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目录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2)

1.结构体的类型 (2)

2.岩体结构特征 (2)

3、组成 (3)

4、结构面 (3)

5、结构体 (5)

6、类型 (5)

7、力学效应 (5)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7)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的类型

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

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块度描述巨型块体大型块体中型块体小型块体碎块体

体积裂隙数Jv(裂

隙数/m3)

<11~33~1010~30>30

2.岩体结构特征

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它们的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和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表16-4-3

结构类型

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结构体特征

类亚类形态强度(MPa)

整体整体结构

岩性单一,构造变形

轻微的巨厚层岩层及

结构面少,1~3组,延展性

差,多呈闭合状,一般无充填

巨型块体>60

3、组成

岩体内岩块的组合排列形式。岩体结构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2个基本单元组成。

4、结构面

岩体内存在的不同成因、不同特性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如层面、节

岩体结构

理、断层、裂隙等。结构面不是几何学上的面,而往往是具有一定张开度的裂缝,或被一定物质充填,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或带。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层面、夹层、冷凝节理等原生结构面;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节理等构造结构面;变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片理、片麻理等变质结构面;还有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次生结构面。按规模(主要是长度),可将结构面分为5级:(几十至上百公里,十几公里,几公里,几米至几十米和厘米级)。它们分级或共同控制着区域、地区、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和岩块的力学特性。按性质,结构面可分为硬性(刚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硬性结构面的摩擦系数较大,多数没有充填物。软弱结构面的摩擦系数相对较小,延伸较长,且普遍充填粘土、泥、岩石碎块等物质。按物质组成和微结构形态,软弱结构面分为原生软弱夹层、断层和层间错动破碎带、软弱泥化带(或夹层)等3种类型。某些充填泥质或粘土薄膜的大节理,也可构成软弱结构面。软弱结构面是岩体中最容易产生变形和破坏的部位。它常常成为危险的切割面、滑移面或构成有害的压缩变形带,导致岩体产生不允许的变形或失稳。因此,当工程岩体中存在软弱结构面时,除了

要研究它们的几何形态、结合状况、空间分布和填充物质等方面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其物质组成、厚度、微观结构、在地下水作用下工程地质性质(潜蚀、软化)的变化趋势、受力条件和所处的工程部位,以及它们的力学性质指标等,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并对其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作出定量的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5、结构体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块。随着结构面的分级,相应地结构体也可分级。视研究问题的不同,所选取的结构体等级是不一的。几级结构体综合叠加影响居多。由于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产状以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结构面的组合,结构体几何形态、单体大小可迥然不同。岩性的变化,也均关系着岩体的完整性、坚强性,从而决定着岩体的所属介质类型。

6、类型

按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形式,尤其是结构面性状,可将岩体划分如下结构类型:①整体块状结构,包括整体(断续)结构、块状结构和菱块状结构;

②层状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薄层(板状)结构;③碎裂结构,包括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④散体结构,包括块夹泥结构和泥夹块结构等。

7、力学效应

结构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岩体在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上有明显的结

岩体结构

构效应,结构类型不同,力学效应不一。若岩体内存在着软弱结构面,则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主要受它控制,而且取决于它的充填度(即充填物在结构面内填充程度)、充填物成分与结构、充填物厚度以及结构面的起伏度(即结构面的起伏程度,常用起伏差即起伏最大值表示)。其中又以充填物厚度、充填度和起伏度最为重要。厚度大小与物质成分有关,一般颗粒越粗厚度越大;反之,颗粒越细,厚度越小。设充填物厚度为h,结构面起伏差为H,定义为充填度。起伏的结构面内充填物的充填度越大,结构面抗剪强度越低。当充填度大于200%左右时,结构面强度便稳定于一定的水平上;即与软弱充填物质的强度相当,这种关系称之为充填度的力学效应。

结构面起伏度用起伏差及起伏角表示。起伏差的力学效应常与充填度相联系。起伏角α为迎着受力方向结构面的仰角,又称为爬坡角。结构面具有爬坡角为α的起伏时,其抗剪强度中的摩擦角φa将增加α,即φa=φj+α

φj为平直结构面的基本摩擦角。

多组四级结构面(如节理)发育的岩体结构类型的力学效应主要取决于结构面密度(单位尺寸上的结构面数)、结构面产状(结构面出露的空间方位)及结构面组数3个方面。岩体强度(变形参数也同样)随着岩体内含的结构面组数和结构体数增多而降低。结构面对岩体破坏影响有一定的范围。当结构面倾角大于或小于αmin时,结构面对岩体破坏便没有影响。当结构面倾角介于和αmin之间时,岩体强度则随着结构面倾角而变化,在α=30°±时,出现强度最低值。在多组结构面发育的岩体,结构面对岩体力学作用和力学

性质的影响,是各组结构面力学效应的叠加。显然,结构面组数越多,岩体力学性质越均匀化。

整体结构岩体的力学效应规律基本上与节理化岩体相近。以单轴抗压强度为例,节理化岩体仅相当于岩块抗压强度的1/3至1/10,而整体结构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可相当于岩块的1/2至1/3。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如用方位角罗盘测量,测得某地层走向是330°、倾向为240°、倾角为50°,记做330°/SW∠50°,或记做240°∠50°(即只记倾向与倾角即可)。如果用方位角罗盘测量但要用象限角记录时,则需把方位角换算成象限角,再作记录。如上述地层产状其走向应为γ=360°-330°=30°,倾向β=240°-180°=60°。其产状记作N30°W/SW∠50°,或直接记作S60W∠50则可。在地质图或平面图上标注产状要素时,需用符号和倾角表示。首先找出实测点在图上的位置,在该点按所测岩层走向的方位画一小段直线(4mm)表示走向,再按岩层倾向方位,在该线段中点作短垂线(2mm)表示倾向,然后,将倾角数值标注在该符号的右下方。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说明介绍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 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 岩层层面的产状须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获得晶体的几种途径 (2)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3)初步学会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生活素材,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晶体与非晶体进行分类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四、教学用品 课前学生收集的各种固体物质、玛瑙耳坠和水晶项链、蜂巢、晶胞实物模型、乒乓球、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圆底烧瓶、碘、水、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上课前,我已经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身边的固体物质,大家都带来了吗?(学生:带来了)你们都带来了哪些固体呢?(学生七嘴八舌,并展示各自的固体)[教师]同学们带来的固体物质可真是琳琅满目啊!但是,我们每个人可能只带了几样,想知道别人收集了哪些固体物质吗?(学生:想)下面我们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然后互相交流一下收集的各种固体物质,并讨论如何将这些固体物质进行分类呢? [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各自所带的物品,并分类(教师进行巡视) [教师]:请这组同学将你们带来的固体和交流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我们讨论后觉得将粗盐、明矾、樟脑丸分为一类;塑料、玻璃片、橡胶分为另一类。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呢?生:根据这些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另一些没有。) [教师总结]这组同学收集的物品很丰富,并通过组内讨论确定了分类依据,然后进行了恰当的分类。其实,同学们也许没有留心观察,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美丽的固体,当然也有的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接触到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固体。 [视频投影]雪花放大后的形状、烟水晶、石膏、毒砂、绿柱石、云母等晶体实物(并配以相应的解说,给学生了解到这些固态物质都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教师讲述]我们就将这些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晶体,而另一些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非晶体。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设计意图:课前请同学收集身边的固态物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分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汇报。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一、超基性侵入岩(P.39) 二、基性侵入岩(P.40) 三、中性侵入岩(P.40) 四、酸性侵入岩(P.41) 照片说明及图版(P.43~P.47)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为便于与火山岩相比较,这里特将各类侵入岩代表性岩类的主要结构特征介绍如下:侵入岩属显晶质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5-2mm(或5-1mm);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或<1mm)。 颗粒更细小,<0.2mm(或<0.1mm)者称微粒结构;而颗粒很大,粒径>1cm者则称巨晶或伟晶。 实际上,岩石中矿物颗粒都一样大小者比较少见,这里指的粒径是指岩石中最主要矿物的一般大小。 一、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岩以SiO2含量<45%及不含石英为特征。 超基性侵入岩具代表性的岩石为橄榄岩和辉石岩等。 1、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 100-90)和贵橄榄石(FO 90-70);辉石为富镁斜方辉石(顽火辉石、古铜辉石及紫辉石)和富钙单斜辉石(透辉石、普通辉石、异剥石)。 次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 副矿物:尖晶石类、铬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和磁铁矿。 2、主要结构 (1)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其他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形态。若岩石主要由这些半自形晶构成,则称半自形粒状结构(照片1)。 (2)粒状镶嵌结构是超基性岩中常见的结构,粒状矿物近等轴形,被此呈直线镶嵌接触(照片2、3)。 (3)网状结构这是橄榄石遭受蛇纹石化的次生结构。特征在于开始是蛇纹石呈网格状贯穿整个切面,网眼中仍保留有未蚀变的橄榄石,这就是网状结构(或网状构造)(见照片2、3)。变化剧烈时,整个橄榄石切面会被蛇纹石和磁铁矿混合物所取代,但橄榄石原有的轮廓仍可察见。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目录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2) 1.结构体的类型 (2) 2.岩体结构特征 (2) 3、组成 (3) 4、结构面 (3) 5、结构体 (3) 6、类型 (3) 7、力学效应 (3)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3)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的类型 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 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 块度描述巨型块体大型块体中型块体小型块体碎块体 体积裂隙数 Jv(裂隙数/m3) <11~33~1010~30>30 2.岩体结构特征 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它们的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和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表16-4-3 结构类型 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 结构体特征 类亚类形态强度(MPa) 整 体 块 状 整体结构 岩性单一,构造变形 轻微的巨厚层岩层及 火成岩体,节理稀少 结构面少,1~3组,延展性 差,多呈闭合状,一般无充 填物, tan ≥0.6 巨型块体>60

晶体学基础知识点及思维导图教学内容

晶体学基础知识点及 思维导图

HOMEWORKS 知识点 晶体结构Crystal structure 点阵结构Lattice 晶胞Unit cells 晶系Crystal systems 布拉菲格子The Bravais lattices 点群 point group 空间群space group

关系Relationships/思维导图Mind mapping

具体中文解释 粒子抽象成点,形成了点阵结构,而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晶格,可以说点阵和晶格具有同一性,但区别于点阵具有唯一性,晶格不具有。同样我们需要区别“lattice”的意义 它在这应该准确的代表点阵结构而不是单单的点阵,点阵结构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而点阵是人为抽象出来的,相比于点阵对应的点阵点,点阵结构对应的就是结构基元。 晶胞堆砌成了点阵结构,晶胞又具有晶胞参数和晶胞内容两方面,也就是说可以这么表示晶胞=点阵格子+结构基元。根据晶胞的晶胞参数我们可以把晶体的结构从宏观上分为七个方面,也就是七大晶系.七大晶系结合晶胞类型产生了14种Bravais晶格 点群表示的是晶体中所包含所有点对称操作的(旋转、反应、反演)的集合。(晶体的宏观性质不变)。点群描述了分子结构和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后来老师讲点群只是对于结构基元里的原子的对称排布,我个人后来查阅思考了一下,这是局限的,点群所描述的对称性正是可以描述宏观的晶格以及肉眼可见 的晶体的对称性,所以它才被 引为宏观对称性。) 微观对称元素:点阵、滑移面、旋转轴(无数阶次) 而晶体的宏观对称元素和微观对称元素在内的全部对称元素的一种组合就构成晶体的一种微观对称类型也就是空间群,它反应的是内部微观结构的对称性(结构基元内部原子)或者是微观的晶胞堆积方式的不同。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就是晶体微观对称性的宏观表现。 晶系与对称的关系:七种晶系从宏观的对称操作来看,有旋转、反射、反演,这些构成的是32种点群。而晶系必须符合平移操作(晶体对称定律的要求),结合平移我们限定了它有14种Bravais 格子。再结合微观对称元素,就会得到230种空间群。

岩体的力学性质及分类doc

―――岩体力学作业之二 一、名词释义 l.结构面:①指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宏观地质界面或带。 ②又称弱面或地质界面,是指存在于岩体内部的各种地质界面,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续面,如假整合、不整合、褶皱、断层、层面、节理和片理等。 2.原生结构面:在成岩阶段形成的结构面,根据岩石成因的不同,可分为沉积结构面、岩浆(火成)结构面和变质结构面三类。 3.构造结构面: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各种结构面,如劈理、节理、断层面等。 4.次生结构面:指在地表条件下,由于外力(如风力、地下水、卸荷、爆破等)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界面,如卸荷裂隙、爆破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及泥化夹层等。 5.结构面频率:即裂隙度,是指岩体中单位长度直线所穿过的结构面数目。 6.结构体:结构面依其本身的产状,彼此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以及成分各异的岩石块体,被各种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岩石块体称为结构体。 7.结构效应:是指岩体中结构面的方向、性质、密度和组合方式对岩体变形的影响。 8.剪胀角(angle of dilatancy):岩体结构面在剪切变形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向位移与切向位移之比的反正切值。 9.节理化岩体:是指被各种节理、裂隙切割呈碎裂结构的岩体。 10.结构面产状的强度效应:指结构面与作用力之间的方位关系对岩体强度所产生的影响。 11.结构面密度的强度效应:指结构面发育程度(数量)对岩体强度所产生的影响。 12.岩体完整性指标:是指岩体弹性纵波与岩石弹性纵波之比的平方。 13.岩体基本质量:岩体所固有的、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最基本属性,岩体基本质量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决定。 14.自稳能力:在不支护条件下,地下工程岩体不产生任何形式破坏的能力。 15.体积节理数:是指单位岩体体积内的节理(结构面)数目。 16.岩石质量指标(RQD):长度在10cm(含10 cm)以上的岩芯累计长度占钻孔总长的百分比,称为岩石质量指标RQD(Rock Quality Designation)。 二、填空题 1.岩体是指经历过多次反复地质作用,经受过变形,遭受过破坏,形成了一定的岩石成分和结构,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因此,岩体力学性质与岩体中的、以及 2 密切相关。 2.岩体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成,结构面根据形成原因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和。 3.在工程岩体范围内,结构面按贯通情况可分为、以及三种类型。 4.在岩体中被各种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岩石块体称为结构体。结构体的形状主要有、、1 以及菱形和锥形等,如果风化强烈或挤压严重,也可形成、、 1 等。 5.岩体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称为岩体的力学性质。它包括岩体的特征、特征和1 特征等。 6.岩体结构面的剪切变形与、和有关。 7.岩体结构面的几何特性是反映节理的外貌,它的组成要素包括:、、、 以及和。 8.岩体的力学性质不仅取决于岩石本身及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也与密切相关。 9.岩体的强度不仅与组成岩体的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岩体内的有关,此外还与岩体有关。 10.岩体中存在各种结构面,结构面的变形大小主要由和控制的。

晶体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 2006-09-16 11:50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 在晶体结构中,最常见的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密排六方结构(hcp)、金刚石型结构及氯化钠型结构。内容提要: 在所有固溶体中,原子是由键结合在一起。这些键提供了固体的强度和有关电和热的性质。例如,强键导致高熔点、高弹性系数、较短的原子间距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由于原子间的结合键不同,我们经常将材料分为金属、聚合物和陶瓷3类。 在结晶固体中,材料的许多性能都与其内部原子排列有关。因此,必须了解晶体的特征及其描述方法。根据参考轴间夹角和阵点的周期性,可将晶体分为7种晶系,14种晶胞。本章重点介绍了在晶体结构中,最常见的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密排六方结构(hcp)、金刚石型结构及氯化钠型结构。务必熟悉晶向、晶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指数),因为这些指数被用来建立晶体结构和材料性质及行为间的关系。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合金。合金是由金属和其它一种或多种元素通过化学键合而成的材料。它与纯金属不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具有一定成分的合金其内部不同区域称为相。合金的组织就是由不同的相组成。在其它工程材料

中也有类似情形。尽管各种材料的组织有多种多样,但构成这些组织的相却仅有数种。本章的重点就是介绍这些相的结构类型、形成规律及性能特点,以便认识组织,进而控制和改进材料的性能。学习时应抓住典型例子,以便掌握重要相的结构中原子排列特点、异类原子间结合的基本规律。 按照结构特点,可以把固体中的相大致分为五类。 固溶体及金属化合物这两类相是金属材料中的主要组成相。它们是由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固溶体的特点是保持了溶剂组元的点阵类型不变。根据溶质原子的分布,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及间隙固溶体。一般来说,固溶体都有一定的成分范围。化合物则既不是溶剂的点阵,也不是溶质的点阵,而是构成了一个新的点阵。虽然化合物通常可以用一个化学式(如AxBy)表示,但有许多化合物,特别是金属与金属间形成的化合物往往或多或少由一定的成分范围。 材料的成分不同其性能也不同。对同一成分的材料也可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的方法,改变其性能,这促进了人们对材料内部结构的研究。组成材料的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原子的结合方式,按结合方式可将固体材料分为金属、陶瓷和聚合物。根据其原子排列情况,又可将材料分为晶体与非品体两大类。本章首先介绍材料的晶体结构。基本要求: 1.认识材料的3大类别:金属、聚合物和陶瓷及其分类的基础。 2.建立原子结构的特征,了解影响原子大小的各种因素。

。高中化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及相关例题讲解

高中化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及相关例题 讲解 自然界中的固体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 晶体。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 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 列,从而使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具 有固定的熔点和规则的几何外形。 一、晶体 固体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的分布非常广泛,自然界的固体物质中,绝大多数 是晶体。气体、液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 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 列,从而使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具 有固定的熔点和规则的几何外形。 二、晶体结构 1.几种晶体的结构、性质比较 2.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1)NaCl晶体(如图1):每个Na+周围有6个Cl-,每个Cl-周围有6个Na+,离子个数比为1:1。 (2)CsCl晶体(如图2):每个Cl-周围有8个Cs+,每个Cs+周围有8个Cl-;距离Cs+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s+

有6个,距离每个Cl-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也有6个,Cs+和Cl-的离子个数比为1:1。 (3)金刚石(如图3):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包围,以共价键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发展, 键角都是109o28',最小的碳环上有六个碳原子。 (4)石墨(如图4、5):层状结构,每一层内,碳原子以正六边形排列成平面的网状结构,每个正六边形平均拥有 两个碳原子。片层间存在范德华力,是混合型晶体。熔点比 金刚石高。 (5)干冰(如图6):分子晶体,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其他12个CO2分子。

岩体结构基本类型

目录 一、结构体得类型与岩体结构特征 (1) 1、结构体得类型 (1) 2、岩体结构特征 (1) 3、组成 (2) 4、结构面 (3) 5、结构体 (3) 6、类型 (4) 7、力学效应 (4) 二、岩层产状得记录方法 (5) 一、结构体得类型与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得类型 由于各种成因得结构面得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得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得形状与大小就是多种多样得,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与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得结构体。 结构体得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得关系,例如:平缓产状得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得“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得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得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与各种柱体。结构体得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其定义就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得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 式中得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得间距;为该组结构面得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得大小可将结构体得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 块度描述巨型块体大型块体中型块体小型块体碎块体 体积裂隙数 <11~33~1010~30>30 Jv(裂隙数/m3) 2、岩体结构特征

岩体结构就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得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得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与散体结构,它们得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与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得工程地质特性 岩体得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就是组成岩体得岩石得性质(或结构体本身得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得工程地质性质: 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得工程地质性质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得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得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结构得基本类型表16-4-3 3、组成

XRD,以及晶体结构的相关基础知识

XRD,以及晶体结构的相关基础知识(ZZ) Theory 2009-10-25 17:55:42 阅读3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做XRD有什么用途啊,能看出其纯度?还是能看出其中含有某种官能团? X射线照射到物质上将产生散射。晶态物质对X射线产生的相干散射表现为衍射现象,即入射光束出射时光束没有被发散但方向被改变了而其波长保持不变的现象,这是晶态物质特有的现象。 绝大多数固态物质都是晶态或微晶态或准晶态物质,都能产生X射线衍射。晶体微观结构的特征是具有周期性的长程的有序结构。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是晶体微观结构立体场景的一种物理变换,包含了晶体结构的全部信息。用少量固体粉末或小块样品便可得到其X射线衍射图。 XRD(X射线衍射)是目前研究晶体结构(如原子或离子及其基团的种类和位置分布,晶胞形状和大 小等)最有力的方法。 XRD 特别适用于晶态物质的物相分析。晶态物质组成元素或基团如不相同或其结构有差异,它们的衍射谱图在衍射峰数目、角度位置、相对强度次序以至衍射峰的形状上就显现出差异。因此,通过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与已知的晶态物质的X射线衍射谱图的对比分析便可以完成样品物相组成和结构的定性鉴定;通过对样品衍射强度数据的分析计算,可以完成样品物相组成的定量分析; XRD还可以测定材料中晶粒的大小或其排布取向(材料的织构)...等等,应用面十分普遍、广泛。 目前XRD主要适用于无机物,对于有机物应用较少。 关于XRD的应用,在[技术资料]栏目下有介绍更详细的文章,不妨再深入看看。 如何由XRD图谱确定所做的样品是准晶结构?XRD图谱中非晶、准晶和晶体的结构怎么严格区分? 三者并无严格明晰的分界。 在衍射仪获得的XRD图谱上,如果样品是较好的"晶态"物质,图谱的特征是有若干或许多个一般是彼此独立的很窄的"尖峰"(其半高度处的2θ宽度在0.1°~0.2°左右,这一宽度可以视为由实验条件决定的晶体衍射峰的"最小宽度")。如果这些"峰"明显地变宽,则可以判定样品中的晶体的颗粒尺寸将小于300nm,可以称之为"微晶"。晶体的X射线衍射理论中有一个Scherrer公式,可以根据谱线变宽的量估算晶粒在 该衍射方向上的厚度。 非晶质衍射图的特征是:在整个扫描角度范围内(从2θ 1°~2°开始到几十度)只观察到被散射的X 射线强度的平缓的变化,其间可能有一到几个最大值;开始处因为接近直射光束强度较大,随着角度的增加强度迅速下降,到高角度强度慢慢地趋向仪器的本底值。从Scherrer公式的观点看,这个现象可以视为由于晶粒极限地细小下去而导致晶体的衍射峰极大地宽化、相互重叠而模糊化的结果。晶粒细碎化的极限就是只剩下原子或离子这些粒子间的"近程有序"了,这就是我们所设想的"非晶质"微观结构的场景。非晶质衍射图上的一个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该非晶质中一种常发生的粒子间距离。

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知识点与习题1-1

晶体结构 一、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 1.晶体(Crystals ): (1)物质的质点(分子、离子或原子)在空间有规则地排列而成的、具有整齐外形的、以多面体出现的固体物质,称为 晶体。 (2) 晶体有同质多象性 由同样的分子(或原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堆积成不同的晶体,这种现象叫做同质多象性。但 同一种物质的气态、液态只存在一种结构。 (3) 晶体的几何度量和物理效应常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量上的差异,这种性质称为各向异性。 2.晶格(Crystal lattices ) (1) 以确定位置的点在空间作有规则的排列所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称为晶体格子,简称为晶格。 Fig. 8.10 The 14 Bravais unit cells 3.晶胞(Unit cells ) (1) 在晶格中,含有晶体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最小单元,称为单元晶胞,简称晶胞。 (2) 在晶胞中的各结点上的内容必须相同。 (3) 晶胞参数 晶胞参数:a 、b 、c 、α、β、γ (4) 分数坐标 用来表示晶胞中质点的位置 例如: 简单立方 立方体心 立方面心 (0, 0, 0) , (0, 0, 0), ( 21,21,21) (0, 0, 0) (21,21,0), (21,0,21), (0,21,2 1 ) 在分数坐标中,绝对不能出现1,因为1即0。这说明晶胞是可以前后、左右、上下平移的。等价点只需要一个坐标来表 α βγb c a

118 示即可,上述三个晶胞中所含的质点分别为1、2、4,所以分数坐标分别为1组、2组和4组。 (5) 晶面指数 晶面在三维空间坐标上的截距的倒数(h 、k 、l )来表示晶体中的晶面,称为晶面指数,如立方晶系中 (100),(110),(111)面分别为 (100) (110) (111) l Fig. 8.12 Selected planes and their Miller indices for cubic system 用X-ray 的衍射可以测量晶体中的面间距,2d ·sin θ = n ·λ。 d -晶体的面间距,θ-衍射角,n -衍射级数,λ-X-ray 的波长。 对于立方晶系,面间距(d )晶胞参数(a )之间的关系式: 222l k,h,/l k h a d ++= 4.根据晶体中质点内容的不同,晶体可分类成:金属晶体(metallic crystals )、离子晶体(ionic crystals)、原子晶体(atomic crystals)、分子晶体(molecular crystals)、混合晶体(mixture crystals) 二、金属键与金属晶体(Metallic Bond and Metallic Crystals ) 1.金属键理论(Metallic bond ) (1) 改性的共价键理论 (2) 能带理论(band theory )(以分子轨道理论为基础) (a) 能带理论的基本要点 (i)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把整个金属晶体看作一个大分子,把金属 中能级相同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原子轨道重叠)起来,成为整个金属晶体共有的若干分子 轨道,合称为能带(energy band),即金属晶体中的n 个原子中的每一种能量相等的原子轨道重叠所形成的n 个分子轨道,称为一个 能带; Fig. 8.15 Bands of molecular orbitals in a metal crystal. Fig 8.14 Arrangement of atoms in a lithium crystal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建筑助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由于地壳中存在有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上部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就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我们把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构造带,可以纵横数千公里,小的则如前边讲过的岩石的片理等。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永久变形和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踪迹,因而它们在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上,都存在有密切的内部联系。 本节着重就一些简单的和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进行讨论。 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未经构造变动 的沉积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 状是水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 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 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 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单斜构造原来水平的岩 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 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 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图 1-11)。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 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 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 起。

(一)岩层产状 产状定义: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称为岩层产状。 产状三要素:岩层层面的走向、倾 向和倾角(图1-12)。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 方位角,称为岩层的走向。岩层的走向 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 倾向: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 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方 位角,称为岩层的倾向。岩层的倾向, 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 角,称为岩层的倾角。岩层的倾角表示 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 用岩层产状的三个要素,能表达经过构造变动后的构造形态在空间的位置。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 目录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2) 1.结构体的类型 (2) 2.岩体结构特征 (2) 3、组成 (3) 4、结构面 (3) 5、结构体 (4) 6、类型 (4) , 7、力学效应 (5)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6) * !

]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的类型 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 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 * 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 块度描述巨型块体大型块体中型块体小型块体 - 碎块体 体积裂隙数 Jv(裂隙数/m3) <11~33~1010~30>30 2.岩体结构特征 { 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它们的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和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晶体结构的分类与解析

第十章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1)按照化学组成中原子的种类及数目分类。如单质晶体、二元化合物晶体、多元化合物晶体等。这种分类方法的缺点是:①一些形式上相同,但对称性和其它性质都截然不同的化合物常被归为一类。例如NaCl、NiAs的晶体结构是不同的。②一些同型结构的晶体又会被归为不同的类型,如LiFeO2和NaCl(晶体结构基元排列方式相同,且具有相同的空间群,为同型结构)。 (2)根据晶体结构中化学键的类型分类,如离子键型、共价键型、金属键型等。这种分类的不足在于:①许多晶体是多键型的,归类存在困难。如石墨层内为共价键,层间为分子键。②不同化学键的晶体可以是同一结构型,NaCl、TaC均为AX型晶体,但是前者为离子键,后者为金属键。 (3)根据晶胞的形状、大小和晶体生长习性间的相互关系,将晶体结构分为等向型、层型和链型三种主要类型,而这三种类型又以等大球的六方和立方最紧密堆积为基础。 下面的介绍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一节元素单质的晶体结构 单质的晶体结构可以分为金属单质、惰性气体和非金属单质三类。 一、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0多种金属元素。典型的金属单质晶体,其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为金属键,由于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配位数高,密度也大,故可把典型的金属单质晶体结构看成是由等大球紧密堆积而成。按堆积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A1型:为立方最紧密堆积; A2型:为立方体心紧密堆积; A3型:为六方最紧密堆积。它们的典型实例如下: ⒈铜的晶体结构 属A1型,铜原子成立方最紧密堆积,格子类型为立方面心格子。空间群为Fm3m, 晶胞参数a o=0.3608nm,原子配位数CN=12,单位晶胞中原子的数目Z=4, 163

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完善)

3-1、晶体的常识 一、晶体和非晶体 1、概述——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物质是固体,固体分为和两大类。 2、对比——

* 自范性——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本质上,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 晶体不因颗粒大小而改变,许多固体粉末用肉眼看不到规则的晶体外形,但在显微镜下仍可看到。 *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熔融态物质凝固速率过

快常得到粉末或没有规则外形的块状物。 * 各向异性——晶体的许多物理性质如强度、热导性和光导性等存在各向异性即在各个方向上的性质是不同的 二、晶胞 1、定义——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特征—— (1)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体,同种晶体所有的晶胞大小形状及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和几何排列完全相同。 (2)整个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1> 所谓“无隙”是指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2> 所谓“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3、确定晶胞所含粒子数和晶体的化学式——均摊法分析晶胞与粒子数值的关系 (1)处于内部的粒子,属于晶胞,有几个算几个均属于某一晶胞。 (2)处于面上的粒子,同时为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晶胞。 (3)处于90度棱上的粒子,同时为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晶胞。

(4)处于90度顶点的粒子,同时为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晶胞;处于60度垂面顶点的粒子,同时为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晶胞;处于120度垂面顶点的粒子,同时为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晶胞。 4、例举 三、分类 晶体根据组成粒子和粒子之间的作用分为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四种类型。 3-2、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一、分子晶体 1、定义——只含分子的晶体。 2、组成粒子——。 3、存在作用——组成粒子间的作用为(),多原子分子内部原子间的作用为。 * 分子晶体中定含有分子间作用力,定含有共价键。 * 分子间作用力于化学键。 4、物理性质 (1)熔沸点与硬度——融化和变形只需要克服,所以熔沸点、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精品

目录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结构体的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岩体结构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结构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构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力学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字】方法、条件、空间、问题、研究问题、整体、良好、提出、研究、措施、规律、位置、稳定、要素、工程、倾向、能力、方式、作用、规模、结构、水平、关系、分析、形成、取决于、方向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的类型 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 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

固体物理学基础概念

第一章晶体结构 晶体-----内部组成粒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在微观上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 晶体的通性------所有晶体具有的共通性质,如自限性、最小内能性、锐熔性、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对称性、解理性等。 单晶体和多晶体-----单晶体的内部粒子的周期性排列贯彻始终;多晶体由许多小单晶无规堆砌而成。 基元、格点和空间点阵------基元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格点是基元的代表点,空间点阵是晶体结构中等同点(格点)的集合,其类型代表等同点的排列方式。原胞、WS原胞-----在晶体结构中只考虑周期性时所选取的最小重复单元称为原胞;WS原胞即Wigner-Seitz原胞,是一种对称性原胞。 晶胞-----在晶体结构中不仅考虑周期性,同时能反映晶体对称性时所选取的最小重复单元称为晶胞。 原胞基矢和轴矢----原胞基矢是原胞中相交于一点的三个独立方向的最小重复矢量;晶胞基矢是晶胞中相交于一点的三个独立方向的最小重复矢量,通常以晶胞基矢构成晶体坐标系。 布喇菲格子(单式格子)和复式格子------晶体结构中全同原子构成的晶格称为布喇菲格子或单式格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的晶格称为复式格子。简单格子和复杂格子(有心化格子)------一个晶胞只含一个格点则称为简单格子,此时格点位于晶胞的八个顶角处;晶胞中含不只一个格点时称为复杂格子,其格点除了位于晶胞的八个顶角处外,还可以位于晶胞的体心(体心格子)、一对面的中心(底心格子)和所有面的中心(面心格子)。 密堆积和配位数-----晶体组成原子视为等径原子时所采取的最紧密堆积方式称为密堆积,晶体中只有六角密积与立方密积两种密堆积方式。晶体中每个原子周围的最近邻原子数称为配位数。由于晶格周期性限制,晶体中的配位数只能取:12,8,6、4、3(二维)和2(一维)。 晶列、晶向(指数)和等效晶列-----晶列是晶体结构中包括无数格点的直线,

第二章 晶体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晶体的基本概念 z第一节晶体的基本性质 z第二节空间点阵 z第三节整数定律及晶面指数 z第四节晶体投影

晶体研究的早期成就 1690年惠更斯提出:晶体中质点的有序排列导致晶体具有某种多面体外形。 1812年浩羽(R.J.Hauy)提出:晶体是由具有多面体外形的“分子” 成的。 1669年,丹麦人斯登诺(Steno,N.1638-1686),1783年法国矿物学家爱斯尔(DeI Isle,R.1736-1790)分别在观测各种矿物晶体时发现了晶体的第一个定律──晶面夹角守恒定律。

晶体的对称原理 在1805-1809年间,德国学者魏斯(Weiss,C.S.1780-1856开始研究晶体外形的对称性 1830年德国人赫塞尔(Hessel,J.F.Ch.1796-1872),1867年俄国人加多林分别独立地推导出,晶体外形对称元素的一切可能组合方式(也就是晶体宏观对称类型)共有32种(称为32种点群) 19世纪40年代,德国人弗兰根海姆(Frankenheim,M.L.1801-1869)和法国人布拉维(Bravais,A.1811-1863)发展前人的工作,奠定了晶体结构空间点阵理论(即空间格子理论)的基础。弗兰根海姆首次提出晶体内部结构应以点为单位,这些点在三度空间周期性的重复排列。他于1842年推出了15种可能的空间点阵 形式。 布拉维明确地提出了空间格子理论。认为晶体内物质微粒的质心分布在空间格子的平行六面体单位的顶角、面心或体心上,从而它们在三度空间作周期性的重复排列。他于1848年指出,弗兰根海姆的15种空间点阵形式中有两种实质上是相同的,确定了空间点阵的14种形式

晶体的常识(晶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晶胞)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张霞 教学设想 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本教案选择《晶胞》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题,试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建构起晶胞的概念,通过动手制作晶胞模型并把自己制作的晶胞模型拼凑成晶体模型,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体会由晶胞“无隙并置”构成晶体的过程。 2.通过自学讨论,掌握不同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构抽象的空间结构。 2.知道研究晶体结构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进一步形成求真务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若干晶体和晶胞,组织学生讨论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动手制作晶胞模型,引导学生建立以晶胞为基本结构研究晶体的思想,结合课本图3-7铜晶胞,展示实物模型,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一个晶胞里只含4个铜原子?学生自学、讨论并归纳出立方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设置问题:如果为三棱柱晶胞或者六棱柱晶胞,又该如何计算?举一反三,巩固了学生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计算。最后利用课本学与问与课后习题3,进行训练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