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七年级下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七年级下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七年级下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七年级下册)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ppt课件。

我的思考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双杠、铁轨、比萨斜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

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凡未作特别说明,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则去掉重合这种情况,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板书:去掉③重合,并总结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3、若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位置关系?

板书:(留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出示立方体框架,谁能指出立方体框架中哪些棱既不

平行也不相交呢?为什么?

5、在留空之处用彩色粉笔填上“在同一平面内。”

6、那么理解平行线时,必须注意什么?

重点给学生强调平行线的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是前提条件; (2)“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有时我们也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市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互动探究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活动:进入七年级学习以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请各位同学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多媒体展示X 型晾衣架、栅栏、剪刀、小孔成像原理等图片)(教师板书,给出对顶角定义)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应关注:(1)对顶角只有在两条直线相交时才出现。

(2)对顶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学生活动: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牛刀小试:1、如图2,图中共有________对对顶角.

答案:4.

互动探究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活动:(教师演示ppt )

计算:

(1)44°+ 46°= ; (2)30°20′34″+ 59°39′26″= ;

(3)10°+ 25°+ 55°= ; (4)96°+ 84°= ;

(5)58°45′+ 121°15′= ; (6)50°+ 75°+ 55°= 。 答案:都填90°。

学生计算并回答,总结它们的特点.教师判断对错.

教师应关注:

(1)计算的准确性

(2)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进一步促使渴望尽快的寻求到答案,同时也为判断余角和补角做铺垫。】

图1

图2

师生活动:

A:出示一组互余角B:出示一组互补角

教师演示ppt互为余角.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总结互为余角的概念.然后,类比互为余角学习互为补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教师应关注:

(1)学生的语言表达.

(2)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的问题中.

(3)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两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

牛刀小试:2、填表:

∠α∠α的余角∠α的补角

32°

62°23′

x

从中,你发现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______.

答案:表格第一行:58°,148°;第二行:27°37′,117°37′;

第三行:90°- x,180°- x;空格:90°。

3、判断。

(1)一个角有余角也一定有补角.()(2)一个角有补角也一定有余角. ( ) (3)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答案:(1)√;(2)×;(3)×。

学生计算并回答,对照答案,教师根据回答给以评价.

教师应关注:

(1)计算的准确性.

(2)是否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余角和补角,是否准确理解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来进行计算,一方

面检查是否理解概念;另一方面培养计算能力.】

学生活动:

1、如图3,∠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规律吗?

图3

2、如图4,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1=∠3,

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4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让代表发言.

教师让学生猜想、简单说理、得出结论.根据回答进行引导,并给以积极的评价.并让学生反思这个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类比余角的性质独立解决该问题.

教师应关注:

(1)学生语言是否准确、规范.

(2)几何语言的表达是否准确、规范.

(3)思维是否清晰.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探究余角的经验,会主动迁移到补角上来,类比余角的性质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由扶到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分析:可以利用方程思想解决这道题。

解:设这个角为x °,则180 – x = 4(90 - x ),

∴x = 60.

答:这个角是60°。

【设计意图:本例题不但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渗透方程的思想.学生感觉到几何问题用方程解决更简单.】

牛刀小试:

4、如图5,E 、F 是直线DG 上两点,∠1 = ∠2,∠3 = ∠4 = 90 °,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答案:∠5 = ∠6,理由是:等角的余角相等。

本题相对复杂,为了更好让学生得到发展,先让学生独

立思考,然后在进行交流.教师给以评价.

【设计意图:本题是利用余角的性质解决,学生经历“独立

思考——交流——结论”这样一个过程,既培养独立的意

识,又有合作.既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让他们体验成功,

又锻炼了口语表达.】

:5、如图6,已知AOB 是一直线,OC 是∠AOB 的平分线, ∠DOE 是直角,图中哪些角互余?哪些角互补?哪些角相等?

答案:互余:∠1与∠2,∠1与∠4,∠2与∠3,∠4与∠3;

互补:∠1与∠EOB ,∠3与∠EOB ,∠4与∠AOD ,

∠2与∠AOD ,∠AOC 与∠BOC ,

∠AOC 与∠DOE ,∠BOC 与∠DOE 。

相等:∠AOC=∠BOC=∠DOE ,∠1=∠3,∠2=∠4。 教师应关注: 图5

图6

(1)学生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是否会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2)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余角的性质,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应用.学生的几何语言是否规范、标准.

【设计意图:本题是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角的平分线和直角定义来解决,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尝试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一起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又从多个角度了解、认识这个问题,从而真正做到理解.】

三、归纳小结,认知升华:

学生思考,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以补充.总结一下内容: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2、概念:(1)对顶角;(2)余角;(3)补角.

3、性质:(1)对顶角性质;(2)余角性质;(3)补角性质。

四、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教材第42页习题2.1。

五、布置作业,分层训练:

必做作业:教科书第37页1,2,3

选做作业:

1、在下列4个判断中: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一定平行;②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射线一定相交;④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

A.4

B.3

C.2

D.1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A 1 2

B 1

C 1

D 1 2 2 2

3、如果∠A =35°18′,那么∠A 的余角等于 ;∠A 的补角等于 。

4、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 。

5、已知α∠与β∠互补,且α∠与β∠是对顶角,则α∠=_________。

6、已知,24?=∠α且α∠与β∠互余,β∠与γ∠互余,则γ∠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还大10度,求这个角的度数。

答案:1、D ; 2、D ; 3、54°42′,144°42′; 4、60°; 5、90°; 6、24°,114°; 7、50°;

课后评析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崩发,整个课堂完全就是和

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细细思想从中得出:对于新旧知识具有类似的内容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这样省时高效;对于几何的命题的验证,可通过多种方法证明,如本节的“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通过测量、叠合法、逻辑证明,这样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清晰而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学习知道说明一个几何命题的过程是怎样的,须经历“猜想—推理—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案)

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教学案 参赛人: 王立广 参赛单位: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课题:10.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会用平面衬托来画异面直线。 (3)掌握并会应用平行公理。 (4)会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找出或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简单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过程与方法 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过程中,掌握借助平面判断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动态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思维,通过平移转化渗透数学中的化归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通过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动脑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习重点:异面直线的判断; 学习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推证与求解。 教具准备:学生学案一份、多媒体、合作探究配套教学模型(正方体)、手工制作模型 一、课前导学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其中相交直线有 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公共点。 【问题引导】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不平行的两直线一定相交,在空间内任意两条直线这个结论是否还成立? 【实例观察】观察下列两个图形,螺母与十字路口----立交桥,AB, CD所在直线平行吗?相交吗?) 二、新课导学A B D

1.异面直线的定义: 我们把 叫做异面直线。 【问题引导】你认为异面直线的定义中,关键字有哪些?为什么? 2.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按平面基本性质分?? ???? ?????? 不同在任何平面内 在同一平面内 按公共点个数分?? ? ? ?? ??????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 【合作探究】 1.在正方体ABCD -EFGH 中,和AE 相交、平行、异面的直线分别有哪些? (学生快速对照模型寻找答案,然后收起模型,看图回答。) 2.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将它还原为正方体, 那么 AB , CD , EF , GH 这四条线段所在直线是异面直线的有 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模型,进行合 作讨论,找出异面直线。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展示此图还原的过程,与学生一起订正他们的答案) 【问题引导】你是怎么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怎么判断两直线是否是异面直线的? 3.异面直线的判断 经过 一点和 一点的直线,和 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问题引导】异面直线的判断需要平面的辅助,怎么寻找辅助的平面呢? 4.异面直线的画法 说明:画异面直线时,为了体现它们不共面的特点。常借助一个或两个平面来衬托。下列三 A D C B E G H C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附答案)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习目标] 1.会判断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两异面直线的定义,会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能用公理4解决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一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异面直线 (1)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要点分析:①异面直线的定义表明:异面直线不具备确定平面的条件.异面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②不能误认为分别在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为异面直线.如图中,虽然 有a?α,b?β,即a,b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平面内,但是因为a∩b=O, 所以a与b不是异面直线. (2)画法:画异面直线时,为了充分显示出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即不共面的特点,常常需要画一个或两个辅助平面作为衬托,以加强直观性、立体感.如图所示,a与b为异面直线. (3)判断方法 方法内容 定义法依据定义判断两直线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定理法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为异面直线(此结论可作为定理使用) 反证法假设这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那么它们是共面直线(即假设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结合原题中的条件,经正确地推理,得出矛盾,从而判定假设“两条直线不

是异面直线”是错误的,进而得出结论:这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2.空间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 (1)按两条直线是否共面分类 ?? ? 共面直线??? ??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按两条直线是否有公共点分类 ???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无公共点? ?? ?? 平行直线异面直线 思考 (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异面直线吗? (2)两条垂直的直线必相交吗? 答 (1)不一定.可能相交、平行或异面. (2)不一定.可能相交垂直,也可能异面垂直. 知识点二 公理4(平行公理) 文字语言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性质叫做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 符号语言 ? ??? ?a ∥c b ∥c ?a ∥b 图形语言 知识点三 空间等角定理 1.定理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课题: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垂直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通过研究两直线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对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王新敞 教学难点:两直线的垂直问题转化与两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王新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垂直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怎么描述的? 2、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怎样根据直线方程的特征判断两条直线垂直? 二、讲解新课: 问题: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是 1 k和 2 k,则这两条直线垂直时斜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用倾斜角的关系推导:如果 2 1 l l⊥,这时 2 1 α α≠,否则两直线平行王新敞设2 1 α α>,甲图的特征是 1 l与 2 l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 1 l与 2 l的交 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 1 l与 2 l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2 1 90α α+ =.因为 1 l和 2 l的斜率为 1 k和 2 k,即0 1 90 ≠ α,所以0 2 ≠ α王新敞 2 2 1tan 1 ) 90 tan( tan α α α- = + =,即 2 1 1 k k- =或1 2 1 - = k k王新敞

反过来,如果2 11 k k - =或121-=k k ?20190αα+=?21l l ⊥.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则它们互相垂直,即 21l l ⊥?2 11 k k - =?121-=k k 王新敞 一般性结论:21l l ⊥?121-=k k 王新敞 或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 斜率为0 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垂直. 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王新敞 一般性结论:21l l ⊥?121-=k k 王新敞 或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 斜率为0 三、例题讲解: 例1 判断下列两直线是否垂直,并说明理由: (1)121 :42,:5;4 l y x l y x =+=- + (2)1:536,:355;l x y l x y +=-= (3)12:5,:8.l y l x == 例2 求过点A (3,2)且垂直于直线4580x y +-=的直线方程 例3 已知直线03)1()2(=--++y a x a 与02)32()1(=+++-y a x a 互相垂直,求a 的值. 解 : ∵21+=a A ,12-=a A ,a B -=11,322+=a B 且两直线互相垂直 ∴0)32)(1()1)(2(=+-+-+a a a a ,解之得1±=a 王新敞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初中几何对直线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中代数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高一数学研究了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直线的方程是以上述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以及其它曲线方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导数、微分、积分等的基础王新敞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垂直在生活中应用事例非常多,在诸多求解角度、面积、长度等方面都要用到两直线的垂直关系,因此,找到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尤其是两直线垂直与方程中系数的关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垂直定义、向量垂直、方向向量、法向量、直线方程等),这样探索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成为可能,通过探索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条: (1)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点

(3)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直线的方程 2.通过研究两直线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对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两直线垂直问题的转化与两直线的系数关系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说明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观察---探索——归纳---应用 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及应用.我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生活中的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总结归纳讲授新知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说明:两条线段垂直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垂直。 表示: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AB⊥CD; 直线l 与直线m垂直,记作l⊥m.其中,点O是垂足. 设计意图:强调知识内容的准确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方法?小组交流,相互点评。 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 (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页 1 第 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

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 应用,因此非常重要. (1)平行与垂直 ①平行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②垂直 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叙述为:或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 (2)夹角①应正确区分直线到的角、直线到的角、直线和 的夹角这三个概念. 到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到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后者是,则+ = . 与所夹的不大于的角成为和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 页 2 第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一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异面直线 ⑴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⑵特点: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⑶理解:①“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指这两条直线永不具备确定平面的条件,因此, 异面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要注意把握异面直线的不共面性。 ②“不同在任……”也可以理解为“任何一个平面都不可能同时经过这两条直线”。 ③不能把异面直线误解为分别在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为异面直线.也就是说,在两 个不同平面内的直线,它们既可以是平行直线,也可以是相交直线.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⑴相交——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⑵平行——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⑶异面——不同在任何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棱C1D1、C1C的中点,有以下四个结论: ①直线AM与CC1是相交直线;②直线AM与BN是平行直线; ③直线BN与MB1是异面直线;④直线AM与DD1是异面直线. 其中正确的结论为________.(注: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③④ 例2、异面直线是指____. ①空间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②分别位于两个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④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变式1、一个正方体中共有对异面直线.

变式1、如图E 、F 、G 、H 是平面四边形ABCD 四边中点,四边形EFGH 的形状是平行四 边形吗?为什么?如果将ABCD 沿着对角线BD 折起就形成空间四边形ABCD ,那么四边形 EFGH 的形状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知识点三 异面直线 1、 异面直线的画法:为了充分显示出它们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特点,常常需要以辅助平面 作为衬托,以加强直观性,如下图(l),若画成如下图(2)的情形,就分不开了,千万不能 画成(2)的图形。 画平面衬托时,通常画成下图中的情形。 2、异面直线的判定 ⑴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 线是异面直线. ⑵判定两条直线为异面直线的常用方法有: ①定义法:不同在任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定理法: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为异面 直线. ③推论法:一条异面直线上两点与另一条异面直线上两点所连成的两条直线为异面直线. ④反证法:反证法是证明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证明步骤有三步:一是提出与 结论相反的假设;二是由此假设推出与题目条件或某一公理、定理或某一已 被证明是正确的命题相矛盾结果;三是推翻假设,从而肯定与假设相反的结 论,即命题的结论成立, 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a 与 b 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直线a′∥a ,b ′//b ,直线a′和b ′所成的锐角 (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如下图所示. A B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折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11112222:0,:0 l a x b y c l a x b y c ++=++= 一.行列式法 记系数行列式为1 122,a b D a b = 和相交?0D ≠1221b a b a ≠? 1l 和2l 平行?0,0x D D =≠或0,0y D D =≠ 和重合?0 ===x y D D D 二.比值法 和相交()0b ,a 22≠; 和垂直?0b a b a 2211=+; 和平行()0c ,b ,a 222≠; 和重合()0c ,b ,a 222≠ 三.斜率法 111222:y 0.:y 0l k x b l k x b =+==+=(条件:两直线斜率都存在,则可化成点斜式) 12l l ?与相交21k k ≠; 2121b b k k ≠=, 2121b b k k ==,; -1.=21k k ; 特别提醒:在具体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先考虑比值法,但要注意前提条件(分母不 为零);再考虑斜率法,但也有条件(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最后选择行列式(无条件); 注:(1)两直线平行是它们的法向量(方向向量)平行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两直线垂直是它们的法向量(方向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3)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均存在且相等或者均不存在; (4)两条直线垂直?他们的斜率均存在且乘积为-1,或者一个存在另一个不存在; 1122,x c b D c b -=-1122y a c D a c -=-1l 2l 1l 2l 1l 2l ?2 121b b a a ≠1l 2l 1l 2l ?21212 1c c b b a a ≠=1l 2l ?2 12121c c b b a a ==12l l ?与平行12l l ?与重合12l l ?与垂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春》教案语文版

第1课《春》

2.诱思导学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 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出示字词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读课 文:弄清字、 词。 2.学生自读把握 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 文,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认真听 读的习惯,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获 取知识。 3.合作探究教师出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部分的哪些词表现了春天来临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与下面五个段落的是什 么关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春草图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草的特 点?这段除了些草,还写了人在草地 上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的活 动? 4.春花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可爱的花 儿的? 5.作者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 哪些感官来写? 6.春雨图中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 点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这幅画面中主要围绕一个 “多”字来描绘人们“迎春”的图景 的,试问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 “多”? 8.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觉融合到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 中,朗读并揣摩,说说它们分别体现 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与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的学习合。 成绩不错的学生 更注和积累,成 绩略差的同学的 理解并及时消化 畏难心理 让学生自主思 考,深入理解写 景散文描写景物 时应抓住景物特 点、多角度、有 顺序描写,并深 入理解文章内 涵。 4.朗读背诵指导1.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 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2.背诵要按文章结构顺序 学生朗读并背诵 培养学生快速高 效背诵文章的能 力。 5.拓展延伸这篇散文运用了精妙的词语和丰富的 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找出此类句子,品味赏析。 学生有难度,教 师加以点拨 培养学生语言欣 赏能力,以读促 写。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教学设计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 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 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 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 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 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

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 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 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 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 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习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②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③在同一个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 ④在同一个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 A 、1 B 、2 C 、3 D 、4 2、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 B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C 、两个角都与一个角互余,则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D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关系必须在同一个图形中 4、已知∠A = 40°,则∠A 的余角的补角是( ) A 、50° B 、150° C 、40° D 、130° 5、如果∠1 + ∠2 = 90°,∠2+ ∠3= 90°,则 ( ) A 、 ∠1 =∠2 B 、 ∠1 = ∠3 C 、 ∠2 =∠3 D 、 ∠1 = ∠2 = ∠3 6、∠1与∠2互补且相等, ∠3与∠2是对顶角,则∠3的一半是( ) A 、45° B 、80° C 、75° D 、30° 7、若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差为40°,则较大的角为( ) A 、40° B 、50° C 、65° D 、75° 8、若∠α+ ∠β = 90°,∠β与∠γ互为余角,则∠α与∠γ的关系是( ) A 、互余 B 、互补 C 、相等 D 、不确定 9、三条线相交于一点,所成的小于平角的对顶角有( ) A 、3对 B 、4对 C 、5对 D 、6对 2 A 2 B 2 D 2 C

10、∠1的对顶角是∠2,∠2的邻补角是∠3,若∠3=75°,则∠1的度数是() A、75° B、105° C、90° D、75°或105° 二、填空题 11、∠1与∠2是对顶角,∠1=38°,则∠1= ; 12、右图所示,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 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是度,你的 根据是; 13、如图1,是由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ABC和FDE 拼成的,则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个,分别是; ∠1与∠A关系是;∠2与∠1的关系是; 14、∠α=25°,则∠α的余角= ;∠α的补角= ; 15、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补,则∠2+∠3= ; 16、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为2:7,则这两个角分别是= ; 17、已知∠α的补角是∠α的4倍,则∠α=; 三、解答题: 16、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50度.求:∠2和∠3的度数. 17、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且∠AOD=100°,∠1=30°,求∠2的度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 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 ,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 特制订如下计划 . 一、教材分 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 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 ,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 , 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 分.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 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 . 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不够 , 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 , 理解不透 .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发展学生的智力 ,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 发展健康个性 ,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打下基础 .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 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具体的说 , 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 了解基本写法 ,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 培养默读的习惯 , 提高阅读速度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 精彩片段 ,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读文言文课文 , 要了解内容 , 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 熟练使 用常用字典词典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 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 , 为人处事的心理 ,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 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提高思想认识 , 陶冶道德情操 , 培养审美情趣 . 2.语文教学中 , 要加强综合 , 简化头绪 , 突出重点 ,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 (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非常重要. (1)平行与垂直 ①平行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②垂直 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叙述为:或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 (2)夹角 ①应正确区分直线到的角、直线到的角、直线和的夹角这三个概念. 到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到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后者是,则 + = . 与所夹的不大于的角成为和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 当到的角为锐角时,则和的夹角也是 ;当到的角为钝角时,则和的夹角也是 . ②在求直线到的角时,应注意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找出与,的倾斜角,关系,得出或,然后由,联想差角的正切公式,便可把图形的几何性质转化为坐标语言来表示,推导出. 再由与的夹角与到的角之间的关系,而得出夹角计算公式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