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摘要: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关键词:大肠杆菌病原性应用前景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中的1%。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和K,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水和食品中检出,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数常作为饮水、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

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

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耐酸机制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L-谷氨酰胺通过酶促反应释放氨,使得大肠杆菌获得了耐酸性。

在三种已知的ARs中,AR1的功能机制仍然不清楚。相比之下,AR2和AR3的分子机制得到了更深入地解析。AR2包含有一个氨基酸反向转运蛋白GadC,负责细胞外L-谷氨酸(Glu)与细胞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交换。两个Glu脱羧酶GadA 和GadB将Glu转变为GABA。与AR2相似,AR3也具有两个组件:反向转运蛋白AdiC和精氨酸脱酸酶AdiA。AR2或AR3一次完整的循环可将细胞质中的质子排出至细胞外环境中,由此提高细胞内pH,促进细菌在酸性环境下存活。

全面了解细菌AR对于有效的临床预防及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所有的食物传播性致病菌都必须通过极酸性胃,了解细菌在pH 值为2-3的环境下的生存机制极其重要。当前,研究人员对于这些机

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鉴别了一个新型大肠杆菌耐酸性系统,证实其依赖于谷氨酰胺酶YbaS和氨基酸反向转运蛋白GadC。这种YbaS和GadC可被酸性pH激活,且只在pH值小于等于6.0时才能适当发挥功能。通过吸收L-谷氨酰胺(Gln),大肠杆菌利用YbaS将之转化为L-谷氨酸(Glu),伴随释放气态氨。游离氨中和质子,导致酸性环境下细胞内pH增高。GadC则负责细胞外Gln 与细胞内Glu 交换。通过这一耐酸系统,确保了大肠杆菌在极酸性环境下生存。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〣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〣型分泌系统是指能向真核靶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细菌效应系统。约由20余种蛋白质组成。)

2、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大肠杆菌黏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紧密黏附素;P菌毛;侵袭质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3、外毒素大肠杆菌能产多种的外毒素,包括:志贺毒素〡和〢;耐热肠毒素〡和〢;不耐热肠毒素〡和〢。此外,溶血素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4、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对热

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LT的免疫原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病原体大肠杆菌O157:H7是大肠杆菌的其中一个类型,该种病

菌常见于牛只等温血动物的肠内。这一型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如带血腹泻。

大肠杆菌血清学分型基础(即其抗原)大肠埃希菌主要有三种抗原:O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由重复的多糖单位所组成。该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类抗体(出现早,消失快)。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K抗原分为A,B,L三型。H抗原,位于鞭毛上,加热和用酒精处理,可使H抗原变性或丧失。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与其他肠道菌基本无交叉反应。

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1】将外源DNA或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构建成DNA重组体,转化大肠杆菌后外源蛋白表达定位于胞内,是常见的表达方式。1.直接表达:即非融合蛋白表达。将外源基因插到原核表达载体强启动子和有效sD序列下游,以外源基因mRNA 的AuG为起始翻译,表达产物位于胞内,氨基端和羧基端不含其他蛋白或多肽序列。小

分子蛋白较易表达,产物接近天然蛋白,但易被水解,不稳定。当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特别是表达出大分子蛋白时,则易在胞内形成包涵体。

1.1包涵体的形成及利用包涵体是由蛋白肽链错误折叠形成的不溶于水的非结晶性蛋白聚集体。通常一级结构正确,但其立体结构有误;无生物学活性或活性很低,需变性、复性才可能得到活性蛋白。包涵体的分离方法简单(差别离心、洗涤等),其形成可减轻外源蛋白对宿主的毒害,如果复性成本又较低,可考虑促进包涵体的生成以获取大量表达产物。外源基因在菌体内表达成有天然构象的蛋白,需一系列蛋白因子辅助。包涵体形成可能主要与二类分子数量不足有关,也与蛋白折叠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2】。

1.2蛋白肽链折叠与蛋白因子辅助菌体内有二类分子参与肽链折叠:分子伴侣是高度保守和分布广泛的蛋白,能帮助新生肽链折叠和转运,稳定蛋白质的未折叠状态和中间折叠状态,防止分子内和分子间不合适的相互作用,但不直接参与二级结构的构成。大肠杆菌分子伴侣包括GmEL、GroEs、DaIlK、DallJ、GrpE、GrpE、

HtpG等【2,3】。折叠酶是另一类辅助蛋白,催化与折叠有关的化学反应,包括Dsb(二硫键催化酶)系列、PPIase(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等。DsbA、DsbB等催化大肠

杆菌中二硫键的形成【4】,PPIase催化折叠过程中起限速步骤的顺反式异构反应,使肽链折叠时脯氨酸残基由顺式变为反式【2】。Lee等将GroEs/EL、DaIlK与原胶原酶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或融合表达,以增加辅助蛋白肽链折叠的分子,可以提高后者的折叠效率和可溶蛋白的产量,防止形成包涵体【5】。不同蛋白质成熟途径不同,可能涉及不

同的蛋白因子对蛋白质折叠起作用。随着人们对折叠过程和机制的更深了解,能使更多蛋白实现胞内表达。

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处于生物安全考虑,生物工程用的菌株是在不断筛选后被挑选出的菌株。这些菌株由于失去的细胞壁的重要组分,所以在自然条件下已无法生长。甚至普通的清洁剂都可以轻易地杀灭这类菌株。这样,即便由于操作不慎导致活菌从实验室流出,也不易导致生化危机。此外,生物工程用的菌株基因组都被优化过,使之带有不同基因型(例如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可以更好的用于分子克隆实验

真核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必须有合适的表达载体(Vector),常用载体:pBV220,pET系统

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情况:

大肠杆菌更适合原核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量与单位体积产量是正相相关的,而单位体积产量与细胞浓度和每个细胞平均表达产量呈正相相关.细胞浓度与生长

速率,外源基因拷贝数和表达产物产量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单个细胞的产量又与外源基因拷贝数,基因表达效率,表达产物的稳定性和细胞代谢负荷等因素有关。

例如,科学家们把人的胰岛素基因送到大肠杆菌的细胞里,让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相结合。人的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的细胞里指挥着大肠杆菌生产出了人的胰岛素。并随着它的繁殖,胰岛素基因也一代代的传了下去,后代的大肠杆菌也能生产胰岛素了。这种带上了人工给予的新的遗传性状的细菌,被称为基因工程菌。

对养殖业的影响当前大肠杆菌病给养禽业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其难于治愈、死亡率高、极易复发等临床特点,正困扰着基层广大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那么大肠杆菌病为何如此难于根治呢?通常多考虑的是抗菌素耐药、继发或并发感染、药物靶部位等因素,其实还忽视了一个引起包心包肝、气囊炎、败血症、肠炎及发热等常见临床病症的另一个重要元凶——大肠杆菌死亡溶解释放的内毒素。

内毒素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鸭疫里默氏杆

菌等)细胞壁的成份,是一种脂多糖。内毒素对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宿主发热、毒血症、败血症、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肾炎,甚至休克死亡。由于内毒素只有菌体死亡溶解后才能被释放,因此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疾病时,如果单纯大量应用抗菌素,会使细菌死亡并释放更多的内毒素,使上述症状得不到缓解,甚至出现内毒素性休克,而使死亡增加。因此当前控制细菌病尤其是大肠杆菌病,不但要抑杀细菌,更要清除内毒素,使用清除毒素抑杀细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使用乳酸菌等生物制剂,抑制大肠杆菌繁殖,消除毒素;投饮中药方剂,抑菌加强肝脏肾脏代谢;抗生素加VB、VC等抑菌和加强代谢。

参考文献

1. 钟向阳石歆莹周宏灏《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定位策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基础与临床药理研究所,中国湖南长沙410078)

2. Thomas JG;Ayling A;Baneyx F Molecular chaperones, folding catalysts, and the recovery of activerecombinant proteins from E-coli - To fold or to refold[外文期刊] 1997(03)

3.Wild J;Rosmeissl P;Walter W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6

4.Guilhot C;Jander G EVIDENCE THAT THE PATHWAY OF 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INVOLV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YSTEINES OF DSBB AND DSBA[外文期刊] 1995(21)

5.Lee SC;Olins PO 1992(05)

6.大肠杆菌百度百科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教郁,高维凡,胡彩光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大肠杆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 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谱广,耐药机制复杂,给养鸡业预防和治疗该病带来很大困难。大肠杆茵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的现状以及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正确理解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从而为防治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Drg-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bstract: E.coli is gram-negative bacteria, colibacill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show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resistance spectrum to expand, an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The drug resistant gen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S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 spot. The advances on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 coli resistance are summarized.Thus the trend of the drug-resistance on the E coli resistance can be understood better and the basis for prevent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sistant stains and using drugs reasonablely can be furtherly provided. Keywords: Eescherichia coli; resistance; resistance mechanism 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从发病情况看,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在细菌病引发的疾病中居世界首位。兽医临床上大肠杆菌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一年四季均可致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应用疫苗及抗生素。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但因大肠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仅国内报导就有80余种,应用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防治尚不能满足对该病的防治要求。抗生素在大肠杆菌病预防及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持续及不当使用,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大肠杆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虽然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但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低于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了解大肠杆菌耐药状况,掌握大肠杆菌耐药趋势,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机理,对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各种化学合成药物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不断进入水、土壤、河流、沉积物等各种环境中。使得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给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国内外各地均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并对这些病原菌进行了耐药谱系的检测。梅姝等[1]报道分离得到的长春地区127株鹿源大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结构及其致病机理等进行分析描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大肠杆菌;致病性;危害;预防 The English 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 oli) are usually called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 is found in 1885,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ormal bowel flora, that is part of the pathog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realized some special type of escherichia coli serum of people and animals, especially for the infants and young (birds), often cause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ference, the study. Keywords:escherichia coli;The pathogenicity;Hazards;prevent 一、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1]

pET-32b(+)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说明

pET-32b(+) 编号 载体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VECT5030 pET--‐32b(+) pET32b载体基本信息 别名: pET32b, p et 32b 质粒类型: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 表达水平: 高 克隆方法: 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 载体大小: 5899bp 5' 测序引物: T7或者Trx--‐F 5' 测序引物序列: T7: 5'--‐TAATACGACTCACTATAGGG--‐3'; Trx--‐F: 5' T TCCTCGACGCTAACCTG 3' 载体标签: thioredoxin (N端); H is (中间和C端) 载体抗性: Ampicillin 备注: Production of soluble, active target proteins; N--‐term thrombin cleavage s ite; Nterm e nterokinase c leavage s ite; a,b,c v ary b y M CS 稳定性: 瞬时表达 Transient 组成型: 组成型 Constitutive 病毒/非病毒: 非病毒 pET32b载体质粒图谱和多克隆位点信息

pET32b载体简介 The pET--‐32a--‐c series is designed for cloning and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peptide sequences fused with the 109aa Trx?Tag? thioredoxin protein (1). Cloning sites are available for producing fusion proteins also containing cleavable His?Tag? and S?Tag? sequences for detection and purification. Unique sites are shown on the circle map. Note that t he s equence i s n umbered b y t he p BR322 c onvention, s o t he T7 e xpression r egion i s reversed on the circle map. The cloning/expression region of the coding strand transcribed by T7 RNA polymerase is shown below. The f1 origin is oriented so that infection with helper phage will produce virions containing single--‐stranded DNA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coding strand. Therefore, single--‐stranded sequencing should be performed u sing t he T7 t erminator p rimer . pET32b载体序列 ORIGIN 1 ATCCGGATAT AGTTCCTCCT TTCAGCAAAA AACCCCTCAA GACCCGTTTA GAGGCCCCAA 61 GGGGTTATGC TAGTTATTGC TCAGCGGTGG CAGCAGCCAA CTCAGCTTCC TTTCGGGCTT 121 TGTTAGCAGC CGGATCTCAG TGGTGGTGGT GGTGGTGCTC GAGTGCGGCC GCAAGCTTGT 181 CGACGGAGCT CGAATTCGGA TCCGATATCG CCATGGCCTT GTCGTCGTCG TCGGTACCCA 241 GATCTGGGCT GTCCATGTGC TGGCGTTCGA ATTTAGCAGC AGCGGTTTCT TTCATACCAG 301 AACCGCGTGG CACCAGACCA GAAGAATGAT GATGATGATG GTGCATATGG CCAGAACCAG 361 AACCGGCCAG GTTAGCGTCG AGGAACTCTT TCAACTGACC TTTAGACAGT GCACCCACTT 421 TGGTTGCCGC CACTTCACCG TTTTTGAACA GCAGCAGAGT CGGGATACCA CGGATGCCAT 481 ATTTCGGCGC AGTGCCAGGG TTTTGATCGA TGTTCAGTTT TGCAACGGTC AGTTTGCCCT 541 GATATTCGTC AGCGATTTCA TCCAGAATCG GGGCGATCAT TTTGCACGGA CCGCACCACT 601 CTGCCCAGAA ATCGACGAGG ATCGCCCCGT CCGCTTTGAG TACATCCGTG TCAAAACTGT 661 CGTCAGTCAG GTGAATAATT TTATCGCTCA TATGTATATC TCCTTCTTAA AGTTAAACAA 721 AATTATTTCT AGAGGGGAAT TGTTATCCGC TCACAATTCC CCTATAGTGA GTCGTATTAA 781 TTTCGCGGGA TCGAGATCGA TCTCGATCCT CTACGCCGGA CGCATCGTGG CCGGCATCAC 841 CGGCGCCACA GGTGCGGTTG CTGGCGCCTA TATCGCCGAC ATCACCGATG GGGAAGATCG 901 GGCTCGCCAC TTCGGGCTCA TGAGCGCTTG TTTCGGCGTG GGTATGGTGG CAGGCCCCGT 961 GGCCGGGGGA CTGTTGGGCG CCATCTCCTT GCATGCACCA TTCCTTGCGG CGGCGGTGCT 1021 CAACGGCCTC AACCTACTAC TGGGCTGCTT CCTAATGCAG GAGTCGCATA AGGGAGAGCG 1081 TCGAGATCCC GGACACCATC GAATGGCGCA AAACCTTTCG CGGTATGGCA TGATAGCGCC 1141 CGGAAGAGAG TCAATTCAGG GTGGTGAATG TGAAACCAGT AACGTTATAC GATGTCGCAG 1201 AGTATGCCGG TGTCTCTTAT CAGACCGTTT CCCGCGTGGT GAACCAGGCC AGCCACGTTT 1261 CTGCGAAAAC GCGGGAAAAA GTGGAAGCGG CGATGGCGGA GCTGAATTAC ATTCCCAACC 1321 GCGTGGCACA ACAACTGGCG GGCAAACAGT CGTTGCTGAT TGGCGTTGCC ACCTCCAGTC 1381 TGGCCCTGCA CGCGCCGTCG CAAATTGTCG CGGCGATTAA ATCTCGCGCC GATCAACTGG 1441 GTGCCAGCGT GGTGGTGTCG ATGGTAGAAC GAAGCGGCGT CGAAGCCTGT AAAGCGGCGG 1501 TGCACAATCT TCTCGCGCAA CGCGTCAGTG GGCTGATCAT TAACTATCCG CTGGATGACC 1561 AGGATGCCAT TGCTGTGGAA GCTGCCTGCA CTAATGTTCC GGCGTTATTT CTTGATGTCT 1621 CTGACCAGAC ACCCATCAAC AGTATTATTT TCTCCCATGA AGACGGTACG CGACTGGGCG 1681 TGGAGCATCT GGTCGCATTG GGTCACCAGC AAATCGCGCT GTTAGCGGGC CCATTAAGTT 1741 CTGTCTCGGC GCGTCTGCGT CTGGCTGGCT GGCATAAATA TCTCACTCGC AATCAAATTC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基因工程制药综述 班级:生技132 : 学号: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 大肠杆菌一直是基因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尽管基因工程表达系统已经从大肠杆菌扩大到酵母、昆虫、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并且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真核表达系统, 但是大肠杆菌仍然是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以来, 有关蛋白结构以及功能研究的开展 ,对基因表达的要求更高,这时大肠杆菌往往是表达的第一选择。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及宿主细胞的改造工作。 1 表达载体 1. 1 表达调控 构建有效的表达载体是表达目的基因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蛋白活性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主要组成: 启动子、操纵子、核糖体结合位点、翻译起始区、多克隆位点、终止子、复制起点以及抗性筛选因子等。理想的表达载体要求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可以控制目的基因的表达 ,然而目的基因在宿主体过分表达(选用较强的启动子等)会对宿主造成压力, 引起相关的细胞应答反应, 影响蛋白的活性等。基因组、RNA 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调控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信息[ 1]。现已能从基因和细胞的整体水平来方便地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或合理开发新的载体系统。譬如 Lee 等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法比较了重组载体和空载体被分别转入宿主细胞后蛋白组学的差异,发现两者都产生了大肠杆菌热休克蛋白并引起了 cAMPCRP 调节蛋白的应答, 其中重组子的影响更为强烈;另外, 还发现外源基因的表达使宿主核糖体合成速率、翻译延长因子和折叠酶表达水平、细胞生长率下降 , 而使细胞呼吸活力上升[ 2]。目前应用的表达载体主要问题是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全或无的情况, 通常表达的培养物都是非纯种的细胞群, 其中有一些细胞可以最大限度地被诱导,而另一些细胞在诱导后基因的表达被关闭。分离具有合适强度启动子及翻译速率的载体变种可以优化表达水平,说明启动子的选择对于基因的诱导表达非常重要。 Deborahat 提出在芯片上排列具有不同强度级别启动子的载体进行互补分析, 可能有助于筛选最为适合的启动子[3]。开发非 IPTG 或阿拉伯糖诱导的载体也可以提高基因表达水平, Qing 等利用 cspA 基因的独特性开发了一系列冷休克表达载体pCold, 使目的基因在低温下(<15℃) 诱导表达,提高了产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4]。 1. 2 融合表达载体 除了表达载体的调控性,为了提高蛋白产物的活性以及简化下游纯化的操作等 ,往往在表达载体上插入其它辅助的基因序列与目的基因构成融合蛋白表达。融合信号肽(PelB、Om pA 、MalE、PhoA 等)表达可以使融合蛋白通过经典的 Sec 途径分泌到周质或胞外表达, 有利于形成二硫键以及避免胞质蛋白酶的水解和 N 端甲硫氨酸的延伸。另外,最近开发的双精氨酸转运体系(Tat)可以有效分泌正确折叠的重组蛋白[5]。常见的纯化标签多根据亲和层

侯旭东: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① 侯旭东 居于汉唐统一帝国之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表面看来国家分裂,战乱不已,民生凋敝,是中国历史上黑暗时代,经过研究却不难发现纷乱与萧条背后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碰撞激荡,南方经济长足发展,诸民族密切交融,各种制度承前启后。20世纪以来经过陈寅恪、唐长孺等几代学者的辛勤探索,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不过,几经耕耘之后,学者亦面临资料有限、问题难求的困境,研究一旦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就表明既有的研究思路已接近走到尽头,需要变换角度、拓展思路。兹不揣谫陋,谈谈对近几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观感以及未来走向的点滴思考。 一、研究人员构成的变化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目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队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世代交替。20世纪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学者基本退出研究工作,目前的主力是50、60年代出生,80年代以后毕业的学者。70年代以后出生,2000年前后毕业的年轻学者已开始步入学界,崭露头角。这些学者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接受相对系统的学术训练,观念上较少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视野开阔。但是,完全成长于现代学科教育体制之下,传统文化的修养说不上丰厚,对古代文化隔膜更深,要作到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也更不容易。另一方面,多年来中国历史学教育缺乏系统、周密的思考与安排,学术史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训练与语言工具的训练不足,亦潜在地制约着学者的未来发展。 二、研究的新动向 1、围绕儒家及其礼制的研究 最近几年研究相对集中的领域之一是礼制,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到这一问题。梁满仓自2001年以来发表系列论文,讨论魏晋南北朝礼制上“五礼”制度化的过程、南北方不同特点、军礼的鼓吹、讲武礼以及礼学问题等②。指出魏晋之际源出于《周礼·春官·大宗伯》的“五礼”开始被应用到朝廷制礼实践中,至萧梁时期基本成熟。北方五礼体系建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关于礼学的核心,清人皮锡瑞已注意到汉儒重《仪礼》,魏晋以后重《周礼》,作者则对此做了详细论证。③这实际揭示出两汉与魏晋以后在礼制——经典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不同于梁满仓“礼制史”的角度,阎步克则基于制度史主体的立场对中古时期《周礼》所记载的六冕制度在汉代至宋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情 ①本文初稿是作者2007年8月25 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中古史中日青年学者联谊会”上的发言。 ②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27-52页;《魏晋南北朝礼学述论》,《文史》2005年第3辑,第73-111页;《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7-59页;《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礼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四集,商务印书馆,第273-307页;《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讲武》,《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62页;《魏晋南北朝礼学、礼制与凶礼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五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106页;《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35页。 ③梁满仓《魏晋南北朝礼学述论》,第84页。

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20-3-12 每一个人的职业道路和经历都不一样,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走为人先,必须先经过好好的思考。怎么才能够创造财富,财富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是你帮助到了别人,或者在某一个方面创造了极大地价值,所以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于“如何帮助到他人从而创造自己的财富”对未来可能热门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经过网上调研,深入探究了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经过合理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总结出了3-5年内最具潜力和发展力的几大职业。 首先,未来一定是多元化、智能化的时代,各种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层出不穷,在科技层面上一定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进度赶不上速度,关于信息产业的各项发展必将引领世界的潮流,并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关于此方面了解知之甚少,后续调研之后再做补充。 其次,人们变得很有“钱”,人们“生活”的品质会越来越高。人们不会在乎短时消费和小打小闹,人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如何钱生钱,是人们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未来的“理财师”必将是一个火热的职业,一定要多和金融界和学过经济学的人打交道,从他们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可以帮助自己理财。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人们也越来越早的“社会”,钱虽然多了,但人际关系不一定好,甚至人心可能更加险恶,未来“律师”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在我看来,甚至比“教师”还要好,因为我国现有教育体制说实话很不完善,各项福利待遇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差之瑶瑶,虽然也很有发展潜力,但就像脱贫一样,短时间内不可能大面积崛起,而律师是一个辛苦但看起来“人上人”的职业,未来必定大有可期。说完了“钱”“人际关系”,接下来就是“品质生活”。“品质生活”包含方方面面,这是一块肥牛,是一块正在被大肆啃食的肥牛。“旅游业”“养老保健”都很有发展前景,虽已被大肆掠食,但仍有可乘之机。 接着,说到了刚刚提到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行业,未来的“教育”会搭载上智能化的班车,向更全面,更新颖,更长年龄段进发。现在一个两岁的孩子“早教”就需要花费一大笔,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未来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但是辅以相关的行业还未调查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生活品质”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娱乐”,未来娱乐相关的基础产业也会进一步蓬勃发展。 “健康医疗”具有重要发展潜力,也算是“生活品质”中的一员,可以适当关注一下。 综上所述,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跟“钱”“人际关系”“品质生活”有关,生活中可以适当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多读一下相关的报道,了解行业最近资讯,对眼界,以后的发展都有帮助。 最后祝愿每一位积极劳动刻苦学习的孩子们都能乘风破浪,做时代的弄潮儿! 反馈:画出来了重点,但深入调查和分析没有。以后了解了之后慢慢补充。

大肠杆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郑琳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鸭、鹅,以及各类珍、特禽,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急性败血型、卵黄性腹膜炎和生殖器官损害较常见,危害性也最为严重。本文主要在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与防治等方面对禽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流行特点;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禽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 coli )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慢性传染病的总称。其病型和病变复杂多样。本菌抗原结构复杂,血清型多,变异菌株不断出现,分布极广,不同地区有不同血清型,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甚至同一养殖场同一种群也可能有多个血清型。本病的普遍性,给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和重大经济损失[1,2]。 禽大肠杆菌病常继发于其他致病因子或与其他致病因子一同作用,使其表现得复杂多变,往往使真正的罪魁祸首得以掩盖。禽大肠杆菌病发病频繁,容易反复发作,加上用药较乱,病原菌血清型多、抗原结构复杂,极易产生耐药性,使其防不胜防。1976年Smits等发现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支原体感染与大肠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气雾免疫法及支原体感染大幅提高大肠杆菌感染率[3]。 1.病原学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菌,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健康,抵抗力强时,这些菌株不表现致病性,当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在应激情况下,其致病性增强,引起发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凡有哺乳动物和禽类活动的环境空气、水源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当禽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饲料质量不好、禽舍污染严重时,该病传播途径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等途径水平传播,还可通过其它多种途径,使种蛋被污染而进行垂直传播[1]。 禽大肠杆菌病病原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均一,不形成芽孢,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有时大小和形态可能是多变的,许多菌株有运动性,有周身

pET-48b(+)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说明

pET-48b(+) 编号 载体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VECT4670 pET--‐48b(+) pET48b载体基本信息 别名: pET48b, p ET 48b 质粒类型: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 表达水平: 高 克隆方法: 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 载体大小: 5605 b p 5' 测序引物序列: T7: 5'--‐TAATACGACTCACTATAGGG--‐3'; Trx--‐F: 5'--‐TTCCTCGACGCTAACCTG--‐3' 3' 测序引物序列: T7t: 5'--‐TGCTAGTTATTGCTCAGCGG--‐3' 载体标签: N--‐Trx, N--‐His,N--‐HRV 3C, C--‐S, C--‐Thrombin 载体抗性: Kanamycin (卡那霉素) 备注: Same as pET47 but also has Nterm Trx Tag; contains HRV 3C Protease cleavage site for fusion tag removal at low temperatures; Cterm thrombin c leavage s ite. 稳定性: 瞬时表达 组成型: 组成型 病毒/非病毒: 非病毒 pET48b载体质粒图谱和多克隆位点信息

pET48b载体简介 pET--‐48b载体含有N端Trx和His标签,在标签后面紧跟着的是HRV 3C蛋白酶切位点。HRV 3C蛋白酶能够高特异性的识别LEVLFQ↓GP蛋白序列,能够在低温下高效切割掉融合标签序列。pET--‐48b载体还含有一个可选择的C端Thrombin蛋白酶切位点,紧接着位点后是S标签。 pET48b载体的单一的多克隆位点见上面的环状质粒图谱。注意:载体序列是以pBR322质粒的编码规矩进行编码的,所以T7蛋白表达区在质粒图谱上面是反向的。 T7 RNA聚合酶启动的克隆和表达区域在质粒图谱中也被标注了出来。质粒的F1复制子是被定向的,所以在T7噬菌体聚合酶的作用下,包含有蛋白编码序列的病毒 粒子能够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摘要: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种类也发生着变化,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越来越令人担忧。本文就大肠杆菌的研究现状、耐药原因、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性的消除做一扼要概述,并全面的阐述了细菌耐药性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细菌自身的原因也有滥用抗生素的原因等。就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抗细菌耐药性的对策,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研发等,以及对细菌耐药性所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耐药性;大肠杆菌;耐药机制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许多广谱抗生素及新型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中肠杆菌属细菌是目前临床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为显著。细菌的耐药性是普遍存在的,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就细菌本身而言,细菌有显著的适应性和惊人的多变性,除了细菌先天固有的耐药性外,细菌也可以通过接合、转导和转化等方式,由染色体、质粒等介导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使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另一方面,就抗生素而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更易筛选出耐药菌株[1]。因此,适当的检测耐药菌株,了解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对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 ①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细菌产生的灭活酶主有水解酶和钝化酶两大类。水解酶可破坏药物使之失效,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而使药物失效。这类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它们多数为革兰阴性菌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钝化酶。该酶可修饰抗菌药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需的基因,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低,从而失去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②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抗菌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③细菌体内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结构改变,使之不能与抗菌药物结合。抗生素对细菌作用靶位的改变是细菌获得抗药性的又一途径。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特异性的必要细胞组成部分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此组成部分的变化可阻止药物的结合和作用,因而使细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如由质粒介导的对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的抗药性,系细菌核蛋白体23 S 亚基上腺嘌呤甲基化,使药物不能与细菌结合所致。 ④形成代谢拮抗剂与药物争夺靶酶。细菌可通过代谢拮抗剂产量的增加来抑制抗菌药物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磺胺类药物多次接触后,对氨苯甲酸产量可增加至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2]。⑤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外。⑥细菌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

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亡于公元265年。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pET-22b(+)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说明

pET-22b(+) 编号 载体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VECT5200 pET--‐22b(+) pet22b载体基本信息 别名: pET22b, p et 22b, p ET--‐22b(+) 质粒类型: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 表达水平: 高 克隆方法: 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 载体大小: 5500bp 5' 测序引物及序列: T7: 5'--‐TAATACGACTCACTATAGGG--‐3' 3' 测序引物序列: T7t: 5'--‐GCTAGTTATTGCTCAGCGG--‐3' 载体标签: N--‐pelB; C--‐His 载体抗性: 氨苄 备注: pET22b载体含有PelB信号肽序列, 能够将表达的目的蛋白定位在细胞外周质腔。 稳定性: 瞬时表达 Transient 组成型: 组成型 Constitutive 病毒/非病毒: 非病毒 pet22b载体质粒图谱和多克隆位点信息

pet22b载体简介 pET--‐22b(+)载体携带有一个N端的pelB信号肽序列,能够将表达的目的蛋白定位于外周质腔,同时载体含有C端His标签。载体的单一的多克隆位点见上面的环状质粒图谱。注意:载体序列是以pBR322质粒的编码规矩进行编码的,所以T7蛋白表达区在质粒图谱上面是反向的。 T7 RNA聚合酶启动的克隆和表达区域在质粒图谱中也被标注了出来。质粒的F1复制子是被定向的,所以在T7噬菌体聚合酶的作用下,包含有蛋白编码序列的病毒 粒子能够产生,并启动蛋白表达,同时蛋白表达将被T7终止子序列的作用下终止蛋白翻译。 pet22b载体序列 ORIGIN 1 ATCCGGATAT AGTTCCTCCT TTCAGCAAAA AACCCCTCAA GACCCGTTTA GAGGCCCCAA 61 GGGGTTATGC TAGTTATTGC TCAGCGGTGG CAGCAGCCAA CTCAGCTTCC TTTCGGGCTT 121 TGTTAGCAGC CGGATCTCAG TGGTGGTGGT GGTGGTGCTC GAGTGCGGCC GCAAGCTTGT 181 CGACGGAGCT CGAATTCGGA TCCGAATTAA TTCCGATATC CATGGCCATC GCCGGCTGGG 241 CAGCGAGGAG CAGCAGACCA GCAGCAGCGG TCGGCAGCAG GTATTTCATA TGTATATCTC 301 CTTCTTAAAG TTAAACAAAA TTATTTCTAG AGGGGAATTG TTATCCGCTC ACAATTCCCC 361 TATAGTGAGT CGTATTAATT TCGCGGGATC GAGATCTCGA TCCTCTACGC CGGACGCATC 421 GTGGCCGGCA TCACCGGCGC CACAGGTGCG GTTGCTGGCG CCTATATCGC CGACATCACC 481 GATGGGGAAG ATCGGGCTCG CCACTTCGGG CTCATGAGCG CTTGTTTCGG CGTGGGTATG 541 GTGGCAGGCC CCGTGGCCGG GGGACTGTTG GGCGCCATCT CCTTGCATGC ACCATTCCTT 601 GCGGCGGCGG TGCTCAACGG CCTCAACCTA CTACTGGGCT GCTTCCTAAT GCAGGAGTCG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刘蔚雯 11动科类丁颖班 【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持续的不当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近年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现状、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减少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措施综述如下。 【关键字】大肠杆菌细菌耐药性抗生素 大肠杆菌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人和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经口进入消化道后段,大量繁殖而定居,终身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随着抗菌药物长期的大量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变迁。大肠杆菌的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出现使大肠杆菌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而且还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师姐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并从多方面阐述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1.1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在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抗生素和抗菌药被广泛、长期使用,细菌的耐药情况也逐渐凸显出来。世界各地均有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的报道。目前病原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70%以上,对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的耐药率也达50%以上。瑞普公司研发中心药敏实验发现,近几年在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有80%大肠杆菌已对其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在试验中同时发现,家禽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普遍,占所有耐药菌株的50%以上,且仍呈现上升趋势。二重、三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下降,而五重、六重、七重耐药菌株占主导优势。在实验中发现一株对12种抗菌药都产生耐药性的超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