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设计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舞

二、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该课程是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必修课程,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各舞种来源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课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四个民族(汉、藏、蒙、维)五个舞种的基本动律、动作,了解其文化成因。技能要求:要求技能上从单一组合训练到综合性的风格组合,循序渐进把握其风格特点。

3、教学目标:掌握单一元素动作训练,逐渐递进至综合组合训练,进一步把握其风格性。通过不同舞种的学习,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及表现力,以达到外在形体运动的协调和内在精神气韵的和谐。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民族民间舞课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它同舞蹈基训课、古典舞身韵课共同构建了舞蹈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共同承担了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任务。

5、教学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三、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主要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藏族

第一单元动律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体态,初步掌握颤膝动律与脚下的打点配合,以及上身被动跟随重心晃动的规律,初步了解屈伸动律的松弛柔和。

2、教学重点:①颤动律

②屈伸动律

3、教学难点:①膝盖的松弛与脚下动作的配合

②屈伸动律中抻韧性的把握

③藏族舞蹈“一顺边”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4、教学内容:①屈伸动律训练

②颤动律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步伐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颤动律和屈伸动律训练基础上,形成步伐的重心移动,带动上身的松弛运动,通过各种步伐的掌握,加强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性,下肢的灵活自如运用。

2、教学重点:①准确把握各种步伐的动作要领。

②下肢步伐与上身、手臂的配合运用。

3、教学难点:①膝部的屈伸与脚下步伐的统一

③不同步伐体现的韵律感,流畅性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规律。。

4、教学内容:①撩步训练

②踮步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风格性组合(9---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属于综合提高阶段,学生在把握基本动作基础上更高层次上体会藏族舞蹈的风格,以达到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腿部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层

面。

2、教学重点:①了解藏族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不同风格动作的要求

3、教学难点:①娴熟动作基础上的表现力

②手和脚、头配合的协调性

4、教学内容:①“卓”风格性组合

②“依”风格性组合

③“牧区”风格性组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

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13—1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复习巩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多方位的对所学内容加以复习,消化,练习,强化,对所有单一元素训练的掌握和了解融入风格性组合中,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应用技能,展示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重点:①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元素

3、教学难点: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全面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教学内容:复习所有所学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学期东北秧歌、蒙族

东北秧歌:

第一单元动律训练(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动律特征,以腰发力的上下、前后、划圆动律。

2、教学重点: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在不同舞姿上的运用

3、教学难点:以腰发力的运动方式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步伐训练(3---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东北秧歌特有步伐为主,准确掌握膝部稍屈,身体略前倾的基本体态和出脚急,落脚稳,胯部上提的基本动律,使学生了解到东北秧歌音乐“一拍紧催一拍”的节奏特点,同时将手巾花的运用和步伐的协调配合融为一体,展现东北秧歌的“美劲儿”。

2、教学重点:①踢步的快出,慢转移重心

②手巾花的熟练把握

③培养学生以情带动的表演

3、教学难点:手巾花的运用与步伐的配合

4、教学内容:①踢步组合训练

②手巾花组合训练

③顿步组合训练

④走场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贯穿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提高表现力

3、教学难点:①熟练掌握动作与动作的衔接处理

②以情带动的美感特征

4、教学内容:复习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示范教学、讲述重点、动态纠正和静态纠正、理论结合实践

6、作业形式:整理课堂笔记,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蒙族:

第一单元基础训练(7---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蒙古族舞蹈的体态、肩部训练、手腕、臂部、步伐的训练,使学生从脚下的灵活敏捷,到膝部的屈伸控制,肩部的松弛自如,臂部与腕部的柔韧优美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要求从有节奏的呼吸到外在的体态动势以展示蒙古族舞蹈典雅、优美、洒脱的舞蹈风格。

2、教学重点:①了解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②熟练掌握肩部、腕部、臂部的动作要领

掌握各种步伐,与上身动作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①呼吸的运用带动动作的起伏变化

②肩部的松弛自如,展现出其力度、韧性、弹性、灵活性

③蒙古族舞蹈体态在组合里的运用

4、教学内容:①体态组合

②肩部组合

③腕组合

④柔臂组合

⑤胸背组合

⑥马步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前面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将盅碗

筷子这些风格性组合训练有选择性的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技巧性,将道具的使用与身体韵律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把握。

2、教学重点:①了解筷子、盅碗的使用方法

②熟练的掌握筷子、盅碗在动作韵律中的运用

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难点:综合表演能力

4、教学内容:①筷子组合

②盅碗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

第三学期胶州秧歌、维族

胶州秧歌:

第一单元基础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主要训练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体态,及脚下的步伐,以达到抬重、落轻、走飘,行动起来扭断腰的风格特点,脚下的拧碾,促进膝部的粘劲儿,带动腰部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从而体现胶州秧歌的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把握“扭”在胶州秧歌中形成的体态和动作发力点

②体现“抻”、“韧”的身体内在力量控制

3、教学难点:①小臂8字走势,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②快发力,慢延伸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③手绢、扇子道具的运用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①正丁字拧步组合

②倒丁字碾步组合

③提拧步组合

④走场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综合组合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丁字步伐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组合训练,运用胶州秧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加以变化,学生从节奏、动律、风格全面把握其风格特点,做到静中有动,线条流畅,动作饱满、干净。

2、教学重点:①脚下的“拧”、“碾”,是自下而上的动作发力点

②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①以脚下的运动为支点,带动腰上的扭,形成“拧”、“碾”的动律

③手臂动作与脚下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综合型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维族:

第一单元动律训练(9---10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学生维族舞蹈体态、动律特征为主,以达到“挺拔而不僵”的体态要求,在此训练中,学生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点颤摇身”动律,要求学生在保持体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运动路线,且膝部有控制、有弹性的动律。

2、教学重点:①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②把握自下而上的螺旋式的点颤摇身动律

3、教学难点:①点颤摇身动律两侧发力平均而没有动感。

②点颤摇身动律和手的配合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步伐训练(11—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步伐训练,通过维族舞蹈特有的步伐,训练学生脚下灵活,节奏准确,维族舞蹈的节奏与动作多符点,体现在脚下则需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伐灵活善变,两者缺一不可,同时膝部有控制的内在弹性,手臂在舞姿变化中的控制能力和手腕灵活运用能力与步伐配合运用,全面把握维族舞蹈的动作动势。

2、教学重点:①“微颤而不窜”,步态平稳中带有内含的起伏。

②“脚下不离散”,脚下幅度小,很少离散开,但上身动作幅度要大。

3、教学难点:①脚下步伐跟膝部的微颤动律的融合

②在步伐运动过程中体态的保持

4、教学内容:①三步一抬组合

②垫步组合

③进退步组合

④跺移步组合

⑤滑冲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综合性的组合训练,强调学生在基础组合训练基础上把握维族舞蹈的风格性,节奏多符点是形成舞蹈风格动律的重要因素,通过赛乃姆和多朗奇克提曼不同节奏型舞蹈训练,已达到学生对维族舞蹈的全面把握。

2、教学重点:①熟练掌握不同节奏型舞蹈风格

②综合表演能力

3、教学难点:①动作与动作的衔接转换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奇克提曼节奏型的把握

4、教学内容:综合表演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

第一学期,15周,每周6学时,共90学时

(藏族共15周)

第二学期,16周,每周6学时,共96学时

(东北秧歌6周,蒙族10周)

第三学期,16周,每周8学时,共128学时

(胶州秧歌8周,维族8周)

五、课程考核方式:①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所有组合内容,以及相关术语和理论知识并具

有阐述和解释动作要领的能力。

②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水平加以评定。

③期末汇报展示过程时,完成相关组合要求的内容,如动作要领,

熟悉程度,技术技能简易度,自我展示与理解等。

④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60%

六、教材及参考书:《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书及视频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桑姆老师藏族舞蹈教材》

七、师资和教学环境要求:

1、师资要求: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3年以上,丰富的现代舞教学经验

2、环境要求:舞蹈排练厅,MP4,音响,多媒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