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遭受以下六大基本挑战:第一、人口三大高峰在未来的三十到四十年将相继来临,也就是人口总量现在已经达到十三亿,而每年平均还要以一千万左右的新生人口在未来的二十多年当中增加,劳动就业人口的总量以及老年人口的总量都在一步一步的逼近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台阶。

第二、能源和自然资源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利用,200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总贡献是 4.3%,但是我们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27%的钢铁、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这种高消耗使用资源的粗放形式,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还不可能一下子被遏制。

第三、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在延续。

第四、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我们每年有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三十到四十年。

第五、我们要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并且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根本问题。

第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育。以上六大基本挑战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只能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的围绕两条基本的主线,第一条,努力寻求人和自然的平衡,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成长,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的协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就体现了人和自然必须

走和谐与协同进化的道路。第二条主线,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制度的保证、舆论的导向、伦理的规范、道德的感召、法治的约束、社会的公正、文化的熏陶等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基本达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公平。

归纳起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总协调。我们注意到,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序组织和理性的体现。根据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的人均GDP处在1000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整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中国能够成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就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健康的、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途径。

国际、国内很多著名的学术团体,近年来都把目光关注中国的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以及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系统的、准确的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整体关系约束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并由此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和战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要点。世界发展的走向和中国基本国情的结合,以及我国总体发展态势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战略,所以我们从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会议上签署了《环境发展宣言》,其后又在全球各个国家当中率先制

定的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行动纲领,并在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的基本战略。这一系列的行动代表了中国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理念下来实施整体健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句话:

第一、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同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时候。

第二、只有当人类对当代的努力能够同人类对后代的贡献和努力相平衡的时候。

第三、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的努力,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的利益的时候。

以上三句话的共同组合,就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迈入全新的历史阶段,将向全世界展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三者之间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集,成为诊断与衡量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健康程度的宏观标准。发展度就是把握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健康发展;协调度是要把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一起进行考虑;持续度是要把今天、明天乃至未来一起进行共同发展,这三者之间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共同的贡献。这三个度中,任何一个度超出临界范围,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只有同时考虑三个度的统一才能完成。因此,从中又衍生出了在行动上和理论上的难题,但是这个难题又必须从宏观的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国家战略,以及从微观的企业组织到市场消费和从每个人的心目当中

完成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时,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实现。

可持续发展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一直沿着四个主要的基本方向去进行,包括:

经济学方向:也就是从经济的观念来诠释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方向:也就是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方向:也就是从环境与发展的平衡来认识可持续发展。

系统学方向:也就是从“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平衡来认识可持续发展。

发展至今,我们认为第四个方向——系统学方向应当是更好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也就是把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社会、经济放在统一的思考框架下,建立一套内在的联系,去指导我们长期、永续、健康的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个特色就是用综合和协调的观念来探索发展的本源和演化的规律,以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洽为中心,演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组合,从而建立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统一解释,体现出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最后确定可持续发展内部五项基本支持系统,按顺序分别是生存支持系统—这是可持续发展凭借的门槛;第二是发展支持系统—这是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三是环境支持系统—这是可持续发展限制的上限;进一步考虑社会支持系统—这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组织的有序能力;最后要考虑智力支持系统—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同时取决于以上五大支持

系统的共同构建,在世界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下,中国未来五十年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可以大致表达如下,也就是: 中国要用五十年的时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到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十名的国家行列。

到2050年,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科学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到75%;

到2050年,每单位GDP的能量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65年的基础上要分别提高15到20倍;

到2050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

到2050年,中国的四大基本指数:恩格尔系数平均在0.15以下、基尼系数平均在0.30到0.35之间、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在0.9以上、二元结构系数平均在1.5以内;

到2050年,全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从现在的7.8年提升到14年以上;

到2050年,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确保中国的人口安全、食物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公共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的安全;到2050年,中国要依次通过三条倒U型曲线,实现从左侧到右侧的逆转;争取到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的结构;

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能力,实现国际社会提出的“四倍跃进“的基本

目标;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根据全世界的共识所得出的结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通过上述的“三大零增长“的台阶,第一是人口自然增加率的零增长,也就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基本平衡,在中国,这个目标还有待完成。第二,只有在人口数量基本保持平衡以后,才可能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只有在建立节约型社会、采取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其后,生态环境的退化速率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因此,我们要通过一步一步认真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才能达到目标。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7年来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特别是最近三年,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排名逐年上升,2009年,成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南京和无锡紧跟苏州后面,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苏州、南京、无锡三市2003年至2009年的7年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稳居全省前三位,南通与常州已连续三年位列第四和第五。 此外,报告对2009年江苏县级市可持续发展作出综合评价。全省27个县级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昆山、张家港、太仓、江阴、吴江、海门、常熟、邳州、江都、新沂、通州、高邮、东台、泰兴、大丰、启东、如皋、扬中、金坛、宜兴、仪征、姜堰、靖江、兴化、溧阳、句容、丹阳。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日前出炉,按照“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而苏州已经四次排名第一,今年也是我市获得2006年度总体排名第一后再登榜首。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总体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苏州排在第一名,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等,排在第一名的是南通,苏州列第四名。 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昨日出炉,就“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而言,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南京从上一年度老大的位置被挤到了老二。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前五名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它不仅取决于资源、环境的诸多支撑条件,如城市原有资源、地理和人文环境、创造和集聚资本的能力等,更取决于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经济结构合理性、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优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排在第一名的是苏州、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综合排名第二的南京则退居第四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在当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对此,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拥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就是说,在公有制社会里,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控制之下,根据人的需要按最集约化的方式来组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可避免浪费,从而有利于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已接近具备这种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它既可以收市场竞争之利,又能设法避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还很多,预计要经过长期探索才能实现“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摘要】国有企业在国内经济市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困扰国有企业的难题,就此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摆在了企业的会议桌上。本文从哲学角度入手探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着重论述了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运动规律,国有企业成长发展的辩证关系,哲学思想在推进国有企业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哲学思考 一、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规律 1.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辩证观 在中国,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掌握的,其各种行为直接受到党和国家的控制。国有企业由于其独特自身性质,在我国市场组成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其营利性主要表现如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追求自身价值扩大化、利益最大化;其公益性包括维持市场稳定、为国家经济目标服务等方面,国有企业是政府控制市场发展的有效方式。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是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很好土壤,在这里有很多应用的空间,从企业结构建设到员工素质培养,甚至产品生产工艺都有哲学的影子。

针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要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看待,既从整体与局部入手,也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探究,还要着眼于对自身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把握企业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正确的认识国有企业存在的不足,抓主要矛盾,以发展革新的眼光在原有国有企业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哲学思想,推动国有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将哲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环境的营造、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企业文化的构建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实行。 2.国有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表现及解决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现在,国有企业都不是仅仅把目光放在“赢得经济利益”上面,而是在前面加上“长期”的形容词,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核心层次上去。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承认矛盾是时刻存在的,是普遍且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面临不同的矛盾,要能够从各个方面来看待矛盾,既注意积极的一面又要重视消极的一面,避免主观性,保持客观性;最后需要以主要矛盾为突破口,针对核心问题提出合理的理论分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着

论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进入21 世纪,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更加注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对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而在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中,可持续发展贯穿个人教育发展的终身。特别是在学前期,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处于不断形成时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重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与学前教育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是在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该组织提出了“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但不以牺牲后代的需求为代价”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要把个体当做是能“思考和行动”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当成有需要必须得到照顾的“病人”。只有把能动的个体看作是能动者,他们才可以顺利地进行思维、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这些方法和认知来改造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 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地球峰会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其中在基础教育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2005 年,联合国又发起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计划。其目的在

于在教育和学习中,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渗透到各个方面。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我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学前教育领域。 学前期是个体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 在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布局、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个体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树立,不仅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家庭的幸福、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人曾经说过,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侧面反映了在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方面,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学前教育的质量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是学前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家庭幸福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都是基于其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树立是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导航引领】 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2.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_______的增长,更追求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_______”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和_______,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_______,提高人类_______,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_______只是条件,_______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_______,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_______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_______与_______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实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和。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包括,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与。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如解决、等跨国界问题。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和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学检测】 1.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4.“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和谐性原则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令狐采学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

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创新是公司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哲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6000字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6000 字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界说了“可持续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

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 一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寻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出发去演绎、推论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要合理解决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的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概念有三个层次上的涵义。 1.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人类社会和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2.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这一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在它们交界处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称为生物圈。 3.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所论及的自然,主要是指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即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恶化”意义上的自然。此外还涉及到第三个层次上的涵义,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自然界,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自然界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不仅如此,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产实践才能够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本身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中,社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但是,也应该看到,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破坏而被限制了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一片繁荣昌盛,如今却不再属于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黄土高原也是一个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设计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设计 寿安中学:李迎凤 一、课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内容及目标分析表 2、学习水平描述表 三、教学重难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图片:开发区的演变(多媒体) 思考:上述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违背了什么战略思想?(多媒体) 学生回答(略) 归纳引出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学生回答(略) 补充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展示选择题,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多媒体)

过渡:复习所学过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说出相应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由于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严重的制约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三方面的问题,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但现实是残酷的,人类为了生存往往是先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根本不管是否污染环境、是否破坏生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三◎的相关内容,组织课堂辩论。 观点一、先发展生产后保护环境 观点二、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生产 学生发表自己观点…… 教师归纳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辨证关系,在辩论中加深我国只有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多媒体展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的选择题 学生练习,加深理解。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懂得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青年学生要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六、形成性练习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蒙牛可持续发展报告》

蒙牛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标联合国2030目标7月11日,蒙牛集团在港发布《2017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围绕“营养健康、成长共赢、环境友好、扶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蒙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现状及未来目标。 这是中国乳企首次将SDGs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ESG管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切实融入企业运营管理,自上而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行可持续

发展管理思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乳业指明发展方向,驱动行业在实现市场增长、品质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多思考如何实现包容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打造中国乳业未来竞争力。 报告围绕“营养健康、成长共赢、环境友好、扶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蒙牛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成绩。 首先是打造“营养健康”的蒙牛。本着“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创新引领的百年营养健康食品公司”的愿景,蒙牛以“更高的品质”为目标,通过质量安全、新品研发与创新、多元渠道拓展等策略,在食品安全、应用升级、服务创新、健康福祉四个层面持续着力,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中,蒙牛有26家工厂通过审查,是乳制品行业中通过数量最多的企业。此外,蒙牛还获得了2017年INTERBRAND最佳中国品牌、BRANDz TM等最具价值中国品牌二十强等众多荣誉。

其次是打造“成长共赢”的蒙牛。以“更好的增长”为目标,蒙牛建立稳健有效的内控机制,调动各方资源,深耕海外布局,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对内,蒙牛同样立足成长与共赢,保障员工权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员工幸福计划”强化供应链系统集中管理,带动供应链履责,打造安全、绿色、高品质的责任供应链。 第三是打造“环境友好”的蒙牛。以追求“更绿色的发展”为目标,在生产过程中,蒙牛通过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碳足迹、动物服务、排放物管理五大层面获得巨大的成果,成为乳业绿色发展的典范。以水资源管理为例,蒙牛通过在全国工厂推广实施3U水资源管理策略(节约使用saveUse、循环使用recycleUse、共同使用commonUse),全国各工厂每年自主制定40余项节水措施,持续加大水资源管理投入,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节水量49.84万吨,相当于约1.2万人一年的用水量,中水回用率9.85%,单吨产品水耗降低2.0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界说了“可持续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一“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寻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出发去演绎、推论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现,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与屈从。中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即是如此。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和一、统一或和谐,但这并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得出来的结论。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无为的境界,他们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应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合理的,都是对自然的破坏。这就取消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主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发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不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在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走向了极端——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如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紧追不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实质上,近代人的思维方式存着与古代人同样的局限性,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们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他们将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凸现的主体力量加以抽象化、绝对化,顶礼膜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古代人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而近代人则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发

可持续发展地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和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尽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 “可持续进展”是基于对以往进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咨询世的。可持续进展思想与以往进展思想的全然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咨询题。任何进展观基本上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算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别同决定着社会进展思想的别同,以往的进展思想依靠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进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别得别依靠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奥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找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动身去演绎、推论事物的如今和以后。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进展观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现,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与屈从。中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即是这样。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和一、统一或和谐,但这并别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得出来的结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算是追求无为的境地,他们认为自然的一切基本上合理的,别应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基本上别合理的,基本上对自然的破坏。这就取消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进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别利于社会进步的。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主体力量别断进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进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进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别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在人的主体性别断得到张扬的并且,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走向了极端——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制服者、压迫者,人类能够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如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算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闲逛时紧追别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实质上,近代人的思维方式存着与古代人同样的局限性,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们尽管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进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他们将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凸现的主体力量加以抽象化、绝对化,顶礼膜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古代人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而近代人则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进展思想便应运而生。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进展思想最早的代表。他把社会进展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增长过程,而经济增长过程算是人类别断地征服和掠夺自然,猎取物质财宝的过程。本世纪七十年代往常,上述进展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进展中向来占领支配地位。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经济增长已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剂”,成为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依照。(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295-296页)以这种进展思想为指导,西方工业化国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并且也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负面妨碍。它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生态平衡,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则既继承了前人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其局限性,立脚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进展哲学的科学变革。实践概念在哲学史上早已提出,但惟独马克思恩格斯才赋予了科学诠释。在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但康德的“实践”局限于伦理实践范围,其他实践活动则被排斥在外。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但他说的“实践”在全然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