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矿学课程设计手稿

采矿学课程设计手稿

采矿学课程设计手稿
采矿学课程设计手稿

目录

第一章矿区地形地貌、地理交通及自然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矿区地形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地理交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自然经济..........................................................................................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矿体赋存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矿山工程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矿山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矿山环境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采矿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矿床地质条矿床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矿体倾角和厚度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采矿方法回收率、贫化率、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根据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选择浅孔房柱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采矿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矿块结构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采准切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矿房回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则依据与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矿柱回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采空区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采准、切割、回采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阶段平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切割平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采区上山.............................................................................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4.联络平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5.联络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6.陡坎.....................................................................................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矿块的采出矿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千吨采准、切割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同时工作的矿块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每日采准、切割、矿房回采.......................................................... 错误!未定义书签。

6.6矿柱回采的出矿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废石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8主要材料消耗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矿体厚度、倾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矿石抗压强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推荐的采矿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矿块构成要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采切比、回采率、贫化率、同时工作矿块数、矿块生产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7.6采矿方法经济技术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主要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武汉工程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官店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

专业班级 10级采矿工程(02)班

学生

指导教师

成绩

说明书页

插图幅

表格个

程序个

二O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摘要:本文根据官店铁矿的矿体赋存状态、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其它经济技术条件,通过查找各种参考文献和计算,选择出最适合官店铁矿开采的方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算出了开采的各种参数,最终绘出开采图纸,算出经济技术指标及工程量等参数。

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Guandian iron ore body occurrence, mining technology condi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mining area,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other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through searching the various references and calculating,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Guandian iron ore mining method, and proves its feasibility, worked out the mining parameters finally, draw the mining drawings, calculate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dexes and engineering volume parameters.

第一章矿区地形地貌、地理交通及自然环境

1.1矿区地形地貌

工作区属建始县东南部的中切割中山区,其南部和北部相对较低,中部较高。中部火家包标高达1765m,南部沟谷地段标高仅1300m,相对高差达465余米。区内溪沟向西流入。

图1-1-1 矿区地形地貌

1.2 地理交通

苏家坪矿段位于建始县城区南东约53Km,官店铁矿西段,从官店口以西的凉水井至苏家坪一带,长约1.85Km,宽约1.32Km,面积约2.44Km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0′42″—110°01′51″;北纬30°13′48″—30°14′31″。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管辖。从官店口向北西,有区县公路可通往红岩寺和建始县城,并与318、209国道和正在修建的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连。矿区内有简易公路可以通行,交通尚较方便(附图1)。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1月正式批复了建始县官店铁矿苏家坪矿区的采样试验矿区范围,划定矿区范围坐标为:

5 3346082.50 37404856.10

6 3347406.70 37404867.60

7 3347390.80 37406712.50

8 3346066.60 37406701.30

矿区面积约为2.4434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400米至1350米标高。

图1-2-1 矿区地理交通

1.3自然经济

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年降雨量1400余毫米,5—7月和9月为两次主要降水期,约占年降雨量的60%。年平均气温16.3o,7、8月间气温最高,为30℃—35℃;11月一次年2月气温一般在5℃以下,最低气温为零下12℃,此时一般高山多雪,低山多雾。本区以农业为主,盛产土豆、包谷,工业基础较差,仅有小煤矿和铁木手工作坊。

第二章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2.1矿体赋存状况

1、矿层(体)层位及分布

铁矿层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底部,层位稳定(相当于Fe3矿层层位),呈层状产出。受褶皱与断裂构造所控制,矿层露头线主要分布长岭背斜北翼,东起凉水井K3,途经苏家坪K9,西至安家墩北西的K15,地表矿层厚度3.45—5.31m,平均厚度4.29m。矿层露头线出露标高为1420-1460 m。矿石类型为紫红色鲕状赤铁矿,矿石质量较好,工程平均品位TFe为46.81-52.36%,全段平均品位为49.37%,经查原详勘报告中无S、P品位。矿层顶板和底板围岩为铁质页岩、钙质页岩或泥质页岩。紧靠矿层底部,常有铁质砂岩,为铁质页岩、钙质页岩或泥质页岩向矿层的过渡层。一般矿层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较平整,有时具波状起伏。矿层中常有砂岩、页岩夹层,砂岩与赤铁矿具有递变关系。赤铁矿层中普遍夹有铁质页岩,该夹层增厚,赤铁矿层则减薄;铁质页岩减薄,赤铁矿层则增厚。

2、矿体(层)产状

本区矿体(层)产状,受长岭背斜所控制,地表倾角在10°左右,-16号至-8号勘探线深部倾角由10°逐渐增大至20°左右,继之变陡达40°-50°。

3、矿层厚度、品位及其变化

本区铁矿层厚度和品位较为稳定,但其沿走向和倾向上也略有变化。从总的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最薄为0.04m,一般为2~3m;矿层含铁品位最高为55.08%,最低为21.48%,一般为40~50%。本区矿石含铁量的高低与矿层厚度的大小常成正相关关系,即在一般的情况,矿层较厚者,含铁品位较高。

4、矿床成因及类型

本区地处泥盆纪川鄂湘凹陷浅海盆地中,其北为秦淮古陆,北西部为四川地台,南部是江南古陆,这些古陆和地台长期处在风化剥蚀之中,为铁矿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赤铁矿层沉积时,地壳波动、海水动荡频繁,故在矿层内有夹层的形成。鲕状赤铁矿具鲕状结构,核心为砂粒、粉砂粒和电气石,这说明它是在氧化介质中,氧化位势相适宜的条件下,受腐植物的作用,带正电荷的含铁胶体溶液围绕带负电荷的砂粒、粉砂粒和电气石颗粒进行化学沉积所形成的。本区赤铁矿产于上泥盆纪地层中,属沉积型赤铁矿,与湖南宁乡式同属一型,应属同一矿床成因类型,因此,本区所勘探的赤铁矿床为“沉积型一宁乡式赤铁矿矿床”。

1.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区内出露中志留统一下二叠统及第四系地层,按其岩土特性可划分出如下工程地质岩组:

(1)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卵)石,粉质粘土,粘土及碎、块石土组成,该岩类松软,孔隙度大,易饱水,易变形,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失稳和沉陷,性质较软松。

(2)软弱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下二叠统梁山组中的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岩性较松软,坚固性差。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易发生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中志留统砂页岩,岩性较坚硬。

(4)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区内出露的大部地层均为坚硬岩类,主要是中上泥盆统砂页岩及石英砂岩、上石炭统灰岩及白云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石灰岩,岩性致密坚硬,稳固性好。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安全。

3.工程地质评价

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cm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cm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主要矿体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部分埋藏浅、覆盖层薄的浅部地段适露天开采;深部可选择地形条件有利的地段进行平硐(或斜井)开拓。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

区内喀斯特发育,主要分布于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中,其他层位不发育。下二叠统灰岩出露地表,分布面积广,大量吸收地表水和排泄地下水,故水化作用较强,使喀斯特普遍发育,见有大小不等的陷落地、犁沟、落水洞,其中下部溶洞尤为发育,并有较大的地下水流出。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出露泉水较多,其喀斯特发育所在高程,最高1600~1710m,最低1350~1450m,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相比还高800~1000m以上。下二叠统灰岩溶洞发育一般规律是先由地表陷落地、犁沟发育成落水洞,再沿裂隙溶蚀向深部发育成溶洞。

在以往勘探钻孔中,仅有少数钻孔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发现有溶洞、喀斯特现象;同时大部钻孔钻到灰岩时,一般不是漏水而是返水,并在个别钻孔中,有少量承压水出现,这说明该区喀斯特相互没有溶蚀连通,完整的喀斯特溶洞含水层尚未形成,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常有孤立水流出现,局部形成自流水。

喀斯特溶洞发育与矿床有水力联系,本区主要水源皆出露于下二叠统灰岩中的喀斯特溶洞发育地段。而下二叠统灰岩处于矿层之上,其底部有梁山组含煤岩系,距矿层顶部厚约30~60m,裂隙发育随深度而减弱,相对的起着隔水作用。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有自流水涌出孔口,这也说明可能由于喀斯特垂直发育受到非喀斯特岩层的阻隔,使之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

2.4 矿山环境地质条件

根据2 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图A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l8306—2001图B1)资料,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基于上述原因,本采样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对地震予以重视,考虑到采样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在本区设计中,对采样工程及地表中小构筑物以VI度地震烈度设防,大型、特大型构筑物及断裂带附近地段以VII度地震烈度进行设防。目前本区的升降运动处于轻微上升过程,区内历史上微震活动频繁,但无破坏性地震发生,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

区内地形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区总体稳定性较好。铁矿层

及其顶、底板围岩,坚固性较高,化学组分较稳定,不会分解出有毒、有害的组分影响周围环境或水资源,对今后开采较为有利。

第三章采矿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比较

3.1 矿床地质条矿床地质条件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安全。

3.2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它们对采矿方法的影响见表3-1

表3-2-1 矿岩稳固性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

稳固性

可排除的采

较适应的采矿方法

矿方法矿石围岩

稳固稳固空场法崩落法

稳固不稳固崩落法、充填法空场法

分层法、阶段矿房法、阶段自然崩

中等稳固或不稳固稳固

落发、上向充填法

不稳固不稳固下向进路充填法、分段崩落法空场法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cm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cm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由于地表不允许塌陷,可选用空场法,充填法,排除崩落法。

3.3矿体倾角和厚度的影响

矿体倾角主要影响矿石在采场内的运搬方式。极倾斜矿体,可利用矿石自重运搬,而采用留矿法时,倾角大于55°-60°;水平矿体可用有轨运输、缓倾斜矿体可用电耙运输;倾角小于10°的矿体,可采用无轨设备运搬等。矿体厚度影响采矿方法和落矿方法的选择以及矿块的布置方式等。

表3-3-1 根据矿体的产状可能采用的采矿方法

项目水平矿体0°

-3°

缓倾斜矿体3°

-30°

倾斜矿体30°

-50°

极倾斜矿体>50°

极薄矿脉<0.8m 壁式削壁充填

壁式削壁充填法

上向倾斜削壁充

填法

留矿法、上向分层

削壁充填法

薄矿体0.8-5m

全面法、房柱

法、壁式崩落

法、壁式充填法

全面法、房柱法、

壁式崩落法、壁式

充填法、进路充填

法等

爆力运动采矿

法,分层崩落法、

上向进路充填

法、下向分层充

填法等

分段法、留矿法、

分层崩落法、上向

分层充填法、水平

分层进路充填法、

分段充填法,留矿

采矿事后充填采

矿法等

中厚矿体5-15m 房柱法、壁式充

填法

房柱法、分段法、

壁式崩落法、壁式

充填法等

爆力运矿采矿

法,分段法,分

层、分段崩落法、

分层、分段充填

法等

分段法,留矿法,

分层、分段崩落

法,分层(上向分

层,上向进路,下

向分层)充填法,

分段充填法,留矿

采矿事后充填采

矿法等

厚矿体15-50m 分段法、阶段矿

房法、分层崩落

法、分段崩落

法、分层充填

法、阶段充填法

分段法、阶段矿房

法,分层崩落法、

分段崩落法、阶段

崩落法、点柱充填

法,阶段充填法等

分段法,阶段矿

房法,分层、分

段崩落法,阶段

崩落法,点柱充

填法,上向分层

充填法,阶段充

填法等。

分段法,阶段矿房

法,分层、分段崩

落法,阶段崩落

法,上向分层充填

法,阶段充填法等

极厚矿体>50m 阶段矿房法,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阶段充填法

本区矿体(层)产状,受长岭背斜所控制,地表倾角在10°左右,-16号至-8号勘探线深部倾角由10°逐渐增大至20°左右,继之变陡达25°-30°。铁矿层厚度和品位较为稳定,但其沿走向和倾向上也略有变化。从总的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最薄为0.04m,一般为2~3m。参照表3-1矿体倾角和厚度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可采全面法、房柱法、壁式崩落法等。矿体形状和矿石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影响采矿方法的落矿方式、矿石搬运方式和贫化损失指标。矿体与顶、底围岩界线比较明显。

3.4 采矿方法回收率、贫化率、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表3-4-1采矿方法损失、贫化推荐指标表

采矿方法开采条件

损失率

/% 贫化率

/%

备注

全面法倾斜,缓倾斜中厚及薄矿体 10-15 10-15 浅孔落矿

浅孔房柱法

适用矿石和围岩稳固与较稳

固的矿体;矿体厚度小于

8-10m;矿体倾角小于30°,

价值不高或品位较低的矿石。

15-20 8-10

矿柱不回采,浅孔落矿,

围岩较稳固

壁式充填法

开采顶板岩层不允许崩落或

者缓倾斜薄矿体

5-8 7-9 进路回采,壁式推进

3.5根据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选择浅孔房柱法

表3-5-1

表3-5-1数据分析,第一种方案,贫化率较大,且留下的矿柱不回采,矿石损失率高,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理要求严格,安全性差。第三个方案虽然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但是矿块的生产能力太低,坑木消耗量大,由于由于铁矿不是贵重金属价值不高所需成本将比第二个方案多。第二种方案矿石损失、贫化率比第一个方案低好多,且采场生产能力和工作面工效也比第一、三个方案高,生产安全, 耗材低, 效率高。整体上第二种方案比第一个方案、第三个方案好,所以最终推荐第二种方案(浅孔房柱法)为最优方案。

项目名称 第一方案全面法 第二方案浅孔房柱法

第三方案削壁式充填

法 矿块生产能力(t/d ) 180-240 250-350 60-90 掌子面工效(t/

工班) 7-10 12-15 2-3 矿石损失率(%) 10-15 15-20 5-8 矿石贫化率(%) 10-15 5-10 7-9 千吨矿石采切比

(m/kt ) 13

5-15

15-30

作业安全度 暴露在顶板下作业,暴露面积大,安全差 低压控制较好,安全性好 能够有效维护围岩,防止围岩移动,和顶板冒落,安全性好 工艺与管理难易

程度

简单

简单

复杂

优点

工艺简单、采切工程量小、贫化小、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 采场结构和回采工艺

简单,采准切割工作量小,生产能力高,通风条件好,采矿成

本低。

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

缺点

由于留下的矿柱不回采,

矿石损失率高,且顶板管

理和通风管

理要求严格。

矿柱所占比重较大

(间断矿柱占15%~

20%,连续矿柱40%),

且矿柱不易采,造成

矿石损失较大。

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采矿工效较低,坑木消耗量大

第四章采矿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4.1矿块结构参数

一般情况下采用沿矿体走向划分若干个采区。采区内,一般划分5~7个矿块;个别情况可增至8~10个矿块;亦可减至3~4个矿块。

遇有顶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倾斜区域性矿主时,亦可按矿柱划分独立的采区。采区之间为了确保安全,需留连续性的永久矿柱。

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留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沿走向间距8m,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

4.2采准切割

(1)自底板运输巷道,向每个矿房的中心线位置掘进放矿溜井;

(2)在矿房下部的矿柱(底柱)中掘进电耙硐室;

(3)沿矿房中心线并紧贴底板掘进上山,以利行人、通风和运搬设备或材料,并作为回采时的自由面;

(4)各矿房间掘进联络平巷;

(5)在矿房下部边界处掘进切割平巷,既作为起始回采时的自由面,又可作为去相邻矿块的通道。

4.3矿房回采

回采顺序一般沿走向自一侧向另一侧推进或中央向两侧推进。为了提高开采强度,可多个矿房同时作业,各工作面保持10~15m的距离。

(1)落矿

当矿体厚度小于2~3m时,一次采全厚;

当矿体厚度大于2~3m时,则采用分层开采,用浅眼在矿房底部进行拉底,然后用上向中深孔挑顶,矿体厚度小于5m时,挑顶一次完成;

(2)出矿

浅眼落矿方式采下的矿石,用14kW或30kW的电耙,将矿石耙至放矿溜井,然后在运输巷道中装车。中深孔落矿与深孔落矿方式广泛采用装运机、装岩机配自卸汽车等无轨自行设备出矿。

(3)采场支护

除留有顶柱、底柱和间柱来维护采场外,矿房内还留有规则矿柱支撑顶板。顶板稳固性较差时,辅以锚杆支护或锚杆加金属网支护。

(4)采场通风

采用JK58-2No4型局扇加强通风,新鲜风流从中段运输巷→行人短天井→采场;污风从采场→行人通风上山→上中段拉底巷道→穿脉→上中段运输巷→回风巷排出地表。

(5)采场支护

除留有顶柱、底柱和间柱来维护采场外,矿房内还留有规则矿柱支撑顶板。当部分矿块的顶板稳固性较差时,辅以锚杆支护或锚杆加金属网支护。回采过程中矿石运搬工作在矿房空场中进行,为防止顶板浮石冒落,对于顶板不稳固的局部地段设计采用锚杆支护进行维护。对于整个顶板岩性变化大的盘区,采用水平浅孔凿岩先切顶然后喷锚支护,再回采的方法保护顶板。

4.4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则依据与指标

地下采矿方法损失贫化计算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1)地下开采设计矿石损失与贫化计算以采场(或矿块)为单位,其内容应包括矿房、矿柱的回采及出矿,最后算出全采场(或矿块)的综合损失率与贫化率。(2)对用浅孔回采的极薄或薄矿脉,采场要按可避免的贫化率和不可避免的贫化率分别计算。

(3)对多金属矿山的开采,以主金属指标进行计算其损失与贫化率。

(4)对铝土矿、石灰石矿硅石矿、粘土矿、菱镁矿及某些非金属矿,则按矿石加工指标计算其贫化率与损失率。

第五章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

5.1矿柱回采

由于矿石价值不高,回采矿柱无实际经济效益,故矿柱不回采。

5.2采空区处理

封闭采空区,控制地压。

5.3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

地下矿床的开采,破坏了岩体的静态平衡,使空区周围的岩体应力发生变化并为建立平衡而重新分布,当达到临界变形以后,随着出现的围岩破坏和移动。由于矿床地质构造、岩层的组合结构,岩石结构和成矿因素等较复杂,因此开采所形成的空区技术状况特征也各有不同。在官店铁矿采用引伸计或者测斜计进行地压观测。利用引伸计可测定暴露面或斜坡面上二点间的距离变化。利用测斜计可测定滑动体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确定滑动面位置。

第六章采准、切割、回采计算

6.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

矿块内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主要有阶段平巷、切割平巷、中段运输平巷、联络平巷、上山、联络道以及陡坎。

6.1.1.阶段平巷

官店铁矿使用房柱采矿法时,阶段运输巷道布置于脉外,由于年产量只有50×104t/a,故阶段运输巷道使用沿脉单巷加穿脉,巷道断面宽3.6m,高2.0m,采用三心拱形巷道,利于对围岩压力的管理。

则巷道净断面面积S=B(0.26B+H)=3.6×(0.26×3.6+2.0)=10.57m2 ,阶

运输巷道L=60m ,阶段巷道的工程量32.6346057.10m SL V =?==

6.1.2.切割平巷

切割平巷宽为

2.5m ,高

2.5m ,三心拱形巷道,面积

2m 88.7)26.05.25.2(5.2)26.0(=?+?=?+?=B H B S 长度为矿房的宽度60m ,则工程量。V=7.88×60=472.8m 3。

6.1.3.采区上山

矿块中部的采区上山兼做中部运输巷道,两边的采区上山兼做回风巷道使用,其宽取2m ,高取2m ,长度为55m ,则工程量V=S ×L=2×2×50=200m 3。一个矿块内有3条上山,总工程量36002003m V =?=。

6.1.4.联络平巷

联络平巷,一个矿块只在上部有一条,长度为60m ,宽2m ,高2m ,工程量

32402260m V =??=。

6.1.5.联络道

由于矿体的倾角在5~30°,联络道选择折返式,利于汽车运输和作为行人、材料运搬的通道,每隔3~4个矿房设一个,即每个矿块在下部边界处内布置一个,其宽取3m ,长取3m ,方形巷道,长度约为30m ,则工程量

3m 2703033=??=?=L S V 。

6.1.6.陡坎

陡坎在3~4个矿块内只布置一个,其工程量可忽略不计。

6.2矿块的采出矿量

矿块的平均厚度为4.29m,每个 矿房的宽度为20m ,一个矿块3个矿房,长度为50m ,每个矿房留有5个永久矿柱,则每个矿房的的采出矿石体积

32m 4138529.45.129.42050=???-??=πV ,矿石的密度3.81m 3

/t ,每个矿房

的矿石质量t 106.1413881.3m 4?=?==V ρ,一个矿块分为3个矿房,则一个矿块的矿石量为t m T k 44108.4106.133?=??==。 6.3千吨采准、切割比

采切比计算公式表

指标名称 用长度表示(m/Kt )

用体积表示(m 3

/Kt )

千吨采切比2K

k cq

T L K ∑='10002 k

cq T V K ∑=1000

2

其中

千吨采准比c K 2

k

c c T L

K ∑='10002

k

c

c T V K ∑=1000

2 千吨切割比q K 2

k

q

q T L K ∑='

10002 k

q

q

T V K ∑=10002 备 注

q c cq L L L 、、——分别为采切巷道,采准巷道和切割巷道的

长度(m );

q c cq V V V 、、——分别为采切巷道、采准巷道和切割巷道的

体积(m 3

);

k T ——为矿块采出矿量(包括采切副产品矿石)(Kt )

采准工程包括沿脉运输巷道、上山、折返式联络道和矿房上部的联络道,切割工程包括切割平巷,采切比计算如下:

Kt m K /5.710

8.430

6023506010004

2=?+?+?+?=' Kt m K c /2.6108.430

6035060100042=?++?+?='

Kt m K q /3.1108.460

10004

2=??='

Kt m K /2.4610

8.4270

2406008.4722.634100034

2=?++++?= Kt m K c /3.36108.42702406002.63410003

4

2=?+++?= Kt m K q

/9.910

8.48

.472100034

2=??= 指标名称 用长度表示(m/Kt )

用体积表示(m 3

/Kt )

千吨采切比2K

7.5 46.2 其中

千吨采切比c K 2 6.2 36.3 千吨切割比q K 2

1.3

9.9

6.4同时工作的矿块数

房柱采矿法的每个矿块的日产量250~350d t /,这里取300d t /,年产量为

a

t /10504?,每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

需要的矿块数6.5300

30010504

=??=

n 个 由于在采准切割过程中会有部分矿石采出,所以选择同时工作的矿块数为5个。 6.5每日采准、切割、矿房回采

每日采准矿块2个,切割矿块2个,回采矿块5个同时进行。以满足年产量为50万t 。

6.6矿柱回采的出矿量

官店铁矿采用房柱采矿法后矿柱不回采,故矿柱回采的出矿量为0。 6.7废石量

采矿中的废石主要是由掘进阶段运输巷道和联络道的时候产生的,以及矿块中的夹石,夹石忽略不计,则废石的体积为阶段运输巷道和联络道体积之和,其

3635270365m V =+=,岩石密度为2.83/m t ,废石量t m 17788.2635=?=。

6.8主要材料消耗量

每吨矿石主要材料消耗量材料

炸药(Kg ) 雷管(个)

导爆管(m ) 钎子钢(Kg ) 硬合金(g ) 坑木(3m )

0.55 0.4~0.5 0.8 0.025 1.1 0

第七章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7.1矿体厚度、倾角

矿体平均厚度4.29m,倾角12°

7.2 矿石抗压强度

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cm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cm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

7.3推荐的采矿方法

根据采矿技术比较比较推荐使用浅孔房柱法。

7.4矿块构成要素

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留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沿走向间距8m,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

7.5采切比、回采率、贫化率、同时工作矿块数、矿块生产能力。

表7-5-1

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课程设计说明书

内蒙古科技大学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斜沟煤矿8号煤层13采区设计学生姓名:史晨飞 学号:1179202105 专业:采矿工程 班级:采矿2011-4班 指导教师:郭灵飞

目录 第一章矿井概况 (1) 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1) 1.1.1 矿井地形 (1) 1.1.2 矿井地貌 (1) 1.1.3 矿井地物 (1) 1.1.4 矿井水系 (1) 1.1.5 气象及地震 (2)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2) 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3) 1.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4) 1.5矿井工作制度 (4) 第二章开采技术条件 (5) 2.1采区的位置及与相邻采区的关系 (5) 2.2构造形态 (5) 2.2.1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 (5) 2.3煤层厚度、倾角、稳定性、结构 (6) 2.4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及坚固性 (7) 2.5其它开采条件 (7) 2.5.1瓦斯含量 (7) 2.5.2自燃发火性 (7) 2.5.3煤尘 (7) 2.5.4水文地质条件 (8) 第三章采煤方法的选择 (9) 3.1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9) 3.2采煤方法的技术与经济分析 (9)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3) 4.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3) 4.2采准巷道布置 (13) 4.3采区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16) 4.5采区生产系统 (17) 4.6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 (17) 第五章回采工艺设计 (18) 5.1回采工作面参数选择 (18)

5.1.1工作面长度 (18) 5.1.3作面产量 (19) 5.1.5作面回采率 (21) 5.1.6作业面煤柱尺寸 (21) 5.2回采巷道布置 (21) 5.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21) 5.2.2断面形状及断面积 (22) 5.2.3支护方式 (22) 5.2.4巷道断面图 (22) 5.3回采工作面设备选择 (24) 5.4回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过程 (30) 5.4.1回采工作面的作业形式 (30) 5.4.2回采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 (30) 5.4.3工作面循环方式、昼夜循环数、循环进度 (30) 5.4.4回采工作面工艺 (31) 5.4.5绘制回采工作面布置图 (31) 5.4.6绘制回采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31) 第六章安全 (34) 6.1.1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34) 6.1.2防尘降尘措施 (34) 6.1.3防灭火措施 (35) 6.1.4防治水措施 (36) 6.1.5预防瓦斯煤尘爆炸措施 (37) 6.2安全操作规程 (38) 6.2.1液压支架工操作规程 (38) 6.2.2掘进机司机操作规程 (39) 6.2.3采煤机司机操作规程 (39) 参考文献 (41)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采矿工程系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煤矿开采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序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4)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5)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11)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8)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8)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2)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3)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6)

序论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 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 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南以F4断层为界,北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标高-5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长度2100m,倾斜平均长度960m,倾角平均为12°。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和回风石门标高分别是-250m和-50m。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4,5号两层煤,4号煤层和5号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岩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特征表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

采矿课程设计大纲 前言 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属教学性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课程设计分析论证思路可参看后面的毕业设计指导书相关章节内容。采矿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图纸绘制格式及标准,可参看对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并适当从简。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生产能力 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 煤层埋藏条件:煤层层数、倾角、厚度、层间距。煤的容重、硬度、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表土厚度及性质、风化带深度。 井田内的主要地质构造:断层性质和要素、褶曲分布形态。 矿井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矿井相对瓦斯量。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性。 表1 煤层及顶底岩性特征

第二节 井田范围及储量 井田范围:沿走向长度、沿倾斜长度、井田内煤层面积及井田面积。 矿井工业储量: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 、B 、C 三级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表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第三节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全矿年工作日数,日工作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根据可采储量和 关系式,分析确定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第二章 井田开拓 第一节 井田内划分 工作面总线长计算,保证年产量的工作面长度和个数。区段斜长计算和区段数目的确定。 井田划分为阶段(或盘区),确定阶段斜长、阶段数目,或盘区上山或下山斜长。确定水平数目、位置和高度,计算水平服务年限。 阶段内的布置方式及参数:采区、分段和分带。 第二节 开拓方案的选定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水平,分析选择进入地下的方式,以及相应的井底车场型 K Z T A K =?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2) 第一节矿区概述 (2)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3) 第三节煤层特征 (6)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井田境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矿井工业储量 (10) 第三节矿井可采储量 (11)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14)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第四章井田开拓 (15)

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 1.1矿区概述 1.1.1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 004煤矿位于山东枣庄市腾南煤田中部,地 岗头 大坞 休城矿 北徐楼矿 望冢 赵坡矿 武所屯矿 留庄矿 王晁矿 庄里矿 级索矿泉上矿 曹庄矿鲍沟 郭庄矿 西岗柴里矿 蔡园矿 蒋庄矿 官柴专线 崔庄矿 岱庄矿 田陈矿 欢城姜屯 滕州市 留庄 姚桥矿 徐庄矿 高庄矿付村矿三河口矿 微山县 郝寨孔庄矿 沛县 薛城区 欢城煤矿 图 例 张汪 官桥 去枣庄 京沪 铁路10 4国 道北 七五矿 欢城矿 微山二号井 大屯 煤电公司京 杭 运 河 384437520523125 389562520523125 389562520486875 384437520486875 级索 河 荆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 井田内地形为—自东向西南缓慢下降的滨湖冲积平原,地面标高+39—+43m。 1.1.3河流及水系 由于靠近南四湖,几乎承受鲁西南地表主要水系的来水,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如1957年遭遇百年特大洪水,导致郭河决堤和湖水泛滥,湖水水位由常年的+33m上涨到+37.01m。但本井田未受洪水淹没。 1.1.4矿区气象地震 本区属季风型大陆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5°C,最高气温+40.9°C,最低气温-21.8°C。最大冻土深度0.28m,年平均降雨量804.3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可达20m/s。 根据山东省地震局(77)鲁震发第83号文“关于腾南矿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意见”,本区地震烈度为七度。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地形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 腾南煤田发现于1957年底,1959年12月提出《山东省腾南煤田综合普查报告》。1968年10月提出《山东省腾南煤田综合详查报告》。1981年11月提交《腾南煤田(北区)详查地质报告》。1986年9月提出《腾南煤田许厂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 1.2.2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井田内地层包括:第四系、上侏罗统蒙阴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中奥陶统及下奥陶统。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122.34~282.74m,平均196.77m,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砂及砂砾层组成,属河、湖泊相沉积。 2、上侏罗统蒙阴组(J3m) 井田内最大残厚为225.20m,大部分地区剥蚀殆尽,只在井田南部,小屯向斜的轴部少有残留。主要由砖红色粘土质细粒及中粒砂岩组成,铁、泥质胶结,结构较松散,底部常有一层不稳定的细砾岩。 3、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P12) 井田内最大残厚为286.00m,主要保存于孙氏店支2断层以西,小屯向斜的轴部。本组主要由灰绿色砂岩及灰绿、紫红等杂色粘土岩组成。 4、下二迭统下盒子组(P21) 厚31.05~69.80m,平均48.69m,主要由黄绿、灰、紫等杂色粘土岩、粉砂岩、灰绿色砂岩组成,属温湿、干热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 5、下二迭统下山西组(P11) 厚59.90~99.35m,平均83.67m,主要由浅灰、灰白及灰绿色砂岩,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组内岩性变化较大,但以砂岩为主,砂岩比率高,以过渡相沉积为主。 、3号),以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大,埋藏浅,储量丰本组共含煤3层(2、3 上

采矿学课程设计论文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第一节采区储量 第二节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第三章开拓方式简介 第一节井筒 第二节大巷 第四章采区准备方式 第一节上山布置与断面 第二节采区车场与硐室 第五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系统和回采巷道布置 第二节采煤工艺 (含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设备选型 第六章总结与分析

第一章前言 一、设计的目的 1、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奠定基础。 二、矿井开采条件 1、二 1 煤层 二 1 煤层位于组下部,矿区围标高为-600~+300m,埋深约179~1080m。上 距砂锅窑砂岩一般为65.02m,下距L 9 石灰岩7.24m左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0~16.26m,平均5.74m,为薄~特厚煤层。 二 1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1层夹矸,夹矸厚分别为0.14~0.05m,岩性为炭质泥岩。 二 1 煤层顶底板特征: 1)顶板:二 1 煤层直接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厚0~7.35m,平均1.93m,抗压强度58.5Mpa;老顶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厚 1.03~28.52m,平均14.82m,抗压强度44.6~103.5Mpa、抗拉强度4.83~5.23Mpa。二1煤层顶板受滑动构造影响较大,顶板不稳定,不易管理。 2)底板:二1煤层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条带状细砂岩,平均厚7.42m;局部直接底板为粉细砂岩、炭质泥岩及泥岩,采煤过程中,泥岩易遇水膨胀发生地鼓现象。 大部分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有时可成为直接顶板,厚1.03~28.52m,平均14.82m。大部分直接底板为砂质泥 岩或条带状细粒岩,平均7.24m;间接底板为组L 7~8 石灰岩。 2、煤质 (1)、物理性质 二 1煤层物理性质:二 1 煤层以粉煤为主,为黑~灰黑色,玻璃光泽,粉状、 鳞片状产出,强度很低,手捻即成为煤粉,易污手。煤层中下部常有碎粒或块状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助学院校: 自考助学专业: 姓名: 自考助学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2O 年月日

前言 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目录 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 1.1 井田地质特征 (1) 1.1.1地层 (1) 1.1.2 构造 (2) 1.2 井田范围及储量 (3) 1.2.1 井田境界 (3) 1.2.2 井田储量 (4) 1.2.3 矿井的工业储量 (4) 1.2.4 矿井设计储量 (5) 1.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6) 1.3 矿井年储量及服务年限 (8) 1.3.1矿井工业制度 (8) 1.3.2矿井服务年限 (8) 2 井田开拓 (9) 2.1 井田内划分 (9) 2.2 开拓方案的选定 (9) 2.3方案经济比较 (10) 确定方案 (13) 3 采煤方法 (15) 3.1 选择确定采煤方法 (15) 3.2 采区巷道布置 (15) 3.2.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5) 3.2.2煤柱尺寸 (15) 3.2.3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16) 3.2.4回采巷道的布置 (16) 3.2.5联络巷的布置 (16) 3.2.6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 (16) 3.2.7采区硐室 (18) 3.2.8采区千吨掘进率、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 (18) 3.3 回采工艺 (19) 3.1.1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 (20) 3.2.2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1) 参考文献 (24)

《采矿学》教学大纲

《采矿学》(Mining Science)课程教学大纲 88学时 5.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采矿学》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讲授现代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采矿原理、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环节和开采技术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使学生掌握现代煤矿地下开采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矿井采掘施工、组织生产的能力,及采煤工艺、采区(盘区或带区)及矿井开采设计的能力,并为今后深入研究开采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二、适用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 三、先修课程 煤矿地质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不同采煤工艺方式的装备、装备配套原则、工艺过程、工艺技术管理及参数确定方法、适用条件、选择采煤工艺方式的依据;掌握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了解采煤方法的发展趋势。 2.掌握单一长壁采煤法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厚煤层大采高采煤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3.掌握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和工艺过程。 4.掌握放顶煤采煤法的基本理论、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和适用条件。 5.掌握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基本理论、不同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及适用条件。 6.掌握准备方式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7.掌握准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技术参数确定方法;了解准备方式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8.掌握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的型式、设计方法和轨道线路设计的基本知识。 9.了解煤田划分井田的方法;掌握矿井储量的分类及计算方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的原则、井田开拓方式分类和井田开拓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依据。 10.掌握立井、斜井、平硐及综合开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 明书

1 矿井概况 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斜沟井田位于山西省兴县县城以北50km处岚漪河两侧。行政区划隶属于兴县魏家滩镇, 局部位于保德县南河沟镇, 项目业主为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1°05′30″~111°08′33″, 北纬38°32′40″~38°44′39″。 井田属吕梁山脉的西北端, 山河交错, 沟壑纵横, 山川层叠, 侵蚀冲刷剧烈, 地势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角寨则卯村西, 海拔高程+1254.0m; 最低点位于井田中东部的岚漪河谷地, 海拔高程+924.0m, 最大相对高差330.0m, 区内大面积为第三、四系松散层所覆盖。 岢瓦铁路和县级公路从井田中部沿岚漪河经过, 岢瓦铁路当前已基本建成, 铁路装车站设在石吉塔沟口西侧附近的河滩地。从节省投资, 减少运营费用的角度出发, 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应尽量靠近铁路装车站。岚漪河上游有一座设计蓄水能力2400万m3的天古崖水库。为文革期间所建, 当前坝体已出现渗漏, 水利部门定性为危库, 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需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矿井工业场地及井口布置在井田中部岢瓦铁路南侧的石吉塔沟内及沟口附近。采用沟内外结合布置方式, 场地标高+940.0~+992.0m。

根据工业场地附近煤层埋藏较浅的特点, 井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矿井初期形成五条井筒, 其中一、二号主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内400m 处的坡地上, 井口标高+980.0m, 其中一号主斜井的方式掘至8号煤层+660m标高, 一号主斜井倾角15°, 斜长1236m, 铺设带式输送机, 经过煤仓与1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8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二号主斜井掘进至13号煤层+585m标高, 经过煤仓与2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13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 二号主斜井倾角17°, 斜长1351m, 铺设胶带输送机。副斜井井口及辅助生产系统布置在石吉塔沟沟口东侧, 岢瓦铁路南侧的河滩地上, 井口标高+945.0m, 以斜井的方式掘进至8号煤层+763m标高, 副斜井倾角5.5°, 斜长 m, 利用无轨胶轮车担负辅助运输。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 一号回风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深部主斜井南侧550m附近坡地上, 倾角25°, 斜长653m。在其东侧约150m处的台阶上布置有一号回风立井。井口标高+1010m, 垂深365m。 全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上下山开采, 一水平标高确定为+700m, 二水平标高确定为+640m。设计采用分煤组布置大巷方式。上组煤开拓大巷沿井田中央南北向布置在8号煤层+700m标高处, 采用采区上下山开采, 为便于实现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 上下山均伪斜布置, 伪斜后, 上下山倾角5-6度。4、5、6号煤层各区段巷道经过石门与位于8号煤层中的上下山联系。下组煤大巷沿井田中央南北向在13号煤层+640m标高处布置一组大巷, 采用采区上下山开采, 10号、12号煤经过区段石门与位于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一、二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l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一、二煤层倾角条件:题目一: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8°;题目二: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6°。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设计题目三、四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开采K1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3.5m,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采(带)区走向长度2500m,倾斜长度980m,采(带)区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0.3,该采(带)区K1煤层具备突出危险性,瓦斯含量为12m3/t。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三、四煤层倾角条件:设计题目三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2°;设计题目四的煤层平均倾角为20°。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三、课程设计容 1.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3.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进行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每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本课程设计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五、设计说明书容 第一章采(带)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区或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采矿学课程设计(放顶煤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院: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

目录 序论.................................................................................................................... - 1 - 1 采区巷道布置................................................................................................ - 3 - 1.1 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 - 3 - 1.1.1 采区生产能力的选定 ................................................................. - 3 - 1.1.2 计算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 - 3 - 1.1.3 计算采区服务年限 ..................................................................... - 4 - 1.1.4 验算采区采出率 ......................................................................... - 5 - 1.2 采区内的再划分 .................................................................................. - 6 - 1.2.1 确定采煤工作面长度 ................................................................. - 6 - 1.2.2 确定采区内的区段数目 ............................................................. - 7 - 1.2.3 确定工作面生产能力 ................................................................. - 7 - 1.2.4 确定采区同采工作面数目及接替顺序 ..................................... - 8 - 1.3 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 - 8 - 1.3.1 完善采区所需的开拓巷道 ......................................................... - 8 - 1.3.2 确定巷道布置系统 ..................................................................... - 9 - 1.3.3 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 - 12 - 1.3.4 确定通风系统 ........................................................................... - 12 - 1.3.5 采区上、下部车场选型 ........................................................... - 13 -

采矿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采准方案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采矿工程教研室 2009年6月

1 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是采矿专业学生一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在“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地质”、“工业技术经济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采准方案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将矿井设计原理、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融会贯通于实践的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矿井设计、矿井建设和生产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 目的 通过采准方案设计要达到下列目的: (1)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2)掌握矿井采准方案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3)熟练掌握方案比较法在采准设计中的应用(重点)。 (4)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计算和应用CAD绘图的能力。 3 设计任务 (1)编写采准方案设计说明书一份(40~50页左右,每页不少于400字)。 (2)设计图纸部分: 采准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平面图1:2000剖面图1:1000) 回采工作面布置图。 4 设计题目及要求 1)设计题目 XX矿井采准设计。 2)设计内容章节目录 参见附录一:“《采矿学》课程设计内容章节目录”。 3)设计原始条件 (1)地质条件 可采煤层n层,矿井东西长为A m,南北宽约为B m,面积为C m2。井田内的可采煤层为5煤、7煤、9煤、12煤,层间距分别为X m、Y m、Z m,其中主采为7煤,该煤

层赋存稳定,平均厚度3.3~5.0 m。倾角平均为3~25o,为缓斜厚煤层。 井田内工业储量24.5×109~50×109 t。井田深部以各煤层的-1000 m~-1500 m底板等高线为界;浅部以各煤层冲击层放水煤柱线为界。 (2)开采技术条件 矿井平均涌水量为120~230m3/h,相对瓦斯涌出量0.12~5 m3/t,属于低瓦斯矿井,煤层没有(或有)爆炸危险性,没有(或有)自然发火现象。 示例:参见附件二《祈东矿地质资料及平面图》 4)分组情况 本次设计共129人,每6人为一小组,一组共用一个设计原始条件,从上述地质条件中选取具体的矿井原始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各组设计的原始条件 1 1 7.0 180 18.0 100 0.10 没有 2 2 20 4.5 150 24.5 120 0.12 有 3 3 70、12 16.0 200 30.0 125 0.15 有 4 1 20.0 200 20.0 160 0.50 没有 5 2 12 3.0 300 25.0 140 1.20 有 6 3 13、15 16.0 330 35.0 145 1.90 没有 7 1 16.0 270 18.0 146 0.38 有 8 2 10 20.0 290 26.0 120 3.00 有 9 3 15、12 6.0 300 37.0 125 4.00 有 10 1 15.0 190 20.0 130 5.00 没有 11 2 15 4.5 200 32.0 140 4.50 没有 12 3 10、12 20.0 280 35.0 145 3.20 有 13 1 17.0 400 19.0 146 0.80 有 14 2 80 14.5 360 24.5 200 0.70 有 15 3 10、12 16.0 350 32.0 180 0.90 有 16 1 8.0 200 22.0 230 1.20 有 17 2 50 22.0 240 28.0 190 1.30 没有 18 3 15、20 6.0 280 48.0 100 0.30 有 备注:各组的原始条件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进行微调,但不能与其他组雷同。 3)设计要求 (1)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矿井采准方案设计说明书一份,50页左右,每页不少于400字。

采矿学巷道设计

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 1.1 采区概况 1.1.1、采区位置 1、采区位置、范围、煤层的赋存情况:采区位于井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10°10' 10.00"—110°11' 00.00",北纬30°10'00.00"—40°10'00.00" 本采区位于第一水平,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下部边界为+1000m采区运输大巷水平,东部以东二采区边界线为界。 本采区位于第一水平,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下部边界为+1000m采区运输大巷水平,采区运输大巷位于3号煤层中,采区倾斜长度为500m,走向长度为3000m。 本采区含煤层有1、3层,对1、3煤层的特征叙述如下: 1号煤层:位于上部,1号煤层为中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局部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属于可采煤层,中部厚度较大,向东及向西厚度逐渐变小,无夹石,顶底板为砂岩和砂质页岩,顶板中等稳定。煤层厚度平均为3.5m。煤层结构简单,煤的容重为 1.40t/m3。煤层平均倾角为15° 3号煤层:位于下部,3号煤层厚煤层,属于可采煤层,无夹石,顶底板为砂岩和砂质页岩,顶板中等稳定。且属于较稳定煤层。煤厚平均为4.0m。煤层结构简单。煤的容重为1.50t/m3。煤层平均倾角为15°

距1号煤层20m左右,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1、3号煤层的层间距离较小平均为25m 1.1.2、与地面关系 采区上部边界为1号煤层露头线,采区东部有村庄,目前村庄尚未搬迁,西邻河流,由于地面有交通线路,所以要留设道路保护煤柱,按照当地地质资料,煤层埋藏深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加,平均按 100m,150m,200m,250m 的埋藏深度计算,在道路两旁各留10m后以60°的垮落角计算保护煤柱宽度。 1.1.3、采区内煤系产状 煤层平均倾角为15o,根据地面钻孔揭露地质资料分析,该采区煤层厚度分别为3.5m和4.0m 1.2 地质特征及煤层情况 1.2.1、采区地质构造 本采区内地质结构单一没有或者很少断层。 1.2.2、煤层情况 (1)煤质 1号和3号煤层为黑色、线理状结构,块状构造,金属光泽,属光亮型、半光亮型煤。均为低硫分煤;且都为低中灰分,发热量大的优质煤,是工业、民用、动力燃料和良好的化工原料。 (2)瓦斯 瓦斯涌出量较少,属低瓦斯矿井。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 矿井概况 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斜沟井田位于XX省兴县县城以北50km处岚漪河两侧。行政区划隶属于兴县魏家滩镇,局部位于保德县南河沟镇,项目业主为XX西山晋兴能源XX公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30″~111°08′33″,北纬38°32′40″~38°44′39″。 井田属吕梁山脉的西北端,山河交错,沟壑纵横,山川层叠,侵蚀冲刷剧烈,地势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角寨则卯村西,海拔高程+1254.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中东部的岚漪河谷地,海拔高程+924.0m,最大相对高差330.0m,区内大面积为第三、四系松散层所覆盖。 岢瓦铁路和县级公路从井田中部沿岚漪河通过,岢瓦铁路目前已基本建成,铁路装车站设在石吉塔沟口西侧附近的河滩地。从节省投资,减少运营费用的角度出发,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应尽量靠近铁路装车站。岚漪河上游有一座设计蓄水能力2400万m3的天古崖水库。为文革期间所建,目前坝体已出现渗漏,水利部门定性为危库,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需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矿井工业场地及井口布置在井田中部岢瓦铁路南侧的石吉塔沟内及沟口附近。采用沟内外结合布置方式,场地标高+940.0~+992.0m。 根据工业场地附近煤层埋藏较浅的特点,井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矿井初期形成五条井筒,其中一、二号主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内400m处的坡地上,井口标高+980.0m,其中一号主斜井的方式掘至8号煤层+660m标高,一号主斜井倾角15°,斜长1236m,铺设带式输送机,通过煤仓与1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8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二号主斜井掘进至13号煤层+585m标高,通过煤仓与2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13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二号主斜井倾角17°,斜长1351m,铺设胶带输送机。副斜井井口及辅助生产系统布置在石吉塔沟沟口东侧,岢瓦铁路南侧的河滩地上,井口标高+945.0m,以斜井的方式掘进至8号煤层+763m标高,副斜井倾角5.5°,斜长2011m,利用无轨胶轮车担负辅助运输。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一号回风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深部主

《采矿学》课程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采矿学 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Science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采矿工程 学时数:82(其中实验学时6)学分数:4.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采矿学》是研究采矿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是采矿工程专业的首要主干课程,是本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及采区设计,开拓方式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他开采方法以及露天开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采煤(地下及露天)技术,采场及巷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基本要求为:掌握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和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准备方式与采区设计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方法;掌握矿井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露天开采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采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从事采矿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述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理论、开采方法与技术。包括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及采区设计;井田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矿井其他开采方法以及露天开采。采煤方法、准备方式与井田开拓是本课程的重点;建立井下开拓、开采系统的空间概念是本课程的难点。 以下分章阐述: 页脚内容1

绪论、第一章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2学时) 了解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重点重要地位,初步了解煤矿开采的历史、现状,了解《采矿学》的特点、性质、目的及任务。 掌握煤田开发、矿井巷道名称、井田内的划分以及矿井生产的基本概念。 第一篇采煤方法 第二章采煤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学时) 理解采煤方法的基本概念,熟悉采煤方法的分类及应用概况。 第三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6学时) 掌握爆破采煤工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熟悉其他条件下机采的工艺特点、采煤工艺方式的选择方法,掌握采煤工艺的特殊技术措施,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面的工艺设计。 第四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2学时) 掌握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的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理解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中的各主要内容。 第五章倾斜分层走向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3学时) 掌握倾斜分层走向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的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特点;理解倾斜分层走向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煤系统中的各主要内容。 第六章倾斜长壁采煤法(2学时) 掌握倾斜长壁采煤法的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特点;理解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中的各主要内容, 页脚内容2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工程系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煤矿开采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序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4)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5)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11)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8)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8)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2)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3)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6)

序论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 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 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南以F4断层为界,北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标高-5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长度2100m,倾斜平均长度960m,倾角平均为12°。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和回风石门标高分别是-250m和-50m。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4,5号两层煤,4号煤层和5号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岩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特征表 序号煤厚(m)顶底板岩性层间距(m)倾角 (°)稳定性 最大最小一般顶板底板最大最小一般 4 2.2 1.8 2 粉砂 岩粉砂 岩 24 18 20 12 稳定 5 2.7 2.3 2.5 粉砂 岩粉砂 岩 12 稳定

煤矿课程设计

湖南科技大学 安全工程 《采矿学》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第1章采(带)区巷道布置 (2) 第一节采(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2) 第二节采(带)区内的再划分 (3) 第三节采(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线路设计10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8)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2)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1)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2) 附表与说明 参考文献 (25) 结束语 (25)

前言 1、目的 (1)《采矿学》是研究矿床开采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该课程以煤矿地下开采为重点,主要讲授矿山开采的基本理论、现代化矿井的采矿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全面和系统了解矿井生产系统、生产环节和开采技术,并掌握采矿原理、现代化采矿技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3)培养学生进行采煤工艺设计、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初步能力;初步锻炼学生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并为今后研究开采问题或进矿井开采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注释:此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采煤工艺等。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杜计平、孟宪锐主编,《采矿学》王青、史维祥主编《采矿学》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综合分析评价各种可行方案,并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m1、m2、m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900m,采(带)区内煤层赋存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m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m2和m3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m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它开拓巷道可根据不同的采煤方法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2条: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班级:采矿10-5 XXXX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 程 设 计 讲 明 书 姓名:XXX 学号:XXX1 指导教师:XX

第一章.带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第二节.带区内的再划分 第三节.确定带区内预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第四节.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序论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明白得。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讲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锤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讲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时期某带区自上而下开采K1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 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0m处的稳固岩层中。煤层平均倾角为8。。

设计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形 第一章带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带区生产能力选定 按照要求带区上部煤柱为20m下部煤柱留30m,故剩余倾斜长度为: 1100-50= 1050m 分三个带区,每个带区分六个分带。 采煤工艺选取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长度取160mo 带区生产能力AO =LM 1X V CON AO =160*6.9*3.2* 1.3*0.95*300= 128.1 万吨/a^l20 万吨/a L ----工作面长度。160m。 Ml ---- KI 煤层厚度,6.9m o X ----日进度,3.2m。 r ---- 煤的容重,1.30t/m3。 N ----年工作日,300天。 2、带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1)带区的工业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