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三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

2018高三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

2018高三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
2018高三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

2018高考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考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三.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强调无形性、非强制性)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强调持续性和稳定性)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例如——乡音无改)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点二、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①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想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

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考点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组成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考点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礼节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四、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强调文化怎样传播):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

传播的途径。

考点五、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考点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一方面,中华文化渊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正确做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

③具有继承性。

3、影响: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原因:(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

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考点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这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

2、就文化自身发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五、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的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教育能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考点一、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②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③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1、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炼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考点三、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民

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表现为“三性”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有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

2、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考点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考点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意义:(要善于转换有“有利于”的思维表述)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一、文化市场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飞翔的翅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

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

(如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使人们接受正确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如生产、销售品味地下的文化产品,低俗趣味、新闻炒作、绯闻逸事等。)

3、对策:

(1)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文化企业: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公民:A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低俗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B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考点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态度: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

考点三、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义: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等,是文化糟粕。

③处理方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处理方法: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1、内涵: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考点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者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原因: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③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原因:①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③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学和文花事业,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参与。

考点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考点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1)发展教育:

①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

①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要求: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③要努力为人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注意;文化事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考点一、思想道德建设在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考点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向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4、措施: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②必须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考点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2、要求:

①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扶正却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四、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①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②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关系: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4、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②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018文化生活知识点

文化生活知识点一 1.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 落后的)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来源: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作用和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的角度: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 ②从“引进来”的角度: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游戏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生活知识点二 7、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8、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9、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018高三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

2018高考政治《文化生活》考点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考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三.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

上海普陀区2018届高三政治二模试卷带答案

上海普陀区2018届高三政治二模试卷(带 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普陀区高三质量调研 思想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第1-16题,每小题只能选一个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得3分,错选的0分。 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 政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 家性质的 A.首要标志B.阶级基础C.社会基础 2.2017年9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A.决定权B.立法权C.监督权 3.读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空白方框中应填入的 国家机关是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政协 4.党的十九大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 目标”,这一要求表明

A.中共中央切实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B.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我国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5.普陀区某中学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小政协委员们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提交了《关于移动摊位合法化和普及化的提案》的议案。中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A.实现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 B.扩大了中学生行使的民主权利 C.加深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 6.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民族宗教政策时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实行上述政策是因为 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权利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7.某校学生在时事述评活动中,收集到我国政府对深化全球治理的建设性主张:尊重各国多样化发展道路;各国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发展中挑战;各国求同存异,实现共同安全。

2017-2018学年高二期末考试 文化生活简答题专练(一)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二期末考试文化生活简答题专练(一) 一、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靠短短的数年时间,中国就迈入了信息化时代,成为了网络大国,但要进一步成为网络强国,就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全国人民地一道努力。网络强国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打造网络强国,就犹如一条新的长征之路,我们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就应当秉承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 材料二“四海八荒”、“蓝瘦香菇”、“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接地气”的用语,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 (1)结合材料一,请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打造网络强国应如何秉承长征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应对材料二中的现象。 【答案】(1)①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秉承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等精神。②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③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①对网络时代中出现的现象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②要发展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要弘扬文化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共同理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解析】本题以互联网为话题,从建设网络强国和网络新词两个角度组织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检测学生对中环民族精神和发展网络文化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较大。 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请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打造网络强国应如何秉承长征精神?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只需要把相关主干知识与打造网络强国的做法对接即可。设问属于措施类问题,需要调用的知识可以进一步精确为“然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要包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长征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第二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应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属于措施类问题,关键是分析材料是什么现象,然后才能提出应对措施。材料反映的文化现象是网络新词的出现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了伤害,应该如何应对。这类主观题应该从文化主体入手,对政府来说,应该加强管理和引导,应该发展大众文化,应该弘扬主旋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弘扬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公民角度看,应该提高修养,增强辨识和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最后整理成完整答案即可。 【点睛】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2018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体知识体系构建和答题模板

2018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体知识体系构建和答题模板一、政治主观题答题步骤 (一)一般步骤 1、审设问(找思路):①知识点(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②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认识题,意义题还是措施题)。 2、审材料(找语言):①概括中心(把握整体观点);②划分层次(根据问题阐述)。 3、组织答案要点(材料+观点+亮点):要点:①讲究条理;②分清主次;③注意规范(专业术语+时政语言)。 (二)具体步骤 1、政治、经济给定观点结合材料作答比较常见,注重材料与观点结合。 2、文化、哲学梳理整本书找观点作答比较常见,注重观点和材料结合。 二、《文化生活》知识体系(附后) 三、经济主观题答题模板 (一)有关“文化的作用”的命题 1、文化的社会作用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答题模板】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答题要点】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人的影响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答题模板】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答题要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有关“文化创新”的命题 1、文化创新的举措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某地创新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或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什么知识。 【答题模板】根本途径、主体+基本途径+正确方向 【答题要点】 ①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文化创新的原因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 【答题模板】必然要求+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有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命题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设问模式】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题模板】现实要求+作用+意义 【答题要点】 ①思想文化现状(高举火炬、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民族精神的作用(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全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道路)。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举措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分析他们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答题模板】主心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时代精神+实践

2018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最新整理)

2018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文化生活》 2017-11-19阅读259 模块三《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文化通过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展现出来;⑤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作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4.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5.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面对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在文化发展上应如何迎接挑战? ①在综合国力中,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从国际社会的总体局势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背景材料】: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

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热点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分) 答:运用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我国港口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推动港口行业从劳动 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6 分) 降低港口行业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我国 港口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6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答:特点: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持续上升。市场前最广阔消费潜力 巨大。(4分) 企业,D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适应智能家居市场的变化趋势,(2分) 坚持创新驱动。依靠先进科技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3 分)注重市场调研。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和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3分) 堅持绿色生产,推动节能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引导绿色消费。(2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2018中考新考点——传统文化知识全解析

《2018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规定的考试容新增加了一个考点:了解现用教材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现在我们试卷上的标题也发生了变化,第5题原来叫“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在此次的一模试卷中改为“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这一题总分7分没变,但文学常识由3分降为2分,名著阅读也由原来的4分降为3分,而总共降下来的2分给了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 今昔对比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知识呢? 解读传统文化知识 一、传统文化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二、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

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2018年高考真题精析汇编:必修3 文化生活 (1-5课)

2018年高考真题精析汇编-----必修3《文化生活》(1-5课)(具体到框题) 1.1体味文化 考查知识点:1.2:文化的社会作用 (2018·全国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二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是分析说明型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2文化与经济、政治 考查知识点:1.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3.1文化传播的手段 (2018·江苏单科·T21)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

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龙岩质检)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揭晓。“冬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 ( )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①②正确;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错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错误。 2.(2019·山东济南模拟)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都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材料说明( ) ①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④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说明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①②正确;题中未涉及兼收并蓄的特质,③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排除。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历年备考易错知识点归纳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历年备考易错知识点归纳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 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

(新课标)2018年高二政治寒假作业(10)《文化生活》

新课标2018年高二政治寒假作业10 一、单选题(本题共1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 A、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是( ) A、培育“四有”公民 B、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C、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D、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3、建设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应当(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③以“三个面向”和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为时代品格④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的⑤以社会主义为核心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知识点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下列文化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5、近年来,江西各级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在江西红土地上兴起.可见贯彻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就必须( ) ①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 )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③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漫画《选择》告诫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

《文化生活》常考知识点归纳

《文化生活》常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的特点: 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从精神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作用 / 文化的积极意义: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总的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与政治、经济: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完整版)2018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2018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2 题,每题7分 1、“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 GHeitQIEAR (A> 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C> 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 各美其美,和而不同GHeitQIEAR 【答案】C; 2、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GHeitQIEAR (A> 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木动力(D> 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GHeitQIEAR 【答案】B; 3、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 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 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 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地指导实践 【答案】D; 4、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GHeitQIEAR (A> 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 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 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 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答案】D; 5、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 G 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 G 弦的曲子, 演奏非常成功,这说明 < ) GHeitQIEAR ①成功总是以挫折和困难为从基础② 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④ 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A> 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2018届高三统考参考答案(政治)

长沙市2018届高三年级统一模拟考试 政治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 【解析】数字货币是国家主权货币,是法定货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①正确。数字货币包含数据码和标识码,分别显示传送的内容,指明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可见,数字货币能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透明度,规范市场秩序,④符合题意。数字货币取消了转账环节,能减少货币流通中的支付成本,但不能抑制通货膨胀,②错误。数字货币具备货币的职能,其本质还是一般等价物,③错误。 2.D 【解析】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居民收入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把商品价格下降与商品流通成本降低的位置关系颠倒了,排除;C项把商品价格下降与流通环节减少的位置关系颠倒了,舍去;电子商务模式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流通环节减少,商品流通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促进居民消费,故答案选D项。 3.C 【解析】由材料可知,成本上涨,纸的价格上涨,①符合题意,③错误;国家环保整治、淘汰过剩产能会导致供给减少,快递业对纸箱的需求增加,④符合题意,纸的价格是上涨,不是下跌,②错误。 4.D 【解析】机器人的购置成本比工人的年薪更高,这不是购置机器人的理由,A不选;机器人与工人是互为替代生产要素,不是互补生产要素,B、C错误;机器人与工人互为替代生产要素,机器人的长期运营总成本低于工人的年薪,故选D。 5.A 【解析】企业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不能等同于企业具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经营理念,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主要靠技术进步。排除③和④。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实施有区别的税收政策”。A、B、C都不是从实施有区别的税收政策角度分析其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注意题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间限制。①②符合这一时间限制,③④属于改革开放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而且分配制度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已经做了调整,即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益与公平。排除③④,故选A。8.D 【解析】题中关键信息是“对外开放改革举措”、“开放程度最高”、“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港口”,对应的是①④两个题支。②选项中“主导”一词夸大了其作用; ③选项建设自由贸易港不一定能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故排除②③,选D.

江苏镇江市2018届高三政治一模试卷带答案

江苏镇江市2018届高三政治一模试卷(带 答案)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政治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 时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使用人 民币计价、结算的业务量不断上升。2018年1月,央行推出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政策。对外贸易中使用人 民币计价、结算,有助于() A.发挥人民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B.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C.我国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D.增强人民币国际市场购买力 2.消费者总希望用同样多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但从 长远来看,物价持续下降却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这 会导致() A.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居民购买力下降→社会有效需

求不足→生产萎缩 B.生活资料价格下降→居民购买力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物价上涨 C.社会投资减少→企业生产萎缩→社会失业率上升→国家经济衰退 D.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过热 3.下列曲线图中,原料纸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一批中小型造纸厂关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ABCD 4.新手机常常还没用多久,耗电快、存储空间不足、系统升级后难以兼容等问题就接踵而至。欧洲环保机构指出,电子设备的寿命正呈下降趋势,用户只能“被迫”更换设备。电子产品“被迫”更换() ①刺激了居民消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②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满足了消费需求 ③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的结果④违背绿色消费理念,不利于持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是指让农民成为村集体

江苏扬州市2018届高三政治一模试题含答案

江苏扬州市2018届高三政治一模试题(含 答案)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 政治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 时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遇难同胞80周年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2.5亿枚5元“和”字纪念币。在传承中国“和”文化的同时,为历史拂尘,祈和平永续。该 纪念币() ①国家规定币值,只能作为收藏品②作为物质载体,传 递和平价值观 ③作为法定货币,计入货币供应量④表达民族情感,是 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艺术馆为了增加收益,准备调整门票价格。现门票 价格P0为50元/张,若其他条件不变,请根据估算的需

求价格弹性(见上右图),选择总收益最大的调价方案为() A.降低10元 B.降低20元 C.提高10元 D.提高20元 3.高铁领域,中国国企用5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40年的路;航天领域,中国国企铺就了38万公里的漫漫奔月路;能源领域,中国国企为国家能源安全未雨绸缪……这表 明我国() A.国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 B.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 产中占优势 C.国企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得到完善 4.扫描小区智能生活垃圾分类箱二维码,领取生活垃圾 分类收集袋,将积攒的饮料瓶和废旧报纸分类投放,刷卡、扔垃圾、查询积分……转眼“吐”出来的是饮料。 这一模式能() ①决定消费方式,提升消费水平②推广垃圾分类,提高 环保意识 ③创造消费动力,引导生产升级④转变生活方式,促进 绿色消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经历一年多疯狂发展的共享单车企业,因资本层降温、 盈利模式不明朗、同行业竞争激烈和运营无序等原因, 相继出现倒闭,行业清场效应凸显。据此回答5~6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