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中医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中医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中医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

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

[重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

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

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

3.重点讲解: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

第三章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

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了解:

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3、体质

[重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难点]

1.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

识点;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气的功能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的知识点;

第四章病因病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熟悉:

1、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2、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正邪的概念。

4、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5、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了解:

1、病因的概念。

2、六淫的含义。

3、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

[重点]

1.六淫、七情的致病特点;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难点]

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的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饮食失宜的知识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六淫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邪正盛衰的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的知识点。

第五章四诊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

2.五色主病。

3.舌质、舌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的脉象与主病。熟悉:

1.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

2.望舌形与舌苔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舌与脏腑的关系。

4.望小儿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

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的临床意义。

6.妇科与儿科的问诊特点。

7.按脘腹与手足的临床意义。

8.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

了解:

1.四诊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

2.局部望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排出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闻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问饮食口味、问睡眠、

[重点]

1.舌诊的基本要点。

[难点]

1.诊脉的部位、方法、正常脉象和特征。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四诊内容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舌诊、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

第六章辨证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

2.脏腑辨证中各证的辨证要点;心与小肠辩证中的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及

心血於阻的临床表现;肝与胆辩证中的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脾与胃辩证中的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肺与大肠辩证中的肺气虚、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的临床表现;肾与膀胱辩证中的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

熟悉:

1.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

2,脏腑辨证的概念;心火炽盛、风热犯肺、大肠结热、脾气下陷、胃火炽盛、胃腑气滞、肝风内动、肾气不固、肾虚水犯、肾不纳气、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

了解:

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2.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

[重点]

1.脏腑辨证;

2.八纲辨证。

[难点]

1.脏腑辨证。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临床意义的知识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的知识点;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的知识点;脏腑辨证的概念的知识点;脏腑辨证(各证型病因、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与分析)的知识点;脏腑兼证辨证(重点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临床辨证要点,抓住辨证规律)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变中各常见证的要领、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的知识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的知识点。

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为自学内容。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治病求本、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2.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熟悉:

1. 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种治疗原则。

了解: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重点]

1.调整阴阳;

2.扶正祛邪;

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

[难点]

治病求本。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防治原则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的知识点;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的知识点;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三因制宜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知识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的概念及适应症的知识点。

第八章中药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药的性能、配伍原则、用药禁忌。

2.中药的配伍七情。

3、常用56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熟悉:

1.用药剂量、煎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

1.中药的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2.药物的入药部位及性味归经。

[重点]

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配伍。

[难点]

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理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泻下药、固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麻黄、桂枝、独活、秦艽、柴胡、薄荷、藿香、茵陈、车前子、茯苓、石膏、知母、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芒硝、贝母、半夏、桔梗、杏仁、干姜、附子、陈皮、香附、枳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枸杞、杜仲、五味子、山萸肉、乌梅、天麻、钩藤、龙骨、酸枣仁等药的功效,主治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中药均为自学内容。

第九章方剂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 常用1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

熟悉:

1.方剂的组成变化。

2.常用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

了解:

1.方剂的剂型。

[重点]

1.每类方剂组成意义、配伍特点和主治等,分别予以重点阐述。

[难点]

1.每类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的知识点;

掌握、熟悉的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保和丸、大承气汤、二陈汤、理中丸、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组成、功用、主治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方剂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章针灸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操作、常用进针法、行针手法、腧穴主治规律。

熟悉:

1. 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得气的概念、常用腧穴的主治作用。

了解:

1.腧穴的概念、针刺练习方法、灸法的概念,常用灸法及其适应症。

[重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十四经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难点]

1.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针刺方法(针具、针灸前的准备、毫针刺法、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的知识点;腧穴(概念、分类、主治规律、定位方法)的知识点;常用腧穴(定位、主治、操作)的知识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的知识点。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尺泽、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仓、颊车、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攒竹、承山、太溪、委中、内关、外关、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大椎、百会、水沟、承浆穴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的知识点;灸法(原料、常用灸法、施灸注意事项及其适应症)的知识点。

注:经外奇穴、耳针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一章常见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

熟悉: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

了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

[重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

[难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的知识点。

注:其余疾病为自学内容。

大纲执笔人:冀秀萍

大纲校对人:马骋宇

大纲审定人:赵联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五行学说 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单选 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何曰润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生长 B.生化 C.承载 D.受纳 E.稼穑 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 A.从革 B.寒凉 C.沉降 D.隶杀 E.收敛 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毛 C.五志之恐 D.五化之绞 E.五色之白 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比较 B.演绎 C.模拟 D.试探 E.反证法 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A.ホ为水之于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孑 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 A.金为木之所不胜 B.水为土之所不胜 C.木为水之所不胜 D.火为水之所胜 E.木为金之所胜 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 A.木旺乘土 B.土壅木郁 C.木不疏土 D.木能克土 E.抑木扶土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A.”客色”胜”主色” B.色脉相符 C.”主色”胜”客色” D.生色之脉 E.以上都不是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完整word版)教育机构实习日记

教育机构实习日记 篇一:教育机构实习日记 实习日记 3月5日星期一天气:晴 今天是我实习的第一天,早上醒的特别早,也有些兴奋,因为很早以前就盼着这么一天。公司八点上班,我七点半就到了。我所实习的公司在江南水都,全名是尚学教育机构。我任职于数学老师。带着些几许敬畏和几缕不安,我踏进了总公司二楼的办公室(教育部)。跟部门经理(李经理)和各位同事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看经理给我的相关数学的课件。 第一天上班,感觉蛮轻松的,所做的事情就是熟悉教育里的一些工作章程,教育人员的一些职责,整理一些存档的相关客户设计图,大致上熟悉教学的理念。

3月6日星期二天气:晴 刚走出学校,踏上了工作岗位,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然而新鲜过后却感到非常困惑——公司里要用的东西学校里都没有学过。发现有很多东西自己都不会,甚至都没有接触过。面对太多的疑问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我是否能够胜任这里的工作,会不会因为太多东西不懂而受到别人的嘲讽”。内心充满了矛盾,然而事实证明我多虑了,这里有和蔼的领导和友好的同事,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在最初的一个周里通过和同事们的交流我获得最多的是鼓励和信任,使自己逐渐有了信心和勇气,能够勇敢的去面对任何挑战。相信自己,我能行的! 3月7日星期三天气:晴 经过了差不多三天的适应期后,我慢慢的熟悉了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运作流程,更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内容。接下来的时间便开始为正式投入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准备,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书、

向同事请教等等多种途径在一个周的时间内我补充了大量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然而等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后发现自己要准备的东西还远远不够。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我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增强我今后的竞争力,为我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 3月8日星期四天气:晴 这是进入公司的第四天,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激动和盲目到现在能够主动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各项工作进程,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很多新的知识和一些处世的道理。走到了工作岗位,走向了纷杂的社会,好比是从一所大学迈进了另外一所更大的大学。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一个人的一生好比是一个求学的过程,从一个学校走向另外一个学校,我们只有努力的学习、虚心求教,到最后才能获得一份合格的毕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教学日志的填写模版(学生版

时间:9月8日1—4节课地点:竞秀南楼205 实验项目名称:了解和熟悉物流管理模拟实习软件的知识背景与运用 指导老师:陈云萍 实验目的:了解和熟悉物流管理模拟实习软件的知识背景与运用。 实验内容:按物流管理模拟实习教学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物流业务处理能力。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操作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验要求: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及物流功能,熟悉物流管理模拟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通过学生来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来了解和熟悉实际的当中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区分,我们设定了四个公司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 实验记录:老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具体内容,学生认真学习和做笔记。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根据自己每次实验的情况进行填写,如果没有就填无。

时间:9月8日5—8节课地点:竞秀南楼205 实验项目名称:注册公司并模拟总经理角色 9月15日1—4节课模拟调度中心角色实验 9月15日5—8节课模拟仓库中心角色实验 9月15日9—12节课模拟运输中心角色实验 9月29日1—8节课老师重新分配角色,进行竞争性模拟实验。(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去写) 9月29日9—12节课讨论和实验日志的填写及实验总结的提交 实验目的:学生在老师的角色安排下,注册物流公司并开始进入模拟总经理的角色。 实验内容:熟悉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运作中,总经理角色是以物流公司决策者的身份存在及工作的。 实验要求:总经理在系统中负责物流所需的相关设备的购买,相关人员的工作安排,操作需要运输的单据与企业建立合同关系,其他角色需使用到的设备与人员的都直接来自总经理。 实验记录: 1、注册信息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公司详细信息,二是公司总经理帐号信息。注册要求根据教师安排选择对应班级和对应的实验进行注册。注册时物流公司的名称和总经理的帐号不能与其他相同。注册完成后进入角色分配页面添加其他角色的用户帐号:其他三个角色帐号分配完成后即完成物流公司的注册,可以使用注册的帐号进行登陆。 2、系统中总理角色的后台管理共包括订单受理、合同管理、线路管理、报价管理、物流设备管理、客户管理、广告管理以及国际货贷等几大主要模块,通过总经理的的这些功能模块,总经理角色可以快捷有效的处理日常运作中遇到的各类事务。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主讲人:冯春英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属木。其他以此类推。?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实习日志【三篇】【完整版】

教学实习日志【三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复制---- 【范文引语】作者搜集的范文“教学实习日志【三篇】”,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请访问实习报告频道。 教学实习日志【一】 今天太阳很好,心情却不好。 《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本身是很感人的,但我却没能带着孩子们完整的体会到文中的情与内心的感。虽然上午的课我上得很投入,也很享受这种情感的美,但下午孩子们去了一趟三楼上课,就变得很躁动,我讲不下去了,也没心情讲了。我竭力想让自己再次进入文本的情感当中,但却突然觉得自己与文本有了隔阂,一时间之前所有因文本而调动起来的情绪都消失了。虽然当时那种感觉是一瞬间的,但的确让我压抑。我想到,那些不能与文本对话的孩子,他们对文本的感觉也是这样吧,他们是浮于文本的,不能走进去,更没有任何得的情感上的体验与波动,所以他们享受不到语文课堂的快乐。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没有师生双方情感的共同参与是可悲的,没有情感的投入,孩子的心灵是不可能会有所触动的,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不如不上。所以我对孩子们说,我不要讲了。我选择离开了这个根本不适合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室。 邱季玮说:“老师你应该凶一点,不要那么温柔,凶,你懂吗?”凶,我当然懂,但是凶过之后,我自己会觉得难过的,在我心里会留

下不愉快的印记。课上我扔了钱睿的文具盒,我就很难过了,我不喜欢对儿童凶,不想伤害儿童,甚至是排斥,我能接受的只是偶尔必要的严厉。我所追求的学生对我的尊重、敬畏,不是出于外在的凶和惩罚,而是一种情感的维系,因为喜欢、因为不舍、因为享受语文课堂而尊重我,敬畏我,这才是我不懈的追求,更是我选择做一个语文人的快乐所在。 我相信所有的儿童都是善良的,是有自己的情感的,当看到丁金金为我在课堂上急了、哭了,当看到我桌子上一封封悄悄送来的,写着醒目的“给刘老师”的信,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感动,更想着要认认真真的备课,要好好的给孩子们上课。看着稚嫩的笔迹,我在心里说:谢谢孩子们。 我不知道,《番茄太阳》的作者卫宣利跟明明到底相处了多久,但我知道,我跟这个班的孩子相处只有四个月,转眼间已经只剩下了三个月,日子过得很快,快乐的日子、忙碌的日子更是如此。明明给卫宣利留下了一颗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她的心中,温暖着她的心,我希望在我与这批孩子相别之后,他们也能够记住我,甚至长大了,都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刘老师教过我,愉快的说:“我们有着一段属于我们的故事呢。”如果我真能做到这些,那将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事,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了。 与孩子相处是快乐的,心中有了快乐,就不会感到心累了。 晚安,刘双琴,可爱的孩子们,明天见。 教学实习日志【二】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 (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 (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及临床的桥梁及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及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

解方剂及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2)方法能力:有熟练运用以方测证法、以证析方法等分析、应用成方和独立处方治病的能力,以适应临床专业课用方需要,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的需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方剂及治法的关系;全面掌握一级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培养临床用方、组方的能力;难点是方剂组方原则和方剂药物配伍意义分析,重点章节是总论第二章方剂及治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各论的第一~四章(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第六章(温里剂)、第八章(补益剂)、第十二~十四章(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和第十六~十七章(祛湿剂、祛痰剂)。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日志多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日志多篇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很理想。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4、多动脑,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发言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训练口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我希望所有的同学,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欲望。 开发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1、能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极为广泛,也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所学校,都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2、能从自然景观中获取资源: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些语文资源在学生眼里是那样真实,是那样亲切,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

关系。美妙的大自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愉悦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的心变得敏感而美好。 3、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多元化教材观,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的契机,并善于抓住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基本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听、想、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本阶段的学习中,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中,现在可以有机会借助学习日志浅谈一下我本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1112020068)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cience to study resources typ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n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us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arvest,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provide sufficient amount of raw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health care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sess theory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 2、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