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期末串讲 1

教育心理期末串讲 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初创时期(20C20Y以前)

(1)桑代克(2)乌申斯基

2、发展时期(20C20-50Y末)

(1)发展的基础(2)发展的成果人本主义——第三势力的兴起

3、成熟时期(20C60-70Y)

(1) 成熟标志①内容日趋集中②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

(2) 成果①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②罗杰斯——人本主义

4、深化拓展时期(20C80Y以后)

①学派融合②东西方融合③当代建构主义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

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模式,以此来适应外

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

本阶段显著标志是获得客体永恒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

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言语与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存在:泛灵论;自我中心;未获得物体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显著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重组和改善,

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

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1、文化历史观

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①心理发展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

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③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内化学说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

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3)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

2、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三、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差异

概念: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特征:持久性和一致性

1、场独立与场依存

(1)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旋转小屋场。

(2)依存型:知觉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3)场独立型:知觉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

2、冲动型与沉思型

(1)冲动型的特点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分析就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易出错,即使在外界要求必须作出解释时,其回答也往往不周全、不

合逻辑;往往阅读困难;在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表现较好。(2)沉思型的特点:深思熟虑,错误较少能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更能抗拒诱惑;更能自发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阅

读成绩、推理测验成绩好,创造性设计成绩优秀。

3、整体型与序列型

整体型

◇以整体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喜欢随机进入学习

◇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小组学习◇思维总是比较粗略

◇表现出很少的思维技能

◇按材料的原样介绍接受观点◇反应速度相对较快

◇很难对文本进行较细致地分析

序列型

◇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喜欢有序的学习

◇喜欢个人独立专研

◇考虑问题比较细致

◇表现出较强的推理技能

◇对材料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接受观点

◇反应速度相对缓慢

◇在信息模块的整合方面有困难

4、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索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指向一个方向,逐步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一个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型: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使自己的思维沿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建的新颖观念。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涵义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2.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个维度是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

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

务相关联。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获得与消退

获得: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

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

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

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

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四、斯金纳及其操作条件作用

1. 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2.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

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

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

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4.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5.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认知理论

1)交互作用观: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2)学习与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过程,人所知道的要比表现出来的多。学习者是否从观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动机、兴趣、外在刺激等因素。

3)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2. 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六、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E.C.Tolman)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位置学习实验和奖励预期实验是其典型代表。主要观点为: (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3)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 S-O-R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

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个体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个体,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理解。

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

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逐步更新;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一些知识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习观

1)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从而生成个人的意义。

2)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不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者也不是孤立地探究自然的人,而是一个个社会的人。学习者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3) 学习的情境性

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知识不可能脱离于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生存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

学生观

1)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是,一旦面临问题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乱猜的,而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背景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加工和转换。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呈现者,而且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缘由,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其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建构主义的教学应用

教学是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具体包括情境性学习、支架式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动机(Motivation)的含义

定义: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由需要(need)和诱因(incentive)组成。

学习动机: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

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通过寻求外在奖赏或诱因而获得的动机。对于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对于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一旦达到目的,动机会下降!

可能对内部动机带来致命打击!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总得说来,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动机强度处在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每种活动都有最佳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容

易的任务,动机最佳水平相对较高,而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水平越低。

四、学习动机理论认知派理论

1.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已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追求成功的倾向(Ts) 对成就的需要(Ms) 成功概率(预期)(Ps) 成功的诱因价值(Is) 其中:Ps + Is = 1 Ts=Ms×Ps×Is 避免失败的倾向(Taf) 避免失败的需要(Maf) 失败概率(Paf)

失败的诱因价值(Iaf) 其中:Paf + Iaf = 1 Taf=Maf×Paf×Iaf

成就动机(Ta)= Ts – Taf 成败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高成就动机者失败后动机提高(希望做得更好)

成功后动机降低(已证明能力,无须继续)

低成就动机者失败后动机降低(失去兴趣)

成功后动机提高(希望维持)

2.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1977)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坚持性

影响遭遇挫折时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体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的唤起

3. 归因理论

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时,无论成败, 往往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能力(或天资) 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工作难度) 运气(机会) 身心状况他人反应

将成功归因于——

努力,产生强烈满意感,学习动机增强;

能力,产生自尊感,学习动机可维持;

任务/运气,满意感较少;

将失败归因于——

任务/运气,感到失望;

能力,产生自卑感,学习动机减弱;

努力,产生强烈羞愧感,学习动机增强;

低能高努力者应获最高评价,反之亦然。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

辑关系是并列的。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

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

中去,或者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迁移范围的不同: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相似的情境

远迁移:表面特征不相似,结构特征相似的情境

5.时间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者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中猫dog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鸟昆虫动物

命题学习: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猫是一种动物。

三、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的保存。2.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的长时间保留。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三种记忆类型的特点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2018年秋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试卷

2018年秋季学期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5分) 遇到坏人,拨打();遇到火灾,拨打();遇到病人急救,拨打() 二、判断题(为好的行为打√,不好的行为打×)(每题2分) 1、自习课上纪律不好时,仍然认真地做自己的作业。() 2、上课的时候小红把玩具装进书包里,不去动,专心听讲。() 3、碰到不会做的题,主动请教同学或老师。() 4、明明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会主动找老师或同学帮忙。() 5、客人来我家,我会热情的招待他(她)。() 6、当别人在说某一同学坏话的时候,不跟着去说。() 7、看见别的同学在课堂上偷吃东西,趁老师不注意,自己也吃。() 8、小雪喜欢给别人取外号,觉得很好玩。() 9、下课了小华横穿过草坪去上厕所。() 10、和同学玩捉迷藏,小明爬到电线杆子上,不让别人找到他。()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字母编号写在括号里)(每题5分) 1、小明要带你去游戏厅玩,你应该() A、跟他去 B、不去 C、不知道怎么办 2、当别人说某一同学的坏话时,你应该() A、站着听 B、也跟着说 C、告诉他说别人坏话是不好的行为 3、我们要和别人比一比() A、谁的文具好 B、谁的学习好 C、谁的衣服漂亮 4、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断不了指的是() A、团结就是力量 B、不要用筷子 C、不知道 5、为了保护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废纸、杂物应该() A、放在地上 B、放在桌子上 C、放进废纸篓里 6、你的同学跟别人吵架了,你会( ) A、看戏 B、和他一起吵 C、把他们和好 7、晚上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你会( ) A、看电视 B、问父母或问老师 C、不做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卷答案答案

答案 一、BADCA DACCD 二、11、心理诊断 12、基本技能 13、主观性稳定性完整性 14、道德行为方式技能的掌握 15、预期感知信念 16、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 17、设计管理维持和完善 18、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9、准备技能 三、对错对错错 四、25、心理诊断的目的有三个: ①来访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否正常及异常的性质、程度、原因。 ②来访者生理状态是否正常,生理障碍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生理障碍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及心理过程对生理障碍的影响,心身关系。 ③社会因素对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影响。P252 26、1、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3、能积极悦纳自我;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6、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7、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27、1、板书要与教师口语表达相结合。 2、板书应规范、美观 3、板书可以多种形式呈现。 4、要控制黑板的合理使用量。 5、要重点突出。 6、板书的内容要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连贯性、概括性。 P38 28、1、教师既往教育教学的成败经验和认知归因 2、教师的间接经验 3、他人的评价,劝说和自我规劝 4、教师的生理唤醒和情绪状态 五、29、答:(1)、从情感与智力活动的关系看: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 想象、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是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情绪萎靡不振、心烦意乱,

就会阻碍各种心智技能的发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反映了人的心境的易感性和扩散性。 从情绪的扩散性看:从教师角度而言,情绪的扩散性可能会导致有些教师依照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来对待教育教学和学生。当情绪好时,就会对学生的反应持更多的肯定态度,信任学生,对学生出现的小错误也能够更大度的谅解、容忍、妥善处理。相反,当情绪不好时,就会事事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甚至对微不足道的事也会勃然大怒。 (3)、从情感的感染性看:情感具有感染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一点。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教师态度和谐,面带笑容,课堂气氛就会轻松和谐,学生就能积极配合;教师态度凶狠、厌烦,学生就会胆怯、焦虑不安等等都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受教师的影响很大。P157 30、答:此题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所答的详细程度来给分P15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试卷A(离线作业)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A卷 开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学生心理健康有两个维度:一是现实适应良好,二是未来发展的潜力。 2.___个性__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3.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由独立型课程和融合型课程综合而成。 4.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符合我国正在实施的_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_____的要求。 5.自我意识的辅导的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_自我协调_、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五个方面。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一)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二)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_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_。 7.目前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主要采用以下形式:直接咨询与辅导,书面咨询与辅导,_集体咨询与辅导_,报栏咨询与辅导。8.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教师角色,悦纳教师职业;_具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_______;对教育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改造;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主要内容有:_学生的自然情况_、学 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各学期的学习成绩、学生心理测验的基本情 况。 10.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二、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A D C A B B A D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 为…………………………………………() A.问题学生 B.品德不良的学生 C.正常的学生 D.学习困难的学生 2. 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是…………………………………() A.健康、和谐、平和 B.平静、快乐满意 C.平衡、有序、和谐 D.满足、淡然、快乐 3.素质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 称………………………………() A.禀赋 B.天资 C.资质 D.天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 A.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B.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 C.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 D.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 的综合课程 5.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正确 的认识是:() A.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 B.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 的关系 D.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主体而进行 6.合理选择职业应做到…………………………………() A.了解自己、职业和社会 B.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C.了解职业的 D.了解社会的需求 7.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七个阶段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中,不属于学生自然情况的是: ( B ) A.学生个人情况 B.学生学习成绩 C.学生的既往史 D.学生的自我评定 9.就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来看,心理健康教 育的目标 是………………………………………………………………… ………() A.副目标 B.首级目标 C.主目标 D.第一级目 标 10.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模式应该 是:…………………………() A.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家长来访 B.家校共同研究 C.家校共同探索 D.除常规的联系方式外,家校应共同研究、共同探索 三、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ACD AC AD BDE ABC 1.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 了以下三个阶段……………………………………………() A.调查呼吁阶段 B.尝试推行阶段 C.尝试起步阶段 D.发展推进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 是………………………………………() A.心理咨询 B.心理治疗 C.心理健康教育课程D.全面渗透 贴条形码区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号、姓名及所在学习中心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题目

心理健康: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设有独特教育目标,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需要专业技能具有自身范式的服务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系统脱敏:是一种在求治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自我开放: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其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满贯:就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景,坚持到紧张焦虑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 面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 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障碍,也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活动效能吻龄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分析一、本体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分娩发育疾病2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二、诱发因素1家庭因素:片面的家庭观念,错误的家庭方式,不良的家庭氛围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风尚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三、自身因素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理解 1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2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4是一种独特教育目标的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6是一种服务性的7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8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区别1德育是解决人的社会问题,核心是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心理是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2.德育以说服师范为基本手段,心理则是以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基本手段3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理重在疏导、宣泄4德育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归宿感和自豪感;心理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人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价值观与成就感5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内容目标:1总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终考试 一、单选题(共20分) 1、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和身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统统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被称为(A)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 C.心理、社会模式 D.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2、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遵循(D )行动 A.喜悦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本能原则 3、根据心理学(B)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定势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大学生要注意给人留下优良的第一印象。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马太效应 D.标签效应 4.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 A)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5.(D)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A.压力 B.挫折 C.吃紧 D.焦灼 6.(A)是一种较薄弱、清静、持续而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心情 7、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包括(A) A、生物原因 B、社会原因 C、家庭环境因素 D、个体原因 8、某学生开朗、好动、乐天、灵敏,喜欢交朋友,醉心广博,安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解?制 9、认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女孩松软、无主见,南方人精通,北方人厚道。这是(B) A、第一印象效应 B、刻板效应 C、角色固着 D、投射效应 10.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C?) A.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投射自我 二、名词解释(共30分) 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技术和方法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3、心理狐疑: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 4、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5、人格:又称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安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 6、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7、焦灼:是指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担心的情绪体验,它由多种感受交织而成。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剧烈的感情。 9、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吃紧的情绪状态,在人们遇到突如其来的紧张事故时就会出现应激状态,如地震、火灾等。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