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

[能力提升]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知识

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官名)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如果)大王有一个臣子,他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料)而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正挨饿受冻,那么(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与他)断绝交情。”

(2)齐宣王说:“撤了他(的职务)。”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么(对这样的国君)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头看自己的侍臣,然后说其他的事情。

2.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①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注]①谒者:负责接待宾客的人。

(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苏秦到楚国,三天后才被楚王接见。谈话结束之后,苏秦就向楚王辞行。

(2)如今让我吃宝玉一样贵重的东西,烧桂木一样的柴草,通过鬼一样的谒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

3.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

(2)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

4.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

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他就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头骨,回来交给国君。国君大为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倒丢了五百金!”

(2)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买来,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一定都以为大王能够出重价买骏马,现在就要有不少骏马送到您跟前来了。

5.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现在(您)不问齐王却问年成和百姓,怎么把卑贱者放在前而把尊贵者放在后呢?

(2)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者的(国君)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

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

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

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

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

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

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 .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 .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 .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C.劫:胁迫。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

B.???

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

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解析 本题考查“为”“之”“以”“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介词,“被”的意思。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都是介词,可以译为“把、用”。D.第一个“其”可译为“这样”,表示强调语气;第二个译为代词,他。

答案 D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 .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 .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 .《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文章劝诫的对象是自己,没有“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的意思(见文末句)。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本题涉及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考查。(1)句中的得分点为:行,品行;纲纪,纲常法纪;法度,符合法令制度。(2)句中的得分点为:虽,即使;以为,认为;与,给予;妄,行为不正,不法。(3)句中的得分点为:若,这样;损,损害;益,对……有好处。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诵;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亡掉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可以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假如我这里有这样一个有品行的人,人家却疏远我,我将怎样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与其害怕别人拒绝我,不如用被人拒绝的原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差不多成功了。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终身践行这样的话吧!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②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矾,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愧一事不尽.其妙尽:穷尽

B.貌寝.,口吃而辩寝:丑陋

C.羽野服挈.具而入挈:提着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究:追究

解析究:推究。

答案 D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才华赏识的一组是

①育为弟子②闻人善,若在己③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④穷歌诗之丽则⑤今二妙千载一遇⑥辕门当节钺之重

A.①②⑥B.②③⑤

C.③④⑤D.①④⑥

解析①是禅师智积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②是说陆羽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⑥指越地重要的军事地位。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和僧人。他生性诙谐,有魏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诗集流传。

B.陆羽一生中与智积、桑苎翁、李季卿、皇甫冉等人关系密切。能言善辩,言论不凡,后来陆羽去越地时,皇甫冉曾写序相赠。

C.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影响广泛,备受推崇,后又著有《毁茶论》。

D.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

解析“桑苎翁”是陆羽的自称,且李季卿与陆羽关系密切,文中也无依据。

答案 B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天宝年间,官府任命陆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

(2)有时他独行于旷野之上,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

(3)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的塑像。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这个婴儿长大以后,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鸿渐作为自己的字。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他生性诙谐,少年时与优伶们混在一起,撰写了上万字的《谈笑》。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边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定好的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作很多。他驾着小舟在山寺间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流水。有时他独行于旷野之上,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客人每买十件茶

具,就送一尊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名满天下,此地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为此感到很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友善。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单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矾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着朝廷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一书流传至今。

四、(2012·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屈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稛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

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

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 ①稛(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值母病笃.

笃:严重。 B .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 .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

D .咸度.

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D.度:揣度,推测。根据具体语境“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来看,应是人们“推测”许曾裕将来能被朝廷任用,而不是“打算”。

答案 D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

向荣 B.??? 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 本题考查“以”“则”“于”“为”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B.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C.第一个“于”,介词,相当于“向”;第二个“于”,介词,相当于“从”。D.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给。

答案 A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A .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

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希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公船私用”错,应是监修船只牟利的不法行为。

答案 B

1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臵句。第(1)题中“咸”,都;两个“以”意义不同,前者为“认为”,后者为“连词,来”;“因”是连词,于是,就。第(2)题中“虽然”古今异义,译为“即使这样”;“岂其有歉于彼邪”,注意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臵句的翻译。

答案(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

【参考译文】

许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是桐城人。(他)年少时卓越不凡,胸怀大志,年龄刚到六岁,恰逢母亲病重,就知道在祖庙前长时间跪拜,祈求达到十多天也不倦怠。年龄稍大些,他就到私塾跟从老师学习,聪慧异常超出同龄人,遍览群书。但是他的父亲因为耿直信诚被同族人怨恨,发生了官司,十多年冤屈不能昭雪,许曾裕于是决心把官司打到底。他在病中,再向官府控告,又过去十多年,冤屈才得以昭雪。但是许曾裕的精力壮志已消耗了大半。不得已,于是就缴纳钱财补受官职,任职松江水利船政通判。松江地处海边,过去设臵巡海的船只,名叫乌船。先前,通判监修船只,上下官员勾结侵吞钱款牟利。那些船只遇到大风就被毁坏了。唯独许曾裕亲自检验船只修造,那些弊病才被革除。在这之前,远方的商人贩运货物到松江,松江狡诈的百姓取走货物却欠账不还。许曾裕到任后,惩戒了几个特别奸诈狡猾的百姓,那些商贩都对他感激涕零。松江河道细长狭窄,容易被淤泥堵塞。河道堵塞船只就无法通行,老百姓的田地也不能灌溉。因此,冬季河道干涸,官府征用疏通河道的挑夫,所消耗的费用都来自民间,耗资上万。官府粗疏修筑,虚耗大半费用。唯独许曾裕认为满足个人有限的利益而浪费百姓的血汗钱,于心不忍。于是他亲自丈量河道深度宽度,让工程不能有细微尺寸差错。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海滨的无业百姓大多通过海上非法运输来谋求利益,官府屡禁不止。许曾裕奉命巡查,发现除去贩运粮食之外的违法贩运的货船到了一百多艘。许曾裕想到穷困的百姓并非有极大犯法作乱的罪行,只不过因无知贪图利益而致使自己遭受法律的惩罚。假如一定要详细地向上司汇报,自己虽然有抓获贼人的声誉,但被诛杀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他于是暗地里向布政使辰公恳求宽大处理这些百姓。辰公体察到许曾裕发自内心爱民的诚意,深深被打动并赏识他。打算提拔重用他,而这一年许曾裕生病,在六月十八日死在松江官署,享年五十八岁。当初许曾裕年少时,胸怀远大的志向,想在天下建立功勋。了解许曾裕的士大夫都揣度他必定为朝廷重用。但是他的家庭遭遇变故,不能够伸展他的志向。等到他出仕做官,官居闲散之职,奔走于生活困苦烦闷的百姓之中。已经被布政使了解,差不多有伸展志向的机会,却死去了。难道相信这是命吗?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唉,太可悲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