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中如何控制氮氧化物生成

燃烧中如何控制氮氧化物生成

燃烧中如何控制氮氧化物生成

焦炉加热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分析解析

焦炉加热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钟英飞 燃气在焦炉立火道燃烧时会产生氮氧化物(NO x ),氮氧化物通常多指NO 和NO 2 的混合物,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造成酸雨,污染环境。上世纪80代中期,发达国家就视其为有害气体,提出了控制排放标准。目前发达国家 控制标准基本上是氮氧化物(废气中O 2 含量折算至5%时),用焦炉煤气加热的 质量浓度以NO x 计不大于500mg/m3,用贫煤气(混合煤气)加热的质量浓度不大于 350mg/m3(170ppm)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焦炉排放氮氧化物的危害也日益重视,并准备制订排放控制标准。本文将对氮氧化物在焦炉燃烧过程中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措施进行论述。研究表明,在燃烧生成的NO x 中,NO占95%, NO 2 为5%左右,在 大气中NO缓慢转化为NO 2,故在探讨NO x 形成机理时,主要研究NO的形成机理。 焦炉燃烧过程中生成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有3种类型:一是温度热力型NO;二是碳氢燃料快速型NO;三是含N组分燃料型NO。也有资料将前两种合称温度型NO。 1 温度热力型NO形成机理及控制 燃烧过程中,空气带入的氮被氧化为NO N 2+O 2 = 2NO NO的生成由如下一组链式反应来说明,其中原子氧主要来源于高温下O 2 的离解: O+N 2 = NO+N N+O 2 = NO+O 由于原子氧和氮分子反应,需要很大的活化能,所以在燃料燃烧前和燃烧火焰中不会生成大量的NO,只有在燃烧火焰的下游高温区(从理论上说,只有火焰的下游才积聚了全部的热焓而使该处温度最高,燃烧火焰前部与中部都不 是高温区),才能发生O 2 的离解,也才能生成NO。

氮氧化物相关知识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氮 (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四氧化二氮(N2O4)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均极不稳定,遇光、湿或热变成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又变为二氧化氮。 造成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因此,环境学中的氮氧化物一般就指这两者的总称。氮氧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硝酸是酸雨的成因之一;它与其他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光化学烟雾污染。 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增长,造成了氮沉降量的增加。根据酸雨监测数据,降水中NO3-与SO42-当量浓度比值1999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NO3-与SO42-当量浓度比值增大,表明氮氧化物对酸性降水的贡献在增大,我国酸雨正在由硫酸型酸雨向硫酸/硝酸复合型过渡。同时,氮沉降产生更多的硝酸根和氮的氧化物,使土壤酸化,使水酸化和富营养化。1 U' P4 [& v. |! z. v7 c4 @ 氮氧化物的持续增加,还会加速细微颗粒物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氮氧化物是光化学污染的前体物之一。在阳光照射下,NO2和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由一连串的光化学反应生成O3和甲醛、乙醛等多种二次污染物,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

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我国一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和机动车保有量大的城市,已经发现发生光化学污染的趋势,尤其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监测到了光化学污染的发生。 因此,减少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对于保护生态、保持人们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而减排氮氧化物就是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二氧化硫的硫主要来自燃料,而氮氧化物的氮来源是燃料和空气,既与燃烧温度有关,也与混合气体在高温区停留的时间有关。烟气中氮氧化物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准确测算不容易。随着燃料使用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氮氧化物也会随之增加。据测算,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年增长率为5%~8%。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氮氧化物减排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持续增长。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3540万吨,势必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而减少氮氧化物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总量控制。 测定尾气中NO、NO2、N2O、N2O4,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分别怎样做?用色谱做有啥优点和不足? 如果是硝酸合成中的尾气,最好采用红外气体分析,并且将氮氧化物转化成红外可以检测的形式。另外可以用激光分析法,可能也需要对气体进行适当的转化才好测定。采用色谱法,可能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及分离条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过程。如果是测定总氮氧化物,则可以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有机物化学方程式

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的燃烧通式: 烃:CxHy+(x+y/4)O2→xCO2+y/2H2O 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x+y/4-z/2)O2 ? xCO2+y/2H2O 规律1:耗氧量大小的比较 (1)等质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及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决定于y/x的比值大小。比 值越大,耗氧 越多。相同质量的有机物中,烷烃中CH 4耗氧量最大;炔烃中,以C 2 H 2 耗氧量最少;苯及其同系 物中以C 6H 6 的耗氧量最少;具有相同最简式的不同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相等。 (2)等质量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相等,燃烧产物相同,比例亦相同。等物质 的量的各种有机物(只含C、H、O)完全燃烧时,分子式中相差若干个“CO 2”部分或“H 2 O”部分, 其耗氧量相等。 (3)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及其含氧衍生物(CxHyOz)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取决于x+y/4-z/2,其值越 大,耗氧量越多。 (4)等物质的量的不饱和烃与该烃和水加成的产物(如乙烯与乙醇、乙炔与乙醛等)或加成产物的同分异 构完全燃烧,耗氧量相等。即每增加一个氧原子便内耗两个氢原子。 规律2:气态烃(CxHy)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反应前后温度不变且高于100℃): 若y=4,V总不变;(有CH4、C2H4、C3H4、C4H4) 若y<4,V总减小,压强减小;(只有乙炔) 若y>4,V总增大,压强增大。 有机分子结构的确定: 物理方法: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或官能团 核磁共振仪→核磁共振仪氢谱确定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数及个数比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

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

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 姓名:贺佳萌 学号:1505110107 专业班级:应化1101 指导老师:曾冬铭

氮氧化物的来源 天然(5×108t/a): 自然界细菌分解土壤和海 洋中有机物而生成 人类活动( 5×107t/a ): 1.工业污染 ?主要是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石油化工企业)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它主要包括二部分: ?一是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泄漏的气体污染物,如化工厂及煤制气厂; ?二是在工业生产用的各种锅炉、窑炉排放的污染物; 2.生活污染 主要是指城镇居民、机关和服务性行业,因做饭、取暖、沐浴等生活需 要,燃烧矿物质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质,是大气污 染的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 3.交通污染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运动过程中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 ?二是在原料运输过程中.由于某些原料的泄漏及直接向空排放而造成的污染 氮氧化物的危害 1.腐蚀作用 氮氧化物遇到水或水蒸气后能生成一种酸性物质,对绝大多数金属和有机物均产生腐蚀性破坏。它还会灼伤人和其它活体组织,使活体组织中的水份遭到破坏,产生腐蚀性化学变化。 2.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它们和血液中的血色素结合,使血液缺氧,引起中枢神经麻痹。吸入气管中会产生硝酸,破坏血液中血红蛋白,降低血液输氧能力,造成严重缺氧。而且据研究发现,在二氧化氮污染区内,人的呼吸机能下降,尤其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可引起咳嗽和咽喉痛,如果再加上二氧化硫的影响,会加重支气管炎、哮喘病和肺气肿,这使得呼吸器官发病率增高。与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会生成一种有毒的气体叫光化学烟雾。这些光化学烟雾,能使人的眼睛红痛,视力减弱,呼吸紧张,头痛,胸痛,全身麻痹,肺水肿,甚至死亡 3.对植物的危害 一氧化氮不会引起植物叶片斑害,但能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植物叶片气孔吸收溶解二氧化氮,就会造成叶脉坏死,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产量。如长期处于2—3ppm的高浓度下,就会使植物产生急性受害 4.对环境的污染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4化学与社会发展考点20燃烧与燃料2燃料和能源甲烷(无答案)

考点20 燃烧与燃料 (18仙桃)20.充分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上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但产生SO2的量却相差较大 B.煤、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的CO2和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18长春)6.有关甲烷(CH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相对分子质量是16g C.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4 D.碳元素比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 (8黄冈)25、一定质量的甲烷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甲烷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CO、CO2和H2O,且总质量为20.8g,其中H2O的质量为10.8g,则CO2的质量为 A.5.6g B.8.8g C.4.4g D.4.8g (18安顺)3、纯净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 + 2O2 CO2 + 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B.X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C.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X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8宁波)8.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氢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18雅安)1.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 是对“X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X气体”是指 A.一氧化碳B.甲烷C.氧气D.氢气 (18哈尔滨)30.(3分)下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丙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甲补充一个氧分子、丙中补充一个水分子 (2)A、B、C、D对应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画出比一个C分子多两个质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18海南)18.天然气不仅可以作燃料,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天然气重整可以得到合成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反应物生成物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不同催化剂可使合成气合成不同的物质。下列物质仅以合成气为原料不 .能.得到的 .可 是(填序号)。 A.甲醛(CH2O) B.甲醇(CH3OH) C.尿素[CO(NH2)2] (18海南)19.现有一份氧元素质量分数为89.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M nO2 充分反应后,得到液体的质量为 90g(不考虑操作过程中液体的损失),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g(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18广东)19.(5分)天然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甲醇。 (1)请把“题19图”中反应物的微观示意图补画齐全。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修正案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修正案MEPC 58/23/Add.1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修正案 (2008年氮氧化物技术规则) 引言 前言 1997年9月26日,《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 73/78)当事国大会以大会决议2通过了《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氮氧化物技术规则》)。《防污公约》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于2005年5月19日生效后,该附则第13条适用的所有船用柴油机都必须符合本规则的规定。2005年7月,环保会第53届会议同意修订《防污公约》附则VI和《氮氧化物技术规则》。2008年10月,环保会第58届会议完成了审议,本《氮氧化物技术规则》(以下简称本规则)就是该过程取得的结果。 作为一般性的背景信息,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氮氧化物的先决条件是氮和氧。这些成分一起构成柴油机吸入空气的99,。在燃烧过程中氧气将被消耗,多余氧气的数量是空气/燃料比的函数,柴油机在此情况下运转。氮在燃烧过程中大多未起反应;但有很小一部分将被氧化形成多种形式的氮氧化物。能够形成的氮氧化物(NO)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其总量主要是火焰或燃烧温X2 度的函数,以及存在于燃料中有机氮(如果存在)数量的函数,氮氧化物的形成还是氮和多余氧气在柴油机燃烧过程中暴露在高温下时间的函数。换句话说,燃烧温度愈高(如高峰值压力、高压缩比、高供油比率等),所形成的氮氧化物总量就越大。通常低速柴油机所形成的氮氧化物量比高速机要大。氮氧化物能引起酸化,形成对流层臭氧,营养富集等不良环境影响,对全球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氮氧化物控制原理及技术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原理及新技术 李俊华,陈亮,常化振,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通讯地址:清华大学环境系,100084,Tel:62771093,email:lijunhua@https://www.doczj.com/doc/5d16170581.html,) 摘要:NOx排放量逐年增加,造成区域酸沉降趋势不断恶化,大气中二次颗粒物臭氧(O3)和微细可吸入颗粒物(PM2.5)居高难下,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质量。本文介绍了我国NOx排放趋势,重点讨论了NOx控制原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基于目前烟气脱硝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脱硝催化剂原材料和制备工艺国产化、针对我国不同煤种研究催化剂适应性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燃煤烟气协同污染控制最新研究方向。 关键词:氮氧化物,燃煤烟气,稀燃汽车,排放,脱硝催化剂,协同控制 1我国NOx排放现状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确保实现SO2减排目标,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实施酸雨和SO2污染防治规划,重点控制高架源的SO2和NOx排放,综合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随着“十一五”期间对电厂实施烟气脱硫效果明显,大气SO2浓度及硫沉降均有所下降。但NOx作为一类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在我国其排放量仍在增加,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同时也不仅会造成空气中NO2浓度的增加、区域酸沉降趋势不断恶化,还会使对流层O3浓度增加,并在空气中形成微细颗粒物(PM),影响大气环境质量[1,2]。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发电结构,使得燃煤成为NOx的最大来源,全国NOx排放量的67%来自煤炭燃烧,其中燃煤电厂是NOx排放的最大分担者。2007年全国NOx排放量为1643.4万吨,工业排放NOx1261.3万吨,其中火电厂排放811万吨,占全国NOx排放量的49.4%,占工业NOx排放的64.3%[3]。今年NOx排放量将达到1800万吨,未来若无控制措施,NOx排放在2020年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NOx排放国,污染将进一步加重,污染进一步加重。我国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将新建燃煤电厂的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控制在450mg/Nm3。对于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和环境容量有限的经济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排放要求,如北京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将NOx排放标准严格到100mg/Nm3。因此针对重点源开展NOx排放控制原理及新技术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固定源烟气NOx排放控制原理及技术

教学资源:甲烷燃烧的产物

【教学资源】 探究甲烷燃烧的产物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果果查阅资料知道: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成份是甲烷水合物(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可表示为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果果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 ③C 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C﹣G装置(部分夹持、固 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⑴装置A、B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酒精灯,②锥形瓶。 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⑵实验过程中观察到C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D、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中红色粉末 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填数字序号)成立。 ⑶实验过程中D装置的作用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⑷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⑸实验过程中C、D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一定要注意通风,防止中毒。 参考答案 ⑴酒精灯;锥形瓶;B;2H2O22H2O+O2↑;化合反应; ⑵三; ⑶检验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

⑷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检验结果。 ⑸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 【反思与交流】一氧化碳(或CO)。 同步训练 1.我国首次在南海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2.2017年,我国海域可燃冰开采取得重大突破。下列有关可燃冰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燃冰是一种纯净物 B.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不易长久保存 C.可燃冰的成功开发利用使“水变油”成为可能 D.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3.我国首次在南海神孤海域试采“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成功。下列关于“可燃冰”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B.“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 C.通常状况下,天然气和水就能结合成“可燃冰“” D.“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能源 4.目前,我国在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物质。可燃冰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 ⑴可燃冰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还必须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写出两种新能源_______________;

对燃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与清除

对燃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与清除 1002班樊森彬 20100241 摘要:燃气燃料燃烧过程中,为了满足环保要求,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氮氧化物的生 成量。当采用高温预热空气时,一方面可使单位燃耗降低,从而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减少;另方面可使局部火焰温度升高而使NOx 生成的燃烧方式,一是采用烟气再循环燃烧法;二是采用两段式燃烧法;或者二者结合起来。本文就针对于燃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生成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控制与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目的。 关键词:燃气燃烧,氮氧化物,环保 正文:1、氮氧化物的性质与危害 氮氧化物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通常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常以N02表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在空气中能迅速变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刺激性,在室温下为红棕色,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氧化性,易溶于水,在阳光作用下能形成NO及03。 在氮氧化物高污染区(空气中氮氧化物质量浓度约在0.20mg/m3)儿童肺功能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均相对较高。国外调查表明,使用煤气家庭患有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儿童比例增加,且儿童肺功能明显降低。氮氧化物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阈质量浓度为0.31~0.62mg/m3。 2、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烟气中的NOx主要是NO,约占90%左右,排入大气后部分再氧化成NO2,故研究NOx的生成机理,主要是研究NO的生成机理。NO的生成形式有燃料型、温度型和快速温度型三种。燃烧过程生成的NO,主要是温度型NO(T—NO),还有一部分快速温度型NO(P—NO),亦称瞬时NO。 T—NO生成机理:T—NO是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高温下生成的,其生成机理是由前苏联科学家Zeldvich于1964年提出的。当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燃烧时,生成NO的主要反应过程如下: N2+O=NO+N N+O2=NO+O⑵ 按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Zeldvich的实验结果,NO的生成速度可以表示为: ⑶ 式中:[NO],[N2],[O2]-NO,N2,O2的浓度(gmol/cm2) t一时间(s) T一反应绝对温度(K) R一通用气体常数(J/gmol.K) 对氧气浓度大,燃料少的预混合火焰,用(3)式计算的NO生成量,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一致。但在小于化学当量比,即燃料过浓时,还存在下述反应:N+OH=NO+H 从(3)式可知,NO生成速度与T、[N2]、[O2]有关,由于燃气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浓度变

NOX形成机理,如何控制NOX浓度

NOX形成机理,如何控制NOX浓度 1、NOx的危害: 氮氧化物(NOx)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质,其产生的途径为燃烧火焰在高温下氮气与氧气的化合,以及燃料中的氮成分在燃烧时氧化而成。氮氧化物的环境危害有二种,在阳光的催化作用下,氮氧化物易与碳氢化物光化反应,造成光雾及臭氧之二次空气污染;此外氮氧化物也易与水气结合成为含有硝酸成分的酸雨。 2、NOx生成机理和特点 2.1 NOx生成机理 在NOx中,一氧化氮约占90%以上,二氧化氮占5%~10%,产生机理一般分为如下3种: (1)热力型NOx,燃烧时,空气中氮在高温下氧化产生,其中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分支连锁反应。其生成机理可用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即 O2+N→2O+N, O+N2→NO+N, N+O2→NO+O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N2+O2→2NO, NO+0.5O2→NO2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当T<1 500 ℃时,NO的生成量很少,而当T>1 500 ℃时,T每增加100 ℃,反应速率增大6~7倍。 (2)快速型NOx,快速型NOx是1971年FENIMORE通过实验发现的。在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在燃料过浓时,在反应区附近会快速生成NOx,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可以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NOx,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 ms,所生成的NOx与炉膛压力的0.5次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关系不大。

(3)燃料型NOx,指燃料中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热分解,继而进一步氧化而生成NOx。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 ℃时就会生成燃料型NOx。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NOx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两部分组成。 2.2 NOx生成特点 在这3种途径中,快速型NOx所占的比例不到5%,在温度低于1300℃时,几乎没有热力型NOx。对常规燃煤锅炉而言,NOx主要通过燃料型生成途径而产生。由NOx的生成机理可以看出,NOx的生成及破坏与以下因素有关:⑴煤的燃烧方式、燃烧工况,其生成量依赖于燃烧温度水平;⑵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份含量等; ⑶炉膛内反应区烟气的气氛,即烟气内氧气,氮气,NO和CHi的含量;⑷燃料及燃烧产物在火焰高温区和炉膛内的停留时间。 3、降低NOx的主要控制技术 降低NOx排放措施分为一级脱氮技术和二级脱氮技术。一级脱氮技术主要是采用低NOx 燃烧器以及通过燃烧优化调整,有效控制NOx的产生,从源头上减少NOx生成量;二级脱氮技术则是利用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已生成NOx的排放,属于烟气脱硝范畴,目前主要有两种成熟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3.1、级脱氮技术 3.1.1、气分级 3.1.1.1、根据NOx的生成机理,燃烧区的氧浓度对各种类型的NOx生成都有很大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α<1,燃烧区处于“缺氧燃烧”状态时,抑制NOx的生成量有明显效果[6]。根据这一原理,将燃料的燃烧过程分阶段完成,把供给燃烧区的空气量减少到全部燃

甲烷实验

甲烷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1、探究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 2、掌握对物质燃烧产物的定性检验方法。 3、熟悉有关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4、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现象产生原因的科学态度。 【知识支持】 1、如何检测可燃性气体的燃烧产物? 2、如何收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 【实验内容】 试剂:甲烷,澄清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用),氯气等。仪器:储气瓶(分别盛有甲烷、氯气),干燥的小烧杯,大试管(带橡胶塞),铁 架台(带铁夹),小试管 实验步骤: 实验1 (1)从盛有甲烷的储气瓶中缓缓放出甲烷气体,在导气管尖嘴处将其点 燃,观察气体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现象。 结论。 (2)检验燃烧产物的操作: 。 现象 。 结论及解释 实验2 将甲烷气体分别通入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实验3 (1)取一支大试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1:4的甲烷和氯气,用橡胶塞塞好管口,放在光亮的地方(不可日光直射,以免引起爆炸)约3分钟,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 结论 。(2)将上述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并取下橡胶塞,观察现象。 现象 。 结论及解释 。 请完成反应方程式。 注意:CH2Cl2 、CHCl3、CCl4是液体。 【问题探究】 1、(1)能否利用CH4和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制取纯净的氯仿?为什么? (2)在此实验中,若将NaCl溶液换成Na2SiO3溶液,有什么现象产生? 2、家庭使用天然气做燃料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CCl4为什么不能燃烧?CO2、SF6等也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原因与CCl4一样吗? 4、同样是液态有机物,四氯化碳和氯仿都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而二氯甲烷却不是,为什么? 。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工业锅炉NOx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目次 1 适用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工业锅炉INDUSTRIAL BOILER (1) 3.2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NO X (1) 3.3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OLOGY (1) 4 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特性 (1) 5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 5.1低氮燃烧技术 (2) 5.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3) 5.3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6) 5.4化学吸收技术 (9) 5.5组合技术 (10) 6 控制技术选用建议 (10) ii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以煤、油和气为燃料,单台出力10~65 t/h的蒸汽锅炉、各种容量的热水锅炉及有机热载体锅炉;各种容量的层燃炉、抛煤机炉。 使用型煤、水煤浆、煤矸石、石油焦、油页岩、生物质成型燃料等的锅炉,参照本指南。 本指南不适用于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燃料的锅炉。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南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南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HJ 462 工业锅炉及炉窑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HJ 562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HJ 563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DB44/765 广东省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工业锅炉industrial boiler 指提供蒸汽或热水以满足生产工艺、动力以及采暖等需要的锅炉。 3.2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NOx 指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工业锅炉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两种。 3.3 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ology 针对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整体上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与某一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得到应用的,适用于不同应用条件的一项或多项改进、可行的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4 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特性 工业锅炉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来自燃料燃烧过程,主要类型包括: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被氧 1

化学必修二 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相关化学方程式

CH4+2O2→点燃→CO2+2H2O(淡蓝色火焰) CH4+Cl2→光照→CH3Cl(g)+HCl (一氯代物) CH3Cl+Cl2→光照→CH2Cl2(l)+HCl(二氯代物) CH2Cl2+Cl2→光照→CHCl3(l)+HCl(三氯代物) CHCl3+Cl2→光照→CCl4(l)+HCl(四氯化碳) CH2=CH2+ 3O2→点燃→2CO2+2H2O(明亮火焰及黑烟) CH2=CH2 + KMnO4 +H2SO4 →CO2+ MnSO4+ K2SO4+ H2O (变无色) CH2=CH2 + Br2→CH2BrCH2Br(二溴乙烯) CH2=CH2+ H2 →催化&加热→CH3CH3 CH2=CH2 + H—Cl →催化&加热→CH3—CH2Cl(氯乙烷) CH2=CH2+ H2O →催化&加热&加压→CH3CH2OH(乙醇)nCH2=CH2→催化→[ CH2-CH2 ] n (聚乙烯) 2C6H6+ 15O2→点燃→12CO2 + 6H2O(明亮带有浓烟的火焰)(C6H6)+HO-NO2→浓硫酸&加热→(C6H5-NO2硝基苯)+H2O C6H6+Br2→FeBr3→(C6H5-Br溴苯)+HBr C6H6+3H2→Ni加热→(C6H12,环乙烷) 2C2H5OH+2Na→2C2H5Na+H2↑ 2C2H5OH+Mg→(C2H5O)2Mg(乙醇镁)+ H2↑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2Cu+O2→加热→2CuO CH3CH2OH + CuO→加热→CH3CHO +Cu +H2O 总式:2CH3CH2OH + O2→Cu→2CH3CHO + 2H2O

氮氧化物的计算方法

氮氧化物的计算方法 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根实际燃烧条件关系密切,所以要准确估算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类比具备可比性同类型项目实测数据;在无实测情况下最好查阅相关书籍或相关研究成果计算方式,根据相关条件选择相近情况公式的计算结果准确率稍高,而且符合导则要求可找到依据出处;切记别拍脑袋。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传统方法 第一种方法: 《环境统计手册》-方品贤中的计算方法(第99和100页)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03]64号)中氮氧化物的计算方法上述方法是一 产生10m3烟气。致的,假设了燃烧1kg煤 GNOx=1.63×B×(N×β+0.000938) 氮氧化物排放量,kg; GNOx— B–消耗的燃煤(油)量,kg; N–燃料中的含氮量,%;《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胡名操和《环境统计手册》-方品贤统计数据一致。取0.85%。 β—燃料中氮的转化率,%。取70% 计算燃烧1t煤产生氮氧化物量为18.64kg。 第二种方法:根据N守恒,计算公式为:G,B×N/14×a×46 其中:G—预测年二氧化氮排放量; N—煤的氮含量(,),取0.85,; a—氮氧化物转化为二氧化氮的效率(%),取70%。

B—燃煤量。 计算燃烧1t煤氮氧化物产生量为19.55 kg。 第三种方法: 按照《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胡名操中相关统计数据,工业锅炉燃烧1t煤产生的氮氧化物为9.08kg(第65页,表2-51);用烟煤作燃料,选锅炉铺撇式加煤产生的氮氧化物为7.5kg(第66页,表2-53);用无烟煤作燃料的锅炉燃烧,选可移动炉蓖产生的氮氧化物产生量为5kg(第67页,表2-57);美国典型的燃烧烟煤小型工业锅炉的氮氧化物7.5kg(第68页,表2-60)。 第四种计算方法: 采用《产排污系数手册》第十册:按燃烧1t煤来计算: 烟煤-层燃炉:2.94kg;285.7mg/m3;(第240页) 锅炉燃烧氮氧化物排放量 燃料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量可用下式核算: GNOx,1.63B(β?n+10,6Vy?CNOx) 式中:GNOx ~燃料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以NO2计)量(kg); ); B ~煤或重油消耗量(kg β ~燃烧氮向燃料型NO的转变率(%),与燃料含氮量n有关。普通燃烧条件下,燃煤层燃炉为25~50%(n?0.4%),燃油锅炉为32~40%,煤粉炉取20~25%; n ~燃料中氮的含量(%); Vy ~燃料生成的烟气量(Nm3,kg); CNOx ~温度型NO浓度(mg,Nm3),通常取70ppm,即93.8mg,Nm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73-2007, 中核定氮氧化物排放量 5.3.5 核定氮氧化物排放量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甲烷的燃烧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甲烷的燃烧 一、单选题 1.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高效、污染小的清洁能源。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烷是一种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 ②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物只有CH 3Cl 和HCl ③0.5molCH 4完全燃烧时消耗1molO 2 ④1molCH 4全部生成CCl 4,消耗2molCl 2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5℃和101kPa 时,乙烷,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径32mL 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Ml,原混合烃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A .12.5% B .25% C .50% D .75% 3.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的产物为CO 、CO 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g ,当其缓慢经过无水CaCl 2时,CaCl 2增重25.2g ,原混合气体中CO 2的质量为( ) A .12.5g B .13.2g C .19.7g D .24.4g 4. 一定量的甲烷恰好与一定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后得到CO 、CO 2和水蒸气共30.4g ,该产物缓缓通过浓硫酸充分吸收后,浓硫酸增重14.4g ,则此甲烷完全燃烧还需要氧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A .1.12L B .2.24L C .3.36L D .4.48L 5.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 A .氯气与氢气反应 B .次氯酸分解 C .甲烷与氯气反应 D .甲烷与氧气反 应 6.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222HI Cl =2HCl I ++ B .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C .2222CH Br Cl CHClBr HCl +????→+一定条件 D .44Zn CuSO =ZnSO Cu ++ 7.鉴别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三种无色气体的方法,是将它们分别( )

氮氧化物的产生无非三个途径:

氮氧化物的产生无非三个途径: 1)热力型NOX:是空气中氮在高温(1 400℃以上)下氧化产生; 2)快速型NOX:是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NOx; 3)燃料型NOX:是燃料中含氮化合物在燃烧中氧化生成的NOx,称为燃料型NOx。 一、在燃用挥发分较高的烟煤时,燃料型NOX含量较多,快速型NOX极少。燃料型NOX是空气中的氧与煤中氮元素热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NOX,燃料中氮并非全部转变为NOX,它存在一个转换率,降低此转换率,控制NOX排放总量,可采取: (1)减少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 (2)控制燃料与空气的前期混合; (3)提高入炉的局部燃料浓度。 二、热力型NOx:是燃烧时空气中的N2和O2在高温下生成的NOX,产生的主要条件是高的燃烧温度使氮分子游离增本化学活性;然后是高的氧浓度,要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可采取: (1)减少燃烧最高温度区域范围; (2)降低锅炉燃烧的峰值温度; (3)降低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和局部氧浓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锅炉燃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低过量空气燃烧 使燃烧过程尽可能在接近理论空气量的条件下进行,随着烟气中过量氧的减少,可以抑制NOX的生成。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降低NOX排放的方法。一般可降低NOX排放15~20%。但如炉内氧浓度过低(3%以下),会增加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引起飞灰含碳量增加,使锅炉燃烧效率下降。因此,在锅炉运行时,应选取最合理的过量空气系数。 以上哪个理论也不粘到佛山工厂的边,因为我们的炉温只有800度,我们烟气的氧含量确实较高,但一直是9~15%,以往没有,现在却就有;即使是鼓风大、烟气氧含量较高引起,但消除这个因素也只能形成25%的下降空间。或许煤有问题。 南海燕京啤酒同样的锅炉烟气氧含量只有8%,炉温有上千度,他们的氮氧化物的浓度也只有100多,看看我们只有找上海四方锅炉厂。 靠我们自己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高科

SO2和NOx控制技术和策略

燃煤SO2、NOx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和减排对策 一、燃煤SO2、NOx污染控制技术概况 在我国现有的火电机组中,燃煤机组约占93%,烧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量原有的和新建的燃煤发电站和大中型燃煤工业锅炉等还是主要采用烟气脱硫等技术及其革新方法,来解决燃煤污染防治问题。 对于我国,减少SO2污染的最经济的方法是:停止燃烧S≥3%的高硫劣质原煤,改用低硫优质煤以及采用燃烧前对原煤洗选,对原煤洗选可脱除原煤所含硫分中约占一半的黄铁矿硫中的40%。它能实用于S≥1%的中、高硫原煤,是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减少的技术措施。另外采用燃烧中的脱硫技术,即家庭和工业锅炉中采用掺有脱硫剂的型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煤粉炉炉内喷钙增湿活化技术。目前在技术管理上有可能大幅度减排SO2的技术还是在燃煤量相对集中的大用户(发电厂等)采用燃烧中和燃烧后的烟气脱硫技术。其中,湿法烟气脱硫可除硫95%以上,但是投资费用约占发电厂总投资的12-15%,日常运行费用也较贵。 与NOx相比,SO2排放控制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好,环境效益大。减小SO2排放的控制措施有洗煤、化学脱硫、煤的气化或液化等燃烧前脱硫,和采用型煤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或炉内喷钙等燃烧中脱硫,以及燃烧后的烟气脱硫。国际上有多种脱硫技术已经工业化,我国业已开展脱硫技术研究多年,特别是电力行业已有一些成功的试点工程。减少NOx排放量可选用控制技术目前在工业上已成功运行的有二类,一类是改进燃烧技术减少燃烧过程NOx的产生量,以采用低氮燃烧技术为宜;另一类是采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净化燃烧尾气。削减单位NOx排放量所需费用高于SO2,其原材料的来源也较困难。 二、减排对策 减排对策包括清洁煤技术、节能、重点行业SO2排放技术以及SO2排放的经济技术政策。 清洁煤技术是指在煤炭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型煤、水煤浆)、转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先进燃烧技术(常压循环流化床、加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高效低污染燃烧器)、烟气精华(除尘、脱氮)等方面的内容。 清洁煤技术可主要分为煤炭加工和煤炭的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煤炭加工包括煤炭洗选、型煤和水煤浆;而煤炭的高效洁净燃烧技术主要指燃煤锅炉的和发电技术,包括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煤气化联合循环和煤炭气化。 循环流化床(CFBC) 是目前国外清洁煤技术中一项成熟的技术,且正在向大型化发展,其煤种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且与采用煤粉炉尾部烟气净化装置进行烟道气脱硫相比,它不仅能脱SO2,而且可减少NOx,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也比较低。国外目前运行、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发电锅炉已达250多台。我国目前循环流化床技术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在建设75吨/时及以下的小型循环流化床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脱硫、除尘、防磨等配套技术还有待完善。 增压流化床发电技术(PFBC) 该技术由于实现了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高于CFBC发电技术。目前瑞典、日本、美国、

浅谈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污染及其治理

浅谈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污染及其治理 摘 要 氮氧化物是只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氧化二氮,一氧化氮,三氧化二氮,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氮氧化物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氮氧化物的来源以及治理氮氧 化物的主要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处理氮氧化物的优点或缺点,并预测未来处理氮氧化物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氮氧化物 产生 危害 治理 天然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来自土壤和海洋中有机物的分解,属于自然界的氮循环过程。人为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也来自生产、使用硝酸的过程,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厂等。据80年代初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氮氧化物,约5300万吨。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损害作用极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形成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和消耗臭氧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危害主要包括: 1.NOx 对人体及动物的致毒作用。NO 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非常强,是氧的数十万倍。一旦NO 进入血液中,就从氧化血红蛋白中将氧驱赶出来,与血红蛋白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长时间暴露在NO 环境中较易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病变。这些毒害作用还会促使早衰、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淋巴组织增生,甚至是肺癌等症状的产生。 2.对植物的损害作用,氮氧化物对植物的毒性较其它大气污染物要弱,一般不会产生急性伤害,而慢性伤害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危害症状表现为在叶脉间或叶缘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水渍斑,逐渐坏死,而后干燥变成白色、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逐步扩展到整个叶片。 3.NOx 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温燃烧生成的NO 排人大气后大部分转化成NO ,遇水生成HNO 3、HNO 2,并随雨水到达地面,形成酸雨或者酸雾。

化学方程式大全

化学方程式大全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2HgO △ 2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H2O2 MnO2 2H2O+ O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电解水:2H2O 通电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 uO △ Cu + H2O 22. 镁还原氧化铜:Mg + CuO △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 25.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3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32.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CaO + CO2↑ 33.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4)一氧化碳的性质: 3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 Cu + CO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