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糖皮质激素概述

高效糖皮质激素概述

糖皮质激素概述

糖皮质激素为维持生命所必需,对蛋白质、糖、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有重要影响。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适应证】

1.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主要应用生理剂量的氢化可的松或可的松作替代治疗。

2.用于治疗合成糖皮质激素所需酶系缺陷所致的各型肾上腺增生症(包括21-羟化酶缺陷,17-羟化酶缺陷,11-羟化酶缺陷等)。

3.利用激素的抗炎、抗风湿、免疫抑制作用治疗多种疾病。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多肌炎、皮肌炎、Still病、Graves’眼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重症肌无力。②过敏性疾病,如严重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特异反应性皮炎。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如肾、肝、心、肺等组织移植。④炎症性疾患,如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炎性眼病。⑤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⑥其他:结节病、甲状腺危象、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败血性休克、脑水肿、肾病综合征、高钙血症。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在应用生理剂量替代治疗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

应多发生在应用药理剂量时,而且与疗程、剂量、用药种类、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有密切关系。常见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类。

1.过敏反应静脉迅速给予大剂量可能发生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包括面部、鼻粘膜、眼睑肿胀,荨麻疹,气短,胸闷,喘鸣。

2.长程用药可引起以下副作用:柯兴(cushing’s)综合征面容和体态(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痤疮、月经紊乱、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或骨折(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胃肠道刺激(恶心、呕吐)、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肠穿孔,儿童生长受到抑制、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加重。

3.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欣快感、激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也可表现为抑制。精神症状尤易发生于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及以往有过精神不正常者。在用量达每日强的松40mg或更多,用药数日至二周即可出现。

4.并发感染为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以真菌、结核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各种疱疹病毒感染为主。多发生在中程或长程疗法时,但亦可在短期用大剂量后出现。

5.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受到抑制,为激素治疗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与制剂、剂量、疗程等因素有关。每日用强的松20mg 以上,历时3周以上,以及出现医源性柯兴综合征时,应考虑肾上

腺功能已受到抑制。

6.糖皮质激素停药后综合征可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况。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减退。可表现为乏力、软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血压偏低等。②停药后原来疾病已被控制的症状重新出现(反跳现象)。为了避免反跳现象,在长程激素治疗后应缓慢地逐渐减量,并由原来的一日服用数次,改为每日上午服药一次,或隔日上午服药一次。③糖皮质激素停药综合征。有时患者在停药后出现头晕、昏厥倾向、腹痛或背痛、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或关节疼痛、头疼、乏力、软弱,经仔细检查如能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原来疾病的复燃,则可考虑为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妊娠期用药: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人类使用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尚未证明对人类有致畸作用。妊娠时曾接受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者,所产的婴儿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对早产儿,为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在分娩前给母亲使用地塞米松,以诱导早产儿肺表面活化蛋白的形成,由于仅短期应用,对幼儿的生长和发育未见有不良影响。

2.哺乳期用药:生理剂量或低药理剂量(每天可的松25mg或强的松5mg,或更少)对婴儿一般无不良影响。但是,如乳母接受

药理性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不应哺乳,由于糖皮质激素可由乳汁中排泄,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生长受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等。

3.小儿用药:小儿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因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强的松),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儿童或少年患者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必须密切观察,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青光眼、白内障的危险性都增加。

4.老年用药:老年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高血压。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骨质疏松。

5.糖皮质激素与感染:一方面,非生理性糖皮质激素对抗感染不利。生理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接受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后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患者原有的疾病往往已削弱了细胞免疫及(或)体液免疫功能,长疗程超生理剂量皮质类固醇使患者的炎性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减弱,由皮肤、粘膜等部位侵人的病原菌不能得到控制。在激素作用下,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但必须同时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短期用药后,即应迅速减量、停药。

6.对诊断的干扰:①糖皮质激素可使血糖、血胆固醇和血脂肪酸、血钠水平升高、使血钙、血钾下降;②对外周血象的影响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嗜碱细胞数下降,多核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加,后者也可下降;⑥活性较强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使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下降;④长期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可使皮肤试验结果呈假阴性,如结核菌素试验、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和过敏反应皮试等;⑤还可使甲状腺131I摄取率下降,减弱促甲状腺激素(TSH)对TSH释放素(TRH)刺激的反应,使TRH兴奋试验结果呈假阳性。干扰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素(LHRH)兴奋试验的结果;⑥使同位素脑和骨显像减弱或稀疏。

7.下列情况应慎用:心脏病或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憩室炎、情绪不稳定和有精神病倾向、全身性真菌感染、青光眼、肝功能损害、眼单纯性疱疹、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重症肌无力、骨质疏松、胃溃疡、胃炎或食管炎、肾功能损害或结石、结核病等。

8.以下情况不宜用糖皮质激素: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较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未能用抗菌药物控制的病毒、细菌、霉菌感染。

9.随访检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定期检查以下项目:①血糖、尿糖或糖耐量试验,尤其是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倾向者;②小儿应定期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③眼科检查,注意白内障、青光眼或眼部感染的发生;④血清电解质和大便隐血;⑤高血压和骨质疏

松的检查,老年人尤应注意。

【药物相互作用】

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可加强糖皮质激素的致溃疡作用。

2.可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3. 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能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加速地塞米松的代谢,使其半哀期缩短2倍。

4.与两性霉素B或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时,可加重低钾血症,应注意血钾和心脏功能变化.长期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易发生低血钙和骨质疏松。

5.与蛋白质同化激素合用,可增加水肿的发生率,使痤疮加重。

6.与制酸药合用,可减少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的吸收。

7.与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长期合用,可致眼压增高。

8.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使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精神症状加重。

9.与降糖药如胰岛素合用时,因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应适当调整降糖药剂量。

10.甲状腺激素可使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清除率增加,故甲状腺激素或抗甲状腺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时,应适当调整后者的剂量。11.与避孕药或雌激素制剂合用,可加强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2.与强心苷合用,可增加洋地黄毒性及心律紊乱的发生。

13.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可致严重低血钾,并由于水钠潴留而减弱利尿药的排钠利尿作用。

14.与麻黄碱合用,可增强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清除。

15.与免疫抑制剂合用,可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并可能诱发淋巴瘤或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

16.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强的松龙可增加异烟肼在肝脏代谢和排泄,降低异烟肼的血药浓度和疗效。

17.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美西律在体内代谢,降低血药浓度。

18.与水杨酸盐合用,可减少血浆水杨酸盐的浓度。

19.与生长激素合用,可抑制后者的促生长作用。

【给药说明】

1.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需终生服用生理替代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未发生应激状态的患者每日用氢化可的松20~30mg,或可的松25~37.5mg,根据患者的体重、工作强度适当增减。一日量的2/3在清晨服用,另1/3在下午服用。必要时可加用适量盐皮质激素,注意不可过量,以免发生浮肿、高血压。对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或慢性患者,在发生严重应激状况时需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日约200~300mg,同时,应采用相应的抗感染、抗休克等措施。

2.肾上腺酶系缺陷所致的肾上腺增生症,应长期使用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抑制ACTH的过度分泌,使过多的雄激素减少(21-

羟化酶缺陷)。可用氢化可的松,于上午服用全日量的1/3傍晚服用2/3。如用地塞米松,可每日服用一次。

3.肾上腺以外的疾病,利用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情况。①急症.如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往往需静脉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每日数百以至1000mg,疗程限于3~5天,必须同时应用有关的其他有效治疗,如感染性休克应用有效抗生素,过敏性休克时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②中程治疗:对一些较严重的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浸润性突眼,应采用药理剂量的人工合成制剂,如每日口服强的松40~60mg,分次服用,奏效后减至维持量,疗程为4~8周。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病情的程度和治疗效果而予以调整。⑥长程治疗: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应尽量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采用尽可能小的剂量,病情有好转时即减量,宜每天上午服一次或隔日上午服一次中效制剂(如强的松),以尽可能减轻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对于病情较重者,在隔天疗法的不服激素日,可加用其他治疗措施。

糖皮质激素类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 临床应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大多是半合成品,经常使用药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其作用大同小异,惟作用强弱、维持时刻长短及对水盐代谢、糖代谢的阻碍大小有不同。 1.药理作用 (1)抗炎。糖皮质激素类药有壮大的抗炎作用,对各类因素引发的炎症都有对抗作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因素)。对炎症的各个时期都有抑制作用:在炎症初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及吞噬反映,减缓红、肿、热、痛病症;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避免组织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其抗炎作用与以下因素有关:稳固溶酶体膜,减少蛋白酶等水解酶的释放,抑制组织细胞的降解;抑制致炎物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增进黏多糖合成,减少其降解,爱惜细胞间基质;降低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 (2)抗毒素。通过稳固溶酶体膜、减少内热原的释放和降低体温调剂中枢对热原的灵敏性,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

素的耐受力,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但对内毒素无中和及破坏作用,对细菌外毒素无作用。 (3)抗免疫。对免疫进程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置;阻碍免疫母细胞的增殖;使血中淋巴细胞散布减少;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并抑制补体的形成,阻碍体液免疫反映;抑制免疫反映引发的炎症反映。 (4)抗休克。除与上述抗炎、抗毒素、抗免疫作用有关外,还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以下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稳固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降低血管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灵敏性。 (5)对血液成份的阻碍。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但使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用途 (1)严峻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重症伤寒、败血症等。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是排除对机体有害的炎

高效糖皮质激素概述

糖皮质激素概述 糖皮质激素为维持生命所必需,对蛋白质、糖、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有重要影响。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适应证】 1.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主要应用生理剂量的氢化可的松或可的松作替代治疗。 2.用于治疗合成糖皮质激素所需酶系缺陷所致的各型肾上腺增生症(包括21-羟化酶缺陷,17-羟化酶缺陷,11-羟化酶缺陷等)。 3.利用激素的抗炎、抗风湿、免疫抑制作用治疗多种疾病。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多肌炎、皮肌炎、Still病、Graves’眼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重症肌无力。②过敏性疾病,如严重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特异反应性皮炎。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如肾、肝、心、肺等组织移植。④炎症性疾患,如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炎性眼病。⑤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⑥其他:结节病、甲状腺危象、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败血性休克、脑水肿、肾病综合征、高钙血症。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在应用生理剂量替代治疗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

应多发生在应用药理剂量时,而且与疗程、剂量、用药种类、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有密切关系。常见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类。 1.过敏反应静脉迅速给予大剂量可能发生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包括面部、鼻粘膜、眼睑肿胀,荨麻疹,气短,胸闷,喘鸣。 2.长程用药可引起以下副作用:柯兴(cushing’s)综合征面容和体态(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痤疮、月经紊乱、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或骨折(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胃肠道刺激(恶心、呕吐)、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肠穿孔,儿童生长受到抑制、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加重。 3.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欣快感、激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也可表现为抑制。精神症状尤易发生于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及以往有过精神不正常者。在用量达每日强的松40mg或更多,用药数日至二周即可出现。 4.并发感染为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以真菌、结核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各种疱疹病毒感染为主。多发生在中程或长程疗法时,但亦可在短期用大剂量后出现。 5.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受到抑制,为激素治疗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与制剂、剂量、疗程等因素有关。每日用强的松20mg 以上,历时3周以上,以及出现医源性柯兴综合征时,应考虑肾上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各 个临床领域,如内科、外科、儿科等。其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 作用,但也伴随着一系列药物副作用和安全问题。为了合理应用糖皮 质激素类药物,确保患者安全,医生和临床工作者需遵循一些指导原则。 一、选药原则 1. 选择具有高效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龙等。 2. 根据疾病类型、程度和个体特点,合理选药和确定给药途径。 3. 对于长期治疗的患者,选择具有较少副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如氢 化可的松。 二、用药剂量原则 1. 尽量选用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2. 疾病控制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3. 在临床上遵循药物“先快后慢缓”的原则,即初期使用高剂量,后 期逐渐减少剂量。 三、给药途径原则 1. 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一般可选择 口服、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途径。

2. 对于急性病情的患者,可优先选择静脉给药,以快速控制病情。 3. 对于慢性疾病治疗,口服给药是首选途径。 四、疗程原则 1.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评估,调整疗程的长短。 2. 尽量缩短疗程,防止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引发的副作用。 3. 严格控制总疗程不超过6个月,避免慢性使用引起肾上腺皮质功 能抑制。 五、监测与随访原则 1. 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疗效,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剂量调整。 2. 充分告知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患者教育。 3. 定期复诊随访,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六、药物突然停用原则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能突然停用,应逐渐减量。 2.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渐减量,观察 肾上腺功能是否恢复正常。 七、特殊人群用药原则

糖皮质激素分类与应用

引言概述: 正文内容: 一、糖皮质激素的分类 1.按照生理作用机制分类 1.1短效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抑制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作用,作用时间较短,常用于急性炎症的缓解。 1.2中效糖皮质激素: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通常用于较为严重的慢性炎症或疾病。 1.3长效糖皮质激素:持续时间更长,适用于需要长期控制的慢性病情。 2.按照药物的构造分类 2.1氢化糖皮质激素:结构中糖环上的一个碳原子被氢原子所取代,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 2.2非氢化糖皮质激素:结构不含氢化的糖环,抗炎作用相对较弱,但副作用更少。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1.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1.1皮肤炎症:糖皮质激素外用可以迅速缓解炎症症状,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1.2呼吸系统炎症:糖皮质激素通过减轻肺部炎症,可有效地缓解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3骨关节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关节炎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2.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2.1自身免疫病: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2.2移植排异反应: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移植物排异反应,用于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抑制。 3.其他临床应用 3.1出血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血小板聚集功能,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 3.2恶性肿瘤治疗的辅助应用:糖皮质激素可缓解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3.3其他免疫调节治疗: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调节炎症、免疫反应,对多种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 结论: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在本文中,我们详细阐述了糖皮质激素的分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要点汇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规范管理专家共识 (2021版)》要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7%,以此估算我国患病人数接近1亿。慢阻肺作为“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中重点防治的疾病,其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制剂,在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维持治疗和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及不规范之处。 一、糖皮质激素概述 (一)糖皮质激素抗炎机制 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阻肺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主要的抗炎机制包括: (1)减少炎性细胞的数量和活性。(2)稳定微血管渗漏,减轻气道黏膜水肿;抑制炎症所致的黏液分泌和黏稠化。(3)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血管通透性因子、血管扩张因子、平滑肌收缩因子的产生,继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4)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增加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二)常用糖皮质激素的药物特点及剂型 糖皮质激素目前主要应用的剂型分为两种,即全身应用剂型(口服、

注射),局部应用剂型(吸入、外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因其局部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在慢阻肺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目前国内主要有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糠酸氟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和环索奈德,应用最广的为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和糠酸氟替卡松,其主要差别在于亲水/亲脂性和亲和力。目前国内治疗慢阻肺常采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特点见表1。(三)糖皮质激素药物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其疗程、剂量、用药种类、用法、给药途径有关。 ICS与全身糖皮质激素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 ICS 有增加肺炎发病率的风险,发生肺炎的高危因素如下:(1)吸烟;(2)年龄≥55岁;(3)有急性加重史或肺炎史;(4)体重指数2级或存在严重的气流受限;(6)低嗜酸粒细胞(EOS)。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喉部刺激、咳嗽、声嘶及皮肤挫伤。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支气管痉挛等)。非常罕见的有白内障、高血糖症、分枝杆菌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库欣综合征、消化不良及关节痛等。 二、糖皮质激素在慢阻肺稳定期的应用 (一) 充分评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病情,恰当应用ICS 1.

高效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刘功俭 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其经典作用途径为“基因组机制”,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发挥作用。近年来,其“非基因组机制”在生理和药理学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在这一作用途径中,可能有多种受体、激酶、信号分子的参与,“基因组机制”和“非基因组机制”间还可能存在交互调节,对非基因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1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的标准 对于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组效应”,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如果根据“非转录机制”的概念,那么可以根据是否直接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进行判断,但由于上述标准实用性不强,因此目前惯例做法是把符合下面条件之一条或数条糖皮质激素效应称为“非基因组效应”:a.效应发生时间太短,难以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刺激后数秒到数分钟内发生);b.即使在有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的效应;c.采用偶合不能通过细胞膜分子的糖皮质激素,也可以发生的效应;d.在缺少细胞核或不能进行RNA和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内(如红细胞、精子、培养的胚胎海马神经元),也可以发生的效应;e.糖皮质激素与不具有激活转录活性的突变受体结合后仍能发挥的效应。 2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组效应(1)免疫系统糖皮质激素是强效的免疫抑制剂,通常认为,其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其转录调节机制实现的。最近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也可以通过非基因组机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减弱Lck-cd4和fyn-cd3的偶联而抑制这些激酶向T细胞复合体募集,同时,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非基因组机制快速抑制人中性粒细胞脱颗粒;(2)心血管系统糖皮质激素可通过非基因组机制快速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大脑缺血局部的血流,减小梗死面积。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通过此机制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炎症反应并减小心肌梗死面积;(3)神经细胞①腹腔神经节细胞.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在低Ca2+/高Mg2+条件下,糖皮质激素可在2min 内使豚鼠腹腔神经节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发生超级化,该效应可被GC胞浆可溶性受体拮抗剂阻断。牛血清白蛋白-GC复合物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效应,GC造成的膜电位超级化可以降低或消除神经元的自发放电。②豚鼠海马CA1区神经元。GC可以稳定抑制CA1区神经元细胞由-80mv到-10mv去极化过程中激发的Ca2+通道电流峰值,其IC50为298nm.GC 降低了Ca2+内流的激活和灭活速度,而电压依赖性并无改变。GC主要抑制w-contoxin (CgTX)敏感型或N-型Ca2+通道的电流;(4)生殖行为内源性GC是蝾螈生殖行为的有效抑制剂。当注射GC后几分钟内,蝾螈的生殖行为即受到抑制。 3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的分子机制对于糖皮质激素发挥“非基因组效应”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大致通过三种途径激活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非基因组效应”:a.通过与特异性的糖皮质激素膜受体作用;b.通过与细胞膜的物理化学作用;c.通过与细胞浆中经典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特异性作用。糖皮质激素发挥“非基因组效应”的这三种机制之间不是相互孤立,三种机制之间在某些水平上存在一定的交互调节。(1)特异性糖皮质激素膜受体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多种细胞膜上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根据已经发现的糖皮质激素膜受体的特点,提出糖皮质激素核受体基因编码的膜受体(nuclear receptor gene encode menbrane receptor,NmGR)和非核受体基因编码的膜受体(non-nuclear,receptor gene encoded menbrane receptor nNmGR)的概念,核受体基因编码的膜受体是指编码膜受体的基因与编码核受体的基因相同,只是转录水平或翻译水平修饰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转录翻译产物,而非核受体基因编码的膜受体则是指编码膜受体的基因与编码核受体的基因不同。①核受体基因编码的膜受体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版)之欧阳生创编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为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 1. 概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又称为皮质类固醇。由于皮质类固醇包括性激素及维生素D3 的衍生物,因此,本文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一名称。 2. 作用强度分级:依据皮肤血管收缩试验等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强度可以分为许多级别。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是4 级分类法,将其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4 类。激素的结构是决定其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浓度、剂型对其影响也较大。复方制剂中加入的某些成分,比如,促渗剂氮酮或角质松解剂水杨酸等也会提高激素的强度。此外,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临床疗效平行,比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效激素相当。超强效激素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每周用药

不应超过50 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 ~ 3 周;尽量不用于 < 12 岁儿童;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应在面部、乳房、阴部及皱褶部位使用。国内外常用超强效激素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凝胶、软膏、乳膏及泡沫剂;0.05%醋酸双氟拉松软膏及0.1%氟轻松乳膏等。强效激素包括,0.1%哈西奈德乳膏、软膏及溶液、0.1%安西奈德软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凝胶及软膏、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头皮剂)、0.025%丙酸倍氯米松软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0.05%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或软膏、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05%醋酸氟轻松软膏、乳膏或凝胶及溶液、0.1%糠酸莫米松软膏、0.005%丙酸氟替卡松软膏、0.1%曲安奈德软膏、0.5%曲安奈德乳膏等。有的药品仍沿用“霜”,作为剂型的属性。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可以连续应用4 ~ 6 周;< 12 岁儿童连续使用尽量不超过2 周; 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常用中效激素有,0.1%糠酸莫米松乳膏和洗剂、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乳膏及洗剂、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及软膏、洗剂、0.12%戊酸倍他米松泡沫、0.025%氟轻松软膏及乳膏、0.2%戊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及洗剂、0.05%丁酸氯倍他松软膏等。弱效激素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皮损(包括儿童皮肤病、面部和皮肤柔嫩部位),可以短时较大面积使用,必要时可以长期使用。常用弱效激素有,0.05%地奈德软膏、乳膏、凝胶、泡沫剂及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洗剂、0.01%氟轻松乳膏及0.05%氟轻松溶液、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1、药物概述 1.1 作用机制 1.2 药物分类及常用品种 1.3 适应症 1.4 禁忌症 1.5 注意事项 1.6 不良反应 2、用药时间和剂量 2.1 用药时间的选择 2.2 剂量的调整原则 2.3 静脉注射用药的注意事项 2.4 儿童和老年患者用药的特殊考量 3、关于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3.1 口服剂型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3.2 局部应用剂型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3 注射剂型的应用指南 3.4 鼻腔喷雾剂的使用须知 4、药物联合应用 4.1 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4.2 和非甾体消炎药的联合应用 4.3 和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 4.4 和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5、长期应用和停药原则 5.1 长期应用的监测和调整 5.2 逐渐减少剂量停药的策略 5.3 停药后的随访和复发预防 6、特殊人群的药物应用 6.1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的用药注意事项 6.2 儿童用药的特殊考虑 6.3 老年患者的用药原则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补充说明材料、用药记录表格和不良反应报告表格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适应症:指药物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目的。 2、禁忌症:指某些特定情况下禁止使用该药物的状态。 3、不良反应:指使用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利效应。 4、联合应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 5、剂量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 6、逐渐减少剂量停药策略:在患者稳定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最终停用药物的方法。 7、复发预防:采取措施避免疾病的重新发作。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说明书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说明书 一、产品概述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它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功效。本使用说明书旨在向使用者提供关于糖皮质激素的详细信息,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在使用本产品之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二、适应症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 皮肤炎症:如湿疹、荨麻疹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3. 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4. 关节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5.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三、使用方法 1. 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示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 2.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适合的剂型和使用方式,如口服、局部涂抹、注射等。 3. 使用前请先仔细清洗受影响的部位,并确保干燥。

4. 如果使用的是局部涂抹剂型,请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患处,并轻轻 按摩帮助吸收。 5. 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频次使用,不得擅自增减用药量。 6. 使用期间如出现不适或副作用,请及时咨询医生,不得随意停药。 四、注意事项 1. 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示使用,不得滥 用或长期使用。 2.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 严重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 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 皮肤变化:如瘙痒、红肿等。 - 消化不良:如恶心、呕吐等。 4. 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水潴留、高血压、骨质 疏松等,请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并定期复查。 5.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性,请根据医生的建议 逐渐减量或停药。 6. 请妥善保存糖皮质激素,保持干燥、避光、避热,远离儿童。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2.001 2015482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为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 1. 概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又称为皮质类固醇。由于皮质类固醇包括性激素及维生素D3的衍生物,因此,本文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一名称。 2. 作用强度分级:依据皮肤血管收缩试验等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强度可以分为许多级别。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是4级分类法,将其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4类。激素的结构是决定其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浓度、剂型对其影响也较大。复方制剂中加入的某些成分,比如,促渗剂氮酮或角质松解剂水杨酸等也会提高激素的强度。此外,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临床疗效平行,比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效激素相当。 超强效激素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每周用药不应超过50 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 ~ 3周;尽量不用于< 12岁儿童;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应在面部、乳房、阴部及皱褶部位使用。国内外常用超强效激素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凝胶、软膏、乳膏及泡沫剂;0.05%醋酸双氟拉松软膏及0.1%氟轻松乳膏等。强效激素包括,0.1%哈西奈德乳膏、软膏及溶液、0.1%安西奈德软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凝胶及软膏、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头皮剂)、0.025%丙酸倍氯米松软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0.05%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或软膏、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 05%醋酸氟轻松软膏、乳膏或凝胶及溶液、0.1%糠酸莫米松软膏、0.005%丙酸氟替卡松软膏、0.1%曲安奈德软膏、0.5%曲安奈德乳膏等。有的药品仍沿用“霜”,作为剂型的属性。 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可以连续应用4 ~ 6周;< 12岁儿童连续使用尽量不超过2周;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常用中效激素有,0.1%糠酸莫米松乳膏和洗剂、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乳膏及洗剂、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及软膏、洗剂、0.12%戊酸倍他米松泡沫、0.025%氟轻松软膏及乳膏、0.2%戊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及洗剂、0.05%丁酸氯倍他松软膏等。 弱效激素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皮损(包括儿童皮肤病、面部和皮肤柔嫩部位),可以短时较大面积使用,必要时可以长期使用。常用弱效激素有,0.05%地奈德软膏、乳膏、凝胶、泡沫剂及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洗剂、0.01%氟轻松乳膏及0.05%氟轻松溶液、0.025%曲安奈德乳膏及水剂以及外用各种剂型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和地塞米松制剂如,0.5%醋酸氢化泼尼松软膏、0.05%醋酸地塞米松软膏、0.025%醋酸氟氢可的松软膏等。 3. 治疗指数与软性激素:治疗指数是用来评价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及全身不良反应的一个指标。治疗指数= 治疗21 d后症状改善75% ~ 100%的患者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受抑制的患者数。

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1)

中日友好医院吴东海 写在课前的话 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胞质特异受体结合,受体激活,发生变构,暴露出一个DNA结合域。类固醇—受体复合物形成二聚体,然后进入胞核,结合到DNA的类固醇反应元件上。效应可以是阻遏或诱导特殊基因转录。 一、糖皮质激素的概述 1935年首先分离出天然的可的松,1944年合成可的松并应用于临床,1948年Hench首次用它治疗RA并获得神奇效果,并因此而获1950年Nobel奖。此后多种合成糖皮质激素相继面市,其中有些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激起人们很大的热情。但随着各种副作用的出现,它的应用大大减低。近一二十年来,人们发现它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帮助。尽管它在临床应用已半个多世纪,关于它的风险和效益争论一直持续不断。 如下图所示,左侧的是一个肾脏,上面有肾上腺。肾上腺剖开以后,从外向内有被膜、皮质、髓质。如果把肾上腺做成切片,上面是被膜,中间是肾上腺皮质,最下面是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又分成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醛固酮。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网状带分泌大量的弱雄激素和极少量的雌激素,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二、糖皮质激素的结构 如下图,左图是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图。糖皮质激素的C17上有-OH,C11上有=O或-OH。 (一)改构后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改构后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如图中所示C1和C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则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 如下右图所示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 (二)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及变异 C11位羟基化后才具有抗炎作用;若为酮基则需在肝脏内转化;肝功能不全时则不能转化,无需经肝脏转化直接起效。C1=C2双键结构使糖皮质激素作用加强,盐皮质激素作用减弱,加强抗炎活性。C6甲基化:亲脂性增高,快速到达作用靶位,增强组织渗透,靶器官浓度高,可以迅速起效、增加抗炎活性。C9位氟化:抗炎活性增加,对HPA轴的抑制增强,肌肉毒性增高。同时增加疗效和副作用。 氢化可的松的11位上有羟基,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去炎松都有羟基。而强的松和可的松的11位上没有羟基,它11位上的酮基在肝脏中转化为羟基才有生物活性。所以外用药物必须是11-羟基的。 (三)糖皮质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相互反馈作用 糖皮质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相互反馈作用。大脑的边缘系统调节情绪,视交叉上调节昼夜规律,即昼夜规律也可影响激素的水平。免疫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介质引起疼痛,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释放皮质释放激素,促皮质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皮质激素,促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合成和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到血液后对下丘脑、垂体有一个反馈作用,它对免疫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也作用于肝脏、骨骼、脂肪等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基础和应激时的释放。每天分泌的基础量约为10~20mg氢化可的松。凌晨为分泌高峰,傍晚为低谷。应激刺激包括冷、运动、感染、手术可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负反馈敏感,长期负反馈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钝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反应。因此给予ACTH或在应激情况下,患者不能分泌足够的糖皮质激素。 三、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概述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概述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概述 一、糖皮质激素的概述 糖皮质激素,也被称为皮质类固醇,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 的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合成而来。糖皮质激素在机体 的免疫调节、炎症抑制、代谢作用以及应激反应等多个生理过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1、糖皮质激素与核受体结合机制 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细胞核受体结合,形成可活化或抑制转录的 复合物,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 2、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炎症反应,包括抑制炎性介质的 合成和释放、抑制炎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及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3、免疫调节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传导,并影响免疫细胞的亚群 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4、代谢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多种代谢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等。 5、应激反应调节 糖皮质激素在应激状态下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限制组织损伤,并增强机体对应激的耐受性。 三、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1、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被广泛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 2、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 某些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糖皮质激素可以调节其免疫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3、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 器官移植后,为了防止排斥反应,常需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剂。 4、其他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还可用于感染性休克、气管狭窄、过敏性疾病等的治疗。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糖皮质激素: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合成而来。 2、核受体:一种位于细胞核内的蛋白质,能够与某些化学物质结合,影响基因的表达。 3、代谢作用: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 4、机体免疫:机体对外界微生物和非微生物入侵的保护反应。 5、免疫球蛋白:一类高分子的蛋白质,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