 国际收支长期大量顺差。
(6) 经济效益低下。
18.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有哪些不同?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信贷融资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目标是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区别:
(1)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2)资金运用有特定的业务领域和对象。
(3)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发行债券集资或中央银行再贷款,吸收存款不是主要资金来源。
(4)资金运用以发放长期贷款为主,贷款利率比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
(5)不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操作通常由商业银行**,目的是降低营运成本。
19.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
(1)、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
(2)、货币"质”的规定性在于货币是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货币形态出现过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三种不同类型。
20.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⑴实物货币。即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它们具有以下条件和特征①普遍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质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据此条件和特征,金属货币最为适宜,其中又以金为典型。
⑵代用货币。代用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故亦称用纸币。代用货币都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等实物货币。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有明显的优点:①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为低;②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③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⑶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2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马克思对货币量有“窄”的定义和“宽”的定义之分。
⑴“窄”的定义是指以金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⑵“宽”的定义是指包括银行券,汇票、支票甚至商业票据等信用货币在内的实现货币职能的各种货币形式。
马克思之所以要将货币量的范围作宽窄不同的划分,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马克思把任何时候都不受**的、可以稳定地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金铸币视为流通的基础,而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时,马克思就不能不从“窄”的货币范围走向"宽"的货币范围。
22.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条三条规定,我国央行宏观调控最终目标长期被定格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样定格的背景和条件是:第一,宏观经济常遭受通货膨胀的肆虐,稳定币值是央行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第二,间接融资是我国融资的主要方式,直接融资的规模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第三,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动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保持高度的正相关性。第四,国家实行的是低工资和高就业政策,失业问题并不突出。条五,国际收支基本持平,且国际收支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背景和条件正在或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肆虐我国宏观经济的不仅有通货膨胀,而

且还有通货紧缩。②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有弱化的趋势。③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④就业形势越来越严竣。⑤国际收支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因此,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至少要作如下三点修改:一是要将“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修改为“保持金融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充分就业的内容;三是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列入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国此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1、保持金融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国际收支平衡。”
自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后,我国货币当局一直把中介目标锁定在单一货币供应量指标上,而对金融资产价格不屑一顾,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①股票持有者正呈现出向机构集中的趋势。②参与股票市场的群众基础较为雄厚。随着我国股市的完善和发展,股票价格已初具备了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条件。一是它具有可测性。二是它具有相关性。基于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尤其股票市场。因此有必要将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单一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转向货币供应量与金融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并重,至于利率和汇率等其它金融资产价格目前还只能作为辅助性指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存款准备金,最早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是美国,目前这一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中国于1984年开始实施这一制度并加以完善:①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水平;③增加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频率。④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该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运用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进程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商业票据作为一种结算手段,通过办理贴现、再贴现以推广使用票据,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托欠。第二阶段是把再贴现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一种手段,对某些行业、部门或商品实行信贷倾斜政策。第三阶段是把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3)公开市场业务,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尽管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有需改进的地方:第一,需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第二,需注重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第三,需注重与国

债发行和交易相配合;第四,需注重与整个经济体制**配合;第五,需注重与外汇市场的操作相配合。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则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①直接信用工具,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例和直接干预等;②间接信用工具,如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等。23.简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针对信用风险,对银行的资本比率、资本结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1)资本的组成。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
(2)风险加权制。协议对不同资产分别给予0%、10%、20%、50%、100%的风险权数。
(3)设计目标标准比率。协议确立了到1992年底,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目标。
(4)过渡期及实施安排。委员会作出一些过渡安排,以保证个别银行在过渡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并按期达到最终目标标准。
24.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有那些,如何看待市场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主要业务:(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商业银行广义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各类存款等外来资金两大部分。
(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分为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如担保、结算等。
(4)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广义上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是指所有涉及外币或外国客户的活动,包括银行在国外的业务活动以及在国内所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国际负债业务、国际资产业务和国际中间业务。
如何看待市场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市场营销是商业银行自我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要求必然使商业银行由原来的以服从宏观调控、注重社会效益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市场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为主。市场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市场化原则成为商业银行选

择资金买卖对象、提供完全金融服务、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直接动机和决策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迫使商业银行不能再全盘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手段,需要寻找到一种有效的市场促动机制,作为自身发展的新的契机和条件。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及时导入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运用市场营销组合,加强客户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分析把握营销环境和重点,对于从根本上转换服务方式,大力拓展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市场营销是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银行依靠政策分工,保持相对狭窄的服务对象和经营领域,有着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竞争尚不激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企关系开始向松散型、市场化的方向转变,一家企业可能与多家银行保持着结算、信贷关系,要求商业银行平等互利地与企业开展交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游离于传统的信用工具之外,寻找最佳的投资渠道和方式,客观上需要商业银行加大筹集和使用资金的力度;新的商业银行的不断设立,打破了原有四大专业银行的垄断优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老银行间不遗余力地争夺市场份额,新成立的商业银行没有不良资产的包袱,运用灵活的经营机制,从传统的市场占有中挖走客户,令四大专业银行措手不及。商业银行要适应上述种种变化,必须在不断扩大资金实力、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发挥市场营销的功能优势,细分市场资源,合理服务定价,扩大分销渠道,加强公共关系,以完善的服务吸引和培植新的客户群体。
(3)市场营销是重塑商业银行形象的需要。信誉和形象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的根本。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经济地位相对优越,员工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习惯于摆架子,坐等客户上门,办事效率不高,差错时有发生,影响了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新设立的华夏、浦东发展等商业银行,由于员工素质较强、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上档次,使客户感觉耳目一新,从而主动与之建立资金往来,就是明显的例证。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要求员工用对客户的高度情感投入,自觉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主动走向市场,加强**宣传,提高商业银行知名度,是树立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
25.试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障碍,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发原因。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又促使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诱发作用
①二

战后,西方国家为维持金融稳定而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利率、信贷规模、区域分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办法,成为诱发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由于监管实际上是对金融机构的一种成本追加,或称隐含的税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必然会想笔设法来规避政府监管,于是,金融创新应运而生。
②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时,政府会更加严厉地监管。其结果是监管--创新--监管,两者互为因果。 ③由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金融监管越严格,金融创新越活跃。
(2)金融创新对完善金融监管的作用 金融创新使早期的金融监管失去了效率,并推动了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又增大了金融风险,使金融体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各国政府必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