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学号20070101050539

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学院名称:文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王涛涛

指导教师:陈立正

二○一一年六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The Image of LiuBei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olleg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ubjec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me :WangTaotao

Directed by :ChenLizheng

June2011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引文,结论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部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与真实刘备的心存诡诈、背信弃义、不善用兵等加以比较分析,指出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与正史中刘备形象存在的差异,并结合作者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思想,揭示作者避开刘备奸诈枭雄的一面,而抓住刘备“仁”的一面极力塑造刘备仁君形象的原因,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以及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刘备形象;重德尚义;心存诡诈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uBei heavy didier deschamps righteousness, wise and scholarly brings, counsel and the real of liu which deceit, treachery, not only so as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history of LiuBei image with the differences, liu bei image combining the thought of feudal orthodox thinking embedded in, revealing the authors avoid LiuBei treacherous, and seize the American side" benevolence "side of liu bei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LiuBei enlightened monarch aiming to further understand reason feudal rulers values and the orthodoxy on people in feudal society value orientation effect.

Key words: The image of Liu bei ; Heavy deschamps righteous ; Subtil

目录

绪论 (1)

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1)

(一)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4)

(二)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5)

(三)坚韧不拔以柔克刚 (6)

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正史中刘备的形象差异 (6)

(一)仁声远著下的背信弃义 (9)

(二)不善用兵胜少败多 (10)

结论 (10)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0

绪论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应有的本色,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其中,当以蜀汉的刘备最受后世争议。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也极力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那么,真正的刘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何要极力塑造刘备的明君典型?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历史记载刘备的比较分析,再现真实的刘备,并揭示儒家传统思想对作者塑造刘备形象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1],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2]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

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刘备闻言变色,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3]。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4],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刘备垂泪答道:“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竟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5]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在复杂的斗争中,刘备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至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6]正是这“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

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刘备视如手足,情同骨肉,患难与共,不必多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不疑。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操寻求富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7]果然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当刘备屡受挫折时,他更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比自己小20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从“三顾茅庐”

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肝胆相照,如同鱼水。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8]对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9]应当说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公允得当的。刘备的宽厚待人、尊贤礼士、知人善任还表现在入川后对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能够兼容并包,惟才是举,“处之显任,尽其器能”[10]。荆州名士刘巴,先是归顺曹操,后又归顺益州刘璋,他和益州名士黄权都曾力阻刘璋迎刘备入蜀,直到刘璋投降后他们方才归顺刘备。而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其他文武降臣皆得任用。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杀之。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11]。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12],《三国演义》中也写诸葛亮非常赏识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刘备临终前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察之。”[13]诸葛亮则不以为然。首次北伐时,诸葛亮将据守街亭阻挡司马懿的重任交给马谡,马谡好纸上谈兵且刚愎自用,坚持屯兵山上而失街亭,致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从而验证了刘备的先见之明。刘备知人之长而用之,识人之短而不用,在这方面,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也有所不及。

《三国演义》在极力表现刘备明君形象的同时,也比较隐晦的刻画了刘备乱世枭雄的一面。因为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和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所谓“乱世枭雄”,是指在动乱时代争霸天下、骁悍雄杰的人物。在天下大乱、群雄角逐时,要想实现开创基业、争霸天下的政治目的,须有几分骁悍雄气,更要有超乎常人的心机和城府。历史上的刘备就具有枭雄特点,时人对此即有定评。如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

“天下枭雄”。建安十四年(209年),当刘备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扣留于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刘备看作是天下少有的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多的人则称刘备为“枭雄”,如刘表部下蔡瑁说:“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东吴的周瑜则说“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益州的刘巴谏刘璋提防刘备时也说:“刘备枭雄,久留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

除了这些人物评说刘备为“世之枭雄”外也有不少情节表现了刘备的枭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霸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政治谋略。一是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汉末动乱,群雄割据,拥兵自重。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袁绍、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刘备“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刘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刘备都会说:“我乃汉室宗亲”。初见张飞,他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一句话把张飞镇服。随即见到关羽,自然也如是说,令“云长大喜”。于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500人。刘备率领人马投奔邹靖和刘焉,又对刘焉如是说,“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刘备任平原县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出身对袁绍细说一遍,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14]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汉室宗亲”的身份:“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汉献帝令取宗族世谱检看确认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当他兵败投奔荆州刘表时,刘表认他为弟,“亲自出郭三十里迎接”;而益州刘璋之所以主动写信请刘备这位族兄入川抵御汉中的张鲁,也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中王。汉献帝病

逝,诸葛亮等群臣又奏表劝进:“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二是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争取人心。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也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曹操占尽天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而守江东,占尽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知自己实力弱小,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15]“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曰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16]在汉末动乱年代,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证明了他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树立仁德忠厚形象争取人心的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二)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吕布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却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夜袭徐州,致使刘备失去立足之地,只得与吕布讲和,屯驻小沛。关羽、张飞心中不忿,刘备则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后又受到吕布的攻击,刘备只好屈身投靠曹操。不久,曹操擒了吕布,是用是杀,尚在犹豫。此时刘备是曹操的座上客。当吕布求刘备念“辕门射戟”之恩救他一命时,刘备对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17]致使曹操杀了吕布。此后,刘备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许田打猎时,曹操与汉献帝并驾齐驱,关羽要上去怒斩曹操。刘备一怕力量不够,二怕伤及汉献帝,及时制止了关羽。随后汉献帝下玉带诏要除掉曹操,刘备则积极参与皇舅董承等人的密谋。刘备胸怀大志和杀机,又怕曹操看破,就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曹操还是看出刘备“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同他煮酒论英雄,竟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以为自己的心机被识破,吓得筷子脱手掉在地上。恰在这时,大雨将至,响了个炸雷,刘备从容地拾起筷子,巧作掩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正如小说中诗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18]为避祸,刘备遂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逃离曹操的樊笼。后来刘、关、张被曹操打得失散。兵败暂降曹操的关羽,为报曹操厚待之恩,上阵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此时。投在袁绍处的刘备又处险境,他两次花言巧语释袁绍之疑,随即以劝说刘表共攻曹操为由,巧妙脱身。凡此,均可见刘备的机变权略。

(三)坚韧不拔以柔克刚

刘备素有兴复汉室、报国安民的雄心大志.虽出身为汉室宗亲,却是早已衰落的远支,其家境贫寒,实力弱小,因而在汉末群雄逐鹿中,刘备屡遭挫败,有时甚至败得很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献帝的名义让刘备率兵去攻打袁术,吕布却乘机夜袭徐州,刘备只得投奔曹操暂栖虎穴。后来又被曹操打得溃不成军,无立足之地,只得去投奔荆州刘表。虽连遭挫败,但刘备败而不馁,折而不挠,不懈奋斗,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步发展壮大,占据蜀川。在不懈奋斗、成就一方霸业的过程中,刘备或隐忍示弱,常常以真诚的眼泪感动别人,赢得同情和支持;或韬光养晦,把自己的雄心大志隐藏起来,待机而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乘周瑜率东吴大军追击曹军之机,抢占荆州、南郡、襄阳等地,后又设计夺取蜀川,即为此证。

《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极力塑造刘备“仁”的这一形象之余,也像读者展示了刘备世之枭雄的这一面。这样写,一则是为了贴近历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刘备枭雄的这一面来说明刘备并不只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平庸之主,而是一位有勇有谋,胆略过人且能爱民如子的千古圣君。因为这才是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心目中一直向往的既明又仁的圣君。

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正史中刘备的形象差异

在正史中,刘备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他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史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19]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

元161年),卒于三国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在早期的生活中,刘备虽为汉景帝后代,但由于世系久远,加之幼年丧父,因此皇族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为了求得生存,刘备及其母和东汉社会的许多底层百姓一样艰苦劳作。母子二人“贩履织席为业。”[20]利用涿郡(属于幽州)胡汉杂居、商贾往来十分频繁的地理优势,进行一些小型的经商和手工业活动。据此可见,刘备少年时期的生活境况即使没有太过贫寒,但也一定充满着生存的艰辛。少年时期为了求得生存的商贩生涯,不但使刘备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而且还迫使其较早的与社会各类人等接触,逐渐养成平易近人的超强社交能力及善于审时度势的个性特征;而手工业的艰辛劳作,不但劳累着他的身体,同时也磨砺了其心智,逐渐形成较强的忍耐力。此时的刘备贫穷、孤单、卑微,并没有显现出某种超凡的气质和远大的抱负,对于东汉王朝将要发生的一切变故,以及天下将要改变的局势更是一无所知。他仅仅只是一个奔波于市井闻里之间的小商贩和处于东汉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刘备十五岁别母求学,史载:“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得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21]卢植曾被曹操称赞为“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不但是名著海内的大儒,还是一个刚正不阿,不易屈服的斗士。史载:“张角起,以植为北中郎将征角……张让劫少帝奔小平津,植手剑责数让等,让等皆放兵垂泣谢罪。”[22]不畏强暴的刚毅个性可见一斑。出身贫寒的刘备得以师从卢植,不但使他在文化修养上能够得以提高,在眼界和心胸上得以开阔,更重要的是求学的经历为刘备开启了通往东汉上层社会的大门。在求学中,刘备与公孙瓒结为好友,并以兄事之,获得了少年公孙瓒的好感,为其后来的投奔打下了基础。然而,文化学习并非刘备所好,史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23]因此,刘备在学业上并无多大成就,但从师的过程却使刘备逐渐蜕变了察言观色的商贩习性,逐渐成长为“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24]的青年俊杰。加之刘备身材魁梧,生有异相“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25]逐渐引起了一些政治投机者的觊觎。他先是得到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其资助的理由,刘元起说得很直白:“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26]刘元起的无私资助给贫穷的刘备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但其内心深处必是存了一番感情投资或是待价而沽的意味。同存此目的的还有“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逐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27]由于得到了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经济支持,加之刘备长期接触下层百姓,了解民间疾苦,史载:“是时人民饥馑,

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28]刘备与身份低微之人同席而坐,同簋而食、虚心待下,为他赢得了民心和声望。因此,在地方上很快建立起一支武装力量。此外,还得到了关羽、张飞二人的投奔,三人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毕生友谊,两员猛将的到来大大增强了刘备的实力。但处于青年时期的刘备充其量只是拥有一定地方势力的平民领袖而已,尚未具有窥视天下的目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没有进入到东汉上层分子的视野。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刘备率领他的部属参与到了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史载:“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29]刘备在兵败的情况下,以诈死得以存活,后被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封为中山安喜尉。这是刘备得到的第一个官职,然而由于刘备长期生活在平民阶层之中,聚集到他身边的人,多是一些没有政治背景,身份贫贱的流民武夫,加之自身的年青气盛,既不能跻身于东汉的权利中心,也无法忍耐仕宦生活的约束,很快便受到了免职的威胁。在得知官位不保的情况下,刘备不计后果的带领手下痛笞朝廷命官督邮“鞭杖百余下,欲杀之”,并“解绶系其颈着马柙。弃官亡命。”[30]发泄着内心的不满,将其草莽的本性暴露无疑。同时,刘备在战争中也往往不计后果意气用事。如刘备在当阳与曹操征战时,“(刘备)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日:“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31]刘备在战事的紧急关头,宁愿战败也不愿放弃百姓的战略抉择,表现了其个性中悲天悯人的任侠情怀。这种性情得到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盛赞:“先主(刘备)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32]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备的草莽意气对于战争本身是无益的。而且其草莽行径也并非如习凿齿所称道的能使刘备最终得济大业。相反,在一段时期内,刘备的“仁义”之行非但没有为他赢得实质上的利益,反而成为其事业发展的桎梏。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刘备初涉世事,空有满腔的热血豪情,却毫无政治城府和远大的目光。他只是一个被市井流民追捧的青年俊杰;只是一个恃勇仗义、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然而,此时的刘备却不再是市井中的小商贩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了,他开始以草莽英雄的形象活跃于东汉末年历史舞台。

(一)仁声远著下的背信弃义

由于刘备的任侠仗义、乐善好施、善待下属。因此,虽然刘备看似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利益,但却在乱世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使他在群雄争霸的时代逐渐有了自己的威望和名誉。如,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太史慈向刘备求救,称“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33]太史慈以“仁义”之名冠于刘备,加之需要帮助的对象乃其声名远在刘备之上的汉末名士孔融,因此,当刘备得到这个讯息时,竟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34]由此可见,刘备“仁义”的名声确实远播在外,且广泛的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而更重要的是,孔融的求救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作为平民领袖的刘备,此时已经进入到东汉上层分子的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从此,刘备将逐步脱离下层市井的束缚,开始走向东汉历史的前台。但面对此种机遇,刘备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错失了利用“仁义”的声望为自己赢得实质利益的良机。反而由于战场上的屡次战败,导致他四处投奔多次易主,逐步背离了“仁”所要求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原则。成为世人眼中在仁义外表下背信弃义的两面派人物。刘备从31岁至5l岁二十年间多次易主。其正式投奔的对象有六人多,若加上欲往投奔以及盟而后叛者则达九人之众。投奔对象中,如公孙瓒、陶谦、袁氏父子以及刘璋是以真心待刘备,予以刘备无私的资助和极高的礼遇;吕布、曹操以及刘表虽以虚伪之情待之,内心忌于刘备的声望,但表面仍礼遇刘备,给予他优厚的待遇。然而对于这些昔日的救援者,无论他们是赤诚以待,还是诈伪巧饰,刘备多是归而后叛,败而投靠,特别是对于刘璋的侵夺,可称得上是恩将仇报。更有甚者,当刘备在面对昔日旧主吕布被俘时,吕布恳求刘备日:“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35]虽然吕布曾背叛刘备,并多次攻打俘虏过刘备的妻子,但吕布对刘备一向敬重对其并无伤害之举,也曾解救过刘备的危急,甚至二人曾以兄弟相称。在吕布性命攸关之际,面对吕布的求救,刘备非但没有出言相救,反而一语杀之,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36]使得本来打算宽释吕布的曹操最终选择将吕布缢杀。刘备此举无异于落井下石,既无宽恕之情,更无“仁者爱人”的风范。这与笼罩在他身上的仁者光辉显得格格不入,其行径和手段多为史家所诟病。

(二)不善用兵胜少败多

现将刘备所有战绩绩统计如下:

建安元年,刘备拒袁绍,吕布乘虚袭下邳,刘备失败;杨奉、韩暹寇徐、扬,刘备邀击,刘备胜;吕布遣高顺攻之,为顺所败;同年收散卒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建安二年,吕布攻刘备,刘备败归曹操;建安三年,曹操益其兵使击刘备,不克,刘备小胜;吕布攻刘备,破沛城,刘备单身走,失败;建安四年,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胜利;建安五年,曹操征刘备,尽收其众,虏其妻子,生擒关羽,刘备惨败;同年官渡战争期间,曹操诱败刘备、文丑于白马坂,失败;袁绍派刘备助汝南黄巾军刘辟,曹仁击之,刘备败还袁绍;建安六年,刘备与汝南黄巾龚都等合兵,迎击蔡阳,获得胜利;曹操南击刘备,备闻操自行,奔归刘表,失败;建安七年,刘备屯新野,设伏击夏侯悖,胜利,建安十三年刘备丢妻弃子,兵败当阳;建安十三年,刘备配合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乌林,大胜;建安十四年刘备南征荆州四郡,胜利;建安十六至十九年,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继而相战,刘璋降,胜利;建安二十年,吴征荆州三郡,刘备求和,与孙权分荆州地,失败;同年曹将张邰进军宕渠,刘备使张飞与战,破邰,胜利;建安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刘备遣张飞、马超等屯下辩,被曹洪打败;建安二十三年刘备遣陈式断马呜阁道,被徐晃打败;建安二十四年,黄忠破夏侯渊于定军山,胜利;同年关羽败死,刘备失荆州,失败;章武元年至二年,率兵伐吴,刘备夷陵惨败。

从上述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完人,并不是他自评的一个具有宽、仁、忠、信、义品质的圣人。他只是一位起自民间的草莽领袖,只是一位纵横于乱世中的一代枭雄。他也是有着血肉之躯的平凡之人,他的身上既有常人缺少的优点,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这才是历史中真实的刘备。

结论

通过对真实刘备形象的解读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形象与真实的刘备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这集中体现在刘备“仁”这一品质的真实性上面,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刘备的仁德贤明打造为其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然而在正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仁”始终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他对民仁,是要拉拢人心,作为其立身于政治舞台的政治资本,对属下的文臣武将仁,是要让

他们感恩戴德,对自己中心不二。只不过在王道衰、霸道昌的三国时代,刘备采取了与曹操、孙权不同的政治策略。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之所以将刘备仁义、宽厚、智慧的一面最大化,而将其奸诈虚伪的一面最小化是因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和“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位封建文人,作者长期受着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始终追求理想的仁君。刘备利用“仁”来拉拢人心的这一特点,正好符合了作者对明君素材的要求,因此无论历史中真实的刘备是真仁还是是假仁作者都会抓住这一点极力打造他理想化仁君的形象。这是作者塑造刘备仁君形象的内因。同样人民也渴望明君贤相治国,渴望天下清平,而人民群众所期待的理想的明君,应当德才兼备,具有大济天下、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因此作者塑造的刘备形象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这可以看做外因。同样通过分析真实刘备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封建统治者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也都是服务于其政治利益的。通过本文也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注释:

[1][2][3][4][5][6][7][8][13][14][15][17][18]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4;307;306;313;353;720;356;719;44;515;173;186

[9][10][11][12][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35][3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6]魏崇新.刘备非儒家理想之仁君论[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8)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李宗吾.厚黑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01.

[5]王文浩.刘备形象虚伪论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8.(7).

[6]张作耀.论刘备[J]文史哲.2002.(2).

[7]庞金殿.新议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及其塑造之得失[J]广西社会科学.2008.(10).

[8]李兆成.论刘备的知人待士[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9]王国民.传统文化与刘备形象的衍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

[10]刘琳.论刘备.[J].四川大学学报.1994.(3).

致谢

本设计的完成是在陈立正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陈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一、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 三、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是一个武艺超群、有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四、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飞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性格最为突出 的一面。 3、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 五、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六、孙权的人物特征: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七、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 八、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 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九、曹操的人物特征: 1、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又暴戾、狡诈、野心勃 勃。 2、但他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十、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死书,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 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 十一、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 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 十二、陆逊的人物特征: 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十三、姜维的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和英雄特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和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40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这里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和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 (一)仁义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18、杨修的人物特征:1、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2、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19、袁绍的人物特征:1、袁绍是一个娇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的人。2、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他最后彻底失败也是难免的下场。 20、刘禅的人物特征:1、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2、他还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3、刘禅不辩是非,听信谗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终落得束手称臣,被天下耻笑的下场。 21、曹丕的人物特征: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一、“仁”的代表——刘备 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占领荆州夺取汉中建立西蜀夷陵之战白帝托孤2(精彩片段 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 1.1 仁德待民 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 1.2 诚心待士 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课题:《想北平》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页脚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著的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即《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读的,也是笔者至今为止最为喜爱的古典名著,尤其对其中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及写作方法尤其感兴趣,至今已通读不下二十遍,依然兴致盎然。在阅读之余,常与他人讨论,并对书报上对此书的有关评论倍加关注,这更使笔者受益匪浅。阅读之余,笔者也对这部名著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并决定将这些观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将分《王者篇》、《谋士篇》、《统帅篇》和《武将篇》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予以分别点评。当然,由于笔者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文学修养及功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对书中人物之评价必定存在不足和谬误之处,而写这篇文章的实际目的是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补充,如能达到此目的,笔者则甚感欣慰。 一、王者篇 本篇仅点评《三国》中三位主要领导人,即曹操、刘备和孙权。而在点评过程中会采取相互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以下的《谋士篇》和《武将篇》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 (一)孙权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的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的一位。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首先,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亲手打下的: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而曹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成就霸业也是靠其多年的东征西讨获得的。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成,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的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扩展,只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展。有的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众所周知,《三国》中这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的是不同的条件:其中曹操依仗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的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放弃固有的地利这一优势。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占据长江天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的东吴战胜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就不足为奇了。但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陆战的,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能长期依赖长江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的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的依赖感,不仅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纵观东吴取胜的战争,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的。因此,不夸张的说,东吴方面的将帅都是水战内行、陆战外行之辈。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战役的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的侥幸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之欧阳歌谷创编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欧阳歌谷(2021.02.01)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

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明德中学 K202班邓雅芝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就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而言,他时而奸诈到了极点,时而坦率得惊人。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却犹如赤子。他有时隐而不露,忍而不发,有时却感情外露,激情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怫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猜忌极深,不信任任何人,可有时候又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可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在曹操这一形象的身上,凝结着人民对统治者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贬曹扬刘,以曹衬刘。当然,这也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的封建意识的反映。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但优柔寡断。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人。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 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 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 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 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 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 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 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 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 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 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 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方式

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 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 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 下等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参考: 他会想: 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 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 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xx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 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 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考,但他的著作甚丰。《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 种: 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 唐五代xx演义》、《三xx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 象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 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关键词】:曹操奸雄人物形象 前言 曹操,人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青梅煮酒时,他敢于吐露真言,以龙自比,可见其胸怀大志。再者收降关羽时,关羽说只降汉不降曹,曹操丝毫不在意,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般殷勤。关羽走后,他非但没有下杀手,还赠送盘缠,明知放走关羽是一件错误的是,但曹操识英雄惜英雄。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怪罪,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一、曹操之“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狠毒上。 (一)狡诈 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1]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2]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3]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4]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5]于是众怨始解。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摘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宣扬“拥刘反曹”的立场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本文将会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尊贤、谋略、虚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

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尊贤礼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一、仁德爱民 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日:“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