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引言

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巨额经济案使农村信用社被扣上“金融业的弱势群体和发展上的后进者”的帽子,先天的优势淹没在百姓万千感慨和唏嘘的叹息中。农村信用社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其社会信誉也被推向浪尖风口。一名信贷员突然死亡,牵出农信社史上最大金额的冒名贷款案件。

1.公司背景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农信社分为以下部门,农信社合作社,农信社国际金融部门,政通农信社培训学校,农信社信贷部门等,是目前有银监会和国务院双重领导的部门。

近十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农信社的顶名、冒名贷款层出不穷。信贷风险是各种操作风险中的重点,而冒名、顶名贷款则是引发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所谓顶名、冒名贷款,是利用别人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历来就是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的重点之一,也是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的重要关注点。由于冒名、顶名贷款具有欺骗性、虚假性、隐蔽性,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有效程序成为虚置,造成“垒大户”、跨区域、超越权限、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贷款到期后,实际用款人往往不履行还款义务,引起贷款纠纷。尤其是业内人员与外部恶意串通或伪造冒用客户资料形成的冒名、顶名贷款,其危害更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公众信誉和社会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

2.冒名贷款浮出水面

2011年8月,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新开河农信社52岁的信贷员张井志,因心脏病去世,其经办的数百万元违规的顶名、冒名贷款随即浮出水面,使其所在的农信社以及数百个村民“借款人”陷入恐慌,此前他们毫不知情。

银监会合作金融部一位人士介绍,自2000年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农信社推广,这类案件就几乎“年年治理年年有”,在2002年至2005年,案发率曾达到顶峰。

小额信用贷款一般额度在5万元以下,农信社根据借款人家庭现金流、在当地信誉、长期还款情况给予信用评级,授予相应授信额度;农户联保贷款,一般是由五个农户为一个借款人提供信用联保。这两种制度都要求面签,借款人和担保人不仅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也都要在银行当面签字确认才可以。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都已很严格,按说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案子。

3.“被贷款”遍地开花

辽宁省联社共有77家县联社,台安县联社综合业绩排名第十,排名较为靠前。银监会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有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条件。银监会对农信社实行差别监管,综合评级指标分为六级,达到三级属于较好的农信社就可申请组建农商行。农信社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市场化观念转变较慢。台安县联社的职工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是鞍山市辖下四个县级农信联社中职工平均年龄最大的一个。

张井志从业20多年,所经办的小额贷款金额共约3000多万元。这个数额约占新开河农信社贷款余额的四分之一,借款人涉及当地四五个村,包括六间房村、李窖窑村、何岗村、张慌村等,共1000多名村民,人均借款3万元,但这1000多个借款人并非均为真实借贷人,有相当部分人对自己“被贷款”并不知情。

这种冒名贷款在当地几乎尽人皆知,在当地农信社很普遍。冒名贷款的现象在农信社并非新开河农信社一家。除了此次立案的新开河信用社,还至少涉及上述富家农信社、高力房农信社、黄沙农信社、台安农信社共五个镇的五家农信社。台安县共有14个镇,一般一个镇一个农信社,全县共有13家农信社,近一半存在冒名贷款的现象。

4.“有身份证就能贷到款”

“被贷款”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此前曾经在农信社有过真实贷款,留下了身份证复印件,后被张井志用于冒名贷款。

比如杜大连泡村杜常顺曾在2007年、2008年用儿媳妇的身份证作担保,联保贷款,此次是儿媳妇“被贷款”;赵家村的李红喜,2011年曾用身份证替城镇户口的朋友在农信社贷款。李红喜于2011年的这笔贷款虽然本人知情,也属于违规贷款即“顶名贷款”,即借款人本人知情,但由于李红喜只是名义贷款人,并非真实资金并不是用借款人使用,同样属于银行违规贷款。

另一种情况是,从未和银行打过交道,既未在银行开过户也未贷过款。当地一位小额贷款公司人士透露,他们也曾向新开河农信社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只要

有个农村户口的身份证复印件,就能贷到款,他们两个人填单子,(农信社)主任盖个戳就行了,现场办公。

5.尾声

冒名贷款,它就像农村信用社身上的毒瘤,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运行。但在全国范围内,十几年来农信社的顶名、冒名贷款层出不穷,为何屡治不绝,何以有效根治?如何有效防范冒名贷款风险?从体制改革与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从眼前的防范案件、安全经营考虑,农村信用社迎来的一项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课程。

2.本案例是一篇描述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的教学案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问题具有感性的认识及深入的思考,清楚从业人员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内部控制设计的基本原理,从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启发思考题

1.冒名贷款的概念是什么?

2.分析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问题为何屡治不绝?

3.农信社冒名贷款事件中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体现在哪些方面?

4.你认为农信社应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三、分析思路

目前农信社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大量冒名贷款现象,不仅范围广,而且数额多,长此发展下去,会对农信社造成不利的影响。农信社主要经营的是贷款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上级联社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的贷款管理规章制度,然而冒名贷款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有力的办法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看法如下。

一、明确冒名贷款的概念

所谓冒名贷款,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了他人(或单位)名义或虚构假名贷款、利用职权要挟他人(或单位)贷款、乘办理贷款之机截留全部或部分贷款贪污或挪用归个人使用的行为。主要有顶名贷款、搭名贷款、盗名贷款、假名贷款四种形式。

二、冒名贷款屡治不绝的根源

冒名贷款在现阶段农信社十分盛行,其产生的土壤条件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随意性,制度执行不到位

上级联社虽然建立、完善了信贷管理制度和加大了到期未收回贷款的追责力度,但仍出现大量的冒名贷款,究其原因,还是管理随意性,制度执行不力。一是部分员工放松了对新制度的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制度落实年”活动只挂在嘴上,写在本上,贴在墙上,就是未落实在行动上,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按老习惯、老套路、老办法、老经验管贷放贷,有的甚至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基层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出于财务的压力,从本位的、自身的、个人的、短期的利益出发,对在全员营销贷款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即期效益的违规行为,熟视无睹,见多不怪,检查走过场,处罚缺力度,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

(二)铺天盖地贷款营销,放贷人资格未审查

为了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自上而下,一哄而起,不审资格,不顾制度、不讲原则、不择对象、不问风险,从领导到员工,从外勤到内勤,从后勤到前勤,个个都有权,人人都管贷,计划到岗,任务到人,考核到位,铺天盖地搞倾销,普天大地搞违规,顶天立地驼处罚,欢天喜地收利息,惊天动地抓效益。这样,怂恿了一批违规人员,伤害了一些守法员工,危害了农信社的长期利益。

(三)沉重财务计划压力,倒逼贷款扩张营销

按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支持的对象是农村、农业、农民,面对的是弱势产业、弱势群体,成本高、收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自上而下没从实际出发,致使出现沉重财务计划压力,倒逼贷款扩张营销的怪现象,一方面上级联社下达过高的盈利计划,刚性的绩效挂钩考核,另一方面基层各社为了增收入、保工资,片面追求即期效益,硬性的收息任务,迫使询找息源,竞赛相盲目扩张贷款规模,有的闯红灯,踩着黄线走,化整为零,超权放款,为争夺客户资源,不顾制度规定,大开冒名贷款之门,造成一户多头、多名、多处反复贷款。(四)过多贷款审批环节,过少授权授信额度

按现行制度规定,一个客户借一笔贷款,从调查建档到贷委会审批发放,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一是审批环节多。大额须经县、市、省层层报批,每一笔贷款往往是上级联社转来转去,部门压来压去,基层社跑来跑去,客户等来等去,最后贷款未批问题哪儿来哪儿去。二是报批手续复杂。每笔贷款既要纸质文本材料,又要电子档案材料,按现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贷款流程要求,一笔贷款要经过各个操作环节和多道电子指令,程序过于复杂,手续过于繁琐,加之贷委会人员难碰头,一笔贷款从调查到最后一道电子指令,时间遥遥无期,作为外部客户“时间就是金钱”,耽误了时间就错过了商机,作为内部员工“远水救不了近渴”,没满足客户需要就等于赶走了客户,所以部分信贷人员只好简程

序,省环节,在自身的权限之内甘愿冒险当第一责任人为客户化整为零或冒名贷款。三是办理抵押手续难。超过一定额度的贷款需办抵押手提续,合规有效抵押不仅要办理它项权证手续,还要由客户交纳一定的费用,农户能作抵押的只有房屋,而在农村有99%以上没办房产证,为迎合客户的心理,方便农户需要,少数信贷人员于规章制度而不顾,利用其亲戚朋友的名义为其一人贷款数笔。

(五)残缺客户信息采录,失真误导信贷档案

冒名贷款的大量出现,有很大程度与基层社信贷管理工作不扎实、不到位密切相关。一是残缺客户信息采集。一方面上级下达客户信息采集任务要求高逼得紧;另一方面基层社时间短、范围广,工作不到位,致使信息采录不全面。二是失真误导信贷档案。不全面的客户信息采录自然带来信贷系统存入的信贷档案资料库失真,导致放款没有可靠依据,冒名贷款盛行。

三、多方面体现内部控制缺陷

在刑事方面,作为信用社主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多次挪用、侵吞本单位及客户的资金,严重触犯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已构成挪用资金罪。所谓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在操作层面,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及《某省农信社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试行)》等相关规定,该县联社审贷小组成员无视法律法规,对未经集体讨论的贷款在贷审小组记录簿上签名;在临柜办理贷款时,未认真审查贷款是否经有权审批人审批,直接经办了大量的假、冒名贷款。同时,经办了部分主任超个人权限的假、冒名贷款,而且未妥善保管会计档案,未认真执行会计档案调阅制度,导致柜员涂改传票印章。因此,在操作层面上都已严重违法违规。

在稽核方面,农信社稽核科长在多次稽核中并未发现报告贷款增加异常,未引起警觉并调查跟踪。对一些违规发放贷款问题又未进行深究;特别是张井志任职期间,未发现存在违规问题,为张井志长时间连续作案提供了机会。

在领导方面,罪犯作案时间长达多年,涉案金额之大,笔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2005年以来开展了操作风险检查、案件专项治理和贷款上户核对排查工作,却未及时发现该案,给该县农信社造成了严重后果,暴露出该县联社主要领导在抓员工的思想教育及党风廉政建设、干部管理、规范化建设、案件治理和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和隐患,对该案负有主要领导或领导责任。

四、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完善制度,加强合规操作,战略驱动,规则先行。制度完善了,机制创新了,

基础就打牢了。

一是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要严格执行农户贷款发放的公示制度,贷款审批环节要坚持公开、透明,明确贷款审批、发放、管理过程中各岗位的职责,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主任、信贷员要实行双人调查、审核、签字,严格禁止主任或信贷员一人发放贷款。

二是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建立有效防范包括冒名贷款在内的各类风险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独立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部门,以加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切实做到每笔贷款核对、审查无误,通过自查,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并予以解决。

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机制,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构建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员工队伍。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照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原则,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任免机制、“拉大差距”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严肃查处”机制。

再好的制度,没有好的执行也会走向它的反面,合规操作是银行立信之本,发展之基。只有加强基层网点主任、员工学习规章制度的力度,使他们清晰认识、熟练掌握各项制度,按章办事才有保障。首先要对基层员工开展定期培训,弥补现在岗前一次性培训的不足。其次要加强责任制度,对造成损失金额较大的网点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每个岗位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层层落实,互相监督,提高工作责任心。再次要加强内部稽查力度。采取定期稽查和不定期稽查相结合的监督体制,从严把握稽查人员的配备和资格审核。最后要加强员工教育。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要求每名员工从小事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标准。

部分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有纪不遵,有法不依,主要表现为“一懒二散三放松”。“一懒”即开展工作懒,任务相互推诿,分内工作敷衍了事,分外工作决不沾边。“二散”即人心涣散,作风散漫。由于管理缺乏正规性,部分员工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丧失信心,认为前途渺茫,许多员工已开辟“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形成“上班不出勤、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出效”的散漫作风。“三放松”即放松学习,放松政策,放松监管。要抑制这种现象就要从“严”字上努力。首先要严明纪律,明确工作职责,从工作作风上抓。其次要严肃对待,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工作态度上抓。三是要严格处理,建立完善的处罚体制,从惩戒力度上抓。

四是要严密监督,防止前“腐”后继,从稽查监管上抓。

“严”字治社,最关键的环节是在人事机制上。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需要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特别是基层员工队伍代表着农村

信用社的形象,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首先要严格把握入口关、考核关、奖惩关、培训关;其次要消除“亲属派”、“家族化”,引入竞争上岗制度,完善招考机制,增加考试透明度,把有责任心、事业心、工作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人才引入到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中来;三是加强员工抵制诱惑的能力,这需要农村信用社以人为本,投入适当资金,加强员工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衡量标准,从而降低昂贵的风险成本。加强监管,增强法律意识农村信用社要适应新时期的金融革命,就要把上级监管和提高员工法律意识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委派会计的监督管理责任。委派会计是农村信用联社委派到基层社进行监督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其应根据上级联社文件对信贷员授信额度和贷款所需要的身份证、户口簿、婚姻证明、贷款审批单等信贷资料进行核实,确认后才能发放贷款。二是以法律培训为基础,增强员工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农村信用社权益。聘请当地法官对员工进行《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的培训,使他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并在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三是要加强稽核检查。农村信用联社和基层社要设立两级稽核队伍,每一个社要设立一个专职稽核员,负责本社各个网点各项业务的稽核。稽核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报告到农村信用联社稽核部门,由稽核部门负责问题的查处,包括移送司法机关。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主管机关、行业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大对贷款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力度,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关键要点

1.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解决农信社冒名贷款问题的根本。在本案例中,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才导致农信社冒名贷款。

2.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分权控制,授权控制,岗位轮换控制,预算控制,凭证控制,账簿控制,审批与稽核控制,标准处理程序控制等,还应当注意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五、资料来源

[1]王莹试论人民银行财务风险监测和提示预警机制的构建[J].甘肃金融,2013(10):84-88.

[2]张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文献述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4):70-75.

[3]周翔姜静敏基于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J].:,2010,25(1):36 -40.

[4]邓昕卢米基于风险管理的人民银行分支行内部控制评价[J].审计月刊,2008(7):39-40.

[5]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金融

研究,2008(7):105-113.

[6]颜春满范良军黄玉芳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1(7):56.

对冒名贷款进行稽核检查的六种基本方法

对冒名贷款进行稽核检查的六种基本方法 2008-12-15 来源:作者:杨晓谋 当前,全省农村信用社正如火如荼开展冒名贷款和虚假按揭贷款(以下统称冒名贷款)综合治理工作。作为稽核人员,如何高效进行冒名贷款检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工作,笔者在稽核工作中对冒名贷款稽核方法粗浅地进行了归纳,供同仁参考。 一、档案审阅法。在进驻信用社稽核时,首先调阅信贷档案,逐笔对借据、借款合同、担保资料、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重要信贷资料仔细审阅。看信贷资料收集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是否合乎常理,看有效证件的复印件是否有伪造、变造现象,看借据偿还本金和利息记录有无异常,看催收通知书上借款人以及担保人签署的书面意见有无瓜葛和纠纷,看贷后检查报告有无挤占挪用及借款人不认账的记录,看贷款五级分类有无近几年发放贷款分到可疑、损失类等现象。如有疑点,可在工作底稿上做好记录,再作进一步的查证。 二、表格筛选法。先在联社或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导出被稽核信用社要检查的贷款明细表,然后进行筛选。可按发放借款人姓名、日期、金额、利息结止日进行升序或降序筛选,着重注意同一天发放多笔贷款、同一金额贷款以及同一天结息的贷款。可以初步看出一户多贷、化整为零等信贷违规行为,择其疑点进一步查证。 三、走访座谈法。针对上述有疑点的贷款可以通过对借款人所在单位、村组、社区以及邻居进行走访,了解借款人(或担保人)的品行、经营情况、有无嗜好、是否负债等,初步掌握借款人及担保人的情况,以此作为排查的第一手资料。另通过召开信用社干部职工座谈

会的方法,向与会人员讲清冒名贷款的危害性,讲明上级联社的政策,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积极揭发、举报。也可个别进行座谈,消除员工心里障碍,让其畅所欲言并做好座谈记录。 四、资金去向法。查阅贷款发放日传票,如转账办理,可查询借款人的个人结算账户资金使用情况。看有无多笔贷款转入同一账户,结息时,看有无同一账户转账支付多笔贷款利息。2006年5月1日后即省联社规范了会计出口监控之后,着重看贷款是否按照要求转入借款人的个人结算账户,是否有本人的签字确认记录。 五、书面函证法。稽查人员亲自找到借款人(担保人)或到相关抵押登记部门、户籍管理部门函证。书面询证函上载明借款人(担保人)的姓名、借款金额、借款期限、下欠金额,在确定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要求借款人(担保人)对债务签字确认。如有异议,也要求当事人予以书面陈述并签字。当事人如在外地,可先用电话辅助函证,待回家后再进一步书面函证。函证法在实际工作中,工作量较大,效率和准确度较高。 六、笔迹核对法。就是对有疑问的贷款对借款人或担保人进行前后笔迹核对,以此来推断是否是冒名贷款。主要是对借据、借款合同、个人账户存取款凭条、催收通知以及书面询证函上当事人的签字认真核对。如发现笔迹不一致,冒名贷款嫌疑就较大。因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信贷员事前与借款人或实际用款人串通,稽核人员来函证时,认账认还,以此蒙混过关。信用社一旦提起诉讼,非借款人签字认账也会认定为无效。此类,应认定为冒名贷款。笔迹核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推断和说服力,认定误差极小。

信用社银行顶冒名贷款自查报告

信用社(银行)顶冒名贷款自查报告 办事处: 根据《***农村信用社顶冒名贷款检查方案》,##年6月6日至6月18日,***信用社对辖内全部贷款进行了逐笔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年4月30日, 共有各类贷款2764笔,金额84639万元,其中公司类贷款219 笔,金额53853万元,农户贷款2509笔,金额30721万元,其他贷款(助学贷款、消费贷款)36笔65万元。 本次自查主要采取向每个借款人发放确认函的方式对顶冒名贷款进行逐笔排查,检查面达到93.8%,共查出顶冒名贷款66 笔,金额779 万元,占存量贷款的0.9 %,其中农户贷款62笔,金额67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四笔,金额100万元。 通过自查,发现存在顶冒名贷款的营业网点有:***除上述7处营业网点外,其他网点暂未发现顶冒名贷款。 二、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查出顶冒名贷款66 笔,金额779 万元。其中正常类13笔,金额315万元;关注类2笔,金额15万元;次级类14笔,金额243万元;可疑类11笔,金额80万元;损失类26笔,金额126万元。 2、未核实贷款172笔,占存量贷款面的6.2%。未核实原因:借款人已外出的96笔;与借款人联系不上的62笔;借款人拒不签字

的6笔;借款人已死亡的3笔;借款人已入狱的5 笔。 3、有3笔贷款虽未经核实,但可能是顶名贷款。一是*** 三、整改措施 (一)建立顶冒名贷款台帐,逐笔制定压缩计划。 (二)边查边纠,检查与整改同步进行。 1、对*等38 笔顶冒名贷款,已起诉或准备起诉以保全资产。 2、对*3人贷款135万元(实为东方实业公司使用)已落实还款计划,到期后将全部现金收回。 3、对*人联保贷款100万元(实为大韩家村村委使用)已落实还款计划,计划于年底到期时收回。 4、对*6笔贷款实行差额转换,整合到实际使用人名下,计划于6月底之前完成。 5、对*贷款(50万元),争取6月底前结清。 6、对营业部14笔顶名贷款,已落实借款人、借款实际使用人,制定了还款计划。 (三)对未得到确认的贷款,继续外核,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四)对不良贷款及时发放催收通知单,确保诉讼时效。 (五)提高风险意识,做实“三查”工作,查缺补漏,防微杜渐,从严防范信贷风险,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某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专项检查情况报告

某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专项检查情 况报告 某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专项检查情况报告 联社: 根据《农村信用社关于开展“冒名贷款专项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农村信用社关于加快对“冒名贷款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社认真开展了对冒名贷款的检查活动,截止到月日,已经对基本完成冒名贷款检查活动。现将本次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动员,认识充分。鉴于本次冒名贷款自查时间短,任务重,我社紧急召开了全体员工会议,学习上级关于对冒名贷款检查的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认识到冒名贷款是当前制约贷款清收的

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冒名贷款检查活动,可以查找信贷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办法,杜绝冒名贷款等违规行为的发生,防范信贷风险,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二、精心组织,强化部署。为确保此项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集中力量保质保量的进行自查。根据联社冒名贷款检查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实际情况,由副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了具体措施;1、各片的进度计划要求每七天统计、交流一次。2、在进行贷款外核工作同时,做好贷款外核与到期贷款清收相结合、贷款外核与利息催收相结合、贷款外核与发放到、逾期催收单,延续贷款诉讼时效相结合。3、信贷员换片核查:核查、核查、核查,我社把这项工作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内容来抓,设立了举报电话,确保检查质量。 三、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由于本次外核正值农忙季节,按照正常上班时间根本找不到人,信贷员根据自身情况合

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采用早出晚归饭时找的办法,积极行动。按照县联社检查的范围要求,截止到月日,我社所需要外核的贷款笔数为笔,金额为万元,已核查贷款笔,金额为万元,占全部外核贷款总数%和%,未核查贷款笔,金额为万元,占外核贷款总数%和%,共核出借名贷款笔,金额万元,占全部应外核总数的%和%;冒名贷款笔金额万元,占全部外核贷款总数%和%。 四、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通过此次对冒名贷款的外核检查,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部分贷款借新还旧情况特别严重,有的多次转贷,造成贷户偿还能力差,加大了贷款风险;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贷户还款意识淡薄,造成逾期贷款现象时有发生; 到、逾期贷款催收通知单发放不及时,信贷员有时只是电话催收,没有达到亲自上门催收。

冒名贷款刑事犯罪的防控解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d8275393.html, 冒名贷款刑事犯罪的防控解构 作者:刘天尧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3年第06期 冒名贷款是指,实际用款人因各种原因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在农村信用社取得所需贷款,而以冒名、顶名、借名等方式在农村信用社申请并获得所需贷款。冒名贷款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中的一个毒瘤,是滋生犯罪的温床。 一、冒名贷款刑事案件的特点 (一)挪用资金罪和违法发放贷款罪是常见的罪状表现形式 农信社工作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经常与挪用资金、违法发放贷款等罪名相关联。通过对近两年办理的此类案件进行分析,挪用资金大多由农信社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通过盗用、编造、虚构的方式签订贷款合同冒名贷款,多表现为在名义贷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增加贷款金额或使用他人名义贷款归个人使用;编造根本不存在的虚假人名,虚构个人信息资料骗取贷款。违法发放贷款多表现为农信社工作人员明知实际借款人不符合贷款条件,利用虚假信贷资料为实际借款人发放贷款的行为;工作人员本人或亲友要使用贷款,因不符合贷款条件,经具备贷款条件的个人同意以其名义申请贷款,由其本人或亲友使用;或在正当贷款户贷款时,要求贷款者多申请一部分贷款并将多贷出的部分供本人或亲友使用,后两种情形中贷款合同大多由申贷人本人签订。 [案例一]某信用社一信贷员汪某从2008年至2012年,采取利用农户申贷的机会叫农户多贷款、假冒农户名义贷款、在其朋友所需资金数额大,不具备发放条件时,主动联系和允许具备贷款资格的农户垒起贷款大户等手段,先后44次以90余名农户名义办理贷款合同,发放冒名贷款450万余元,导致430余万元贷款无法收回。 (二)犯罪多发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经营中 信用贷款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投入方式。部分信贷员利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信用”和“简便”的特点,编造虚假信贷资料、假冒他人名义、虚构借款主体骗取授信,进而发放冒名贷款。 [案例二]某信用社主管会计钟某自2004年至2007年,利用小额农村信用贷款的形式,私自填写贷款借据,以虚构假名字、私刻假名章、制造假证件等手段冒用20余名农户姓名套取冒名贷款,挪用资金94万余元,直到2010年钟某离开单位不知去向后信用社才发现并报案。此笔资金至今未还。 (三)常与刑事和民事诉讼案件相关联,刑事上容易诱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

顶冒名贷款事件揭开山东莱芜农信社违规放贷真相

顶冒名贷款事件揭开山东莱芜农信社违规放贷真相 金融业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近日,有媒体报道,莱芜市孝义信用社出现顶冒名贷款事件。字面上的担保人成为了实际的贷款人,同样为担保人的受害者却毫不知情,直到银行贷款逾期起诉担保人还款案情才浮出水面。 【案件概述】银行起诉担保人遭败诉,30万贷款难追还 王先生是莱芜市一名普通市民。2009年,一位叫朱振营的人偶然到访,让他不经意卷入了一场金融纠纷。朱振营称要急用钱,厂子里需要资金,让王先生作担保人。王先生答应了,并签了字。两年后,王先生突然接到了来自孝义农信社的民事诉讼状,诉讼理由为"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担保人王先生需要承担连带还款责任,数额为30万元。 在诉讼过程中,王先生发现,这笔贷款的借款人并非朱振营,而是一个名叫李德存的人。王先生称,他并不认识李德存。当初签字的时候,王先生也没有见过贷款合同,只是在担保合同上签了字,而且担保合同上没有写明被担保人是谁。这笔三十万元的贷款中,除了他,还有另外三名担保人。朱振营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担保人的签名中。朱振营实际上只是担保人,真正的借款人却是李德存。 另一担保人表示,当时朱振营领信贷员来找他签字时,表示是为了朱振营的贷款作担保。而担保人给李德存打电话时,李德存表示自己根本没有贷款。三十万元的贷款实际上是被朱振营直接从农信社处支走了。 三位担保人都表示,朱振营上门申请担保的时候,农信社的信贷员与之随行,这让人不得不对朱振营与农信社信贷员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除此之外,王先生提供的一份借款人李德存借款时的虚假抵押物更让人感到意外。王先生告诉记者,李德存的营业执照是伪造的,签发日是2009年7月18日,那天是周六,工商局不上班。对此,莱芜市孝义管理部门也出具了官方认定。王先生表示,这是农信社信贷人员的严重失职,甚至存在与朱振营恶意串通的可能。他表示,孝义农信社之所以会起诉自己及其他担保人,是因为朱振营没有按期还款。按照约定,贷款要由几位担保人偿还。 朱振营已经被莱芜市公安部门刑事立案调查,孝义农信社向几位担保人追讨贷款的诉讼,也最终通过几位担保人的上诉有了最终裁定。裁定书写道:上诉人消音农信社在该笔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借

某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专项检查情况报告

xx联社: 根据《xx农村信用社关于开展“冒名贷款专项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xx信联发字[2007]xx号)和《xx农村信用社关于加快对“冒名贷款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xx信联发字[2007]xx号)文件要求,我社认真开展了对冒名贷款的检查活动,截止到2007年 x月xx 日,已经对基本完成冒名贷款检查活动。现将本次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动员,认识充分。鉴于本次冒名 。 结合。3、信贷员换片核查:xxx核查xxx、xxx核查xxx、xxx核查xxx,我社把这项工作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内容来抓,设立了举报电话,确保检查质量。 三、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由于本次外核正值农忙季节,按照正常上班时间根本找不到人,信贷员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采用早出晚归饭时找的办法,积极行动。按照县联社检查的范围要求,截止到2007年x月xx日,我社所需要外核的贷款笔数为 xxx笔,金额为xxx万元,已核查贷款xx笔,金额为xx万元,占全部外核贷款总数xx%和xx%,未核查贷款xx笔,金额为xx万元,占外核贷款总数xx%和xx%,共核出借名贷款xx笔,金额xx万元,占全部应外核总数的xx%和xx%;冒名贷款xx笔金额xx万元,占全部外核贷款总数xx%和xx%。 四、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通过此次对冒名贷款的外核检查,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部分贷款借新还旧情况特别严重,有的多次转贷,造成贷户偿还能力差,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农村信用环境较差,贷户还款意识淡薄,造成逾期贷款现象时有发生; (三)到、逾期贷款催收通知单发放不及时,信贷员有时只是电话催收,没有达到亲自上门催收。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大对现有的冒名贷款的清收力度,争取提前完成对现有的冒名贷款清收工作,坚决杜绝发生新的冒名贷款。 (二)建设信用工程,营造农村信用氛围。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 【摘要】 借冒名贷款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的贷款,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大量贷款违规问题和多起伪造虚假客户资料、冒名进行贷款诈骗案件,不仅加大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风险,更是对社会诚信意识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 借冒名贷款;违法违规;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的危害性 借冒名贷款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身躯。 (一)“借冒名贷款”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制度 “借冒名贷款”是一种隐藏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它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信贷人员不负责任,滥用职权,人为增大了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借冒名贷款”给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借冒名贷款”中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力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还款义务发生很大争议,给资金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借冒名贷款”还会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同样使信贷资金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借冒名贷款”直接引发犯罪 “借冒名贷款”往往是内部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和以权谋私的结果。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关信息,冒名贷款给个人或他人使用,这就严重触犯了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借冒名贷款的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防范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借冒名贷款危害性的认识

借冒名贷款的发生,主要反映了有关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不力、贷款三查不落实、审批不尽职或故意逃避授权授信控制等的问题,其危害性是巨大的。借冒名贷款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这是借名冒名贷款存在的最大风险。另外,信用社因为发放借冒名贷款,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责任,潜在损失极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损失。 (二)认清形势,深挖借冒名贷款产生的原因 借冒名贷款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银监部门的案件通报看,主要表现为:一制度执行不严格是形成借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贷款经办人员在办理业务时作风不深入,没能真正把好信贷投放的第一关。二员工素质不高是借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有些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在办理信贷业务时经不起利益的诱导或碍于情面,对违规贷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是岗位职责不到位是借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虽然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网点和人员的优势,但由于农户贷款面广量大、额小分散,一个信贷员往往要承担几个村几百户的信贷业务,金融需求与从业人员不足反差明显,导致贷前调查不到位、不彻底,给借冒名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源头根治,构建防范风险长效机制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业务经营的规范期,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从源头根治借冒名贷款,必须积极构建更加科学的“事前合规文化引导,事中前台流程控制,事后内审稽核监督”三位一体的内控体系,在实效性上下功夫。 1.以培训为切入点,增强对借冒名贷款的风险认识。各级人力部门要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活动和方式,根据经营管理人员、业务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别化、多层次培训,把合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牢固树立合规才能促发展、合规才能上水平、合规才能树正气、合规才能成大事的合规理念,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和树立对不合规现象进行主动举报的合规精神。 2.加大信贷管理执行力度,防范操作风险。公司、个人客户经理部在办理每笔贷款业务时,要通过双人核实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财务状况等资料,从源头防范借名、假冒名贷款。尤其贷款新规强调的

违规借贷工作自纠自查报告3篇

违规借贷工作自纠自查报告3篇县行信贷管理部: 根据县行《长武农商银行信贷领域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长农银发〔2019〕21号)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信贷领域违规行为专项治理活动,我行已经于3月份成立自查小组,以支行行长xxx 为组长,xxxxxx,组员进行自查,未发现违规行为,经过近期排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方案要求,再次扎实开展自查自纠。 我行利用晨会学习信贷领域专项治理文件,日常按照"十个严禁"严查发放冒名贷款;发放垒大户贷款;发放跨区域贷款;发放虚假交易贷款;授意、指令客户经理发放违规贷款;发放具有非法集资或资金掮客行为人的贷款;发放谋取私利的贷款;发放家庭成员具有未结清不良记录的贷款;行社内部工作人员为客户代办贷款结算业务;未经授权查询、泄露客户征信信息等情况。 二、积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通过3月份的学习和推进大家对信贷领域违规行为的危害认识深刻,进一步提高对风险防控工作的认识。同时,我支行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点,通过查看信贷资料,上户核实双管齐下,严查信贷方面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全员行动,按照"合规创造价值、合规防控风险、合规保障发展"的整体目标,多措并举,从全员着装、工作作风、考勤会风、优质服务、工作效率等方面树立六路口支行新形象,为"推进案件风险防控

工作,逐步建立案件防控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全面、精细严密、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做足准备。 三、今后工作思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支行将继续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将信贷合规文化提升工作贯穿于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加大对违规责任人的惩处力度,严肃查处违规人员,营造清正廉洁、文明健康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进一步防范信贷操作风险。 通过学习"十个严禁"有效识别业务风险要点,学习业务流程合规操作手册、信贷管理文件等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技能。确保客户经理更加熟悉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合规文化提升年活动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岗,落到实处,确保自己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审慎经营的理念,从而有效防范我行内部操作风险。 通过这次自查使我支行深刻认识到开展信贷领域行为专项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虽然没有发现问题,但我们要时刻绷紧自律的弦,确保我支行信贷业务健康、快速发展。违规借贷工作自纠自查报告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效能革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根据区管委会的工作部署,集团组织开展"铁腕纠四风、重拳治怠政"作风建设活动之违规借贷自查自纠工作。 日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汶主持召开了专题例会,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温委发〔xx〕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案例一 农信社冒名贷款失控 引言 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巨额经济案使农村信用社被扣上“金融业的弱势群体和发展上的后进者”的帽子,先天的优势淹没在百姓万千感慨和唏嘘的叹息中。农村信用社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其社会信誉也被推向浪尖风口。一名信贷员突然死亡,牵出农信社史上最大金额的冒名贷款案件。 1.公司背景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农信社分为以下部门,农信社合作社,农信社国际金融部门,政通农信社培训学校,农信社信贷部门等,是目前有银监会和国务院双重领导的部门。 近十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农信社的顶名、冒名贷款层出不穷。信贷风险是各种操作风险中的重点,而冒名、顶名贷款则是引发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所谓顶名、冒名贷款,是利用别人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历来就是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的重点之一,也是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的重要关注点。由于冒名、顶名贷款具有欺骗性、虚假性、隐蔽性,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有效程序成为虚置,造成“垒大户”、跨区域、超越权限、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贷款到期后,实际用款人往往不履行还款义务,引起贷款纠纷。尤其是业内人员与外部恶意串通或伪造冒用客户资料形成的冒名、顶名贷款,其危害更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公众信誉和社会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 2.冒名贷款浮出水面 2011年8月,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新开河农信社52岁的信贷员张井志,因心脏病去世,其经办的数百万元违规的顶名、冒名贷款随即浮出水面,使其所在的农信社以及数百个村民“借款人”陷入恐慌,此前他们毫不知情。

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冒名贷款: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了他人(或单位)名义或虚构假名贷款、利用职权要挟他人(或单位)贷款、乘办理贷款之机截留全部或部分贷款贪污或挪用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冒名贷款有四种形式: 1、顶名贷款。指信用社内部人员以自己名义为不符合条件的亲朋好友办理正常手续的贷款,将贷款归其亲朋好友使用。 2、搭名贷款。指信用社内部人员因自己或亲朋好友无法贷出贷款,而在其他贷款人贷款时要求其多贷出一部分,将多贷出部分供自己或亲朋好友使用的行为。 3、盗名贷款。指信用社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他人不知道情况下,使用其名义贷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4、假名贷款。指信用社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编造假名进行贷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面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普遍存在、屡禁不止的严峻形势,我们应深入思考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危害性及其有效的防范措施。“借冒名贷款”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身躯。 首先,“借冒名贷款”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制度。“借冒名贷款”是一种隐藏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它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

全性。信贷人员不负责任,滥用职权,人为增大了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其次,“借冒名贷款”给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借冒名贷款”中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力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还款义务发生很大争议,给资金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借冒名贷款”还会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同样使信贷资金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第三,“借冒名贷款”直接引发犯罪。“借冒名贷款”往往是内部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和以权谋私的结果。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关信息,冒名贷款给个人或他人使用,这就严重触犯了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 借冒名贷款的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防范。 (—)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借冒名贷款”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员工制度观念淡化,规范操作意识差,价值趋向扭曲。因此,首先要强化员工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遵纪守法和依法经营的意识。通过法规、制度、道德培训教育,培养员工诚信、守法、廉洁、合规的职业操守。从血的案例中分析,认识其严重的后果,汲取惨痛的教训,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 (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信贷管理力度。一是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可信性,并在县域内实行资料共享,杜绝多头冒名贷款。二是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认真审查借款人资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权威资料]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权威资料]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 【摘要】 借冒名贷款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的贷款,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大量贷款违规问题和多起伪造虚假客户资料、冒名进行贷款诈骗案件,不仅加大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风险,更是对社会诚信意识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 借冒名贷款;违法违规;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的危害性 借冒名贷款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身躯。 (一)“借冒名贷款”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制度 “借冒名贷款”是一种隐藏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它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信贷人员不负责任,滥用职权,人为增大了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借冒名贷款”给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借冒名贷款”中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力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还款义务发生很大争议,给资金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借冒名贷款”还会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同样使信贷资金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借冒名贷款”直接引发犯罪

“借冒名贷款”往往是内部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和以权谋私的结果。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关信息,冒名贷款给个人或他人使用,这就严重触犯了金融法律 法规,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借冒名贷款的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防范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借冒名贷款危害性的认识 借冒名贷款的发生,主要反映了有关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不力、贷款三查不落实、审批不尽职或故意逃避授权授信控制等的问题,其危害性是巨大的。借冒名贷款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这是借名冒名贷款存在的最大风险。另外,信用社因为发放借冒名贷款,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责任,潜在损失极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损失。 (二)认清形势,深挖借冒名贷款产生的原因 借冒名贷款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银监部门的案件通报看,主要表现为:一制度执行不严格是形成借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贷款经办人员在办理业务时作风不深入,没能真正把好信贷投放的第一关。二员工素质不高是借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有些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在办理信贷业务时经不起利益的诱导或碍于情面,对违规贷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是岗位职责不到位是借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虽然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网点和人员的优势,但由于农户贷款面广量大、额小分散,一个信贷员往往要承担几个村几百户的信贷业务,金融需求与从业人员不足反差明显,导致贷前调查不到位、不彻底,给借冒名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源头根治,构建防范风险长效机制

信贷员合法合规个人自查报告_1

信贷员合法合规个人自查报告 篇一:信贷员合法合规个人自查报告职工某某,男,现年52岁,现岗位:某某支行信货员。现将本人多年来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苊、金融规章制度的情况和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情况报告以下:一、认真学习和执行国家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做好信贷服务工作,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二、根据监管规定和我行风险控制要求,对客户所在区域的信用环境、所处行业情况及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记录情况、担保物等的情况能进行尽职调查。三、严格按照贷款操作流程,严把客户准入关,发展优质客户。做到在授权范围內贷款营销和客户统一授信工作,不内外勾结,办理虛假评级授信。四、坚持贷款“三査”制度,收集客户资料做到合法、完整、有效。做到双人实地察看,面谈面签。不与不具备借款主体资格的客户相互勾结,伪造资料,不受理借款用途不合规、经营活动不合法、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申请。五、严格按照《担保法》和《物权法》做好贷款担保抵押工作。坚持双人实地察看调査,并到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不办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和限制的抵押物设定贷款抵押,不与借款人、抵押人相互勾结、串通,骗取信贷资金。六、严格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做到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效益,不办理关系、人情、超权限、逆程序、违规贷款。..七、积极主动催收到、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确保贷款不超过诉讼时效。做好贷后的跟踪检查,按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要求,认真做好贷款分类工作和风险预警。八、能做到:爱国、爱行、爱岗,敬业乐业、勤奋工作,遵法守纪、令行禁止,循规办事、清正廉洁,不暗箱操作、吃拿卡要收,不办理虚假授信、冒名贷款、违法贷款,无收贷不入账、账外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篇二:信贷管理部合规风险自查报告信贷管理部合规风险自查报告根据总行合规部门要求,现将风险管理部合规风险以及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一、信贷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以及采取的措施。部分支行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我部门针对此项合规风险采取的措施:加大检查力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责任制,对“三查”出现的问题进行直接问责,定期开展风险培训工作。二、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以及采取的措施。一是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即借款抵押物的变现处理)二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部分支行由于人员缺少客观原因,内勤人员参与贷审小组、而参与贷审小组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所知甚少,难免会造成决策失误,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三是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我部门针对此项合规风险采取的措施:将贷款管理纳入常态化管理当中去,协同审计稽核部门加大对贷款管理以及贷款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标准行创建,发现问题,积极督促进行整改。三、追求个人利益,忽视潜在风险以及采取的措施。个别信贷客户经理只顾眼前效益,单纯追求利息收入;对贷款的审查不严,对抵押品低值高估,导致抵押不实;对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足值额审查不严,致使贷款在发放前就潜藏着风险。我部门针对此项合规风险采取的措施: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以控为主的防范机制、以查为主的监督机制、以罚为主的惩治机制和以防为主的宣传机制,严把员工素质关。其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风气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加强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第三,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信贷员的两个素质。四、各种违章违规贷款风险情况。受历史环境影响,部分支行存在各种违规违章贷款,特别是“四种贷款”和“三名贷款”。我部门针对此项合规风险采取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员工贷款和清理冒名贷款。为了全面贯彻省联社和监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我部即将开展了清理违章违规贷款的活动。准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了个人自报、支行自查、总行复查,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办法,由各分机构负责人负责,各支行逐笔填报相关情况,把员工个人贷款和冒名贷款充分暴露,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充分发动群众进行监督。并决定于

怎么处理冒名贷款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5d8275393.html, 怎么处理冒名贷款 近年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冒用他人名义进行贷款的行为越来越常见。那么,怎么处理冒名贷款?今天赢了网小编针对这一问题,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冒名贷款的常见形式 1、顶名贷款 指信用社内部人员以自己名义为不符合条件的亲朋好友办理正常手续的贷款,将贷款归其亲朋好友使用。 2、搭名贷款 指信用社内部人员因自己或亲朋好友无法贷出贷款,而在其他贷款人贷款时要求其多贷出一部分,将多贷出部分供自己或亲朋好友使用的行为。 3、盗名贷款

指信用社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他人不知道情况下,使用其名义贷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4、假名贷款 指信用社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编造假名进行贷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二、冒名贷款存在的原因 顶冒名贷款形成时间,从2000年农村信用社开始推行小额农贷一直持续到2017年上半年,2002-2017年达到顶峰。时间跨度长、违规数量大、涉及机构广。究其原因,有历史原因、社会因素、体制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农村信用社粗放管理、粗放经营所致。 (一)制度不健全是形成冒名贷款的基本原因 多年来,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农村信用社一直在改革探索中坎坷前行,造成其外部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的重心偏重于摆脱经营困境、发展业务,内部规章制度滞后业务发展,有的制度在业务、环境、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进行修订,出现制度不合理、不适应的情况。如对小额农贷、联户

联保贷款等业务推出后不能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操作流程、细则,银监会在2004年出台《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后,各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没有按照指引的要求对贷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 度进行及时的补充、完善和调整。 (二)制度执行不严格是形成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 银监会成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相应制定了一大批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各县市区信用社先后完成一级法人社管理,但顶冒名贷款未得到有效扼制。制度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办理、违法操作是形成顶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一笔贷款发放牵涉到信用社主任、外勤副主任、客户经理和监督检查人员等多个岗位多名人员,贯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多个业务操作环节,由于各条线、各环节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来办理,“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发现问题没有引起重视,为顶冒名贷款的发放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部分客户经理内外勾结,违规操作发放顶冒名贷款,这些大多与“吃拿卡要”问题并生并存。此外,由于受信贷人员数量限制等原因,客户经理岗位轮换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联社客户经理长期不进行交流,致使顶冒名贷款的问题长时间不能暴露,日积月累成重垢。 (三)员工素质不高是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

信用社开展贷款真实性及帐户合规性检查的自查报告

@@信用社贷款真实性及账户管理合规性专 项检查自查报告 县信用联社: 6月12日我社主任、会计、信贷员参加了联社组织的贷款真实性及帐户管理合规性专项检查动员大会后,我社严格按照云农信联[2010]139号、武农信联[2010]77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传联社会议精神,使全社职工充分认识开展此次专项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实际,我社由大社主任亲自负责组织人员对我社所有贷款及账户全面彻底地进行了自检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贷款方面自查情况: 贷款自查主要检查借款主体的真实性。我社贷款管理为信贷员分片管理分为机关片和山区片,全社共有贷款户,贷款余额万元,其中机关片户,金额万元,山区片户,金额万元。通过自查,我社现有贷款客户资料齐全;担保合同合法有效;资金去向明确;用途真实;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多数一致;没有冒名贷款、借名贷款,抵押贷款他项权证真实。 二、帐户方面自查情况。 1、全社共有个对公结算帐户、个左右的个人结算帐户,通过自查,我社不存在假名或匿名账户。 2、经过认真检查,我社不存在协助、参与出租、出借银行账户或为出租、出借银行账户提供便利行为。

3、在对贷款转入职工或第三人账户中,我社存在将借款人的贷款转入职工账户行为。一共有笔,金额万元,分别为·#!#·!¥#¥%#%¥#%¥#%#,存在将借款人的贷款转入第三人账户情况,这类情况我社共有笔,金额万元。分别为—……—%……—¥#·¥·#¥#·¥#·¥#·¥#·%¥#%……¥……¥%#%。 4、在是否将对公资金违规转入私人帐户的自查中,我社不存在将法人客户贷款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及银行卡,进行套现行为。存在将对公账户资金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及银行卡情况。这类情况共有笔,金额万元,这笔业务分别是从#·#·!¥#·%·%#%·%·账户转出,账号为88888888888888。于#·年#·月#·#日从8888888888888账户转入#·#·!#!个人结算账户666666666666666,金额#·#·#·万元;#··#·!¥#¥#%¥%¥#%¥#%#¥%¥#%#¥%#¥%¥#%……%¥……¥……¥,以上#·¥#笔单位资金转入个人账户业务均按相关规定报批,由领导同意审批后办理。 5、通过自查,我社不存在业务人员代客户保管账户存折、卡、密码的行为。 6、在对账外资产、账外经营情况检查中。通过自查,我社不存在账外资产、账外经营情况。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贷款真实性及账户管理合规性专项自查,我社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违规民间借贷行为专项治理工作自查自纠情况报告

违规民间借贷行为专项治理工作自 查自纠情况报告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违规民间借贷行为专项治理工作自查自纠情况报告(1) 根据《xx银行信贷领域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信贷领域违规行为专项治理活动,我行已经于_月份成立自查小组,以支行行长***为组长,******,组员进行自查,未发现违规行为,经过近期排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方案要求,再次扎实开展自查自纠。 我行利用晨会学习信贷领域专项治理文件,日常按照“十个严禁”严查发放冒名贷款;发放垒大户贷款;发放跨区域贷款;发放虚假交易贷款;授意、指令客户经理发放违规贷款;发放具有非法集资或资金掮客行为人的贷款;发放谋取私利的贷款;发放家庭成员具有未结清不良记录的贷款;行社内部工作人员为客户代办贷款结算业务;未经授权查询、泄露客户征信信息等情况。 二、积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通过3月份的学习和推进大家对信贷领域违规行为的危害认识深刻,进一步提高对风险防控工作的认识。同时,我支行把提高员

工素质作为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点,通过查看信贷资料,上户核实双管齐下,严查信贷方面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全员行动,按照“合规创造价值、合规防控风险、合规保障发展”的整体目标,多措并举,从全员着装、工作作风、考勤会风、优质服务、工作效率等方面树立六路口支行新形象,为“推进案件风险防控工作,逐步建立案件防控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全面、精细严密、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做足准备。 三、今后工作思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支行将继续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将信贷合规文化提升工作贯穿于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加大对违规责任人的惩处力度,严肃查处违规人员,营造清正廉洁、文明健康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进一步防范信贷操作风险。 通过学习“十个严禁”有效识别业务风险要点,学习业务流程合规操作手册、信贷管理文件等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技能。确保客户经理更加熟悉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合规文化提升年活动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岗,落到实处,确保自己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审慎经营的理念,从而有效防范我行内部操作风险。

银行系统论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银行系统论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近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案件专项治理暨合规文化建设动员大会上提出要重点查处“借冒名贷款”。面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普遍存在、屡禁不止的严峻形势,我们应深入思考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危害性及其有效的防范措施。 “借冒名贷款”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身躯。 首先,“借冒名贷款”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制度。“借冒名贷款”是一种隐藏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它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信贷人员不负责任,滥用职权,人为增大了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其次,“借冒名贷款”给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借冒名贷款”中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力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还款义务发生很大争议,给资金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借冒名贷款”还会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同样使信贷资金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第三,“借冒名贷款”直接引发犯罪。“借冒名贷款”往往是内部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和以权谋私的结果。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关信息,冒名贷款给个人或他人使用,这就严重触犯了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 借冒名贷款的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发

展。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防范。 一、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借冒名贷款”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员工制度观念淡化,规范操作意识差,价值趋向扭曲。因此,首先要强化员工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遵纪守法和依法经营的意识。通过法规、制度、道德培训教育,培养员工诚信、守法、廉洁、合规的职业操守。从血的案例中分析,认识其严重的后果,汲取惨痛的教训,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 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信贷管理力度。一是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可信性,并在县域内实行资料共享,杜绝多头冒名贷款。二是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认真审查借款人资料的真实性,检查查借款人的用途及期限,调查借款人是否有可靠的还款能力,严防通过虚假信息进行骗贷。三是落实贷后跟踪检查制度,一旦发现有借冒名行为立即追回贷款并取消贷款资格。 三、加强稽核检查与处罚力度。农村信用社的稽核部门要加大对贷款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有借冒名贷款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严厉打击员工经商和商业贿赂行为,彻底制止农村信用社员工参与经商办企业,从内部源头上杜绝“借冒名贷款”的产生。 四、加快信贷业务创新,尽量满足贷户合理的资金需求。信用社信贷方式单一,很难及时足量地满足贷户资金需求。因此,应结合实际采取放宽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提高质押贷款的比例,对质押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增加服务品种等业务创新手段,满足贷户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