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赏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阅读要求:诵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明确:

1.沙漠驼铃”(1 )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2 )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5、6 )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5.桃林小憩( 7、8 )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6.北国晨号(9、10)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

第一幅“风景画”:沙漠驼铃(1 )

1、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

⑴.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⑵.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庄严妩媚。

⑶.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⑷.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⑸.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沙漠的自然风光有何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写了沙漠自然风光写出了它的苍茫单调寂静等的特点,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

全文的中心所在)。

3、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

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4、教师小结:第一个画面(沙漠“风景”),是全文的引子。

沙漠,本是个大自然中最单调最平板的地方,而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沙漠与驼队,强烈的反差,证明了?人类更伟大?。如果说这段的描写是?画龙?,那段末的议论(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则是?点睛?。

这一段先写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非延安风景。首先,它形象地告诉读者,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第二幅“风景画”:高原归耕( 2 )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心情。

2、教师小结:第二个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写山上?层层的梯田?,写山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是写黄土高原的特色;也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则着力刻画?晚归人?心情的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了人物之美。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第三幅“风景画”:延河夕照(3、4)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体现了什么精神境界?

明确: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搞文艺

的师生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

革命斗争精神。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归纳: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2、教师小结:第三个画面,这一段先描绘“静穆的自然”,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⑴、“静穆的自然”

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写延河,?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

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有形象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很好地映衬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⑵“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这是一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和倦怠,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当然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3、思考: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

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

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2-4段)的内容比第一部分(1段)深

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

4、第4自然段的作用:

第4自然段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连用四个?伟大?,一个?尤其?,加上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赞颂的情感更强烈了。

第四幅“风景画”:“窑洞雨景( 5、6 )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

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延安一对清楚明白生活意义。

2、教师小结:第四个画面,着重赞美“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这一个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还有“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他们“清楚明白生活意义”,“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就使大自然顿然生色!

作者采用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来衬托人的精神。国统区城市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从环境、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

第五幅“风景画”:桃林小憩( 7、8 )

1、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

明确: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极为平常,无从构成美景,但作者要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看?,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领略。作者对这里的风景是留恋的,带着深的感情,因为人类精神的高贵,足以弥补自然界的贫乏),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

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归纳:第四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2、教师小结:第五个画面,写延安青年的休息━━生活的一部分,表现他们的高贵精神。

这一段描写中有些词语如?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等一连几个数量短语和形容词的使用,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这几处文字,反复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旨意,这叫?欲扬故抑?的手法。

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人的活动,写人的高贵精神。先写几个女的,?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吃枣子喝茶,这是从物质方面去写的。下面主要写青年们的精神生活。?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为真理、为抗日从四面八方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因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所以他们?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他们来桃林?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这些都表明了青年们生活充实、精神高贵。而桃林茶社正好是青年们休息、学习的好地方,所以?半盘旧石磨?成了?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成了?难得的几案?,?怪样的家具?成了?奢侈品?而?值得留恋?。这样的对比变化,充分证明了?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什么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青年们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就是创造出的?第二自然?!。

第六幅“风景画”:北国晨号(9、10)

第六个画面:这个画面写了两个士兵。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荷枪战士。

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受到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这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自然会令作者赞叹不已了。

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鲜明、更加感人。

接着描写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写他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很丰富的意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灭亡。

然后写飘动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至此,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崇高精神,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所说的?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尾段的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出的崇高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的赞美之情,充分地得到表达!

思考:9~10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①总起:第一句话。-→②听:喇叭声破空而来;-→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④

看:小号兵和荷枪战士-→⑤感:民族精神的化身-→⑥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从听到?嘹亮的喇叭声?,而想到照相簿上的号兵的艺术形象,进而披衣出门去看现实生活中的号兵形象,思维活动合乎逻辑,行文自然,层次清晰。

思考讨论: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明确:不孤立。

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思考讨论: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5句话: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4.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5.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

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逐一深化为顺

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

五、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幅“沙漠驼铃”。先铺写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后用驼铃丁当引入掌着猩红大旗领驼队行进于沙漠之中的人。通过画面色彩、画外音响听前后对比,表现人类比自然伟大。

第二幅“高原晚归”。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丛密挺立的谷子构成了背景,掮犁牵牛的种地人,也许还跟着小孩,姗姗而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可看作是解放区的代名词)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欢愉心情。

第三幅“‘生产’归来”。还是在黄土高原,彩霞满天,河水汤汤,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这些来自各地、从事各种文艺工作的青年,而今在生产劳动中?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满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第四幅“促膝读书”。?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在并不生动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作者用某些人平庸的爱情生活与之相对照,突出这些知识青年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也有友谊和爱情,而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便是高尚的生活理想。

第五幅“桃林小憩”。画面上活动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一片绿荫,半盘石磨,断碑旧阶,加上荞麦大麻,这些东西随处可遇,也实在算不上什么风景,然而在这里休憩的青年却使这块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氛围。他们或谈天,或讨论,或学习,或聚会,恬然自适,各得其所。劳动、工作之余的稍事休息,正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战斗。四、五两幅画旨在表明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较前面两幅画,意义又深了一层。

第六幅“北国晨号”。由嘹亮的剌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的形象,他们沐

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认为画面上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六幅画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而且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是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又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地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

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

六幅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取景”:劳动的,学习的,休息的,战斗的,把人的活动与自然风景交融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将文章的主旨深刻地揭示出来了。本文在突现文章主旨时,先采用深情的叙述或描写,然后给予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每一个画面所暗含的意思都鲜明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有一个品尝、回味和梳理思路的过程,这种叙议结合的基本思路纵贯全篇,形成了一道清晰的文脉。

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如:

1.表现色彩的:猩红大旗蓝的天黑魆魆的山银色的月光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雪白的泡沫黄褐色的浊水绿叶满株粉红色的地毯一抹一抹的金黄色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墨的侧影红绸子额角异常发亮粉红的霞色……

2.表现声音的:哄哄的火响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谐和的合奏雄壮的歌曲爽朗的笑声河水的喧哗马儿长嘶哗然大笑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

3.表现形态的:昂然高步排成整齐的方阵一杆长方形大旗层层的梯田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情态度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姗姗而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河水汤汤急流熊熊的野火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促膝而坐马儿搔痒虎头虎脑的青年挺直的胸膛高高的眉棱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风景谈 茅盾阅读答案

风景谈茅盾阅读答案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

风景谈_1

风景谈 《风景谈》教案 目标设定 1、从理解“风景”的含义入手,把握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与人的活动的结合。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六幅生动的图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初步了解“关键语句”的特点、作用和识别。 3、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从语法、修辞角度品味句子表达效果的方法,学习运用长短句表达情感。 4、一般了解茅盾及其生平创作。掌握14个词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⑴、通过录音手段,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加标题的训练,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征。 ⑵、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之间联结的语句,理清全文的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 ⑶、利用“思考与练习”一的提示,明确“关键语句”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 ——完成“汉语句子常识”教学。

口语训练 ——以“今年国庆印象”为题,做3分钟发言。注意从“画面准确”“情绪注入”角度点评。 引入新课 ——从“印象”的点评入手,引出课题。 讲述:印象==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迹象==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和将来。 点评:根据上述理解,对学生所讲述的话题作分析,特别注意比较与“我的国庆假期”的区别。 在讲评的基础上,用“从不很显著的情况中推断事物本质”的含义引出《白杨礼赞》,进一步引出《风景谈》——一篇与《白杨礼赞》写于同时代的文章。 板书:风景谈 熟悉课文 ——理解题意:请学生阅读注释① ——播放课文录音,要求:边听边思考—— 文章一共谈了几幅“风景”?从所给的词语中为每一幅“风景”找个最适合的标题,并说明理由。(板书——) 沙漠风光、沙漠驼铃、高原归耕、月夜晚归、生产归来、河畔声喧、 石洞雨读、促膝读书、桃林小憩、桃园即景、黎明剪影、北国晨号。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教师巡视。

风景谈 茅盾阅读答案

风景谈茅盾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

阅读理解《风景谈》附答案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盘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

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选自《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经典珍 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①A.姿势 B.姿态 体育老师耐心纠正同学们做操的()。 同学们斗志昂扬,准备以全新的()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②A.强烈 B.剧烈 他扭伤了脚,感到一阵阵()疼痛。 ()的光束可能引起烧伤。 2.隙: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3.文中描写的茶社里的桌面、几案、凳子分别是、、和。 4.“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赏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阅读要求:诵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明确: 1.沙漠驼铃”(1 )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2 )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5、6 )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5.桃林小憩( 7、8 )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6.北国晨号(9、10)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 第一幅“风景画”:沙漠驼铃(1 ) 1、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 ⑴.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⑵.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庄严妩媚。 ⑶.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⑷.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⑸.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散文写作之风景谈

散文写作之风景谈 一、发现风景 师:《风景谈》是茅盾先生的散文名篇,今天我们借用一下,也来谈谈风景,谈谈身边的风景。春花绚烂,秋叶静美,我们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错过了许多美好的风景呢? 福楼拜给女友的信中说:“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但每天按时看日出。”多么动人的一句话,一个惜时如命的大文豪,每天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去欣赏再寻常不过的日出,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发现美的方法。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种景物,并把它拍下来。这是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的一部分,我们先来欣赏其中的两张。 (屏显) 师:这张照片,是戴紫成同学在他家的阳台上拍的,如果要给这张照片取个名字,你们会取什么呢? 生:天空之翼。 生:云的飞翔。 生:大鹏展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里的“天空”和“云”都是

客观风景,而“大鹏”“翼”“飞翔”都是同学们在观察后,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了普通的风景以特殊的意义。这第二张照片,是柯尊政同学强烈地向我推荐的。我想问一下柯同学,这张照片你是如何取景的? (屏显) 生:这张照片,是2015年初春我在放学的路上,看见还有一些枯叶飘落,可是地上已经有许多小草的嫩芽从泥土中钻出,我觉得这个画面很美,于是就趴在草丛中,用手机从下往上拍,就有了现在这张照片。 师:原来你是从下往上拍的。可见,我们之所以不能发现身边的美,是因为我们总用同一个角度看世界,假如我们能换个视角,就一定能在平常的景物中发现不同寻常的美。 (屏显) 1.发现寻常景的美需要联想、想象; 2.发现寻常景的美需要换个角度。 二、描写风景 师:同学们,当我们发现了身边的美,又该如何用笔去描绘它们呢?翻译家陈德文曾说:描绘自然风物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大家现在对“艺术手法”这个概念的认知还有些模糊,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就用已知的、常见的手法,一样可以写出动人的句子。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名家是怎么做到的。请袁云济同学为我们朗读朱自清先生《荷塘月

《风景谈》阅读附答案

《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导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答: 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D (2)C (3)C

风景谈

【教学目标】 1.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2.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风景”的独到看法。 【教学重点】 1.《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 2.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从美学意义方面理解文章描写的几幅“风景”。 【教法设想】 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最好能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2.教法上让学生多诵读,多领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哪位同学能说说它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作答,教师补充。) 二、概括文章描绘的六幅风景,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 (一)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幅“沙漠驼铃”第2幅“高原归耕”第3幅“延河夕照” 第4幅“石洞雨景”第5幅“桃林小憩”第6幅“北国晨号” (二)提纲挈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学生速读课文,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1)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1.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4.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风景谈读后感

风景谈读后感 风景谈读后感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结构严谨,富于变化,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用五节概括性抒情议论的文字串联起来,表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在写景颂人艺术上实在独具匠心。 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阵 作者用静景勾勒出猩猩峡外的沙漠,向我们展现的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颜色纯白,声音是寂静。“然而”一转,用动静手法描写了驼阵,形在变化,由远而近;色在变化,由黑到猩红,声在变化,由丁当到和谐的旋律。这些一般的人类活动出现在荒凉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风景画面。 末句用抽象而简括的文字,提示读者,本文虽谈的是风景,然而赞美的却是人的活动,是文章不的枢纽一下子打开了。第二个画面:农歌夜唱地点是黄土高原,时间是夜晚,对象是辛勤劳作、生产归来的农民。先也用静景手法来描绘背景,有梯田、秃顶的山、高杆植物。当写到“三五月明”之夜,农民生产归来,人和牛从山背上走过来,由远而近,由少而多,并且节奏缓慢“姗姗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过后,由飘来了“缭绕不散”的“粗朴的短歌”,于是乎,蓝天明月加上农民歌唱,就可称为“绝妙的题材”了,把人

类的活动,更推进了一层。 第三个画面:学员晚归 地点仍同前一样,时间是傍晚,对象是学员,各地来延安的知识分子,也是生产归来。如果说前一节在写人时高了一步,那么这一节更侧重于人物描写。作者用工笔描写的手法,刻画了学员们职业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着同一个调子,这是晚归之景;还写了个晚餐之景,画面的色彩是金黄、翠绿、白沫、黄土等,并以河水哗哗流淌衬托了这些学员的愉快,更突出了他们为寻求革命来到延安的高尚精神。这一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第二三两景的联系都是生产归来,共一节评论文字。在写人方面,更是强调了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这一节议论,比前一节议论更拔高了一步。 \5第四个画面:荒山雨景作者换了一种表现手法,先写“西装革履”与“烫发女郎”在公园谈情说爱的情景,再花大笔墨去描写荒山、泥水、怪石、石洞这样有个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有对解放区的青年男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在一起抓紧时间学习,追求革命真理。通过对比,突出了后者敦厚朴实、好学上进的进取精神,突出了他们“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突出了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在胡闹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质,而这些无疑是前者所望尘莫及的。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这就是荒山奇迹。怎么不值得去怀念呢?这一节评论文字,说明“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而只有“内生活极其丰富的人”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 第4课风景谈 【文本导读】 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铃铛 ..( ) ③癞.头( ) ..( ) ②妩媚 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 ⑦黑魆魆 ..( ) ⑧铁锹.( ) ⑨瞥.( )

⑩搔痒.. ( ) ?断碣.( ) ?贻.笑大方( ) ?哄????? 乱哄哄. 哄.小孩 起哄. ?调????? 调.子 调.换 ?空????? 空. 气 空.位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姗 珊 ②????? 坼 拆 ③????? 扎 札 ④????? 薄 簿 ⑤????? 贻 怡 ⑥????? 瞥 蹩 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 3.近义词辨析 ①偶尔·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茫·苍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那《风景谈》谈的是什么? 点拨 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

六风景谈 [学习指要] 1、《风景谈》即谈风景,文中画面落笔于绘景,处处写景,却又处处着眼于写人;从题目着手,从整体上理解“风景”的真正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领会作家茅盾先生的理性思考。 2、理解课文中关键性语句及其作用。文章关键性语句分布在有关画面之后,在结构上起贯通组合作用,在主旨表达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文练习] 1、《风景谈》的作者是,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课文反映了时期地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精神风貌。 2、下列词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颀长姗姗黑魆魆清冽眉棱干坼 A. xīn chāng shān shān hēi xūxūqīn lièméi ling gàn chì B. qí cháng sān sān hēi xú xúqīn lìméi ling gān chì C. qí cháng shān shān hēi xūxūqīng lièméi léng gān chè D. xīn chāng sān sān hēi xú xúqīng lìméi léng gàn chè 3、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的一项() A.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 B.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 C.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 D.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 4、下面是课文中的一个长句,请完成后面的题目。 ○1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2人们喜欢把这一□树阴作为户外的休息地,○3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4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5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桃树,○6半□磨石,○7几□断碣,○8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9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10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11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 (1)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次应当划分在序号处,是关系。 (2)填入□内的量词,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枝、块、截 B 摊、株、只、块 C 片、棵、盘、尺 D 处、株、截、根 (3)“贻笑大方”在文中的意思是,语出《庄子·》 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2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在那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的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3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和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甲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乙了你耳管,

4《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散文中准确、精炼、严密、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材料的组织顺序。 2.贯穿散文的思想红线。 3.散文的色彩和感情基调。 三教学难点 1.?形?与?神?的结合点。 2.?景?与?情?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 1.课外自学法 2.课内讨论法 3.读写结合法 4.审美神游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二)字词正音 *坼chè裂 *颀qí高 *贻yí遗留 *掬jū两手捧 *濑lài湍崐急的水 *碣jié圆顶的石碑 *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岚?lán崐山里的雾气 *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崐的样子 *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 *垭yā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的地方; *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姗姗: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崐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崐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崐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崐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崐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崐?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崐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3.27在北京逝世。 (四)背景简介: 《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崐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崐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崐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崐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崐生活。 (五)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崐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 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崐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崐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崐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点出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崐自然背景。 (六)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猩猩狭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一幅画面(1自然段)?沙漠驼铃? 对象:戈壁滩景致。(戈壁:蒙语?难生草木的土地?,文中指大沙漠)崐 特点:?茫茫一片?(广度),?纯然一色?(色彩) 铺写了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然后用驼铃丁当引入掌着长方形猩红大旗领崐驼队于沙漠中之人,通过画面色彩,画外音响的前后对比,表现人类比自然更崐伟大,构成一幅?庄严??妩媚?的画面。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崐中心所在。 自然景物+人的活动→风景 这幅画面是全文的楔子,以下各幅,则是特写镜头,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茅盾风景谈赏析

茅盾风景谈赏析 茅盾《风景谈》赏析 题目叫“风景谈”,文章的内容当然要谈风景。不过,本片所谓风景,并非仅只指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另有所指。这指的是什么呢?只要通读全文,我们就不难知道,作者主要所指的还是人,还是人的生活和劳动。自然景物只不过是一种背景,一种衬托。“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这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一个严肃的作家,在严峻的岁月里,哪有闲情谈风月?所以,谈风景其名,写人的活动其实,其中有丰富的潜台词,这一点我们是不难觉察的。 然而,作者谈的是怎样的“人”呢?是醉生梦死的人吗?是心灵空虚,行为卑劣的人吗?或者就像作者在开头所写,在塞外沙漠上赶着驼群的一般的人吗?显然不是。作者所刻意描写而且也

极力颂赞的是这样一种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内生活极其充满的”,“创造了第二自然的”人,一句话,就是有理想、有志气、脚踏实地的生活和劳动的革命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最单调最平板的”大自然“完全改观”,才会叫“荒凉”变为“繁荣”,“贫瘩”变为“富足”。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然的主人,才是构成自然风物的灵魂和主体。如果说,这篇散文可以被看成作家茅盾对于人的颂歌,那么这也应该是对于革命人民的颂歌。 每一个认真的读者都不会不想到: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呢?是在什么样的地方,人才能当家作主,意气风发,改造自然而且也改造自己呢?作者对此没有明说,却通过背景的点染,通过人的活动的具体描绘,含蓄地告诉了读者。人们在读完全文之后,会毫不含糊地作出判断:呵,那是正在变化中的黄土高原,是生活在幸福中的革命人民,这除了在延安,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