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安装【中医宝典】到手机>>> 中医名词术语词典总共包括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录了将近3000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基石。第一类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第二类脏象

一、身形脏腑组织

二、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三、体表部位

四、神气精第三类经络、腧穴

一、经络

二、腧穴第四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第五类诊法

一、四诊

二、辨证第六类治则、方药

一、治则

二、外治及其他

三、方药第七类针灸疗法

一、针法

二、灸法第八类内儿科病症

一、时病

二、杂病

三、小儿杂病第九类妇产科病证

一、经带

二、胎产

三、妇女杂病第十类外伤科病症

一、外科病症

二、伤科病症第十一类五官科病证

一、耳鼻喉科病症

二、眼科病症第十二类医史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近期,千华翻译公司翻译了一批中医文献,现将我们搜集的部分有用的资料共享如下: 2007年1O月,世界卫生组织(WH0)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011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egion)。这一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这一标准也将有助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传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然而,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新的国际术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WHO有关官员表示在今后实践中将对此标准不断修改与完善,使术语的翻译能更准确地将中医文化体现出来。现从经络部分就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文化传承进行粗浅探索。 1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经络部分的翻译和文化传承 1.1 十二经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十二经脉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十二经脉的翻译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meridian(LI);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ST);足太阴脾经:spleenmeridia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BL);足少阴。肾经:kidlleymeridia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PC);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GB);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LR)。从上述翻译中可以看到,WH0西太区在翻译这些术语时,主要是由“脏腑名称”+“经脉名”构成。这种方法简便、方便交流,但这样翻译明显有遗漏。如“lung meridian(LU)”的翻译中,看不到“手太阴”的翻译。《灵枢·经脉》中对十二经脉的命名采用“脏/腑+手/足+阴/阳+脉”的形式命名。该命名形式,主要是在继承和保留“手/足+阴/阳+脉”格式的基础上,将脏腑名置于手足阴阳之前,增加了脏腑的元素,体现了经脉理论和脏腑理论的融合。所以,我们看到每一经脉的名称均依据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器的名称和阴阳属性命名。为了准确、毫无遗漏的传递这些术语信息,笔者建议应以“脏或腑+经脉名称+of+手或者足+阴阳”的格式翻译,具体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hand.taiyi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hand.yangming(LI):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foot.yangming(ST);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 ofhand.shaoyin(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meridian ofhand.taiyang(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of foot.taiyang(BL):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foot.shaoyi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hand-jueyin(PC);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hand.shaoyang(SJ);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 offood—shaoyang(GB):足厥阴肝经:livermeridian offood-jueyin(LR)。采用这样的格式英译十二经脉名,能够完整体现中医对十二经脉命名的全部信息。 另外,三焦的英译也与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不合。WHO西太区在《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将“手少阳三焦经”译为“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这里涉及一个很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术语“三焦”的翻译。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既是对人体胸腹部位及其所藏脏腑器官目的划分,又是对人体某些功能系统的概括。三焦分上、中、下三焦,主要

中医专业术语

1. 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 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 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4. 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 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 纯阳之体 “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是指有阳无阴,也不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 腠理 腠(c c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 大鱼际与小鱼际 “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155个中医术语

155个中医术语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中医药名词解释13

中医药名词解释 毒药“毒”有广义和狭义广义之:“毒”是指药物之偏性狭义之“毒”是指药物之毒性故“毒药”一词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后世则以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称为毒药 荆芥本品原名“假苏”又名“姜芥”以气味而得名“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其称荆芥者“姜芥声讹尔”(《唐本草》) 草药指某些药用植物在一般中药书中较少记载的一般医生少用多为地区性民间使用的中药如了哥王一枝黄花等茵陈蒿本品亦称“因陈”以多年生草本而得名因“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本草拾遗》) 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各详本条 荡胃中积聚寒热意为祛除久留胃腑寒热之邪的作用药如滑石《本经》谓之“主身热泄?荡胃中积聚寒热”《伤寒论》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猪苓汤中用滑石就是这一功效的体现 荡涤肠胃用攻下药排除肠胃中宿食积滞之义药如大黄等《本经》曰: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和化食” 相反为药物“七情”之一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不良反

应或使毒性加剧《本草纲目》谓:“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如“十八反”中的药物 相杀为药物“七情”之一指一种药物能减缓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本草纲目》谓:“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如生姜配半夏或南星生姜杀半夏南星的毒又如绿豆能杀巴豆毒等 相使为药物“七情”之一指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的配伍《本草纲目》谓:“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如黄芪与茯苓配伍治脾虚水肿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 相畏为药物“七情”之一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本草纲目》谓:“相畏者受彼之制也”如半夏配生姜半夏之毒被生姜所抑制称半夏畏生姜相须为药物“七情”之一指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本草纲目》谓:“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与黄芪大黄与芒硝等 相恶为药物“七情”之以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本草纲目》谓:“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枳实本品以实入药而的‘‘枳乃木名······实乃其子故曰枳实” 栀子本品原名“卮子”以形而得名“卮酒器也卮子象

中医词汇

中医词汇 A 离经之血abnormal flow of the blood 绝对偏盛absolute predominance 心气充沛abundance of heart qi 痰湿壅肺accumulation of phlegm-dampness in the lung 实热蕴结accumulation of sthenia-heat 行气利水activating qi to excrete water 行气消瘀activating qi to resolve stagnation 针灸疗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cumox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mox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 acu-anesthesia 关节粘连僵硬adhesion and stiffness of joint 午后潮热afternoon tidal fever 减轻疼痛alleviating pain 针刺止痛alleviating pain with acupuncture 寒热往来alternate attacks of chill and fever 阴阳胜复alternative predominance of yin and yang 交替搓揉alternative rubbing and kneading 血枯经闭amenorrhea due to blood exhaustion 经闭发肿amenorrhea with edema 阴胜则阳病an excess of yin leads to deficiency of yang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angle and depth of needling 表情淡漠apathetic facial expressions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applying proper therapeutic measure in line with season, local conditions and individuality 升降出入ascending, descending, coming in and going out 升降沉浮ascending, descending, sinking and floating 心肝血虚asthenia /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iver blood 病症的虚实变化asthenia and sthenia changes of disease 正虚邪实asthenia of healthy qi and sthenia of pathogenic factors 收敛astringency 感受寒邪attacked by pathogenic cold 外感六淫attacked by six climate pathogenic factors 恶寒与恶热aversion to cold and aversion to heat 畏寒喜热aversion to cold and preference for heat B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化脓灸blistering moxibustion 经隧阻滞blockage of meridians 经络阻滞blockage of meridians 腠理闭塞blockage of muscular interstices 血瘀blood stasis 心脉瘀阻blood stasis in the heart vessels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 名词解释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 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①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②常 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厥证的病理转归①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②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③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 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

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参考

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参考 舌诊 舌诊:tongue diagnosis 望舌:inspection of tongue 舌象:tongue manifestation 舌尖:tip of the tongue 舌边:margins of the tongue 舌中;舌心:center of the tongue 舌根;舌本:root of the tongue 舌体;舌质:tongue body 舌色:tongue color 荣枯老嫩:luxuriant/ flourishing, withered, tough and tender 淡白舌:whitish tongue 淡红舌:reddish tongue 红舌:red tongue 青舌:blue tongue 紫舌:purple tongue 青紫色:bluish purple tongue 绛舌:crimson tongue 胖大舌:enlarged tongue 肿胀舌:wollen tongue 瘦薄舌:thin tongue 点刺舌:spotted tongue 芒刺舌:prickly tongue 齿痕舌:teeth-marked tongue 裂纹舌:fissured tongue 光剥舌:peeled tongue 镜面舌:mirror tongue 地图舌:geographical tongue 舌衄:spontaneous bleeding of the tongue 强硬舌:stiff tongue 萎软舌:limp wilting tongue 颤动舌:trembling tongue 歪斜舌:deviated tongue 短缩舌:contracted tongue 吐弄舌:protruded agitated tongue 舌卷:curled tongue 苔色:coating color 苔质:texture of coating 白苔:white coating 白砂苔:white sandy coating

中医学名词解释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对照表

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对照表 治则 principle of treatment 在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 treatment aiming at its pathogenesis 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急则治标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acute condition 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及时救治标病 缓则治本 radical treatment in chronic case 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针对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从本病的病机出发,采取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标本兼治 treating both manifestation and root cause of disease 针对病证出现的标本并重的情况,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治未病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同病异治 treating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methods 表现相同的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病型的各异、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same method 表现不同的病证,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因时制宜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seasonal conditions 考虑到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因地制宜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考虑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因人制宜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ient's individuality 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strengthening vital qi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 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祛邪扶正 eliminating pathogen and strengthening vital qi 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扶正固本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攻补兼施 reinforcement and elimination in combination 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可采用既祛邪又培补,即攻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 orthodox treatment 又称“逆治法”。 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 寒者热之 treating cold syndrome with hot natured drugs 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热者寒之 treating heat syndrome with cold natured drugs 针对热性的病证应使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之 treating deficiency syndrome with tonifying method 又称“虚则补之”。

2020年中医专业术语(课件)

2020年中医专业术语(课件)1。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

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 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感谢聆听 4。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感谢聆听5.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46453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这种认识与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辩证施护:就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就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就是症状,也不就是病名,而就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就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五行学说: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与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与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就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就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专业术语

1、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瞧,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 “辨证”,就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就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就是“施治”的依据;“施治”就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就是病因疗法。

4、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就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与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就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就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与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 “纯阳”就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就是指有阳无阴,也不就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就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腠理 “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大鱼际与小鱼际

中医名词解释集锦

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