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孔融(153-208)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

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建安文学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集体备课稿纸 2015 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研讨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研讨人员: 主备人:曾朝霞审核人:参与修改完善人员: 课题:建安文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建安文学的基本文学常识。 2.以“三曹”代表性诗歌为例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3.以其中一或两首诗为例进行诵读并鉴赏。 4.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毫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 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 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临漳县 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他们在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并掀起了我国诗 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个时代颇具特点的文学。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建安文学的定义及代表作家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 植)和“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而 以“三曹”为核心。 2、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 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 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三、以“三曹”诗歌为例,感受建安文学的特点 (一)曹操及其《蒿里行》 个性化设计:

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人,孔子二十世孙。孔宙之子,孔褒之弟。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好学博闻而秉性刚直,是汉末的名士,“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刘桢、应玚)之一。 孔融被何进荐举为侍御史。董卓专权,孔融为北海(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相。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少府。后因不满曹操行事,不时加以攻击、嘲讽,终遭杀害。 孔融长于散文,语言锋利,文气刚健,时杂嘲戏。 曹丕曾称其文辞:“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孔融散文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 东汉末期,“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孔融因此名声大噪。州郡几次辟举他为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段时间的文学,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刚健:(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 遒劲:雄健,刚劲有力。 风骨: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有个性、有力量的格调。 慷慨:情绪激昂。 影响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他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唯才是举;对文士礼遇有加,与文士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 他的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 1、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 如《蒿里行》中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和博大的胸怀的 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3、表现对贤才的渴慕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建安七子 中国汉末建安年间

建安七子中国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中以王粲成就最高,其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如《七哀诗》《登楼赋》。其他作家,如孔融长于奏议,体气高妙,词采飞扬,代表作有《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阮瑀以书檄闻名,代表作分别有《移豫州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等。刘桢在当时诗名甚高,时人并称曹(植)刘(桢)。代表作《赠从弟》。七子的诗歌以五言为主,创作上各有特色,但也具有一些共同的风格:内容上深刻地反映时代的乱离,艺术表现上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后人因其创作风格集中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称之为建安风骨。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虽然他们在当时地位比较低下,但在唐诗的开创时期,却都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廷诗的狭小范围,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诸如羁旅行役,言怀赠别,边塞关山,山川景物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同时他们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昂扬进取与抑郁不平的情感,并在诗歌的体式与格律形式上有所探索,从而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文体改革运动。所谓“古文”指的是上继先秦两汉时期的散体文字。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他们倡导文以明道,使用自由的句式来抒写。经过这一代作家的努力,古文终于战胜骈文,恢复了它的历史地位,为以后散文的发展开创了新的传统。 永明体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亦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眺、王融三人。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白诗派所谓元白诗派,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

陈姓的名人历史上有谁

陈姓的名人历史上有谁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

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电影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

第三节 建安七子乐府诗

第三节建安七子乐府诗 一、王粲的乐府诗: 《七哀》(《怨诗行》) 其一“西京乱无象” 此为身处离乱而思治之作。首两句交代其时背景。“乱无象”,是对局势混乱、民不聊生的高度概括,而其形成则是因“豺虎"遘患所致,这正是“复弃中国去”之由。王粲本从洛阳流离长安,今又要赴荆,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僻远之地,特加拈出,以示此番“委身”,情非得意,故亲友追攀,悲伤至极。“出门”以下,具体写“乱无象”,“无所见”,正是为了突出下句“白骨蔽平原”。其时乱军“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三国志·董卓传》),此为兵祸;关中饥荒,民众饿死无数,“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卫觊传》),此为天灾。累累白骨遍地,正是兵祸天灾造成的惨景,堪称实录。至此,诗人笔锋一转,插入一饥妇弃子悲剧。吴淇评:“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它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末四句归结到思治。“霸陵者,汉文之所葬也;长安者,汉文之故都也。使在长安者犹汉文也,岂有白骨蔽野、母子不相顾之事,而己亦何至舍弃中国而去哉!故《下泉》伤天下之无主,盖有今日之乱罪累上之意。”(同上)方东树评此诗日:“沉痛悲凉,寄哀

终古。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昭昧詹言》) 其(三)边城使心悲 边城使心悲①,昔吾亲更之②。冰雪截肌肤③,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④?登城望亭燧⑨,翩翩飞戍旗⑥。行者不顾反⑦,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⑧,哭泣无已时⑨。天下尽乐土⑩,何为久留兹?蓼(liǎo)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注释】 ①边城,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年)王粲随曹操西征张鲁,五月至金城,十二月自南郑还。所言"边城",可能即指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南)。 ②更,经历。《玉篇》:“更,历也。” ③截,断。此处有“割”、“刺”之意。 ④迟,与“治”同,料理。一说,迟与“夷”通,犹“蕹”,除草。颜师古《匡谬正俗》:“迟,即夷也。古者迟、夷通用。” ⑤亭燧,古代筑于边塞的烽火亭。遇有敌情即报警。白天举烟日燧,夜间举火日烽。 ⑥戍旗,驻守边塞军队的旗帜。刘歆《遂初赋》:“望亭燧之瞰瞰兮,飞旗帜之翩翩。”两句即用其意。 ⑦行者,指出征之人。反,同“返”。 ⑧子弟,对后辈青年的统称。此似指当地军中之青壮者。 ⑨已,止。 ⑩乐土,安乐太平之地。《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兹,此,指边城。 蓼虫,生长于水蓼上的一种昆虫。水蓼味苦,但蓼虫不知迁移。《楚辞·七谏》:“蓼虫不知徙乎葵菜。”王逸注:“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终以困苦而癯瘦。”这里喻指边城人民已为艰难的生活折磨得麻木了。谘,询问、商量。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孔融(153-208)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胡笳十八拍是谁的作品

胡笳十八拍是谁的作品 试题: 著名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是谁的作品?() A、左芬 B、蔡琰 c、李清照 D、苏惠 答案:(B)。 相关阅读: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作者生平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蔡琰之父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汉族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贡献甚巨。《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父亲的熏陶下,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的造诣。《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惨。早年其父蔡邕因上书抨击朝政获罪而被流放。遇赦后,由于宦官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担心被陷害,不敢回洛阳。就这样,蔡琰随着父亲亡命江湖十二年。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诛后,蔡邕由于叹息董卓的命运,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杀。兴平年间天下大乱。战乱之中,蔡琰为匈奴所掳,身陷南匈奴,为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年之久,并生有两个小孩。 建安十三年,曹操得知早年的好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琰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这段史实,被后人称为”文姬归汉”。蔡琰归汉后,悲叹自我命运多舛,如今虽然安定,母子却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在这种处境下,蔡琰写下了流传于世的《胡笳十八拍》。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琰之后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时值严冬,蔡琰”蓬首徒行”,登门丞相府向曹操请罪。她言辞清辩而哀楚,当时满堂公卿名士,无不为之动容。曹操说:”我很同情你,但是判决文书已经发出,该如何是好?”蔡琰说:”明公有良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操听了很受感动,派快马把判书追回,免了董祀的死罪。并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蔡琰换上。 之后曹操问蔡琰,”听说夫人家早年藏书甚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来多少?”蔡琰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经过变乱,都已损失,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送去与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琰才情之高。 同时代的丁廙写了篇《蔡伯喈女赋》,其中资料为: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正如赋中最后两句”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所述,蔡琰的晚年相对平和安定。曹丕曾为丁廙这篇赋作《蔡伯喈女赋序》,序中描述简略的提到了文姬归汉,”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祀。” 蔡琰生逢乱世,早年家门不幸,再加上自我一生三嫁,其命运甚为坎坷。

单选积累

慈禧皇太后举行67岁生日庆典之时,哪位宠臣进贡了一辆图利亚汽车?袁世凯 “天宝”是哪位唐朝皇帝在位时期的年号?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 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的是指我国哪个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带”?可可西里《荀子·劝学》中名句“故木受绳则直”的下一句是什么?金就砺则利 杜甫《春晚》中的诗句“白头搔更短”的下一句是什么?浑欲不胜簪 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是历史上哪个朝代?唐朝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在巴黎和会上讨论我国山东省的哪个城市的归属问题?青岛 著有小说《第六病室》、《跳来跳去的女人》的是哪位俄国文学家?契诃夫 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是由哪位印度著名诗人创作的?泰戈尔 “武昌起义”中的“武昌”位于我国哪个省?湖北 于公元前771年逝世,沉迷女色的西周末代君主叫什么名字?周幽王 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江宁织造府”现在在江苏省的哪个城市?南京 “太平洋”这个名字是哪位著名航海家和他率领的团队取的?麦哲伦 哪位美国总统在冷战中开启了“星球大战计划”,病最终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里根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的好望角在最初叫什么角?风暴角 因国土小、古堡多,有“袖珍王国”“千堡之国”的称呼的是哪个国家?卢森堡 “九七国耻”是指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的哪个条约?《辛丑条约》 慈禧太后是哪位清朝皇帝的生母?同治 曹植的《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的下一句是什么?相煎何太急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名句“何以解忧”的下一句是什么?唯有杜康 爱新觉罗·玄烨是哪位清朝皇帝的名字?康熙(清圣祖)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和“汉界”引用了历史上刘邦和谁的典故?项羽 《论法的精神》是哪位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著名思想家代表的作品?孟德斯鸠 文艺复兴时期有“美术三杰”之称的是达芬奇、拉斐尔和谁?米开朗琪罗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是哪里人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是哪里人 根据历史记载,孔融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人才济济,因为汉朝宗室的无能,各地反对势力越来越多,国家处在分裂 的边缘,作为当时建安七子的他名声非常响亮。如果不是在东汉末年,他的成就可能会更大,但是东汉末年的局势却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朝局动荡,之后更是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少的国家。而这个时 候的曹操野心已经显露了出来,而孔融当时的名气很旺盛,经常抨击政治,并且言辞方面 并没有避讳,更是对慕名而来的官员或者其他名流来者不拒,在家中畅谈国事。 如果孔融不是东汉末年的人,可能会受到贤士的待遇,但是偏偏生在这个时期,还遇 到了曹操这样多疑的人,后来,孔融的行为终于惹怒了曹操,一怒之下竟然杀了孔融一家,而孔融的幼子除了留下一句“覆巢之下无完卵”便在历史上被抹去。 所以很多人在问到孔融是哪里人的时候,知道的人无不感叹他生错了时代,如果生在 一个政治开明的时候,他未必不会成为一代贤成,而他的儿子,或许也会成为历史名人被 千古流传,而不是小小年纪就去世。 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 污蔑朝廷。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 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 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 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 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 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曹操听后气个半死。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 不满他。当时孔融的名声很大,天下皆知,曹操只能先忍着,后来郗虑多次挑拨,说是孔 融有二心,曹操趁机处死了孔融。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祢衡,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 东德州这块地方。祢衡性格比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吧,但是才华横溢。 他和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祢衡十五岁的时候拜孔融为师,当时孔融虽然已经年近四十 岁了,不过却与祢衡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们称他们为忘 年之交,意思是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三曹三苏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三曹三苏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入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屈宋】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三曹】 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南朝三谢】 南朝三谢是对南朝三位谢姓名士的称呼,分别是谢灵运,谢惠连,谢朓。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指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中最有成就的是沈约与谢朓。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 【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苏李】 苏李是唐朝文学苏味道和李峤的并称。苏味道是初唐政治家、文学家。九岁能诗文,少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苏味道李峤二人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生命深处的低吟——建安七子与魏晋风骨

生命深处的低吟 ——建安七子与魏晋风骨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现在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这就是历史的吟唱,历史的绝唱,有无畏的风骨,有对生命最深沉的热爱。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普适性的真理:史家不幸诗家兴。也就是说分裂的历史时期,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往往空前繁荣。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混乱时期,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而他族则作为被统治者而同化,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华夏族者而同化,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文学上史称“建安风骨”,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代表人物有三曹与建安七子。国家的

阮籍生平简介

阮籍生平简介 阮籍,字嗣宗。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卒于魏景元四年(263)。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在曹魏时期,官至步兵校尉,担任此职时间最长,所以后世通常称之为“阮步兵”(出自《阮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页第一段) 阮籍生于东汉末年汉献帝统治的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战争频发。但是建安也是在 这一时期。频繁的交战,统一天下的欲望使这个时期的君主广纳贤士,为当时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出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可以说阮籍幸运,但这也是阮籍的不幸。 阮籍的父亲阮瑀因为罹患疫疾,死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21年)。当时的阮籍年仅三岁,与寡母相依为命的童年给阮籍带来的失落感与压抑感融入在阮籍日后的作品中。那阮籍的父亲阮瑀又是谁呢? 阮籍的父亲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曾经做过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事,后为仓曹掾属,在政治上隶属于曹氏集团。 阮籍父亲所属的政治集团以及他父亲给他的出身使他作为士族在文化方面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同时,在政治上也享有一定的特权。也为后来司马昭主动提出与阮籍联姻奠下了伏笔。 士族以积世文儒为贵,如果祖先曾作武将或其他咋也就不算纯粹。大抵东汉末士族制度形成依赖,士族在政治地位上有高低,而且在门

第上世系上矜清浊。晋武帝自称諸生家,就是在政治地位以外,还要争取门第上的清望。司马师娶东汉名儒蔡邕的外孙女羊氏为妻,司马昭娶魏名儒王肃的长女王氏为妻,这都是司马氏通过婚姻来提高门第的一种表现。司马昭给晋武帝聘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女(杨艳)为妻,也是含有同样的意义。华阴杨氏按门第来说,是无与伦比阿纯粹士族(《中国通史简篇》第二册第四章,第367页)。 这种种原因给阮籍的性格和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曹氏和司马氏的对峙令当时的政局动荡,也为后来。阮籍入竹林埋下了一颗种子。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敏相与期。”(《咏怀师》第十五首,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从阮籍少年时所作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年少好学,十分喜爱研究儒家学说。也可以看出他不慕名利,以安贫乐道的古代圣人为榜样。但与此同时少年的阮籍还有另一种形象。 “平生少年时,轻荡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马复来归,返顾望三河。黄金百益尽,自用长裤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咏怀诗》第五首)”从阮籍的文字来看,阮籍作为一个出身十足的子弟,在行为上也有某些放荡有失检点的地方。显而言之阮籍既希望自己能像儒家先哲一样做出一番事业又喜好玩乐爱好弦乐。 阮籍中年时司马集团与曹氏集团的矛盾激化及表面化,政局十分动荡。当时曹氏集团和司马集团都有意拉拢阮籍,但是由于阮籍本身

第3章·春秋·三国

第三章春秋·三国围棋文化 第一节春秋战国弈事 (一)弈与博 围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论语·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上文提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宁子视君不如弈棋,何以免乎? 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偶)……”的记载,可以充分证明围棋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时人称之为“弈”。 博,又称六博,是古代的另外一种棋戏,六白六黑,掷琼(骰子)行棋。其游戏规则历史上没有记载,现已完全失传。大概情形是,‘博’的双方各执6枚棋子,通过掷琼决定棋子在棋盘上的移动路数,可能有点像今天的飞行棋。 在古人的观念中博弈共处,而六博作为游戏在先秦时期远比围棋要普及得多。上至君王,下到百姓,无不染指。其实,这倒不难理解,弈自然要比博精深、难懂得多,因此难以得到普及,就像今天围棋与麻将的关系吧。 (二)初代国手弈秋 《孟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可得。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这一段记述有三层意思:首先,弈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围棋国手;其次,我们做学问,一定要“专心致志”方才可得,不可一心二用;第三,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并非是谁的就比别人低些。当时的知名棋手还有数人,国手弈秋可谓幸运,正是这段记载使他千古留名。 第二节汉代围棋大事纪 (一)“围棋”初现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问道篇》中写道:“围棋击剑,反自眩刑,亦皆自然也。”这是最早“围棋”两字连书的记载,十分恰当地描述了“弈”的基本特征,从此便开始这样称呼围棋了。 (二)《弈旨》为“弈”正名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明帝时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名传后世的《汉书》。鉴于当时“今博行于市,而弈独绝”的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围棋行家的班固,深感有必要从理论上着手,探索、阐述围棋的精蕴,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弈旨》,成为我国现存的有关围棋理论的最早一篇系统性著名论述。 “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 首先,《弈旨》阐述了围棋在制作上合乎大道,存有深意。紧接着指出弈与博的本质区别:“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 提要: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思想和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其风格常常概称为“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感慨动乱的现实,抒写内心的性情,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当时的群体都卷入了汉末战乱和动荡的社会,都经历了考验。其中一个群体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建安七子”。本文旨在总结和比较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他们对建安风骨所作的贡献以及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connotation of“the Jianan Character”is desolate and generous. Jianan qi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iana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even poets’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Jianan literature. Keywords:“Jianan qizi”、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Jianan Character” [2] 正文: 1.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 1. 七子整体文学创作的特点 在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

长坂坡谁救了阿斗 赵云

内容: 大家加智慧吧!顺便提我一下!感谢丛林婴儿!感谢MAGIC樱!!!!A 长坂坡谁救了阿斗?赵云 C 逼得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是谁?马超 曹操出生:155年 曹操一家本姓什么?夏侯 曹操老爸的养父曹腾在朝中任何职:中常侍 曹操在陈留发难,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何字?忠义 曹操作缴文以招天下各路英雄共讨董卓,共有多少镇诸侯相应?十七镇 曹操献刀诛董卓,献的是什么刀?七宝刀 谁首先向曹操提出的屯田?枣袛 曹操手下第一虎将是谁?许褚 被曹操称为“黄须儿”的是谁?曹彰 曹操横槊赋诗时杀的人官拜何职?扬州刺使 曹操赋诗杀谁?刘馥 谁因反对曹操称魏王而触怒曹操忧愤而死?荀攸 曹操派谁说降了关羽?张辽 曹操的《孟德新书》毁于谁的手?曹操 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 赤壁兵败,曹操为谁而哭?郭嘉 曹操大举进攻樊城,最初刘备想携民逃往何处?襄阳 操问:“云长髯有数乎?”以下哪句不是云长回答的话中的:臣髯颇长 死守冀州,至死不降曹的是谁?审配 谁向曹操献二虎竞食之计:荀彧 谁向曹操献十面埋伏:程昱 魏主曹芳字什么?兰卿 曹丕之后的魏帝是?曹睿 魏主曹奂死于何年?太安元年 D 谁偷走了典韦的双戟?胡车儿 谁单骑打退邓艾雄师,保住了乐嘉城?文鸯 邓艾偷度阴平时,姜维正在哪里和钟会对峙?剑阁 下列武将中没有在董承所受衣带诏上写名字的是:吉平 董卓在收买吕布的礼物中不包括以下那个?宝石 天下各路英雄共讨董卓,选谁做盟主?袁绍 是谁向董卓颁诏命其回长安的?李肃 诸侯讨董卓时的广陵太守是谁?张超 F 谁杀斐袁绍:赵云 G 甘宁的字是什么?兴霸 管辂为曹操占卜,预测谁会死?:夏侯渊 关兴在谁手上夺回了青龙偃月刀?潘璋

“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之异及其原因

“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之异及其原因-汉语言文学 “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之异及其原因 王冰琼 摘要: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特别夺目的一章,七子以其流光溢彩的文学作品矗立于世。他们自然有时代的共同特征,但是其相异之处也是很明显的。用比较特别的方式比较一下他们的不同特点,对理解和认识其风格也别有趣味。 关键词:建安七子作品风格相异原因 建安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鼠疫流行的年代里,一方面是社会物质资料极度缺少,而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精神空前高涨。文人借助文学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的强烈渴望共同铸造了建安文学这一辉煌的文学历史。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自有其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毋庸讳言他们各自也呈现出个性特征。 一、“建安七子”作品风格的不同点 (一)以“文体”分孔融与陈琳 孔融善于骈文,陈琳长于章表。 孔融的文章,自古对其夸赞众多。在艺术手法上,一方面是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文采;另一方面是旁征博引,运用更多的理论以及文献来表现出文思泉涌,无限的想象力。在行文上孔融用了很多的对偶、排比句式,有一鼓作气完成全篇的极妙气势。孔融写出来的排偶句式虽然灵活多样,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来四字句和六字句的对偶形式占着相当重要的分量。刘师培《论文杂记》认为魏代之文“或上句用四字、下句用六句,或上句用六字、下句用四字,或上句、下句皆用四字,而上联或与下联成对偶,……已开四六之体”。孔融已

开骈文之路。 陈琳的一生与他的写作文才和他的仕途紧密相关。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中,陈琳四易其主。陈琳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平时又以才士的名号而被众人所熟知,因此可以凭借章表文章为军务以及国家大事而服务。陈琳在袁绍麾下还是从事着文笔工作,因此陈琳的写作内容大多为表,大多是为主人公政治利益服务的,文章带有浓厚的幕僚侍从的色彩。如《为袁绍檄豫州》《为袁绍上汉帝书》《与公孙珊书》等都从不同角度称赞袁绍的武功和仁德。 (二)以“文采”分刘祯和王粲 从语言方面来说,刘祯文笔脱俗,意境高深;王粲辞藻华美,情感把握恰到好处。 刘祯诗今存十几首,以《赠从弟》三首比较著名。这三首诗都是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来写,第一首本体是苹藻,用苹藻比喻正洁的品性;第二首本体是松柏,比喻清高的操守;第三首用凤凰来比喻志向的高远,以此鼓励他的堂弟要做一个正直高洁的人。苹藻、松柏、凤凰都不是平常之物,刘祯抛弃那些常见的事物,而用珍贵的事物另作比喻,突出了其文笔脱俗的特点,而且细读诗文,也能感觉到其中更深层次的意蕴。 王粲《登楼赋》,文章语言用词精准,富有文采。而且第一段话极力描绘异乡风光无限美好,第二段笔锋一转却道出了想要回乡却不得回的哀愁之情。一乐一哀,以乐景称托哀情,更加突出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浓烈。而且对于乐景与哀情的描述都是点到为止,并不过分渲染,反而达到了一种对于情感的抒发把握恰到好处的感觉。 (三)以“文风”分阮瑀和徐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