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对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进行剖析,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97983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合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也从17.92%上升到51.2%。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在进入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其中城市化是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据此,认识城市化的本质,结合中国实际推进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本质内涵

(一)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城市化是资源在产业和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经济特征: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2)社会特征: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过程。(3)空间特征: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本质涵义

概括起来,城市化的本质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涵义。

图1 城市化经济社会过程

1.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城市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走向现代化的目的。城市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城市化,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2.城市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和集聚效益,使得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是创新时髦之地、经济文化中心、市场调节中枢,服务系统完整,具有很强的发展要素汇聚功能,成为生产效率很高、成就梦想之地,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也被一系列与之紧密联系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变化过程所推动,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

3.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66;西蒙·库兹涅茨,1989)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中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他指出:“各国经济增长……常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当今时代发生了以下产业结构的变化: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

变化,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生产力的分配及居住模式。诺克斯和迈克卡丝(Knox and McCarthy,2005)认为,城市化不仅仅包括城市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是被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变化过程所推动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的变化(图1)。

4.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对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主要在于:城市化既受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也引起土地利用模式、社会生态结构、建筑环境和城市生活方式(urbanism)的改变;政府决策、法律的变更、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可能最终解决城市化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轮流影响人类社会动态平衡,最终推动全面的城市化进程。正因为如此,城市化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制造灾难。一方面,城市化是促进国家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利剑。城市化对居住、生活、就学、就业都会创造巨大的经济需求,为扩大消费和投资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城市化还有利于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也需要消耗巨大的物质资源和能源,集聚的城镇人口产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问题,尤其脱离经济发展的过快城市化,必然导致超前城市化、假性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形成人类社会巨大的社会问题。

一言以蔽之,城市化以城市发展为前提,城市化本质是创造“城市人”。“城市人”发展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规范城市可持续成长。

二、两种城市化过程

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近代两大历史事件相关联:(1)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建构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制度框架,民主、自由、平等成为

西方社会崇尚的时代精神。(2)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和价值观。

1.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capitalism)建立与工厂制度发展有关。当传统手工作坊和师徒关系的生产方式被更高级的社会分工——资本家、技术员和工人代替的时候,新型的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与工厂制度相联结,工业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接着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和资本主义(capitalism)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土地资源需求,殖民主义(colonialism)和帝国主义的出现。

2.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发展有关。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使工业集中度提高,并带来大规模生产,改善了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食品保险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为城市化的人口、食物和交通通信等发展条件奠定了基础。这种快速城市化过程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互相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而生,工业化以城市化为依托,城市化靠工业化来推动。

3.戴维斯城市化曲线

这一时期,城镇的劳动力需求稳定增长,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由于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状况较差,结果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太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就表现为一条平滑的生长曲线过程,这就是戴维斯(Davis,1965)的经典城市化曲线(图2)。

图2 Kingsley Davis的经典城市化曲线

4.“剩余产品”城市化理论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从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总是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

5.空间集聚的城市化过程

英国就是这样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花费了大约150年,且与发达国家缓慢的社会变化交织在一起的。早在1843年,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由于工业化使大伦敦等十大城市居住的总人口在1801-1851年间从16%增长到23%。从1801到1911年的110年间,94%的人口增长在城市化地区,其中1/3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即使到1950年,大伦敦发生逆城市化现象,但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只占15%。

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1923年美国人均GDP 跃过6000美元,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1950-198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增长了97.3%,城市化水平由56.1%上升到74.8%;其中18个巨大都市区分别占全部大都市

区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45.6%和34.7%。据资料统计,197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4聚集在大都市区内。

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1950-1980年间的工业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约增加了3000万并加速向大城市集中,其中70%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城市圈,其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0.4%,1970年就集中了43.5%的人口。

综观英、美、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不难发现,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大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又发挥了主导作用,并派生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市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了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

6.后工业社会城市化动力机制发生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发达工业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城市化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明显减弱。这也就是说,尽管世界城市化过程早已存在,但是在最近的40年,尤其全球化的进程,其动力机制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然而,自二战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市化”基本特征。

2.“推拉”城市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脱离了工业化过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1980年代也仅仅增长到17.5%;最近才接近3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用“推拉理论”解释。“推”:非正规经济部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尽管规模小而且分散,但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拉”:城市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3.依附型城市化

西方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依附理论(Frank,1967)。沃勒斯坦(Wallerstein,1974)用世界体系理论表述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世界体系存在圈层结构:(1)核心国(the core nations)。主要工业品生产者;(2)边缘国(peripheral states)。主要农产品生产者;(3)半边缘国(semi-peripheries)。希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地位,提高工业品的生产地位。透过这个关系链,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附于发达国家而发展。然而,资本主义贸易和金融体制规定了剩余价值的转变和不平衡交换的路径。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不是由于它们的自然、资源条件差而不发达,主要是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不发达”是“发达”的直接输出。

4.“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贸易制度影响,发展中国家依附性经济本质特征,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相脱离,在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深受社会问题钳制,很快跌入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汤敏概括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现象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市化以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代价、金融体系脆弱、产业升级缓慢、社会服务滞后。库兹涅茨—威廉姆森假设(Kuznets-Williamson hypothesis)解释了这个机制: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的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由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优越,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平衡。“社会极化”和“空间失衡”挖掘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5.拉美模式的城市化

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是战后人口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区,约四分之三(75%)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但贫民窟城市成为“拉美城市化模式”挥之不去

的阴影。在拉丁美洲,世界第二大城市墨西哥城和世界第四大城市圣保罗市,阿根廷的布利诺斯艾利斯,大量的贫民窟成为快速人口城市化的社会后遗症。今天的巴西,已经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约热内卢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也是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占地5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低收入住区和贫民窟蔓延了城市的80%以上。拉美模式城市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很快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把农民赶到了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促使拉丁美洲制造业远离大城市,到更远的地区追求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农民失去了土地,到城市又找不到工作,大量贫民窟必然成为它们蜗居城市的住所所在。在南亚,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在全球热映,影片中描绘的印度孟买贫民窟也成为名噪一时的“热门景点”。今天印度的主要城市都有贫民窟,孟买的贫民窟最多,全市1200万人口中,60%居住在贫民窟里。位于市区中部的达拉维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均面积只有1.8平方米。实际上,居住在印度贫民窟的人并不都是不名分文的穷人,比如,孟买贫民窟的人口中只有4%属于印度的法定贫困人口,而住在达拉维的一些人实际上每天在半岛南部的写字楼里上班。巴基斯坦也有类似印度的城市化过程。最大城市卡拉奇现已取代孟买成为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所在地,贫民窟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联合国报告显示,当地贫民窟人口拥挤,环境脏乱,又存在许多非法工厂,在卫生和居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包括传染病蔓延及火灾等。此外,由于居民成分复杂,贫民窟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南非,为了保护白人的利益,曾经施行种族隔离政策,对不同人种进行社会、居住、产业和政治隔离。在全国层面,导致各个班图人自治省政治分散化。在城市,不同的种族集团被隔离。今天,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经被推翻,但正常的移民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主要黑人群体在参与南非社会和城市化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的困境。这些不免能让我们联想,今天北京已经实施改造的城中村小月河村、唐家岭的“大学生村落”,十余万蜗居的“蚁族”,是否也会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的先驱者呢?很显然,我们不需要这种“拉美模式”的城市化。

三、中国城市化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的四种模式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市化可划分为如下四种模式:(1)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速时

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提高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2)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工业化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消费性服务业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造成严重的住房、交通、就业等城市问题。(3)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如户籍制度)来限制城乡人口迁移,但经济发展是重要目标;因此,经济和工业化发展明显快于城市化发展。(4)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这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二)不完全的城市化类型

从理论上讲,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就是城市化过程。但由于各国的制度和政策差异,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包括:(1)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占用周边农村用地,导致失地农民问题。(2)产业城市化。以产业聚集推进城市化过程,在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产业园区建设而忽视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有的城市形成城乡间的钟摆通勤流。(3)土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城市化慢于土地城市化,城市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所致,在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4)半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化,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

(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

中国当代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是一种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也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城市病现象。城市化了的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工同市民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

权”的不平等现象。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工阶层也在不断分化,出现了与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显著差异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不再适应农村生活;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更高的追求平等和追求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也更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他们也面临能力与期望失衡的问题。

四、结论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也在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也不断扩大。由于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社会剩余产品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推拉理论)都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中国要想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和贫民窟城市化模式,实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必须维持既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持续地推进既有的城市化进程。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地处海河中下游,东接港,向内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向外辐射环渤海,既是三北地区到港的必经之路,又是链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通道。行政区共辖9个街,分别为张贵庄街、丰年村街、新立街、华明街、无暇街、万新街和金钟街、军粮城街、金桥街。xx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万,户籍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另外有外来人口万。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XX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

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WORD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 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发展程度而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1956—21世纪中叶) 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12、什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答:四项基本原则。 14、什么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答:改革开放。 15、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8、在我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扮演主角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可分为哪两大类? 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2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答:公有制。 21.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 / 6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城市 材料一:唐朝时期,帝国都城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居民200万。宋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3世纪末,南宋都城杭州居民人数超过100万。他们支撑着数以百计的饭店、旅馆、茶馆、妓院、乐坊、戏院、娱乐会所、园林、市场、作坊,以及专门经营丝绸、珠宝、瓷器、漆器及其它商品的商铺。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见,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大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市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材料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子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3)结合以上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推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一)中国古代城市 (2)特点: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 分)(3)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交通的繁荣发达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农民人身依附减轻等 (二)中国近代城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材料二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到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激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枸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来源:学|科|网]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 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的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GROUPECONOMY 集团经济研究2006? 4下半月刊(总第196期)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我国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12%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在曲折中发展,至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超过17.9%。经过改革开放 20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城市化水 平达到40.5%。由于经济过剩的压力和企业开工不足造成的下岗压力等原因,现在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过去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工业化程度相比较,我国的城市化已经滞后了,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经济任务。 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明确认识到需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从1952年至1957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 3000万。接着,因“大跃进”而引起的 经济衰退,使我们在1962-1965年间进行了经济调整,在减少工业项目,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同时,减少城市人口,并提出提高建制镇的标准,减少市镇数量。此后,至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城市数量减少的“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由115个减少为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为2900个。由于建国以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图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包括对于城市化问题上也是采取计划的方式。从50年代以后,一系列的政策如: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全由国家计划,国家试图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城市化, 致使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没能顺利推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客观上看,我国推进的是以重工业体系为主的工业化,属资本密集型,虽然也能吸收劳动就业,但在这种模式下劳动所占的份额较少,存在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问题。所以,当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政府规定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但实际上是因为城市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城市里存在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政府就会号召人们进入城市就业。其二,从主观上看,舆论过度渲染了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城市化完成以后出现的人口逆向流动的趋势,也过度渲染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想通过人口的有计划迁移来避免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城市失业、贫困、犯罪问题和交通、污染等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涉及到一个对城市化道路认识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尽管政府的力量是极其强有力的,但它也不能任意取消或者改变这个自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生产中新的激励机制实施后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中出现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本来,按照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将会引起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因我国改革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改革初期城市中计划经济仍然占有绝对地位,所以,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走了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城市化道路—— —城镇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大约19000个建制镇。应当肯定,在城乡隔绝的社会结构体制下,在城市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限制下,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小城镇城市化的起点太低,乡镇布局星罗棋布,比较分散,有的城镇只有三四千人,城镇人口数量不足使商业和服务业难以发展。城镇虽小,但医院、学校都要五脏俱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城镇规模小的另一个方面,是难于进行有效的基础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公共物品难以积累,于是在不少地方,“村村象城镇,镇镇像农村”。各小镇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生产要素在城镇之间的流动壁垒,使企业之间难于合并和资产重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削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小城镇缺乏现代大工业最基本的规模效益和最起码的交通、通讯、供电等社会生产条件,现代工业很难发展起来,也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在考察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时发现,城镇化仅仅是城市化的初始表现形态,而且,城市化在初始阶段与工业化相联系,当实现工业化以后,进一步的城市化又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在充分肯定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和现实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我们应进入城市化的更高阶段。 二、当前阻碍进一步城市化的体制因素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文/卢旭东 战略研究 47

2020届 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右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 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 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 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 结构。据此完成2~4题。 2.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 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 3.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 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4.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 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 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 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5.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6.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右图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回答7~8题。 7.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8.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散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9~9题。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 基本概况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三大标志 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演进过程 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 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 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 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 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 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