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

维果斯基生平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

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934年病逝

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

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

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

(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

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

低级机能——生物进化

高级机能——历史发展

(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

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2、心理发展的标志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

1、教学概念与类型

广义与狭义教学

类型:自发型教学(3岁前)

自发反应型教学(幼儿)

反应型教学(学龄儿童)

2、提出三个重要问题

①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③学习的最佳期限

(四)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

智力的形成过程就是:

(五)提出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理论

1、对思维的理解

2、思维形成的条件:脑成熟、环境与教育的调节、言语

3、概念形成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4、情绪是思维发展的调节剂

5、言语是思维发展的桥梁

(六)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与实验结合,创造“双重刺激法”

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近年来再次进入心理学的话语中心,激起了当代学者的研究热潮,启发了一系列的理论建构,并在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支架教学、同伴合作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昭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但它对当代心理学的启迪与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1930 年前后,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维果斯基的这一宝贵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1960 年以后,维果斯基的许多著作被译成英语传播到西方,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

关注,最近发展区思想光芒再现,启迪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智慧,激发了一系列深化研究。

维果斯基开创的社会文化理论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发展,辩证地分析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因为正是教学允许儿童学习使用新的文化工具,构建了心理发展的基石。儿童的发展内在地与教学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三者之间的关系被清晰地表达为一个三位一体的过程,融合进一个积极互动与合作的空间:最近发展区。

高级心理机能理论陈述了这样一个基本法则:儿童的新能力最先是在与作为文化载体的成人的合作中表现出来,然后内化为儿童心理的一部分。这种在合作中建构起来的共享的能力指向儿童内部个人能力的转移区域即“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给“最近发展区”下的概念是:儿童在成人指导和帮助下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活动中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动力区,处在这一区域中的儿童在“跳一跳”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一个相对稍高于他本人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维果斯基首次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的,他当时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复杂关系。他认为教学不是发展,但适当组织的教学能引导儿童的发展,启发一系列没有教学就不可能实现的发展过程,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发展的过程并不总是符合教学过程的,发展过程跟随着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最近发展区创造着教学与发展的融通空间。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对教学、学习和发展之间关系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不仅启发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而且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涉及到了诸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发展观等一系列观念的变革与突破,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孕育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模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模式。支架式教学,它既不是纯粹的发现式学习,也不是纯粹的传统意义的接收式学习,而是协作的发现式学习。布鲁纳提出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参与到儿童的学习中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激发其心理机能的运作与转化。

有效的支架教学的“支架行为”包括以下成分和目标:

(1)共同解决问题

支架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儿童参与到有兴趣、有文化意义的合作的问题解决中,可以是成人—儿童的组合,也可以是儿童—儿童的组合,重要的是儿童要与有能力的人合作而且双方要达到同一目标。

(2)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一个过程,指带着不同的理解而开始同一任务的双方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主体间性为双方的互相理解创造了沟通的基础。支架行为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参与者在社会交往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为达到共识而协商、协调。

(3)温暖和回应

支架式教学强调温暖和回应性的互动的情感因素。如果儿童和成人的合作是愉快的、温暖的、有回应的,成人鼓励儿童并适当地将儿童的成功归因于儿童的能力,那么,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挑战自己的能力的愿望就能达到最大限度。支架行为中的这种复杂互动就像熟练的舞者(教师)和初学者(儿童)之间的双人舞。

(4)使儿童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

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通过建构任务和周围环境,以使任何时候对儿童提出的要求都有适当的挑战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和能力,不断地调整成人介入的程度,使之与儿童

目前的能力相匹配。

(5)促进自我调节

支架行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尽量让儿童去调控共同的活动,从而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这要求成人在儿童一旦能够独立工作时,就应立即放弃对他们的控制和协助,让他们承担自己做决定以及“主导”合作活动的责任,成人应给予儿童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儿童真正被“困住”时,才需要成人的介入。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多运用提问、暗示的方式,从而使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性不断增强。教师和成人的语言支架有三种水平。a低距离策略:提问简单,如“这是什么颜色?”b中距离策略:不是提问,而是提示两事物的关系,如“哪个最小?”,“A 与B 有什么不一样?”c高距离策略:即成人用语言来鼓励学生去进行计划、猜测。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犹如脚手架,他的介入是以儿童最近发展区为空间的,而学生的学犹如一幢不断增高的建筑物,在愉快情景中有效地学习。

最近发展区思想暗示了一个教学原则———利用即时的教育机会,敏感地向儿童提供适应他们当前发展水平的支持以促进其发展。因此,教师不要机械地按照数月之前就制定好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而要以儿童逐渐产生的兴趣,现有的经验和实际能力为基础不断地调整课程,以有效地支持儿童的学习。生成课程和情景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地关注学生,根据孩子的反馈进行指导,在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时进行反应。

维果斯基根据传统的西方智力测验提出动态评价。传统的西方智力测验只能测出静态的、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概念改变了了解儿童学习准备性的观念和方法,把儿童的潜在水平和现实水平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的“宽度”)作为评价的对象,而潜在发展水平是在儿童得到指导时的表现。因此,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评价。动态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不能离开教学搞动态的评价,因为评价的是孩子的潜能,即评价的对象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需要教师用发展的观点,即时进行多次评价。

最近发展区思想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激励了这一方向的深化研究。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udoff 开发了一系列程序评价教学中后进个体的学习潜能,进一步验证了静态测验的不适宜性,尤其是对测验分数较低的儿童。他设计了一个“测验———训练———测验”程序并将其引入评估中,用某一心理测验所得的训练前的分数作为儿童“目前能力”的反映,训练后的测验分数即后测分数是一种综合反映,包含了起始能力水平、实践与特殊训练的结果。他的研究表明,只要得到适当训练,许多IQ 分数较低的儿童也能与那些IQ 分数较高的儿童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水平,不管训练前的测验分数如何,训练后的测验分数代表了儿童可能表现出来的学习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Feuerstein 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Bud2off 的观点非常相似,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中介学习的结果“, 中介学习就是通过有经验的成人为儿童提供训练,框限、选择、聚焦、反馈环境经验,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经过中介的学习经验构成了发展的本质方面。Feuerstein相信,后进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童年阶段中介学习的匮乏。在学习潜能评估策略中,Feuerstein 也采用了测验———训练———测验的程序来测量儿童的现实水平和学习潜能,Feuerstein 指出,对这些测验项目进行简单训练可以使测验成绩得到较大提高。Feuerstein 训练计划的根本目的与维果茨基的观点是内在一致的,即通过教师的支持性中介,帮助儿童意识到学习活动的意义,并最终通过内化提高对自己认知的调节能力。

动态评价和支架式教学是关系紧密、互相依存的两个概念和操作手段,它们共同来源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致力于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实现这个最近发展区。

游戏问题在游戏中儿童表现出的水平高于他平时的水平,游戏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角色游戏,在游戏之前可能孩子表现不出医生的特点。他不会有意识地将医生的形象、行为特征整合到自己的经验当中来,而游戏却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他把以前上医院

的经历,他的观察、感受结合起来,并且运用移情,试着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待病人,给病人诊病,开药方等等。游戏创造了平时孩子不可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创造着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又如团体游戏,游戏小组等,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孩子不仅要学会游戏,而且要学会如何组织协商,将游戏有规则地进行下去。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还要学会轮流、等待,用言语,肢体语言表达、交流。所以,游戏是锻炼儿童能力的活动,是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活动。

教学与发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和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教学层次和要求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出发,使其既非轻而易举而使学生感到乏味,贻误了学生思维向高一级发展的时机,也不能大大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丧失信心。应该把教学层次和要求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教学要从学生个体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从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与设计,使教学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既轻松愉悦,又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主动地作用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是其总的文化发展发生律的一个具体实例,最近发展区将个体与社会、教学与发展、外部与内部、现在与将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性、教师作用的主导性、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远见卓识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光芒并不能掩盖其缺点与不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Miller指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的两个主要缺点:其一,它仅仅提供了这一区域的宽度信息,在对两个儿童进行比较时并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或目前发展水平做出精确说明,而这些偏偏是非常重要的。其二,区域测量的困难。强调心理内功能的心理间起源意味着最近发展区的潜在水平不能被概念化,更不用说被测量,只能称之为一种个体的能力。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对教育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尚不足以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令人满意的教育理论。

尽管最近发展区概念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毕竟瑕不掩瑜,它激起了许多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家的兴趣,已经融合进了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包括智力测验、记忆与问题解决等。维果茨基的思想之所以还活着,不仅因为它们客观地揭示了规律,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迁入并影响了后现代时代,为发展研究者提供了问题、方法与模型。因而,关键不在于维果茨基提及的所有问题及模型是否都正确,而在于它对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的启迪。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

1.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的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说,它强调社会环境是发展与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 背景

或许没有一个理论家更像L.S. 维果斯基那样深受建构主义的影响了。在维果斯基的一生中,一个关键性的事件了生在1924年于列宁格勒召开的精神神经学大会上。那个时代流行的心理学理论忽略了个人主观经验的作用,倾向于支持强调环境影响的巴甫洛夫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维果斯基在大会上做了报告,他在报告中批评了当时的主流理论,论述了条件反射与人类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做的实验,以及格式塔理论家科勒对于猩猩的研究,抹去了许多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提出,动物只能对环境作出反应,而人类是不同的,他们有能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改变环境。这种适应能力使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维果斯基的演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被邀请参加享有很高声望的莫斯科心理学院。

直到1934年因患肺结核去世之前,他写了许多深入论述学习的社会性中介及意识的作用的作品,他的许多工作是与其同事鲁力亚(Luria)和列昂节夫(Leontiev)合作完成的。

尽管维果斯基对西方社会有一些接触(如皮亚杰这样的作者;Tudge&Winterhoff,1993),但在维果斯基短暂的一生中,以及他去世后的若干年里,他的作品出版的很少。不幸的是,在当时流行的政治风气下,前苏联缩减了心理学实验和出版的开支。尽管维果斯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赞同一些修正主义的思想(Bruner,1984)。维果斯基的一些作品与斯大林的观点不一致,这导致了他的作品没能出版。在最近几年,维果斯基的作品逐渐被翻译和流传开来,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领域。

(2) 基本原理

(3)

目前,“最近发展区”及有关理论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利用,并日益产生巨大

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它对于当代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新型的、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学观。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传统教学是以学生应试为目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升学”,教学的实质是传授知识。然而,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维果斯基的理论直接影响到了当前相当热门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发展。如前文所述的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赋予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新的内涵。2500多年前我国教

育家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创因材施教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说,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一般看法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在维果斯基看来,我们不能够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我们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时候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

最后,它有助于我们改变以往的学习观,让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以及学

生潜力的发掘。从“最近发展区”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还提出了“问题本位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模式相对立的学习与教学观。他们倡导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在杰斯帕系列的教学研究中为数学教学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这些课程被认为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典范。研究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不同类型学习的迁移,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在小组中工作的技巧,提高了社交能力。

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真实性与复杂性,维果斯基一方面力求摆脱庸俗的行为主义观的束缚,另一方面则努力克服对心理现象的唯心主义的理解,为确定“意识”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特性,提出了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

史原则,要求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起初,人改变的似乎只是外部物质,但随后,这些变化便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中介工具的特性影响,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使自己能够的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人也由此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据此,维果斯基及其同事通过一系列研究,初步揭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彼此相联系的一般规律:(1)人所特有的受中介工具影响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2)由此,维果斯基提出了与第一条规律直接相联系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规律: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从上述两条规律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原理,即在新的心理过程结构的构成与心理过程间的联系之间,存在着双重依存关系:一方面,心理过程间的联系是新的被中介的心理过程结构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各心理过程间的联系发展的同时,各心理过程结构自身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一原理对于心理活动基本形式的发生、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维果斯基所揭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原理,针对当时有关心理过程的一次性定性和不变性的观点,提出了另一种动态的观点,该观点表明,心理机能本身产生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并随着心理生活形式的复杂化而改变机能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规律与原理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了“意识”问题的研究应作为心理科学头等重要的基本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水平的反映形式,意识问题是有关行为结构的问题,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过,意识不仅具有机能结构,而且还具有意义结构。“机能”与“意义”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中,分别从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出发去探索意识问题。了建立唯物主义的意识心理学理论,维果斯基及其同事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因果发生分析法,试图把握心理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变化性。同时,他党政军从“意识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用“单元分析法”取代了传统的“要素分析法”。

维果斯基生前十分重视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密切结合。他认为,只有通过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心理学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依据。这一观点引导他在深化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最终进入了儿童智力与学校教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他针对当时已有的有关教学与发展互不相干的观点、将教学与发展混为一谈的观点以及对上述观点简单地兼收并蓄等现象,提出了在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以这种复杂关系为对象的研究中,维果斯基指出,儿童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因此,正是这种教学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并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这是因为,儿童今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往往有可能在教师与伙伴的帮助下完成,而明天他就能自己独立完成。由此出发,他首先确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由维果斯基首先确认和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强调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儿童目前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因此,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儿童心理机能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三、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

维果斯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

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观察体现在教师活动中的社会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另外,维果斯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维果斯基,1994,p. 189-304)。

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教育技术活动中有很多可以应用的地方(Karpov&Haywood,1998)。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

1. 在教方面

(1)“角色互换”教学法

“角色互换”教学法以崭新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以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倡导全人教育。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角色互换”教学法通过“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通过“初学”、“再学”、协作学习、角色互换、效果评价五个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理解。

“角色互换”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综合分析,经过“同化”、“顺应”,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把握问题的重点、难点,从而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实现自我反馈。这不仅达到了自主学习,形成意义建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互换”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对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角色互换”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这种创造性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的乐趣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角色互换”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推进了素质教育。

(2) 支架式教学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环境获得认知中介(如标志和符号),可以使用很多方法。一种常见的应用涉及教学支架的概念,它是指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能力所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它们(Brunning et al. ,1995)。教学支架有5个基本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扩展学生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

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最初要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这之后,学习者和教师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教师逐步地撤走支架,从而使用权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Compione et al. , 1984)。这其中的关键是,要保证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这个支架要做出调整。学生在最近了展区的范围内学习有挑战性的内容。

(3) 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最早由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它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思想(见张建伟、陈琦,1996)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有两个特点:(1)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特定的、具体的用以促进理解的策略;(2)这种教学以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Rosenshine & Meister, 1994)。

交互式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对话在这种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而这种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Palincsar, 1986):(1)教师应帮助学生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复;(2)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3)对话应有主题,有方向;(4)让学生和老师都明白教学目标;(5)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所做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在交互式教学的开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他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而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便逐渐更多地引导学生来使用这些策略(开始还很困难),随着学生的水平的提高,教师逐渐提高要求,直到他们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这体现了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移,而这正是支架式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研究表明(Palincsar & Brown, 1984),交互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上述理解策略的运用和迁移,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综述见Rosenshine & Meister,1994)。

(4)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也就是情景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在我们的劳技教学中可以先设计一些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课题,也就是“抛”给学生一个“锚”,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5) 随机访取教学

建构主义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策略——随机访取教学,即在教学中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应用,而是要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随机访取教学。它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棗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一理论的中心观点是“在不同的时间、重新设置的情境中,为了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概念观点对同一材料重复访取,这是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目标的关键”。斯皮若认为,在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使用的比拟是一种由概念与案例构成的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状(“Criss crissing”of conceptual and case landscape)的多元知识表征,即试图通过概念与案例的水乳交融增强学习者的认知弹性,以达到对丰富的概念理解的充分性以及案例覆盖面的完整性。

(6) 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生成性学习的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维特罗克提出,如果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他们的理解就会增强。这些表象可能包括图形、图象、表格和图解等,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需要对你的学

习进行积极的加工,你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你所学的信息和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理解。

生成性学习是一种强调积极整合新信息于已有图式的理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一个主要假设是所有的学习都是“发现”,即使我们告诉学生某件事,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心理加工,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生成性学习策略是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心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成功地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7) 学徒制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认知观点,更注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与学习的研究并将不同的社会实践视为知识的来源。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目标的实际活动,学生可以在其中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必需时获得支撑。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对专家活动的观察、模仿进行主动学习。

在学徒制中,新手与专家近距离地一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学徒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中工作,因为他们经常遇到超出他们能力以外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专家一起工作,新手获得了专家与他们分享的关于重要过程的知识,并且将之与自己当前的理解调整起来。学徒制属于一种辩证建构主义的类型,它们非常强调社会性互动的作用。

2. 在学方面

(1)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理论来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可由实际发展水平(指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所呈现的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指学习者在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描述。实际与潜在发展水平分别是学习者能力的下界和上界。协作式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能力从下界向上界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利用协作式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基于情境的协作学习。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丰富和全面起来。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Brown,Collins & Duguid,1989),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Cunningt Earn,1991)。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对维果斯基关于社会交往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发展。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这一模式中,学习者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BBS,还可建立网上社区。BBS具有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及电子信件等多种功能,可实现建立主题讨论组、供学习者发表意见或评论、供指导者或主持人监控等讨论式学习功能。指导者通过交互界面,向网络中各位学习者规定同一学习任务,并抛出问题。学习者则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针对问题各抒已见,最终达成共识,取得学习效果。

(2)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大趋势,将逐步使得教学模式向学习模式靠拢。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

行)》中界定的“课题研究”类型,即:“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问题又经常被构想成故事情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它与我们通常理解上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不一样。它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像国内某些教学法所提出的那样:教师站在问题面前,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首先需要在“课题”开题和方案论证中,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更提倡非常规性的问题,类似于“当年在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传统下,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牛顿提出为什么苹果下落等这样一些违反常规的问题。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一种有争议的技术发明、一个有歧义的谜语、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一个文学故事的可能结局等,只要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都可以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要联系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

(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强调决策中的个人参与,通过师生之间权力与责任的再分配,促进真正的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实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即在认知和情感上“想学”,这是学习的内动机性因素,它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目标定向,动机和情感,学习态度,归因分析等;其次是要知道如何学习,即“学会学”,就是要把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等,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实施这些策略来推动和促进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应牵着学生鼻子走,而应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为达到自主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新定位,教师应起到脚手架的作用(scaffolding), 当学生在自助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扶持;但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可逐步将脚手架拆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指导,所以教师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或者说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刻不容缓。在对学生的挑战与支持之间建立平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建架。学生也需要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改进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成果、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强调决策中的个人参与,通过师生之间权力与责任的再分配,促进真正的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学习效果。

(4) 反思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通过合作和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的一般学习原则之一:反思性抽象是学习的驱动力。人作为意义制定者,始终在探索着以某种表征形式进行跨越经验的组织。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发展性及创造性的基本特性。

(5) 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

情境性学习是以情境性认知(situated cognition)理论为基础的,但它与建构主义的思想却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等等(见张建伟、陈琦,1996),下面就介绍两种主要的情境性学习理论。

(1)认知学艺(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型。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布朗等人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context)和文化(culture)的产物。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传统教育则过于忽略了这些背景对于校内所学知识的影响。

在这种学习中,每个学习者的活动叙述(stories)对于情境性学习,特别是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知识的传递和发现过程中,学习者的叙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故事还可以跟踪发现者的思维“足迹”。合作学习也是认知学艺模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2)锚式情境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简称CTGV)(1992)提出了锚式情境性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见陈国泰,1997),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anchor)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数学或其它学科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这种教学的用意在于让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学习,使教学定锚于或处于某种情境下,同时使教师能使用认知学艺模型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也要进行合作学习。

(6) 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

自20世纪70年代末维果斯基的著作被介绍到西方后,他的有关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立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在西方教育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俄国革命”。在维果斯基历史文化学派的影响下,学习的社会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围绕该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这些研究从个体发展的社会源泉、社会文化的中介以及通过心理工具的加工与处理促进知识的内化等方面,开发了为计算机技术所支持的情境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学徒制等突出学习的社会性的建构性学习模式。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学习的社会性可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讨论、学习者与教材和计算机的互动来实现。

四、总结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在教方面的应用“角色互换”教学法、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访取教学、生成性学习及学徒制这些教学方法上,在学的方面主要有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学习、情境性学习等。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二 高文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一、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是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维果茨基,1956,p.7)。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所以,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混淆“心理”与“意识”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这会导致生物还原论的错误。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该原则的提出表明:1)维果茨基力求克服传统心理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弊病之一——将意识的理智方面与其激情-意志方面分离开来,而坚持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意志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2)维果茨基努力纠正以孤立看待各种心理机能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视心理发展为个别心理机能变化的机能心理学的错误。他指出,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各种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各种心理机能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一切正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它们决定了意识的系统结构性。 维果茨基试图运用活动与心理、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解释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由此阐明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维果茨基,1991,p.82-83);他还指出动机在引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的规律宣称,在你打

维果斯基生平及主要著作

维果斯基生平及主要著作 维果茨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917年,维果茨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他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读了很多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著作,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终年只有38岁。 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维果茨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理论 1、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组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斯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 (1)心理活动的随意技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况技能 (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5)提出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在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化学说,维果斯基是提出内化学说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是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的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该理论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在其发展观中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我们将重点介绍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观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维果斯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一、老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一)基本观点 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 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 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 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 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 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 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 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 (三)评价 1、优点 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 ③重视早期经验 2、缺点 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 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 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1.生理“我”的自我评价 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 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 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 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 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 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 在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 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1)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 们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父亲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母亲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最看重的老师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好友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其他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眼中,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我交往的朋友中,同性朋友比异性朋友(更多,差不多,更少)。 8)我(更,无所谓,不)喜欢与异性交往。 9)我的亲友、朋友(非常,一般,不)理解我。 10)在人多的才场合,我(能,一般,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 11)在聚会上,我扮演的角色是(大家关注的中心被人遗忘的人,被众人嘲笑、攻击的对 象)。 12)我(更喜欢,无所谓,害怕)一个人独处。 3.心理“我”的自我评价 心理“我”使我们对自己心理特征的认识,它建立在生理“我“与社会“我”之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完成以下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做过得最出色的。它们是我最大的长处。 2)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在我经历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运用它,我能做的与众 不同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能够点燃我内心激情的火焰,一想到它,我就分外激动向往, 做它时感到乐趣无穷,永远不会累。 4)我最明显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最明显的缺陷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最欣赏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最欣赏自己做事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谁 “20个我是谁”(简称WMI)视窗于20世纪50年代(Kuhn&Patland,1954),是公认的不仅用于学术研究,常用于自我分析的有效的测量方法。测量很简单,就是请你写出20句描述你自己的语句,请尽量描述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尽可能不要单纯地描述自己的客观事实,例如“我是一男生”、“我是一个大一的学生”之类的话。 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对维果斯基理论的误解涉及:(1)关于维果斯基进入心理学界的频繁重复的报道;(2)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其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3)在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忽视了教师和正规学校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概念学习的作用。 一、基本假设 (一)维果斯基构建的人类认知功能框架根据以下三点假设:(1)人类智力的性质;(2)认为心理发展的两条分界线是生物学的和文化——历史学的;(3)为动态心理过程的研究设计一种实验的方法。 (二)人类智力的性质 1、维果斯基对智力性质的描述包括4个相关内容:(1)动物和人类的区别,(2) 形成其理论的哲学基础,(3)把标示作为一种心理的工具,(4)文化对人类认知发展的影响。 2、维果斯基理论的哲学基础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了三个哲学观点作为他的理论的基础。 (1)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用头脑控制情感的信念。 (2)黑格尔的把变化描述为辩证的综合的观念。维果斯基指出认知发展的过程都是连续的过程,及“伴随着飞跃和新特征的发展过程”和“复杂的辩证 过程”。 (3)改变人类自身性质的必要因素是劳动工具。①人类的出现是因为工具导致了劳动、合作与说话。②通过使用工具,人类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自己。 ③通过使用工具而产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人类的心理生活。 3、“心理工具”的作用 必须在工具的使用和认知发展的间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维果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是现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是弗洛伊德(S.Freud)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要自觉地与成年人处于相同地位;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即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从18岁至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人期,个体进入了繁殖时期。“繁殖”(generation)一词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含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事业成功,发展任务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第八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们的侧重点应着眼于保住自己的潜能,以维持个体生存和进行智慧斗争;发展的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避免失望情绪,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说,而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主张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兼具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把各个发展阶段看作是在自我与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推动下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认为发展有自我治疗、自我教育的作用,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但是,埃里克森学说的基本倾向仍然和精神分析学派一样,认为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这实质上还是一种生物学化的先天预成论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人格发展问题上应该注意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1)人格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要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如在七岁以后,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义务,如果得到理想的教育,他就勤奋努力,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能干和有成就的人;否则,他将自卑自贬。(2)人格的发展是循序而进的,上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如不能顺利通过,就会阻碍以后的发展,因此,儿童时代的教育环境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就可避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通过近期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维果斯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在发展心理学史上,维果斯基(Л.С.Выготски,1896—1934)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1992年11月,在莫斯科还召开了维果斯基心理学思想的国际讨论会。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来得到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名称,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苏联称为трик.а,意思是三人在一起)。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由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例如Л.И.钦琴科、Л.Я.加里培林、Л.В.赞可夫、А.В.查包罗塞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1)首先,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在发展心理学史上,维果茨基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苏俄,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1992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国际讨论会。 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来形成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维果茨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如加里培林(Л.Я.Гальперин)、赞科夫(Л.В.Занков)、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这个学派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对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指向于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二、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茨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1.生理“我”的自我评价 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 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我

(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 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 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 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 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 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1)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 们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上作为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的学科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它要想发展,必须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而对人类了解自身以及个体发展关键的儿童期因其研究的难度和手段上的不足,目前仍有许多难解的谜,而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的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第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提出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是最古老的,是动物和人的共有的。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每一种新的较高的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须伴随着有机体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复杂化。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在机械记忆上增添了逻辑记忆,在不随意注意上增添了随意注意,在形象思维上增添了概念思维,在再现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理论性想象。在低级情绪的基础上增添了各种如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的情感,在冲动性意志的基础上增添了预见性意志。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心理技能由低到高的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技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特质的心理机能。他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

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爱瑞克森(ERIK ERIKSON)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分析学家,是FREUD的学生。他的理论强调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或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发展任务要完成,而且所有人都要经历这些阶段,顺序固定,不能颠倒。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中心问题或危机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即是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遇到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挑战。因此,爱瑞克森在陈述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时采用了两极的描述。成功地解决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心问题,或至少减轻这些压力,就可健康地进入下一阶段。反之,将导致不健康的结果而影响以后的心理社会发展。他认为人格的各部分是分别在人生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个体通过个阶段的发展以形成完整的整体,如果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缺陷,多是由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心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及时解决。 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与护理要点: 第一期:婴儿期0-18个月,信任对不信任 信任感是发展健全人格最初而且最重要的因素,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父母)建立起信任感,学习爱与被爱。此期当婴儿接受口感输入时会有良好和愉快的感受,从而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同时,小儿的各种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时,其对父母的信任感就得以建立和巩固。相反,如果婴儿觉察到父母在自己需要时不一定出现,经常感受到痛苦、危险和无人爱抚,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婴儿会把对外界的恐惧和怀疑情绪带入以后的发展阶段。另外,信任感还取决与父母对自己的信心,因为婴儿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体移情,即婴儿能够敏感地体会到母亲的情绪状态,若母亲焦虑,婴儿也会焦虑;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信任感是儿童对外界和他人基本信任感的来源。同时,爱瑞克森认为信任和不信任是相对的,所有婴儿应体验这两种经历,因为当婴儿有相当的不信任体验时,才能识别信任的体验。重要的是信任与不信任的比例,信任应当超过不信任,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期。信任感发展的结果是乐观,对他人信赖,有安全感,愿意与他人交往,对环境和将来有信心。反之,易出现焦虑不安,以及对人的不信任感。 护理此期小儿时,应注意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除满足其食物和卫生等生理需要外,还应提供安全感和爱,在患儿经历痛苦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减轻疼痛,并在结束后继续抚慰。对于长期住院的患儿,减轻父母的焦虑,鼓励家长参与护理活动,促进他们的情感联结。 第二期:幼儿期18个月-3岁,自主对羞愧或疑虑 小儿开始运用新掌握的运动和语言技能认识周围世界,并学习对自己的括约肌加以控制。小儿在这一期学会控制大便的释放,练习自主感和选择力,需要时保持,不需时放弃。这种自主感还表现在开始能够自由行走的幼儿,他们在运动能和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他们想要单独完成每一件事,他们反复说“我”、“我的”,表示自我,爱用“不”表示自主性。自主感的建立基于父母经常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行动给予支持和鼓励。反之,如果父母经常怕孩子做不好,过分干预其自理活动,替孩子做每一件事,不允许他们去做想做的事,父母应注意用温和、适当的方式约束小儿促其按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规则。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感,反之,表现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等行为。 护理此期儿童时,应为小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对其能力加以表扬,而不要评价其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鼓励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进食、穿衣、上厕所等。如果治疗或护理过程需要约束患儿时,应向其解释,并给予安慰,尽量缩短约束时间。 第三期:学龄前期3岁-6岁,主动对内疚 特点是被异性父母所吸引,并逐步理解自己的性别。活动能力加强,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已不终日守在父母身边,他们有无穷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事物,经常问为什麽和如何发生等问题。主动性意味着儿童愿意发明或尝试一些新活动或新语言,他们自己制定计划,订立目标,并极力争取达到目标,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其他孩子或父母的行为。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这些自创活动的反应。给予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创造和实践,他们的自主感就可得到加强。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禁止他们有一些离奇的想法或游戏活动。 护理此期的儿童时,只要对儿童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就能帮助小儿顺利度过此阶段。对住院的患儿提供创造新活动的机会,包括允许儿童使用无伤害的玩具或医疗用品做游戏,如用听诊器、叩诊锤等给布娃娃检查身体,让他们画画以表达心情。接受儿童的合理要求,倾听他们的感受,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专题讲座(二) 专题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四)内化说 在工具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内化说。内化过程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人类的语言,只有掌握了言语工具,才能将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心理活动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儿童数物体个数的过程,开始需要出声地数出物体的数量,随着儿童的发展,渐渐地将出声的数转化为在心里默数,最后可以省略中间环节,直接说出物体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在语言的中介作用下得到内化,形成更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客观规律:(1)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工具的中介下,由外部转化到内部。如教师教刚入园的儿童如何接水,最初阶段,儿童每次接水教师都要讲一遍规则,儿童便按照要求去做。时间久了,即使没有教师的提醒,儿童也会自觉地按照老师之前的要求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始指导性的语言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外部控制,逐渐地,儿童掌握了规则,并实现了规则的内化,即便没有教师的督促和要求儿童也可以按照要求做好,儿童能够管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由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 在内化说的基础上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孩子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和交往,并且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由最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

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所有具这种社会根源的高层次心智功能都会逐渐化。语言是中心(language as central):语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们用来修正行为;这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层次、自我规的思考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教育引导发展(education leads 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它社会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导孩子发展到成人的主要关键。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学习与发展产生假设推测的动力根源。所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距离—从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到获得成人或该文化中有能力份子的协助,而完成工作之间的距离。 在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语言有很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从当时的情境中──从刺激作用的那一时刻解放出来。词能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和事件,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摘要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之后的感悟。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人格层次;心理性欲发展 正文 引言 自1879年心理学宣告诞生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各大学派纷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的创始人也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学说和思想却没有过时,它们仍在引起争论、激发研究、被批判和被赞扬。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学在对诸如人类的本质、个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上就表现出诸多不同。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并不像斯金纳、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成果一样得到支持和赞成,相反,他却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质疑。 但是我认为,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即使得不到证实,也未必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确存在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成就,因此我打算在本文谈一谈我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 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以本能的满足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的冲突为特征。如果儿童在一个阶段获得太少或太多的满足,那么他可能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分满足还可能造成固着,或者力比多能量在此阶段的部分投入,它导致后来生活中的行为具有那个特殊阶段的冲突的特性。 1.1人格的三个层次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来看个性。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随着新生婴儿出生就具有的、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和基本欲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在发展心理学史上,维果斯基(Л.С.Выготски,1896—1934)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1992年11月,在莫斯科还召开了维果斯基心理学思想的国际讨论会。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来得到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名称,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苏联称为трик.а,意思是三人在一起)。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由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例如Л.И.钦琴科、Л.Я.加里培林、Л.В.赞可夫、А.В.查包罗塞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1)首先,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