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

未中断过。翻译活动的高潮每兴起一次,翻译研究便更深入一步,翻

译研究中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翻译研究作为当前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正在经历一次洗礼般的转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已成为一种互

动转向的关系。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的范式从纯语言层

面走向探讨文化层面的相互影响上。“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

层次的规定性研究转向文化观下的描述性研究。这种翻译理论不再把

翻译仅仅看成是一种简单的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或是一种单纯两种语

言文本的交互,而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大文化的视野空间里予以探讨和

研究。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enet)的翻译思想在国际译坛具有长远影响。而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

书中,巴斯奈特和列弗维尔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

展方向,由此开始,翻译研究领域开始了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并最终

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文化翻译学派。

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

的语篇之上;翻译不但仅是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更重要的还是

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

文化里功能的等值;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但这些

原则和规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

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当前,以英语为载体的强势文化席卷

世界,文化群体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

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文化翻译观主张,在文化

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

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

机组成部分。同时,从文化翻译观来看,在文化趋同过程中,文化交

流总是交互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正因为如此“,磕头”(kowtow)和“功夫”(kungfu)这样的汉语词汇已进入了英语

词典,作为正式词汇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翻译要注

重文化的互溶性。本文根据文化翻译论四个具体理论来分析一些翻译

中中文信息化的处理。

“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也就是说,当对一段语篇实行翻译时,应该首先了解这原文本的文化

背景,比如写作年代、风俗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等等,

这就需要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仔细斟酌以翻译出原文的风格,方式和

内涵。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英译汉时,一方面理应注意保持这种特色,同时也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的

地方色彩的习语生搬硬套英语的习语,以至与原文形成矛盾。例1: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这句成语与汉语习语中的“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虽有相同的意义,但在英译汉时不应套用后者。因为诸

葛亮是一个中国历史的人物,会与原文形成矛盾,显得格格不入。译

成“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比较恰当了。意思既不走样,又可避免民族

色彩与原文形成矛盾。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此间的“和尚”意指中国佛教人士,而在英语国家中佛

教少见,若直接用monk一词恐怕不大能够在译入语读者中引起共鸣,

故可用易于理解的boy一词指代“和尚”,则译为:

Everybody’sbusinessisnobody’sbusiness.或:

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

巴斯奈特说,“翻译并不但仅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

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这就意味着翻译出的作品则要为译入语

读者接受,并在含义上达到沟通。我们知道,《茶馆》中出现的人名

称谓极具中国传统特色,要翻译《茶馆》给外国人看,让其达到共通,如何处理这些姓名文化无疑是对译者的一个考验。《茶馆》中人物众多,称谓各异,总的可分为如下这几类。1.松二爷、常四爷、马五爷、林大哥……这类姓名称谓中“爷”和“哥”并不表示一种家庭关系,

而是出于尊敬和礼貌的称呼。英若诚的译本中将松二爷译成“MasterSong”,而霍华则译成“SecondElderSong”。译成“SecondElderSong”在中国人看来,能够理解其意思,但是译入语的

读者就读不到尊敬或礼貌这个层文化意义了,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困惑

或不解。有人可能要说英若诚翻译成“MasterSong”没有体现“二爷”,但是“松二爷”体现文化意义的词重点在“爷”而不是在“二”,所以将其译成Master兼顾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考虑了译

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2.小唐、小王、老刘、老杨……在汉语中,人

们通常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小”来作为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故称呼“老刘”“、小王”并一定表示年长。霍华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成“OldLiu”和“LittleLi”。译入语的读者很可能会以为“LittleLi”是一个叫做“李”的孩子,这就是误解了。英若诚将

“老刘”、“小王”直接翻译成“Liu”和“Wang”,虽省略了“老”

和“小”的翻译,但是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达到了很好的异

文化交流。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

能的等值。”这个点,其实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讲述相同道理,保

持功能等值,才有可能实现将原作的风格原汁原味体现于读者面前。

拿“杜鹃”这个词做示例,杜鹃在汉语中是花,亦是鸟,中国古典诗

文中的杜鹃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

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称见杜

鹃花》这首诗中借杜鹃花与鸟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锦瑟无端五

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

瑟繁弦,哀音怨曲,勾起诗人无限的悲切,难言的冤愤,李商隐寄哀

怨于冤禽,托春心于杜鹃,至苦之情,幽伤之痛,感人至深。杜鹃不

但可喻指“乡愁”与“哀怨”,亦可象征“春天”;陆游有“时令过

清明,朝朝布谷鸣”的诗句;范成大的“绿满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

雨如烟”更是将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盎然春意描写的栩栩如生。由

此可见“,杜鹃”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功能。

作为鸟“,杜鹃”的英文对应词是cuckoo,作为花,其对应词是azalea,而不管是cuckoo,还是azalea均无与汉语对应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汉译英时,不能对“杜鹃”死译或直译,而是在弄清其表达

的意义后选择恰当的词或词组表达。

巴斯奈特指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作

品的不同译本,有的可能差别甚远,但并一定都能在这些译本中作出

比较,因为这些不同的译本可能有着不同的背景,要达到不同的目标。RalphWaldoEmerson的一首诗Brahma,胡适在1914年用文言文将其译

作《大梵天》,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用白话文将其译作《大神》,这两个翻译版本给读者以完全不同的感觉。首先要注意的是,胡适和

张爱玲选择了不同的译入语,所以也选择了不同的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就东方宗教哲学来说,文言文有它常用的字眼和词汇,甚至其语言结

构亦有助于传递这方面的哲理,译者及译作的读者同时在文言文的参

照系内运作,所以感觉到一切都是熟识的,自然不会有理解的困难。

而白话文的语言文化背景并不如文言文那么有利于传递原属于东方宗

教哲学范畴内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话文版本就逊色于前者。试想,Emerson要用英语表达东方宗教教义,面对的是英语语言文化与东方宗教哲学无法衔接的地方,这与张爱玲以白话译诗时面对的问题极

为相似;甚至能够说,在一定水准上,原诗作者及读者在英语文化体

系内建构和解读东方宗教思想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张译为我们提供了

一种具体的诠释。我们既然明白这两篇译作都是译入语文化体系内部

的产品,就会了解两篇译作的长短处也由其所属语言文化背景控制,

也就是说,译者因为个人即时代的背景而选择了译入语后,在很大水

准上就受他自己所选择的语言文化参照系限制,这也就符合了巴斯奈

特的第四点。

从上面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可看出文化元素影响的处处身影。巴斯

奈特曾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作心脏和肌体的关系,加之王佐良先生

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

语言,这就充分说明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要想翻译出一部语言

丰富的作品的精髓,让译入语读者有着和原读者一样的感受,则必须

要弄清作品的文化背景,此过程中译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

要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这就要看译者是如何将语言中的文化元素体

现在译文中的。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目的语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常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或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本身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 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 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 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 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 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例如:笔者的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将句子“ThenhewasofftoColumbiaBusinessSchool,wherehefoundhisRosettaStsoneofinvesting”译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资的罗塞塔石碑”。很显然译者直译了原 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Stone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 书的石碑,被译作罗塞塔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57203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张晶晶1,王治江2 (1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1河北理工大学外事处,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迁移 摘 要: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迁移现象的形式及影响,目的 是通过分析研究翻译与文化迁移的内在关系,对翻译所涉及的文化迁移现象做初步的探讨,为翻译过程中处 理文化迁移现象及认识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一 文化迁移概述 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迁移的影响。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 ri or knowledge)(M atlin,1989);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篇章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王克非,1997:5),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迁移’,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林艳华,曹赛先,2003:103) 本论文中所研究的“文化迁移”既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迁移过程,也包括译文中所呈现出的文化迁移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文化迁移结果。具体体现在翻译过程,译本本身和翻译后果几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或干扰。 二 文化迁移的形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翻译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动态过程,因而依据不同的标准,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迁移的方向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分,有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按迁移涉及的文化层面分,有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1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是有方向性的,在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与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将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干扰或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视为顺向迁移(f or ward transfer),如将“面包车”翻译成“bread car”,而在英文中对应的翻译应该是“m inibus”,译者在翻译时很显然是受到了源语文化的影响;反之,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以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称为逆向迁移(back ward transfer)。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的翻译:I’m taking$24,562147(我带来两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块四毛七分),“毛”的翻译就是受目的语文化(汉语文化)的影响,翻译中出现了逆向文化迁移的现象。 顺向文化迁移和逆向文化迁移会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影响或干扰译者的思维。在处理相同的文化因素时,能使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并翻译原作;但在处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因素时极容易将原有母语文化概念移植到译作中,出现文化误读,误译,影响文化交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方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则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或者是造成文化冲击。 2 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 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主观文化因素及纳入译者思考范围的文化因素对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及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只能将之视为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trans2 fer)。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是表层文化迁移的结果。而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客观的。关于人们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J?Bennet和M?Bennet (1991:78)曾将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①Denial(否定),②Defense(防备),③M ini m izati on(低估),④Accep tance(接纳),⑤Adap tati on(适应),⑥I ntegrati on(融合)。在阶段①,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别的文化,他们一切都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在阶段②,他们能感觉到人 收稿日期:2009203213

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 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的意义。文中的用语、图纸、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 文献综述字数在5000字以上。 正文前须附500字左右中文摘要,末尾须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在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

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 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参考文献篇数应符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 (二)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根据作业实际明确为“论文”或“设计”,其它文本、表格遇此类情况同样处理。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题 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文化误读

比较文学 姓名: 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

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摘要]: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者在理解异质文化时,因“文化过滤”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成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文化“模子”之间的文学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接受者的语言差异、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还要在“期待视野”中寻找理据。以此来研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并看到它们都可能产生的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关键词]:文化误读;意向;文化模子;期待视野; 关于误读的探讨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误读是错误的解读这一粗浅认识,把误读和创新连在一起。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布鲁姆(Harold Bloom)的“影响即误读”的观点,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法国学者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 )在他的《文学社会学》(1987)一书中说:误读是“创造性的背叛”;保罗·德曼在《盲点与洞见》(1971)中也竭力推崇误读。 那么文化误读是怎样产生的呢?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论》中详细的对此进行了研究,概括而言就是: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过滤的作用,而导致发送信息的减损和接受者文化的渗入,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即文化误读。文化误读像文化过滤一样是复杂的,是接受客体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它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从其后果来看,可分为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1无意识误读 无意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而产生的。例如,庞德在译《神州集》时,并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文化也缺乏了解,他的翻译完全建立在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Fenellosa留下的有关汉诗、汉字的注释和解说的笔记之上。所以在翻译时,误读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译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译成: But you,Sir,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去西北边疆的诗,其中“阳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位于河西走廊,北与玉门关相对。自汉代以来,一直都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在文学作品中,“阳关”被文人骚客反复吟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在中国读者心中“,西出阳关”唤起的是遥远、大漠、悲壮等联想。庞德把“阳关”误译成“gates of Go”,使该词背后蕴藏的文化意味荡然无存,中西方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使英美读者也难以从词汇表面体会到中国读者心中的那份感受。 以上可以说是无意识误读造成的文化丢失,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误读恰恰促进本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庞德在《神州集》中翻译的一系列中国古诗,作为反英美诗歌传统的一面旗帜,推动了印象诗派的成长与发展。在这场跨文化孕育诗歌新芽的运动中,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是源于误读的成果。中国古典诗歌格律严谨,但庞德不懂中文,他无法理解中国古诗在声韵和形式结构方面受到的约束;他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因此对英美意象诗人来说,中国古典诗歌是纯粹以意象为基础的。有了这种理解,他就引中国古诗为范本,提出英美诗歌要想

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

翻译与文 化迁移 曹合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201600) [摘 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文化;迁移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6 0083 05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er CAO He jian (School of Fo reig n L anguage ,Shanghai Inst itute of F or eign T rade,Shang hai 201600,China) Abstract:T 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ransfer ex erted on culture by translation.T 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 w ing different forms fro m different ang les:fo rw ard transfer and backw ard transfer;surface transfer and deep transfer;horizontal transfer and ver tical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neg ativ e transfer and zero transfer.Causes of transfer are also pro bed.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transfer Dahl [1]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产品,又称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建筑、服饰、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中层文化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此外,Even Zohar [2] 亦提出文化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上述文化研究的多维思考对探讨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深入了解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而本文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翻译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无疑将加深对翻译与文化迁移规律的认识。 一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词频繁出现于物理学、心理学等 领域,但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与表述方式。在心理学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尤为广泛。人们通常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学习的结果产生某种影响。迁移是双向的、相互的。所以,迁移的概念被扩大为 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3](P 218-235) 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人类交际行为。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信息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rior know ledg e);[4](P 232)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 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概念,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形成的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 [收稿日期]2005-01-28 [作者简介]曹合建(1956 ),男,湖南长沙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文体学. 第19卷 第6期2005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19,N o.6N o v.2005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规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规范 一、要求 1、与毕业论文分开单独成文。 2、两篇文献。 二、基本格式 1、文献应以英、美等国家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Journals from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2、毕业论文翻译是相对独立的,其中应该包括题目、作者(可以不翻译)、译文的出处(杂志的名称)(5号宋体、写在文稿左上角)、关键词、摘要、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3、文献翻译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完全一致。 4、文中所有的图表、致谢及参考文献均可以略去,但在文献翻译的末页标注:图表、致谢及参考文献已略去(见原文)。(空一行,字体同正文) 5、原文中出现的专用名词及人名、地名、参考文献可不翻译,并同原文一样在正文中标明出处。 二、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一)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内容要求 外文翻译内容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关,外文原文不少于6000个印刷符号。译文末尾要用外文注明外文原文出处。 原文出处: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或et al表示).题(篇)名[J].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 原文出处: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原文出处: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A].编著者.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要求有外文原文复印件。 (二)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格式:见“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封面”。普通A4纸打印即可。 第二部分:外文翻译主题 1.标题 一级标题,三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2.正文 小四号字,宋体。 第三部分:版面要求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 距:18mm 字符间距:标准 行距:1.25倍 页眉页角:页眉的奇数页书写—浙江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页眉的偶数页书写—外文翻译 题目。在每页底部居中加页码。(宋体、五号、居中) 装订顺序是:封皮、中文翻译、英文原文复印件。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一、文化误读的起源 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向在20世纪70年代时,就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学翻译中,学者们的课题主要是研究文化信息是否能得到准确的传递。在交流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主要是因为存在客观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就涉及到了文化误读的理论研究课题。想要忠实的表达出本文的涵义和文化意义,就必须正确的理解和阅读作品中包含的文化信息。文化误读主要来源于诗学误读。文化误读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主要是因为西方理论思潮的引进。同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者都对它毁誉参半,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客观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其理论概念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这样学者们在谈论误读时,才不会对其草率而论,莫衷一是。在最初的阶段,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正式提出了“误读”的文学理论术语。在这本书中,哈罗德•布鲁姆还提出了“诗学误读”理论及“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但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泽”。随后,误读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和概念。其与文学理论上的误读有一定的区别,在翻译学科中研究的文化误读是属于狭义的误读,只限于文学翻译中对文化信息存在偏离的理解与表达。如果误读的绝对性和合理性太过于注重,那么翻译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也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二、文化误读的误读性质 当前文化文章在进行分类文化误读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是最常见的划分类型。有的学者认为:无意识误读主要是受制于客观的原因影响,有意识误读则是和它相反的原因。有意误读和无

意误读及为自觉性误读和非自觉性误读。通过文学翻译的实际实践,有学者认为,结合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还可以将其 划分为两种文化误读类型,主要是: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理 解性误读、目的性误读和有意误读、无意误读进行相比较,理解性 误读和目的性误读更能把文化误读形成的机制全面的体现出来。对 于这种文化误读的分类,可以让学者们更加客观和更深入的去认识 文化误读,从而制定合理、科学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1.选择性引起的目的性误读。在翻译学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 交流是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译语者在对原作品进行分析时,最终 接受者的读者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还要在语言文化背 景下找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元素。否则,就算对原文的忠诚度达 到百分之百,没有找到与读者共鸣的元素,读者读起来也是云里雾 里的状态,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又从何谈起。这样就促使译语者在 阅读中处于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选择性的模式,与原文产生一 种选择性的共鸣。由于译语者考虑到既定的翻译目的,所以,译语 者故意将源语文本中语言文化的体现形式进行了更改,试图缩小两 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这就是导致文化误读可以属于目的性误 读的原因。关于《围成》中的一些象征物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中, 里面人物送给别人红封套“是指包含钱的红包或纸袋。它是通常作 为提示,礼物,奖金或贿赂私下给予。国外的译语者为了避免“红”字给西方读者带来的文化歧视,从而采取了一定的回避手段,在国 外的译语者中,在大多情况下都是把中国的“红”用“绿”来代替,因为,在汉语中,“红”的意思和英语中的金色和绿色有一定的相 同度。在这一点中,国外有的译语者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对 颜色词汇附加含义的差异较大,所以,他们为了是西方读者能够更

英美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 一、“化”而不等值的文化差异翻译办法 文化的不同导致翻译之中,在不同的文化中寻找相近的对等语,这是翻译不可避免的一个事实,因而很多的翻译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意义的转换”,其实对于翻译来说,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阶段而翻译的最高阶段应该是“信达雅”背后的“化”,因为对任何一种文学来说,不可否认的都存有着一个“化”的功能,都是真善美的传递,所以翻译的实质应该是将“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观点最早由钱钟书先生提出来,他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是他同时也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诚如上文所分析的,翻译是可能的,但是等值的翻译则反而会导致其原意的流逝,从而影响到最后意义的表现,因而必须要借助于“化”来实施,从而完成翻译的意义。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不能实行全部的等值翻译,但是也不能实行全部的“化”,因而林纾在翻译史上来说,他仅仅打开了一扇大门,而没有真正的做到全面的将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因素表现出来,其最终削弱了异国风情本身所应该具有的魅力。 (一)求同存异大而化之作者认为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差异,因为文化的不同,必须求同存异,所谓的同是意思的表达必须是真实而准确的,而所谓的异,则是异域风情的不可缺乏,因而较为准确的处理办法应该就是求同存异,大而化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传递出不同文化的精髓。求同所要求的是,将原著所应有的语义以相对应的语言尽可能地表达出来,存异则应该在实行翻译的基础上,将意义完整地表达之后,保留相对应的原语中的文化个性,从而使得异域的风情体现出来,鲁迅以前在《且介亭杂文》中这样谈及翻译,“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个案研究1

班级 _____英语083______学号__4号________姓名 __王宁______ 分数__________ Cultural transfer in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is of growing import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ulture may undoubtedly bring out both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lthough there may be different means by which the exchanges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conflicts smoothed over, it is translation that can be used as the most useful medium to serve both purposes. Since translation came into being, it has never been short of people?s attention. Scholars formulate their ow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andpoi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various schoo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two major ones being the linguistic school and the cultural school. The theories of both schools are actually interwoven with one another. However, with the boom in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cultural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scholars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 research tendency. Susan Bassnett,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of the cultural school,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take cultur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L culture and the T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cultural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enjoys great freedom of creation. S/he can not only adopt a flexible method of rewriting, but also break with the literary form of the original. Thi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aking a macro view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reviewing it from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has greatly broadened the horiz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cult ural transfer”,this thesis endeavours to identify what exact cultural influen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are likely to have an impact on translation, and how a translator deals with these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studying the research data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外文翻译开题报告要求及指导意见

外文翻译、开题报告要求 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分别由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正文三部分组成,并按统一封面和格式编写。字体及字号到时按学院规定。 文本格式及写作要求 (一)外文翻译 通过文献查阅与翻译,进一步提高掌握使用外文的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几种主要外文书刊,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国内外信息与动向。 1、格式: (1)外文(译文前面附被翻译的外文原件复印件); (2)翻译成中文格式: ①标题 ②署名 (作者名)** 著 译者:*** ③翻译正文 ④外文著录 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译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要求译者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注明: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2、内容要求: (1)阅读 每位学生在文献查阅环节中,必须阅读5~10万个印刷符号的外语文献资料(最好阅读与课题或本专业有联系的内容),择其重要的翻译1~2万个印刷符号(约3000汉字)。

(2)翻译 ①标题应真实地反映出翻译外文的主体内容或原外文标题内容,一般控制在20个汉字以内。可以用副标题对标题予以补充说明; ②标题下方正中为外文作者署名; ③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内容; ④外文著录 (二)开题报告 1、格式: (1)课题名称; (2)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署名; (3)开题报告的正文撰写。 2、内容要求: (1)课题名称要求与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标题名称一致(一般控制在20个汉字以内,可以用副标题对标题予以补充说明)。 (2)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署名: 课题下方正中即是学生署名,学生署名下方是专业名称,专业名称下方即是指导教师署名,指导教师署名下方即是教学单位署名(教学单位指学院)。 (3)开题报告的正文撰写要求包括(不少于2500字): ①课题来源 ②研究目的和意义 ③研究的内容与途径 ④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题中心内容,综合分析提出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