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寄生虫主要记忆

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

生活史主要记忆

①进入人体方式(经口感染、皮肤接触感染、蚊虫叮咬等)

②在终宿主体内是否有移行

③固定的寄生部位

④离开人体的阶段以及离开人体的方式

⑤有无中间宿主

线虫纲

1、似蚓蛔线虫,简称人蛔虫或蛔虫

生活史

蛔虫为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的发育,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以及发育,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三个阶段。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感染方式:食入含有感染期的虫卵;中间宿主:无

寄生部位:人的小肠(成虫)

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经粪便排出,只有受精卵才能在体外进一步发育。湿润,氧气充分的土壤,适宜温度(21℃-30℃),两周发育为幼虫,一周后幼虫第一蜕皮,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人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虫卵在人以内移行并且发育过程:小肠(幼虫释放孵化液,消化卵壳,破壳而出)----肠粘膜或黏膜下层----钻入静脉,淋巴管----肝----右心----肺----肺泡毛细血管----肺泡----两次蜕皮----支气管,气管----咽----(吞咽作用)进入消化道----小肠(蜕第四次皮),数周发育为成虫

蛔虫幼虫有移行,移行到其他器官不发育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的损害。

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1、幼虫致病:经肝肺组织移行,引起其机械性损伤,尤其在肺部移行穿过肺泡毛细血管时

引起点状出血以及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侵润。虫体死亡或者代谢产物会引起全身超敏反应,严重者会引起蛔虫性肺炎几天后可自愈。

2、成虫致病:

(1)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因为蛔虫以小肠内的半消化食物为营养,蛔虫唇齿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可致肠粘膜损伤,影响人体对

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的吸收,大量寄生引起影响不良,发育障碍。

(2)超敏反应:虫体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引起IgE介导超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结膜炎、过敏性紫癜等。

(3)并发症(最主要的危害):蛔虫在小肠内寄生时一般处于安静状态,当发烧,肠功能紊乱,或者使用麻醉剂,驱虫药物时,引起蛔虫骚动。

①机械性肠梗阻:小肠内有大量虫体寄生,虫体相互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梗阻部位

为回肠末端或回盲部多见。

②胆道蛔虫症:蛔虫具有钻孔习性,可钻入开口于肠腔的各种管道(胆管、胰腺管、

阑尾),甚至钻入肝,引起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肝蛔虫症。胆管内死亡的虫卵和碎片都会成为胆结石的核心。

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主要是从粪便中检查虫卵和虫体。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30%,三张图片可达95%。直接涂片为阴性者采用沉淀法或者饱和盐水浮聚法(对受精蛔虫卵检出

率较高)。

流行:传染源:粪便内含有受精蛔虫卵者

2、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引起鞭虫病

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期鞭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致病虫期:成虫

诊断虫期:虫卵

主要寄生部位:人体盲肠,亦可见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寄生。雌雄虫

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土壤中,三周后发育为感

染期虫卵。人经口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在小肠内幼虫自卵壳极塞处孵

出,至结肠,侵入肠粘膜发育,10天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以其细长的前端插入

肠粘膜吸取营养,虫体后端游离于肠腔。

临床症状和致病机制:

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

重度感染者有头晕,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慢性腹泻,贫血,消瘦等,少数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血液为食。

虫体细长前端侵入肠粘膜,粘膜下层甚至肌层,摄取组织液和血液。

虫体分泌物的刺激和机械损伤,导致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虫体进入阑尾,诱发阑尾炎。少数患者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增厚,形成肉芽肿。

鞭虫病引起的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和损伤的结肠粘膜出血引起。

实验学诊断:粪便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不易发现虫卵),可采用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和硫酸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一粪三检

流行:人是唯一传染源,多见于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3、钩虫

寄生于人体内主要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均

寄生于人体小肠,主要在空肠,引起钩虫病,症状为缺铁性贫血。

生活史:两种钩虫生活是基本相同,人是唯一终宿主,无中间宿主。分为土壤和宿主两个发育阶段终宿主:人中间宿主:无主要寄生部位:小肠上段,主要在空肠

感染期:丝状蚴阶段

钩虫的感染方式:1 经皮肤感染(赤足下地,接触疫地) 2 经口感染,食入的丝状蚴在口腔和食管粘膜侵入血管,移行入肠腔,发育为成虫。 3 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4 偶可经胎盘和母乳感染5 迁延移行

土壤发育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和湿润的土壤中迅速发育为幼虫,并孵化出第Ⅰ期杆状蚴。第三天蜕皮一次为第Ⅱ期杆状蚴,第四天蜕皮1次发育为感染期蚴,即为丝状蚴。丝状蚴口孔关闭,不再取食,有聚集性倾向。

宿主发育阶段:人主要是接触有污染的土壤而感染。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性和向湿性,当接触人体皮肤,受体温刺激,借助机械作用和酶的化学作用,经毛囊、汗腺口或破损的皮肤钻入人体。在刺破皮肤期间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表皮内透明质酸,有利于钩蚴在表皮移行。

丝状蚴→皮肤→皮下组织→小静脉/淋巴管→静脉循环到达→右心→肺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小支气管、支气管→咽→吞咽作用,经→食管→胃→小肠→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成虫借口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黏膜细胞为食,吸血时分泌抗凝肽使血液不易凝固。其分泌物排泄物可抑制宿主的炎症反应,防止其从肠腔中排出。

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侵入丝虫蚴数量,小肠寄生的虫数等有关。根据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分为:小肠内有钩虫寄生,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为钩虫感染或带虫者。2 钩虫病钩虫寄生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丝虫蚴钻入体内,数分钟至一小时即可引起。症状:奇痒,烧灼,针刺感,皮肤出现红斑水肿,形成丘疹和疱疹,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机制:机械性穿刺和化学性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移行性创伤和皮炎。

肺部损害:肺部损伤较轻,一过性。移行的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造成微量出血,可导致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又咳嗽,咳血,哮喘等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成虫致病

肠道病变症状:致病:成虫利用口囊和钩齿或板齿吸咬破坏肠粘膜,造成肠道散在出血点和小溃疡,严重造成大块出血性瘀斑,影响小肠消化与吸收营养的功能,加速贫血发生。症状:胃肠胀气,食欲不振,腹泻,严重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以柏油样便,血便,血水便为主)。

贫血:症状:慢性失血致贫血。贫血与钩虫种类,数量,宿主铁储备量及膳食中铁的含量有关。机制:十二指肠钩虫吸血量多,危害大于美洲钩虫,慢性失血是铁丢失的主要原因。轻中度钩虫感染者可从食物中获得,无明显症状。由于铁的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速度比新生红细胞的速度慢,所以钩虫病贫血的特点是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钩虫寄生引起慢性失血的主要原因:①口囊和板齿吸咬肠粘膜,由于机械性和蛋白酶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还分泌抗凝肽,血液不易凝固,伤口不断渗血。②虫体吸入的血迅速经消化道排出,形成唧筒样作用,这部分吸血量称为失血量。钩虫吸血时,吸血量和渗血量大致相同。③钩虫有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更换吸血部位后,原伤口仍在渗血。

异嗜性: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粗硬物品,称为异嗜症,可能与铁质损耗有关。

实验学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重度感染易检出,检出率低)

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检出率与饱和盐水浮聚法相似)

蠕形住肠线虫:

又称为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引起蛲虫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可游离于肠腔。附着于肠粘膜,以肠内容物,组织液或血液为食。

雌雄虫交配后→雌虫脱离肠壁→肠腔下端→肛门外→在肛门会阴皮肤产卵(肠内低氧压环境不排卵)↘雄虫死亡,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雌虫排卵后死亡

六小时后,经四次蜕皮←虫卵少数进入肛门,返回肠腔

发育为感染期虫卵部分移行入阴道,子宫,尿道,

腹腔,盆腔,形成异位寄生

感染方式:1、雌虫产卵活动引起肛周瘙痒,患者用手抓痒是,虫卵感染手指,经口食入发生自身感染。

2、吸入感染:感染期虫卵散落于室内尘埃,玩具,家具上,经口或吸入的方式感染。

3、异体感染:

4、逆行感染:产完卵后的雌虫可以逆行回肠腔引起感染,或移行其他部位,异位寄生。终宿主:人中间宿主:无有无移行:异位寄生

主要寄生部位: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感染阶段:蜕四次皮的虫卵

临床诊断及致病机制:

1、大多数感染者瘙痒为唯一症状。患者用手抓痒时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患儿常伴有消瘦,

夜间磨牙,食欲缺乏,焦躁不安等症状。雌虫在肛周爬行时的机械刺激,排泄物及分泌物诱导宿主产生超敏反应,引起皮肤瘙痒。

2、虫体附着处可引起肠粘膜轻度损伤,导致慢性炎症或消化道功能紊乱。

3、异位寄生导致明显的损害:雌虫侵入阴道,引起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腹腔,肠

壁组织,盆腔,输卵管的部位寄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

实验诊断:

1、肛周及会阴取材查虫卵:根据蛲虫夜间移行至肛周及会阴部的特点,采用透明胶纸法(检出率

高)和肛门拭子法。检查虫卵应在清晨便前或洗浴前。

2、夜间肛周查雌虫患儿入睡后1~3小时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丝虫

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生活史

终宿主:人体中间宿主:蚊体(幼虫阶段)感染期幼虫:丝状蚴(见于中间宿主蚊的胸肌或下唇部位)

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幼虫在蚊体(中间宿主)及成虫在人体内(终宿主)内的发育阶段。

1、蚊体内:微丝蚴→蚊胃→1~7H,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经血腔侵入胸肌→于2~4h,发展为腊肠期幼虫,即第Ⅰ期幼虫→两次蜕皮后,发展为感染期幼虫,离开胸肌,移入血腔,到达下唇。

感染期幼虫经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人体。

2、人体内:幼虫迅速侵入皮下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和淋巴结,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相互缠绕,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

寄生部位:

班氏丝虫:主要寄生于浅表部淋巴系统,还寄生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等处的深部淋巴系统。异位寄生:眼前房,肺,脾,心包等处

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有异位寄生

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则在外周血液中表现夜现周期性。夜现周期性形成机制:①与人类睡眠和活动有关②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有关③与肺氧张力差有关④生物长期演化,自然选择的生物学特性

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1、微丝蚴血症:血中出现微丝蚴,达到一定密度后趋于稳定,成为带虫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

热和淋巴管炎表现。

2、急性过敏或炎症反应:淋巴管炎: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呈离心性的淋巴管炎。俗称:流火,红线。下肢多见。

丹毒样皮炎: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的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红肿、发亮,有灼热感,压痛

淋巴管结炎:可单独发生,也可与淋巴管炎同时发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好发部位是腹股沟和股部。

丝虫热: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

生殖系统炎症:见于班氏丝虫。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致病机理:幼虫及成虫的代谢产物,蜕皮液及蜕下的外皮、成虫子宫分泌物、死虫及崩解产物等都会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反应。感染早期,淋巴管出现内膜肿胀、内皮增生,管壁及周围细胞发生炎症细胞侵润,导致管壁增厚,淋巴管瓣膜的功能受损,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某些急性患者血液中未发现微丝蚴急性炎症与超敏有关。

3、慢性期阻塞病变:象皮肿: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有高蛋白的淋巴液积聚在皮下组织,刺激纤维

组织增生形成。初期,主要为下肢出现压凹性淋巴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淋巴液仍

流通。随后出现局部皮肤,皮下组织显著增厚,皮肤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成象皮肿,为非凹压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由于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汗腺毛囊功能消退,抵抗力降低,并发细菌感染,局部常致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疡,有促进淋巴管阻塞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重象皮肿的发展。

睾丸鞘膜积液:多由班氏丝虫所致,阻塞发生在精索,睾丸淋巴管时,淋巴液可以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患部坠胀沉痛,外部阴囊肿大,不对称。积液中可发现微丝蚴。

乳糜尿:班氏丝虫所致,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腰干淋巴管反流至泌尿系统的淋巴管,经肾乳头黏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入尿中排出,形成乳糜尿。如果与淋巴管伴行的肾毛细血管在肾乳头部破裂,可出现乳糜血尿。尿中可查到微丝蚴隐形丝虫病:(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人夜间阵发性瞌睡,哮喘,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IgE水平增高。外周血无微丝蚴,可在肺部和淋巴结活检中查到。

致病机制:

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微丝蚴形成肉芽肿以及活成虫产生的某些因子与宿主的体液--细胞的炎症反应相互作用,局部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其中心可见变性的虫体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组织反应继续出现,导致淋巴管局部阻塞甚至完全阻塞,局部淋巴回流受阻,受阻部位远端淋巴管内压力升高导致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组织形成淋巴水肿或淋巴积液。

实验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

①血液检查微丝蚴: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浓集法,乙胺嗪白天诱出法

②尿液及其他体液检查微丝蚴:血检阴性并具有慢性丝虫病表现者,可取乳糜尿,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胸腔积液等离心沉淀,涂片,染色,镜检

③组织内活检成虫:淋巴结肿大或乳房等部位有可疑丝虫结节的患者,用注射器从淋巴结或肿块处抽取成虫或结节活检,病理切片检查成虫或微丝蚴。

血清学诊断

流行: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或带虫者

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丝虫病流行区

流行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雨量及地理环境

防治:普查普治、灭蚊防蚊、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吸虫纲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寄生人体的吸虫属于复殖目。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幼虫寄生于淡水螺等多种生物体内。

发育阶段包括: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及成虫。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入水中发育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发育。多数吸虫感染阶段:囊蚴,经口感染终宿主,移行至适宜部位发育为成虫。大多数的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病。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为尾蚴。

主要分类: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并殖吸虫,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又称为肝吸虫)

由于该虫体的睾丸呈分支状而得名。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其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虫体数量多时,可在较大的胆管,胆囊,胰腺管中发现。虫体性成熟后,可自体受精也可异体受精。

受精卵从生殖孔排出,随宿主胆汁,经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毛蚴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淡水虾时,尾蚴吸附于第二宿主表面,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水解酶侵入鱼虾皮下组织或肌肉内,发育为囊蚴。

终宿主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被感染。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为童虫。移行至胆总管,进入肝的小胆管内发育,或经血管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侵入肝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感染阶段:囊蚴阶段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主要寄生部位: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胆管。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主要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潜伏期30天,首发症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剑突下触痛明显,肝大,恶心,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怠倦乏力,疼痛呈持续性刺痛,伴有胆道阻塞症状。继而发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病人有黄疸。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以肝胆系统症状为主,肝左叶大更常见。无症状带虫者。晚期患者出现胆囊炎,胆管肝炎,胆结石,肝硬化等并发症可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死亡。儿童影响发育:侏儒症。致病机制;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终宿主的次级肝胆管内,虫体机械性运动导致的损伤、其分泌物、代谢产物的毒性或化学性刺激是主要原因。寄生数量较多时,肝左叶寄生数量明显多,原因:左肝胆管较粗直,右肝胆管较细且斜的解剖结构。

虫体分泌物、代谢产物和虫体崩解产物等,

化学刺激+ 机械性阻塞作用

胆汁淤集→阻塞性黄疸

胆管炎、胆囊炎,如化脓性细菌感染为脓性胆管炎

反复、长期发作→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肿大+腹水

胆结石(虫体、虫卵)胆管癌

机理:虫体机械性运动,代谢产物,分泌物的毒性或化学性刺激→胆管上皮损伤,脱落,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虫体堵塞→管腔狭窄→胆管阻塞、胆汁滞留、胆管扩张→压迫周围肝细胞→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肝硬化(严重时)

胆管上皮细胞受损,胆道被虫体阻塞以及胆汁淤积的基础上,伴随虫体一起进入胆道的致病菌在胆汁流动不畅时大量繁殖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肝脓肿。

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标本: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胆汁

方法:集卵法(自然沉淀法或倒置沉淀法)

流行:流行因素:传染源、中间宿主、不良饮食习惯

传染源:能拍出华支睾吸虫虫卵的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均为传染源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生食或半生食感染鱼虾为其感染的主要途径

防治:加强健康教育:切生熟食的砧板、刀具分开。

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病人带虫者。加强保虫宿主的管制。病人首选药物吡喹酮。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肠吸虫)

生活史:成虫(人和猪等小肠)→卵(经粪便入水,3~7周)→毛蚴(侵入扁卷螺)→胞蚴→

母雷蚴→子雷蚴→尾蚴(逸出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表面→媒介作用)→囊蚴→成虫(人猪食入)终宿主:人和猪的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感染期:囊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饮生水。

致病机制:机械性、化学性损伤引起肠粘膜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及坏死。吸附肠壁,掠夺营养,妨碍小肠吸收,清蛋白减少,维生素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大量寄生引起肠梗阻。

临床表现:轻度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偶有上腹部间歇性疼痛

中度感染者有腹痛、腹泻、食欲缺乏、恶心、呕吐

重度感染者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消瘦,贫血,严重时胸腔积水,腹水,全身水肿。实验学诊断: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成虫鉴定:成虫随粪便自然排出或偶尔呕出,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诊断。

流行:分布流行环节

传染源:人兽共患病,人猪为主要的传染源。流行区习惯以人和猪的新鲜粪便作为肥料,已进入水田池塘,造成水体污染,增加虫卵入水机会。

中间宿主及植物媒介:中间宿主:扁卷螺水生植物为其传播媒介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生食或半生食水生植物,饮用生水。

防治:开展健康教育,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消灭中间宿主。

并殖吸虫(又称为肺吸虫,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

特点: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两个睾丸左右并列

卫氏并殖吸虫

生活史:成虫(人和多种哺乳动物体内)经痰或粪→卵(入水)→毛蚴(侵入川卷螺,第一中间宿主)→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或蝲蛄体内,在肌

肉或腮内发育)→囊蚴(终宿主食入)→童虫(穿过肠壁→腹腔→膈肌→肺,或穿过肠壁→

腹腔→移行异位寄生于皮下、肝、心包等处)→成虫(肺)

异位寄生虫体发育成熟时间延长,甚至不能发育成熟产卵。

生活史特点:

寄生部位:肺

宿主:终宿主:人保虫宿主:虎貂猫狗转续宿主:野猪野鼠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感染阶段:囊蚴期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溪蟹蝲蛄2、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幼虫的转续宿主3、喝含囊蚴生水异位寄生:肝、脑、皮下、肌肉等

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

急性期:主要损害肠肝。由童虫移行、窜扰引起。临床症状:轻度感染者低热、乏力消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重度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等。

慢性期:主要损害肺异位损害:皮下,肝,脑,肌肉等

可分为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脓肿期:主要有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和出血。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随之炎性渗出,内含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脓肿壁,逐渐形成脓肿。囊肿期:脓肿壁因大量肉芽组织增生,薄层半透明膜状囊壁,囊内有虫体、虫卵、各种炎性细胞、及虫体代谢产物形成的赤褐色粘稠液体

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移至他处,囊肿内容物被排除或吸收,肉芽组织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主要临床表现:

1、胸肺型:胸痛,咳嗽,咳血,铁锈色血痰

2、脑型:头痛,头晕,电线,偏瘫,视力障碍

3、肝型:肝痛,肝大,肝功能紊乱

4、皮肤型:游走性皮下包块,结节

5、腹型:腹痛,腹泻,大便带血。

实验学诊断:询问病史

病原学诊断:痰和粪便中虫卵检查活检:手术摘除皮下包块或结节进行病理检查

免疫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

流行

流行环节: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生吃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

防治:开展健康教育防治虫卵污染水源积极治疗病人

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虫体有:雌雄合抱

生活史:成虫(人和动物的肠系膜下静脉)逆血流→卵(肠系膜下静脉末梢)11天→成熟卵(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粪,入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逸出螺体,

经皮肤侵入宿主)→童虫→在人和动物的肠系膜下腔静脉发育为成虫。

童虫在体内的移行途径:皮肤→小静脉→血循环→右心→肺→左心→体循环→肠系膜上下动脉→肝门静脉→合抱→肠系膜下静脉→成熟→小静脉末梢产卵

主要寄生部位:人和动物的肠系膜下腔静脉主要致病阶段:虫卵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方式:接触疫水,尾蚴经皮肤感染中间宿主:钉螺保虫宿主: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水牛致病:

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在接触疫水后1h~2d,尾蚴入侵部位的皮肤可出现刺痒,小米粒样红色丘疹。

属于I型和IV型超敏反应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童虫可透过毛细血管壁,造成毛细血管栓塞或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肺部最为明显。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

成虫:致病作用弱,可引起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虫卵所致损害:(最为重要,最为主要)

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部位主要为肝脏和结肠壁。虫卵肉芽肿由成熟卵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

肉芽肿形成机理:虫卵内成熟毛蚴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通过卵壳微孔释放到周围组织→刺激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致敏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汇集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又称为虫卵结节。

肉芽肿形成经历四个阶段:

①急性期肉芽肿:虫卵周围出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许多巨噬细胞。虫卵肉芽肿中心的

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常见红色辐射状物系抗原抗体复合物(Hoeppli phenomen)

②过渡期肉芽肿:虫卵周围仍有大量炎性细胞侵润。肉芽肿外围有成纤维细胞包绕。

③慢性期肉芽肿:虫卵周围出现大量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坏死组织被清除,虫卵崩解破裂,钙化

④瘢痕期肉芽肿:肉芽肿缩小,周围出现大量胶原纤维,使之纤维化。重度感染者,门脉出现广泛纤

维化,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导致典型的干线型纤维化和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症。

虫卵肉芽肿的意义:有利于破坏清除虫卵,使虫卵渗出的抗原局限于虫卵周围,减少抗原抗体复合物对宿主的损害。但是形成的瘢痕组织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肠壁纤维化。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在门静脉分支终端的窦前静脉,堵塞后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因侧支循环建立,可见腹壁、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故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多见。

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产物和分泌排泄物,以及虫体表皮更新时脱落物均为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两者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当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不能有效清除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时,它们则能沉积在血管、组织内,激活补体,导致Ⅲ型变态反应。血吸虫性肾病即为免疫复合物所致的损害。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沉积,激活补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慢性、晚期及异位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初次感染者或是再次大量感染尾蚴的患者。症状:高热伴畏寒。体温38~40℃,热型以间歇性,弛张型多见,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肝脾肿大,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有荨麻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

慢性血吸虫病:见于急性期症状消失但未经病原治疗者或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临床上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种。有症状患者常有腹痛,腹泻,肝脾轻微肿大,粘液血便等

晚期血吸虫病:长期反复感染或重度感染为经济是病原治疗主要表现有:

①腹水型患者:门脉高压、腹水,晚期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症状而死亡。

②侏儒型:患者在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影响垂体前叶和性腺等内分泌腺功能,患者身体矮小,

③巨脾型:左上腹有肿大块状物,伴重坠感;脾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泾超过腹中线,质地坚硬,表面

光滑,内缘可扪及切迹,患者脾功能亢进。

④结肠增厚型:大量虫卵沉积于肠壁,刺激肠壁从浆膜向腹腔增长形成肿块。或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

形成息肉。

⑤异位血吸虫病:异位寄生和损害常见于肺和脑。肺型血吸虫患者有干咳,粘液痰;脑型患者有头痛,

意识障碍,偏瘫,昏迷等症状。

诊断:询问病史和病原学检查

粪检查虫卵:直接涂片法毛蚴孵化法定量法

急性患者:粪检多为阳性慢性患者:粪检阳性率甚低晚期患者:粪检为阴性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无血吸虫治疗史而粪检呈阴性的少数需确诊病例。

免疫学诊断:皮内试验血清学诊断:环卵沉淀试验。

流行:

传染源:人兽共患病,其传染源为人、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钉螺

传播途径:主要途径皮肤感染,口腔黏膜次之。传播的主要环节为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存在。易感人群:不论性别年龄种族,均易感

流行因素:自然因素日本血吸虫生活史,钉螺自然条件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生活习惯影响。绦虫纲

雌雄同体,繁殖能力强,无体腔,消化道。固着器官位于虫体前部,需1~2个中间宿主,寄生于小肠。链状带绦虫(又称为猪带绦虫或猪肉绦虫)

成虫:乳白色,扁平链状,2~4M 乳白色,略透明

分为头节,颈部和链体

头节略呈球形,其上有四个吸盘一个顶突,顶突上有大小相间排列的两圈小沟

颈部纤细,小、窄、短。为虫体生长的核心(节片生长始于颈部)

链体:近颈部短而宽的节片为幼节,体中部近方形的为成节,末端长大于宽的长方形为孕节。

幼虫俗称囊尾蚴。

生活史:成虫(人的小肠)→孕节单节或5~6节脱落,随粪便→孕节破裂,散出虫卵→猪吞食→消化液作用下,胚膜破裂,六钩蚴在小肠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液,淋巴循环达到各组织器官→肌肉组织,囊尾蚴发育成熟→人食入米猪肉→囊尾蚴在小肠胆汁作用下翻出头节,附着肠壁→颈部长出节片→成虫生活史特点: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和人主要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绦虫病:囊尾蚴囊虫病: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感染,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的习惯

致病阶段:成虫:绦虫病囊尾蚴:囊虫病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囊尾蚴:皮下组织、眼、脑等

当人食入虫卵,虫卵便在人体内发育为囊尾蚴,不再发育,存在于各种组织,人为中间宿主。囊虫病。当人食入含有感染期的囊尾蚴时,可能患绦虫病。

临床症状及致病机制:

1、猪带绦虫病或猪肉绦虫病:粪便中发现节片,患者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恶心,呕吐,贫血,

体重减轻。也有因头节固着肠壁致局部损伤、穿破肠壁或引起肠梗阻

2、囊尾蚴病,按其寄生部位

①皮下及肌肉型囊尾蚴病:皮下结节,黄豆大小,活动性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躯干和头部较多,

四肢较少,周期性出现,逐渐消失。重症感染者有肌肉酸痛,胀痛,麻木,无力。

②脑型囊尾蚴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癫痫发作,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神经精神症状。主

要有:癫痫型:囊尾蚴寄生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引起;软脑膜型(蛛网膜下腔型):虫体经第四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表现为急性、亚急性脑膜刺激征,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颅压增高;

脑实质型:囊尾蚴寄生于脑实质内,数量多,部位广,脑损害呈弥漫型。表现有颅压增高,精神神经症状:头痛,呕吐,视盘水肿,进行性精神异常,智能低下;脑室型:广泛寄生于侧脑室或第三第四脑室所致,颅压增高。病人出现强迫体位,头部转动突发眩晕、呕吐,呼吸困难;混合型。

③眼型囊尾蚴病:寄生于眼部任何部位,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为多见。视力障碍,视物有黑影,成团

块状,条索状。可因囊尾蚴死亡,组织反应强烈引起眼瞳剧烈,眼球萎缩,失明。

致病机制: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肠黏膜损伤,肠道微生物侵入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孕节收缩活动加强,或虫体代谢产物毒性引起的是肠功能代谢紊乱。

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引起囊尾蚴病。囊尾蚴寄生于组织器官内,压迫组织,使其萎缩,变性。囊虫通过囊壁渗出囊液,诱发变态反应。虫体周围有炎性反应以及纤维性被摸,将虫体包绕。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节片而定。

虫卵检查法:粪便直接涂片法或离心沉淀技术检查。

孕节的检查:组织压片法。将孕节置于两张载玻片之间压紧后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注意防止污染。

囊尾蚴病:皮下及肌肉型囊尾蚴病采用的是活检皮下结节,查出虫体确定。

影像学检查:脑囊尾蚴病,CT和MRI的检查。

免疫学诊断:

流行: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多与猪带绦虫病分布一致。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感染的猪

感染方式:1、自体内感染:患者体内有成虫寄生,某种原因引起肠胃逆蠕动如反胃,呕吐,自链体脱落的孕节逆反入胃中,经消化液作用,虫卵散出,相当于食入大量虫卵引起的感染。2、自体外感染:患者体内有成虫寄生,通过粪便排出孕节,其虫卵污染手指,再通过肛门-手-口途径引起感染。3、异体感染:环境污染,虫卵通过蔬菜,水等被人误食引起感染。如: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的习惯。

防治: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进行防治。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肉或半生肉,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治疗:清晨空腹顿服南瓜子仁,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半小时后服20-30克硫酸镁。多数患者在服药后5-6小时之内排除完整虫体。切记用力拉扯虫体,以免拉断虫体,头节留在体内和造成污染。

肥胖带绦虫(牛肉绦虫或牛带绦虫)

生活史:人为牛带绦虫唯一终宿主,寄生部位:小肠。孕节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孕节及虫卵被牛食入,卵内六钩蚴孵出,钻入肌肉组织发育为牛囊尾蚴。人生食或半生食含牛囊尾蚴的牛肉,经口感染,囊尾蚴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此后发育为成虫。人不能作为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流行区,感染较重者,出现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由于牛带绦虫节片较肥厚,活动力较强,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孕节自动从肛门逸出和肛门瘙痒。实验学诊断:与猪带绦虫基本相同。粪检虫卵;肛门胶带试子法,或肛门试子法。

流行:基本同猪带绦虫病

防治:原则同猪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空肠),幼虫即(棘球蚴)寄生于牛羊的食草动物;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棘球蚴病或称为包虫病。棘球蚴病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产业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形态:成虫:最小绦虫之一,有头节,颈节和链体;虫卵:与链状带,肥胖带绦虫卵相似。

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球体。大小直径不等,与寄生部位,时间,宿主有关。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小肠上段,以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粘膜上。孕节和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活动力强,破裂后虫卵散出,中间宿主误食后,在小肠内经过消化液作用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循环到达肝肺等器官,逐渐发育为棘球蚴-------最终形成棘球蚴囊。患病牲畜内脏被终宿主误食后,原头蚴可以发育为成虫

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以机械性损害为主,其程度取决于棘球蚴大小,数量,寄生部位,及有无并发症。

棘球蚴常见寄生部位:肝、肺、腹腔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生长,对寄生器官和邻近器官产生挤压,受累部位有轻微疼

痛和坠胀感。肝棘球蚴病常有肝大、肝区疼痛。肺棘球蚴病常有咯血,胸痛,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

2、毒性和过敏反应:棘球蚴液渗出或溢出可引起毒性或过敏反应,有食欲缺乏,贫血,发育障碍,荨

麻疹,哮喘等。渗出量过多或囊肿破裂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3、并发症:外伤或穿刺导致棘球蚴囊破裂,造成继发性感染。

实验学诊断:

1、病原学检查:诊断性穿刺治疗。穿刺时严防棘球蚴液外溢造成继发感染和过敏性休克。

2、免疫学实验:包虫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查

3、影像学检查:X线,B超等

流行:主要是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主要流行因素:

1、虫体污染环境

2、人与家畜及环境密切接触

3、家畜内脏处理不当

防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犬的管理加强屠宰卫生管理治疗病人:外科手术

人体寄生虫学 总结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总结归纳 钩虫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的丢失。③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0、14~0、4d,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1。④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⑤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疟原虫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溶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五)在我国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六)粪便检查时,主要能发现哪些寄生虫卵?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华枝睾吸虫

卵、布氏姜片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七)人粪处理不当能引起 哪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 病、微小膜壳绦虫病、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 肠小袋纤毛虫病。(八)在人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似蚓蛔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旋毛形线虫、布 氏姜片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 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 袋纤毛虫。(九)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哪些寄生虫?各能查见什么阶段?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丝虫和疟原虫。 丝虫可查见微丝蚴。 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查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可查见环状体和配子体。()经医学节肢动物叮咬可感染哪些寄生虫?并写出传播寄生虫的医学节肢动物名称。蚊传播疟原虫和丝虫;白蛉传播杜氏利什 曼原虫。(一)用活组织检查可诊断哪些寄生虫?各能查见什么阶段?日本血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 毛形线虫囊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卫氏 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结肠小袋纤毛 虫滋养体。(二)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各由哪个阶段所致?钩虫丝状蚴,日本血吸虫尾蚴,禽类和兽类血吸虫尾蚴,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三)用二指肠引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本文简介:核医学绪论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 13核医学总结 核医学 绪论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 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 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性 能不同,如131I和127I 。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每秒钟1次核衰变,称为1贝克 核医学必备的物质条件: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试剂 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凡引入体内用作诊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为:诊断用药(γ射线) 治疗用药(β- 射线 ) 放射性试剂 不需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 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显像称为静态显像。 多用作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 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又称为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BBB Blood

核医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 )。 A.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 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 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临床核医学包括( )。 A.显像诊断 B.体外分析 C.核素功能测定 D.核素治疗 2.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 A. 应用于临床各器官系统 B.仅显像诊断 C.仅在内分泌系统应用 D.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四、问答题 1. 核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同位素具有( )。 A.相同质子数 B. 相同质量数 C. 相同中子数 D. 相同核能态 2. 5mCi等于( )。 A. 185kB 3.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居里(Ci) B.希沃特(Sv) C.戈瑞(Gy) D.贝可(Bq) 4. 18F的中子数为是( )。 5. 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 )。 A.α射线照射 B. β射线照射 C.γ射线照射 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 6. 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 )。 A.中子和电子 B.质子和核外正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和核外负电子 7.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其名称为( )。 A.同位素 B.原子核 C.同质异能素 D.核素 8. 核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是哪类衰变( )。 A.β-衰变 B.α衰变 C.γ衰变 D.β+衰变 9. 剂量单位贝可勒尔是( )。 A.照射量的单位 B.剂量当量的单位 C.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D.半衰期的单位 10. 设某核素的物理半衰期为6h,生物半衰期为4h,该核素的有效半衰期是( )。 、9 h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影响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 )。 A.物理半衰期 B.核的衰变方式 C.射线的能量 D.生物半衰期 2. 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 )。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氦核 三、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2.物理半衰期(T1/2) 3.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四、问答题 1. 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有哪些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核医学试题和答案(备考必备)

影像核医学总论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1.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引起,间日疟原虫偶发)、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2.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蝇(蛆)。 3.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以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三种幼虫游移至肺)。 4.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华支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和幼虫游移)。 5.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丝状蚴)、日本血吸虫(尾蚴)、禽类和兽类血吸

虫(尾蚴)、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 6.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链状带绦虫(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似蚓蛔线虫(成虫)、蠕形住肠线虫(成虫)、毛首鞭形线虫(成虫)、钩虫(成虫)、旋毛形线虫(成虫)。 7.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日本血吸虫(虫卵)、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8.以贫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有哪些?其贫血机制有何不同? 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和钩虫。 Ⅰ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贫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Ⅱ疟原虫所致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Ⅲ钩虫所致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中的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造成粘膜出血; 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使血液不易凝固,加重血液的丢失;③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医学常用设备: 3.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 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放射性药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文号的放射性药物 4.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原子核处于不同能态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5.α衰变: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主要用于治疗 β衰变: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主要发生于富中子的核素。 特点:穿透力弱,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正电子,主要发生于贫中子的核素。 特点:正电子射程短. 在通常环境中不可能长时间稳定地存在,它碰到电子就会发生湮灭,产生一对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主要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仪显像(PET)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如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γ射线、内转换电子。应用: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放射性核素治疗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 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特点: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速度快(光速),穿透力强。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radionuclide imaging)。 6.天然本底辐射: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多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感生放射 性核素和地球辐射 7.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成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如辐射致眼晶体损伤引发白内障,辐射致皮肤反应(干性或湿性脱皮)、或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等。消化系统反应等。 随机性效应:指效应的发生机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不存在阈值。如辐射致癌、致畸变的效应。这种效应多是远期效应。 8.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总的是使一切 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水平。 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

寄生虫 吸虫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 主 感染 期 感染途 径 致病期寄生部位排出诊断致病预防与治疗 华支睾吸虫(肝)第一:淡水 螺(纹沼螺、 长角涵螺) 第二:淡水 鱼虾 人、猫、 狗等; 猫狗猪囊蚴 生吃淡 水鱼等 主要为成虫 致病 肝胆管内粪便 改良加藤氏厚膜涂 片法粪检虫卵、集卵 法、十二指肠引流胆 汁检查 肝损害为主,胆管炎、 胆结石、肝硬化 不生吃鱼生或未煮熟的鱼 肉或虾、加强粪便管理、做 好宣传教育 卫氏并殖吸虫(肺)第一:淡水 螺(川卷螺) 第二:淡水 蟹、蝲蛄 人 (转 续宿 主:野 鸡野 猪) 犬、猫、 虎 囊蚴 生吃溪 蟹、蝲 蛄、喝 生水等 童虫、成虫 均致病,主 要是成虫致 病 成虫:肺 童虫:移 行 粪便、 痰 粪便、痰液检查虫 卵、摘下的皮下包块 检查成虫、童虫 童虫、在组织器官中 移行、成虫定居所致 (胸肺型、腹型、皮 下包块型、脑脊髓型 等) 不生吃溪蟹、蝲蛄、不生饮 疫区水、宣传教育 日本血 吸虫(血)钉螺 人以及 其他哺 乳动物 —尾蚴 尾蚴经 皮肤感 染 尾蚴、童虫、 成虫、虫卵 均可致病 门脉—肠 系膜静脉 系统 粪便 粪便直接涂片法、毛 蚴孵化法、直肠镜活 组织检查、环卵沉淀 试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等 尾蚴(尾蚴性皮炎)、 童虫(一过性血管 炎)、成虫(静脉内膜 炎)、成熟虫卵(干线 型肝硬化) 人畜同步化治疗 灭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避免接触疫水 1

绦虫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期感染途径致病期寄生部 位排出 途径 诊断致病预防与治疗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 虫)猪、野猪/ 人 人—— 绦虫病: 囊尾蚴 囊虫病: 虫卵 误吃虫卵、 节片:1.自 体内感染2. 自体外感染 3.异体感染 囊尾蚴和 成虫均致 病,以囊尾 蚴为主 成虫:小 肠上段 幼虫:皮 下、肌肉、 脑膜、心 粪便 猪带绦虫病:粪检 检查头节、孕节(子 宫分支数) 囊尾蚴病:发现皮 下囊尾蚴结节等 囊尾蚴病(囊虫 病): 脑(癫痫发作、颅 内压增高、精神症 状)、眼、皮下肌肉 成虫致病:绦虫病 药物:槟榔南瓜籽合剂、 吡喹酮 手术:特别是眼囊尾蚴病 管理厕所猪圈、注意个人 卫生、不生吃肉、加强肉 类检查 肥胖带绦 虫(牛肉绦 虫)牛人——囊尾蚴 吃生或不熟 的牛肉 牛带绦虫 成虫:小 肠上段 粪便、 痰 粪检检查孕节(子 宫分支数)、肛门拭 子法查虫卵 一般无明显症状, 腹部不适,孕节自 动从肛门逸出、肛 门瘙痒 注意牧场清洁、粪便管理、 勿使污染牧场水源、避免 牛受感染、卫生宣教、加 强肉类检查 细粒棘球绦虫羊牛等食 草动物、 人 犬科食 肉动物——虫卵 食入被虫卵 污染的蔬 菜、水等 棘球蚴寄 生人肝肺 粪便、 痰 手术取出棘球蚴、 痰、胸腔积液、腹 水等检获棘球蚴、 原头蚴、卡松尼皮 内试验 棘球蚴病(包虫 病):机械性损害为 主 毒性过敏反应、继 发感染、局部压迫 刺激症状 手术治疗为主 加强卫生宣教、卫生法规 建设和卫生检疫、定期为 家犬、牧犬驱虫 药物:首选阿苯达唑,亦 可用吡喹酮、甲苯达唑 2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医学寄生虫学-绦虫复习题

医学寄生虫学-绦虫复习题 -绦虫复习题 医学寄生虫学-绦虫复习题 作者:佚名来源:锦州医学院 关于绦虫形态描述,错误的是A。头节有吸盘或吸槽等固着器官2。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A。绦虫成虫有A。... 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绦虫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A.无消化道 B.虫体分节 C.雌雄异体 D.虫体背腹扁平 E.头节有吸盘或吸槽等固着器官 2.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 A.肌肉 B.肺脏 C.脑部 D.小肠 E.大肠 3.绦虫成虫有 A.口和消化道 B.无口和消化道 C.有口无消化道 D.无口无消化道 E.有口无肛 4.祖国医学中记载的寸白虫是指 A.蛲虫 B.细粒棘球绦虫 C.犬复孔绦虫 D.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E.微小膜壳绦虫 5.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A.囊尾蚴 B.六钩蚴 C.虫卵 D.棘球蚴 E.成虫 6.确诊带绦虫病的诊断方法是 A.粪便直接涂片法 B.饱和盐水漂浮法 C.水洗沉淀法 D.观察孕节子宫侧支数 E.活 组织检查法 7.确诊脑囊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 A.脑电图 B.脑室造影 C.脑脊液的免疫学试验 D.X线扫描 E.脑部CT 8.细粒棘球绦虫病传染源下列错误的是 A.狼 B.羊 C.豺 D.牧犬 E.家犬 9.牛带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A.虫卵 B.似囊尾蚴 C.钩球蚴 D.棘球蚴 E.囊尾蚴 10.在治疗前确诊为猪带绦虫病的依据可以找到 A.头节 B.囊虫 C.虫卵 D.六钩蚴 E.成节 11.预防猪带绦虫感染的关键是 A.粪便管理 B.取消连茅圈 C.肉类检验 D.治疗病人 E.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 12.棘球蚴砂是指囊液内含有 A.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和虫卵 B.石灰小体 C.只有生发囊 D.只有子囊 E.原头蚴、生发囊、子囊 13.猪带绦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 A.小钩和吸盘对肠壁的刺激 B.吸收大量的营养 C.代谢产物毒素作用 D.六钩蚴穿过 组织时的破坏作用 E.囊尾蚴寄生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害 14.棘球蚴病的病原体来自下列何种有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的动物 A.犬 B.羊 C.猪 D.马 E.牛 15.链状带绦虫的卵内含有 A.尾蚴 B.毛蚴 C.卷曲幼虫 D.六钩蚴 E.钩球蚴 16.猪带绦虫病确诊的依据是

核医学重点名词解释大题总结

名词解释(百分之百涵盖率) 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或/和能量的过程 核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可以表示某种院子的固有特征。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学特征。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而核能状态不同的核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衰变越快。 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和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 剂量当量: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还和射线种类有关。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是:剂量当量=吸收剂量×射线的权重因子 最大容许剂量:经过长期积累或者一次照射以后对机体损害最轻也不发生遗传危害的剂量。全年不能超过5雷姆。 天然放射本底:指原有的放射性水平,包括宇宙射线,环境中的放射性,体内放射性。 核素发生器:用特定的洗液将母体长半衰期核素洗脱后获得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一种装置,称为母牛。 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性结合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最高结合率:又叫零标准管结合率,指不加非标记抗原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要求在30~50% GFR: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PFR: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舒张功能参数 LVEF: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专门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产生湮灭辐射而设计的显像仪器。它克服了平面显像的缺点,所获得的图像反应人体的生化、生理、病理及功能,并能进行定量分析,能获得核医学显像中最理想的三维图像,空间分辨率好,灵敏度高且不受深度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S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高性能、大视野、多功能的γ照相机和支架旋转装置、计算机和图像重建软件等组成,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数据采集,最后将获得的多幅二维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显示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种断层显像,完成各种脏器的动静态显像。 时相图:在心血池影像基础上以不同的颜色和灰阶代表每一像素开始收缩的时间,构成时相图,亦称相位图。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故具有相同的灰阶和颜色,反映心肌收缩良好;心肌缺血或梗死时,病变局部时像明显延迟,灰阶或颜色与正常部位有较大差异。极坐标靶心图:在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图中,以短轴断面自心尖部展开所形成的二维同心圆,构成靶心图。缺血区域在靶心图上表现为变黑区。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因而能明确责任血管之所在。 利尿肾图:对肾图出现梗阻型曲线者给予利尿剂,经一定时间再次检测的肾图称为利尿肾图。临床上主要用于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扩张性肾盂和输尿管的鉴别。若利尿肾图无明显恢复即仍呈梗阻型肾图则为前者,若利尿肾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后者。 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多发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 肿瘤受体显像:用67Ga显示肿瘤的一种方法。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很高。67Ga 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不能摄取,进而对活动肿瘤进行显像。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修订版

1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 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 日本血吸虫(虫卵)、 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 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旋毛形线虫(幼虫)、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注:括号内为致病阶段。 2. 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 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 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结膜吸吮线虫(成虫)、 蝇(蛆)。 3.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 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 日本血吸虫(虫卵)、 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 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 以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三种幼虫游移至肺)4.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 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华支睾吸虫(成虫)、 日本血吸虫(虫卵)、 斯氏狸殖吸虫(童虫)、 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 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和幼虫游移)。 5.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 钩虫(丝状蚴)、 日本血吸虫(尾蚴)、 禽类和兽类血吸虫(尾蚴)、 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 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

6.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 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 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 链状带绦虫(成虫)、 肥胖带绦虫(成虫)、 微小膜壳绦虫(成虫)、 氏姜片吸虫(成虫)、 日本血吸虫(虫卵)、 似蚓蛔线虫(成虫)、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 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钩虫(成虫)、 旋毛形线虫(成虫)。 在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和包囊)、 隐孢子虫(卵囊)、 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和包囊)、 链状带绦虫(成虫)、 肥胖带绦虫(成虫)、 微小膜壳绦虫(成虫)、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 似蚓蛔线虫(成虫)、 钩虫(成虫)、 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 旋毛形线虫(成虫)。 7.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 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 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 日本血吸虫(虫卵)、 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8.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 杜氏利什曼原虫、(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 (2)免疫贫血; (3)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疟原虫:(1)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 ;

医学影像设备学复习总结笔记整理

填空题: 1、MRI设备得梯度场:X向梯度场、Y 向梯度场、Z向梯度场. 2、T1WI、PMT、PACS分别就是指:纵向弛豫加权像、光电倍增管、图像存储传输系统。 3、PET系统组成:PET主机、回旋加速器或发生器、药物自动合成装置。 4、英文得中文名称:DDR直接数字X线摄影、FPD平板探测器、CDFI彩色多普勒血液成像、PACS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PMT光电倍增管、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5、医疗器械质控包括:操作、保养、质量检测、维修 6、MRI图像伪影产生得原因有:体内因素、体外因素、MR系统形成得伪影。 7、由超声波引起得效应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生物效应 8、SPECT得性能参数:机械参数,系统灵敏度、散射、空间分辨力 9、PET得性能参数:能量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噪声等效计数率,系统灵敏度,最大计数率。 10、准直器分类:按准直孔形状:针孔型、汇聚孔型、扩散孔型与平行孔型;按性能分:高分辨力、通用与高灵敏度型;按能量范围:低能、中能、高能与超能 11、MRI图像伪影产生得原因有体内因素(运动伪影、血流与CSF流动伪影)、体外因素(金属物体、静电)、MR系统形成得伪影(化学伪影、折叠伪影、低信号伪影). 12、由超声波引起得效应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生物效应。 13、I为0得原子核不能用于观察磁共振现象. 14、磁共振硬件系统分为:主磁体、梯度系统、RF系统,计算机系统 15、RF脉冲得得种类,按激发分类选择性RF脉冲、非选择性RF脉冲,按波形分类sinc、高斯型 16、影响MRI线性度得因素:梯度磁场、静磁场 17、影响T2得外部因素:主磁场非均匀性 18、低温制冷剂得作用保持低温使线圈处于超导状态,MRI常用得制冷剂就是液氦、液氮 19、按结构组成分,磁共振装置分为:MRI扫描单元、MRI操作单位、MRI控制单元;按主磁体类型分:永磁、常导、超导、按场强大小分:低场、中场、高场 20、磁体就是磁共振装置中核心部分,就是使得人体组织产生宏观磁化得条件;磁体得三个基本参数为:磁场强度、磁场均匀性、磁场稳定性 21、射频系统主要由RF发射单元、MR接收单元;硬件包括RF发生器RF接收器发射线圈、接受线圈、前置放大器、相敏检波、滤波器、脉冲程序器等; 22、超声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聚焦电路、发射多路转换开关、发射脉冲发生器、二极管开关控制、二极管开关电路。 23、多振元探头得扫描方式有组合顺序扫描,组合间隔扫描(d/2、d/4间隔),微角扫描 24、超声波传输中,障碍物界面与超声波波长接近时,易产生衍射. 25、脉冲工作方式超声仪器得脉冲重复频率决定了仪器得探测深度. 26、超声传播中,弹性介质中充满超声能量得空间称为超声场. 27、声源不动,接收器向声源方向运动,接收到得声波频率高于声源声波频率。 28、四大医学影像设备:X射线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29、核医学图像重建得三要素:标准化数据,发射数据,投射数据 30、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三种现象: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31、γ照相机由闪烁探头;电子学线路;显示与处理装置、其它附属装置。

(完整版)核医学简答、概述总结(二),推荐文档

1、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类. 答: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和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中治疗. 2、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分子医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大分子、蛋白、核酸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对疾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凋亡显像。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 核素: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放射性衰变:α衰变(alpha decay)、β—衰变(beta decay)、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γ衰变(gamma decay)。 4、什么是放射性药物,按理化性质如何分类,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有何不同,医用放射性药物由哪些途径产生,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化纯的概念? 答: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分类:离子型、胶体型、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标记生物活性物质。与普通药物不同点:放射性,理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性,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计量单位用活度为基本单位,治疗作用机理不同于普通药物。 产生: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 放射性核纯度: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量有关. 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5、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答: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发射纯β-射线(32P、89Sr、90Y等)或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131I、153Sm、188Re、117Sn m、117Lu等)的核素。131I(NaI)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133Xe肺通气显像;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99mTc-MDP骨显像;99mTc-ECD 脑灌注显像;99mTc-MAA肺灌注显像;99mTc-RBC肝血池显像;99mTc-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反义显像。 6、目前常用的脏器显像仪有哪些,什么是PET,SPECT? 答:γ照相机 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脏器功能测定仪 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PET主要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符合线路和飞行时间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图像显示和断层床等组成。原理:是用正电子衰变和工业苏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人体内放出的正电子与组织相互作用,发生正电子湮灭,向相反方向发射光子,与γ光子检测仪互相作用,产生荧光子,并形成一个电子脉冲,经过显像系统及计算机处理形成PET图像,与SPECT比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效率高、能准确地显示受检脏器内显像剂浓度提供的代谢影像和各种定量生理参数等优点。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7、肿瘤常用的显像剂 答:67Ga,201Tl,99mTc-MIBI,18F-FDG,99mTc-PMT,99mTc-DMSA, 99mTc-octreotide,111In-DTPA-D-phel-octreotide,特点:均为亲肿瘤显像剂。 8、幅射防护的原则及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答: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1实践的正当化,要求产生电离辐射的实践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利益大于代价,抵偿其所造成危害。2防护最优化,指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净利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照射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3个人剂量的限制,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的当量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外照射防护原则:1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2距离防护,尽量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3屏蔽防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安装屏蔽物,借助于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减少人体受照剂量。 9、免疫分析基本原理,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那些方法,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分析质控指标。 答:(1)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用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2)非放射性的标记免疫分析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3)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特点:以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反应动力学,因标记抗体是过量的,且反应是非竞争性的,抗原抗体是全量反应,故反应速度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分析,约为放射免疫分析的10~100倍,标准曲线工作范围宽,特异性高,稳定性好。(4)质控指标:稳定性、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10、脑灌注显像的原理、正常及异常图像特点、主要的适应症,常用的显像剂及显像特点。了解乙酰唑胺介入显像及PET脑显像的主要内容。 答:原理:根据血脑屏障的特殊功能,选择一些具有脂溶性的、电中性的小分子(<500)放射性示踪剂,它能自由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大部分被脑细胞所摄取,且在脑内的存留量与血流量成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