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2018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18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 卷号:适用班级:16级所有班级成绩: 一、选择题(最符合题意的一个)20分: 1、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 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发展道路 D、现实依据 2、决定成败的在于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符合() A、自己的客观实际 B、自己的人生规划 C、自己的人生理想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 B、空间 C、运动 D、静止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体现了() A、人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5、“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 A、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 B、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在大大小小饭店,为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会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扔掉的不是一双双的木筷,而是一片片的森林。体现了()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8、下列选项不属于规律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勾股定理 C、红灯停绿灯行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哲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出真知 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0、漫画“一万个零不抵一个一”说明了() A、只要耐心等待,机遇总会来的 B、人生发展需要人生规划 C、自觉能动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D、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说明了() 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B、认为人有特殊的能力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成语“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14、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A、唯心主义哲学 B、普遍联系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贝多芬失聪开始创作《命运交响曲》,在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等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B、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 遇C、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不能相互转化 D、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16、下列有关矛盾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成语“自相矛盾”就是辩证矛盾 B、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可回避 C、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矛盾的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7、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应该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排斥④和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8、寓意故事:《小马过河》强调的哲理是() 寓言:小马过河松鼠:深!老牛: 浅!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B、天赋决定能力和才干

茶道与人生文章_茶道文化与人生文章

茶道与人生文章_茶道文化与人生文章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茶道与人生文章茶道人生我平时在家在外尤爱品茶,所以今天就说说茶。但是大家都知道这茶若是用温水沏,是沏不出茶叶味道的,茶叶不会沉落,会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没有一丝清香,无论多好的茶亦是如是。一般要用沸水沏,茶叶自然沉落,而且经过反复注入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起,那味道于尚未品饮间,都会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各位可明白,同是好茶,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其实很简单,用水不同!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后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天幽静、夏天的炽烈,又有秋天的凄悯、冬天的苍凛。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同被沸水沏过的茶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那么我们面对挫折、失败时应该怎样呢?我建议各位做好以下几点: 一、停止抱怨。

来我这里测事的人几乎全是抱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抱怨自己的父母,抱怨自己的老公,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抱怨完有啥用?不是还得乖乖地回去用两条腿走路吗?抱怨只会加重自己的烦恼! 二、接受事实。 你不接受行吗?!很多毕业的大学生想做这个,想做那个,可哪个也没做,做不成嘛!你现在的条件不允许你“想做什么”,你现在是“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你与社会的现状!要务实啊! 另外呢,有些人一找我测事就表明自己的心总不甘,这可不行啊。好比一个瘸子,他总想治好自己的腿,否则总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天天心里折腾,可是你折腾有何用?照样治不好你的腿!怎么办?接受自己是个瘸子的现实,接受了就好。只有接受了现实,你才能有个安定的心去做别的事啊。 三、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必须要积极!有些人问我:“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积极?”实话讲,真的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人的念头时刻出没,防不胜防,很难让你的思绪定住。心若不定,很难积极到位。所以,我建议各位朋友,一旦有了消极心,赶快用一个高兴的念头把消极压下去,如此一直做下去,会形成条件反射的。 茶道与人生文章:品茶,品人生我泡了一杯茶水。有的茶叶飘在杯子上部,有的飘在杯子中间,还有一部分茶叶沉到杯底。 曾经读过一篇散文叫“茶如人生”,很有感触。茶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如花茶,你总能听到他们乐观感恩的笑容;有的人如绿茶,不

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

第21卷第1期 2019年1月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学版) 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1,N o .1J a n .2019 d o i :10.15936/j .c n k i .10083758.2019.01.003 收稿日期:2018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15Z D B 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8Y J C 72040001) ;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T J Z X 17-001 )三作者简介:李 帅(1991) ,男,湖北荆州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学二科学哲学研究三人工智能威胁论: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 李 帅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近来年,人工智能发展异常迅猛,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担忧,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威胁人类生存三从哲学和逻辑的角度考察这个议题,试图构造一个溯因推理论证驳斥这一论题三如果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生存,那么它必然拥有情感认知能力三获得这种能力可能要借助全脑仿真技术,而这项技术的实现过程中会遇到 指数爆炸 问题三威胁论的论证基于归纳推理,不具备必然的可靠性三但如果仅将威胁论视为一个信念,进行一场类似 帕斯卡赌 的赌局,考虑到信念成真的巨大代价,有必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三关 键 词:人工智能;威胁;溯因推理;帕斯卡赌 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9)01-0014-06 T h r e a to f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L o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n a l y s i s L I S h u a i (C o l l e g e o fP h i l o s o p h y ,N a n k a i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 i n3003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s o m es c h o l a r sa r ec o n c e r n e dt h a ti nt h en e a r f u t u r e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m a y t h r e a t e nh u m a n s u r v i v a l .T h i s i s s u e i s e x a m i n e d f r o m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n d l o g i c a l p o i n t o f v i e ws oa s t oc o n s t r u c t a na r g u m e n t o f a b d u c t i o n .I f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t h r e a t e n sh u m a ns u r v i v a li nt h e f u t u r e ,i t m u s th a v ee m o t i o n a lc o g n i t i o n .T o a c q u i r e t h i sa b i l i t y ,w h o l eb r a i ns i m u l a t i o ni sl i k e l y t o b er e l i e d u p o na n d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i st e c h n o l o g y m a y f a c et h e e x p o n e n t i a l e x p l o s i o n .T h ec u r r e n t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i sh y p o t h e s i si s b a s e d o ni n d u c t i o n a n d d o e s n o th a v e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l i a b i l i t y .H o w e v e r ,i f t h et h e s i so f t h r e a t i so n l y t r e a t e da sab e l i e f w h e r e b y a g a m b l i n g s i m i l a r t o t h e P a s c a l sw a g e r i s c o n d u c t e d ,r i s k so f ab e l i e f b e c o m i n g t h e r e a l i t y c a nb eh u g e .T h u s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t a k e s o m e p r e c a u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t h r e a t ;a b d u c t i o n ;P a s c a l sw a g e r 中德两国正在共同打造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工业4.0 ,该项目号称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主导方向是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三人工智能是未来工业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不仅在工业制造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必将成为革新我们生活方式的未来趋势,全方位地重塑我们的生 活三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很多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一些领域已经极大地超越了人类,比如我们所熟知的A l p h a G o 完胜世界顶尖围棋选手,它的升级版A l p h a Z e r o 在短时间内就超越了上一代,并 精通 各种棋类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D e e p M i n d 推出了能够从事 科研 的

中国茶道的人生哲理

中国茶道的人生哲理 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奔走在喧嚣繁华都市里的“弄潮儿”,涉足于险风恶浪市场经济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个避风的港湾,要学会忙里偷闲,摆脱文山会海、商务羁绊,在歌罢曲终、酒阑人散之时,不妨安静地沏上一壶茶,或临窗独啜,或邀三两知己共饮,品味人生的真谛,感受生活给予的美好享受。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是人类文化又一进步”,“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饥的茶点,是一种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它使生命情调、人生情趣、心灵律动和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茶,天然冲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宁静平和、舒适怡悦之中萌动蓬勃的生机,强烈的挚爱。茶诗化了生活,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有位哲人说:品着茶似乎是品味着人生。的确,中国茶道,不仅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且蕴含着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熏陶,犹如淋沐着带音乐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驰八极,苦涩回甘的茶味,委实如绵长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从艰难足迹寻得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爱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诗人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不得有半点玷污;其用涤烦,其功濯尘,属通灵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洁的本性。诗人在赞茶,也是在颂人,借茶而言志。 明人陆树声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又都在论述茶品之前先论人品,把“人品”列为第一。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得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徐渭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与其说陆树声、徐渭爱饮茶,倒不如说他们更注重于饮茶人的人品。与他们同时代的许次纾在《茶疏》中有“论客”一节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辨,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茶品出于人品,一个道德和审美趣味低下的人,必然领略不到中国茶道的真谛。 中国茶道,还引入了儒家和道家的“内省”思想。孔子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老子的“致虚”、“守静”(《老子·第十六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都是强调通过内省这种独特的思想修养方式,达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历代茶人追求的就是物我相合,并以外物陶悦我心,把深层的文化素养与人格熏陶作为根本。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也颂扬了这种精神与境界。 唐诗僧皎然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七碗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论国人素质演讲稿

论国人素质演讲稿 On the quality of Chinese speech documents 编订:JinTai College

论国人素质演讲稿 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素质修养,是一个人判断另一个人的第一标准。而素质的好坏,只有自己的内心知道。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集关于论国人素质演讲稿,欢迎借鉴参考。 大国国民应具有的素质 今天的话题是大国国民应具有的素质。 那什么是大国国民呢?顾名思义,就是大国的国民,所以首先得有大国,然后才有大国,就像先有老妈,后才有儿子一样。

那什么样的国家才算大国呢?显然不是地域广阔,如果是 的话,中国早就是大国了,世界上比中国大的国家只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可自清朝末年,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不再被称为大国,相反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却成了大国,所以,大国肯定有其标准,标准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上网查了一下,也是各唱个的调,这里,我选了一种较长的说法,因为长的话,可以说的内容较多。 大国的标准其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古代,判断是否是大国,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众多的人口、辽阔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和巨大的历史功绩。所以,中国古代应该可以算的上是大国的。 18、19世纪时的大国已不再限于领土、人口、军队或者 殖民掠夺,还要看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在经过几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对于国际是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地位和影响了。所以自然就丧失了大国的地位了。同样这也是日本成为大国的原因。 文明化进程催生了不同的大国标准,21世纪的国际社会 对大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大国,不仅是GDP总量在全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的观点 C、认识的无限性 D、矛盾的观点 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科学的本质是( ) A.创新 B.发明 C.思维 D.创造 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0.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1.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 A.比较分析法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综合法 D. 类比法 12.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13.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14.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我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茶道优美散文_关于茶道的散文

茶道优美散文_关于茶道的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茶道优美散文1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心。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面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好一首优美独特的咏茶诗!对茶,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人说: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茶,应是人间极品。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是喝茶的感觉。茶属于淡泊,属于宁静,属于古典文化,属于底蕴深厚的东方神韵。茶诞生在中国,记载着中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历史记载着。 古人爱茶,品茶,写词吟诗。中国茶诗,茶文化源远流长,从陆羽的《茶经》到现代社会各式各样的茶诗,茶文化一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唐代卢仝有这样一首经典茶诗《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王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羽春风。”全诗通过七碗茶写出了茶的意境和感受,意味深远。于是,我常效仿古人,案前几本书,手边一杯茶,在浓郁的茶香中静思、遐想和感受杜甫“落月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悠闲,体会陆游“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的安逸,享受苏轼“雪沫乳花浮午盛,蓼茸落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旷。好书、佳茗,是一种怡然,一种享受。与古人神游,同古人品茶,放松心情,感受愉悦,感受纯净,感受深邃。 茶是一种文化,品茶是一门学问,清茶一杯,始是浅浅苦涩,尔后悠悠一丝清甜从喉中溢出。品茶之道,在于心,在于艺,在于魂;品茶之理,在于境,在于人,在于品。寻得佳时,觅得佳境,品味好茶,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会从心底荡开,只觉气舒神怡,心净神清,浮躁和张扬会一点点地被抽走,恬静和安逸自会一缕缕地流出来。 泡茶的过程犹如人生。泡茶之初,茶叶轻浮漂荡,味道清涩,就像人生的年少轻狂;泡茶不久,茶叶半沉浮于杯中,味道浓郁香醇,犹如人生中激奋的青春;接着茶就变得浓深清冽,就像中年的稳重;最后待茶变得色深味淡时,正如一个老年的智者,有丰富的人生体验,醇厚且回味无穷...... 品茶,亦是品心。茶中有情、有哲、亦有禅。生命之茶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宽容与宁静,使心灵回归本性与自然,是茶中之道,是为人之道。 案前的茶叶已沉入杯底,透过茶杯,仿佛看见自己就是其中的一

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哲学考察

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哲学考察 引言 逻辑真、必然性和分析性是逻辑哲学和哲学经常讨论和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今天逻辑真和必然性都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唯有分析性还是个空白。这并不表明分析性的重要性弱于其他两个概念。50年代,奎因的一篇檄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曾在西方哲学界掀起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激烈争论。其中所反对的第一个教条就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奎因首先区分了两类分析陈述,逻辑真的分析陈述以及依赖同义性概念或其他处理的第二类分析陈述,它们分别以以下两个陈述为典型: (1)没有一个非已婚男子是已婚的。 (2)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奎因也认为问题主要不在于逻辑真的分析陈述,而在于第二类分析陈述。(参见《从逻辑的观点看》,威拉德·奎因著,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页)因为逻辑真的概念已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所以奎因无法否认逻辑真的陈述的存在。但是,正是由于没有刻画第二类分析陈述的分析性(以下称为“狭义分析性”,概括这两类分析陈述的分析性称为“广义分析性”)的严格方法,由于有这样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的存在,最终使得奎因似乎有理由宣布“尽管这一切有先天的合理性,分析性和综合性的界线却一直根本没有划出来。认为有这样一个界线可划,这是经验论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同上书,第35页)尽管这个结论显得武断了一些,但是,由于狭义分析性也确实没有严格的定义,在这场争论中,奎因似乎多少占了一些上风。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逻辑经验主义后来萧条甚至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别是相当直观的,并不仅仅为逻辑经验主义所主张、所接受。即使奎因的责难看起来击中了要害,还是有许多人不接受奎因的意见,也有过各种对奎因的反驳。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努力都缺少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分析性概念从正面给出严格的定义或界定。这使得分析性概念仍处于不够清晰的境地,也使得奎因的观点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了,虽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 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茶道与心理

茶道与心理 伍文捷 茶学系,园艺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中文摘要 茶道一直以来与养生和修行紧密结合。除此之外,人们在茶道中还可以有什么新的发现?透过茶道中音乐的应用,以及在茶道过程中,人的情绪状态的变化,本文探讨了茶道对现代人焦虑、精神压力的缓解作用,整合了不同领域的相关文献,提出了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茶道及对现代人情绪困扰的帮助,并提出了可探讨的茶道发展之道。 关键词:茶道、音乐、情绪、压力、心理 The Tea Ceremony and Psychology Wendy Wenjie Wu College of Tea Scienc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China Abstract Tea Ceremony ha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Regimen and Cultivation long ago.Apart from this,What new element can be found in Tea Ceremony?When right music apply in the Tea Ceremony,how can it be changed the pre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people’s emotional stat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ase effect of Tea Ceremony on anxiety and mental pressure of the modern people.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fields,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to see how Tea Ceremony helping modern people to overcome the emotional disturbance.And raise a discussion on prospectively development of Tea Ceremony.. Key Words:The Tea Ceremony,Music,Emotion,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哲学考察(1)(精)

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哲学考察(1) 引言逻辑真、必然性和分析性是逻辑哲学和哲学经常讨论和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今天逻辑真和必然性都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唯有分析性还是个空白。这并不表明分析性的重要性弱于其他两个概念。50年代,奎因的一篇檄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曾在西方哲学界掀起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激烈争论。其中所反对的第一个教条就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奎因首先区分了两类分析陈述,逻辑真的分析陈述以及依赖同义性概念或其他处理的第二类分析陈述,它们分别以以下两个陈述为典型:(1)没有一个非已婚男子是已婚的。(2)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奎因也认为问题主要不在于逻辑真的分析陈述,而在于第二类分析陈述。(参见《从逻辑的观点看》,威拉德·奎因著,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页)因为逻辑真的概念已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所以奎因无法否认逻辑真的陈述的存在。但是,正是由于没有刻画第二类分析陈述的分析性(以下称为“狭义分析性”,概括这两类分析陈述的分析性称为“广义分析性”)的严格方法,由于有这样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的存在,最终使得奎因似乎有理由宣布“尽管这一切有先天的合理性,分析性和综合性的界线却一直根本没有划出来。认为有这样一个界线可划,这是经验论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同上书,第35页)尽管这个结论显得武断了一些,但是,由于狭义分析性也确实没有严格的定义,在这场争论中,奎因似乎多少占了一些上风。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逻辑经验主义后来萧条甚至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别是相当直观的,并不仅仅为逻辑经验主义所主张、所接受。即使奎因的责难看起来击中了要害,还是有许多人不接受奎因的意见,也有过各种对奎因的反驳。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努力都缺少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分析性概念从正面给出严格的定义或界定。这使得分析性概念仍处于不够清晰的境地,也使得奎因的观点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了,虽然已是老问题,但仍有讨论的必要。首先要做的就是正面解决什么是分析性的问题。本文以逻辑语义学为工具,试说明,对任意的一个语言,如果我们能对该语言中的陈述给出逻辑真的定义,那么我们同样也能得到分析性这一概念的严格定义。带涵义约定的逻辑语义学今天一阶语言的逻辑语义学已经完全成熟,下面已此为例来建立分析性的定义。附图附图另外,从定义S-有效的过程不难看出该定义方法的一般性:对任何一个与上类似的外延的逻辑语义学,总可以在其基础上类似地给出带涵义约定的逻辑语义学,给出相应的S-有效定义。S-有效性与分析性 S-有效性就是对直观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刻画,就像有效性是对直观的逻辑真概念的严格刻画一样。通常所说的逻辑真可以由逻辑语义学的严格概念有效性来刻画:如果一个命题的命题形式是有效的,那么该命题是逻辑真的;更严格地说,如果一个命题的命题形式是某一逻辑的语义解释下有效的,那么这一命题就是相对于该逻辑来说的逻辑真的。在今天,有效性是直观的逻辑真概念的严格刻画这一点应该说已没有异议。下面说明S-有效性就是对直观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刻画。哲学史上首次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作出明确区分的是康德。他称之为分析判断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赵胜选 内容提要:在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人钟爱茶,与茶有着不解之情缘。茶文化与个人 修养默然相融,反映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 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重德、尚和、崇俭、融真 修养 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2002级 赵胜选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因而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以及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思想,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从而使饮茶从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展现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性,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茶文化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中国茶道与人生

中国茶道与人生 在中国茶道中,吃茶品茗之道是基本,吃茶品茗修道是目的,吃茶品茗即道是根柢。吃茶品茗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吃茶品茗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吃茶品茗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既是吃茶品茗的艺术,也是糊口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 茶壶、茶杯之外还来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来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禁不住喷几口气。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你知道不知道? 现在,连内地也把这一套学去,到处看到茶馆中有少女表演。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说来说去都是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腔滥语。好好一个女子,变成俗不可耐的丫头。 台湾茶道哪来?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日本人有些什么,台湾就想要有些什么;萝卜头有日本茶道,台湾就要有中国茶道。把 不必要的动作硬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国茶道了,笑掉大牙。 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他们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不过我们嫌烦,将它优化简化,日本人还是保 留罢了。现在台湾人又从那学回来。 唉,羞死人也。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于像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样。别以为有什么繁节,其实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来的基本功罢了。 一些喝茶喝得走火人魔的人,用一个钟计算茶叶应该泡多少分多少秒,这也都是违反了喝茶的精神。

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 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妈的三七二十一。 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 真情流露,就有禅昧。有禅味,道即生。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 对于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都能以茶人博大的胸怀,坦然处之。 他有一诗一词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出峡》诗有云: 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 看了“中国茶道与人生”的人还看了:

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_赵甲明

2010年11月河北学刊Nov.,2010第30卷第6期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30No.6 政治学聚焦 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 赵甲明,周雅难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把握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运用了元批判方法和总体性考察方法。通过元批判方法,马克思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前提的遮蔽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的遮蔽,同时去除了意识形态以/普遍性的形式0对其真实本质的遮蔽;通过总体性方法,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总体化过程中,尤其是通过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整个社会历史运动过程的机制以及社会总体的结构,从而科学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方法论;元批判;总体性 [作者简介]赵甲明(1947)),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周雅难(1968)),女,上海市人,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6-0141-04[收稿日期]2010-02-1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历史领域是被意识形态遮蔽最深的领域,没有马克思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唯物史观就不能创立和发展。因此,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把握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 一、元批判的方法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且贯彻始终的是元批判的导向和方法,以破除各种旧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人类历史的遮蔽。元批判是前提性的批判,是先行地对前提进行澄明的批判方式,是对批判者的理论出发点的寻求和确立。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这种元批判的导向和方法,使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成为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性条件。对此,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0[1](P776)马克思之所以能拨开形形色色的旧的历史观笼罩在人类历史上的迷雾,还人类历史发展以本真面目,首先就在于他通过元批判,先行清除了/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0对人类历史的遮蔽。 第一,马克思通过元批判,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前提的遮蔽。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去除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类历史前提的遮蔽。黑格尔把脱离自然怀人的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前提。而后来的老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黑格尔派所谈论的全部问题终究还是在/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0[2](P64)。他们都相信观念支配世界,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把观念、精神当成历史的前提。因此,几乎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而只有为人类历史找到真正的现实的前提,才能颠覆把观念、精神作为历史前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0[2](P78)79)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 1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